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每年平均发生多少起卡瓦博格山难纪录片?救援力量又是那些组织?

山难的预防及救护
  山难的预防和救治,在整个世界登山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世界登联,亚洲登联,都在相关领域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特别是登山运动较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登山组织一般都有相应的山难救护委员会,在阿尔卑斯山脉常年活动着专门的登山救援学校。大家都知道谈登山就必须谈安全,谈安全就必须有登山的救护组织,这是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因为登山运动本身就包含了不可预测的危险和遇难的情况,我国的群众性登山才刚刚起步,这方面比较的欠缺。随着近年来一些事故的发生,山难的救护和预防越来越显的重要。可以说,这是保证我国登山尤其是群众性登山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山难发生的概况
  登山作为一项向自然挑战,向自身挑战的运动,近年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欢,登山和与高山探险有关的活动有如科学考察,滑雪,山地越野逐
  渐在呈扩展的趋势,但是由于登山本身所包含的危险的存在,各种高山事故和山难也明显得增多,由于登山客观的危险存在,意外伤害的突发,山难不可能完全避免。
  早在1985年,我曾做过一个在中国登山遇难的各国登山队情况的统计。第一次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山难这一问题,发表在《中国体育》杂志上。从有可证实的资料分析,截至1985年底,在中国发生山难死亡的比例是1.9%,今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有6人遇难,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2.5%。国外的统计划分的比较详细,如日本的一家单位统计的材料反映,日本人从1952年到1958年在喜马拉雅攀登6000米以上登山探险遇难的比例是2.8/%。现在美国有一个北美地区登山事故发生率的年鉴统计,基本在百分之二点几。
  有一个现象是登山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登山者的基数增大,所以遇难的总人数还是增加。我国登山遇难主要集中在珠穆朗马峰和贡嘎山。珠穆朗玛地区主要是高海拔,含氧量低,天气恶劣,气候变化大,贡嘎山从1957年至1998年底共有20人遇难,包括4名中国人,14名日本人,一名法国人,一名瑞士人。贡嘎山主要是因为天气的变化和路线的陡峭。这个统计不包括梅里雪山,因为梅里雪山登山者的总数不好统计。在山上,随时都会遇到危险,对危险的预测和应对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健康。
  二、山难的种类与类型
  引起登山事故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在登山中遇到自然灾害或山间危险,或者同时存在着登山者主观意识和技术运用不当造成伤及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造成身体损害或者死亡。常见的有滑坠,雪崩,高山病,掉入裂缝,冷冻伤缺氧,过渡疲劳造成全身衰竭,滚石,泥石流,雷击,山洪,野兽咬伤等,轻者造成身体的损害,重者造成残疾以至死亡,上述的种类是按照事故发生的比率顺序从高到低排列的。发生最多的是滑坠,其次是雪冰崩和高山病,经常见到的大部分山难就是由上述三因素引发的,其余的原因所占地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在登山和高山探险中一定要做好预防。滑坠从各种资料反映,在山难中所占地比例由于统计的基础不同,从30%到70%不等。
  滑坠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山陡路滑,主要是自然的地形和冰雪状况引发滑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滑坠大多数都有人为因素在里边。人为的因素主要指技术装备的不安全、不齐全和登山技术的不过硬,操作失误所致。最近意大利的一位登山者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安全的装备应包含两个因素,一是装备符合规格达到安全的要求,二是必须正确的使用,尤其是现代登山,装备越来越精密化,对于技术装备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学问。单从滑坠来讲,安全保护装备使用不当的情况大致有一下几种可能,一是没有结组通过应该接组通过的路段,二是结组中个人技术差次不齐,保护操作不正确,有人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有结组中的保护技术运用不当。贡嘎山有个结组,正是因为接组保护点滑脱而使整个组的人滑坠遇难。结组最为关键的是一组中的人是否都具有结组保护的能力,但在雪冰崩频繁发生的地区,不适应结组保护。所谓保护不是绝对的,应按个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国外比较流行一种FREE CLIMBING,这是建立在个人登山技术成熟以后的一种尝试。装备的安全和保护技术同等需要,有如冰爪脱落,冰镐断齿,保护绳磨断,铁锁未锁紧,冰雪锥断开等都是安全的隐患。说一点题外话,最近两年攀岩普及和发展地很快,但据国外的统计分析,攀岩石由于绳子的摩擦滑动,有多种可能引起铁索扣的自然松动甚至松开,因此我们在进行每一次户外活动时,应首先检查装备的安全。滑坠的发生还有身体疲劳,体力下降,协调性不好,心理松懈,麻痹大意发生的可能,在我们统计的44例滑坠遇难中有21例在下山途中发生,有15例是登顶后下撤途中遇难,经分析,这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在岩石及碎石坡,冰雪坡上向下行走,惯性比较大,速度加快,容易发生滑坠,第二十体力消耗大,疲劳,身体控制能力下降,协调性不好导致滑坠,第三是长时间严重缺氧,造成神智恍惚,反映迟钝,第四是因为情绪波动,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兴奋,急于返回的急躁,造成注意力不及中,第五是因为装备损耗,丢失,不能完成正常的操作导致滑坠。因此我们在上升攀登过程中,一定要准备好装备,心里上也要高度集中,不能麻痹大意引发不必要的伤亡。
  三、山难的预防
  按我的观点,山难和登山事故的发生或多或少都有人为的因素,可能有人为的失误。从理论上分析,大部分的山难都有可能避免或减轻的。登山不能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莽撞行事,要做好大量的安全组织工作,最大的提高安全系数。就像梅里雪山山难这个例子,三号营地的设置就是有些值得考究的地方。有时候是登山者技术的问题,有时候是知识的问题、有时候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也有队伍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因而登山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战术安排时保证登山安全的大前提,据报道尼泊尔规定在尼泊尔境内登山,队伍人数不能超过12人,这主要可能也是考虑了队伍组织的科学和严密。没有一个科学的战术安排,乱混混的一堆人登山,相互又都不是很熟悉,这本身就是安全的最大隐患。从登山队员选拔,资料准备,物资运输,适应性行军,安全路线的选择,营地的设置,天气的等待,机会的把握,组织接应等这些问题尤其对初学登山者或者提高者我认为相当的重要。这些问题虽然琐碎,但却是必须得的,像梅斯纳尔那样的顶尖高手,这些问题也不是没有,二是他们能对上述问题胸有成竹。无数的经验也能证明预防山难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严密的组织。讲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突击顶峰的时候,各个营地都应该有人准备接应,队员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各行其是,出了问题又无力组织救援,甚至是漠不关心,这一定不能成功的登山。
  预防山难还应做好登山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体力和技术,更包括气候,地形,当地情况等综合性的准备,这些训练直到技术动作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为止,这个时候才是登山中能够自救和保护的基本能力。有一位著名的美国女子登山好手,登珠峰山从北壁登攀而上,从7300米地攀冰、攀岩至8100米,挂绳休息的时候因为安全带没有反穿,结果松开而滑坠遇难。行军中冰镐的拿法,保暖装备的准备,雪镜的戴法等许多细微的东西都在自然不自然的行为中做好,这才是真正的训练和准备。
  另一个预防山难的环节就是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正确把握冒险和拼搏的关系,能上则上,该下则下。对自己的体力技术有一个科学求实的态度,登山本是一种冒险运动,但不能不计后果,但我认为至少要有六成的把握才去登山,同时要有应急的方案,一旦发生危险,要有足以应付危险的人员和措施。突击顶峰一定要有人接应,前进要做路标,高山反映严重时强忍也是非常危险的。当然也有人冒极大的风险登山,有点赌博性质的攀登,“不成功,则成任”但我不提倡这样的登山观念。现代登山是一种兴趣,爱好,是对自我的挑战,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功利……
  四、山难的救援
  包括自救,呼救和救援。山难一旦发生,自救是保证人身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山难幸存者一方面有幸运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自救技术优秀,意志坚强的登山者。自救能力的培养要求登山前对登山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技术、体力、山峰知识等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登山中所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和应对的措施,自救的方法。需要明白的是发生事故了,不一定返回就是理智的。必须判断停留还是行军,会自我保护,掌握登山中常用药品用法和急救的方法。在困于险境中,有较长时间的自我保护和坚持生存的能力。互救指伙伴之间的自救,比如包扎,人工呼吸,拖拉等。有时候对严重的高山病患者,下辙几十米,上百米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性命。另外当自己无力救援时就必须想方设法向外发求救信号,电话,火,SOS 简单将就是要让救援者知道遇到事故的队员在什么地方。曾经有个登山者掉入裂缝,在掉下的瞬间,他将一块红布条仍上,使得救援者很快的发现并救援。
  五、我国发生的较大的高山事故和救援情况
  1982年秋天,一日本登山队,突击贡嘎山顶峰时,两名队员一名滑坠死亡,一名严重冻伤,严重受伤者无法传达任何讯息,另外两名接应队员,未等回来后就上山寻找,但上去并没有发现这两名失踪者,反复寻找了好几天未果。于是辙营,辙营后四天,此冰伤者爬到了2900米的地方,被当地人发现并救护,死而复生。当年这次救援,中方做了很大的努力。
  1985年,中日合登纳本那尼峰,在7420米的地方,有一人突然发生高山病,另三名中方队员放弃登顶,和准备接应的队员一起参与救援,因地制宜,将受伤者捆绑,选择较平缓地雪坡脱下来,下降了500米,受伤队员就恢复神智,转危为安。这是在高山救援上较经典的一例,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体现了山难遇援的技术的运用。
  1990年,在新疆托木尔峰,三名队员突然失去联系,第二天志愿队员上山救援,发现出事地点发生了在大规模雪崩,他们连续寻找了5天,仍未找到三名失踪队员,但他们志愿队员也被风雪围困在山上,在大本营的队员向外求救,后来调来直升飞机,救了两名志愿队员,但没有找到三名失踪队员,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用直升飞机参与登山事故的救援。
  1994年,有热气球飞越珠峰的活动,热气球撞到山上六、七千米的地方起火。大本营队员发现此情况,迅速组织救援,发现一个骨折,一个人轻伤。但在那种山路不可能将伤员拖下来,后来求援印度,尼泊尔直升飞机救援,将伤员直接送到加德满都。
  1991年梅里山难救援,由于天气恶劣救援队员没有上到出事地点。日,当地老百姓发现了这17名队员的遗骸,遗物经确认是当年遇难的中日队员,他们被冰雪覆盖,经冰川运动从5100米下至3800米的地方。1999年,又发现一些遗物,证实了当时突然发生雪崩而遇难。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发展,在低山活动中,如野营,跨越,穿越,也出现了滑坠,迷路,冻伤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山难和登山事故不一定在高山中才会发生。所以山难的救援是一个较大的课题。
  六、山难救援的前景
  第一我们呼吁向专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中国尚未有一家登山户外救援组织,这很不适应中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山难救援的条例和专业化的组织。
  第二向现代化发展,诸如建立广泛的网络,能够及时受到求救的信息,配备先进仪器、设备、交通工具,掌握现代化的救援技术。
  第三向国际化发展,我国的山峰大多都在边界地区,因此建立良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保持畅通的联系。参与高山救援中来。
  主要的内容概要性的介绍到此,希望大家共同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
  问:如何判断待机或上或下的情况,凭您的经验可否介绍一些。
  答:我有大量的资料可免费提供,或上或下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判断,1975年,有一个民工在山上遇到暴风雨雪,他就只身在一个小烈缝里,避免了冰伤。当出现恶劣环境时,就凭知识和经验判断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持久性的还是短暂性的,这是个综合性的学问。
  比如今年玉珠峰山难中,从报道中有几个看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路标是登山中基本的东西,尤其在天气变化或季节不好的情况登山,路标的设定起到留后路的作用。GPS是先进的设备,使用需要一定知识。例如海拔表常常不准,英国登山者警告说登山者一定要从传统的技术学起,不要太轻信先进的技术设备,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是有争议的,有碍于登山者综合能力的提高,应该在较好的具备和掌握登山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使用先进设备。
  问: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属于正常。
  答:国内经验是500米,但在3000米以上,保守一点较好,一般的人,从北京到3000多米的贡嘎机场,没有问题。高山的反应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大部分人在12-24小时之内出现,有些人迟延,也有些人反应轻微而且有反复出现的可能,高山反应也有个心理作用的问题,精神状态好的反应相对轻微。
  问:预防反应在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
  答:这个也不好说,但一般上不应有太大的刺激性的食物。
  问:登山队员的协作如何在进山前准备。
  答:这涉及到价值观念,道德,身体条件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心理。其次就是要在实践中体会。
  问:登山队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人员编制。
  答:一种是队员多重身份,队员兼队送,后勤队长等。另一种是固定的人员,队送,炊事员等责任到人。
  问:高山反应有无持续性问题。
  答:前苏联人认为反复上下低高海拔不利于身体健康,但近年来,经验认为适应性有持续性的问题。
  问:高山反应有无个体差异?
  答:有,6%,但7800以上,高山反应的个体差异逐步消失。
  问:登山反应能否造成永久性伤害。
  答:8000米以上,不吸氧是有伤害的,但不见得是永久性的伤害。
  今年的山难有两起,玉珠山难是一起,坦率讲我认为不应该发生,队伍的组织,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有待考究。在毫无经验,毫无支持的情况下,登山是一种无谓的冒险,希望以后的登山,能充分的吸取教训,另一起山难是闫庚华遇难,这也是说不清楚的事件。“登山是一种精神,是张扬一种个性”这种观点我不敢苛同。登山是有危险的,要明白我们是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
  第二点提如何去保护,救援,然后才是如何训练,如何准备,如何计划。
  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所应负的责任,登山也不例外。登山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作用,有精神的存在,是一很好的运动,非常浪漫的行动,但登山也不应过多的和功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对安全是一个隐患! 问:登协有无向业余队提供咨询。
  答:登协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以后需努力。
下一篇:上一篇: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发生严重山难&6名登山者坠亡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发生严重山难 6名登山者坠亡  据法国国内广播电台8月13日报道,法国当地时间8月12日,6名登山者在阿尔卑斯山区失踪。5名登山者的遗体已于8月13日上午被发现,第6名成员的遗体也在一条山体裂缝中被找到。此次山难为近10年来法国阿尔卑斯山区最严重的山难之一。   据悉,该登山队由4名男子、1名女子和1名向导组成。其中4名男子和1名女子的年龄均在30岁至40岁之间,5人均为法国户外体育运动中心联盟(UCPA)成员,此次是前往参加该联盟举办的为期两周的培训。登山队于12日早间出发,并计划在12日晚间到达营地。然而当晚,由于登山队迟迟未到,营地看守便向沙莫尼的高山救援队报了警。   据报道,沙莫尼高山救援队接警后立即展开了搜救行动,然而当地的天气给搜救造成了极大困难。由于天气原因,直升机无法参与救援,因此一队由4名宪兵组成的地面搜救队于当地时间8月13日早8时30分出发进行搜救。上午9时,救援队在海拔3500米至3700米处发现了登山队5名队员的遗体。而向导的遗体也于13日下午在一条山体裂缝中被找到。   目前,6名遇难者的死亡原因尚未确认。警方怀疑他们可能遭遇了雪崩,或是在行进途中失手跌落。目前可以确定的是,6人在死亡前均曾从数百米高处坠落。(实习编译:戴欣怡审稿:王莉兰)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湾山岳》月号山难救助特辑
展望更安全的登山 && 向山难说bye-bye && 企画/编辑部
作者/王宏祥·徐源清·欧阳台生·李美凉·林政翰·陈永龙
图片提供/江国华·Sebastian·Sylvain && 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挑起你对山难的害怕与恐惧,
而是去引导每一个可能登山的人,都能以更积极且正面的态度,
去面对这个”人命关天”的问题
山难!山难?一提起山难,
你可能不禁头皮发麻、心头一紧、眉头一揪,巴不得不要去碰触登山活动中的黑暗地带。
其实,策动这个《山难救助特集》,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挑起你对山难的害怕与恐惧,
而是去引导每一个可能登山的人,不论是习惯奔走大山大水的重度登山狂,
或者是偏好小山小水休憩旅游的轻度乐山者,都可以用更积极且正面的态度,
去面对这个”人命关天”的问题。在登山的太平盛世中,先参考国外登山先进国家的做法,
反省国内的机制,做好各种山难救助的准备;而一旦山难不幸发生时,这个掌握生命的救援机制,
也能立即顺利启动,拯救每一个不幸落难的生命!
小心山难就在你身边
山之所以魅力无穷,在于她的丰富、她的多变。正因为丰富,可以容许我们尽情地钻入他的胸怀,
从事溯溪、攀岩、健行、纵走、野营、研究等多样性活动;正因为多变,可以在分秒瞬息的转换间,
挑战人身耐力、体力、毅力、勇气、处变能力的极限!山并不可怕,
只要懂得相处之道,就可以快快乐乐登山,平平安安回家。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时!一不小心,人可能就会陷入旦夕祸福之间。山难,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不论是天灾或人为,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一条大众化的普通路线,
都可能潜藏着无法预知的危险。如果我们具备了充分的救援知识,
不仅可以先自救救人;也能更安住当下,进行向外求援的后续动作。
了解山难人人有责
了解山难救助的机制实在非常重要,我们特别网罗各界登山精英、专家,
为你汇集国内外相关山难救助知识,希望可以防患于未然,让你我的登山旅程更安全。
《山难成因篇》
作者/王宏祥
预防胜于救援!作者深入探讨这十年来国内山难发生的五大成因;
除了逐一解析五大成因历年来的统计数据外,
并提出各成因趋吉避凶的最佳预防方式。 && 《国内体制篇》
作者/徐源清
出事了谁来救我?作者省视国内的山难搜救系统,
探索政府单位及民间社团现有的体制及做法,企图在这两者之间,
寻求事权统一、顺畅合作的最大可能。 && 《美国体制篇》
作者/欧阳台生
美国怎么救难?作者接触美国山难救助系统,
写下他了解的救难体系、山难搜救员的心态,
以及实际参与救援训练的点点滴滴,提供一个多面向的观点。 && 《法国体制篇》
作者/李美凉
这是专业的救难队!作者曾远赴法国受训,
娓娓道来法国阿尔卑斯山上的山难救助精锐部队、
搜救员专业能力的测试与训养;并带你了解搜救员生活的一天。 && 《实际操作篇》
作者/林政翰
你该怎么去救人?作者从搜救基本观念技能切入,
说明从展开搜救的那一刻开始,所须运用的基本技能,
提供个人、团体、政府单位训练山难搜救员之参考。 && 《通讯医疗篇》
作者/陈永龙
封山绝非避免山难的方法!作者指出充实避难山屋与通讯设施,
让山上的人有安全的避难与救急管道:
当山上与山下通联顺畅,就能消除不必要的担忧挂虑。
十年国内山难成因探讨 && 正视山难的五大成因 && 多数山难都是可以预防的。与其在山上措手不及、酿成悲剧,还不如在山下多做准备,
提升登山教育的各项知识技能,并用顺应自然的态度走向山林。 && 文/王宏祥&&摄影/老龙、李美凉 && 登山首重安全!据统计资料显示(
),民国82至92年间,台湾共有143次登山事故,54人因此不幸死亡。山难成因可概略分为:“坠崖/溺水”、“迷途、失踪”、“各种疾病”、“蜂蛰、落石”、“其他”五项简介。 && 山难发生的五大成因 && “坠崖/溺水”凶多吉少 && 近十年来,山难死亡有将近半数是因为(44.4%)坠崖、溺水等事故,死亡人数共24人。其中学生有9例,这是所有学生死亡山难项目中比例最高的事故;其中,6起意外是在从事技术攀登活动时发生的,占学生山难死亡的42.9%。而发生在社会团体的有15例,大部分是因失足坠落所致(12例),技术攀登的意外则有1996年圣母峰远征队、2001年射鹿溪溺水意外等。
在社会团体中,因技术攀登所造成的意外事件较为少见:但大众化的路线(如玉山、皇帝殿、南一段)却都曾有坠崖的意外,可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仍有足以致命的危险存在。而学生社团在从事危险性较高的技术攀登活动时,更应加强攀登队伍安全的确保、熟悉绳队攀登技巧、了解溪流特性、具备基础急救能力、了解自我极限、不轻易逞强等,才能降低此类山难的发生机率。
此外,共有三次台风期溪水暴涨造成的死亡。大雨前后,山友尤需谨慎渡溪以避免各种危险。坠崖溺水总是凶多吉少,不可不慎,预防胜于救援! && “迷途、失踪”应可避免 && 这十年来的迷途事件,共夺走11位山友的生命,占山难总死亡人数的20.4%。其中学生2例,皆因个人独攀活动而失去联系。社会团体迷途失踪共有9例,仅2002年土城市民在山中湖附近失踪属个人活动,其余皆为团体登山活动中的个人走失。
大多数学生社团都有内部安全控管制度,对于行程安排、既定行程及撤退计画较为仔细,队员默契较佳,因此迷途的发生率较低。但个人独攀则不同,如果能力不足却好高骛远,一旦迷途失踪就易危及生命,这点须特别留意。社会团体中,‘个人”在团队中发生迷途,大都是因为某些队员体力不佳或行程变更等因素,而导致落单失踪。基本上,迷途事件应该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只要谨守”队员不轻易脱队”、”领队时时注意所有队员”的关键原则,就能有效预防。 && “各种疾病”尤应注意 && 十年中,疾病共夺走11位爱山者的生命,约占山难死亡总人数的20.4%。其中学生占2例,社会团体共9例;多数为休克及心脏病发,仅有一例为盲肠炎引发急性腹膜炎而致死的事故。
过去山友对高山症认知不足,多误认为台湾并不足以引发致死的高山病。其实,海拔只要超过2500公尺,就可能引发高山肺水肿或脑水肿等疾病。年轻学生并非高山病的绝缘体,正确的处置为下降、下降、再下降;只要能下降500—1000公尺,通常都能立刻舒缓急性高山症的反应。如果每个领队能充分认识并熟知因应之道,相信可将伤害减到最低。
若患者意识昏迷需向外求救,如何建立一支可以快速支援的山难救援部队,就属政府机关的权责范围了。目前发生多次因天候不佳,致使直升机救援困难,地面救援速度又太慢,因而错失救援黄金时间的案例。
另外,社会团体成员年纪分布广,平常少运动仓促上山,容易导致心脏不堪负荷(可能是高山反应)。
因此,领队及向导应对其成员素质有所了解,应拥有适当急救的训练基础,能在意外发生时,减缓病情恶化的速度,争取直升机救援的时间。 && “蜂蛰、落石”较难预防 && 由落石、蜂蛰导致的死亡山难共5件,占死亡案例的9.25%。案例虽少,但发生地点的地域性分明,欲攀爬该区域的山友,都应提高警觉。奇莱东棱的蜂蛰共夺走2条生命;由慈恩桥攀登羊头山步道的落石路段,也造成2人死亡。
避免在夏末深秋时造访有蜂蛰危险的路段,避免在春夏多雨时行走落石路径,都是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方法Z若无法避免,则应学习躲避及逃难的相关方式。 && “其他”也要小心防范 && 除上述因素外的死亡事故,共有3例;其中2例发生在海外远征的队伍,另一例则是台风造成的失温。海外远征,和台湾在高度、气候、技术、装备、基本队伍组成、行进方式等都大大不同,贸然躁进的情况下,很容易会有意外。而台风所造成的失温死亡事故,让我不由得想起60年代几次惨痛的奇莱山难。近年来,此种重大事故虽不复见,但只要有一次不幸,都代表着安全的考量仍不够周全,并且还有改进空间。 && 多数山难可事前预防 && 从统计资料来看,坠崖溺水、迷途失踪、疾病分占事故的前三名,前两者都是事先可预防的,只要队伍的安全观念再多一些,领队处事再谨慎一点,都有机会避免这些不幸。而疾病方面的意外,则应加强队伍急救能力的提升,正确判断适宜的处置方式(例如:立刻降低高度或呼叫直升机支援)等。加强山上、山下的联系管道,建立快速救援机制,都有机会可以适时地挽救一条宝贵的生命。 && 事实上,多数山难都是可以预防的!与其在山上措手不及、酿成悲剧,还不如在山下多做准备,提升登山教育的各项知识技能,并以顺应自然的态度走向山林。这样,爱山的人才可能悠游山林,减少山难事故的发生,也避免耗费过多的社会资源。
建立统一的专业救难 && 国内山域救援系统及搜救单位 && 山难事故除了本身登山技能不足与疏失外,搜救单位庞杂、专业能力缺乏、过多非专业搜救等,
都造成山难事件被过度强调,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 && 文/李美凉、徐源清&&摄影/江国华、徐源清、林政翰 && 根据过去十年的统计,台湾山区意外事故平均每年约有十次,相较于欧洲阿尔卑斯山每年数百人次来看,可说相当少:然而每当意外事故发生时,却总会引起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渲染,搜救过程成了高潮迭起的戏码,甚至造成大众对登山者的指责与负面印象。这样的现象,除了山难事故者本身登山技能的不足与疏失之外,搜救单位的庞杂,投入过多非专业的搜救员,以及过程中所显露的专业能力不足,都使得山难事件的严重性被过度扩大。有鉴于此,本文将介绍国内相关搜救单位、山城搜救系统,以及未来的展望。 && 政府山难搜救相关单位 && 政府于2001年挂牌成立特种搜救队及空中勤务总队,联合执行山域搜救业务。共设置有北、中、南、东四个分队,2002完成中部及东部分队建置,2003年完成北部及南部分队建置,直接隶属于消防署。
县市消防局虽担负山难救援工作,但缺乏专责人员编制,大都运用民力,搜救无法维持相当水准,搜救状况并不理想。近两年来,有少数县市消防局在消防署的经费支援下,编制专责的山难救援人员,加上志工皆接受专业的山难搜救训练,并有专属的登山及搜救装备,才开始提升整体的搜救能力。 && 民间重要登山救难团队 && 结合全省各主要登山社团精英,将北、中、南区山难互助中心加以统合,所成立的“中华民国山难救助协会”之山域搜救联盟,目前已有118个登山社团加盟。去年,北区委员会完成第一次“山域搜救员基础训练教材”的编印;北区及南区亦分别与刚成军的空中勤务总队,举办几次陆空联合搜救演练。政府与民间山域搜救团体,正式进入实质互动演练的时代。 && 此外,亦有一些关心登山安全教育的民间人士,自费向国外训练机构学习山难搜救技术,回国后并协助政府培训人才或转教民间热心救难的人士,如台湾省山难搜救大队、梨山神鹰及埔里神鹰等单元。这些接连派人赴美受训的计画,无非希望能成立一支合乎国际水准的山城搜救队伍。 && 国内山域搜救援系统 && 政府为健全公共安全防灾体系,确保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于1995年成立了“内政部消防署”,专责火灾预防、灾害抢救及紧急救护工作。其组织内设有救灾救护指挥中心,并成立特种搜救队及空中勤务总队,联合执行山域搜救业务。各县市山难搜救由消防局负责,大都是与民间合作,请求登山志工的协助。 && 总体而言,台湾山难搜救体系主要仍为官方主导、民间协助救灾,以行政院消防署国家搜救指挥中心为主干。实际执行部分,由各直辖市、县(市)消防机关指挥运作,协助机关则包含警察机关、国家公园管理处、林业机关、卫生机关等。整合警消、相关单位、及民间团体,只是属于众多救灾工作的业务之一,并没有专责的山难搜救单位;民间救难组织或登山团体,仅是协力角色。 && 山难搜救实际运作情形 && 当意外事故发生,经向外界求助后即为“山难事件”。 && 1.拨打112通报
通常意外发生时,向外求救是以GSM行动电话拨打112,打通后再拨9转县消防局处理。
2.接获通报成立指挥所
接获通报,消防单位会立即成立区级山域搜救指挥所,调派编制内山域搜救队员、替代役男及山青,整备出发。
3.指挥所调度各相关单位
同时,指挥所需将救援资料卡传送相关单位(消防署、中华民国山难救助协会),向消防单位备案;并提出要求接办、协助或授权执行搜救任务,以明权责。若是大专登山社团的山难事件,协助搜救机关则多了教育部军训处及校方校安中心。
4.展开十五天搜索任务
展开为期十五天的搜索,搜索任务以三天为一个循环,十五天为原则。 && 搜救成效不彰的关键 && 由于消防单位没有专责的山难搜救员,消防员打火、水上救人、又要抓蛇等,各种救灾任务使消防员无暇累积山区经验,更无专业搜救训练及装备;而民间有能力参与搜救的人不多,且人才往往无法适时请假参与搜救任务。因此过去实际山难搜救的执行,常处于无统一指挥架构、无正式承认的搜救成果与经验传承制度,使搜救成果多仍处于“碰运气”阶段。 && 以今年初奇莱救援事件为例,据媒体报载救援行动,前进指挥所共计动员了33名人力,包括国军、民间救难和警消等,每天的食物、工资加上添购雪地装备、定位通讯费、车辆场地租借及相关后勤物资补给,共计一百万元;另从各地动员四、五十人救援,民间投入人力超过二百人,动用的社会资源颇为庞大。 && 深入探究,若上述资料属实,则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国内山难搜救的体系,也许既混乱又不专业!搜救单位的庞杂、投入过多非专业人员、雪地能力不足、雪地搜救技能的缺乏、搜救装备的缺乏,才是山难搜救成效不彰的关键。 && 朝向建立专业搜救队 && 虽然国内的山难搜救仍缺乏专责单位,其专业搜救能力仍有待加强提升,但近两年国内山域搜救,总算逐渐被重视。政府开始推动山域搜救员证照制度,除五十个小时的专业训练课程外,积极落实术科实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民间组织也持续投入专业的搜救训练,并积极与政府搜救单位合作演练,让山域搜救更有效率,提供人民从事山野活动更大的保障。
成熟完整的指挥系统 && 美国ICS灾难救援系统 && 经过严格考核与训练后的山区救难志工,当山区有人遇险时,他们不但是救难的专家,
心态上也往往将遇难者当成家人一般,敬业且富同理心。 && 文/欧阳台生&&摄影/林政翰、欧阳台生 && 我接触美国的山区救难系统已3年,在此我将与各位读者谈谈美国的救援系统,从指挥系统的建立来谈山难救援。 && 在美国,无论发生任何大小灾难,警政单位通常会立刻成立ICS(IncidentCommandSystem)灾难指挥中心。ICS是美国联邦遇重大灾难时的快速应变救难系统,范围小从水、山难的处理,大到如地震、风灾等大自然灾难,都靠此救援程序与系统的运作。 && 指挥中心组织架构 && 当指挥中心建立,在指挥中心主任之下,设置有作业、计画、后勤支援、财务、通信、安全、媒体等各组,各司其职、各担任务。 && 指挥中心的指挥者(主任),必须是接受过完整领导统御训练的人,并且需极度了解紧急灾难的作业程序。第一位中心主任,须在救难任务发生后12小时内,完成指挥中心的设立,并派出救援队伍;当指挥中心设立完成,在第一位中心主任精疲力竭前,可将工作移交给第二名主任。采取如此交替轮班的方式,才能确保指挥者清晰的判断力,并发挥有效的救援力量。其余各组则分别担负职责及任务:
@作业组:进入救援区,并将现场状况回报给后勤组。
@计划组:搜集资讯做救援规划,并运用救难回报的新资讯研判分析。
@后勤支援组:协调各单位飞机、车辆、装备、粮食等支援行动。
@财务组:救难成本的计算,文书处理及发文向政府申请经费。
@通信组:了解并进行与空军、消防队、国家公园、军队间的沟通。
@安全组:掌控救难队的安全事务。
@媒体组:代表发言。但需经指挥者授权,并以“事实”向媒体发表说明。 && 作业组是现场主力 && 设立计划组时,会挑选一名对该区很熟悉的政府或民间救难队员,来担任组长;如此才能提供正确的资讯,并有效率地完成救援规划。 && 在作业组里,通常每三人为一小救难队,每五小救难队为一大救难队,并设一救难队长。这些救难队(追踪者、搜救者、救难犬)被派遣进入救援区后,第一到达现场的队伍,必须将救难现地的ICS系统架构起来;第二到达的队伍,则必须支持、协助第一队的指挥。 && 美国救难不只是国家的事,也有许多民间专业团体或义工投入。在某些特殊的山区救难事件上,美国政府的救灾指挥官,还可以将整件指挥系统授权给够专业的民间组织,来指挥与执行该项救援任务。 && 阶段性救援仟务 && 第一阶段的救援工作,一天内得设立指挥中心,派遣救难队进入灾区,并设立现地指挥所;第二阶段则是全员进入救援状态。倘若第二天下午还未完成救援任务,就进入第三阶段的救援;需将第一、二阶段工作的所有资讯收集,开会研讨,重新拟定搜救顺序及方法,以做为第三天的搜救方向与计划。完成搜救任务后,须按先后秩序撤出计划,而非随意解散。严谨的救难系统,第一撤出为作业组,第二撤出为计划组,第三撤出为后勤组,第四撤出为财务组,第五撤出为通信组,第六撤出为安全组,第七撤出为发言组,而后解除指挥中心任务。 && 严格训练重视安全 && 在美国想当一名山区的救难志工,本身必须是一名登山者,并已具备了攀登与登山安全的所有知识技术;年龄则需满26岁,才够稳健。而后,还需接受完整的救难技术训练,包括:垂直崖壁的伤患搬运、搜寻失踪者与雪地救难等技术,并熟悉ICS组织运作。通常训练需费时1-3年才能完成,包括80小时的野外医疗急救训练。在取得该项证照后,才能投入山区救难的工作。 && 经过严格考核与训练后的山区救难志工,在出勤时,需做好自我安全评估,包括个人身体能否胜任,以及此次任务的环境危险评估等。一旦山区有人遇险,他们不但是救难专家,心态上也往往将遇难者当家人一般,敬业且富同理心。
一些民间救难组织,同样具备架构ICS组织与救难的能力,并拥有合格的救难员证照与技术;所以政府将一些非国家公园内的原野区救难工作,分为一些责任区,由民间救难队全权处理。 && 专业认证随时待命 && 另外,许多美国民间企业主也支持救难志工,例如,他们若从事救难任务,公司一年会给予2周公假,救难志工同时获得政府与民间的认同和尊敬。救难志工除了得经常训练体能外,往往还需将救难装备放在自己车内,包括3天的食物,以随时随地投入救灾救难工作。 && 在美国,没有救难证照的人员,不论您是否为一名登山专家,都不能进入灾区,否则会吃上牢狱之灾。毕竟,救难人员必须具备许多专业技术来保护自己,更要有专业保护伤者的技术,以及不会破坏现场的专业态度。 && 台湾政府在救难的机能上,仍然有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中央政府与各地方首长都该重视救灾与救难,毕竟它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应编列足够的救灾救难预算,添购好的机器(如新的救难直升机),并办好救难救灾技术的提升。 && 台湾民间的救难志工,在专业的救难技术与装备上,已经自己着手训练与成长,以期建立健全的救灾救难技术与心态。 && 希望透过更严格训练后的救难员,能真正在灾难发生时,帮助我们的社会救援生命。
专业的国家救难队 && 法国山难搜救员训练与检定 && 法国高山救难员培养与训练过程辛苦、要求严格,救难员日常生活犹如职业运动员,
以维持极佳的体能状况。若缺乏对于山岳活动的热爱,将难以胜任! && 文/李美凉&&摄影/Sebastian Sylvain、李美凉 && 高山救援是非常专业的领域,仅同仅依赖体能较佳的登山者或原住民山青,以大队人马方式进行搜救,其搜救成果往往并不甚理想;投入庞大的义消、义警或非专业搜救人员,也造成高额的费用支出。专业的高山搜救员,除了登山能力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搜救技能与紧急医疗救护的专业训练,通常必须费时多年,才能培养出一名专业的救难员。 && 目前,世界各国多数国家的山难搜救,多半是由义工组成,只有少数国家具备专责的高山救援单位。 && 《法国山难搜救组织与制度》 && 值得借镜的精良体系 && 法国阿尔卑斯山自然景观优美,多高山陡峭岩壁,积雪期长,吸引大量人潮到此从事登山健行、攀岩、溪谷探险、滑雪、冰攀等各式山野活动;每年山区意外事故发生约数百次,主要事件为坠落、攀岩坠落、掉入冰河裂隙及雪崩。 && 为了保障人们从事户外活动的安全,法国政府每年在救援训练机构及全国各地的山岳救援中心,投入大量的经费,因而拥有世界上最精良专业的山岳救援体系,这有别于美国、加拿大的义工性质。本文将介绍法国目前山难搜救员的训练制度与考核标准,以为参考借镜。 && 军警携手合组组织 && 法国山难搜救单位名称为 Montagne Gendarnerie,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军方与警察单位。目前全法国共约有250名山难救难员,分属5个PGM(海拔高度2000公尺以下山区)及15个PGHM(Pelotonde Gendamerie de Haute Molltagne 海拔高度2000公尺以上山区),最大的山难救援中心为霞慕尼山难中心,共有40名救难员,较小的如Jausier共14名,每个山难救援中心,有救难员与救难犬两个编制。 && 在法国要成为一名山难救难员,必须年满18岁,完成所有训练年龄不得超过35岁。这些成员首先必须进入军事学校就读一年,完成学业后至警政中心服务;若想成为山难救难员,那么在从事警察工作期间,必须同时接受山难救援的训练。 && 专责的训练中心 && 法国山难搜救训练中心位于霞慕尼,学员除了参加训练课程外,仍必须自我学习训练,以具备如同高山向导般优异的攀登技能。训练课程分别为夏季、冬季课程,各三阶段,都是一个月,共需三年才能完成;搜救技巧分二阶段,每年一个月,共需二年。 && 每个训练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份是搜救训练与测试,最少每个月测试两次。另一部份则是山岳活动技能的相关训练,夏季主要是攀岩、溪谷活动训练;冬季是滑雪、冰攀、登山,一星期最少测试三次,主要目的是让学员维持优异的体能及生理状态,并保持对当地山区的熟悉。 && 《法国山难搜救员检定考核》 && 严谨的检定过程 && 学员完成上述所有训练课程及相关测试后,并非马上成为救难员,他们必需先从事警政工作二年,然后参加山难搜救员的最后总测试;而成功通过测验者,才能接受进一步的搜救技巧训练,正式成为一名山难救难员。所以在法国,一名救难员平均至少需六年的训练时间;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登山向导、滑雪教练,其本身已有丰富的山岳活动技能,加入军事学校满一年后,可不参加训练课程,直接接受山难搜救员的考试,通过后即可成为搜救员。 && 法国山难搜救员的测试,每年五月初于阿尔卑斯山的霞慕尼举行。此时雪线较高,可包含夏季和冬季的山况,考试时间五天,每天测试约5-6小时;除了难度外,每个考试项目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若达不到标准或在预计的录取人数之外,都将会被淘汰。 && 历时五天的测试 && 通常第一天就会刷掉多数人,到最后只留下最优秀的。其测试内容及标准如下:
第一天:攀岩测试。
在天然岩壁穿攀岩鞋,必须完成三条路线,最少要完成两条6b以上的路线。6b相当于美国(YDS)优胜美地攀登等级5.10b~5.10c,但并不是完成者都能通过考核,而是依每年预计录取人数,只取最优秀的前几名;所以,参加测试者必须在时间限制内,尽全力完成最佳的攀登等级。由于阿尔卑斯山多陡峭岩壁,攀岩能力是法国山难搜救员测试时最被要求的部分。
第二天:山岳健行(hiking)
参加测试者背负12公斤重量,上下2300公尺落差,依据地图完成规定路线。健行途中必须通过四个站,每站之间都有时间限制,若无法在时间内到达,就被剔除;而到达每一站后,尚有课目测试:
@第一站:穿登山鞋完成5c的路线(YDS,5.8)。
@第二站:下降测试,在岩壁上能流畅轻松的展现各种下坡的技巧。
@第三站:5分钟内在峭壁或碎石坡等各种岩石地形上,走上走下,但不能用手平衡或确保,测试攀登的脚法。
@第四站:测试雪崩搜寻能力,寻找2个预埋在雪地里的雪崩讯号机,搜救员必须在三分钟内寻获,最迟必须在六分钟,但仅取几名最优者。
(l)绳索操作测试( Rope course Test)。
测试员事先在岩壁上架设多组绳索,参加测试者必须运用各种技巧上攀、下降、横渡;而每组绳索中间设计了不同的问题点,必须设法通过,如吊挂受伤者上来。途中绳索有一个结,参加者必须转换系统设法通过。
(2)搜救技巧(Resue technhnical)。
测试员会假设有山难发生,如一般登山者告知意外发生,请求救援,参加者必须立即展现正确的搜救因应步骤与搜救能力,找寻事故者,并进行救援。
(3)面试30分钟:
由霞慕尼搜救中心最高指挥面试发问,问题广泛包括各种山岳知识,如登山历史、山野知识、世界其他山区状况、高度、首登、动植物、地形、雪崩……等等与山岳有关的各种问题。参加者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相关书籍,不只是技能好,还必须对山岳活动及山岳环境有全面性的了解。
第四天:山岳滑雪测试。
背负8公斤,穿滑雪板一小时内爬升700公尺高,约海拔2500公尺滑降,必须依照规定的路线在山坡上滑降。测试员会依姿势、技巧评分,若经常摔倒或技巧不佳,也会被剔除。
第五天:面试。
最后一天由中央高级长官面试发问并宣布成绩,参加者可以对评分结果提出异议,测试员会加以解释说明,但通常不会改变考核的结果。 && 严格维持优异素质 && 从前搜救员完成PGHM测试后,可以不需要接受高山向导的训练,但目前规定所有PGHM也都必须再花四年时间完成高山向导的课程的训练。且必须通过医疗急救训练考试。一般新到任的山难救难员,必须利用一、二个月的时间,走遍所辖的山区,熟悉山区的状况。于同一单位最少需服务满三年,才能申请调区。 && 正式救难员每年还必须接受搜救技巧测试,每三年会有一个包含技能及体能的总测试。若无法通过测试,或因受伤或个人因素,而不适任救难工作者,因具备警察人员的训练及相关工作经验,国家会予以转调其他相关警政单位服务。其完善的制度、人员的严格要求,故始终能够维持优异的素质,为阿尔卑斯山精锐的搜救组织。 && 《山难搜救员生活实录》 && 一星期工作五天 && 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Jausier山难中心,为较小规模的救援中心,其同警察单位共处于一个宁静的小山城,附近有数个滑雪场,从事山岳活动的人数多,担负着邻近三大山区的救援工作,目前共有14名专职救难员,两只救难犬。搜救员多住在中心宿舍,一星期工作五天,两天待在办公室轮班执勤,另外三天则是自我训练,经常一起操练以维持最佳状态。 && 每天定时操练 && 每日清晨总能在山区小径上,看见精神抖擞晨跑的救难员,中午午休许多救难员又穿戴好装备骑越野脚踏车,在山径爬上冲下的操练着,到了午后三、四点,中心后方的人工岩场就会响起音乐,又到了攀岩时间,没有轮值的救难员开始他们例行的攀岩训练。 && 说是工作训练,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兴趣;每个救难员都非常热衷此项运动,彼此设定困难路线挑战训练,乐在其中。因应气候变更训练天气好时,他们会到天然岩场攀登,或是上山健行,不循正规山径而凭恃地图随意走,以熟悉山区所有的地形地貌,或操练搜救技巧,冬季则经常做滑雪及雪崩搜救训练。 && 去年冬季的初雪,当电视台播报山区雪况时,数名救难员正在尝试冬季的第一次滑雪活动,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也是他们的兴趣。一方面要掌握山区的最新山况,另一方面亦是他们的热爱,每当季节转换气候变化时,救难员必会即刻进山了解状况。 && 热爱工作与敬业精神 && 法国高山救难员,不仅培养与训练过程辛苦、要求严格;就连成为正式的救难员了,其日常生活犹如职业运动员,每天从早就开始各项训练,以维持极佳的体能状况。若缺乏对于山岳活动的热爱,将难以胜任!我们可以想想,一个救难员每星期最少要上山一次,且要如专业高山向导般精于各种山岳活动,如健行、攀岩、冰攀、滑雪等等。因此,法国山难救难员可说都是热爱山岳活动,且热爱他们的工作;敬业,并以此为荣!
明确状况才能有效搜救 && 山难搜救的基本技能 && 大海捞针始终不是迷途失踪之有效救援方法!须有正确详责的失踪者资讯,
才能缩小搜索范围与救援时间、降低社会成本,并提供有效的救援。 && 文/摄影&&老龙、林政翰 && 山难发生时,山区搜索与救难的方法与技术,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本文仅就在灾难确定并建立指挥系统后,救难中心与救援队伍所需的基本技能,提供一些观念性的看法,以助于山区救难之有效性。 && 山难状况研判与确立 && 山区灾难发生时,在第一时间最重要的事,就是成立“救难指挥中心”来处理救难工作;并确立灾难时间、地点、出事队伍或个人基本资料(包括队伍结构、人员经历、粮食装备与确切行程等等),以及出事者所发生的事故类型(如坠崖、溺水、疾病、迷途等)与状态(如死亡、伤病、失踪等)。 && 第一时间的救援工作,除了确认灾难状况的人、事、时、地、物等基本资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对该山区环境真正熟悉、并具有救难技术与能力的人,才可以组成有效的救难队伍。特别是不同山区环境的地形、生态、气候等因素可能不同,因此所需具备的搜救技术、救难装备等,也有所不同。 && 确切地认定各种状况之后,才能让真正熟悉该山区并具有搜索、救难能力的人员,针对实际的需要进行任务编组,组成搜救队、携带必要的救援器材(含医药器材等),迅速进入灾难现场,进行有效的搜索与救难工作! && 状况明确的山难,若能确立受难人员、地点、灾难状态(辨明事故之死、伤、病、或能力物资不足之待援)等,便是较单纯的“救援”工作;只有迷途失踪或队伍迟归事件等,因涉及搜索救援的技术与判断,状况较为复杂。 && 取得正确详实的资讯 && 为了组成有效的搜索救难队伍,应先有正确详实的灾难资讯取得,才能提供指挥中心或现地救援队,做出‘适切决断。来进行有效救援的计画与行动。其中,山区基本资讯(如地图/气候/区内设施与道路等)与队伍状况的确立,始终是提供决策的基本依据。 && 迷途失踪之救援,往往又比死亡或伤、病等单纯的山难事故状况来得复杂;因它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而需要“搜索”技能。大海捞针始终不是迷途失踪之有效救援方法!因此,须有正确详实的失踪者资讯,才能缩小搜索范围与救援时间、降低社会成本,并提供有效的救援。 && 山区资讯的取得,是每个地区成立“灾难指挥中心”最基本的工作之—,不在此详谈。至于队伍灾难状况之确立,除了山下的留守资料外,与出事队伍或出事者亲友访谈,是有效取得资讯的最主要来源;资讯是否正确详实,往往决定了一个搜索行动的成功与否。 && 访谈内容与技巧 && 访谈主要是搜集所有与失踪或受难者的相关讯息,以作出最有效的搜救计画。由失踪或受难者的朋友、同事或队友所取得的讯息,有时往往比失踪者双亲的讯息可靠。有了这些讯息,再加上山区资讯、现场资讯等线索,才容易达成有效的救援工作。 && 访谈所需取得的资讯,视山难类型与状况而定,包括被访问者与失踪者的基本资料,以及须被救援者基本体质与身体特征、野外经验、事故状况、是否药物过敏、特殊嗜好与面对压力的反应等等。 && 若是针对失踪者的搜救,则另须包含他最后被看到的地点、行程计画、户外经验、与队伍的相处情况、失踪者最可能会连络者的基本资料等等讯息。 && 可以把这些应有的访谈讯息格式化,才不会遗漏重要讯息。此外,要试着让受访者在放松的情境中,或不止一次访问重要的受访者,以确认并过滤有效讯息。 && 迷途失踪之搜索技巧 && 经研判,确立失踪者“最大可能落脚范围与状况”后,才能依紧急程度与救援能力,决定是否采取快速搜索、夜间搜索,或小范围地毯式搜索的救援。 && 快速搜索队伍,必须是由最懂得追踪术的成员组成,才不会破坏现场,也才能发现有效的线索。夜间搜索则是非常紧急时才用,最重要的是人工光源的制造,以低角度照射地面,能使脚印产生最佳的立体效果,易于辨识追踪;而空旷处的待救者若懂得运用光,夜间被发现所在区位的机率也加大。 && 对于走过足迹的追踪与判断,可用木棍或是登山杖等绑上两条橡皮筋之后,以量度失踪者的鞋印长度、步幅,并判定是否为同一个人的脚印。至于哨音或小号角之使用,在每一次发声后都要完全静止,专心听是否有失踪者的回应;这样的声音可能非常微弱,周围若有其他声音干扰,搜救队员救就很难听得见。 && 此外,重要出入路口的管制也是必要的,如此才不易发生失踪者已回家,但搜救队却还在山上找人的乌龙事件。 && 特殊地形之救难技巧 && 山难容易发生的地点,常常是特殊地形且具危险之处;因此,伤病患的救助与搬运,是另外一门技术。在Mountaineering(中译:登山圣经)书中有更深入的介绍,读者可参考。 && 困难地形的救援,多半都需要绳索与器材操作,来辅助搬运与确保安全。最基本的绳索系统,是“省力托拉系统”的架设,应用范围可从低角度边坡到高角度的岩壁、冰河与洞穴等救难,并可包含有担架的水平架设与垂直架设等。 && 至于“高绳索系统”的架设,主要应用在溪谷与峡谷地形的伤患搬运。由加拿大救难专家在1985年发展出的“库尼高绳索系统”,因解决了绳索过度紧绷、维持主绳原有强度和平均受力等问题,而成为全世界目前救难队的通用技术。 && 当然,这些困难地形与绳索系统,并非纸面上的知识,必须经过不断实作来熟练,才能在必要时确实派上用场。否则,到时候可能明明看着待援者就在河谷对岸或岩壁上方,但却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而无法救助,徒增惋惜!
提升登山安全 && 健全山区救难与远距通讯医疗体系 && 充实避难出屋与通讯设施,让山上的人有比较安全的避难与救急管道。当山上住宿点安全无虞、
山上与山下通联不是问题,也就能消除不必要的担忧挂虑。 && 文/摄影&&陈永龙 && 台湾多山,每有登山事故,媒体往往老戏码重翻;要是“大学生”、“救援多日”等,就可持续报导而具有“连续剧”效果。若该队刚好没办入山证,更谴责“大学生不具社会责任”、“未办入山证招致危险”等似是而非的论诘。 && 山难救援往往得耗费社会成本,且须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台湾目前山区救难体系与人员素质,多不完善;因此往往一有事故,各单位容易沦为互踢皮球、延误救援时机,更鸵鸟心态地动不动就“风雨禁山”或“遇雪封山”,这对救难体系建立与救难员之培养,都是负面的做法。由于国家对山区救难能力不足,本文仅立足在提升登山安全、健全山区救难体系的前提下,指出健全山区救难与远距通讯医疗体系的重要之处。 && 权责多头马车尚未整合 && 台湾的山区救难,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多头马车状态;每当事故发生,总必须有够强势且愿负责的人出面协调,才可能整合不同单位的资源。毕竟,海鸥直升机属于国军指挥的国家搜救中心,地面救援由警政署改隶于消防署主管,几乎只有义消可用:若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国家公园管理处就变成社会焦点。 && 过往山区救援,除了国军海鸥直升机支援的空中救援外,空警队任务并不在山区。空中救援完全受限于天候,待救者座标方位是否精准,也关乎被救的机会。空中救援因为社会成本高,所以除非认为必要与有效,国家救难中心并不轻易动用直升机参与救援。 && 因此,地面救援始终是山区救援的最后堡垒;但目前消防署经费、编制与人力,确实不足以负担此一需要专业知识、技能的救援工作。若有山难,消防署往往只能靠动员原住民山青或义消来处理;于是,若山难发生在国家公园的区域内,消防署便可以将责任推给国家公园管理处,巡山员于是负担实际救援的重责大任! && 姑且不说目前国内搜救单位都不具备真正雪地的救援技术,就连在非雪季时期,如台风、洪水等导致的山区受困,受困者若能幸运获救,往往也只是多亏原住民、巡山员或义消对山区的熟悉度与过人的体能,而非真正因为搜救体系具有山区救难知识,包括:读图定位、山区追踪搜索、各种装备器材与急救医疗知识等。 && 鸵鸟封山不如健全通讯 && 事权不统—、缺乏专业山区救难系统与能力、因台风或大雪动不动就封山,也就成为行政机关自保的方式。原本紧急命令的封山,是特殊状况才能为之;天候变化是自然的一部份,不能因为对山区不熟悉,就将其视为“特殊状况”来颁布封山。 && 冰风暴雪或是暴风雨在台湾,其持续时间往往相当短促;因此,就算特殊天候的封山,针对的也当是尚未上山的“一般性”队伍,以短暂的几天为限,而不应针对所有队伍长期封山。许多队伍有雪攀能力,也不会在真正危险时强登,故应依实际状况审查放行。 && 事实上,遇到不好的天候,留在原地等待救援,或等天气好转后再下山,反而安全!强制山上队伍下山,就必须跟恶劣天候搏斗,通常更危险。山中风雪,往往是山下亲友焦虑的重点,若能有完善的山区通讯设施,即时通讯通联无阻的话,这些担忧也自然可以消解。 && 改善之道,无非是在山区一些重要的地点,充实避难山屋与通讯设施,如大哥大或无线电基地台等,让山上的人有安全的避难与救急管道。当山上住宿点安全无虞、山上山下通联无虞,除能消除不必要的担忧挂虑,更可提高救难资讯的正确详实性,减少因资讯不足导致的沟通误解,避免搜救行动的误判! && 健全登山环境与救难体系 && 正因为山区与雪地救援技能,培训山区救难员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的;因此在台风、雪季时把握机会,培训更多的山区技术人才,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 我们得把山难防治问题,放回有助于登山安全的实质内容面来思考。比较实在的是,国家应设法健全山区救难体系与远距通讯医疗设施,编制、培训各山区专业的救难队伍,正视登山人才培训与山岳教育;如此,才有助于保障登山安全,减少山难事故的发生! && 山难救助治标更需治本 && 想想国外,重视登山教育和救难体系的专业,特别是法国专业救难员的国家制度与敬业热诚;想想国内,多头马车的山区救难状况,登山教育的故步自封与假山头主义;二者是天差地别的!显然,台湾想要培训专业的“登山家”和“山区救难员”的路,还有很长的路!当然,登山教育、山难搜救的观念与技术,并不全然只是国家的责任:而更应当是每一位想要亲临山林、具有理想与热诚的人,共同来承担。 && 健全登山环境、救难体系与制度,充实远距通讯、医疗、避难设施等等,这些“形式”上的资源投入,自然是国家的义务,足以治标。但民间呢?不断充实进修,不断培育与创发,在‘实质。的登山教育与山难搜救中,提升视野、精进技能,才更是登山安全与山林守护的治本之道!
文章全部出自《台湾山岳》月号
考虑到版权问题,本文仅限内部审慎传阅和参考 && 港台地区与深圳地理环境接近,户外登山水平发达。推荐大家多借鉴学习。 && [
扫/校 ] &&
800) this.width=800'/>
----------------------------------------
Google Chrome
Apple Safari
只要想去,就一定能到
法国的救援队员是全能的呀。
----------------------------------------
~听风流浪的故事
听水谱奏的乐章~
I`m watching u......
04年,十年前的帖子,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
----------------------------------------
My eyes a watching u......
22:26:05 编辑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 《台湾山岳》月号山难救助特辑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
& 2000 - 2015 www.doyouhike.net
Version 4.7.8 -
15:45:00 +0800
粤ICP备号-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珠峰山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