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上海市东北片跨校辅修研究的方式有哪些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讨论总结
本次话题于日晚19点
30分至21点30分在论坛中展开讨论,群里的老师积极针对主题展开讨论,有教育教学理论更有大量的来自教学实践的的反思和经验。有40余位老师参与了论坛中的讨论,主持人和嘉宾一直都在论坛中积极引导、参与讨论,付国超、刘军等多位老师还兼顾了与QQ群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得到了武长河、谢树快、小黑、吴健、吕忠伟等十余位资深会员的引领参与,郝红、曹秀芹、王霞、董恩森等四十余位老师参与论坛讨论,发表观点提出积极合理的建议,还有王兴发等几位老师因事不能参加,提前将自己的观点建议汇总整理发布,论坛上讨论跟帖数达到290余个,9月22日晚在武长河老师的倡导下在QQ群里进行了讨论,主要针对集体备课如何进行的实践,以行进间投篮为主题进行研讨。经过各位老师的热烈讨,现将观点汇总整理如下:
一、理清体育集体备课认识
  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源共享的有效环节,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集体形式的备课,集体是形式,备课是目的,祖襄九龙认为用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就可以回答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教练的引领作用,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体育教师更深入的理解课程标目标引领下的组织教材、教学方法等,在“同课异构”、“一课多上”过程只中有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师自身素质,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现有体育教育只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过程重要重点解决内容的问题,在明确目标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定切实可行的内容。集体备课不单单是针对一节课的备课,主备人发言其余教师修改、补充,为了形成预设的教案或训练计划的过程,它的目标和形式更加丰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突出“集体”的作用,发挥“集体”中每一名教师个体“备”后形成的有效资源,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交流共享和集体研究的过程。
二、集体集体备课现状与解决途径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集体备课非常重要,都认识到了集体备课的巨大意义,有效的开展集体备课能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备课质量,更加科学的组织教材、选择教法等,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育学科进行的集体备课数量和质量相对于其它学科仍有一定差距。大部分学校集体备课以校内体育组为单位,本校教师为主体,部分按中心校或一定区域内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跨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往往是备课组长进行分工,主备人发言后大家讨论的形式,围绕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流程展开,部分省市建立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如山东省淄博市。
一)集体备课存在问题:
1、学校对体育学科、体育教师集体备课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部分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集体备课没有明确的负责领导,对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缺少必要的督促。学校过于注重对体育教师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体育教师团队的评价,在巨大的竞争关系下冲淡了教师之间的合作。
2、体育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备教案,最终达成统一,形成统一的教案的过程,限制了集体备课积极作用的发挥。
3、缺少对集体备课的引领,有责任心的专家型的教育主管领导(如教研员)、优秀体育教师和负责人的体育备课组长资源缺乏,缺少对体育集体备课有效的组织、引领。
4、部分农村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受到体育教师人数少,体育教师某一领域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没有交流和集体备课的对象,如曹秀芹老师指出“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太少,有病的文化课教不了的教体育”。
5、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安排是按照年级进行安排,有限的体育教师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年级,缺少集体备课的氛围。体育教师所授年级不同,造成教学项目不同、训练目标不同、训练队员水平不同、教学模块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很难实现集体备课的统一,或者不知从何入手。
6、部分体育教师自身不重视学习和交流,不愿意学习他人的经验,自身不重视集体备课。部分体育教师对于集体备课采用应付的态度;部分体育教师只学习他人经验坐享其成,享用他人劳动成果而不付出。如一缕阳光老师指出“现在一些老师集体备课,只是的随便的说两句了事应付,从表面上看是老师们不负责任,其实是这些老师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最起码这些老师没有从内心的深处想去认真的集体备课”,凡人老师指出“体育教师没有把集体备课作为自我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7、集体备课形式化严重,缺乏实效性,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集体备课会上空谈理论,与教学和训练实践脱节,教师只说赞美之词和空话大话,没有实际意义。
8、体育集体备课缺乏目标性,不清楚为什么备,不知道备什么,怎么备课。由于体育课只有课程标准没有明确具体的教材,为体育教师集体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集体备课组织不充分,每个人空有热情,但备课主题不明确,教师缺少对主题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备课过程出现了一言堂、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现象。
二)解决途径:
1、建立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体育教师可以主动找领导申请交流,邀请学校领导参加体育教师集体备课,提高学校领导对体育的关注,进而促进对体育集体备课的重视。学校在对体育教师备课、集体备课的检查要注重实效,不单单只看教师的一纸备课记录,要通过对备课记录、听课、学生问卷综合考查来评价教师。在学校安排体育教师工作过程中,提前向学校申请体育教师在一个办公室办公或固定专门的集体备课地点。建议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师团队考核的比例,协调好本校教师内部竞争与合作关系。学校在政策上和经济上对认真钻研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优秀教师进行扶持,培养和树立体育校级的体育学科带头人,并赋予骨干教师组织本校集体备课、教研的使命。对教师集体备课、教研资料及时进行保存、共享,如利用校园网、教师资料室平台,让教师在继承中发展。
2、体育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尤其是本校体育教师资源相对缺乏的体育教师更是要利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创设的网络备课平台、BBS、QQ、MSN、论坛等进行集体备课,在市县教研员的组织下进行区域内教师集体备课,如刘坚老师、宋万田老师引领区内的教师进行集体教研,体育教师要怀着谦虚务实的态度参与其中,主动其他教师进行联系与交流。TZ黑牛认为有效的组织集体备课,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带头人,那就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要负责为集体备课定向把关,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学校领导、学科组长的带头引领作用。
3、提高体育教师的奉献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心和幸福感受。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既学教学理论,学习先进教学、训练方法,更要坚持体育技能的强化练习,防止随着参加工作时间久了,淡化了自身的体育技能,坚持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省市县组织的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坦诚与他人交流,在与他人分享知识、技能、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体育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育人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学习与教学训练实践中,并在自己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体验幸福快乐的感受,这是教师保持积极性、消除职业倦怠的动力。
4、提高对集体备课的认识,对于为什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干什么,怎么干,集体备课有哪些环节,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明确每个环节中责任人的工作,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深入的个人备课,尽可能由一人主备变为多人同备,并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主题展开质疑,提倡讨论甚至是争论。老教师经验足,可以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新教师知识新,可以为老教师提供新鲜血液。避免集体备课最终形成千人一面的上课风格,提倡同一主题下的“同课异构”、“一课多上”,采取“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备课管理模式,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让每一名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授课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因素,以达到既集思广益又充分发挥个体作用的目的,寻找到个人最佳的方案。如郝红老师提出“集体备课难免出现意见分歧,这是很正常的的学术争论,对事不对人,不进行人身攻击,不进行恶意诽谤,讨论时可能争得面红耳赤,之后还是很好的朋友。”竹报平安老师提出:实现集体教研与个人专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备课。
5、提高集体备课针对性,如某次集体备课是围绕某一模块教学计划展开,就要淡化教师自身的教学年级、教学模块差异,全部围绕这个主题发挥有限资源,在认真准备后,深入进行备课研讨,防止出现教师单纯汇总教学资料,没有深入思考,要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逐个突破,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三、体育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
集体备课中的集体集体指什么?首先要明确是参与集体备课活动中的每一个独立的平等的认真研究的积极参与的个体的总和。那么这个集体就要防止出现强制他人接受自己观点的教师、缺乏独立观点容易随声附和的教师、没有认真准备研究的教师、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的教师、不善于学习的教师。这个集体可以是一个教研组同事、一个学校内的教师、一个区县的教师,还可以是通过网络交流跨省市的教师群体,当然在进行集体备课过程中要防止因机械分工而影响了集体的系统性效果。
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确定具体的时间,如一个学期备一次,一个月一次、一周或两周一次、一节课集体备课一次,如在开学之初所有的教师围绕本学期教学展开集体备课,明确本学期教学模块、教师分工,教学总体计划;第二种是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当遇到问题或活动时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集体备课,如学习新的广播体操、举行运动会或篮球赛集训时进行备课。大部分教师支持定期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为宜,在任务量上能够接受,能够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便于针对上周的备课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如岩梅兰馨老师认为“一周一次还是比较好一些,一月一备间隔时间较长,节节备没有充分的总结反思时间;随机备有点流于形式,起不到集体备课的真正作用”,建议集体备课安排的时间不要与体育教师休息和训练冲突。
组织集体备课的形式有网络集体备课、联校集体备课、本校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如小黑老师提出“像我们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只有一个专职体育教师的情况下,通过网路,效果应该更好”,西风渐老师提出“几校联合备课,也是一种最好的集体贝壳方式,即所谓的'会课',同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山东省淄博市建立了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组织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层面上的资深体育教师担任管理员,组织教师进行网络集体备课,我们的学体部落和QQ群也是很好的集体备课平台。
体育集体备课组织要体现出自身特点,如凡人老师提出“很多教师都把集体备课和备课混淆,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集体备课应该有着很明显的区别!”针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个人备课为出发点,讲求“和而不同”的理念,以保持每一个教师个体相对独立观点基础上进行有效交流与资源共享;另一种是以集体共识为出发点,是一种“同而不和”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实现统一备课预设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的备课。第一种备课只定主题,每个人都是“主备人”,要求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每人都要提前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和训练对象实践投入备课,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措施等,在备课过程中以自己的备课为基础,有效融合他人的观点、意见、建议等,适当的进行改进完善,进行教学和训练;第二种集体备课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在确定主备人,主备人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备课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参与备课的教师围绕在主备人进行交流、完善,达成统一共识后在结合自身观点进行适当调整。共性是蕴含在个性之中,共性的范围远远小于个性的总和,一课多备、同课异备受到了众多老师的认可。第一种备课对于教师自身成长和对教学、训练的促进效果更大一些,但会增大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对于课时较多的教师是一种挑战;第二种备课大多时候只有主备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形成共识后,可以减少参与的体育教师工作量,但是集体性发挥的作用有待提高。
针对一节具体的集体备课,提倡使用网络办公平台,围绕主题将每个人的观点提前一段时间进行汇总,每个人需要在认真钻研准备的基础上,仔细的阅读他人的观点,对于大家形成共识的东西在集体备课上就没有不要再花费时间进行阐述,将重点放在相互有争论的问题上、尚待解决的问题上、需要发挥大家智慧拓展的问题上来,如进行篮球行进间投篮的集体备课,可以在集中讨论之前将每个人的观点进行汇总,相互阅读学习,在集中备课时对于大家达成共识的技术动作问题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对于相互之间有争议的问题就需要进行交流讨论,如吕兵文提出“教学重点放在脚法上,手法是其次”的观点,而吕良洪老师认为手法是重点,陈利路老师提出“把重点放在三步的衔接上”,于斌老师认为“重点讨论如何让学生掌握三步篮节奏,知道步法与持球的关系做到不走步,动作协调”,聂建锋老师质疑“确定难点的依据是什么?”集体备课的关键不是汇总大家能够达成的共识,而是解决大家德争议,应该提倡和鼓励教师间观点的争鸣。
四、集体备课备什么
集体备课是备课一种组织形式,对于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而言,直接指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与其它学科相比教学与训练都是集体备课涉及的内容,怎样上课、如何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需要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教师个体之间的交流共享,大部分教师认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针对上课和训练具体的操作进行交流探讨,最好是针对教学和训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寻找好的解决途径。集体备课的重点应该放在经验交流、质疑、争鸣和寻求问题解决途径上。部分老师认为集体备课建议只进行一个纲领性的探讨,一个计划性的指导文件,给教师自身更多的发挥和完善的空间。对于不同情况的集体备课要有所侧重,如某学校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比较多,提倡优秀的老教师充分利用集体备课介绍自己的教学和经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组织、重难点的突破、教法(含保护与帮助)和学法(含辅助练习)的安排、学情的了解、运动负荷的调节、场地器材的布置、课堂气氛的调控、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及时性的评价、特长生的运动量安排、运动恢复、赛前心理辅导等经验进行交流,能有效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对于学校规模小、体育教师只有一人或非常少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需要帮助解决这部分教师相对较弱科目模块的教学,在帮助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更要解决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
目前体育与健康是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展开教学,小学、中学、高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水平教学目标,那么集体备课首先就要明确目标,合理的将水平教学目标分解到学年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之中,在开学之初或恰当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中对体育教学和训练有一个完整的计划,集体备课首先要明确本次备课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备课。何孝锋老师指出标就是导向,目标决定行动。只有目标设定准确,才能做到务实高效。目标引领内容,针对一节具体集体备课很重要目的就是研究明确目标下可以组织运用哪些教材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提倡“殊途同归”式的备课,为了完成同一个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确定教材后紧密围绕教材与学情确定重难点、教法、学法、评价、场地器材等。郝红老师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体育组的集体备课内容要因时因事而定,才能真正做到集体备课有的放矢;凡人老师提出“体育学科没有固定的教科书,集体备课可以关注研讨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设计”;醉舞潇湘认为集体备课应该“备学生怎样学,备教师怎样教,思学生怎样学,改教师怎样教”;渺小体育认为“集体备课的形式和目标不是固定的,可以是大家对教学的叙述,也可以是反思、教学经验总结”。
每名体育教师都有自身的特长和不足,为了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体育教学与训练,需要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集体是力量的源泉,集体是智慧的摇篮,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容百家之长,不断学习深入钻研,虚心请教无私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的平台真正使教师个体之间实现互帮互助互利互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探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研究
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的探索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室&
李建强& 黄海洋& 陈&
鹏& 刘宏艳
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在乎台上顺利开展,既是保证高校党的建设有效进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实需要。然而,&
目前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党建工作也存在着认识偏差、形态纷呈和变动性大等困难和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党的建设在当前已经被提上了高校党建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全和完善平台的党建工作:一是要明确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目标定位,二是要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党组织体系,三是要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 党的建设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全国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占全国获奖总数的55.1%、64.4%和53.6%。目前,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以上的项目和50%的重点项目,承担国家863计划30%以上的项目。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80%以上的研究人员及研究成果在高校。尽管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同国家科技创新对高校提出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科研力量分散、项目小且重复性多、缺乏重大创新团队、缺乏原创性成果和重大标志性成果等。为此,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实施“211”、“985”建设的一批高校都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突破口,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应对国际国内的挑战。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地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科研能力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多学科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更好地对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建设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组织形式,科技创新平台改变了高校以往以院系为基础的科研、学术组织形态,其建立后党的组织如何设置,党建工作如何开展,如何真正发挥好科技创新平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审视和推进。
  一、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当今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越来越重视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交叉和渗透已成为新的科技增长点,呼唤着传统学术研究组织模式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顺应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这种趋势。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复旦大学组建先进材料实验室、生物医药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微纳电子和数理科学等创新平台;南京大学筹建物质科学、地球圈层与环境、分子代谢等创新平台;四川大学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平台;等等。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力求克服传统学术组织形式的弊端,促进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力量集中和科技资源与成果的共享,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根据各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以及文化历史传统等建设而成,做法不一,类型各异。有关部门根据平台建设任务和层次,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个金字塔体系”:第一个金字塔是创新体系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塔尖是国家实验室,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层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第二个金字塔主要是从事工程应用科学类的研究,顶层为国家工程中心,第二层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层是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个金字塔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见下图)
  而从操作层面来说,上述平台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独立建制型。其特点是独立于原有的学院或系所之外,由多个不同的交叉学科组成,平台科研人员相对固定,附有一定量的流动人员,由学校直接领导,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成的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第二种是依托或挂靠于某个学院型。这种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以某个二级学院为主体,联合其他学院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人员由平台聘任,管理以平台为主,聘任人员主要承担平台内的科研项目,是否承担原院系的教学或其他任务由被聘任人员与原院系以协议形式明确,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建设的核电平台、能源研究院等。第三种是跨学院或跨学校的虚拟组织型。这种平台组织比较自由,一般没有集中的实体,由几个不同的学科、学院,甚至不同学校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管理相对松散,人员也不固定,主要是通过重大课题的纽带凝聚校内外科研人员,组成研究平台,同时科研人员也可带课题进入,利用平台的优良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完成项目,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正在筹建的物流研究中心等。(见下表)
  概括地说,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可以肯定,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各种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将逐渐增多、类型将愈益丰富。如何根据高校学术、科研这种可预见的发展态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工作在乎台上全面覆盖,这是高校党组织已经面对和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实需要。
  从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来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高校改革逐步深入,一些新的学术和科研组织不断出现,这些组织在体制结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等方面都与原来的院系有所不同。应该看到,在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改革进程中,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并没有随之跟进到位。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仍与原先以院系为主体的组织结构相对应,工作内容和活动形式也主要围绕院系的框架来进行,党建工作滞后现实发展的状况日渐凸显。这显然不利于增强高校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此,贺国强同志在第十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调整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尽可能与行政、教学、科研组织对应设置党组织,形成健全严密的组织网络。”基层党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建工作创新的基础。在以往以院系等为主要特征的高校组织体系中,党的建设与其组织结构相配套和适应,党组织在其中很好地发挥了政治保障和战斗堡垒作用。然而,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新生的学术组织形式,与院系等组织有很大的不同,其自身的管理形式、人员构成、工作机制等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果不加强研究、主动适应、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高校党的建设就可能出现盲区和空白点:
  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来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是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发展前景广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组织,它往往由多个不同的学科组成,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集成的发展特点。目前,虽然人们对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学科学叉的理念已形成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建设、如何完善还存在不同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要使平台很好地成长,承担起提高自身和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责任,离不开党的政治领导,离不开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可以说,加强平台的党组织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于把高校最广大的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党建工作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偏差
  一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领导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平台建设的任务主要围绕科技项目和能力建设展开,如怎样争取科研项目、怎样组织科研力量、怎样争创科技创新成果等,而党建的任务则主要体现在如何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如何提高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等等,非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有的甚至认为党的活动可能会占用科研的时间和资源,影响平台的发展建设。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缺位,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2.形态纷呈
  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类型多样,既有着独立建制、隶属于某个学院及跨院甚至跨校的区分,又有科学基础研究、科技应用研究等研究种类的不同,同时在不同研究类型还存在不同的层次。并且,每一类型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承担任务、工作内容等,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党组织建设来说,由于其所依托的科技平台千差万别,党建工作也不可能干篇一律,而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形态,这就给平台党组织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据了解,有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虽然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但并没有找到发挥作用的恰当形式,不能有效地介入到平台中心工作中去,党组织活动难以开展,活动质量及成效也难以保证。
  3.变动性大
  科技创新平台与高校传统的组织形式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多了一些交叉性,少了一些单向性;多了一些变动性,少了一些“稳定性”。一方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顺应当前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而这些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反映到平台的组织结构及其建设的任务和内容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些平台可能会因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功能变化,有些平台可能会因为某项重大任务的完成而自然解体。另一方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常常是由多个不同学科交叉而组成的,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变数,不同学科的交叉组合形式多样,而且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与此相应,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人员构成也相对较为复杂,既有固定的在编人员,也有柔性的流动人员。如何根据平台的这些新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及工作形式,目前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照。
  三、若干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科技创新平台基层党组织建设已经被提上了高校党建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认为,要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党组织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目标定位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要发挥高校党的总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并对系级单位党的总支部(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从六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建设的定位也应当参照相应的要求。根据《组织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定位主要体现为:
  一是政治保障作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能否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科研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既是检验平台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检验平台党组织建设是否有力的重要依据。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首先应当发挥好政治保障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主动引导平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科学技术难题。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和落实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团结和带领全体科研人员,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二是思想建设作用。思想的深度决定工作的力度,精神的状态决定工作的状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人员的思想状况及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应当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武装入的头脑。当前,应着重引导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在开创事业前景的同时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三是凝聚干部群众的作用。一方面,凝聚干部群众是党组织的基础性工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组成人员来自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背景,需要营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需要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这也客观上要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工作的任务很重,工作的空间很大,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
  四是对中心工作的推动作用。党的建设从来就不是单纯为了党建而党建,而应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党组织工作应紧密结合平台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平台的发展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努力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平台的中坚力量,把科研骨干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使党组织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力量。
  2.健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党组织体系
  首先,为规范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工作,可考虑在学校层面设立平台党建工作指导部门。科技创新平台是一种不同于院系的科研组织机构,其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平台党的建设也应当符合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好科技创新平台党建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直属学校党委的科技创新平台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指导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党建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党委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领导,规范平台党的建设;也有利于平台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根据平台的特点开展工作,有效地解决平台党组织和平台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次,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设置不同的组织模式。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类型不一,党组织设置采用单一的模式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好党的基层组织。比如,对于独立建制的创新平台,由于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承担着多学科交叉的重大责任,因此可根据党员人数成立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直接对学校党委或学校党的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于依托或挂靠于某个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可根据党员人数设立党支部,考虑到其与学院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一类型的平台党组织由学院分党委(党总支)领导,学校层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予以指导;对于跨学院或跨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由于其管理较为松散,活动形式较为灵活,可根据需要,在项目组集中活动或重大项目攻关期间成立临时党组织,以便有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临时党组织可由学校层面的工作委员会进行指导,项目结束后,临时党组织自行解散,党员再回到原来党组织参加活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平台党组织设置的考虑应符合《党章》的要求,或报上级党委批准。
  再次,按照党性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要求,选拔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负责人。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是直接面向科研第一线的基层组织,选任这种类型的党组织负责人,单从党性觉悟上进行考察还不够,科研业务能力也应当成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倘若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负责人没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将很难在专家教授中树立起威信,也很难在平台建设中发出党的声音。为了保证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负责人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对于一些党员较多、规模较大的平台,上级党组织可考虑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协助党组织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
  3.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
  创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对于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能够使党的生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特点和发展建设的规律,我们认为,创新平台党组织的活动形式,要注重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党组织活动与科研中心工作的结合。科研是科技创新平台的中心工作,只有围绕着这一中心,党组织活动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更好地促进工作。比如,可以组织党员开展科研争先创优活动,结合科研项目组织党员攻关,等等,体现平台党建的特色。二是活动方式与新载体的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人员分散在各个实验室,并且柔性人员又占相当数量,因此党组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一定限制,这就要求平台党组织除了进行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外,还应当考虑更多地利用一些新的载体,探索新的活动形式。比如,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网上支部”,开展网上交流、网上民主生活会等特色活动;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音像资源及开放性的特点,开展不拘一格的组织活动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跨校辅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