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加气混凝土砌块价格结构填充墙抗裂施工技术研究论文》这一方面论文的 急用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结构专业经典问题集锦2
15-1PMCAD的结构平面图,现浇板支座负筋长度不能归并。 15-1答:现在还没有加上板负筋长度归并功能 15-2PK绘图中梁的弯起筋是否考虑了抗剪作用? 15-2答:梁设立弯起钢筋后其梁端必须的箍筋面积相应减少 16-1 荷载规范中吊车组合最多考虑四台,PK计算中多跨多
15-1PMCAD的结构平面图,现浇板支座负筋长度不能归并。15-1答:现在还没有加上板负筋长度归并功能15-2PK绘图中梁的弯起筋是否考虑了抗剪作用?15-2答:梁设立弯起钢筋后其梁端必须的箍筋面积相应减少16-1 荷载规范中吊车组合最多考虑四台,PK计算中多跨多台吊车是否考虑了组合?如何考虑?16-1答:每跨吊车荷载的最大,最小轮压和水平刹车力是由用户输入的,对多跨吊车竖向荷载按最不利的最多两跨考虑,吊车水平荷载不论是单跨还是多跨厂房均按吊车荷载中最不利得一跨考虑,有地震荷载组合时不再考虑水平刹车力。详见PK技术条件的吊车荷载分析和排架柱计算一节。18-1 根据PK画出的框架梁弯矩包络图对梁截面配筋进行手算,得出的配筋量不管是支座还是跨中都比PK给出的配筋量大,怎么回事?18-1答:梁的最大弯矩如果是抗震作用组合,将乘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再去配筋。20-1在PK中,当挑梁与框架主梁标高不相同时,挑梁钢筋不能修改,为什么?有没有解决办法?20-1答:可以修改,用修改钢筋和配筋参数下的‘挑梁修改’菜单22-1PK剪力包络图,柱的剪力的正负和方向是如何规定的?22-1答:梁两端均以向上的剪力为正24-1 某单跨排架的计算结果中,某些内力组合中,柱上端轴力大于柱下端轴力很多,请解释24-1答:柱上端轴力大于其下端轴力时,两个轴力不在同一个组合中25-2 平面法中画梁图,全楼归并后,如果画完一层后,修改好的梁的配筋并不能传至另一层,亦即相同号的梁在每一层都要修改,而原来DOS版中相同的梁号需修改一遍即可。25-2答:修改后的钢筋只记录在被修改梁所在的层和所在的平面位置上,其它与此梁相同归并号的梁并未修改。25-3 平面法中画梁图,立面改筋中,改梁下部钢筋,不能输入两种钢筋。如改梁下钢筋为2Φ20+2Φ22软件却认人4Φ22.。为什么?25-3答:平法改筋时梁下钢筋是可以改为二种直径钢筋的38-1为什么用框架计算,各种条件都达到要求,仍有裂缝发生,是否因给足裂缝要求过严?38-1答:程序是按规范方法计算的梁裂缝宽度38-2 梁断面配两到三排筋时,仍用双肢箍,纵筋固定问题如何解决,是否软件可自动增加到四肢箍。38-2答:程序对宽≥350的梁设置四肢箍43-3砖混抗震验算中,构造柱参加工作依据是规范中哪一条?43-3答:依据《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94)。49-1框架柱配筋能否直接传给独立基础49-1答:在框架绘图结束时,要选择保存钢筋数据,这样柱配筋可传给基础62-1 刚才在回答计算基础所用的柱下内力的取值时,讲最好用TAT,SATWE计算出的结果,如果取PM计算的内力时要加大。请问要加大多少为好,是否要乘个系数。62-1答:对于交叉地基梁,筏板基础等整体形式的基础,PM恒活一般可以直接用来设计基础,不用再放大,对柱下独立基础,PM恒活只传来竖向力,没有弯矩和剪力。可能使基础底面积偏小。固此最好采用TAT或SATWE荷载。103-1框架柱配筋为什么用PK从两个方向分别计算结果,不一致,103-1答:用PK的平面杆系,每一方向计算时,柱只得到该方向的钢筋面积,两个方向当然是不一样的,最后柱的配筋应是两方向分别取各方向计算结果。但用TAT、SATWE空间程序计算,可以同时得到柱两个方向的配筋。104-1PKPM能否进行弧梁抗扭计算104-1答:用TAT、SATWE可以进行弧梁抗扭计算。105-1PM人机交互输入,顶部无柱节点的单跨梁可否输入双坡等截面曲梁,并进行计算绘图?105-1答:可输入双坡等截面梁,但梁在立面如是曲梁,可将曲梁简化成折梁再输入。109-2框架、不等跨框架支座负筋的断点长度以大跨为准,还是以小跨为准。109-2答:梁支座筋伸出的长度,按配筋包络图和规范的要求结出,并保证角筋在全跨连通,全跨连通这一条肯定满足了某些早期构造手册的第一断点要按长跨计算的要求。116-1请解释一下,PK钢筋表中箍筋高度为何有时扣除75?是否合理?(在双排筋时)这样在跨中无双排筋时扣75不合理,应扣50。116-1答:梁上有次梁时,为保证次梁上部主筋的保护层厚度,箍筋上部要留出1倍保护层厚度再加25毫米。如果用户不愿意这样做,可修改梁画图时的一参数,可由用户选择箍筋高度是梁高减50还是减75。121-1任何PM的砖混计算,多层住宅的挑阳台引起外墙轴向力的增大考虑没有?(其M使外墙轴向力增大)121-1答:挑阳台的轴向力在墙体承压计算中已考虑,但其弯矩引起的墙体局部承压验算未做,可用GJ来计算。133-1新版PKPM中底部两层框架的计算有没有改进,其结果是否可用?从建筑图转到PMCAD能否详细说一下,最好能演示一下。133-1答:PMCAD中砖混结构或底框结构的算法是规范规定的方法,现规范中没有作两层底框的算法,因为两层底框的工程实践较多,PMCAD把一层底框的算法推广到两层,因为超规范,就必须提示用户仅供参考(其实,目前任何声称可算两层底框的程序都是超规范的)。一般来说超规范的实践需另加措施并应有关部门批准.但是,在现修订的抗震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是允许两层底框结构的。135-1有一底框上砖混结构(一层底框五层砖混)部分楼面有错层,在建模输入主梁时,按实际情况输入标高,输入次梁楼板时将楼板错层,最后形成PK文件计算底框时发现框架梁上受力很小,显然,上面砖混荷载未传下来,这是为什么?135-1答:底框结构目前不能考虑错层。136-1在PK画图中,用框架顶层柱筋向梁中锚固,而柱通常比梁宽,不易施工,而用梁中筋何柱中锚就易施工,是否有一参数来加以控制。136-1答:有一参数由用户选择是:梁筋伸入柱或柱筋伸入梁。136-2顶层梁,若用结构找坡,可否在绘图时,就予以考虑?136-2答:结构找坡可输入斜梁或在PK中输入变高截面梁。140-1PK交互式中可输连续梁,并单独计算出结果,但在模拟固端时,只能用断面大的柱代替。虽然这样与工程实际更接近,但静力手册中有固端梁的计算,能否以后的约束条件中专门加一个固端。140-1答:用断面大的柱模拟固端应是满足工程实际计算要求的理想方法。147-4框架的轴压比到底是用哪个轴力计算出来的?我们采用程序算出的轴力包络图算,结果轴压比超过规范规定允许值。147-4答:轴压比是用抗震作用组合的最大轴力算出的,该值一般比轴力包络图上的轴力最大值小147-9同一个工程分别用PKPM、TAT计算梁柱配筋相差很大,尤其是梁的出入更大,(TAT则偏大好几个级别)147-9答:用TAT计算时,如选择了活荷不利布置计算,就应将程序隐含的梁跨中弯距增大系数1.2改为1,否则梁下部配筋将偏大很多。147-10PM平面配筋最好能够开发得能够自动调整的不乱,且不重叠。这样可减少调筋工作量。147-10答:这很难做到,用户一般应该用程序提供的多种手段来调整布置平面楼板钢筋。151-1砖混抗震验算挑梁直接输入还是加线荷载?151-1答:作墙体抗震和承压计算时,挑梁可直接在交互输入中按主梁输入,但挑梁本身需由GJ软件计算。151-2底框、上部砖混挑梁如何输入?底框框架梁上及非框架梁上墙体均为承重墙,TAT计算结果准否?151-1答:挑梁输入同151-1。TAT计算结果不准,不能用。154-3在PM建模时底层高度算至基顶如加1m,在LTCAD中层高如何改至原层高,否则梯段高度不对。154-3答:可在楼梯主菜单1中将层高改为原层高。TAT、SATWE1-1SATWE比TAT适用范围更广,例如可以计算长墙肢和封闭墙肢而不用开计算洞,那么有SATWE程序就可以不用TAT程序吗?1-1答:可以,但要注意两者不同的适用范围。2-1SATWE中剪力墙小墙肢配筋为何总太大?长厚比&4的墙段按柱配筋,为何实际却按墙配?2-1答:小墙肢按柱配筋,当墙长LW≤4*WT1或LW≤3*WT2或LW≤2*WT3时按柱配筋,其中:WT1:小于4倍墙厚按柱配筋的最小墙厚WT2:小于3倍墙厚按柱配筋的最小墙厚WT3:小于2倍墙厚按柱配筋的最小墙厚2-8 柱下墙用墙元模型算时,梁高弯矩如图,似乎不合理,是否有误?2-8答:图中结果不正常。正确结果在柱顶处梁上弯矩应为负值或小的正值。可能数据有误,需根据数据检查问题在哪。3-1框支梁一边支座为柱,一边为梁时,由SATWE生成框支榀时,简图有梁处为什么无支座?3-1答:此种情况不能用FEQ进行平面计算,用SATWE结果即可。3-2由SATWE生成的框支梁荷载如何校核。3-2答:可在SATWE荷载图中校核10-1 用TAT或SATWE计算过后,用“画梁施工图”菜单画梁顶有高差时(如150mm),在施工图中未标注高差值?10-1答:如在PM建模时按错层梁或斜梁输入,可在梁施工图中画出高差。25-5 计算高层带有地下室,嵌固端应该怎么取?如果取±0.00,地下室无法计算,如果取地下室底板但考虑相对刚度,实际结构±0.00开始25-5答:地下室计算要反映侧向土对其的嵌固作用,因此在TAT、SATWE中设有‘侧向土与地下室的相对刚度’,此系数反映了侧向土对地下室的约束程度,如取0则为没有嵌固,取10为完全嵌固,由于侧向土对地下室不能完全嵌固,应取≤10的数,如在软件中缺省为3,也可自己按经验取值。25-6梁刚度放大系数并没有影响配筋结果,影响什么?25-6答:梁刚度放大,使结构的刚度增大,则地震力会增大,周期会减少,在竖向力作用下的整体传力会有调整,而配筋,除非由构造所控制,一般会有变化,可仔细观察梁的内力包络。27-5 TAT计算时,AB梁在A端的弯矩中,钢筋面积比梁CA在A端大很多。输入时AB梁按B端铰接输入。请问这是为何?27-5答:首先AB梁跨较大,由于B端为铰接,则在A端会引起更大的弯距,CA梁的A端与AB梁的A端弯矩不平衡的部分成为主梁的扭矩。40-1一般版本的TAT(非TAT-8)计算一般的多层框架是否可行?(如3~4层)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40-1答:可行,注意小于8层的结构程序已自动取为“要进行活荷载不利分布的计算”,并把它的梁跨中弯矩最大系数取1.0 。81-1 底框计算时刚才你们说用PMCAD中地震抗震验算,接PK不能用TAT、SATWE,但在PKPM新天地有一期中说可用SATWE将总信息材料信息改为砌块,并在砌块信息中输入底框的层数,PKPM新天地叙述可行吗?81-1答:规范规定砌体结构用基底剪力法计算,SATWE将砌体结构用空间模型计算,其内力结果供用户参考,但不能用SATWE计算底框结构的底框架梁,SATWE将底框梁与其上的砌体考虑为共同工作,使底框梁的弯矩比常规算法小很多,今后SATWE将作改进适应底框计算。83-1多层框架,单层面积近3000m2首层拟设部分夹层(多块、独立)问?①TAT、SATWE计算时可否做为一层输入,夹层面积如果过小,是否合适?②夹层平面中,双向无连接梁程序自动设定为贯通柱但单向有梁连接的柱。TAT、SATWE计算结果差异过大,为什么?83-1答:夹层面积过小可作为荷载,这里取决于楼板的定义,双向有梁时TAT、SATWE均为有板,则为刚度无限大,可单向有梁,TAT仍认为有楼板,而SATWE不认为,故在TAT计算时,应把该点定义为弹性节点。84-1 有框剪力墙结构,用SATWE计算后,剪力墙边上的柱配筋相当大,此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者是否是与实际受力情况一致?84-1答:边框柱应与其相联的剪力墙配筋综合采用,因边框柱和与其相连的剪力墙肢是分别配筋的,对柱配筋时如将二者相加可能偏大,用户可酌情处理。85-1在同一层平面中,有几块互不相联的楼板,SATWE是否自动把本层各块楼板按分块无限刚计算?如果SATWE把各不相联的楼板按分块无限刚计算,那么定义多塔的意义何在(除了多塔的各塔层高可互不相同之外)?是否可以认为当几个塔的层高相同时,可以不定义为多塔,固程序能自动按楼板划分为分块无限刚计算?85-1答:是,刚性楼板的块数与多塔不是同一个概念,一个塔中可以有多块刚性板和弹性板,输出位移时按塔数输出,此外,多塔结构与非多塔结构的风荷计算是不同的。90-3为何与剪力墙相联的悬挑梁,SATWE计算的配筋比TAT计算的配筋要小很多?90-3答:剪力墙的计算模型不同,对梁的约束程度不同,就具体情况,如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联而没有其它支撑,这种情况应以SATWE更真实。91-1 对砖混结构,SATWE对构造柱和砖墙两种不同材料的联接处,如何模拟和协调,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有多大差异?即请问你们有否作过实验为证?91-1答:未作过实验,SATWE计算砌体结构,是按有限元理论对砌体结构的一种模型简化,梁柱与墙在连接点处变形协调,墙与墙在交接线处变形协调。93-1 为什么相同的标准层,(相同的柱、梁截面),上面输入的荷载相同,在TAT计算时某一根梁会超筋,而另一层相同位置上的那根梁不超筋。93-1答:水平力(地震、风)对不同位置的构件的影响不同。荷载(填充墙)折减问题:请问大家,结构计算中的梁上附加的荷载计算是否只计算填充墙的荷载呢?还是把窗门洞之类的的荷载折减去呢?但若后住户把窗洞或门洞塞了,在另一处开,荷载就不足了。-----------我在做计算的时候,并不对门窗进行折减,这多少也为自己留下些安全度。只有遇到构件计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梁高不够)才会考虑折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出了什么问题(如梁有裂缝了),就应当按扣除门窗进行计算。至于门窗改动的问题,我倒认为可以这样,没有尊照设计的情况,出了问题并不在设计考虑的范筹之内。就假设明明是住宅,却去了做了仓库使用,去了问题设计当然不负责。这有个前提你在说明中已经了这一点。可以做如下说明:各房间的使用活载为多少;任何墙体的改动均应事先征得结构工程师的同意。那么,外墙谁会填?:隔墙按轻质加气砌块算,荷载不会太大,拆填都方便,计算时保守一点没关系。那么你也许会问门窗洞要大到多少才考虑折减?--------除了大尺寸的门窗,我一般都不扣除门窗洞,这是放在自已口袋里的一点保障。至于住宅里的墙体我想就不折减了吧,对有些公建开的窗较大,柱距也较大时我才考虑折减,连这个也扣,似乎有点过分。其实从定额的角度来看,只要梁板的配筋是适筋范围,对总体造价影响是不大的。总之结构计算一般都要将计算结构人为放大,可以不扣除门窗洞口,反正都是要放大的。恒荷载系数取值1.35和1.2怎么区分?-------以恒荷荷载效应组合为主取1.35,以可变荷载效应组合为主取1.2,恒荷与可变比例多少时,才算恒荷荷载效应组合为主(怎么区分)?:-------《荷载规范》3.2.5 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1)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一般情况下应取1.0;―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2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对标准值大于4KN/m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注: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按建筑结构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在最近使用PKPM中的SATWE软件时发现,跨度相差很大的主梁与次梁,程序仍按交叉梁系考虑,如何正确判断大梁配筋的正确性?答:将次梁两端铰接,再重新计算,大梁配筋应该不会有问题。不过这样做工作量太大了。问题 门架支撑设置常犯错误答案 1 屋盖支撑宜设置在端开间或者第二开间,当设置在第二开间时,第一开间相应位置应设置刚性系杆。同时柱间支撑应该随屋盖支撑走以组成空间稳定体系。2 温度区端部不宜设置柱下支撑。问题:预埋螺栓深度与螺栓直径有什么具体要求,在哪里可以查询到具体规范,谢谢!答:详见混凝土规范10.9.7问: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的刚度增大,梁端弯矩增大还是减少?答:增大。可以用极限的思想解释,当柱的刚度无穷大时,框架梁可视为两端固支,两端弯矩为最大值;当柱的刚度为0时,框架梁可视为两端简支,两端弯矩为0。可见,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刚度增大,梁端弯矩增大。温度缝,地震缝的设置问题规范上只说了各结构类型中的设置间距,却没有声明宽度。在框架结构中,伸缩缝,沉降缝不宜大于50mm,抗震缝不得小于70mm,建筑高度12米以上每增加5米,缝宽增加25mm,(抗震图籍上,本人记得不准,请查核)但是,在抗震设防地区,温度缝的设置应按抗震缝设置。恒荷载系数取值1.35和1.2怎么区分?-------以恒荷荷载效应组合为主取1.35,以可变荷载效应组合为主取1.2,恒荷与可变比例多少时,才算恒荷荷载效应组合为主(怎么区分)?:-------《荷载规范》3.2.5 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1)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一般情况下应取1.0;―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应取0.9。2 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一般情况下应取1.4;―对标准值大于4KN/m2 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应取1.3。注: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按建筑结构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桩基础问题问题1 桩间距一般为多少?回答 桩间距和采用的桩类型有关现在我们采用预制桩为多,以静压预制桩为例,一般桩间距不宜小于3倍d,我们通常采用3.5d 有时候作单厂排架结构,弯矩很大这时弯矩起到主要作用,我们可以适当加大桩间距,以起到抗拔作用。奖励积分20 by [email=admin@zj]admin@zj[/email] 原因:为网站发展提供支持问题:网架结构在PKPM中如何导荷答案:在PKPM中,可按正常建模,梁用虚梁代替,并设板厚,柱顶可设为铰接计算问题:pkpm中关于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该如何取?答案: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的楼面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予考虑。当近似以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时,应根据梁翼缘尺寸和梁截面尺寸的比例予以确定。通常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可取1.5,中框架梁可取2.0;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楼面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适当减少。当框架梁截面较小而楼板较厚或者梁截面较大而楼板较薄时,梁刚度增大系数可能超出1.5-2.0的范围。问题:框支剪力墙有限元分析时,程序中如何从SATWE、TAT等空间结构计算结果导荷载至单榀的平面结构中的,在选取切榀范围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程序仅按结构层给出顶部和底部内力,该内力是否为该柱间的最大内力?答案:FEQ主要针对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支榀的二次分析,当次梁承托剪力墙时,不能用FEQ分析。所以应注意以下几点:(1) 只能分析主梁承托的框支榀;(2)在截取计算榀时,最好全轴线截取,以减少与整体分析时的误差;(3)在截取层数时,只能截取框支层上部不超过4层。因为在整体分析时,框支托梁的竖向刚度要远小于落地墙的轴向刚度,竖向荷载按刚度分配后,使托梁承担的荷载远小于托梁上部的总荷载,所以取转换梁上部3-4层,计算得到的托梁的内力才有参考价值;(4)转换层结构的整体分析,应选用墙元、壳元模型(SATWE),这样FEQ在传递荷载时更为准确;(5) FEQ主要计算框支托梁配筋、剪力墙加强部位的配筋,其他部位、构件的配筋应参考整体分析的结果。此问题不存在,程序无论是否框支剪力墙均输出了构件内力。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天一就加气砖设备价格做一下深度的剖析让您安心 天一是河南...
1、使用本机前应将总调压阀调至不能将电机 憋死或吃力过大。 2、先将周转板放至下凹模...
正文:《介绍篇》 纸面石膏板是以石膏为基材,掺入少量添加剂及增强纤维,并在板面、...
泡沫混凝土它属于气泡状绝热材料,突出特点是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封闭的泡沫孔,使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 一般有年产 5万 10万 15万 20万 30万 各种规模生产线看你需要 ...
没有专门的书,可以看试验员类的书籍。试验员取样、送检指南 一、水泥物理性能试验 1....
砖机网专题报道 版权所有
砖机产品中心
全国产品订购咨询电话 400-666-3616 手机: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力学性能分析--《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力学性能分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建筑行业在其中发挥了无以比拟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建筑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仍属于高资源消耗、高能耗、较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建筑业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大量的筑垃圾严重恶化环境,使得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创建中,寻找一种既能满足环保节能要求又满足结构要求的新型砌体材料、降低建筑能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件大事。在此情形下,一种节能、节土、利废,具有质轻、隔热保温、吸声隔音,抗震、防火、可锯、可刨、可钉、施工简便和可增加建筑物使用面积等优点的新型墙体材料——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出现,为新型墙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以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自保温的基理,并从建筑抗震角度出发,对自保温墙体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不同高宽比、不同砌筑形式(普通砂浆砌筑、专用砂浆砌筑)对墙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用实验验证了其满足规范中规定的抗震要求。同时还在试验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砌体墙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墙体的抗震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U364【目录】:
摘要4-5Abstract5-6目录6-8第一章 绪论8-13 1.1 研究背景8-9 1.2 砂加气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及应用9-10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12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12-13第二章 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的理论研究13-26 2.1 墙体保温技术简介13-18
2.1.1 外墙外保温体系简介及其特点13-16
2.1.2 外墙内保温体系简介及其特点16-17
2.1.3 外墙自保温体系简介及其特点17-18 2.2 砂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介绍18-22
2.2.1 砂加气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及特性分析18-20
2.2.2 砂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外墙自保温体系的合理性20-22 2.3 砂加气混凝土自保温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22-24
2.3.1 自保温体系热桥问题及其处理22-23
2.3.2 自保温体系墙面问题及其处理23-24
2.3.3 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施工工艺24 2.4 砂加气混凝土自保温系统的发展前景24-26第三章 砂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26-51 3.1 试验材料26-27
3.1.1 砂加气混凝土砌块26
3.1.2 普通砂浆26
3.1.3 专用砂浆26-27 3.2 墙体设计与制作27-28
3.2.1 试件设计27
3.2.2 试件制作27-28 3.3 实验过程28-40
3.3.1 实验测量内容28-29
3.3.2 试验装置与加载步骤29-31
3.3.3 试验墙体破坏形态31-40 3.4 试验结果40-49
3.4.1 试验墙体的荷载与位移40-41
3.4.2 试验墙体的开裂与极限强度41-42
3.4.3 验墙体的变形能力比较42-43
3.4.4 滞回曲线43-46
3.4.5 骨架曲线46-49 3.5 本章小结49-51第四章 砂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的有限元分析51-60 4.1 有限元法简介51-53 4.2 砌体有限元模型及破坏原则53-55
4.2.1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材料模型53-54
4.2.2 砂浆的本构关系模型54
4.2.3 破坏准则54-55 4.3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55-59
4.3.1 计算假定55
4.3.2 单元模型55-56
4.3.3 模拟墙体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56-58
4.3.4 模拟墙体高宽比影响分析58
4.3.5 模拟墙体竖向应力影响分析58-59 4.4 本章小结59-60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0-63 5.1 主要结论与成果60-61 5.2 展望与建议61-63参考文献63-67致谢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建筑节能;1978年03期
李向东;[J];中国建材;1988年04期
张敏,周建华;[J];建材发展导向;2005年03期
张侗;;[J];建筑技术;2006年10期
郝建明;;[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6年06期
李瑞英;;[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5期
叶友忍;;[J];福建建筑;2008年05期
王志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2期
李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9期
周剑国;;[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骆仕海;龚盛财;;[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高连玉;;[A];砌体结构与墙体材料——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2005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高连玉;;[A];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研究[C];2010年
张源;高本立;杜垲;;[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赵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赵培汉;王辉;;[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朱民伟;刘元珍;李珠;张巍;;[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刘志杰;;[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郑欣;马德功;;[A];建筑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赵慧鹏;赵燕璞;;[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黎星;[N];中国建材报;2010年
康玉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陈妍;[N];中国建设报;2011年
杨煜莲;[N];中国建材报;2009年
陈可;[N];南通日报;2009年
柳书;[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蓝斌 记者
熊心权;[N];自贡日报;2010年
;[N];中华建筑报;2004年
钱选青 王文波 董坤;[N];中国建设报;2004年
钱选青 王文波 董坤;[N];中国建设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凌;[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黄群贤;[D];华侨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建红;[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王翀;[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王武峰;[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祝甲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李金;[D];浙江大学;2013年
张敏;[D];湖南大学;2007年
姜鹏霄;[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闫迪;[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张浩;[D];海南大学;2012年
陶然;[D];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气混凝土砌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