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来就有力量保护我力量力量力量力出来了不理你了摸了摸了就能理解来啦电视

魔难/佛给的力量足了,才不被境界转/持戒/分别心
"佛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魔就会来干扰的。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我们懂得了这其中的道理,而且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好事。通过这个好事,我们也知道一个坏事,就是我们平时这个种子识留下来的东西太可怕了!无始劫来,我们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贪欲的种子。有了这些贪欲的种子,它深深地种到你的八识田里,当我们修到最后关键的时候,它就会现前的,这个现前的时候,确实很厉害。
所以我们修道,首先要把我们种子识里的污垢抠出去,当它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心里有数。修到每一个层次,都有每一层次的魔来干扰你,有人说:“我们现在修道怎么没有魔?”不是没有,是你没到那个层次,到那层次它就出来了。每一层有每一层的魔,大家应该记住这个问题,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有的人有时候就不理解了,“我原先怎么老遇着魔难呢?”那说明你是在进步、在修行,所以才会不断地遇着魔难。最大的魔就是天魔,天魔一旦真现前了,那你这个道业恐怕就有成了。通过它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魔难有多大,就和他平时熏染的习性有关系,所以别造业。造业,将来肯定是要受果报的,这个很厉害的!"
现阶段,自己贪睡,贪吃.懈怠得很,全是因为这些!让人发疯!躺着也不困,就是就是不起来!一头昏睡过去”算了算了,什么都不要了!睡睡!”这样想.但愿没影响师兄!好害怕的负面力量!
其实佛菩萨一直在加持着我,打哈欠放屁,就是不起,终于用让我憋尿的办法让我起来!连续两天尿急得不行才起来!还是不行,起来也不拜!你们上次不说出来,我一人闷着的话真放弃了,可又放不了,没路可退.前后左右无法突破!
"我们不能往后退,不能给自己留后路,有时候发些愿也是很有重要性的。我也是不断地发,我说:“我是宁可死在臭水沟,也不回那个俗家,那些事就别想了。我不会那样做的,那是不可能的事,大不了就是个死。”你必须自己断,有时候发完愿,自己刚要一动念,“哎呀,我都发过愿了,我哪能违犯我的誓愿呢?”对不对?顺着愿力来坚固我们的道心,这个是很重要的。你要是没发愿,“哎呀,我那时候没说,反正这时候也不算妄语。”这不行啊。有时候也得有点愿,愿能激励我们,能看住我们。因为我们发愿的时候往往是心比较清净,我们有了想法的时候心里已经不清净了。如果有了愿力,这样的话,使我们能够往前走,说话就得是大丈夫说话,是吧?
有的人就是像洄流似的,流得很急,但一转弯又回来了。这个回头路我们应该加小心,不走这回头路,脚踏实地,稳稳当当,走一步断一步,连想回来的道路全都给它堵死。什么家庭、财产、女人,包括亲人,甚至父母那面都给它断掉,断了以后,我们这个道心才能顶着走。因为我们那个情感,今天你刚觉得挺好,过一会儿、过一段时间,遇到难处的时候,身体有病了,或是吃饭不相应了,或互相之间有点心情不愉快了,等等的事情,他就想寻找一个能理解他、安慰他的一个地方。他把这些事情看成是坏事情,需要一个来讲述和发泄的地方。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吸收。本来是给你这个粮食,你把它吸收了就行。像火炬一样,火炬的燃烧是靠燃料。什么是燃料呢?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违缘,得靠这燃料。你吸收了燃料,火才旺呢,是不是?你得把这个东西吸收,你的火才会变得更大;你不吸收,你的光芒就小。所以修道得吸收这些烦恼和这些情欲,怎么样吸收呢?就是不被它转,不被它转就是吸收。
我们想达到无为法,自己就得有一个明确的方法。首先,我们为了这个无为法,什么都要放下。"
"......有个日常法师还是哪个法师曾经讲过那么一句话,他说:“佛经里有一句话讨论在家的,在家就是地狱。”在家就是地狱,他说佛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在家确实是很可怕的。"
我说:这张床就是地狱!一粘着,到点都不能,亦无法起得来,起来也像有层浆糊绞着绞着,离不了,磨蹭几下,保证又往后倒下,昏沉睡去.畜生道,就是这样去的了吧?!不然怎么佛陀说"千年睡蛳螺"呢.
"【释】“不为洄流所住”,也不被洄流——来回流的水所停止在那个地方。
不能说是:“我现在修道了,我已经远离女人了,这就行了。”如果修道不努力,尽想睡觉,或是就混饭吃,那也不行,还得努力。你一天不精进,一天就丧失了很多的东西,而且你原先修的那点定力逐渐就没了,你这个弦也就松下来了。所以你得攒,你不攒,最后你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种习性种子出来了,为什么让我们有了反应?什么原因?就是戒律不清净,定力不足。所以大家一定不光学戒,而且还要修定力。为什么要修定力?你要是不修定力,你戒律不深入;你戒律不清净,定力也不会生起来。所以它俩都得有,戒里含定,定里含戒,它俩都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严格持戒,同时要保证定力的形成。
如果不修定力,很多人就要还俗了,他控制不了啊,是不是?他控制不了,所以转化不了。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定力,把禅定功夫修上去。通过我们清净的戒律,修出的定力那就真实了,而且有保证。你定力有什么问题,戒律在那地方就帮你解决了。戒律既解决了你那些问题,又保证了你定力的真正生起。它俩是不可分离的,你缺了哪面都不行。
所以沙弥这一段主要是干吗呢?在戒律上一定要下功夫,你别怕浪费时间。说:“得了,我去修定力吧,定力这么好,我去修定力。”那个定力,你没有清净的戒律,它生不起来。因为知见如果不正,那就坏了。这个微细的变化,你修道到一定的时候才会清楚的。当我们定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我们进行转化的时候,它这时候就找你,俗话说找你的小脚。"
"我们第一步就得把戒律反复地学。有时候我们学了一年二年、或是三年四年的沙弥戒,就觉得自己各方面的作为都差不多少了。你觉得差不多少,实际上里面差得很多。为什么呢?第一个,你觉得差不多少,本身这就是病了。一个真正持戒的人永远没有满足心,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而且有很多的毛病存在着,有这样的心才在道上走。
如果你有个满足心,“我差不多少了,我比别人高了,我已经学戒这么多年了,可以了。”坏了,你这个已经被污染了。起心动念都是污染,何况你再生出这种知见,它也是一种污染,大家应该清楚。我们由于在戒定慧上的努力,就会控制一些欲望,最后灭除欲望,就会如佛说的“决定入海”。"
比如,我要对付睡魔,就得戒贪睡,少睡的欲念!
&"现在就有一种普遍的邪,它的讲法是什么呢?就是说,“修禅定不用持戒,什么五戒,这些戒不用持。”意思是:我的禅定全能解决了。或是“你修禅定这个期间,该吃什么吃什么,该怎么地怎么地,不用这个戒律”,这是一种邪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念佛人不必持戒,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几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我们接走了,因为阿弥陀佛有愿力啊,所以阿弥陀佛必把我们接走。”他自己不精进、不努力,反而用佛的话来误导众生、来谤佛。佛的哪句话说不得进行苦修啊,他把所有的因果都给否定了。本愿法门(日本的一种附佛外道)就是这样。
也有的人说:“现在念句佛号,你就已经在大法船上了,不必那么执著,已经在大法船上了。”实际上,那都是犯妄语、大妄语。那法船是什么?就是得道啊。你本来就没得道,说你已经得道了;你本来还没有破除这个无明,说你已经破除无明了;你没控制住这个淫欲心,他就说你已经在控制了。所以有时候是犯大妄语的,而且有很多人不持戒了。这还怪,跟这些人跑的还不少,还真有人跟他跑。所以有很多说法都得小心。"
哎!一念不生才是你真正的正确想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正确想法。你不要以为“我的想法如何如何,算正确的”,你要是这么样去想,永远是被这个“意”所转。
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不可信?它本来就是个妄想。世上的“成功”本来就是妄想所化成的,你觉得挺好,还挺成功,真正“成功”,它能了生死吗?它能成佛吗?它不能成佛,也不能了生死,所以我们不能信汝意。要注意,“汝意不可信”哪,确实不可信,一点儿都不可信。我们要从心底生起这一念来,永远不相信自己这种想法,也不被它的想法所困扰。
什么起烦恼了,我才不听你那些事呢;什么高兴了,我也不听你的。高兴从哪来的?高兴,我这心里话:高兴也是“意”,生气也是“意”,我不能随顺你走。我要是随顺你走,我就是凡夫,而且就是堕落,没有别的道,我就不顺着你走。所以说不能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告诉你,汝意绝对是不可信的,好的也不能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可信的。
什么是可信?就是一念不生,无念,我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想法。就信这个,他没有不得道的,是不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不被物质所转了。我们老有想法,不是好了就是坏了,最后都是远离道的。所以说,这是不可信的,这是一个座右铭。"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是随着自己的心和情欲去走。眼睛看了,“哦,好!”就随着“好”走;看到“坏”,就随着“坏”走。不是被这个转一下,就被那个转一下,一天是没完没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一天被折腾得,哎呀!太没意思了。睡觉还尽做梦,这个脑子没有闲着的时候,就打坐的时候,还能清清净净地歇一会儿。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心,还都是粗的心,它没完没了的,难调难伏。就像大海一样,这个波浪永远没有停止过,就不断地一浪推一浪,老是这么地前进,从无始劫来就是这么前进的,你说多可怕!我们要是知道这一点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念头非常可恨,也是非常可怕的。它虽然像大海一样,它那种气势不可阻挡,而且没有间断,但没有间断我也得让你断,我就让你断,我就不随着你走。虽然不随你走是很难受、很别扭的。
我以前行道的时候,经常在那个市内走、行道,而且经过的这些地方呢,其中有一个叫红旗小学的地方,那地方有个小市场,什么卖肉的、卖水果的、卖馒头的,种种叫卖声,那熟食品很多很多。这个鼻子它平时不敏感,还有鼻炎,这个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好使起来了。走这一道的时候,你走的那段路若是坐汽车的话很快就过去了。经行嘛,那时候每天都得走路去工作的。
后来怎么办呢?就闭住呼吸,眼睛不看,这可以,观卧牛之地,这眼神还能控制点。这个鼻根和耳根厉害,你就是想不听也不行,你想不闻也不行,直往你鼻子里钻。离得挺老远,那个香瓜味就往你鼻子里噌噌地钻,香蕉味就往里钻,那荤腥味弄得你恶心,它也往里钻。你喜欢的,它也往里钻;不喜欢的,它也往里钻。
而且那面还喊,那男的喊一声还行,这女人她也喊,听到那个声音它也变,原先都没觉察出来,没觉得那个声音有什么,这时候觉得她那个声音怎么这么有吸引力呀?和过去的声音怎么不一样了呢?你要是睁开眼睛瞅瞅,这吸引力还消失了。你越不瞅,它越吸引你。这玩意才怪呢,你越不看的时候,它这味道就变得更厉害。"
&"要是我们别怕,有时候为了克服它,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苦的,不是不需要付出;而且你得到的东西和付出的代价一比,微不足道,得到的好像芝麻粒那么大,但你付出的恐怕比西瓜还大得多,付出那么大的西瓜才得了一个芝麻粒。你想,我们付出这么大的努力,才得到这么一点,我们不付出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那不用合计,天天在六道里轮回,一点正念都没有,从来没有过正念,就是那样。在生死轮回,最可怕的是这一点。通过我们这么大的努力,才感觉到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意思,像芝麻粒大的,也可能一瞬间又没了。
所以说不努力,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不痛下一番功夫,说三年两年就想得道,那你也就有点太干吗了。我们应该有长远心去修,早晚有一天,我非把它修到家不可。别怕困难,困难来了如何?烦恼来了,我就和你对着来吧。"
“戒定慧”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关键地方,它是无价之宝,又称为无漏。贪嗔痴只能用戒定慧来对治,所以只要大家努力,终有一天会得道。我觉得大家已经听得很多,就这些,哪句话都够我们修一辈子的,是不是?哪句话都够我们修一辈子。关键是我们光“听”,不去“行”是不行的,平时日常修行中的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捡起来,就要按照去做,反复地思惟,思惟正确了就去做,早晚一天会得道的。佛法在于行,在于心行,要不被它所转,这个很重要。"
&“这个魔非常厉害,有的说有天魔、地魔、人魔……但种种魔都没离开你的心,一切唯心造。你平时不注意观察,真正到时候,所谓的到时候,就是你功夫上到最高程度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候,就把持不住了。那时候你就是有微细的念头都不行,只要一动念,就像气球似的,你扎个小眼,这个气马上就没了,就泄了,你堵也不好使,你喊啊、叫啊,那都不好使。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天天是考验,事事是考验,你就不会上当了。
这个警惕性应该提起来,也就是天天在修观、修空。天天修空,修来修去,慢慢地就把事情看破了。就像挺厚的一个东西,我们天天磨,磨来磨去,变薄了。有一天,当我们力量够了,一下子把它捅破了,云开雾散,完事了,生死了了,就这么自在。所以说,修道就是随时随地的,你就得天天受考验。
说:“我走道。”走道也受考验哪,不踩虫子,走道要正,不要摇晃身子,不要东看西看,不要把头低得过多。因为旁边没有人,说:“我这可以放松了。”把手背过去,来回晃荡晃荡,那都不行的。你随时随地都在成道之间,平时就得刻苦地修炼自己。考验是这样,这个魔也是,每个事情都是魔来考验你,也可以说都是佛菩萨来考验你。”
“弟子:请问师父,就是我这个人嗔恨心挺强,用哪种方法能较快的灭掉这种嗔恨心呢?
慈悲。就是诸法空相,讲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得行慈悲,替大家打扫厕所、修东西、爱护小虫子,用这些慈悲来唤起自己的心,这都会对众生生起感情,慢慢地这个心就好了。”
“弟子:能不能具体举个例子?像我的领悟能力也不是太强,当我干零活的时候,多数时候并不是总想着为了大众,而是想:这个扫厕所的功德大,我得干点活,若不干活,在这地方呆不下了。若动这个念头好不好?
这个虽然能克服自己,但还不是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甘情愿地为大众去做。这些事情为什么大家没干呢?应该生起这种想法:“大家把这个机会留给我了,这是佛菩萨给我的安排,把机会给我了,要是别人把它抢去,我就干不成了。但愿佛菩萨天天把这个机会留给我,这样的话,我的嗔恨心就能去掉。不是大家不想干,是佛菩萨把这个机会留给我了,我得感谢他们。他们没有抓住这个宝贝,是一种谦虚,是为了成全我。”你这么想,就心平气和,而且还心甘情愿,还天天盼着有这个机会,这才行。”
“弟子:师父,我说一下。我就想把过去所有的事情忘掉,这是最好的,因为我自己以前是想做什么就要做什么,就得怎么怎么地,老觉得我自私心太重。再比如说,我以前是干什么干什么的,瞅着那帮人,烦恼自然而然就起来,这个烦恼就是从这个方面开始起来的。
所以佛就告诉你,出家了,你会什么就不让你做什么,就怕你在这里产生了新的执著,生起新的慢心。这也是一种观的方法,要把自己过去所有的都放下,因为你已经出家了,出家就是重新开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重新做人。这个机会就是给我们重新投胎、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们重新开始,过去了永远叫它过去。当然,我们不昧这个因果,不昧因果不等于我们还执著过去,我们把它放下,正是去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你必须得对自己有信心,说:“我现在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我虽然造种种恶业,但已经是过去了,虽然这个因果没亡,但我会用心修道来补偿,主要是现在把握住当下。”这样的话,心里对自己有个信心,做什么事情就不会产生怨言,或是丧气,说:“我这完了,全部的业力又给我勾起来了,你看我罪业重,我不能成佛道。人家罪业轻,人家很快就没有烦恼了。”不要那么想,都是重新开始。过去了就过去了,原先的过去了,昨天过去了,那已经过去了,我只要求现在、眼下、当下这一念怎么处理。”
说得太好了,明白了。我说呢,自己拜忏拜得也不累,身体也没不舒服,怎么就不让我早起呢,原来新的执著产生了,内心慢慢在积累傲慢心了!现在正是解决和学习“放下”的时候,是真的“归零”!太感恩了,遇到这么好的这一段文字。
“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这个心也不可得,等你想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是不是?不可得的。就是当下这一念,我来怎么处理?这个虫子掉地上了,我捡起来吧。这个食物掉地上了,我捡起来。你不要在那里再有想法了,啥想法也没有。说:“昨天我那样,明天怎么样。”你都不要去想,就想眼前这一念怎么正确,怎么去完成,应该怎么做。这就完事了,还自在,完了烦恼还少,还能把握住。
别这个事还没等干呢,“唉呀!昨天怎么个事,今天怎么个事,昨天我和他怎么个事……”你想去吧,一大堆。就那么一点事,你妄想飞了一大堆,最后养成一种分别心。养来养去,养出一个分别心,等到做事,你哪个也干不成。我为什么佩服能上高的人呢?上高的人,他分别心小。分别心大的,还没等上呢,“哎呀,掉下来怎么办?摔死什么样啊?成滩泥呀?命断了,那个东西归谁呀?……”他想一大堆东西,还没等上,腿就软了,他就得下来。所以说上高的人他想得少,他想得少就能上高,我们为什么上不去?就是打妄想太多,自己把自己拽住了。”
“越是修道的人越应该远离,因为什么呢?我们修道的时候对各种贪恋的敏感性更强了。
以前有一个比丘在莲花池边经行,莲花芳香,他就用鼻子去闻闻那个花的香,叫池神好一顿说,说:“你怎么来闻花香啊?你修道人怎么动心呢?”叫人说一顿。他说:“动心是不对,那我就不动了。”
过一会儿,有个农民来了,把那花全给拔了,那池神却不出来说什么。后来那农民走了,他就问池神,说:“刚才农民把花都拔了,你怎么不吱声?我刚动鼻子,就动那么一点,你怎么就说我呢?”他对这个不理解了。池神说:“你身上一点污点都没有,是白的,所以有一点污点,那都是不可以的,很明显的。因为你是修道人,我才说你,要保证你不被污染。那个农民他本来就是黑的,再增加一点,多一点也无所谓。他必然要下地狱的,没有啥意思,说也没有用,所以就不说他了。”
所以有时候批评大家,因为你是修道人才批评你,才说你;你要不是修道人,谁也不说你。是不是?因为什么说你呢?说明你有修行,身上是白的,见不得污点,就差那么一点了,所以得说你。若不说你,你以为都挺好的,就没法改正错误。本来各方面都挺圆满,就那差一点,你说多可惜了。挨说就是这么回事,为什么有人要批评我们?就是因为你修得好才批评你。
“哎呀!我怎么刚出家就挨说呀?”不是的。你觉得现在刚出家,实际上你那个修行早就开始了,因为你有所修行,所以有人要说你。所谓的习性,每个人都有,但为什么有人有很多习性,人家不说呢?他不值得说,没法说,说也没法说了,连被说的条件都不具足了。你是具备被说的条件,也就是具备成功的条件。所以我们挨说的时候,应该生起欢喜心,说明我还有成功的希望,弄不好很快就成功了。所以大家被说的时候,应该生起欢喜。”
&"修道人,一个人修道实际上如同与万人作战。有的人说:“我在家不修道的时候,没这么累,虽然干点活,它不累。干点活,回去喝点酒、抽抽烟、看看电视,两腿一蹬睡觉了,没这么累。”因为你是顺着魔道走,你和得道了无相干,只能越堕越快。最后,生死一来就不自由了,你永远不会得到自由。""一定要谨记这句话,要知道这句话——一人与万人战,你心里才能对自己有所鼓励,而且明白这个。"
&"所以说,修道不求顺利,你要是求顺利、求快乐,那你得上五欲中去求。修道不求快乐,我们求的是什么呢?求的是道,是永远的解脱,永远的清净。我们不是为贪五欲之乐而来的,我们要是贪乐,这里不存在乐,佛法里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只存在着清净、无为,那不是世间乐所能比拟的。那个乐是什么乐?是五欲之乐,是低级的。"
&"你要知道,这个“万人”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习性。我们的贪嗔痴习性从无始劫就形成了,所以它的习气特别重,你不想叫它生气都不好使,非生气不可。人家说一句话就生气,就算明知道对,还生气,还拿几句话对付人家,非把人家对付生气了,哎!心满意足了,这算出了这口气了。出完气了,又生起恐惧心了,“这样修道对吗?这不对呀,哪有这样式的?”又后悔,后悔也没办法,已经说完了。
应该知道,你在与贪嗔痴作斗争,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警惕,有一念忽视,魔就要进入你心里,就要占有你,就要破坏你,所以你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所以每天早晨你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念几句“阿弥陀佛”,你就得生起一个念头:“我又开始一天紧张的修行了,应该精进,不能懈怠,我要和大家和合,有一念不和都不行。”"
"这里顺便多说几句,这个和合很重要,一念不和都不行。就是说,有一粒米,我不和大家共同吃,我心里有愧;有个床,我不和大家共同睡,我有愧;有个药,我也得和大家吃,得先让别人吃,最后才轮到自己,永远永远是这样。大家就是我,最后才轮到我。我呢?大家吃了,就没有了,我也不要了,完事了。就算轮到我,我吃也是为大家吃。这个心永远记住一个大家,这样才能和合,有一念不和都不行。
不光念头,就是我们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行为上,一定要和合。我穿的衣服,随时都可以让你穿。你的东西埋汰了,我随时都应该帮助解决的。我的鞋有味了,我赶紧给刷了,那味别影响你。你那味,我来多吸几口,这样的话空气能干净,这才行。我那个东西你随便用,而且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绝没有半点额外的想法,我只能比你们做得更和合。这个心里永远和大家和合,这是一种平等心,最后趋向无我,它回向无我。"
"说:“我能把天下人都度尽吗?我最后才成佛?”你别害怕。有的人就害怕了,“万一真是那么回事,我怎么办呢?人家都成佛了。”你放心,都成佛了,谁能放下你呀,是不是?早就把你提着走了。
“那他先成佛,还不如我先成佛,我先成佛再度他多好。”完了,你看说得好听,实际上已经离开成佛的道了。因为你先有“我”字,就不能成佛了。看着是口说成佛,他反而不能成佛。那个是让别人先成佛,自己后成佛,好像是没有想先成佛,而第一个真正成佛的可能就是他,因为他没想成,所以才成的。他心里早成了,行的是菩萨道,外面你看不见,这叫密行。"
"所以你不能软弱,要发大心,更不能“半路而退”。如果打仗,你要是半途而退,也是死路一条。修修道,刚想精进,那面又给自己安排一个后路,“我还有个去处啊,反正人家对我挺尊重的,你寻思我就死在一条路上了,实在不行就换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你就等于在修道上半途而退了,有那一念,半途都得退了,那是危险的事情。退了只有死路一条,看着是有路,实际上都是悬崖,都是绝路,那路是通不了的。看着有种种的方便,那都是祸患,都在骗人。所以你的意不能软弱,不能半途而退。"
"“或格斗而死”,你怕死,那也不行啊,越怕死他反而死。挂盔甲不是怕死,是武器。越怕死越死,为什么呢?他老想保护自己。别把身体吃出病来,别把身体修出病来。一打坐,“我这地方难受了,那地方难受了,得了,我休息休息。”完了。那虚云老和尚七窍流血都坚持打七,人家最后成就了。就这么点事,你要是有那个退心,非被战死不可。勇者胜,真正的胜者是勇者。所以佛讲了,“得胜而还”。
所以“沙门学道”,应该像过去战场上的大将一样,“应当坚持其心”,绝没有半点退道之心。说:“我没有退道之心,我没想过,我就想出外溜达溜达。”实际上,你那就是退道之心。要坚持其心,绝不退道。绝不退道必须在行为上要做。不退道,它就没有想法了,什么想法都不让它有。
环境啊,环境不成问题。什么环境难修呢?就是好环境难修。所谓的好,它正是你难修的地方。集体修,它不让你存在个人的想法,一会敲板了,一会上殿、诵咒、打坐,它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想法。你自己出去就不是了,说:“我这好修,大森林里尽是虫子,所以我不能行道。回头累了,我想休息就休息,我自己说了算。”那“我”就坚固了。今天“我”坚固了,明天“我”坚固了,后天你就不知道“我”变成什么样了。"
"我在碧山寺的时候,我天天思惟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要发心去修行,要好好做、要苦修,要依教奉行。”天天早上思惟这个,所以天天不惹事。那天就寻思:“这思惟有没有必要呢?是不是可以不想呢?”就想出这么个念头:“哎呀,今天随缘吧!”还没想别的,就“今天随缘”,不是说不努力,就随缘。那天,我忘了是惹出一桩什么麻烦事,就惹出点麻烦事来,可能是惹一肚子气。
后来我自己回来反观一下:哦!就这么一念不正确,那都不行啊,就惹了麻烦气了。所以那时候有一个感觉:这个法轮转得太快了!集体力量消业快的速度是不可阻挡的,不允许有半点私情,也不允许你喘半口气。你喘气,说:“我合计合计,这个事对不对呀?能不能顺我心?”那都不好使的。有人说:“我脑袋还没转过劲呢,我这心里能不能接受?”它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你愿意不愿意,那车轮“咣”一下就过来了。你不愿意就被刮着了,就得伤着你;你要是愿意,马上就能躲过这一关。就是转得太快了,所以说集体熏修有力量。"
““精进勇锐”,这个“勇”,很少有人能理解勇是一种智慧,他有时候把勇看成是一种蛮干,把这个蛮干和勇给混淆了。我们这个勇是有智慧的勇,和蛮干是两个概念。蛮干,它没有道理,不顾真理。我们这个勇虽然没有得到真理,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得道。我们不畏千难万险,而且敢为这里去舍掉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敢于取道。
这个勇猛,好像世间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傻,实际上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要与那种懦弱区别开。懦弱的人,他往往说“勇猛是一种愚痴”。世间人看到我们勇猛地精进,他认为是不可想象和愚痴。
比如说,我们勇猛地持戒,敢日中一食,敢不摸钱活着,敢什么都不贪,敢一切都不求人,以此来约束自己。这样勇猛地持戒修行,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他认为“你们自找苦吃,而且是不现实的”,就是佛讲了以后,他也认为过时了。由于他这种懦弱,什么都不会成功的。我们坚持这种勇猛,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说勇猛是大智慧?谁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精进行道不能怕苦,你越怕苦,苦越增加,你怕不好使。我们走道见到水就拐弯,见到石头就绕了好几圈,走过去了,所以我们养成了一个回避的心态。你越回避,前面障碍的东西就越多,而且就专门欺负你。”
“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太紧张,或太懒惰。儒教也讲,你要是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
为什么前进得快,退道也快?谁能说一说?
弟子:前进得快,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困难越多,压力大一些,承受不了的时候就退。我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前进得快,后退得也快?因为他已经产生了执著,他把执著当成快。执著是生灭法,有快就有慢,所以必然像箭似的,它又退回来了,射出去碰到硬东西,又反弹回来。因为产生了执著,它不是不生灭之法,是生灭之法,这生灭之法有生就有灭,所以它又退回来了。”
这个说法和我们老师提倡的有点相违背!“现阶段,一定要执着功课量。”
“所谓“紧了绷,慢了松”。就像弹琴的弦,紧了就断了,这叫紧了绷;弦不紧,它就松了,这叫慢了松。修道也是一样,要“不紧不慢才成功”。”
【释】“于道若暴”:你在修道的时候,如果很暴躁,很着急的话。“暴即身疲”:你一着急,一有火气,身很容易就疲倦。‘
“暴即身疲”,一暴躁,今天我要磕多少大头,今天我要做多少,今天我要怎么怎么地,着急了。一着急,一有火气,身就会很容易疲劳。表面上是用身,实际上,心也跟着使劲,身心很快就疲劳。
【释】“其身若疲”,如果身体继续疲劳。“意即生恼”,意念就生起烦恼来。“意若生恼”,意念要是生了烦恼。“行即退矣”,就会退心还俗,不修行了。“其行既退”,修行既然后退,不精进。“罪必加矣”,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因为他不精进,有了退道心,一念退道我们这就是地狱,这个太厉害了。有的人说:“不可能吧,这算个啥呀?就是念头想一下子,怎么是地狱啊?”是我们没有那种慧眼,不知道。有时候我们打坐的时候还思惟一下子,还想:“退道会怎么样?”对别人的退道心你都不能思惟的,“这个人退失道心,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目的是干什么?”你就思惟思惟他的心念,那都不行的。你要是思惟他的心念,最后也会堕落的。你觉得是思惟他,实际上你还是思惟你自己,就是借他的名也生退道心。
这个可厉害,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你觉得不咋地,要是退道,天地马上就变,本来是一个光明的世界,马上就黑暗,一瞬间就黑暗,整个世界都黑暗,就那么厉害,太吓人了。我说这话并不是吓唬大家,等大家有了体会的时候,就能观察出来。所以说,“罪必加矣”,罪孽必定加重,奔地狱去了。你看看,若不再往上,下得可快。下的时候快,就是这么样的。
【释】“但清净安乐”:只要能清净其心,安乐其心。“道不失矣”:道就不会失掉,一定会得道的。
“但清净安乐”,只要你清净安乐,心里没有烦恼,非常乐于这种不断的努力和修行,非常清净,就是能安住其心、安乐其心。这样一定会得道的。时间的早晚,只不过就差那么点劲。像纫针似的,你左纫右纫,纫久了,“哎呀,累了,我不纫了,这太麻烦了!”就左纫右纫,早晚一天,你那个线就穿过去了。为什么你能穿过去?因为针眼也给你了,线也给你了,只是你努力的问题,是不是?条件都具备,就差一个努力。你不要因为手纫一会,疲劳了,眼睛累了,就失去信心,往那一放,这个机会就没了。“不缝了,算了!这些没法缝。”
有时候你缓解缓解,再拿起来纫,早晚能纫过去。因为条件具备了,你有手、有线、有针,它能不过去吗?它必然要过去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们修道的时候,有了佛的戒律,有了这些修行的条件,各种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得道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和努力的问题。
我们用功是否用得很好?一定要清净其心,就是不要打妄想,就算有点妄想,自己能够控制它,知道是假的,清净其心。而且自己很高兴、很满意这种修行环境,“挺好,真清净。”你别老打妄想:“哎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你要是生起了看不惯的心,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不能看不惯。有的人常想:“不行,这是大家不容我了。”他不容大家,他说大家不容他,心里看不惯。看不惯,心就不清净了,就不能安其心,离道就远了。
别人的毛病,我们能忍耐、能原谅、谅解,一定要谅解。为什么要谅解?因为你谅解别人,也就谅解了你的法身,因为每个人都是你法身的一部分,你原谅他就是原谅自己。当我们对别人起了嗔恨心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起了嗔恨心,对别人有了想法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坏其心了,坏你自己的心。所以千万不要有不好的念头,一定要做好的观想。等你有了好的观想以后,很快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我们要得道,就在这上学会作功夫。”
“我们继续往下讲,前天讲到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这个“处中得道”很重要,因为我们在修行中要不急不躁、不懈怠,这是很重要的一关。但是我们必须得清楚:勇猛是智慧。你要是不懂得勇猛智慧,就不会有一个不急、不躁的问题。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过“急”,你再有一个所谓的“不急”,得中道义就不存在了。
这个中道义,你首先得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在急修,有的人并没有急,就认为自己已经急了,所以我得缓缓修。你想得到那个中道义是不可能的。这个中道义必须在急的基础上,你再把它缓下来,这才有一个中道义。否则的话,我们本来想得到中道义,但是实际上已经是懈怠了,以为那是中道义,这也是一大弊病。
很多人说:修道不能着急,着急就容易绷。他以这个为理由,实际上他也不太清楚,倒不一定是故意的。就是说,他害怕急,心里害怕,害怕急就缓下来了。实际上,他原先那个地步已经在缓了,而且他再缓一缓,那就成了懈怠了,懈怠加懈怠。所以说,你想在这里去求中道义,它就求不了了。”
“第一个,检查我们的用心问题,你起来的第一个念头,起床以后的念头、用心,你检查一下,是在做什么。有的人起来的第一个念头:“哎呀,太累了!再多睡一会多好!没办法,起来吧,再不起来要挨说了。”你已经不在修了,这已经是属于缓修的念头。
如果你起床第一个念头:“今天我得抓紧修行,这已经睡得差不多了,可以了,虽然有点疲劳感,还没睁开眼睛,那是我的习惯性。”你这才在修的范畴里。如果起来的第一个念头:“哎呀,我怎么多睡这么长时间,赶紧的,怎么又贪睡了!”这个念头属于急修的念头,和缓修不一样。这个念头是否正确,我们都得检查。这是起床刚一醒的念头。
第二个就是起床,有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把袜子也脱了,光脚睡,衣服也打开,他不再修行,已经有睡觉的概念。起床以后找找袜子、找找东西,而且并不能马上离开床,而干吗呢?萎一萎,叠一叠被,不能及时离开床。没有及时离床,这已经是懈怠了。
我们起床应该是马上就起来,衣服都是现成的,袜子早就在那穿着,我们随时都准备着,像部队备战的那种状态,随时都准备了生死。从不会想:“我这一生还想去脱袜子、脱衣服,再想睡第二觉”,没有这个概念了。这个概念是世间人的概念,在我们修行中没有这种概念。我们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个:修行,就是修行。”
这说法好。我曾经想,是不是要将“睡觉”这个概念在心意识中删掉,每天晚上只是想“我去躺一会而已,并不是要舒舒服服的睡一大通懒觉”!要这样,才能根除贪睡这一关!
“在这个不急不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知道急修和过分的急不一样。”
“当我们特别急的时候,心里感到烦躁的时候,这时候要缓,缓一缓。像开水开了,怎么办?我稍稍对点凉水,对点凉水,它就会缓一缓。缓的目的不是别的,让心情稳一稳,我再去修,并不是说我从此以后不修了。有的人刚一修,比如磕个大头,肚子疼了或是有点难受,“得了,我就不磕了。”就像因噎废食,被食物噎住了以后,以后不吃饭了,这个人就笨了。
我给大家讲这些主要是说明:不能过分,但是也不能懈怠。我们现在主要是不要懈怠,这个是主要的。我们离这个急还差得远,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眼眵还没有出来,眼睛还没有红,你嘴里还有味道,走道还东看西看,这就说明你的心还没修到那个地步。真正急的时候,那你成天连头都不会抬的,那眼睛都是通红的,修得火都上来了,都上到脑袋顶上去了。只有这个时候,你才有一个修的模样——这是我的看法,你这个时候才有一个修的模样。”
“我们心里应该时时的有一个标准,每时每刻都不让它松懈,而且心里还能调整好。这样的话,时间长了,我们就把自己的念头空下去了,当不再打妄想的时候,中道义就现前了。把它调整好,身体调整好,时间概念调整好,意念要调整好,不让它生烦恼。生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第一个念头不正确,已经有念头不正确。念头不可能不生,但是你用的不是善的念头,所以必然要生出烦恼。如果我们用得非常正确,而且天天都在法喜之中,道就不会失去,一定会得道的。”
“有了愚痴心和慢心都不行,老想换得表扬不行,或是瞧不起同修,那也不行。“这个人不行,你看那个人那么多毛病。”那不行。今天我就跟一个沙弥说过:“一个人,他都有好的地方,还有一个缺点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他可能表现不好,你可能比较突出一点,但他其它的优点是你比不了的。”你要是研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起慢心,一点都不能让它起,一起马上要控制下去。”
有道理。去年国庆在广州道场打七时,佛菩萨给我上了这一课,哎!我虽然一天能跪七部经,人家虽然一部经也跪不了一品,但人家也有优点是我比不了的,人家看到天暗下来了,主动去为大家服务,帮大家开灯,好让大家能安心的诵经!人家这个心是为大家的,而我诵经是为自己,不仅这样,还搞起我慢来,搞起分别来。。。。。。
“还有疑心,一会儿觉得正确,“哎呀,师父讲得太好了,我就知道修什么了。”一会儿,“哎呀!道就这样啊?”起怀疑了,这是大怀疑。还有一种怀疑,就是道友之间的怀疑。“哎呀,我这东西放这,谁动了?你看我刚才明明搁这,它怎么就没有了呢?或是怎么跑这来了?是不是谁故意给我挪的,挪的目的是什么呢?嫌我碍事呀?”怀疑人家,怀疑东、怀疑西,结果嗔恨心就起来了,这不行的。
你永远不要怀疑别人,疑心不要有。你应该认为天下人都是未来佛,有情无情都会成佛道的。你得有这个心,有坚定的信念,一丝一毫都不能动摇的。别说没给你挪,就是给你挪了,你都不能怀疑是别人挪的,因为啥?都是自己挪的。如果你怀疑是别人给你挪的,那已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了,是不是?你已经离开道了。在世间法上,这个道理你可能能讲得清楚,能占理;在佛法来讲,你一点理也没有。”
前天傍晚正在拜忏时,有个电话进来,供电局的,女的,说要来我们这幢楼抄电表,但楼下的大铁门锁了,想让我到时给她开一下门。我说行,你来吧,来后,响一下我电话,我将钥匙扔下去,你开了门后,上到七楼还我钥匙就行了。她一听“七楼啊”,声音怪怪的,意思是不想爬七楼,想叫我下楼帮她开门,见我这样建议,她就象征性“考虑考虑”一下就挂了电话。我难道又做错了什么啊?!在佛法,又错了不成?哎!我怎么总考不过!?
“我们就犯了个疑心和慢心、嗔心这种病,要想成道,你必须没有这个,对天下任何人都不怀疑。就算把你给送进监狱,你都不能怀疑他。说这个人明天会一刀把你砍掉,你都不能怀疑他。说把这脑袋砍掉,就算砍完了,你都不能怀疑他。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时候,被歌利王把四肢都砍掉了,耳朵、鼻子都给削掉了,佛就是不起嗔恨心,什么原因?从来没有怀疑过他,没有那个疑心,说他是个魔呀什么的,是来破坏我道行的,没有这个概念。佛只有一个心,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这都是在成就自己。就这一个心,无往而不胜。
我们只有去掉这些毛病,这个污染就去掉了;去掉了,我们才能与道相应,返本还源,返回本有的清净心。什么是本有的清净心?就是“明存”。这个“存”是找到我们本有的,“存”早就存在了,存在那地方。这个“明存”就是找到我们原来本有的那个。”
“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水,装在死人的头骨里。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水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水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就要渴死啦!”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唉!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不喝水,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强健;没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我们有时候别怕人说,说自己执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会有人说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我刚信佛的时候,人家骂我是什么?傻子、精神不正常。在过去来讲,没有人敢骂我的,后来连年轻人都敢骂我。因为他跟我要公家的东西,我不给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给他。他说:“这个人已经精神病了,别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后面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还是新来的,就敢说我。那要是在过去,我马上就告诉他们主任,因为他们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马上就得找他麻烦,是不是?但学佛了就不能干这事情了,另外,他想说两句就说两句吧。
后来有一次,我这是后来听别人说的。有一次,有几个大夫上一个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又议论起我了,说:“这个人,你看现在变得……过去和大家一起那么好,一起来往,有求必应的。现在学佛了,变得精神也不正常了,变得傻了、执著了,那简直叫人没法理解。”这个说者就以为:旁边也没有谁啊,自己随便说,说着玩。
赶上这个饭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认识我,一听他们这么说,实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饭不吃饭的,他也豁出来了,就把人家说了一顿,“你们这些人怎么……”意思是说: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们这是胡乱猜测,背后议论人家,把人家说成精神病,太不应该了。给人家好一顿说,这几个吃饭的也没理呀,没想到叫饭店老板给说了,谁也不敢吱声,就算拉倒了,这个事后来就慢慢传出来了。
就是说,你要是持戒,虽然你不认识他,但也有人护持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你,特别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对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经过一段时间。
持戒是我们的生命。
"有的动物还互相照顾呢,我曾经看见有个蚂蚁受伤了,它那个身体蜷在一起了。其它蚂蚁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着那个须子,有的在后面拽着腿,两头抻。它那腰都佝偻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们说的错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错骨了,像错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两头的蚂蚁就去抻,但没抻过来。过一会一看,真死了,就拖,叼着就跑,它一点都不舍离。你看看,我们如果见到病人舍去不管,那是畜生行为。
有的人说:“师父你放心,我将来走路,要是看见病人的时候,我一定要管!”说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里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个到以后出去管,这可能性就不大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个障道因缘在那块,想管,这个因缘不让你管,你想做件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
“请这些邪神,鬼就会得其便,各种的恶鬼就得其便。他本来进不来,因为你有正气、有正念。虽然你身体是有点病,但是你有正念,鬼就不能来。如果你心里一旦没有正念了,鬼就乘得其便,就入你五脏六腑里,作威作福来指挥你,最后消耗你,使你的正气一点也没了,一点福报也没了,都被它给用尽了。用尽了以后,一看你没有啥用了,鬼就会离开,再也不理你了,因为你已经是彻底无用之人了,行尸走肉,这是很厉害的。
“所向不谐”,没有一样事情能办得好的。而且破戒之人现世就是罪人,不是说以后是罪人。同时也“非佛弟子”,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后入三涂,到三恶道里去。“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什么事情、善恶都是由我们心做的。罪福也是如影随形,你做善事必然有福报,做恶事必然有恶报,跑是跑不掉的。所以说“戒行清净,诸天所护”。”
"“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当”就是必然的,很准确的,就像一个“响”似的,实实在在的。
我们应该非常清楚犯戒有这五种果报。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有所警惕,我们心里的正念才会起来。有时候你给他讲善的,他不听;你若讲恶的,他还知道害怕一点。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持戒的好处讲出来,犯戒的坏处,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样的话,我们的心里才会调平,才会对治好。
特别是“身所至处”。有的人寻思:“我在东北犯的戒,我上南方去。”你到南方,南方人也烦你。他说:“他们也不知道。”不知道,大家也烦你,就觉得你特别不实在,而且觉得你处处不能和人相处。而那个持戒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到哪去,人人都欢喜。"
&"所以说,你只要持戒去修行,肯定是人天护持。如果破戒,你在事事上都不会顺利的,你要求的事情也不可能实现,就算很普通的人都能得到的事情,你都得不到,那才怪呢。有的人想做点事情,怎么也没人帮,朋友也不帮,做任何事都是很难的。这个例子太多了,我就不讲了,大家应该知道这种果报。"
"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人对持戒的比丘和道友都要互相尊重,它是一样有果报的。你不要以为:“我们都是师兄弟,他持戒也不行,有些作为我还看不上眼呢!”你瞧不起,你最后的结果,将来也会堕落这种的。因为啥呢?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你可得加小心。
所以别人要持戒的时候,就同参道友也是一样,互相是师兄弟,谁今天持戒,你都不能嘲笑人家。今天人家做得挺好,这个事本来做得挺正的,你心里也知道挺正,但是由于和他开玩笑开惯了,或老是看他有毛病,瞧不起他,你好我也不说你好。我跟你说,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你见好不称赞,还毁谤的话,将来就堕落到恶道里去。不允许你生半点邪念,这个是我们应该时常注意的事情。地狱与天上就在一念之间。
今天看见人家持戒了,就算人家以前有种种的不好,现在有一念善根,我们就得称赞,今天你就不能以那种态度对待人家。人家做善事,你必须得称赞,随喜赞叹,得恭敬人家,不能不承认人家,你不能因为嫉妒心就不承认了,那就完了。或是看人家过去的错误,“哎,你看他一天没做一件好事,就今天做点好事,还不知道目的是为了啥呢。”完了,这样的人就不行。
看到人家做好事,你要把它扩大。人家做一件好事,“哎呀,这人真了不起,回心向善了,这人有善根,原先我没看出来,没想到还真了不起。”你得做这种思惟,得扩大思惟,“太好了!”看到他一点优点,简直就像看到他的整个都是优点似的,对他的缺点我们反而看不见了。你这样思惟,这个心才是真善。"
"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的时候,一定要赞叹。哪怕他扫地的时候,你都要生欢喜心,就扫那么一下地,就好像他扫了一天地似的,生欢喜心。他有善根啊,今天能够扫明天也会扫的,是不是?你得生起那个大欢喜心。对过去有些不足的地方忽略不计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有这个善根,我就看这个了。你好像是吃了一亏,说:“你看看,把别人一点好事都当成这么大好事,我这是不是有点太干吗,不正确?”不是,有时候一善,一灯确实能除千年暗。
我们的心要常常发现别人的善事,不要老发现别人的缺点,这个不好。发现别人缺点的时候,容易坏我们的心;经常发现别人的善事,容易成就我们这个心,庄严我们这个心,所以我们应该常常这样。说话说柔语、赞叹语,不说人家别的,这样的话,互相有个团结。说:“他有恶事,他有一些事做得不对。”这一会不对,说不定一会就改了。所以说,我们得常有这种心,不能对持戒的人生出邪见。"
这还真是有这回事!今天吃饭时,我和我弟媳正在说话,她夹了一根豆子没夹住,掉在桌上了,我一伸筷子夹起来,吃了!没想什么,我弟也在旁边,可能看到吧,大家都没将这小事当回事,一边吃,一边说话。一会儿,吃完饭后,我正在涮碗,我弟弟上洗手间,对我说:那洗碗的水不要倒呀,一会我要用来冲厕所!我说,这多油!弄得厕盘都难洗!他说,留出洗第二遍碗的那个水!我一愣!这小子,怎么转性了!?知道节约用水了?!反而是我没反应过来!
今天没做早课,一天都不舒服!筋骨不舒展!
&&“所以我们规定了,不许讲理!在你讲理的过程中,早就在生死上过了好几个来回了,甚至百千个生死过去了,你说可不可怕?你怎么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这么愚蠢呢?就因为我们不知道生死在哪,是不是?
如果你真的知道生死,叫你讲理你也不干了,让我拿生死去开玩笑?不能开玩笑,是不是?我还有时间讲理?讲什么理,赶紧去做吧。赶紧去做还得做好了,还不敢有半点怨言去做。你这样才能慢慢控制生死,才能了生死。你控制你的念头,你就在控制生死。你如果老打“我”的妄想,那“我”的妄想就越来越粗,是不是?这起心动念都是不正确的,何况我的妄想变得那么粗,那能正确吗?
我们通过《四十二章经》的学习,就掌握了很多的知识,这个知识恐怕是我们这一生都够用的了。所以说,你应该知道,生死就在呼吸之间,就是念念之间,千万不要去讲理,不要拖拉,该起床的时候就马上起床,该办什么事情就去办,不要生任何怨言。你生什么怨言,你都在生死面前叫人砍头。”
&&& 。。。。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有的人很辛苦地修道,有的已经修了多少年,你看岁数大的也有。但是呢,同样的年龄,有的人很快就见道。这个不是根据你年龄多少的关系,确实是不一样的。因为什么呢?有的人就推了,说是人家前生善根好、修行的结果。我们不可以否认因果,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你也不能否认你现在是否用心正确。有的人用心不正确,他总在相上转,不是在用心上下功夫,所以他不能得道,外道就是这样。”
"我们修行就要苦修,要常年如一日的苦修,这才是正确的。更应该懂得,我们应该在念念之间去修行,如果你念念去修行,它就是一种真正的苦修。因为念念修行的人,他就不会计较其它的东西了,生死都忙不过来,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是不是?什么吃的、住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有这个那个,都不计较了,因为他没有时间去打妄想,更没有时间去起淫欲心了,还想淫欲的事?他连想都不敢想,也没有时间去想,一想就堕落生死里去了,是不是?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打个妄想,你一动念,有时候就是地狱。说:“师父,能这么样吗?你看我这不活着吗?”但是你种子识早已经种下了地狱的根子了,将来果报现前,你必须得堕落下去。"
正如老师说的,心表现在身口意上,在身口意上下功夫,找心,修这个心。身口意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心,就在这。
“为什么人都奔着五欲去走呢?因为五欲给人的感觉,他愿意接受,顺利,能满足你现在的那个心,使你那个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安慰,能叫你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和其它的感受,能叫你得到这种愉快,这是五欲诱惑的地方。虽然它给你这种欢乐和愉快,但绝非是真实的,只是暂时的给你。你不知道,佛法给你的真正的清净和愉快,那是无法比的。”
&“你不知道,你所谓的非常累的这种感受,只是你自己的妄想所产生的一种感受,并不真实。说:“我心力交瘁。”你交瘁的是你那个身体和你的感受,你把这种感受当成心了。我们只要是行道,那心里只能是越行越清净,你别把你这个生理的感受当成心来处理。”
&& 也就是说,累是假的?!
“说:“我这个心里头疲劳,我怕物极必反。”你真正行到自己都不能理解的那个地步了,甚至上火,眼眵也出来了,耳朵也有点发聋了,而且做事情也发蒙,东一头西一头,都不知道干什么好了,就是想一心行道,一心持戒去修行。我们如果有这种勇猛的心,最后的结果,就会很快的出淤泥。
你不能说:“我疲劳得眼睛也上火了、牙也疼了,口腔溃疡,我这身体、胃也不好,那也病了,风湿、感冒了,得了,我休息休息吧。”哪敢这样休息?就得赶紧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心,赶紧地奔道去修行,得出这个淤泥。你出来以后才可以苏息,就是休息休息,你得这样啊。那我们的心什么时候能出?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休息,不出永远不休息。得有这种心,你不做这种心理状态,你就不好使。
所以说,我们应该赶紧出淤泥,那危险。这不是假设的敌人,是真正的敌人。我们所看到的敌人往往还不见得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就在我们的念念之中。
所以佛就告诉了,“沙门”,就是出家人,修清净道的人。“当观情欲,甚于淤泥”,你看淤泥那么危险,它比淤泥还厉害。为什么比淤泥还厉害呢?淤泥只能让你死今生这一次,情欲会使你生生世世不得出离。灭掉这一次,以后生生世世你想再去修佛法就不可能的了,不知道得过多少劫,这就不是几年的问题了,是多少劫啊,你都不能修道了。
甚至连父母名字都闻不到了,别说师父了,什么叫出家人你都不知道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是情欲。男的抱火柱,女的睡铁床,你还有啥?没有别的了,甚至堕落畜生里,没有智慧。那可把你生生世世都毁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深知情欲的厉害。”
“像来果老和尚,到禅堂好几个月了,都不知道禅堂里面供的佛像是什么样。人家问他:“那佛长没长胡子?”他不知道。原先他稍微往那个方丈室瞅了一眼,那个方丈的侍者就说了:“你看什么看?不知道用功,心散乱。”就瞅一眼,他说你。”
“所以宣化上人讲了,你有眼睛都得是瞎子,有耳朵都得是聋子,你这才能修道呢,要不你离道就远了。所以说,我们应该直心,就是一心,不再打妄想了。”
“佛“视金玉之宝如瓦砾”,我们把金钱也看成砒霜一样,千万不能打那个念头。治疗金钱最好的办法就是金汁,以后我们如果发现自己在思想上对金钱有贪恋,就赶紧上厕所去,你赶紧去打扫厕所,把这个“砒霜”赶紧弄出去,要不你心里被污染了都不知道。
那次我头疼了一宿,那把我恶心得,一个劲地恶心,它还不是恶心一会儿就断了,不是!一个速度,而且要吐还吐不出去,就是恶心、头疼,你都想不到那种头疼感觉,头一回。最后闻到这个厕所的味道,倒不一定喝,它那种气都能把你那些“毒”给解了,这个心里一下就敞亮了,头也不疼了,确实不可思议,看来通过它治“砒霜”确实可行。
金钱比砒霜还毒,砒霜只能要我们今生的生命,肉身。如果摸了金钱,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丢了,你生生世世都要受苦的,因为贪恋金钱嘛,最后就堕落地狱、畜生,所以说金钱是一切罪恶之源,害人无数。
所以说,我们要远离金玉之宝。什么叫宝贝?我看它没有啥意思,有时候他们供养的什么夜明珠啊,什么珊瑚啊,还有这些宝贝,说是要装佛殿,要装饰就装吧!还有什么名人字画,看那个东西,半点兴趣也没有,我都不如看一本好书,关于戒律的书。有时候看这些东西,还不如几张白纸,能写几个字,没有啥实际意义。而且还随时随地存在着危险,就像守了一个炸弹在这块,守了一个砒霜,弄不好就中毒,从心里往外确实是半点想要的心都没有,没有意思。所以我们应该是这样看。”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敝帛就是破烂的布。那最好的衣服,你说有什么用啊?现在的人尽穿好的,喜欢打扮哪,把那衣服改来改去,最后又改回来了。左折腾、右折腾,人还是那个人,里面那个皮肤还是那个皮肤,思想还那个思想。打扮得越好,实际上思想越虚妄,他没有啥追求的,他不知道这生活中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就以为穿着好衣服,就已经是有了地位,有了目标了。他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种虚幻上,一种色上面、外表的华丽上面,他那个心就是那种心。那种心就是漂浮不定的那种心,他想找个根都找不到,所以那个没有啥意思。”
什么是虚妄呢?一切外相都是虚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实的。因此不要执妄迷真,执著妄,把真的都忘了。
&““视倒正,如六龙舞”,我们世间有时候老讲“正倒”,“哎呀,你这个正确,那个错误。”老是讲这个。这个错误和对的关系,只不过像六龙在飞舞。六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地交叉,来回那么比划。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谁讲一讲?
弟子:心动了。
确实是这样。
为什么会有六龙舞?就是心动了。什么是心动?就是我们的妄想在动。当你已经得到真实的时候,像你已经过河了,你再看这个水,它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当你证了佛道的时候,你再回头看这种虚妄的事情,就不值得一看。因为它是一种幻境,不断地生起,不断地灭掉,不断地追求。
什么叫六龙舞?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你自己。六根不断地追求着六尘,追求这些外境,外境又不断地吸引着六根,互相这么交叉地飞舞。实际上是谁整的呢?都是你自己在那里搞的鬼,这场戏都是你自己搞的。所以说,那个颠颠倒倒都是你自己在搞,都是你在黑屋子里自己创造,创造后写成著作,然后又安排演员,最后你自己又坐那看。整个都是你自己演出的一场戏,所以说如六龙舞,没什么真实意义。
有时候我们老执著自己对,“我有想法”。你不知道,你那个想法和你那个“对”,就像六龙舞似的,七上八下的,一会儿对,一会儿错,那心里老是起动不停。你起动的对和错都没离开你那个妄想,是你的妄想在起对和错。真正的心没有个对和错的问题,也没有生、没有灭的问题,所以生灭都是我们妄想里的东西。你只要觉得自己有了念头,就已经错了。
佛讲,“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没有不是业的,没有不是罪的,起心动念就开始造业了,何况我们已经形成粗的想法。说我爱吃这个,爱吃那个;我和这个好,和那个不好;他的话我能听进去,他的话我听不进去;或是他对我有想法,他对我没有想法;或我和谁近,和谁远……都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些东西,只要是你想的东西,什么馒头、大米饭,它都没有意义,它都是你妄想里的一部分。你要是认为它是真实的,你就堕落在这个妄想里了,就被妄想所转了,就出不去这个圈子。
所以说,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看到这些东西都是平淡的,淡得像什么似的呢?就像过眼烟云一样,一瞅,马上就会消失了,他心里没有那种执著,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那为什么我们知道是虚妄的,还放不下呢?
弟子:无始劫来的习气毛病。
嗯,无始劫来的习气毛病。那为什么放不下呢?
弟子:执著。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执著呢?
弟子:业障太重。
转了半天还是这个。业障太重、这些执著,什么原因?就是一个:没证道啊。
证道了,你想不放下也不好使。没证道之前,你想放下,它也难受,心里就和它憋股劲。明知道它是假的,不行,它就跟你憋着使劲,而且我们就算不断地使劲,但还随着它走。就是看不破,你要是看破,没有放不下的,是不是?看破了还有放不下的吗?它想再骗你就不好使了。什么原因?就是没有证道。
如果我们开悟证道了,见到真实了,这些东西再想骗你,怎么也骗不了你。所以大家起烦恼、有时候有点想法,我能理解。为什么能理解?他没证道,他就这样。大家也不要笑话谁,这都是很正常的一点事。没证道的时期,他确实有这种想不开的地方,你硬叫他想开,他有时候放不下。他想放下,但他心里不放。
为什么业障重?就是没有把这些东西看空。真正看空,你必须证道才能看空。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虽然没有证道,我们一定要种下看空的种子。得有个硬看,你不硬看,你不会种下这个种子的,所以我们得学会种下种子。硬看,你别扭我也硬看,我就给你硬看。
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执著自己那个想法,一定要硬看,硬看就是种下种子了,你不硬看不好使的。你不硬看,到时候它真要你命,心里真不舒服。有时候硬看都不好使了,怎么办呢?我教你个办法,念,口里念。
我说:你就念“我知道你是谁,你不要骗我”。
“我看大家都有这种想法,要没有这种想法是不会出家的,是不是?都有这个想法。关键就是我们大家今后怎么去做,怎么去正确地理解佛法。理解了佛法就不会懈怠,而是更加地努力,因为他放下了一切。放下了一切的人,他没有什么恐惧了,没有什么障碍了,更能去真实地走那条路,就是成佛之路。”
&"所以说,有人扰乱你,“汝自禁息”,如果你不起嗔恨心,把一切嗔恨心息灭。“无嗔责”,你没有起嗔恨心,也不去恶口相还。比如有人说:“你怎么不扫地呢?”如果以不平的心,“你怎么知道我不扫呢?我刚扫完。”这就不行。如果有人说:“你怎么没扫地呢?”“好,好!我再扫一遍。”这就完事了。你如果说我已经扫完了,实际上这已经有对付的语言了。
&&& 春节,年三十中午,回到家,我妈在摆拜祖仙的桌子,看地有沙尘,拿起拖把在拖,我说,让我来吧,她说好。我说,要不再扫一下,沙子挺多的。她说不用了,用湿的拖把拖一下也行了。后来,我看实在太多垃圾沙子,就扫了起来,差不多扫完时,我爸过来,要我将扫把给他,我还没扫完呢,他要,只好给了他,他在大门口扫一些沙水类的垃圾。我拿着装有垃圾沙子的CAN在门口,找地方倒掉,无心问一句:这垃圾该倒哪里好(村里刚新铺了水泥路面,原来的垃圾是到处的随便倒掉就是,现在这么干净的路面,我倒不下去,正好站住了)。他说:垃圾就该倒到垃圾池,你不要这么积极。语气挺生硬的,似乎在生什么气。我没出声,但心里有点莫名其妙的。
回头,他还继续说我妈怎么怎么的,我一看,这人挺横的呀,别人全都不对,就他一个人对啊。就和我妈说:刚我在扫地,他还说我句“不用这么积极”。我妈也有点带气的说:就是,他怎么这样多话。
现在想,我又错了,我不向我妈重复说起,不是挺好的过了吗,为何又怀恨在心,打什么小报告,拉什么帮派的心理呢。这就是有了“应付”的心理了。
因为啥呢?人家的意思是告诉你,你再扫一遍,功德就圆满了。并不是单纯地扫了个地,而是说,你得忍辱啊!第一步,把地扫了,心里的污垢已经扫除一部分了;如果你再扫一遍,你心里可能就得大光明,你的修行就要到位了。如果你不懂得这个道理,“我这地刚扫完,你干吗还让我扫,你欺负我啊!”完了,这个因缘就过去了,是不是?“你欺负我呀?你瞧不起我呀?”完了,一起嗔恨心,这个因缘就过去了,就这么点事。如果有人说:“你去扫一遍。”“哎,我再扫一遍。”痛痛快快地把地又扫一遍。“不行,不行,不干净,你再扫一扫。”你再扫一遍。
实际上,你哪是扫地啊,是扫除了你心中的那个嗔恨心。你想一想,左扫右扫,地还是那个地,但是你心里可光明了,是不是?这样去修行才是正确的。有的人就是,“你这不是找我麻烦吗?我刚干完活,你怎么又来找我?我刚弄完,你怎么又来找我,你不是找别扭吗?”急眼了,胳膊一撸,“不行,我找师父跟你算账去,我找师父告你去。这欺人太甚,哪有这么欺负我的。我扫一遍不行,非得让我扫两遍。你看你平时连活都不干,这会你反而说我!”完了,这就坏了,这就是我们上当了!因为什么呢?人在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认识,我们光看到事相,没看到心里的东西。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就是说,有恶人来者,他只能是自还自报。你恶,你能恶谁?你能恶别人吗?你骂别人的时候,其实是骂自己。说:“我把那人气得够呛,怎么还是骂自己呢?把他骂得脸一红一白的,哑口无言了,我已经气着他了,我怎么还‘自恶之’呢?”你不知道,他就是你,他就是你的父母。你不知道,你骂完了,那“恶”深深地扎进你的种子识,将来一旦因果成熟了,马上就要重新来报复你。因果成熟就会还你自身,所以叫“自恶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所以“忍恶无嗔”,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我们为什么要乞食?就是要修这条“行”。因为我们平时对道友之间、师兄弟之间互相的批评、教育,以及师父的批评,有时候容易接受。但别人说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容易接受,认为人家是不了解,在骂我们、说我们。实际上等你乞食时,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最后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只是我们稀里糊涂的,不认识而已。
而且平时大家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有时候不能深说,等到外面,人家就不客气了。你还能有脾气吗?去了,你跟人乞食,“没有!没有!”比你脾气还大呢。你这时候一看,“哎呀,你怎么这么大脾气呢!”心里话:你这么大脾气,给我还不要呢!实际上你不知道,你的脾气也不小。因为你的脾气大,人家脾气才大呢;你要是没脾气,人家当时就没脾气。我们有时候不认识,这都是很可怜的。
所以说,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的修行来悟到这点。我们平时让师兄弟说一句,只要说你,或是“碰”你一下子,那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开悟的因缘,都是成就的因缘,你可别放过了。但是你也别故意耍滑,“你今天骂我两句吧。”不能这么样去找,或是“我骂你两句,我是帮你开悟啊!”那不行,你可别干这事。”
“如果他起嗔恨心骂你,你不起嗔恨心去责备恶人,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就是“以恶乃在彼”,这个挺好,勿嗔。所以你不要起嗔恨心去责备恶人,你觉得不责备恶人是不是吃亏了?实际上不是,以恶乃在彼,他的恶心在哪呢?他本来想加到你头上,如果你起嗔恨心,就等于你把这个东西收起来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你要是不起嗔恨心,等于什么呢?这个东西还在他那儿。
比如有人骂我,你骂我,我也不吱声,那他骂谁呢?还骂他自己,是不是?如果你说:“啊,干吗骂我?”妥了,你这一生气,这个恶就归你了。得了,“礼物”你收下了,完事了。明白这个道理吗?就像有人拿点毒药来,包个很好的包装,如果你一看,“你拿毒药给我吃啊?”你就起嗔恨心,就骂他。你这一骂他呢,妥了!你等于把这毒药,虽然没有打开包,你已经吃下去了。他就想毒你那个心,就想叫你起嗔恨心,你这一下子就吃下去了。
如果他以嗔恨心来骂你的时候,但是你不起嗔恨心,他这个“礼物”就送不出去,送谁都送不出去,他得自己拿着。骂久了,他自己受不了,等于自己骂自己一样,最后这毒药呢,“得了,拉倒吧!我是斗不过他,这人是个傻子,太可恨了。”实际上,他把这付毒药给吃下去了,就这么厉害。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起嗔恨心;不起嗔恨心,毒药就在他那儿。“于我无涉故也”,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那个恶只是我们的一种幻觉,是一种妄想所造成的,它没有实体可得,虽然也没离开我们的真心,但是它没有实体可得。所以说,恶不能破善,一种虚幻怎么能破真呢?是不是?就像虚空里的月亮一样,来了几朵乌云一挡,只能挡挡影子,一会儿就得散开。但是你不能去把月亮给捅碎吧?就像我们讲的客尘一样,它没有啥实际意义。
为什么善能胜恶呢?如果我们这种虚妄的幻境一旦消除的时候,就是善。因为一切法界永远没有离开善,就是在恶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离开善,这个恶只是一种幻境。因为善就像太阳一样,你多黑暗我都能照破,都能把你转化。恶就像一块冰似的,你要是接近火,肯定得化,你跑也跑不掉。所以说,它没法相比,它只是一种幻觉,能和真实比吗?是不是?”
““当恶来扰乱,嗔心起时,当以佛知见禁息之。”我刚才跟大家讲了,佛的知见。恶只是虚幻,只是无明,只是贪嗔痴的一种表现,所以不必跟它计较。我们甚至可以用法来空掉它,知道它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反而生欢喜心,“哦,他来说我,是成就我。”这个“我”也是虚幻,哪还有个骂你啊?是不是?既然没有我,哪有你啊?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妄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何况你这个骂呢?是不是?人都是假的,你骂谁?我都是个虚幻,那你不也是个虚幻?都是虚幻,哪来个骂不骂的?所以说,这些恶最后只能自己毁掉自己,对你丝毫不起作用。”
“知道这一点,我们一定不要起嗔恨心。修道的时候,肯定有一定的难关。什么难关?就是我们有时候看不顺眼,“你看你这人咋这样?你怎么不那样?”他就发生这种想法,久来久去就窝成火了,窝成肝火。肝火一上来就影响到胃,肝气犯胃,胃也疼。胃一疼,肾也疼,肾一疼,眼睛就瞪得那么大,说话也粗声粗气的,气哼哼的,最后得了一身病。想说吧还不想说,不想说吧,搁肚里憋着,最后弄得浑身非常难受。为什么呢?就是嗔恨心过大。
当看到别人的毛病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毛病就是自身的毛病。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一种幻影、妄想、虚妄的,哪有真实的?是不是?为什么有这么些东西?这是我们的心没有清净下来,而且被这些境界所转,所以你就受其报。如果你当处清净,比如说知道所有的这些如法和不如法的事情,特别是不如法的事情,只是一种幻境,只是在考验我们。如果我们知道这是在考验自己,心里马上就清净了。
另外呢,我们也有慈悲心。怎么以慈悲心看待问题?比如说,看到别人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躺那块了,第一个念头:“哎呀,你怎么这么懒?”坏了,你这一说他懒,那个心就不正常。如果你看见他躺下了,“哎呀,是不是累着了?这人干活干得太多了,又爬高又爬哪的,有活都是他的。”你首先起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善心,那个恶就进不来。当你发现他可能因为别的原因躺着或歇着了,就不会起那种恶念头了。所以说,你先把善生起来,你没有善就完了。如果你第一念起恶,起心动念,就等于把那个恶给拿过来了;如果你不起恶,就等于把恶排出去了。
另外,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短处的时候,一定要体谅他。体谅什么呢?体谅他这么修行,了不起!看到他在那休息,有病嘛,“你看看,他还贫血,还那么努力修行,不退道!你看他燃的香,左一块右一块,那肉还疼着呢,我们才燃几块?人家燃那么多,不退道!那心多好。而且后面还烫出那么大的疤,这非常了不起啊!就在那种困难的时候,走个道都摔跟头的时候,也没说出别的话来,是不是?”就想人家长处。”
&行菩萨道是大仁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大综艺宝宝来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