银天下集团怎么样实战高端群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609 afw block
609 AFW BLOCK    写在前面的话。  假期去了安阳袁林,门票35元。  意料之中的荒凉,稀稀落落的游客,几个女讲解员(其中有一个不错),经年失修的建筑。  这一切都注定了卤煮此行的色调。  也注定了袁林一如既往的冷清。  回来路上,在出租车上跟的哥聊起袁公,聊起中山陵,言语中提到两处景点的落差,小哥当时就声音洪亮:那是,袁世凯是什么人物?孙中山是什么人物?我当时一惊,心想是个明白人,没等我开口,小哥接着说,那袁世凯能和孙中山比吗?  根据卤煮记忆,以上内容和的哥原话不差五个字。  的哥是对的,两人不能比,两处景点也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中山陵还没免费,门票70,买完票还要排队,排完队进去还不一定能挤得过人家。  生前所向披靡,身后终输政敌。  千百年来,历史的书写权只在胜利者手中。  其实,袁世凯一直都是个悲剧人物。  人民骂他“国贼”,顾维钧说“他是一个爱国者”,蔡东藩说他“真乃乱世真英雄”,连鲁迅先生也评价他说“相形之下,后来的统治者识见浅薄不足道”。  成与败,誉与谤,能臣OR奸雄。  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一直认为,一本有价值的历史读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作者没有党派背景;不在大陆生活(或出版);有独立之思想。满足这三个条件,其笔下的历史和历史观才是客观而真实的,才是赤裸裸的历史。没有政治顾虑,没有言禁羁绊,才会出现真正的文化繁荣。  本文不戏说,不野史,不唯独写袁,还有同时代的国家大事,总体算是写一下晚清。  观点不带成见,不含阶级立场,不搞阶级斗争,不反Dang反社会,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破坏了谁的偶像也别介意,就是一起乐呵乐呵。
楼主发言:852次 发图:
  不来煮酒非好汉。。。自顶先  坚决不用马甲顶。。
  第一章 家族崛起  一 袁家出了个袁甲三  1853年的那个春天,咸丰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正在做一个改写历史的决定。三年前道光驾崩,国丧还没结束,广西出现民乱,临危受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暴卒途中,太平军一路向北,势不可挡,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一举拿下南京城。  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成摆设,用老胡(胡林翼)的话说是“千人为营,十贼可破”,这战斗力别说打仗,能跑利索已经很不错了。国无劲旅,朝无良将,咸丰只得广开言路,允准大小京官建言献策,工部侍郎吕贤基也参与了这场讨论。  这一年老吕年届半百,本到了职业天花板的年纪,他之所以积极参与,也就是想唱个高调,给老板留个好印象,失误就失误在他用错了人,找了个枪手叫李鸿章。  李是老吕同乡,在翰林圈里小有名气,他爹李文安也和吕关系较好,撰写奏折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身上。吕贤基的交代很简单,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可以少于八百字,但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精忠报国之类的尽管往上套,至于谈什么退敌之策,呵呵,你懂的。  李鸿章答应得很好,结果却着实坑了老吕一回。  第二天,咸丰授命吕贤基为团练大臣,还给他请了俩帮手,刑部员外郎孙家泰和户部主事朱麟祺。老吕的差事听起来很拉风,其实类似于知青下乡,只是他年龄大了点,完全没那份激情。京城天子脚下应有尽有,除了空气不好,哪一点都比农村强,习惯了锦衣玉食的吕贤基当然心不情愿,自己一把年纪了,回到那穷乡僻壤悍匪猖獗之地,能不能活着回来,他还真没有信心。  堂堂上国,让一群文弱书生带兵打仗,是有点拿不出手,但正规军都成了烟鬼,紧急关头,只能用书生和民兵独当一面,就连在家休假的曾国藩也于两个月前奉旨组织乡勇,索性连京城都不用回了。  太平军攻打长沙时,曾国藩正丁忧在家,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的飞黄腾达会和城外那些“长毛”有关,不光是他,所有下乡的大臣都在观望,黄金大道被探索出来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冒这个险。  但作为私企打工者,一切都不是他们说的算。  弃笔从戎的例子很多,这绝对是最让人郁闷的一个。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晚清六十年的政治格局和命运走向开始紧紧和汉人联系在一起。
  当吕贤基拜别家人再看到李鸿章时,内心仍有一股想扁他一顿的冲动,卖弄文采掉书袋不说,要不是你慷慨陈词用力过猛,咸丰怎么会让我下乡剿匪,这跟怂恿有什么区别?那好,君祸我我亦祸君,咱们就一起上前线吧,死也得拽个垫背的。  李翰林此时刚过完三十岁生日,中进士也才满六年,官职虽然不大,但天天泡在翰林院舞文弄墨,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工资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小日子也算惬意。如今刚想在京城混出个名堂,一道圣旨下来被打回原形,自然不爽。  都怪那个落榜的复读生洪秀全。李鸿章边收拾东西边小声嘟囔。  1843年,广东人洪秀全复读三次之后,再次科举不第,沉重的打击让他生了一场大病,还落下了后遗症,见人就说他和上帝是父子关系,活脱脱一个祥林嫂。但人们很快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一般的神经错乱,说起理论一套一套的,听说还创立个什么拜上帝教。1851年,洪教主在广西自封天王,两年后攻破南京,成为屌丝逆袭的一个优秀典型。  清廷跌跌撞撞走到现在,已是烽烟四起,除了要对付太平军,还有两淮的捻军。来到安徽舒城,吕贤基又向清廷要了两个人,其一为安徽太湖人赵畇,另一个人便是我们要讲到的兵科给事中,袁甲三。  袁甲三不是徽籍,老家在河南项城,被吕贤基平白无故拉下水,他不光没生气,看样子心里还很乐意,到底跟老吕是同榜进士,阶级感情在那,这回两人不光同过窗,又要一起去扛枪了。  袁甲三南下不久,太平军开始北伐、西征,在老袁眼里,这帮人信仰怪异,装束独特,发型也比较另类,更重要的是下手狠,打起来不要命。  真正接受考验的时候到了。  只是,这次他需要的不再是笔墨纸砚,而是冷冰冰的大刀长矛。
  孙大炮才是破坏中国宪政道路的罪魁祸首,拿卢布把民国颠覆成了dang国。把民国的五色旗改成代表dang的菊花旗。不过后来得势的青红帮,都得益于孙大炮,为孙大炮粉饰,他的畜生面目少为人知而已。
  孙大炮才是暗杀宋教仁的真凶,凶手应桂馨当过孙大炮的卫士长。
  系统自动屏蔽“tianchao”啊  “堂堂TC上国”
  @洹上野老 2楼
21:34:58  第一章 家族崛起  一 袁家出了个袁甲三  1853年的那个春天,咸丰皇帝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正在做一个改写
的决定。三年前道光驾崩,国丧还没结束,广西出现民乱,临危受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暴卒途中,太平军一路向北,势不可挡,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一举拿下南京城。  此时的八旗和绿营已成摆设,用老胡(胡林翼)的话说是“千人为营,十贼可破”,这战斗力别说打仗,能跑利索已经很不错了。国无劲旅,......  -----------------------------  历史 QQ群
欢迎 历史 爱好者加入
  期待下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阿康】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阿康】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一个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阿康】孟子说:“服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阿康】孔子说:“我的大道(理想社会)如果推行的话,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阿康】像天体那样不断刚健地运行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乾卦》)  【阿康】知道进却不知道退,知道存却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丧失,(一心打如意算盘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不能称为圣人)知道前进和后退、生存和灭亡而又不失掉正确原则的人,能称得上圣人吗?(这种人可称作圣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卦》)  【阿康】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洪流滔滔2 4楼
22:20:10  孙大炮才是破坏中国宪政道路的罪魁祸首,拿卢布把民国颠覆成了dang国。把民国的五色旗改成代表dang的菊花旗。不过后来得势的青红帮,都得益于孙大炮,为孙大炮粉饰,他的畜生面目少为人知而已。  -----------------------------  多谢第一个捧场。。  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只重事实”,舒坦地过着无冕之王的瘾。其实说起来,哪个不比袁氏独裁得厉害,后者连文字狱都搞了。。 。
  @洪流滔滔2 5楼
22:21:37  孙大炮才是暗杀宋教仁的真凶,凶手应桂馨当过孙大炮的卫士长。  -----------------------------  我也觉得他嫌疑最大,电影《建D伟业》也暗示了陈。。。不过至今没证据指定任何一个人。。
  @lxg1561 8楼
23:37:08  期待下文  -----------------------------  多谢捧场,会一直更新
  @阿康的博客 10楼
05:35:49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阿康】孔子说:“我的大道(理想社会)如果推行的话,天下是大家的,选拔贤能的人当政(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  谢这位仁兄。。来的都是客。
  这种生活让老吕很没有安全感,安徽老家他是一天也不想待,天天跑来跑去,一会打太平军,一会打捻军,甚至有点像玩老鹰捉小鸡。可吕贤基知道,这不是游戏,也不是他擅长的考试,他要面对的远比拿着笔杆子写文章要残酷得多。  老吕的感觉是对的,安全感从来都不属于战场。  西征军攻陷桐城以后,直逼舒城而来,朱麟祺闻讯驰援,半路与西征军不期而遇,力薄战死。正当李鸿章考虑要不要援军舒城时,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备好了快马--不是去救援,而是逃跑,盛情难却,李鸿章连夜赶回合肥老家。舒城随之失陷,吕投水而死,李幸免于难。  西征军一路北上,兵临庐州。  在这里,他们遇见了老对手江忠源。西征军从南昌城外退兵后,江亲率两千人一路追赶,经九江、武昌,赶到六安时,桐、舒二城已先后沦陷,为防敌军偷袭,江忠源留一千人驻守六安,终于先于西征军之前赶到庐州。  此时庐州城内除了老弱病残,腿脚好的加起来也就三千人,形势不是一般的险峻。  江忠源是湖南人,金田起义那年随赛尚阿赴广西戡乱,当时还没有湘军,他募集五百湘勇号称楚军,驻守桂林城外与太平军激战,三战三捷,蓑衣渡一战中,南王冯云山也死在他的炮灰之下。在朝廷眼里,对付太平军,江忠源绝对有实战经验。  随后的一个消息让咸丰改变了看法。  庐州失守,江忠源投水自尽。  不光丢了城池,两人连死法都一样,没等缓过神,外面又传来曾国藩投河的消息,打击接二连三,咸丰一时不太适应。  江忠源的死跟一个人有很大关系。当时江久困庐州,弹尽粮绝,城外太平军又拿出屡试不爽的看家本领,挖地道埋炸药,一炮下去,城墙被炸开“八丈有奇”,照这个打法,如果没有外援,庐州城破毫无悬念。  袁甲三想到了正在河南剿捻的陕甘总督舒兴阿。袁生在豫东,对当地交通相当熟悉,他向咸丰提议,如果舒兴阿走沙河水路,从河南到安徽一帆可达,届时江南提督和春赶到,统带舒兴阿的部分兵力,联合江忠源内外夹击,庐州一战,则胜券在握。皇帝允准,舒兴阿随后率领一支四五千人的援应部队从陈州乘水路赶往庐州。  咸丰一遍一遍飞催,舒兴阿日夜兼程,千呼万唤,舒兴阿来到庐州城外,各路援军也陆续抵达。  事情发展到这,咸丰松了一口气,江忠源有救了,庐州还是我家的。不想舒兴阿与和春关系并不那么融洽,辛辛苦苦跑到这,让他分拨三千兵力给和春,舒兴阿心里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咸丰三番两次叮嘱他“万勿耽延观望”、“毋稍瞻徇”,舒兴阿却一味终推诿迁延,从江被困到殉节而死,舒兴阿自始至终也没有给和春一兵一卒,结果战机贻误,城陷人亡,他本人也落得个“劳师糜饷,日久无功”。  江忠源死后,袁甲三立即在咸丰那告了一状,舒兴阿因此丢了乌纱。
  在袁甲三的官场生涯中,他的名气并不源于后来的战功,而在于他刚直不阿一根筋的个性。史书记载他“以謇谔著声”,被他举报过的官员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不是巡抚就是总督,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比袁甲三官大,这还不算狠,最让袁甲三名声大噪的是弹劾载铨。  你可以打假,打假打出风格,名声出去了也就得了,非要一条路走到黑,还跟大腕儿干上了,不是大家说你,这你就有点涉嫌炒作了。这载铨是哪个屯子的?不用调档案查简历,一看这名字里面有个“载”字就知道,这人也姓爱新觉罗,不但是童叟无欺如假包换的正宗皇族,他曾祖永璜还是乾隆的大皇子,若不是皇帝最爱的老婆大丧时永璜“无哀慕之诚”(哭得不起劲儿也不行),表现得差强人意,甚至还有继承大统的可能。满清贵胄你老袁都敢惹,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袁甲三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读书人寒窗十年,为的就是匡扶正义,作为言官,白拿俸禄不干人事,打假只靠业余,肃贪倚重网络,官员尸位素餐,反腐全靠小三,这是什么?这分明就是渎职。袁甲三不会这样,从道光末期开始,他先后担任过御史、给事中,虽然他这个人有点不识时务,但这不能怪他,言官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小报告。
  …    
  如果说以上案例是作者为了证明袁甲三的弹劾屡试不爽,那么从舒兴阿之后,袁甲三开始在事业上碰了钉子。  1855年,老袁在工作上和同事出现了意见分歧,按理说这都属正常,可袁甲三不行,出于职业习惯,老袁什么事都爱拿到专业层面上分析,于是稍不顺心,他又蠢蠢欲动了。  这一回他参的是上司和春与安徽巡抚福济,两个人都是满人,态度难免有些骄纵,最让袁甲三看不顺眼的是他们办起事来磨磨蹭蹭,消极怠工,老袁自然把这些都跟咸丰说了,最后还加了一句,庐州迟迟没有收回,都是因为这俩人。  袁甲三没有想过,以前每次都能完胜对手,很大原因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人,双方势力一比一,自己科班出身,专业水准过硬,对付一个业余选手完全不在话下。这次就不同了,尽管和春福济多有不和,但现在被人告了状,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理,两个人决定一致对外参袁甲三一本,理由是贪污军饷。  几天后,咸丰喊老袁回家吃饭。  以前都是弹别人,这回被反咬一口,老袁体会到了被打小报告的滋味。  袁甲三出身农村,性情秉直,没有满人的高傲,办事也踏踏实实,在安徽的人缘有口皆碑。他回京当天,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马车迟不能行,面对泣不成声的百姓,袁甲三很感动,但别无选择,他现在要做的是回去配合调查,如果有机会,他可以再来回报乡亲,那样也算对得起挽留他的百姓。  袁走后,皖北捻军复燃,并迅速蔓延到河南境内。  就在老袁被隔离审查期间,北京城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自杀事件。  社会反响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这件事跟袁甲三有关。  死者叫胡文忠,是安徽怀远县农民,几个月前他卖掉女儿,怀揣状纸,徒步赴京。什么事能让老胡下这么大血本?答案很简单,他只是想让袁甲三回安徽任职。  不是楼主矫情,初次读到这里,我特意看了地图,对着电脑屏幕我沉默了很久,脑海里也出现很多影视剧中的类似画面,那一刻,我对胡文忠肃然起敬,我设想过他的模样,那应该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旧时代农民,脸上带着晚清照片中常见的黢黑和削瘦,可在我看来,他仍是一位英雄。试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事还会发生吗?一个官员究竟需要多大的魔力才能让人民如此爱戴?才能让百姓拥有决心和勇气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有些问题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胡文忠内心淳朴,愿望简单,当他徒步数日来到他寄托了希望和梦想的紫禁城时,他失望了,都察院驳回了他的请求。回到客栈,胡文忠想了很多,走了那么长的路,女儿也已经与人为奴,破釜沉舟却无功而返,还有何颜面再见父老和亲人?绝望之下,老胡怀揣着状纸和遗憾悬梁自尽了。  胡文忠的“尸谏”成为当时最为轰动的上访事件。  很快,袁甲三的冤假错案得以查清,在查办此案的怡良等大臣力挺下,老袁被重新起用,这一次,他去的是河南。  复出的袁甲三重召旧部,在豫皖战场上三战三捷,被朝廷授予京堂候补,官至三品。  此后,袁甲三迎来了他的黄金时代。  1857年,授太仆寺卿,赐顶戴花翎。  1858年,督办豫皖苏三省剿捻事宜。  1859年,授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5月,擢漕运总督。次年赏穿黄马褂。  从六年前的下乡“知青”到现在的一品大员,袁甲三一路扶云直上。
  二 无形的遗产  大清帝国内部正打得火热,英法两国趁火打劫,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9月,英国内阁开了一个长达八天的会议,会议主题是总结大沽口海战的失败经验,以及对中国增兵,把皇帝赶出北京城。  三个月前,英法舰队闯入渤海湾挑衅,僧格林沁率清军英勇反击,以三十余人的微弱伤亡重创敌舰十余艘,毙伤敌军四百多人,历史上把那次较量称为第二次大沽口战役。  那是晚清政府在对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一次胜利。  一群拿着冷兵器的瘾君子都打不过,欧洲人觉得这是他们强盗界的奇耻大辱,以后在道上混让同仁们还怎么看,他们认为,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1860年秋,英法增加数倍兵力重返渤海湾,这一次清军很快溃败,联军随之攻陷天津,涌入北京城,火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咸丰帝只能带着老婆去热河“秋狩”了,这一去,竟再也没有回来。  1861年,太平军痛失安庆,天京失去军事屏障,陈玉成坐镇庐州调兵遣将,试图挽回安徽局势,但清军没有给他喘息机会,庐州随后遭到多隆阿和袁甲三等人的联合围攻。  本来陈玉成打算去西北和西征军会师,不料遇到了一个叫苗沛霖的极品,至于极品到何种境界,我们先做一个简单了解。  1856年以前,苗沛霖还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团练头子。  1856年,自己单干。  1857年,投清,被封道员。  1860年,自己单干。  1861年,反清,被太平军封奏王。  1862年,投清,诱捕英王陈玉成。  1863年,反清。  1863年底,兵败被杀。  看到苗沛霖的经历,楼主已经为他出神入化的无耻境界所折服,无耻苗能在七年时间里两边倒,还倒得游刃有余,并没有什么秘诀,靠的就是枪杆子。如果真要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他的反复成性混淆了双方视听,弄得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跟谁一伙,最终得以成功“潜伏”。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苗兵败之后正要逃跑,被部下从背后杀死,人头也被送到清军大营,这个最没有原则的政治无赖,潜伏了一辈子,最后命丧于“潜伏”自己身边的部将手中。  两个字,人品。  说是时势造英雄,其实偶尔也造一下无赖,苗沛霖这个土匪头子就是时势造的。  很多年以前,苗同学是一个科举路上混得比较失败的大龄秀才,牛人十几岁就中了,但苗沛霖成为苗秀才的时候已经快三十岁,早年的仕途多舛注定了他以后报复社会的变态心理。发捻起事以后,苗借团练之名,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号称苗练。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当时的官方团练组织也就是那些下乡京官的乡勇,而混水摸鱼的苗沛霖团伙,在被招安之前,纯粹是一个民间组织。虽然在读书方面智商不高,但苗沛霖这个热爱幻想的土军阀也是“有思想”的,他的政治偶像就是老乡朱元璋,出于对时势的“洞察”,他还借鉴了老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思想,妄图在乱世之中成就一代伟业。可惜造物弄人,因智商有限,苗沛霖对时局屡次“误判”,最终投机失策,招来杀身之祸。不聪明还学人家秃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自己顶才是真的顶。。。
  接着顶  
  @luseparate2008 24楼
20:56:21  1  -----------------------------  欢迎常来。。。
  @lxg1561 25楼
21:54:27  接着顶  -----------------------------  谢谢支持。。早上好!
  咸丰驾崩热河后,苗沛霖觉得“大清气数已尽”,联合太平军再度反清,此前陈玉成攻打定远,安徽巡抚翁同书弃城辗转寿州,苗沛霖派间谍潜入城内,不料间谍被团练首领孙家泰所杀,苗以此为借口带兵包围了寿州城,要翁交出杀人凶手。翁同书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但将与苗交恶的徐立壮处死,还囚禁了孙家泰,孙大义凛然,仰药自尽。  凶手已死,按理说苗该撤兵了,但在无赖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诚信二字。苗沛霖提要求是假的,追究孙的刑事责任也是假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占领寿州,当他佯装撤兵绕了一圈又回到寿州时,翁同书知道上当了,小人不愧是小人,君子永远都不是他的对手,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底线,明明是拳击,他连咬都用上,这就难对付了。  苗沛霖用行动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品,这回他不但没撤兵,还攻入城内俘虏了翁省长,杀害了孙氏一门六位团练官员和全家老小,酿成轰动一时的寿州事件。  翁同书弃城在先,杀害团练首领在后,还为反复无常的苗沛霖说好话,妄图“招安”,一旁的曾国藩再也看不去了,事情刚刚平息,一封弹劾信就发到了北京。翁同书他爹翁心存是当朝帝师,弟弟翁同龢后来也是帝师,所以这位翁省长的背景不是一般的硬。正因如此,曾国藩的奏折里说了,“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意思很明了,多硬也要弹。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朝廷只能依法判了翁同书死刑,年迈的翁心存经不住打击,心急病亡。眼看翁家已经死了一个了,再斩有点说不过去,翁同书就由死刑改为发配新疆,三年后,翁病死他乡,至死没能再回中原。  从处罚结果来看,朝廷没有“网开一面”,多是因为那句“不敢瞻顾迁就”,写文章很简单,想写得出类拔萃不容易,谁能如此切中要害?说来不是巧合,这奏疏正出自有过代笔经历的李鸿章之手,作为曾国藩的幕僚这本是他分内之事,不想无意中收获了一个资深政敌,好好的一个家让他给拆散了,翁同龢自此与李鸿章结下了家仇。  话说回来,苗沛霖一向拥兵自重,这次为什么敢于公开和清廷叫板呢?原因在于当时的局势。京城沦陷,皇帝也没了,表面上看大清这一回是真要玩完了,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投机成性的苗土匪再次觉得“单干的时候到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又是一次误判,清廷不但没寿终正寝,还要追究他的责任。  将功赎罪是苗沛霖想到的唯一办法。  接下来,事情就来到了前面所述袁甲三围攻陈玉成的那一年。  1862年3月,袁甲三和多隆阿合围庐州,连攻数日未果,陈玉成身陷囹圄。这时,一心戴罪立功的苗沛霖派人送来“建议”,说孤城独守乃兵家大忌,以英王这样的盖世英雄,何必在这跟妖兵纠缠,如果您不嫌弃,我那有一百二十万大军,来寿州,咱们共图大计。  陈玉成经不住忽悠,从庐州突围北上,打算来到寿州找苗沛霖,按“计划”挺进河南,“直取汴梁”。陈部下提议说,听说苗沛霖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地地道道天赋异禀的小人,咱们还是不去的好。陈不听劝告毅然前往,刚到寿州,城门紧闭,陈和随行当场被擒,随后被押往清军大营。  6月4日,陈玉成凛然就义,时年二十六岁。  第二年,苗沛霖再举反清大旗,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  可惜了一代将才陈玉成,大风大浪都见过了,死在了反复小人手里。
  欢迎讨论交流。。
  民国成立之初,即宣布她是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的共和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对武昌起义后十数行省先后宣布独立也作了说明:“所谓独立,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定之。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政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民国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现在统一政府业已成立,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  日,国民政府决定设立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明确规定该局直属国务总理。凡涉及蒙藏地方事务,均由该局(院)办理或转呈国务总理定夺。   1914年5月在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中又重申:“中华民国之领土,依从前帝国所有之疆域”,“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  日,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其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各省及蒙古、西藏”,“蒙古、西藏之地方制度,就地方情形,另以法律定之。”以后在1947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又指出:“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  民国国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  
  @lianxx 30楼
14:55:27  民国成立之初,即宣布她是合汉、满、蒙、回、藏等民族为一体的共和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对武昌起义后十数行省先后宣布独立也作了说明:“所谓独立,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  -----------------------------  袁氏后来建中华帝国,旗帜也用了汉满蒙回藏无色。。。  其实五族共和与今天国旗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意思差不多。。。  
  说一下为什么自顶。。  以前看过一个帖子,作者发完文章,下面一个“铁杆粉丝”接着发,于是作者一阵解释。。兄弟,, 你别替我发了云云,嘿嘿哈哈呵呵。。。  是越多人关注越好,同时也是交流和希望被找出错误的,太那个就有点木意思了。。   所以。。撸主宁愿自顶也不会马甲自顶和云里雾里自擂。。。
  写的挺好的,顶楼主  
  欢迎来高端群  畅聊各种新闻,发表各种观点。探讨历史迷雾。探讨历史真相。
  以为是故乡人,看来是因为老袁才来看袁林的。  老袁的能力自然比孙大炮强多了,思想比太祖开阔多,心胸比孙大炮太祖都开阔些,就是1,对内笼络,打击,控制能力不及太祖十一,2,不相信西医,耽误了卿卿性命,要不现在的中国好多了去了。  安阳也非老袁家乡,只是老袁当年借口归乡时选择的离京师很近,通了铁路电报,又非京畿重地的最近的地方。  一个陵。一个林。
  @laoniu7168 35楼
20:19:36  以为是故乡人,看来是因为老袁才来看袁林的。  老袁的能力自然比孙大炮强多了,思想比太祖开阔多,心胸比孙大炮太祖都开阔些,就是1,对内笼络,打击,控制能力不及太祖十一,2,不相信西医,耽误了卿卿性命,要不现在的中国好多了去了。  安阳也非老袁家乡,只是老袁当年借口归乡时选择的离京师很近,通了铁路电报,又非京畿重地的最近的地方。  一个陵。一个林。  -----------------------------  看来是个志同道合者。握爪。我本来写前言的时候也在中山陵的“陵”上打了着重号的,想强调一下。因为至今不明白大炮何以成“陵”。但是他适合做宣传部长。别干具体工作,一干就显原形了。。。开始以为他说十年内建20万公里铁路荒唐,后来在一本书上看见他后来想让各省向外国举债,齐心协力建350万公里的,我顿时受不了了。。。还有那个中日盟约,要拱手送满洲,唉,不拿满人兄弟当自己人啊  袁对内打压不及太祖,但为人处事比太祖有人格魅力,说到底,还是他心胸宽,不整自己兄弟。太祖也崇拜袁,但不敢明说。迷信也相当严重,据说请的算命师傅也一大堆
  @爱君如红尘梦 34楼
19:31:06  欢迎来高端群  畅聊各种新闻,发表各种观点。探讨
迷雾。探讨
真相。  -----------------------------  多谢光临。。
  @无辜的小喵喵 33楼
18:30:18  写的挺好的,顶楼主  -----------------------------  多谢支持,撸主会再接再厉的。。
  文章精彩,堪比当年明月。不过太短。  
  @乐你有乐得笑 39楼
21:19:30  文章精彩,堪比当年明月。不过太短。  -----------------------------  多谢 乐你 兄光临寒舍,从煮酒里的风向来看,明朝已成经典了,随便点开个文章第一段必是一份简历,都快比上撸主做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了。。多谢提醒,撸主从下笔一直在避免出现跟风模仿的痕迹。以后也会坚持自己。  至于短,撸主会采取薄利多销,字少多发的方式处理。欢迎常来。。
  被叛徒出卖的不止陈玉成,捻军首领张乐行也算一个。  英王就义之后,天平军力量锐减,捻军也受到了牵制。1863年3月,张乐行血战清军猛将僧格林沁失利后突围至西阳集,暂避捻军蓝旗头目李家英的圩寨里。  捻军建制以来,分设黄、白、红、黑、蓝五旗,五色总旗各设总目,谓之“五旗军制”,张身为盟主,也就是捻军的最高领袖。如今领导造访,李家英自然殷勤备至。  让张乐行始料未及的是,这位与他还有点小亲戚的李头领早已暗中投清,在热情招待他们的同时,已经派人将情况上报到了宿州知州英翰那里。英翰得知消息后欣喜若狂,带领清军驰赴圩寨,将张氏父子俘获,随后押解到僧格林沁大营。4月5日,农民起义领袖张乐行、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被清军处死。临刑前,张乐行大义凛然,不但拒绝下跪,还痛骂僧格林沁和叛徒李家英,这位蒙古亲王被骂急了眼,一怒之下,将张乐行凌迟处死。  历史上有太多类似陈玉成、张乐行遭遇的英雄,他们智勇双全,久战沙场,没有输给劲敌,却最终为叛徒和小人所害。遇见这样的人,真是被拉低了战争品位。  这场中国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大的战争进行到这里,洪氏南京政府已经走到黄昏,捻军也对清廷失去了威胁,但最大的赢家不是清廷,而是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汉人武装。  最耀眼的政治明星是曾国藩。遥想当年,他的湘军水营被老对手石达开偷袭,一百多艘战船在大火中只剩灰烬,连他多年的日记和尚未出版的作品集也在战乱中丢失,心灰意冷的曾国藩急欲寻死,得益于他炉火纯青的演技,周围人很识时务拉得及时,曾大帅这才没有成功。  想起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曾国藩是满腹辛酸,当年双亲病故他都没能好好在家守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日子能一路熬过来,他有时候都有点佩服自己,仔细想想,遇见杨秀清、石达开这样的军事天才,他一个儒生能走到今天也算可以了。  和曾国藩相比,袁甲三要“黯淡”不少,虽然他们是京中好友,虽然袁甲三很少败仗,但他的主要对手是捻军游击队,担任的算是殿后角色,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功劳簿上只能排在后面。这也是后来袁保恒跟随左宗棠时,请示成立一支私人武装的原因,不过清廷并没有答应他。  1862年,袁甲三有了申请病退的念头,他投身军旅已有九年,在这漫长的九年里,他骁勇善战,捷报频传,即使后来卧病在榻,还口授守城将领御敌之策,成功击退捻军。可以说,无论是书生还是军人,袁甲三都是成功的。  相比之下,李翰林是怎么度过的这九年时间呢?谈到这个话题,连李鸿章自己都不想再提。  先是打五年酱油,又跑了四年龙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宛转随人盖九年”,这就是他的生活。  在团练的五年时间里,李鸿章印象中几乎无胜利可言,一次次的落荒而逃,让他习惯了奔跑,想起被人追赶的狼狈,他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翰林。在当时的“知青”圈子里,资历浅显的小李几乎是个没人提起的人物,论文采是没的说,话题一旦转移到战场上,李翰林就乏善可陈了。  李鸿章的口碑差是有原因的。当年太平军攻打柘皋,一向滑头的李翰林到还没等对方赶到,先带兵溃逃,以致数十座营垒被攻破,死伤不计其数,仅存清军总兵吉顺一营。幸亏和春亲领数千精兵星夜驰援,吉顺大营才得以解围。第二天,李鸿章前往和春营中致谢,刚一进门,马屁就拍上了,称“声威大震,以军门(和春)为最”,不料和春竟然一点面子不给,像对对子一样回敬道,“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李鸿章一时接不上话,一米八多的瘦高个杵在那,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难堪地退出营外。这件事很快成了大家争相传诵的笑谈。  后来官居宰辅的老李怎么会混到如此田地呢?原因很简单,李翰林一贯的军事风格就是逃跑和“浪战”。  何谓浪战?就是没有目的没有策略地乱打,眉毛胡子一把抓,打得过就乱打一通,打不过咱还是老路子,一个字,跑。  好吧,李将军威武,你的军事思想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乐你有乐得笑
21:19:30  文章精彩,堪比当年明月。不过太短。  -----------------------------  @洹上野老 40楼
21:30:20  多谢 乐你 兄光临寒舍,从煮酒里的风向来看,明朝已成经典了,随便点开个文章第一段必是一份简历,都快比上撸主做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了。。多谢提醒,撸主从下笔一直在避免出现跟风模仿的痕迹。以后也会坚持自己。  至于短,撸主会采取薄利多销,字少多发的方式处理。欢迎常来。。  -----------------------------  不要以《明朝》为标杆去写啊!很鸡肋的!  要文笔没文笔,要考据没考据,要观点没观点。  除了似是而非的翻译和拼凑,实在乏善可陈。
  @乐你有乐得笑
21:19:30  文章精彩,堪比当年明月。不过太短。  -----------------------------  @洹上野老
21:30:20  多谢 乐你 兄光临寒舍,从煮酒里的风向来看,明朝已成经典了,随便点开个文章第一段必是一份简历,都快比上撸主做应届毕业生的时候了。。多谢提醒,撸主从下笔一直在避免出现跟风模仿的痕迹。以后也会坚持自己。  至于短,撸主会采取薄利多销,字少多发的方式处理。欢迎常来。。  -----------------------------  @魑魅魍魉1911 42楼
23:30:39  不要以《明朝》为标杆去写啊!很鸡肋的!  要文笔没文笔,要考据没考据,要观点没观点。  除了似是而非的翻译和拼凑,实在乏善可陈。  -----------------------------  多谢鬼兄光临,楼主一直很小心,防止掉进模仿的漩涡,现在一看到帖子开头带简历我就有点视觉疲劳。。
  本文将多写一些被误传、掩盖或忽略的历史细节  比如从暗杀团到国民党,比如孙从维新到革命(非他本人所说一开始就革命), 比如那个堪比战国的暗杀时代,还有时代中的文武枭雄。。  那是一个才人辈出的年代  当然主人公还是袁,只是掺杂不少时代大事和人物,费墨较多的还有他的成功秘诀,之所以第一章写袁甲三,正为了不漏掉他成功的家族因素,而且很重要  欢迎一起讨论
  这九年里,触景生情的李鸿章写了不少诗,二十年前的诗句他现在想起来还觉得荡气回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那时的他书生意气,志如鸿鹄,虽然奔波于应试途中,但他看到的是希望,可如今摸爬滚打的日子,他只能用“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来形容了,和他同年回籍团练的父亲没了,老家也被太平军烧了,什么时候能有一个稳定的容身之所呢?  还好,1858年冬天,李鸿章遇见了好哥们郭嵩焘,当老郭问起李翰林混得怎么样的时候,李鸿章沉默了,曾国藩的这位儿女亲家马上看出了端倪,话没多说便修书一封,就这样,经老郭介绍,李鸿章投奔到阔别多年的老师曾国藩幕下。他这只“失群雁”终于有家可归了,湘军人才众多,哪怕是干些写写文书跑跑龙套的活儿,起码不用提心吊胆辗转疆场了。闲暇之余李鸿章还新娶了一个老婆,那个和袁甲三一块下乡的赵畇,成了他的岳父。  但是,李鸿章时刻没有忘记,他还有梦想,他心里很清楚,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他像一只潜伏在丛林后面的猎人,一旦时机成熟,他会第一个跳出来,将机遇死死抓住。  很快,机遇就这么来了。  1862年1月,忠王李秀成举兵上海,重担再次落在了湘军身上。  曾国藩先是问弟弟曾国荃,结果曾国荃不去,又去找左宗棠,左宗棠目光转移,来到老将陈士杰面前,陈很委婉地说自己最近没空。  场面一时尴尬。  显然,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眼下太平军西线战场节节败退,攻破天京指日可待,辛辛苦苦打了几年,马上就要看到希望了,这时候谁先离开,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夺取头功的机会,身经百战的老油条们才没这么傻。  这时候,手无一兵一卒的李鸿章站出来毛遂自荐,愿意回乡招兵买马,上线杀敌。  曾国藩看了看他,同意了。  是年5月,李鸿章带领着一群衣着褴褛的乡下青年经长江水路,登陆上海。  淮军的装扮立即成了上海市民当天的最热话题。  盼星星盼月亮,前来救城的神勇大军没看见,却来了一批非主流。  一个月后,淮军的战斗力让所有市民侧目。  在洋人常胜军的配合下,淮军愈战愈勇,最终击退李秀成,保住了上海。  从此,三十九岁的李鸿章飞黄腾达。  自咸丰起,清廷下放的团练官员有百人之多,他们久战沙场,死的死亡的亡,最终取得真经,迎来了春天。  可这春天只属于幸存者。  1863年8月,五十七岁的袁甲三病故于陈州防所。  袁死后,曾国藩为他书写了碑碣,百姓也来到政府门前请愿,清廷顺应舆情,在临淮、陈州、淮安等地建立袁氏专祠,直到五十年前墓祠被毁,袁甲三留给世人的历史痕迹从此消失。
  第一章最后一节 稍后呈现
  三 一个家族的发迹史
  三 一个家族的发迹史  袁甲三的老家项城,西周为项子国,汉初设项县,隋统一后始有项城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项城隶属于河南省陈州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项城市,昔日的县城旧址成了秣陵镇,陈州府也已经沦为今天的淮阳县,与项城一河之隔。包拯包大人曾经下过陈州,项羽的祖先也曾受封项城,直到一百多年前,项城因为一个名人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名。  项城距离捻军的发源地涡阳不远,史料记载,捻军最初萌芽于嘉庆年间,早期被称为捻党,太平军兴起后,各路捻众在涡阳雉河集歃血为盟,举张乐行为盟主,捻军迅速壮大成一支不可小觑的抗清武装。  捻军作战方式神出鬼没,说白了也就是打游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累了和你玩躲猫猫,如果有机会再随手顺点东西,对待这样的作战风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诅咒。  对此,有人提出了异议,说应该打堡垒战。  这时袁家还在张营老宅,村子四周既没有沟也没有墙,畅通无阻,一马平川,面对捻军的长驱直入,难免不好对付。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之后,袁家老小便从张营迁徙到东北方向的一个小村落,筑寨墙,挖壕沟,设吊桥,迅速建起一座寨堡,取名袁寨。这样的寨子当时在项城境内有一百多座,现在还有不少村庄的名字中保留着“寨”的字眼。  袁家的发迹始于袁甲三,追根溯源,则因为一位伟大的女性。这位女性的丈夫叫袁耀东,当年袁秀才一心科举,挑灯夜读,站在他这个不太成功的男人背后的成功女人,便是他的老婆郭氏。郭氏出身富家,颇懂礼数,对几个孩子也教育有方,日子虽清苦,但他们男读女织,也享受着一起吃苦的快乐。可惜好景不长,袁耀东还没等到不惑便撒手人寰,抛下了郭氏和几个孩子。  从袁耀东的祖父袁志恭到父亲袁九芝,袁家一直都恪守科举入仕的祖训,到了袁甲三这一代,郭氏也丝毫没有松懈,她不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还当掉了嫁妆和首饰支持孩子读书,为的就是他们有朝一日能混出个名堂,光耀门楣。  郭氏勤恳能干,袁家兄弟也很争气,两人同入县学,囊茧照读,老大树三不但中了秀才,还成为秀才中的廪生,属于享受政府补贴的优等学员。几年后弟弟甲三也不负重望,同样以一等秀才的身份荣膺廪生头衔,着实让郭氏欣慰了一阵。  兄弟俩都成了廪生,眼看前途有指望了,老大却有了急流勇退的打算。每次想起来这件事,老大树三多少也有点不甘,读书时他成绩也不错,因为年纪最长,中秀才也是头一个,之所以读到最后他没能再考下去,原因和今天的穷人家孩子一样,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袁树三也不得不选择了退学。  袁甲三功成名就之后一度替哥哥深为痛惜,觉得他应该在自己之上,但袁树三知道,做老大就要有担当,不光甲三,老三凤三、老四重三将来也要读书,家里的这个担子必须由他来扛。于是袁树三就从优等生成了一名社会青年,还好他腹有诗书,后来以廪生资格去陈留县教育局做了一名“训导兼教谕”,这个工作依现在来看,性质有点类似县教育局局长,具体工作却像今天的高中老师。  袁家老三后来也中了秀才,但成绩不如两位兄长理想,乡试屡考不中,又没有廪生资格,干脆断了深造的念想,花钱捐了一个禹州教谕,和老大一样搞起了教育。郭氏的四个儿子中,仅有老四袁重三没有功名,三位兄长都在外地为官,母亲年事已高,袁重三就没捐什么官职,索性在家和袁保中一起经营这个庞大的家庭。  袁甲三考取秀才之后,在当地的望族高崃云家做家教,他的学生就是老高的儿子高钊中。甲三自小刻苦励学,教授学生也毫不外行,光绪二年,高徒钊中不但高中进士,还被当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就是名师的力量。后来高钊中为官遇到麻烦,身为同乡的袁老师还帮了他不少大忙。  但此时,袁甲三还是一名穷秀才,高崃云则属于前辈,是从项城走出的早一批进士,考取功名后,高南下浙江做了知县,官职虽小,口碑却极高,广受人民欢迎。高崃云既有学识,又为官清廉,在袁甲三当时的脑海里,他简直是偶像级别的人物。这大概也是袁甲三为官后爱民如子的原因之一吧。  晚清时期,项城有三大望族,除了高家和后来成为项城第一望族的袁家,还有光绪年间考中进士的张镇芳家族,张是袁世凯大哥袁世昌的妻弟,高家衰落之后,张家理所当然成为项城的第二望族。张镇芳过继过来的儿子张伯驹和袁氏二公子袁克文,成为名扬一时的民国四公子,其家族影响可见一斑。
  项城袁寨的袁家老宅,袁氏出生地    
  晚安,各位
  早上好
  高家是正宗的书香门第,“往来无白丁”这句话丝毫不掺杂水分,隔三岔五和知识分子打交道,袁甲三自然受到不少耳濡目染的影响。  1835年,二十九岁的袁甲三高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成为袁家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  此后袁家一发不可收拾,1850年,袁甲三长子袁保恒中进士,1858年,袁树三次子袁保庆中举,1862年,甲三次子袁保龄高中举人。短短二十多年里,袁家出现了两位进士、两位举人,秀才更是不胜枚举,在那个连举人都被视为稀有物种的年代,“一门两进士,弟兄两举人”的家族盛况让袁家在当地成了烜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袁甲三建勋疆场后,早已作古的袁志恭、袁九芝和袁耀东也被清廷诰封为一品大员,健在的袁家掌门郭老太太受封一品诰命夫人,她九十大寿那年清廷亲赐御匾,百岁诞辰清廷又“颁御书扁头,曰百龄衍庆,并旌赏如例”,郭老太太俨然杨家将门中的佘老太君。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央一号人物袁世凯更是将家族的辉煌带入巅峰。  除了袁九芝这一支,其弟袁九能膝下有一子袁耀南,为袁耀东的堂弟,其孙子袁保基的次子袁世钧,是袁氏大家族里唯一一位远离政治而在商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人物,现在的项城市政府所在地水寨,他就是较早的建设者,所谓“水寨兴,袁氏功”,说的便是袁世钧。  从晚清到民国,根深叶茂的袁氏一族在朝为官者达数十上百人之多,当然,途径或捐或考,官职或大或小,而这些情况,几乎都与不用私人的袁世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结合以上数据来解读袁家的发迹史,除却一荣俱荣的传统因素,楼主想说的是,娶个能干的老婆是多么的重要,说到直接影响一个家族的兴衰,恐怕亦不为过。  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放到一个家族也是一样。从1843年开始,袁家那个经久不散的家族魔咒开始悄悄降临。这一年是道光二十三年,黄河这条被称为母亲的地上河再次发难,中原一带顿成泽国,为什么河南在历史上屡次成为重灾区和难民营?其实这母亲河是主要原因。单说这场大水,不但让开封能看海了,城墙还被冲得七零八落,陈留隶属开封,官职不大的袁树三被选派督修城墙。本来这件事轮不到他,专业根本就不对口,可是,谁让你能力强又有威望呢?得到重用,是政府对你的鼓励和肯定。袁树三内心是有些犹豫的,本职工作完全没问题,但这件事他确实是外行,思索之下,袁树三决定请示母亲,百善孝为先,袁家的家训确实够严的。  回到项城老家,郭氏给出的答案是“王事不可不勤”,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虽然你不是战场上的将军,但做好你应该做的,同样是精忠报国。袁树三回到开封不辞劳苦,日夜督工,严防出现豆腐渣工程,虽然这年他才四十多岁,但最终因积劳成疾,遽然病故于任上。
  不串门不拉票不马甲自顶自夸自肉麻 却注定冷清吗
  @洹上野老 53楼
16:29:50  不串门不拉票不马甲自顶自夸自肉麻 却注定冷清吗  -----------------------------  楼主耐着性子写,我们耐心读,不怕没人顶,就怕内容不够,作者不坚持。
  顶一个
话说我也是项城的
也很喜欢袁世凯这个老乡
今年过年打算回老家找袁寨的一个朋友去逛逛袁家的故居去..
  @洹上野老
16:29:50  不串门不拉票不马甲自顶自夸自肉麻 却注定冷清吗  -----------------------------  @laoniu7168 54楼
17:12:07  楼主耐着性子写,我们耐心读,不怕没人顶,就怕内容不够,作者不坚持。  -----------------------------  多谢仁兄的鼓励和支持,如这瑟瑟秋风中的一份温暖,一定会陆续呈现,再谢laoniu兄。
17:45:00  顶一个 支持楼主 话说我也是项城的 也很喜欢袁世凯这个老乡 今年过年打算回老家找袁寨的一个朋友去逛逛袁家的故居去..  -----------------------------  确实很伟大!因为被国人误解,所以才让那么多人迷恋和感到不公。去项城我也有此意,国庆刚去了袁林,有空再去袁寨,袁林凭吊,袁寨怀古,一个都不能少。
  前面讲过,因为咸丰的那条政策,晚清政坛上升起了一批像“四大名臣”和李鸿章这样的明日之星,晚清历史上也出现了两支堪称中流砥柱的汉人武装力量,湘军和淮军,这才有了后来的“同光中兴”,而历史影响大大超过前两支武装的晚清第三支汉人武装--北洋军,则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关。  也许说到这就有人想不通了,同样是呱呱坠地的两个生命,人生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这个谁都无法选择,大多数人降生的意义,只能说明顺利地完成了分娩过程,而有的人,一出生就有历史在乖乖地等待着他来改写。  对此我也很费解,后来我想,或许某个历史事件几十年以前的那个起始时刻,只是碰巧被他赶上了而已。  话说了这么多,这位高人究竟有何来路,我们的故事需要暂时回到1859年。  是年秋天,袁甲三率领乡勇攻打凤阳临淮关,取得临淮关大捷,捻军尸骸枕藉,场面惨不堪言。与之不同的是,项城的袁家大院里新添了一个男丁,整个袁寨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里,孩子出生不久,袁家接到了一个捷报,这捷报正出自袁氏军营。  因为叔父袁甲三的这场胜仗,袁保中给他的这个儿子取名为“凯”,言下之意即是凯旋,按照袁家“志九耀三,保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的家谱字辈,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便有了他的名字,袁世凯。  这一天日,农历八月二十。  从袁小朋友的生辰八字来看,我们可以得知他的一些基本信息,男,50后,属相羊,处女座,血型未知。不过从他后来的性格来推断气质类型,应该是多血质和胆汁质,如果按照乐嘉的性格色彩学去分析,那一定是红色和黄色。  当然,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条,政治面貌,官三代。  就是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以和平的方式一手终结了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和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也因为他,中国教育史上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同样是这个处女座男孩,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中国第一支现代陆军,统治和影响中国长达三十余年,可以说,他的出生直接左右了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方向。那么,无论这个孩子给未来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命运,都足以证明,他,必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一切需要的只是时间。  直到1882年,在袁甲三铸就家族荣耀的二十三年后,袁世凯投身行伍,东渡朝鲜,从此开始续写袁家的辉煌。
  袁世凯可惜了,如果家族长寿基因再长点,中国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孙要拉下神坛,还国父,笑尿了,何德何能???????????????
  @亲爱的布冯
02:46:11  袁世凯可惜了,如果家族长寿基因再长点,中国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孙要拉下神坛,还国父,笑尿了,何德何能???????????????  —————————————————  的确,袁是近代史上最让我感到惋惜的人物,没有之一,中国的近现代化有他大半功劳。至于孙,客观说,他对民主理论在中国的普及是有贡献,但从二次革命始,他对民主的破坏同样很大。除此之外,这位精神领袖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来的东西,唉咳,"国父"两个字真让人为历史悲哀,为智商捉急。
  @亲爱的布冯
02:46:11  袁世凯可惜了,如果家族长寿基因再长点,中国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孙要拉下神坛,还国父,笑尿了,何德何能???????????????  —————————————————  近代史上"被沽名钓誉者"两人,除孙外,其二即是康有为,两个人都是睁眼说空话,都武装造反,只是康动机不同。篡改诏书武装谋反目空一切不说,康以将近不惑之年考上举人的功力(张之洞十五岁即举人,还是第一名),怎么后世被称"康圣人"?远的不说,他土地梁启超都甩他一大截。历史有时也很恶搞
  第二章 鸿鹄少年  一 这个官三代不坑爹  袁家一门忠烈,甲三去世后,袁保恒被朝廷提拔为侍讲学士,袁保龄任内阁中书,袁保庆则继续追随叔父的足迹,活跃在剿捻战场。  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一生没有做官,在家里和三叔重三做起了掌柜,袁家发迹后,袁保中捐了个同知,相当于一个挂名的五品副市长。既是挂名的虚衔,也就类似顾问,顾得来就问,顾不来就不问,所以“爱好”政治的袁掌柜在处理家务之余,也到当地的衙门里拿出自己的名头“干涉”一下内政,摆一把朝廷命官的范儿。当地的小官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人家朝中有人,万一弄得太僵,官丢了都不知道怎么丢的,惹不起躲我还是很伶俐的。  时间长了,社会上就有了传言,“项城官难做,宜吊不宜贺”,言下之意去那做官跟家里死了人没什么两样。这下事儿复杂了,袁家一下成了传说中仗势欺人的恶霸,这就有了质的区别。袁保庆在外地听说以后,给哥哥去了一封信,说了一些做事要低调之类的话,袁掌柜这才意识到自己有点热心过度了,便主动修订了家法,新增条目之一就是不干涉地方内政。  袁保中有八个孩子,光儿子就有六个,纵使“地大物博”后面还有一句“人口众多”, 袁家也是一样,吃奶的人那么多,喂奶的就一个,兄弟六人中排行老四的袁世凯面临着温饱问题。如果放到现在,像袁家这样殷实的人家可以买奶粉,大陆奶粉有三聚氰胺去香港买,香港限购了还可以去欧洲,但那时候不行,吃奶还很原生态。  与袁保中相反,他弟弟袁保庆年届不惑尚无子嗣,好容易有了一个与袁小朋友同岁的儿子也夭折了,传宗接代续香火,这是古人沿袭下来的老思想,经家庭会议一番讨论,袁世凯在五岁这年,过继给了他的叔叔。  既然袁世凯排行老四,我们就叫他小四吧。  小四的童年是在袁寨里度过的。和大多富家子弟一样,童年的他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不愁生活,有人宠着,从他五岁那年在寨墙上看到打打杀杀的场面而毫无惧色,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四的童年绝不是在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中度过的,他不像是一个安分的人。  1876年,袁保庆到济南府出任候补知府,小四随嗣父前往。这是他第一次来山东,不光是他,连他爹可能都想不到,他已经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有一天,袁小四还会回来的。  袁保庆是树三的次子,自小和堂弟保恒受教于叔父袁甲三,袁家有尚学之风,甲三管教严格,兄弟俩虚心向学,在这两个学生中,袁保恒考中了进士,袁保庆中了举人,加上高家考中进士的高钊中,袁老师的班级里一本中了一个,两个考上了硕士,录取率高达百分之百。从这个角度说,袁甲三不光是个称职的言官和将军,更是个优秀的老师。  严师出高徒看来不假。当然,我们说这句话的同时,还应该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个严师还必须肚子里有货,进士出身的袁甲三正具备了这个资格。  到了济南,袁保庆开始体会到望子成龙的心情,他给小四请了一个叫王志清(应该不是志在清华的意思)的老师,可是小四他爹很快发现,他的这个儿子并不喜欢读书,面对四书五经,他更喜欢在无聊的时候捉弄老师。  王志清看他无心学习,索性带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出了书房,小四发现济南的风景名胜比那些枯燥的书本有吸引力多了,大明湖,铁公祠,趵突泉,每一处都令他流连忘返,站在大明湖畔的他不会想到夏雨荷,也不知道紫薇,他没有看过电视,他只知道脚下的大明湖畔就是整个世界。  袁保庆或许很清楚,他这个儿子目前被发现的天赋怕是只有恶搞老师,只有玩,没有三味书屋,只有百草园。关于他半夜在坟地里吓老师的事,后人一书再书,除了我们,小四不爱八股的个性,估计袁父这时已经知道。  他自己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做了两年候补知府,现任知府既没有升降,身体也安然无恙,身为替补的袁保庆终于等不下去了。1868年,他离开济南去了扬州,随后被调到南京,在淮军右标兵营务处干了一段时间,不久升任江宁盐法道。自古以来,沾着盐的事儿都不差钱,有这等肥得流油的空缺,哪会轮到他一个坐板凳的候补人员。  这一切,多亏了他的好哥们马新贻。  马新贻,字谷山,山东菏泽人,早在袁甲三下乡团练时他就曾随其镇压太平军,其时袁保庆也在叔父军中,两人交往甚密,后来因庐州失陷,马新贻清廷革去官职。1860年,身为钦差大臣的袁甲三奏请重新起用马新贻,次年马受命候补道员,再次跟随袁甲三。  马新贻复出后仕途一路飙升,三年后即升为浙江巡抚,此时袁甲三已经去世,1865年,河南巡抚张之万保举袁保庆为道员,留用河南,马不忘旧恩,则举荐袁到更为富庶的浙江候补留用,无奈吏部未准,次年,袁保庆去了济南。
  360上网导航携带强大的基因凭空杀出,很快将hao123斩于马下......没有秘技,狠不下心,怎么可能所向披靡?
......做安全,就如同360的名字拆开来:250加上110,一个傻乎乎的网络警察,到哪都得得罪同行,注定没好日子过......360做免费杀毒时,周鸿祎总结了八个字:要想成功,必先自宫。决定真的免费,而非作为一种战术去忽悠人.....在地址栏这个差不多一厘米高的战场,几家互联网公司打得头破血流....全国机场贵宾室的电脑,如果装了360,那一定是周鸿祎干的.......摘自《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真是一本好书,特推荐!
/item.htm?spm=686.0774.13.TJaWf3&id=
  @t_独孤九剑 63楼
11:35:06  360上网导航携带强大的基因凭空杀出,....全国机场贵宾室的......  -----------------------------  主题是神马?是夸周?
  晚上更新。。
  看着老朋友在济南天天坐冷板凳当替补,一次举荐不成,两年后,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再次举荐袁保庆,这才有了袁的迁升。在晚清的九位封疆大吏中,两江总督一般还兼任南洋大臣,仅次于兼任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人微则言轻,官大则好说话。  当年的好兄弟马新贻没有忘记他,这可以理解,袁甲三于马有恩,为什么连河南省长张之万也对袁保庆爱护有加呢?说到底,同样因为袁甲三。当年剿捻的战场上,袁张二人是同一战线上配合默契的战友,加上老袁的作风和人品大家都看在眼里,自然也都愿意和他做知心朋友,既然大家都是好哥们,提携一下哥们的晚辈也就是举手之劳了。  一句话,裙带关系。  话说这张之万听起来有点耳熟,没错,后来鼎鼎大名的洋务明星张之洞就是他的堂弟,两个人一个状元,一个探花,南皮张家不但是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连智商都让人羡慕。两大家族有这个交集,难怪后来张之洞和袁世凯的关系那么铁了。  说到裙带,马新贻还是李鸿章的同榜进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榜进士,曾又和早自己一届的师兄袁甲三是好友,在京城时常在一起交流思想,喝茶聊天,探讨程朱理学,谈谈宋儒之道,侃开了再憧憬一下未来谈论一下人生,时间长了关系想不好都不成。这样转了一大圈,大家也就算熟人了。这时候马新贻身为中国富庶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自然要提携袁保庆,甚至后来李鸿章对袁世凯颇为赏识,都有其中一些原因。  由此看来,关系网果然很重要,身为官三代的袁世凯,一出生就已经占据了这个先天优势。而大部分人,却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那条为了十年之后能和他一起喝咖啡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比如说,张謇。  当然,抛开家庭背景不讲,袁世凯个人的能力才是主要的,如果是烂泥扶不上墙的阿斗,就是李刚,也帮不了他。  话说回来,这个提携袁保庆的马新贻,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他就是电影《投名状》中李连杰先生饰演的庞青云,而刺杀他的张汶祥,正是我们的帅哥金城武,电影人物姜午阳。  提携袁保庆之后的第二年,马新贻遇刺身亡。马总督一生戎马,政绩出众,还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他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脚踏实地。就是这样一位两江总督,朝廷一品大员,竟然在下班路上遇刺,还发生在总督署门口,无怪连慈禧都觉得吃惊。  “刺马案”至今都是一个谜团,作案动机也莫衷一是。《投名状》里说是情杀,马是多情种子,张是他的结拜兄弟,也有说是仇杀,张汶祥新仇旧恨,早就看老马不顺眼,更不靠谱的说是张替天行道,为了国家社稷手刃马新贻。更有可能的是另一种说法,马新贻表面上去南京就职,实则是受朝廷之命,监视一党独大的湘军集团,同时调查太平天国的财富去向,功高震主的曾氏兄弟怎么可能甘为鱼肉,到了湘军地盘,马新贻的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时候袁世凯还小,所有的阴谋阳谋恩怨情仇他还不懂,他眼里的世界还很清澈,他面前的南京还很新鲜。  江南为宋元以来的繁华之地,南京亦是多少风流雅士的流连之所,秦淮河畔风光好,不施粉黛亦妖娆,初来乍到的小四很快意识到,他来到了一片更大的天地。此时的袁保庆身居肥缺,收入可观,所谓秦淮忘返,青楼遗梦,小四他爹虽然幼承家教,对金陵十三钗之类的角色不甚光顾,但也忙里偷闲娶了位小妾金氏,入乡随俗了一把。小四他爹生活质量上去了,作为儿子的小四自是零花钱也不会少,纵然如此,他每次都觉得不够花,小四一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或许就是这时候养成的。  身在南京的袁小四依旧少年不识愁滋味,依旧不爱学习,所幸的是,他在这里遇见了第一位知音老师,用小四的话来说就是,他比较懂我。这位老师唯一与人不同的是,他的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  既然不爱读书,那我就来教你练拳吧。  据说这位文武双全的老师名叫曲沼,除了满腹诗书擅写文章,他还会点拳脚功夫,这自然高兴了问题少年袁小四,几个左勾拳右勾拳耍下来,一个业余水平的入门级叶问就此诞生。  学累了就练练拳脚,练累了就骑马游览一下当地名胜,雨花台,莫愁湖,清凉山,一个都不能少,小日子果然滋润。更让小四兴奋的是,他还有了小伙伴,老家的两个哥哥世敦和世廉也从项城来到南京,这下热闹了,再也不用那么枯燥无聊,再也不用一个人面对冷板凳,寂寞沙洲冷。  如果时间推迟几十年,不知道袁世凯会不会去看另一个名胜,他的资深政敌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就在离他不远的紫金山上。
  第一章 家族崛起   一 袁家出了个袁甲三  二 无形的遗产  三 一个家族的发迹史  第二章 鸿鹄少年  一 这个官三代不坑爹  二 大泽龙方蛰  三 也曾是文艺青年  四 偶像班超  第三章 淮军黑马  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 阿斗哥李熙和他的甄嬛  三 出身行伍,却非莽夫  第四章 建功朝鲜  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二 气势上压倒敌人  三 孙子兵法OR三十六计  第四章 上司荣禄  一
再见了,最爱的人  二 二十世纪什么最重要?也是人才  三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四 欺世盗名一百年  第五章 移师山东  一 一群敬业爱岗的强盗  二 省长上任三把火  三 冲动的惩罚  四 庚子年前后的俄国
  @t_独孤九剑
11:35:06  360上网导航携带强大的基因凭空杀出,....全国机场贵宾室的......  -----------------------------  @洹上野老 64楼
13:02:30  主题是神马?是夸周?  -----------------------------  不是,也有贬的。主要讲中国互联网那些大神们的创业经历,包括百度,腾讯,雅虎,阿里巴巴等等.....这些公司和360公司之间的那些事,时间段在年之间。。。文风很不错,能了解很多关于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item.htm?spm=686.0774.13.TJaWf3&id=
来看看呗,反正就1块钱,电子书
  留个记号  
  @liesuncanfly 70楼
09:21:44  留个记号  -----------------------------  欢迎光临。
  袁世凯对中华大地的国民还是做过重大贡献的。那就是铸造袁大头银钱。做到了藏富于民之道,以至将败走台湾,带去大量国家金银财宝,但仍有许多财富藏于民间。民间的这些银钱在大锅饭中成部分人的救命钱,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部分人的第一桶金。现在国外大量购买金银,在民间公开销售,应是降低国家大量外汇风险的良策。  
  @枫叶风雨水木目 72楼
10:49:11  袁世凯对中华大地的国民还是做过重大贡献的。那就是铸造袁大头银钱。做到了藏富于民之道,以至将败走台湾,带去大量国家金银财宝,但仍有许多财富藏于民间。民间的这些银钱在大锅饭中成部分人的救命钱,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部分人的第一桶金。现在国外大量购买金银,在民间公开销售,应是降低国家大量外汇风险的良策。  -----------------------------  袁当国期间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初的国库从举债度日到两年后始有盈余,GDP增长率惊人,现在都无法比及。袁大头的铸造作用是很大,当时各省军阀几乎都有自己的小圈子货币和钞票,袁统一了币制,利于经济,同时也阻止了不少白银外流。还修了许多新中国都在参照的法典,如民国连什么防疫疫苗法、出版和作者权益法都有,够先进,民国大多是喝过洋墨水的人,不像后来的屌丝起家,清一色文盲,治国就治成那样。
  @t_独孤九剑 69楼
22:21:11  /item.htm?spm=686.0774.13.TJaWf3&id= 来看看呗,反正就1块钱,电子书  -----------------------------  多谢
  支持楼主!等更!
  @独孤浪子110 75楼
15:38:56  支持楼主!等更!  -----------------------------  多谢浪子,会一直更。
  楼主不错 求续更 顶..
  @爱新觉罗老王 77楼
19:34:12  好文 mark  -----------------------------  多谢
  一晚上追完了,不过瘾呀
楼主快快更新呀  
19:58:31  楼主不错 求续更 顶..  -----------------------------  仁兄也不错,求续顶。。
  @ztzazy 80楼
22:38:52  一晚上追完了,不过瘾呀 楼主快快更新呀  -----------------------------  多谢ztzazy兄的捧场,撸主争取跟上你的步伐
  更新慢了点,不过瘾
  @爱新觉罗老王 83楼
09:21:52  更新慢了点,不过瘾  -----------------------------  中午更
  袁同学的拳脚功夫无从可考,但他的骑术据说很好,一次他刚骑上一匹烈马,马背还没坐稳硬是被甩了下来,照一般小朋友的反应,不是哭着回去找他爹就是避而远之,倔强的小四却没有就此屈服,等世敦世廉看到他策马归来的时候,那烈马已被他驯得服服帖帖。  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看这个少年有没有魄力和胆识。  这些,明显都不是一个学中规中矩的书呆子能做得到的。  这大概也就是历史上的枭雄大多出身草莽,而真正循规蹈矩的高材生却只能甘为谋士平庸一生的缘故吧。  如果说这些琐事是后人的刻意杜撰,那么袁世凯的气魄和志向更多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字上。这年小四同学的另一位老师王雁臣给他出了一道命题作文,他拿到题目奋笔疾书,不大会儿功夫,文章新鲜出炉,其中有名的一段是“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且不说这毫无章法的作文水准,单讲这气魄,就不是一般走可爱路线的小孩子能写的,简直是霸气侧漏,王老师看了之后,当场石化。  除了写点话题作文,小四同学偶尔也写写对联,那句著名的“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就是他春节时候的作品。尽管小四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被提到过,但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他的风采,我们还是会陆续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他这时的代表作有以下两首:  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言志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进胡天娇。  这境界,这口气,怎一个狂字了得。  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这句台词用在小四身上倒也贴切。  至此,我们可以说,年纪不大阅历不少的袁世凯已经完全可以用那句“走过南,闯过北,火车道上压过腿,长江黄河喝过水”来形容了。  在南京的这段时间里,小四发现了一件事,隔三差五都会有两个看着脸熟的人来他家串门,有事没事找他爹袁保庆喝喝小酒,唠唠小嗑,打打麻将,实在人手不够,还三缺一斗个地主,三个人在一起称兄道弟,看起来关系不是一般的铁。这两人一个后来官至台湾巡抚,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另一个则直接造就了袁小四的平步青云。  这就是刘铭传和吴长庆。  刘铭传祖籍江西,明朝初年祖上迁入合肥,算是李鸿章的老乡。生逢晚清乱世,刘和很多发迹之前的大人物一样,也干过贩卖私盐打家劫舍的勾当,后来便走了苗沛霖和很多淮军名将那类人的老路,叫上一伙人拉帮结派,成立了一支民间武装。和苗土匪不同的是,刘铭传没有把土匪当到底,而是选择了接受改编,1861年李鸿章主动请缨去上海打李秀成时,刘经人介绍,带着自己的队伍随同前往,在上海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刘铭传的这支嫡系武装很快成为淮军的主要力量,江湖人称“铭字营”。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经退休的刘铭传再次出山,基隆一战让法军吃了不少苦头,颇显大将风范。两年后,清廷在台湾设立行省,年近五十的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台湾巡抚。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当年他爹吴廷香在庐江组织团练,太平军要攻城,可庐江城内兵力不足,硬拼的话结果只有一个死,没办法,吴廷香便让儿子去宿州袁甲三处请援。吴长庆快马加鞭赶到宿州,袁甲三觉得不算个小事,便征求军中袁保恒和袁保庆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袁保恒觉得兵力一旦分散,遇敌则于己不利,袁保庆说应该出兵援助,孤城不助怕是坚持不了多久。这样一辩论,袁甲三举棋不定,就耽误了几天,等这边还没做好决定,那边城破了,吴长庆他爹也死了(这叫战术吗)。从此,吴长庆对袁保恒耿耿于怀,和袁保庆则成了好兄弟。
17:45:00  顶一个 支持楼主 话说我也是项城的 也很喜欢袁世凯这个老乡 今年过年打算回老家找袁寨的一个朋友去逛逛袁家的故居去..  -----------------------------  老袁的老乡,好样的!
  准备着重写一下 荣禄 张佩纶 赵秉钧 杨度 等人 还有南方力量孙文 和暗杀团等
  晚上继续
  如今袁老弟在江宁任职,他驻军浦口,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自然往来频繁,见到了小四老吴也是贤侄长贤侄短,拉着小手问问学习成绩班里考第几名之类的,吴长庆这时当然不会想到,他和这位贤侄的缘分还没有完,将来有的是时间深入了解。  说起袁同学的学习,除了那位曲老师,袁保庆也注意到了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位用心良苦的父亲有意让儿子替自己办事,锻炼他在生活中的做事能力,小小年纪的袁同学奔走于官员之间,交出的答卷也总能让他的父亲满意。从小就在官场混,这资历谁能比得了,和赢在起跑线上的人PK,难怪后来那些久混官场的老油条们一个个败下阵来。  除此之外,袁保庆还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将自己多年的为官之道和为人处世的经验记到一本册子上,亲自讲授给十几岁的袁世凯,袁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对他爹的话却表现出了天生的热爱,每次都听得非常用心,聚精会神,那架势像极了聆听前辈真传的武林后生。  有这样的精心培养和策划,想不成功都难。  这本小册子就是流传下来的《自乂琐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本小书,成就了后来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的袁世凯,影响了晚清数十年波谲云诡的政治局面。  鉴于它在小四同学成长中不可忽略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有必要仔细讲一下,书中有些观点不失箴言,如“写字如做人,要以平正为主。由平正做到极处,可以为圣人。由平正写到好处,可以为大家。”“为官者,不责己而责民,却动曰百姓不好,是醉语耳!”“能体人方能用人,不恤人之甘苦,而欲人共我之休戚,难矣。”“官不负民,民断不负官。”从以上内容来看,袁保庆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教儿子学坏”,从小四同学的早期表现来看,相反,他还得到了不少正能量。  同时还有相对消极的东西,“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现,使闻者动心,观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优人所窃笑乎?”“古今将兵必先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不然则叛离随之。”如此淋漓尽致的“为官经验”集成一家之言,那么这本小册子实在可谓是仕途之葵花宝典。  书中的每一句每一言,无一不对袁同学正在发育的大脑产生重大影响,纵观他一生的处事技巧和驭人手段,无不出于此书,可谓是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挥到极致。  可以说,这本册子是对袁世凯起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作用的启蒙读物,而袁保庆,正是他思想的启蒙者和奠基人。  如此说来,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1873年7月,袁保庆因感染霍乱,撒手人寰。  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第一次落到十四岁的袁世凯身上。  对于兄弟的死,吴长庆“抚棺痛哭”,看着袁家由盛而衰,只剩孤儿寡母,他和刘铭传一起料理了好友的后事。  是年冬天,袁世凯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和嗣母牛氏从南京回到老家项城。
  @爱新觉罗老王 89楼
17:39:55  追完  -----------------------------  明日更新
  回复第1楼(作者:@洹上野老 于
21:30)  不来煮酒非好汉。。。自顶先  坚决不用马甲顶。。  ==========  你说不野史就不野史啊?  
  千万不要陷入写谁就颂扬谁的毛病!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为卖国贼翻案的  
  @买股票发家 93楼
22:38:50  回复第1楼(作者:
21:30)  不来煮酒非好汉。。。自顶先  坚决不用马甲顶。。  ==========  你说不野史就不野史啊?  -----------------------------  说的也是,就算有记录也不能保证是真事儿,从今天的新闻界就知道。尽管如此,撸主还是摒弃了一些民间传说和明显看出逻辑问题的事件,尽量不写小说吧反正
  @买股票发家 94楼
22:41:16  千万不要陷入写谁就颂扬谁的毛病!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为卖国贼翻案的  -----------------------------  十分感谢!我非常赞成和佩服你说的这句话,千万不要陷入写谁就颂扬谁的毛病!我想都应该力求做到这点。现在主人公才到十几岁,所以人没什么恶性,等长大了再说好不好?
大泽龙方蛰  第二年春天,袁保恒从西北左宗棠军营回到项城,看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看到了袁世凯。此时距袁生父保中去世还有几个月时间,而在那个日子来临之前,袁世凯就已经感受到了失去父亲的痛苦。  自从南京回来,袁无师教授,多少有些疏于管教,天天在家没个正事,早先胸怀抱负的少年沦落到斗鸡遛狗混迹市井的境地,时不时还和人打架,这哪是大户孩子的作风,看到袁家后人这般景象,袁保恒决定让他继续读书。  这一次,袁世凯随叔父保恒去了北京,先由当时在北京任内阁中书的袁保龄看管。次年,袁保恒调回北京任刑部左侍郎,世敦、世廉也一起被带至京城陪读。学生多了,师资力量也要跟上去,袁氏兄弟索性一并请了三个老师,分授写字、作文和作诗。由于袁世凯天生好动,叔父袁保龄对他进行了“区别对待”,他上课爱交头接耳,叔父就用桌子把他和两个哥哥隔开,还把他住的房间搬到了老师的隔壁,实在忙不过来就由老师监督他学习。  少年袁小四果然比在济南和南京时安分多了,也刻苦多了,三位老师又都是名师,袁同学的学习颇有成效,文章虽尚不入门,但起码有了很大进步。  同时,袁保恒也注意到了对晚辈在做事方面的特意培养,和袁保庆的方法一样,本该是自己做的一些公务上的小事,袁保恒都是让他这个侄儿代为去办,袁世凯资质在此,好像非常得其要领,往往办得非常得体出色,因为办事机敏,小四颇得两位堂叔的欢喜。  不久,老家项城传来消息,袁的生父袁保中生病去世。这对少年的袁世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由于他已经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且三年服孝期未满,袁保恒就没有让他回家奔丧,而是继续留在北京学习。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悲痛。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袁世凯感受到了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他开始变了,学习也更加努力,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还爱上了课外书,如果你认为袁同学读的是言情小说之类,那就错了,他读的是兵法。和大多数上课读闲书的同学遭遇一样,袁同学的小动作很快被老师发现了。后来袁同学就制定了一个计划,白天复习功课,晚上研究兵书,他要向他爷爷一样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尤好读兵书,师禁之,乃昼习词章,夜究兵书)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晚上熬夜读完兵法,第二天天不亮就接着起来学习,常常一天睡的不到四五个小时。(昼夜并进,每寝不及二三时)  到底不是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  袁世凯很明白,要想成功,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看来,袁同学不是不爱读书,而是有选择的读,除了应试的必修课四书五经,他只读实用的书,什么武侠言情修真穿越,统统不看,他没有那么多精力,也不会在文艺上面耗费精力。他不喜空谈,主张刻励实行,力求实际,这大概与他天生的性格、个人追求以及从小受嗣父实用理论的启蒙是分不开的,后来他对维新派的空谈无动于衷却自己放手搞新政也正是延续了这个理念。  说起学问,他自有一套看法,“讲学者必须起而能行,举所言皆征诸实,乃见真学问,真本事。”不得不承认,这位落榜生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仍不失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什么本科没有职专工资高?这就是答案。  袁同学什么时候有了研读兵书的爱好了呢?提到这个问题,他对以前的“年少无知”做了深刻检讨,“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万人之敌,才知道好勇斗狠实在无用,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有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他这不是吹的,走进书房你就能发现,什么三韬六略、阴符兵经,该有的基本都有,不该有的他也有所涉猎。看来袁同学年纪虽小,在认知上却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往事不堪回首,唉,那时候太肤浅了。  小四同学不看菜谱看上了兵法,据说是有慧根的。在南京时,他那位曲老师给他留了道作业,之后就和人下起了棋,小四站在后面偷偷观战,瞬间灵感涌现,回房写了一篇文章,“道千乘之国,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厌诈也,治国亦不厌诈也。治国非为著棋乎?”这那是在写文章,根本是在指点江山,指点还不好好指,玩什么兵不厌诈。这天资不搞军事还真是暴殄天物。  据一些考证中提到,在北京学习的这三年时间里,袁同学读书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白天晚上两不误,睡眠质量严重下降,一度出现咳血现象。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确实是需要意志和毅力的。  一个人但凡能在一生中有莫大的成就,就必定有其别人无法比拟的过人之处,素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袁世凯,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袁后来落第将诗书付之一炬也说明,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努力,是不会有如此强烈的举动的。  但有时候,用功真的只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尽管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缺憾,但并不一定就能如愿。上学的都知道,学习这东西是看天赋的,尤其是成为天才级学生。  这个道理很快就在袁同学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马克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天下怎么样 可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