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短跑成绩比赛中为什么要把成绩好的放在一组

短跑放松技术对成绩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不断发展,运动负荷不断增大,运动员有机体的疲劳也在不断加深。所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快有机体的恢复过程,已成为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计划安排和实施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短跑训练中,短跑训练中的放松技术的作用和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它已是获得高水平运动成绩所必备条件。
短跑放松技术是指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及运动负荷能相互适应,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精密配合,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得以按短跑技术要求协调工作,人体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体能,从而获得最高速度的一种专项技术。 大量的研究表明,短跑成绩的提高,与肌肉的放松能力和效果有密切关系,并且,随着短跑距离的增加这种作用和效果就更明显,见表1。
表1:短跑成绩的提高与肌肉放松的关系 项目 60米 100米 200米 成绩提高幅度 7秒—6秒4 10秒9—10秒 20秒5—20秒 肌肉放松能力 19.42% 20.95% 45.28%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短跑成绩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肌肉放松能力和短跑的放松技术,下面从心理、生理、运动学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心理特征
1.1 注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个优秀运动员应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指向自己所参加的比赛,而不是周围的观众,对方队员的干扰或其他无关的事物上。运动员适宜的精神状态,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中。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协调配合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是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发挥机体最大潜能,取得优良成绩的有力保障。
1.2 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切身体验或反映。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将受到外界事物(如气候、场地、器械、观众、对手)的影响,当外界事物对他持欢迎态度时,他就会在接触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产生愉快,喜爱,高兴等良好情绪。而当外界事物对其持否定态度时,就会产生厌恶,痛苦,愤怒,紧张,害怕等有害情绪。这些外界事物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受到外界不良干扰越大,情绪波动越大,使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不能很好地和肌肉系统协调配合,对技术的发挥,成绩的提高,机体潜能的利用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应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做到不受或少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保持适宜的,稳定的情绪是使肌肉协调工作,发挥人体机能的必要条件,对加快跑速有很重要的意义。
1.3 信心 运动员正确技术的发挥,成绩的取得与其自信心有很大关系。能够以适宜的心态,很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对比赛和取得优异成绩充满信心,就会使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在其支配下,肌肉系统积极放松协调工作,发挥最大运动能力,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而缺乏信心,就会严重制约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协调配合,就会制约正确技术和人体最大潜力的充分发挥。 因此,在短跑训练中要重视心理训练,不仅可使运动员精力集中,排除外界干扰,也可使运动员学会如何在跑动中保持放松协调的能力,更可使运动员更多的神经单位支配肌肉活动,提高动作频率及跑动力量。因此,心理训练必将日趋重要,需纳入到运动员每个周期的训练之中,而且其心理训练形式也会日趋丰富。
2、生理特征 从生理特征来研究,短跑放松技术最根本的一点是肌肉的工作与放松协调有序进行。糖元的分解合成ATP供能是短跑的主要供能系统。而在短时间内完成极限运动后,运动员的血乳酸比非训练时高30一40%,血乳酸是一种强酸,它在人体内积聚过多时,即会使内环境中酸碱度的稳态遭到破坏,进而阻碍肌糖元或葡萄糖无氧代谢,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导致肌肉疲劳。引起其收缩过度,使肌肉紧张、僵硬,血流不畅通,不能及时带走工作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和供能。代谢产物及乳酸的堆积又加大了对大脑的刺激,造成神经中枢工作紊乱。严重影响着其与肌肉的协调配合,影响着成绩的提高。反之,由于肌肉的适时放松,减少了对不参与活动器官的血液分配,保证了有更多的血液分配给肌肉。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目大大增加,加大了血流量和血液流动速度。这些都有利于肌肉的及时供氧供能,及时排除代谢产物,从而减少了大脑的不良刺激,使神经中枢的工作有条不紊,反应速度加快,使肌肉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水平的运动强度和能力。 短跑的良好放松技术,能大大提高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神经系统灵活性的提高,将有效提高有关动作速度,改善工作肌群之间及其与对抗肌群之间的协调性,减少对抗肌群因紧张而产生的内阻力和多余能量消耗。 肌肉的放松,为ATP供能提供了较长的时间,使身体的能量供应更趋于经济、合理。能量的节约,保证了协调肌群工作的需要,对提高跑速有很重要的意义。
3、运动学特征
3.1 运动学联系 现代短跑训练已逐渐成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和领域,一些新兴学科的渗透和利用,如将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先进学科应用到体育运动中,使人们对短跑训练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也使短跑训练更趋宏观整体化和微观精细化的同步提高。潜意识的在某种意义上使短跑技术训练趋向在各个学科综合应用上,借助于先进学科和技术手段,如生物力学、高速摄影、亚细胞学说和生理学超微量肌肉结构学说等,使人们不断深入理解短跑的实质,对训练的控制、设计和评定更加细致,使短跑技术不断完善,训练不断精细。
3.2 步长、步频与放松的关系 短跑的成绩取决于大步长和快步频及二者的合理匹配。步频的加快依赖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换,使身体的协调肌群有更多肌纤维参加运动,运动肌纤维数目的增加,加大了肌肉的收缩的力量,也就加快了肌肉的收缩速度,减少了收缩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加快了步频。肌肉的放松,使身体的协调肌群和对抗肌群有机配合,对抗肌的充分放松,能提高各运动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从而增大动作幅度,这是提高步长的重要因素。
3.3 步长与步频训练法 在运动员的步长与步频的解决上,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高短跑运动员的步长和步频,应该以加强基础训练为主,抓好基础技术训练和全面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两个方面。
3.3.1 在解决后蹬不充分、前摆抬腿不高、髋部动作不明显、动作速度不快等问题上,应以动力训练为主,静力训练为辅,重点发展弹跳力。发展爆发力可采取立定跳远,立定三、五、十级跳远,10~15级蛙跳和负重10~15公斤壶铃下蹲跳等手段。发展快速耐久力量,可采用100~150米大幅度后蹬跑,100米跨步跑,100米左右腿交换单足跳和负重20~30公斤半蹲跳等手段。
3.3.2 在发展大肌肉群练习的同时,结合发展小肌肉力量的练习。采取30米单足跳,在沙坑中双足向上跳、跳绳、负重提踵等手段,用以提高踝关节、脚掌、脚弓和脚趾的力量。通过以上跳跃练习,增加了下肢力量,为改进专项跑的技术打好基础。
3.3.3 在基本技术训练方面,重点抓后蹬技术,狠抓前摆高抬腿及髋部动作,除大量采用加速跑、中长跑、加速高抬腿跑和快速跑外,可有针对性地采用由小步跑渡到大幅度的后蹬跑,拉胶皮带原地支撑后蹬跑和100~150米高抬腿后蹬走。
3.3.4 为了改进前摆高抬腿技术,我们采取仰卧持胶皮带提大腿,负重高抬大腿带髋后蹬走,60~100米高抬腿跑等手段。所有这些练习,都应该注意后蹬送髋和前摆带髋动作,每次训练都狠抓髋关节灵活性练习,大量采用武术、体操动作,如行进间正前方踢腿、侧身踢腿、正前踢腿外转下压、侧身踢腿内转下压、向前交叉走、举腿绕栏架等练习。
3.3.5 在冬训期间,注意发展动作速率的练习,如原地高抬腿跑,30~60米快速与高抬腿跑、快速的阶梯跑及下坡跑等等。 在解决好步频与步长的关系后,相对比较重要的是要做好训练后的肌体恢复以及体能的恢复工作,在这方面的处理关乎到运动员理想成绩的取得,因此,放松和恢复成了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就此方面的部分拙见做以下的分析。
4、“短跑放松技术”的检测方法:
4.1 测量法
4.1.1 采用肌电遥测仪可测量运动员在跑动中主动肌和对抗肌的舒张与收缩情况。
4.1.2 采用心率遥测器可测量运动员在短跑中心率的变化情况,用平时同等负荷量时的心率与之比较,分析运动员情绪的波动。
4.1.3 采用“动作速度测验”方法,从运动员跑前和跑后的反应速度看其心理紧张程度如何。
4.2 观察
4.2.1 观察脸色和表情。心理过于紧张的运动员脸色苍白(发青),呼吸急促,出汗过多,跑中咬牙切齿。
4.2.2 观察行为动作。技术动作紧张的运动员在跑中一般出现动作僵硬,肩关节紧锁,拳头紧握,动作幅度小,用力阶段和非用力阶段肌肉的外表形状变化不大,赛前尿频等。
4.3 观察实物
4.3.1 让运动员在跑时嘴里含一片树叶,技术紧张的运动员跑下来之后,由于咬牙切齿的动作会使树叶留下齿痕,而技术放松者由于脸部放松树叶无痕迹。
4.3.2 让运动员手握经过改装的较软的圆形球状物,从球体的痕迹上可知运动员在跑中手指的紧张度。实践证明,手指、手掌的紧张,会造成两臂摆动紧张。
5、短跑放松技术和训练
5.1 技术方面的训练方法
5.1.1 放松大步跑。要求充分高抬大腿,充分打开髋关节,步频适宜,动作舒展,跑姿协调。一般在草地或直道上进行60-80米的放松大步跑。
5.1.2 往返跑:要求运动员注意放松协调跑的技术。一般采用40-50米距离,5-6次为一组,一次训练课跑2-4组。跑法如图。
5.1.3 惯性跑:跑出极限速度后依惯性自然放松跑。
5.1.4 下坡跑;坡斜度以3度为好。利用斜坡充分体会肌肉放松感觉。
5.1.5 中速跑:强度在70—80%,距离以100米,150米,300米,400米,500米为适宜。
5.1.6 顺风跑;借外力体会肌肉的放松感觉,发展放松能力。
5.1.7 弹性跑:体会踝关节的蹬伸用力节奏。
5.1.8 肩、髋、膝、踝关节的柔韧性练习,这是肌肉放松条件之一。
5.2 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常用训练手段有: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跨步跳,单足跳,直腿跳,立定跳远,立定多级跳远,蛙跳,铅球前、后抛,各种各样的压腿、踢腿、压肩,髋关节灵活性练习以及负重练习。
5.3 心理训练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暗示来达到身心的恢复与放松。
Powered by中国运动网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一个运动员在男子100米短跑比赛中取得了10秒的成绩,他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时?_百度作业帮
一个运动员在男子100米短跑比赛中取得了10秒的成绩,他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时?
100米10秒,也就是10米每秒,一小时等于3600秒,所以是36000米每小时,即36千米每小时苏炳添:预想成绩38秒 张培萌:实力在日本之下
来源:搜狐体育
作者:小野
  北京时间10月3日消息,昨晚仁川亚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比赛中,中国队以37秒99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夺得金牌。陈时伟、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也接受了央视《亚运风云会》的采访,  今天中国队第一棒0.148的反应时间排在第一,陈时伟一出发就取得了领先。一直到第四棒张培萌接棒,中国队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张培萌说:“接棒的时候就感觉有了。因为在接棒的时候能看到其他对手的位置,所以我很清楚能夺冠了。”对于37秒99的成绩,张培萌冲过终点后完全没有想到,“当时我是犹豫了一下,看一眼大屏幕,99这个成绩,整个大家发挥很好,为什么跑99。我们没有人想到(37秒99)。”苏炳添也表示他之前猜想成绩会在38秒5左右。  今天中国队的交接棒非常顺利,也堪称完美。苏炳添说,“其实我跟谢震业接棒,我是最敢起动的,他给我信心,我跟他交接的时候我是非常敢起动。”而在他与张培萌交接棒的时候,两人赛前约定让张培萌“缩半步”,因为中国队很少在第7道跑,苏炳添担心不适应外道。张培萌说,“当时我并没有缩,我自己感觉苏炳添的速度水平比我高一些,他一定能给上。”  能击败日本队确实出乎中国队的想象,张培萌说,“中国队处的位置是坐二望一的位置,我们的实力在日本队之下,日本队没有拿出过最佳水平,应该说相比日本队来说他们包袱要重一些,我们是冲击他们,他们是冠军。”  苏炳添在四人中表现最为出色,百米大战中他也获得了银牌。谈到百米冠军卡塔尔的奥古诺德,苏炳添坦言,“真的跑不过,追不上。”苏炳添说,“目前来说我是处于一个调整的阶段,因为自己技术还没有达到说一个很高的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摸索。从今年来看,其实也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不是说很明显,主要是后面后程,现在总的来说是得到有一定成果的,最起码从起跑到冲线的时候基本上看上去比较流畅。”  中国接力队能创造历史最重要的是完美的交接棒,队员将这归功于默契,陈时伟说:“这段时间我们配合得很好,交接棒配合挺默契,我们这几个月来经常在一起,比如吃饭什么都在一起,所以说我们练得挺默契。”谢震业则表示,“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这里我们国家其实还是出了相当多的力,来给我们四个人历练也好,一起增加默契感,经验什么的都花了很大的力气。”  苏炳添认为这是团队的功劳,“一到比赛会自然投入工作,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对,每个人都有信心,就感觉我们四个人就变成一个人。所以今天创造了这个成绩也感谢国家对我们的支持,非常相信我们,而且我们也敢做,主要是现在我感觉中国的短跑水平不断提高了。”  最后张培萌表示自己并不是核心人物,“应该说我们四个人来说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像四个兄弟一起要出去打仗的感觉。我们四个压力还都是挺大,为此也付出了很多,领导对我们也非常寄予希望,我们最后还是把压力还有动力很好平衡好,把压力转变成动力。”(搜狐体育 小野)
(来源:搜狐体育)
(责任编辑:汀苑)
原标题:苏炳添:预想成绩是38秒 张培萌:实力在日本之下
  NBA的4月好戏,只是刚刚上演...[]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让人看了羞涩……[]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短跑应该怎么起跑?我起跑很慢,一百米十一秒三.我想从起跑上在提点成绩.我想知道怎么才是正确的起跑?_百度作业帮
短跑应该怎么起跑?我起跑很慢,一百米十一秒三.我想从起跑上在提点成绩.我想知道怎么才是正确的起跑?
给你来一篇具体的,慢慢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短跑起跑姿势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一个最佳的起跑动作(包括反应时和起动速度)应该是运动员用力蹬离起跑器后,能获得最大蹬离效益,获得最好的反应时和最快的起动速度,并且让运动员在起跑后的几步内获得正确的身体跑动姿势. 在任何一个短距离跑的项目中,起跑对整个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模仿优秀运动员的起跑姿势或以试正误的研究方法来评价运动员起跑技术的优劣,随着当今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短跑起跑技术应该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一些研究表明在短跑起跑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有特定的角度,主要是使身体各环节在短时间内承担最佳负荷和产生最大的起动力量.这些关节角度对任何一个短跑运动员来说在本质上都应该是相同的(Harland&Steele,1997). 下面就起跑技术各方面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内容做一简单综述. 1.起跑器位置 教练开始教运动员起跑技术时,首要做的事情是研究和决定该运动员起跑器放置的距离,早期运动员采用两抵脚板缩短(一般是14--28cm)、高躬腰或起跑器接近起跑线的接近式起跑技术,其理论基础是身体重心越靠近起跑线越,完成起跑动作就会越快(Dickinson,1934; Doherty,1985).但随着肌肉“牵张反射”理论的发现和重要应用,由于接近式起跑不利于肌肉的预拉伸产生牵张反射,已经不再适用了(Doherty,1985;Kistler, 1934).逐渐取而代之的是拉长式起跑技术.就是起跑器安放和两抵脚板的距离都拉长(一般为50--70cm),让运动员的身体过分的拉长,但结果是适得其反,过分拉长的肌肉使起跑动作更加慢了(Harland&Steele, 1997).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中等距离的中等式起跑技术,运动员一般是采用距离起跑线30-50厘米的距离(Doherty, 1985).Henry(1952) 和 Stock(1962)的研究都发现:“与拉长式和缩短式起跑相比,中等式起跑技术能够产生最佳的短跑技术动作(最短的反应时和最快的起动速度),帮助运动员在20码至50码的距离中跑出(三种起跑形式中)个人的最好成绩.” Schot 和Knutzen(1992)建议中等式起跑技术起跑器最佳安放位置是:“两抵脚板间的距离应设置为个人的小腿胫骨长度(约占整个腿长的45%),前抵脚板到起跑线后沿的距离为个人胫骨长度的60%(即两踏脚座之间距离的60%).” 从理论上讲,中等式起跑技术能让运动员更加合理的利用小腿伸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牵张反射(Stock, 1962),让运动员获得最佳的小腿发力位置,产生更大的推动身体向前的冲力(Hoster&May,1979). 2.起跑器抵脚板的安放角度 设定好起跑器位置后,运动员还要调节起跑器抵脚板的角度,以适合双脚的放置.Guissard、Duchateau和Hainaut(1992)对中等式起跑技术起跑器前抵脚板不同的角度对起跑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是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起跑器前抵脚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设置为70°、50°和30°,测定不同角度下小腿三头肌的肌电图和最大蹬力.他们发现随着前抵脚板角度从70°--50°--30°的逐渐减小,蹬力数值在逐渐加大,起跑速度加快.而反应时没有显著变化,三个角度下的肌电活动也没有显著变化.由此他们认为,前抵脚板角度为30°时,运动员小腿三头肌肌肉在“拉长-缩短”周期中能够获得最大利益,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收缩速度 同一受试者在三种不同角度下,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的长度典型变化情况.变量△L表示肌肉长度变化百分比,设定参考长度(原始长度)为膝关节和踝关节都在90度(双膝)时的两肌肉长度,正值或负值分别表示肌肉的伸长或缩短.(Guissard、Duchatea和Hainaut 1992). 从图示可以看出,在30°时二者变化是非常协调一致的,这可能是由神经系统支配和肌肉系统收缩机械运动共同的结果.所以在30°时能够提高小腿的蹬离力量,增加短跑起跑的速度.因此,改变起跑器抵脚板的倾斜角度,能够改变肌肉发力的力量,实现在短时间内更快地完成起动动作. 3.在预备姿势下的膝关节角度 运动员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优势腿,并把优势腿放在前抵脚板上,劣势腿放在后抵趾板上.原因是优势腿不必要在起动阶段从肌肉“预拉伸”中获取更大的益处,而劣势腿更需要.在预备姿势中优势腿比劣势腿接触起跑器的时间更长,施加力量更大,支撑体重更多.优势腿的确定可以通过单腿负荷大小,或习惯性反转身体(教练员也可以在运动员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向前或向后推动运动员,运动员习惯用来抓地保护自己的那条腿即是主动腿)等方法来决定(USATF, 1997). 对世界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预备姿势模型研究得出:“最佳的膝关节角度是前腿一般在90°到111°之间,后腿一般在118°到136°之间”(Harland&Steele,1997).但这些角度范围是否对所有短跑运动员适用?还值得探讨. 4.在预备姿势中的髋关节角度 Mero、Luhtanen和Komi(1983)研究了世界最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髋关节角度,并与普通短跑运动员的髋关节角度进行比较.发现世界最优秀运动员髋关节角度明显小于普通运动员的髋关节角度.他们认为髋关节角度不同,其伸肌群产生的力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角度降低,能够有效地提高髋部伸肌群的“牵张反射”和肌群“长度-张力”的关系,使髋部产生更大的力量.然而Harland和Steele(1997)研究也发现,如果髋关节角度过分地减小,将会直接导致髋关节伸肌群的强直、工作效率降低和增大双臂的支撑负荷. 因为随着髋关节角度降低,会使整个身体重心前移,使双臂承受更大的身体重量.而不是由强大下肢来承担较大的身体重量,这是极为不利的.Mero、Luhtanen和Komi(1983)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预备姿势的最佳髋关节角度,前腿平均为41°,后腿平均是80°左右.然而普通运动员两个髋关节角度比优秀选手都要大一些(前腿平均为52°,后腿平均是89°),因此相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普通运动员利用髋关节伸肌群的“牵张反射”的效率会降低. 5.身体重心 很多学者认为短跑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应该尽可能的靠近起跑线(Harland&Steele, 1997),过去运动员们也大都使用缩短式起跑来尽力使身体重心前移.现在已经证明这是一种效率很低的起跑方式,要获得更多肌群“预拉伸”的益处,最佳起跑方式是使用中等式起跑技术. 一些运动员也试图在中等式起跑中采用把双肩前伸,使重心前移,尽可能的靠近起跑线,或把重心前移稍微越过起跑线的起跑技术.然而Atwater(1982)和Ozolin(1988)研究发现:“发令枪响后,双手从身体开始起动到离开跑道的时间接近0.15到0.20秒,这就意味着发令枪响后,运动员的双臂已经不再承担支撑身体的重量,双手也不再给身体施力,整个身体重心向前快速运动只能靠两腿的力量了”.由于双手支撑在地面的时间比较短暂,因此Henry认为,在预备姿势中双臂应该尽可能少的承担身体重量.Atwater(1982)的研究发现,世界级优秀短跑运动员预备姿势时,身体重心距离起跑线的水平长度为0.12--0.20米,身体重心的垂直范围为0.48--0.66米.不同的运动员之间,这些数据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不同的起跑动作技术方式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个变化范围主要是为运动员主动改善自己起跑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个空间(Francis&Coplon, 1991),只要在这个变化范围内,运动员可以找到一个最好的、感觉最舒适和最适合自己的起跑范围,而不需要硬性规定一个一成不变的数值范围. 6.手,胳膊和肩的位置 手应该以一个舒服的宽度分开放置在起跑器的正后沿(约与肩同宽)(USATF, 1997),手指的形状为弓型,指尖触地.双手的这种放置能确保运动员不会用上肢来承担较大的身体重量,把身体大部分重量留给双腿来承担. 胳膊也应该尽可能少的承担身体的重量,因为与地面作用的时间短,产生的爆发力量有限(Atwater, 1982;Henry,1952;Ozolin, 1988).预备姿势时胳膊应该在肘关节处成一条直线,在发令枪响之前上肢要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参与预备姿势的姿态构成. Schot和Knutzen(1992)的研究发现,两个肩关节的角度最好接近90°,以减轻上肢的负荷并保持其他关节的舒适性.Harland&Steele(1997)研究建议,短跑运动员的肩关节应该稍微向前伸接近到80°.在80°~90°这个范围内,肩关节角度的大小可以由运动员的自我感觉舒适程度来决定. 预备姿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胳膊的位置及其对后继动作的影响,运动员一定要确保发令枪响后,上肢的摆动立即达到一个正确的运动姿势(USATF, 1997).Bhowmick和Bhattacharyya(1988)研究发现,上肢的摆动并不能增加运动员向前的水平速度,而是有助于协调腿的运动,提高运动员的步长. 上肢的水平摆动也有助于平衡髋关节旋转产生的角动量,在垂直方向上为腿的爆发用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发力环境.他们发现如果上肢的摆动是正确的运动形式的话,身体的其他部分也能够进行正确的运动.图3就是短跑运动员起跑后两步结构的棍图图示. 短跑运动员从起跑开始两步棍图图示,Mero、Luhtanen和Komi(1983) Korchemny(1992)赞成上肢的有力摆动是快速起动的关键要素之一,也非常关心起跑开始后前几步的运动技术特征,因为前几步本质上已经建立了剩余比赛步的基本特征.他的观点是短跑运动员在起跑器上就一定要让身体各环节处于正确的姿势中,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还必须学会如何在正确的蹬离起跑器后,进入正确的跑动模式之中.Korchemny还设计了决定短跑运动员起跑能力和加速能力的直接和间接测试表.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运动训练新概念的间接指标测试结果(Korchemny ,1992) 7.合力矢量 一旦运动员在起跑器上有了正确的预备姿势后,起动的身体重心也要有一个最适宜角度.技术不好的运动员往往是在刚刚蹬离起跑器后,就把身体直立身来,这样就会把蹬离起跑器时所获得的利益损失殆尽(USATF, 1997). Harland&Steele(1997)研究发现,从起跑线到运动员的后足,身体重心水平方向合矢量为0.16-0.31m(在这个范围内的角度都是正确的);垂直方向的合矢量(或者是从地面到运动员背部的高度)是0.55-0.66m.因此对短跑运动员来说,蹬离起跑器的出发角度为45°或者更少.Korchemny(1992)的研究观点则与此不同,他认为运动员蹬离起跑器的角度应该在45°--50°之间.建议运动员应该以比较大的出发角度蹬离起跑,这样能够使运动员更快速地从静止状态跑动起来.同时他也建议运动员要适当地增加起跑后的第一步步长,第一步步长的加大也是出发角度增大后的必然结果. Atwater(1982)研究得出,美国最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第一步长度通常介于0.98-1.20m之间,这是由于起跑后肌肉群都是处于中度范围内的快速收缩运动.Harland&Steele(1997)研究认为通过加大前几步的步长,可以缩短地面与足底接触瞬间和对身体重心的制动力,产生更大的向前加速能力. Schot和Knutzen(1992)研究得出,运动员离起跑线的位置(中等式,缩短式或拉长式)和肩关节向前的倾斜程度都会影响其蹬离起跑器的第一步步长.使用中距离的起跑器设置,肩关节前倾较少或没有前倾,蹬离起跑器的角度是45°或着更小,短跑运动员将能获得最佳的起跑技术和最佳的第一步步长(Harland和Steele,1997). 8.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我们将短跑运动员所有的最佳关节角度概括总结为图4所示.不过,很难保证这些角度能对每一位短跑运动员都是最适合的,但是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预备姿势结构图示,教练员可以给自己队员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参照.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自己的队员的个性和力量特征、队员的自我感觉、舒适程度和形成的技术动力定型情况等,来作相应的调整. 所有的短跑运动员髋关节和小腿跟腱的力量水平都不会相同,因此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不同力量特点来把起跑器的位置调整到最佳,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如上所述,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各种角度,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每个人都要根据个性特点来做相应的调整. 目前有一个关于短跑运动员最佳起跑器和预备姿势设置的特别计算机程序,我们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来研究和计算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跑姿势的角度参数数据,因为计算机程序中都已经存储了.关于计算机程序原理和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体育教练员》杂志获得其详细的信息(体育教练员,2001).教练员们只需要测量自己运动员的臂长,背长,大腿长,小腿长和足长.然后把这些数据然后输入计算机,就能获得自己队员的正确起跑器设置和预备姿势的数据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跑比赛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