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把握新常态 转型升级调整升级上水平大讨论范文

魏宏: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
来源:四川日报网
【字体:】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发表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11月号《新城乡》独家刊登四川省省长魏宏对新常态的深入思考,以期推动经济新常态在四川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  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表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成为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有什么特征,四川该如何应对?  把握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意义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换挡呈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中高速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新常态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应该看到,一个经济体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换挡回落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在很多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环境必然带来很大压力,这种高速度是不可持续的,要求各地必须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速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应看到,同样的增长速度对不同的经济体量需要的经济增量是不同的,目前的经济规模如果仍要维持高速增长速度不变,需要更多新的增量,从发展的规律来讲,也是难以实现的。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背后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从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去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升至46.6%;同时,需求结构升级,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撑,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渐成为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在工业结构中,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增速回落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正在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看,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时至今日,大多要素价格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  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我国经济在向前迈进。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在发生全面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上升,消费的贡献率上升;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开始转向创新驱动;物价水平更趋稳定,就业状况在明显改善。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城镇化将释放持久的动力,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把握好国家层面的应对思路和措施  中央提出新常态,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的特征,其实体现的是新的发展规律,适应新常态,其实就是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应对思路和措施。应该说,去年以来,中央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的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正是对新常态下应对新特征的实践,四川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央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  一是把握好“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调控思路。这是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这三方面要求是新常态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三个支点。“宏观政策要稳”,就是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给市场以稳定预期,既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微观政策要活”,主要是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只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活力,才能真正激活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民间投资潜力。如在今年3月全国推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就使微观主体出现积极的结构性变化。“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有底线思维,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是把握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预调微调”的调控方式。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既反映了近两年我国宏观调控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是宏观调控在新常态下走向更加科学精准的过程。关于“区间调控”,是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采取短期政策刺激的做法,而是根据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实行区间管理。这与过去盯住经济增长的某个具体数值目标有所不同,而是更加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更有利于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让市场和社会有了更稳定的预期。关于“定向调控”,这是“区间调控”的深化。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着力于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关于“预调微调”,就是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进行“喷灌”、“滴灌”,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  三是把握好中央关于“稳增长”出台的一揽子“微刺激”措施。新常态下,国家层面更多的是靠“微刺激”而不是以往的“强刺激”来稳增长。今年以来,国务院召开近30次常务会议,出台了许多“微刺激”措施,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扩大投资方面,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在做强产业方面,先后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确定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重点工程,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及科技服务业。在税收金融服务方面,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等。同时,在支持外贸和加强进口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四是把握好坚持向简政放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改革精神。在深化改革方面,国务院把简政放权作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坚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在结构调整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服务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加强区域结构调整,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两路一带”“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部署;在创新驱动方面,中央多次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把握好新常态下四川的思路和重点  在新常态背景下,四川与全国一样,正呈现出一些共同的阶段性特征。从发展速度看,四川经济近些年来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但在2010年后开始逐年减慢,去年增长是10%,今年上半年是8.5%,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从经济结构看,虽然第二产业仍占据“半壁河山”,但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占GDP比重正稳步提升;消费对GDP贡献率已经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从面临的风险看,四川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在增速回落、动力转换过程中,都存在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更应该看到的是,在新常态下,四川还存在有别于全国及其他地区的一些情况。一方面,四川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新常态下“抓紧转”的挑战大。目前,四川三次产业仍是“二三一”结构,二产占GDP比重超过50%,一产比重高全国近3个百分点,三产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0.8个百分点,服务业仍然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同时,工业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增长模式,四川重化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行业、传统资源性行业比重达40%左右,而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占比只有22%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在化工、冶金、建材、白酒等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使四川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承受着更大的“阵痛”。另一方面,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在新常态下“加快赶”空间大。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这既是发展的差距,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参照国际上对工业化进程的划分来看,四川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一般规律,从工业化中期迈入后期,都会经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率加速上升的过程。在新常态背景下,四川的工业、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投资、消费领域会释放出相当规模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为了推动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倾斜支持,只要四川把握和抓住这些政策优势,就能进一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新常态是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在新常态下四川既有相同的特征,又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尤其需要在发展的思想、思路和重点等大的问题上形成共识。  一是必须坚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目前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投资为主、工业为主、较多依靠外需为主的经济结构,坚持结构调整,就是要逐步转向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依靠内需,更多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这样一种新结构与增长速度放缓是适应的。对四川而言,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靠高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很大;水泥、钢铁、白酒、煤炭传统行业走入困境等,因此必须抓住新常态下的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这是四川发展的大势所趋、前途所望。  二是必须坚持高于全国增速的发展速度。对四川来讲,“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四川的人均GDP只有全国的7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只有全国的82%、88%,城镇化率落后全国8.8个百分点,四川四大贫困地区还有数百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全省有2450多万农民工为生计在外奔波,每年有占全国十二分之一的新增就业人员需要就业。解决四川所有的问题,关键还是在发展,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有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从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来看,四川必须保持适当高于全国水平的发展速度。  三是必须坚持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两手抓。四川经济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传统产业的比重大,这些产业在新常态下面临一定的困境,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传统产业是四川吸引和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目前四川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支撑。四川无法也不可能放弃传统产业,不可能离开存量说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优化存量。另一方面,四川必须加快做大增量,增量是四川调结构、转方式的希望,是后劲所在,四川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项目和产品,坚持招商引资,下功夫做好引进增量这篇大文章。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在“高端引进”中“做优增量”,坚持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的提档升级。  四是必须坚持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四川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就业任务重,扶贫任务艰巨。无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讲,必须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放在重要位置。政府要坚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坚持精准扶贫、重点扶贫,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不解决好民生中的“短板”,任何发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成功的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经济增速换挡是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都存在较大的易变性,如果放任市场自我调整,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因此,新常态下的发展和应对,更需要政府发挥好作用。对四川而言,客观要求政府的作用要发挥得更充分一些。因为四川不仅面临发展下行压力大,而且还处于一个需要“加快赶”的阶段,政府在主导发展方向、完善市场体系、调节经济运行、集中政府资源上有大量的作用要发挥。今年以来,四川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和办法,实践证明,为今年以来稳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城乡》)
责任编辑:李莎莎
相关链接>>
相关新闻:长沙要敏锐把握大势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奋发进取
时间: 10:49:30&&来源:长沙旅行社 &&作者:长沙中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浏览:941
昨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部署2015年的经济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出席并讲话。  据长沙旅行社了解,胡衡华指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决破除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努力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面临的新问题,积极抢抓新常态下发展的新机遇,科学谋划新常态下经济的新发展,更加注重经济质量、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夯实基础、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法治建设。  胡衡华要求,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要围绕市委明确的总体要求和年度目标狠抓落实,重点从七个方面突破:一是以深化重点改革谋求新的突破,以改革提升政府效能、破解融资难题、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以创新创业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以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增长极,加快湘江新区(筹)融合发展、加快高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加快专业市场搬迁提质;四是以重大项目建设稳定投资增长,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推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五是以水环境治理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流域治理、实施河湖连通、加强水资源管理;六是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城乡融合,加快城区周边融合发展、推进重点城镇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七是以民生保障改善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建设平安长沙。时值岁末年初,要认真抓好经济调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据长沙旅行社了解,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聚焦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新中求进、好中求进不动摇,把责任担当到位,把干劲鼓足到位,把工作抓实到位,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品质长沙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生事业保障,高铁通车、地铁运营、上海大众样车下线、多路国际直飞航班和货运班列开通等一批影响深远的项目落地见效,改革发展迈出了“六个走在前列”的坚实步伐,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地位不断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在转型创新发展中开创了新局面。  会议明确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住、进好、调优,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突出项目拉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转型升级、社会治理转型升级、法治长沙建设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攀升,务求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力推转型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大步践行“六个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据长沙旅行社了解,易炼红指出,长沙要敏锐把握大势,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奋发进取,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在国内发展阶段演化中、在省会城市新的竞争中、在长沙转型创新推进中抢占制高点。切实把握做好2015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三个关键词:“稳住”,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实现稳投资、稳运行、稳增长、稳就业的有机统一,做到风险可控、要素可保;“进好”,围绕转型创新发展着力,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求创新、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实进展;“调优”,始终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用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产业结构、项目结构、财税结构、城乡结构的全方位优化。  易炼红强调,长沙要聚焦转型创新,在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重点着力,以转型创新发展的更大突破,来展示新常态下的“长沙作为”。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要有突破性进展。据长沙旅行社了解,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求突破,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增长极、开发新的增长带;要在提质发展园区经济上求突破,加快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经济综合体,把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两型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抓得更实、更有成效,把园区总量做大,把企业做强,把品质做优;要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求突破,拉伸“产业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要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求突破,抓紧研究制定长沙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规划,加快国际化步伐,壮大外向型经济。  二是项目建设推进要以高水准取胜。要着力提速增效,在项目储备、项目前期、项目推进上形成快人一拍的“长沙速度”。要着力招大引强,确保国家级园区每年有一个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省级园区每年有一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要着力攻坚克难,推动项目建设由图纸变为工地、变为厂房、变成写字楼、变成生产线,以法治化手段扫清项目建设的一切障碍。要着力齐抓共推,严格落实抓项目的责任制,切实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强力推动项目落地落实。  三是品质长沙建设要向升级版发力。据长沙旅行社了解,要向规划升级要品质,全面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实现城市设计全面覆盖。要向建设升级要品质,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文化品位大提质。要向管理升级要品质,继续实行史上最严厉、最精细、最到位的城市管理,深度推进清洁城市、畅通城市、绿色城市、靓丽城市和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建设,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准推进三年造绿大行动。要向环境升级要品质,实施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清霾”行动、“碧水”行动、“静音”行动、“净土”行动。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抓深层次破题。据长沙旅行社了解,科学化铺排改革事项,重点实施两型社会、行政审批、投融资、土地、国企国资、政府购买服务、开放型经济等领域改革。高质量制定改革方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推出更多原创性、独创性、示范性的改革措施。实打实推动改革见效,以改革项目落地和改革举措落实为重中之重,确保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确保改革成体系推进,形成改革的聚合和叠加效应。  五是民生事业发展要重满意度提升。据长沙旅行社了解,坚持保基本,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全方位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保重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度重视因病返贫和因灾致贫问题,加快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新区集聚、向保障房片区布局、向农村基层倾斜。切实保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大局稳定,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把长沙建设成为最具安全感、公平感、正义感的城市。  易炼红强调,全市各级党委要着眼于制度化、法治化、专业化,全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切实强化保障,在科学驾驭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彰显作为。要从提升理念上着力,从规范制度上着力,从改进方式上着力,从增强能力上着力,从崇尚实干上着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一门心思抓落实的精神,力推转型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交出一份更加优异的答卷。  据长沙旅行社了解,市领导张迎龙、袁观清、范小新、余合泉、谢树林、张湘涛、陈泽珲、程水泉、文树勋、李军、张迎春、陈献春、钟钢、李春艳等出席。编辑:、长沙旅游网、长沙旅游
&3298.00元起
&258.00元起
&1538.00元起
&2598.00元起
&638.00元起
预订常见问题
签署旅游合同
付款与发票
旅游保障及其它事项
总机:1  传真:0
公众微信平台准确把握新常态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您当前所在位置:
准确把握新常态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 日
  准确把握新常态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求是》
  改革开放是我国近现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成功的经济转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并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乃至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经济形态的增长动力逐步减弱,国际经济新格局的挑战不断加剧。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面对新常态新趋势,经济转型升级有新内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正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工业拉动、政府主导、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从增长动力看,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动力转换。一是需求拉动出现新变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逐渐成为主流,对产品质量安全和创新供给的要求更高,市场竞争必须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投资需求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外部需求总体疲弱,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但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二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三是资源配置动力内生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来自资源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转移,还将更多地来自部门内、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经济结构看,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结构优化。一是产业组织出现新特征。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农村资源进一步市场化,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程度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得以优化,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趋势正在形成。
  从发展质量看,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提质增效。一是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在产业内部通过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企业提高效率,经济整体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逐步减少,相应转为排放经过净化的氧气、水蒸气等,实现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三是增长的包容性不断增强。收入分配格局优化,更加公平合理,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能够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有效化解各类风险。经济增速下调暴露出的各类风险,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能够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既减轻一次性风险冲击力度,又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威胁。
  从制度环境看,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体系。实现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二是政府宏观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在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有针对性的调控,增强微观活力,创造良好环境,形成市场和政府合理分工、“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经济治理模式。三是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关系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实现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
  二、加快转型升级,四个制约因素亟待破解
  适应新常态需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但转型不会自然发生,过程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体制上大力推进改革的深化,在结构上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在发展方式上积极提质增效等。但总体上任务艰巨,经济体制转型处于攻坚期,发展方式转变正在爬坡,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开放模式升级压力重重。如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转型升级遇阻,就有可能陷入长期停滞状态。因此,顺利完成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引领新常态,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破瓶颈制约。
  发展理念需要转变。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实行赶超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主要致力于做大GDP规模和提高GDP增速,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成为衡量发展成果最重要的一个标尺。在此观念支配下,抓投资、上项目、扩出口成为常态,大干快上、开展“速度竞赛”,成为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经济效率效益、生态环境、创新驱动、体制改革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常被置于服从与服务地位。同时,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区域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越来越低,沿海开放、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缺乏适时适度的协调机制,实施了一些短期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不够,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发展理念滞后于改革的现实需求,未能实现与时俱进。
  市场主体需要重塑。企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其他多种经济形式在资产规模、经营机制、管理体系、治理结构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未形成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其发展路径依赖和政策依赖仍相当严重。国有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明显低于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局面还未打破,国有企业在获得贷款、土地、商业机会、税费减免等方面通常具有优势,对成本、价格敏感不够,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负面激励,尚未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经营粗放、“家族式”治理、行为短期化等突出问题,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打造坚实的微观基础,是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
  科技体制亟待改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基础。为充分发挥科技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国家近年来通过“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式投入大量资源,取得了嫦娥登月、蛟龙潜水、超级水稻等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体制尚未突破原有模式,行政化特征明显,严重制约经济转型升级。一是科技资源配置行政化。科研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还在按行政体系设置,立项管理和成果评价一般采取行政化的办法,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还未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未能根本解决,市场导向机制的缺失造成了科技资源的错配与浪费。二是科技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有效的载体和纽带,虽然研发人员总量和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每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三是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行政化,大学专业设置仍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难以充分反映市场需求,创新驱动缺乏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支撑。
  政府职能应加快转变。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政府“有形之手”还在主导着资源配置。一是市场价格体系被扭曲。主要能源价格由政府部门制定,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受政府管控,靠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二是一些地方政府还在主导市场投融资。有的地方政府习惯于冲在一线招商引资,由政府给企业定项目,提供融资担保,甚至替企业定投资、定技术路线,这些行政干预降低了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三是仍然存在的一些行政性垄断妨碍了公平竞争。一些限制性的发展规划和行政审批束缚了企业手脚,抑制了企业和个人进入市场创业创新,削弱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
  三、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领新常态,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型升级。
  建设法治政府,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推进经济全面转型,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完善市场法治环境,创造条件让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转型要求。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市场经济原则,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简政放权,加强政府在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二是深入推进法治体系建设。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平等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坚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理念。以“五位一体”为核心,包容性增长为目标,弱化“速度思维”,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从速度为主转向质量为主,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及民生改善协调平衡,统筹城乡、区域规划,打造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统一的制度环境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梯度发展。
  推进产权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以规范经济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以公益类、竞争类、功能类为标准,明晰各类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使命,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提供方向。二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股份制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深化企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三是深化国企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主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不同功能的企业建立有区别的考评指标体系、经理层选聘和薪酬制度。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打破“管企业、管资产、管人事”的闭环式管理,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组建大型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按市场机制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企业重组调整,以混合所有制引领国民经济创新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一是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改革,以创新为导向建立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的科技主体。打破“课题制”包打天下的局面,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赋予科研单位更多的研究自主权。二是理顺政府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责定位于引导方向、制定标准和实施监管,为企业技术创新打造公共平台。由政府投资的大型科研设施面向全社会开放,降低市场主体技术创新中的成本与风险。三是深化教育培训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创新考试招生制度,重构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除少数中国文化特色专业外,应按市场需求设立专业、组织教学和学术活动,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转变开放方式,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系。顺应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趋势,推动全球布局的大战略。一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一带一路”、中韩自由贸易区等以周边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由我国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空间。二是培育产业综合竞争新优势。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造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中国视角”转向“全球视角”,从引进、出口为主的“平面式扩张”开放,转向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立体式”开放。三是参与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规则和标准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需要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转向积极参与规则制定。要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站稳脚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
  经济全面转型升级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否能够基本形成。这项宏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倘能完成,我国将再造一个更加辉煌的经济奇迹,为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财政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郭斐然 李雯博
浏览次数: 【】
鹤壁市商务局主办 鹤壁市商务局维护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市政府第二综合楼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邮政编码:4580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握新常态9要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