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回收发展状况的论文问卷回收怎么整理

YF企业收购ZK垃圾发电厂发展商业计划书--《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YF企业收购ZK垃圾发电厂发展商业计划书
【摘要】:企业的收购活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必然现象,这是企业之间所有权的一种让渡行为。通过收购,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但由于收购活动的交易对象不是普通的单件商品,而是极为复杂的企业,这决定了收购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并且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在收购前撰写详尽的商业计划书是极具必要性的。
本文以YF企业收购ZK垃圾发电厂这一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就收购过程及收购后的发展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收购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就收购双方企业的概况进行了说明,并详尽分析YF企业收购ZK垃圾发电厂的动因;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论文从宏观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就项目机会进行了分析;在第四章中,作者结合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要求垃圾无害化处理特性,从工程、环保、安全方面提出了收购后项目的技术改造方案;第五章就项目收购后的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设计,并就收购后公司的新管理办法进行了阐述;第六及第七章主要是根据相关的财务数据,对项目的投资进行估算,并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债务清偿能力进行评价;最后部分为论文的结论及相关意见。
企业收购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中涉及到技术、市场、财务以及投资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这些问题进行事前的细致分析可以有效规避收购的盲目性及所面临的风险,为企业收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对我国企业之间的收购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271;X705;F722.1【目录】:
摘要5-6Abstract6-7目录7-10图表清单10-11第一章 绪论11-1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1.1.1 研究背景11
1.1.2 研究意义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1.2.1 收购概述12
1.2.2 收购动因研究12-13
1.2.3 收购方式13-15
1.2.4 收购风险研究15-16 1.3 研究内容16-18
1.3.1 研究思路16
1.3.2 论文技术路线16-18第二章 项目概述18-23 2.1 收购企业分析18-19
2.1.1 YF 企业基本情况18
2.1.2 YF 企业的主要业绩18-19 2.2 目标企业分析19-20
2.2.1 ZK 垃圾发电厂基本情况19
2.2.2 ZK 垃圾发电厂存在的问题19-20 2.3 收购动因分析20-22 2.4 本章小结22-23第三章 项目机会分析23-30 3.1 垃圾发电行业概述23-24 3.2 项目宏观机会分析24-26
3.2.1 国外垃圾发电状况24-25
3.2.2 国内垃圾发电状况25-26 3.3 项目技术分析26-27 3.4 项目市场机会分析27-29 3.5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29 3.6 本章小结29-30第四章 项目技改方案30-37 4.1 工程评价及改进措施30-32
4.1.1 垃圾接收、贮存及输送系统30-31
4.1.2 垃圾焚烧系统31
4.1.3 余热利用系统31
4.1.4 烟气净化系统31-32
4.1.5 除灰渣系统32 4.2 环保评价及改进32-35
4.2.1 废气32-33
4.2.2 废水33-34
4.2.3 固体废物34
4.2.4 噪声34-35 4.3 安全评价35-36
4.3.1 危险因素分析35
4.3.2 防范措施35-36 4.4 本章小结36-37第五章 公司组织结构及管理办法37-41 5.1 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37-39
5.1.1 组织框架及岗位设置37
5.1.2 职能分工37-39 5.2 公司管理办法39-40 5.3 本章小结40-41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41-45 6.1 ZK 垃圾发电厂收购价格估算41-43
6.1.1 估算方法介绍41-42
6.1.2 估算方式选择42
6.1.3 ZK 垃圾发电厂收购价格估算42
6.1.4 收购支付方式42-43 6.2 项目收购后改建投资估算43 6.3 资金筹措方式43-44 6.4 本章小结44-45第七章 财务评价45-53 7.1 财务评价依据45 7.2 成本分析45-46
7.2.1 成本估算依据45
7.2.2 成本估算分析45-46 7.3 盈利能力分析46-47
7.3.1 销售收入及销售税金估算46
7.3.2 利润估算46
7.3.3 现金流量分析46-47 7.4 清偿能力分析47 7.5 不确定性分析47-52
7.5.1 盈亏平衡分析48-49
7.5.2 敏感性分析49-50
5.5.3 风险分析50-52 7.6 财务评价结果52-53结论53-54参考文献54-56附录56-6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4-65致谢65-66附件6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克明,陈新丽;[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张金鑫,王方,张秋生;[J];商业研究;2005年09期
余光,杨荣;[J];当代财经;2000年07期
颜亮亮;;[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4期
吴铭;马庆圆;;[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2期
田波平,冯英浚;[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丁雅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03期
刘美琴;;[J];建设科技;2009年07期
欧阳嘉华;伍标彪;;[J];市政技术;2010年01期
张江涛;陈华;张亚静;;[J];网络财富;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伟;[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平;[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贡志国;[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牛国平;[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马霞;[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金鑫;张秋生;李霞;;[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岳金桂,周隆斌;[J];商业研究;2002年04期
孙大利,来君;[J];商业研究;2002年17期
徐理军;[J];商业研究;2003年05期
萧松华,刘明月;[J];商业研究;2004年12期
朱琪;[J];商业研究;2005年16期
胡永铨;;[J];商业研究;2006年15期
高燕燕;黄国良;;[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王晨;李新华;;[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王琳;张睿;;[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臧广辉;杨启才;邓正强;杨丽;;[A];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填埋场绿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文革;周方召;仲深;;[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李增泉;余谦;王晓坤;;[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陶洄洄;应益荣;;[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林汉川;付子墨;;[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C];2009年
荆新;崔学刚;;[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荆新;崔学刚;;[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姚燕;;[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刘伟;;[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盛虎;关键;汪颖;;[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业震;[D];南开大学;2010年
王江石;[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朱广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曲春青;[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王明东;[D];吉林大学;2011年
袁学英;[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郭琴;[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周斌;[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杜玉鹏;[D];天津大学;2010年
路晓颖;[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东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熊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褚洪霞;[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魏华;[D];湘潭大学;2010年
毕菡;[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段君亮;[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赵嘉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吕艳斌;[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杨玉龙;[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隗娜;[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茜;;[J];阳光能源;2009年04期
徐彬;[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黄玮;[J];商业研究;1999年11期
刘翠红,王初建;[J];商业研究;2003年05期
周隆斌;[J];财经科学;2001年05期
黄卫华;宾建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益智;[J];财经研究;2003年05期
陆正飞,叶康涛;[J];财会通讯;2004年11期
李豫湘,彭聪,付秀明;[J];财贸研究;2005年02期
赵燕菁;[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贡志国;[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职业;2005年08期
徐本亮;刘夏亮;;[J];成才与就业;2006年23期
禾二;;[J];科学投资;2007年05期
郑磊;;[J];理财;2009年05期
Rita Gunther McG;[J];商学院;2009年08期
;[J];科技经济市场;2000年02期
龚文;[J];国际融资;2001年12期
张颖;;[J];创业家;2011年04期
李文;;[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4年11期
乔孙;;[J];城乡致富;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筱敏;;[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毕文纲;;[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富君;;[A];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张琰林;;[A];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李允;;[A];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富君;;[A];2004’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文集[C];2004年
卢俊卿;;[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于左;彭树宏;;[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贾江扬;;[A];CCMT2010创新发展高层论坛文集[C];2010年
周昌仕;宋献中;;[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文;[N];市场报;2004年
匡成咨询公司
许怀斌;[N];证券时报;2001年
杜爽;[N];中国经营报;2001年
麦肯锡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潘望博;[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许怀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许怀斌;[N];金融时报;2002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深圳唐融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
程洪俊;[N];证券时报;2002年
战略与资本市场专家
郑磊;[N];证券日报;2009年
孙春艳;[N];吉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俞照辉;[D];湖南大学;2010年
汪伟;[D];浙江大学;2007年
张本照;[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于晓丹;[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赵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素珍;[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杨大学;[D];兰州大学;2010年
冯国涛;[D];黑龙江大学;2012年
喻天祥;[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潘东敏;[D];兰州大学;2011年
邹晓红;[D];中南大学;2003年
张欢;[D];郑州大学;2010年
叶成平;[D];兰州大学;2010年
谭全;[D];兰州大学;2012年
张来收;[D];郑州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国八所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现状调查--《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我国八所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现状调查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是20世纪末在西方国家高校图书馆兴起的一种提供技术与服务无缝整合的一站式创新服务模式,并逐渐成为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她的出现,使图书馆服务理念得到了升华,从静止、被动的服务转向动态、主动的服务,进而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内涵,也满足了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代表着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其主旨为互动合作,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整个图书馆界。而国内关于IC的理论与实践,近几年才逐渐在高校图书馆中开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概念的翻译与引进,即个案研究多,系统研究少。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国内不同地区的高校馆IC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其在服务过中的影响因子及对策,从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提供指导。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拥有IC服务高校馆的检索,在占有翔实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网站调查法、图表分析法、用户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论文的重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不是传统的信息服务,而是强调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环境的改善、服务项目的完善以及服务理念的改变,所以,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由实体层、虚体层、支持层三部分组成,但是,这些服务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问题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次,要了解国内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状况,需要进行网站和实地的调查分析;同时为了了解用户的服务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更要进行用户调研,用户信息的全面收集及准确分析是确定IC服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正确选择信息收集方式和信息分析方法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因此,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既是本文的重点又成了本文的难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对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高校图书馆IC的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了大陆和港台地区IC在服务上存在的障碍和影响因素。
(2)从实体层、虚拟层及支持层构建模型出发,在实体空间硬件配备、虚拟空间软件、资源配备、以及支持空间的服务需求等支持保障方面,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在设计和构建上存在的缺陷。
(3)通过对大陆和港台高校馆IC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分析,针对其在服务时存在的障碍,提出了以后我国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G258.6;G252【目录】:
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91 引言9-14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9-10
1.1.1 研究背景9-10
1.1.2 研究意义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2-14
1.3.1 研究方法12
1.3.2 论文创新点12-142 我国高校图书馆IC 服务现状调查分析14-28 2.1 IC 服务实体空间的调查14-20
2.1.1 IC 实体层中的网络服务17-18
2.1.2 IC 实体层中的硬件设备18-20
2.1.3 IC 实体层中的空间管理20 2.2 IC 服务虚拟空间的调查20-22
2.2.1 IC 虚拟层中的资源类型21
2.2.2 IC 虚拟层中的软件配置21-22 2.3 IC 服务需求调查22-25
2.3.1 服务内容22-23
2.3.2 服务模式23-24
2.3.3 服务质量24-25 2.4 IC 服务实例分析25-28
2.4.1 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IC 服务实例分析25
2.4.2 港台地区高校图书馆IC 服务实例分析25-283 我国高校图书馆IC 服务的问题分析28-30 3.1 高校IC 服务建设没充分与用户需求、本馆特色相结合28 3.2 学校各部门缺少协作28 3.3 质量评价体系不规范,开放时间过短28 3.4 宣传程度不够28-29 3.5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配备不足29-304 我国高校图书馆 IC 服务策略和发展趋势30-33 4.1 IC 服务的策略探讨30-32
4.1.1 IC 实体层的构建30
4.1.2 IC 虚拟层的构建30-31
4.1.3 IC 服务层的构建31-32 4.2 我国高校图书馆 IC 服务的发展趋势32-335 结语33-34参考文献34-35附录35-38后记38-39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3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任树怀;孙桂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3期
任树怀;盛兴军;;[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房宝金;;[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年01期
成俊颖;李梅;郝群;陈超群;李莹;;[J];图书馆杂志;2007年07期
李文革;;[J];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马凌云;;[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03期
张向华;樊会霞;;[J];现代情报;2008年08期
张友华;高荣华;冯英华;;[J];现代情报;2010年01期
冯晓娜;李志超;刘文云;;[J];现代情报;2011年03期
夏南强;陈明;;[J];现代情报;201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旬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翟东航;[D];吉林大学;2009年
马轶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成俊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鹏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倪代川;任树怀;季颖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1期
于丽凤;;[J];图书与情报;2008年03期
倪代川;任树怀;季颖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5期
林少薇;;[J];图书与情报;2009年03期
陆宝益;;[J];图书与情报;2011年02期
陆宝益;;[J];图书与情报;2011年04期
张莹;杨庆梅;;[J];才智;2010年03期
顾婷岚;;[J];成功(教育);2012年01期
王冰;;[J];重庆图情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瑛;刘辉;;[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黄凯;祝银梅;;[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陈伟莉;王家庆;;[A];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家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申伟;[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石莉;[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刘梦燕;[D];湘潭大学;2011年
张春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张志佳;[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侯胜超;[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张洁;[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蒲青;[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许琦;[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建中;[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03期
柳金石;徐建华;;[J];图书与情报;2007年03期
卞清;;[J];图书与情报;2007年04期
宋琳琳;;[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尚建翠;房宝金;吉久明;;[J];图书与情报;2008年01期
刘石兰;任浩;;[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张金贤;;[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06期
,盛小平;[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年06期
范并思;胡小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1期
叶新明;;[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许琦;[D];吉林大学;2008年
周秀明;[D];兰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素娟;;[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11期
朱永聪;;[J];科技资讯;2006年17期
邵康庆;;[J];大学图书馆学报;1984年03期
刘泽根;张靖安;;[J];图书与情报;1985年04期
赵殿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黄丽云;[J];图书馆论坛;1988年04期
唐作新;;[J];新世纪图书馆;1988年01期
金强;[J];图书情报知识;1989年01期
宋林森;;[J];新世纪图书馆;1989年05期
黄艳芬;梁达发;;[J];图书馆论坛;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梅;;[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刘宁;;[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牛莉侠;;[A];向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工作[C];2004年
王秀平;郭文秀;袁永旭;;[A];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文章)汇编[C];2010年
刘金福;;[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杨铮;;[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陆地;郭秦茂;;[A];图书馆与西部大开发[C];2002年
惠涓澈;冯永财;;[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刘巧玲;;[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胡德芳;;[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国忠;[N];福建日报;2009年
汤玉丽;[N];吉林日报;2010年
刘婵;[N];中国文化报;2010年
张肖雯 易慧频 王诗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张宁;[N];石油管道报;2011年
王莉 本报记者
尹训银;[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河北师范大学
许梅;[N];中国特产报;2010年
本报驻青岛记者
毛公强 通讯员
赵冉;[N];中国文化报;2011年
商报·卷藏数据专题组;[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本报记者 米娜;[N];黑龙江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家麟;[D];天津大学;2012年
范兴坤;[D];南京大学;2010年
王强;[D];吉林大学;2010年
陶春华;[D];天津大学;2010年
肖宏;[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吴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孙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李乾;[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李超;[D];清华大学;2006年
孙小涓;[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丹;[D];安徽大学;2010年
裴嫣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丽伟;[D];西南大学;2010年
陶慧卿;[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黄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赵雅博;[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潘洁;[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郭丛莲;[D];郑州大学;2006年
易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孙瑾;[D];山东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文—98学年新庄高中旧课本回收再利用实施办法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98学年新庄高中「旧课本回收再利用」实施办法 为减少资源浪费,鼓励教科书回收再
欲回收的书可先考虑自行送给认识的学弟妹,未及时送出去的才依照本办法回收处理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8|
上传日期: 15:17:0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论文—98学年新庄高中旧课本回收再利用实施办法.PDF
官方公共微信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6篇
  [摘要]世界正进入“无纸书籍”学习新时代,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悄然迈入教育殿堂。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以及教育部近期开展“三通二平台”建设之际.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在分析电子课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问题,进而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概念术语表、参考模型、利益相关者组谱、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领域研究分析,给出本研究的框架,包括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最后从由电子课本的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视角分别进行了深度阐述:从标准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剖析标准研究:从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和电子课本商业模式来剖析产业发展;从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教声应用状态,探索电子课本示范应用,并给出总结和展望。 中国论文网 /8/view-4100413.htm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数字化学习;数字出版;生态发展;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7-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终端发展及其学习环境逐步完善。电子书包(课本)开始试点应用。全球知名机构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0 Honzen和2011 Horizon的两个报告中。都指出对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之一——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到3年内发展成熟,电子课本(e-Textbook)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代表了电子书的教育应用方向,逐渐进入出版行业和教育领域。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迄今世界上已至少有8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其潜在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谷歌、亚马逊、苹果、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新贵和巨头都纷纷进军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市场,抢占相关技术市场先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中国的上海、江苏扬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区已开展教育应用及研究。同时国外的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戴尔、微软、索尼、松下、飞利浦、Course Smart,国内的汉王、方正、盛大网络、大唐电信、中国电信、紫光、长城计算机、TCL、易方、华师京城、江苏梦兰、壹人壹本、中文在线、微创、浙江万朋、明博、福昕软件、天津津科、外研社、天闻传媒、大象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人教和高教出版社,台湾地区的明基、元太科技等企业都在关注电子课本的研究。但目前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应用还处于探索试点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书和电子课本是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现代教育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也提出,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2012年9月.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三通二平台”的建设作为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成为整体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抓手。2012年2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呼吁在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教育部长Ame Duncan建议各州允许花钱买Kindles。Nooks和iPads的电子课本,而在过去对此未曾同意。   国际标准组织也很关注电子课本.ISO/IEC JTCl SC36(学习、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3月在韩国召开关于电子课本的国际论坛。虽然中国占据全球电子书市场的第二位.但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如,以汉王为代表的电子书企业,虽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份额,但是其后续发展也受到标准制定滞后的严重制约.急需标准层面规范指导。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规划和规范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和出版总署都成立电子书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电子书标准研究工作。台湾成立了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上海也成立了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并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启动电子书产业专项研究。同时.上海市教委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纳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专题组设立了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国内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方正在研发CEBX标准、汉王提出电子书终端标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准专家代表中国在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I SC36国际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目前,电子课本国家标准草案已提交,国际标准己立项,因此,立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这一标准的制高点.与国际水平持平.与国内外产业对接.开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景象.并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分析国内文献研究。与电子课本相近的关键词有电子教科书、电子教材、数字化教科书和数字化教材,到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上述五个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文献612篇,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44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72篇)。   按照上述关键词的年度命中数来看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研究在年期间明显增多。   本研究筛选出与电子课本紧密相关论文和报告160多篇(其中英文40多篇)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内容制作、标准格式、服务质量、教育案例与影响、出版模式等。其中徐丽芳,方卿等梳理了年国内外研究情况.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围绕媒介、内容、文件格式、设备和传播四点展开;电子课本开发方面,美国苹果开发电子书著作工具iBook Author、方正利用HTML5技术开发电子课本、英特尔和华东师范大学一同开发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的范例。   较有影响的研究课题方面;国外有英国的国家电子书观测项目NEBOP、韩禹的“电子教科书”中小学普及项目、新加坡的iN2015教育项目、intel的Classmate PC产品项目等;国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团队成员周宏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项目“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本交作者吴永和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本文作者马晓玲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电子课本生态发展的研究”、本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顾小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家一般课题“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电子课本所要研究内容很多,本研究将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三个视角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问题   采用生态理论来研究.电子课本的发展是演进的过程.涉及产品多样性、技术多样化、产业链。电子教科书市场是一演进过程,史蓉蓉总结电子书发展阶段,从萌芽阶段到第二次热潮.对于电子课本发展同样存在着一个演化进程。   理论研究方面.吴永和等吨《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白皮书》中对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较深入地分析,吴永和利用教育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杨晓露、陈斌、孙传远等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罗勇为从生态角度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构建方案及策略方面,王佑镁、吴永和、祝智庭提出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模型和建设策略,丁弦提出生态环境的构建方案.程艳林阐述数字出版生态的维护与治理的措施.张豪锋等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生态框架方面.Open eBook Forum发布电子出版生态框架。张学霞等构建出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吴永和的《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一书中研究了生态相关理论,并形式化描述构建学习服务的生态环境模型。总之,电子课本缺少生态发展框架来清晰系统地描述其演化发展。   (二)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   韩绍伟提出出版产业空间的重构。包括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边界的融合,出版与媒介产业的集中。吴永和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需求分析研讨会》提出电子课本作为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产物。祝智庭提出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和教学性,并具有互动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并从融合角度研究了电子课本(书包)系统的思维框架等。   技术路线方面.方正的CEBX内容格式融合出版的版式和流式技术:钱冬明在现有二条技术路线上提出了四套解决方案;龚朝花等、陈桄等研究了电子课本关键的技术问题。   标准研究方面,马海群、夏兴通、Mihye Kim研究了标准研制的问题:吴永和在美国召开的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BEC JTCi SC36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给出融合相关标准组谱的框架:吴永和等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吴永和阐述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组谱中4个方面的互操作:顾小清等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   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龚朝花等从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张鹤从从学习伦理和道德知识的角度.毕诲滨等从教材内容、资源支持、环境搭建的角度,展开兮析。吴汀文综述产业融合发面,提出融合要以媒介融合为出发点,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龙敏、施威等提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总之.深入地研究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还不够,仍需进一步更深入地研究。   (三)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重点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Robed Polding等人采用设计研究方法研究了《电子书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估》。冯晗提出以产业联盟为基础.以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英国JISC究了电子课本在英国高等教育应用的商业模式第一阶段情况。吴永和给上海市科委提交的2011年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议书《关于电子课本的服务模式研究及应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运营模式与服务业态。建立三网融合与多屏融合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示范系统。   在研究方法方面.梁玉珠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产业发展,李听烨、苗地、吕欢等从云计算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肖洋从经济学的市场导向角度来剖析转型数字出版业务的驱动力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内涵。   在发展态势和改进意见方面。黄孝章、张志林研究了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刘灿姣等从总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两方面对电子书产业提出改进意见.李华提出教材数字出版的方向是在线学习,向飒对产业的未来走势作出预测。但还缺乏系统地研究我国的电子课本产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和标准研制等三个视角,来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发展中融合问题和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电子课本的出版与生态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电子课本就是其中产业之一。在电子课本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将推进电子课本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促进该领域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水平   在数字时代下,电子课本将赋予课本的新生命,是人类知识载体新探索,该课题研究将带动电子书、数字阅读、数字内容、数字出版等方面研究水平(包括理论与方法)和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发展。   (二)将促进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课本是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指导电子书标准建设.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电子课本相关产业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形式、推进人类数字学习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和创新   电子课本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学习新的环境.将作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中探索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手段,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和发展.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四)作为国际交流、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将提升国际影响和产业地位   在电子课本标准研究中,联合电子书(课本)的相关企业,关注产业化:依托主导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WG6电子课本工作组.积极开展电子课本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并与SC36中各成员国(如,英国、法国)密切合作,关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四、领域研究分析   从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包括概念术语表、参考模型、利益相关者组谱、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构建研究框架模型。   (一)概念术语表   笔者所负责的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标准,对该领域术语进行定义,包括电子书、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阅读器、数字化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学习服务、虚拟学具等。其中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之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是学习者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功能上兼具阅读性与教学性,还具有关联系、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四个属性。如图2所示。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电子书和电子课本的内在关系;从特性、功能层面上阐述,电子课本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电子课本不仅继承了电子书的要素以及基本特性,还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丰富了自身的其他教育特性。   (二)参考模型   从研究领域、元素类型和框架视图,来构建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的参考模型。   1 研究领域   电子课本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出版、商业、非盈利、政府、教育、学术等。其中制作、出版发行过程是在出版领域,而应用又是在数字教育领域。   2 元素类型   一个领域抽象出四种类型的元素:对象(object)、角色(role)、交互(Interaction)和权威(authority)。角色由个人、组织和系统扮演:交互发生在角色扮演者之间:对象是在角色扮演者之间的交互中流动的事物:权威提供交互发生的监管情景。简单地说,对象在权威监管的角色扮演者的交互中流动。   这四种类型的元素可以结合起来描述特定的场景。如图3所示,领域中对象、角色、权威和交互的描述模型用于场景建模。   3 框架视图   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才和教育的角度,构建研究电子课本的框架视角,如图4所示。技术视角涉及数字化学习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社会视角涉及出版、商业、组织等,法律视角涉及版权、认证等.而教百视角涉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等,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班级等。   对象为电子课本及内容、电子书包终端、学习工具、学习服务平台等;角色为学习者、教师、出版者、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者;权威为权威提供功能执行的监管情景:交互包括内容交互、服务交互、工具交互、人机交互等。   建立此研究参考模型,下一步将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术和教育的角度系统研究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组谱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实体(人、组织等),与电子课本存在教育、金融、经济或道德方面的利益关系,或者在电子课本生态系统中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在制作一个电子课本或创建在生态中使用的系统或标准时.要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电子课本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九大类。(1)教材编审者:设想、创建或电子课本提供内容的实体,包括教材主编、编辑、审查者等;(2)权利所有者:拥有或被授予电子课本的数字权利的实体;(3)出版商:引出电子课本的制作,准备、提升并将它们分发给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用户的实体;(4)服务提供者:提供辅助服务,例如,帮助制作、分发或保护电子课本或收集或分发消费者信息的实体;(5)技术提供者:提供软件或硬件,能够使内容安全地进行电子分发的实体;(6)销售商:吸引终端用户,能够使他们浏览和搜索元数据.并最终将电子课本卖给终端用户的实体;(7)发行人:将电子课本直接提供给终端用户的实体,或者受保护的交易中的其它分发者;(8)终端用户:电子课本生产的受众实体。通常是购买或租借并阅读电子课本的人,主要有学生、教师和家长;(9)监管者:对电子课本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的实体,如教育主管部门。   在这条潜在“价值链”中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包含很多子类。有时候,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属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类别。   笔者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中各个角色。在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分析中就涉及利益相关者。目前,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研制从利益相关者进行需求分析。   (四)电子课本生态系统   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和课本融合的产物,那么,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必然是数字出版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走向融合的最终产物。电子课本的生态系统涉及的要素包括内容提供者(即生产者)、出版社、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电信或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构成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所涉及生态的环境包括学习课本、学习终端、虚拟学具和学习(服务)平台,电子课本作为学习内容核心部分。学习终端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提供设备。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撑,学习平台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如图5)。   (五)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生物在形态或功能上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其本质上是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电子课本是一种资源,像自然界生物一样,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处于一种可持续再生的生态循环之中.具有再生属性.即可在特定环境下按特定方式进行的组合与呈现,实现二次开发与利用。   在内容层面上。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可以描述为:从原稿到用户获得产品XⅠ的使用权的过程是电子课本的初始生命周期阶段。主要经历了教材编写、出版商编辑出版、发行商发行、用户购买使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部有各自的小过程,如出版内部的编辑、校验等;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也存在反复与融合,如,作者与出版商之间会不断协商稿本,直至定稿;整个初始生命周期里面也涉及一些代理、审核认证与费用支付机制。如图6所示。   从产品XⅠ到产品XⅡ的过程.是出版商对电子课本产品进行修改、更新与维护的过程,修订为产品XⅡ版本的电子课本。在产品XⅡ之后,遵循同样的周期,进入销售与使用阶段。生命周期就是这样循环、迭代,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电子课本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和生命周期循环.也可能更新到版本Xn的时候就不再改版或因某些原因不再出版(绝版)了。   五、研究框架   本研究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来构建其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1 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   明晰和全面地定义电子课本所有领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电子课本的研制、教育应用、出版发行等生态发展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制、应用实践和产业发展。   2 研究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   在数字内容产业方面.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融合.数字内容的格式标准如何融合出版产业标准和学习技术标准,如何支持合适的教育创新(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   3 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   涉及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购买协议、服务许可),构建适合电子课本的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如,整合图书馆系统、信息服务中心、教材管理功能),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等内容。   (二)基本观点   1 生态观   应用生态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指导研究,在技术与标准、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   2 融合观   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二个领域的融合视角.考虑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融合、产业发展融合和教育应用融合。   3 产业观   从科研、学术和产业化统观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   (三)研究思路   第一,采用生态观、融合观和产业观,分别从教育创新、标准研究和产业发展等三个视角着手,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   第二.基于生态理论前期研究成果和分析电子课本领域研究成果,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究、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并从这三个方面反馈信息.修订完善该框架模型。   第三,系统地分析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二套标准体系,梳理出标准组谱,从技术、应用和产业三个方面确定融合的技术路线.指导研制电子课本标准.示范指导支持教育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如,电子书包系统、支持电子课本服务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反馈来完善融合的技术路线。   第四,开展示范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地区应用项目,特别与英国Bolton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宾州Shippensburg大学。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合作研究电子课本教育中的数字版权问题.探索构建电子课本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   (四)研究框架   基于前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等三个方面。再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考虑。以教育创新为应用需求,以产业为发展目标;以标准研究为抓手,一方面标准作为技术来规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指导教育应用.创新作为生态发展的原动力.标准作为生态发展的规范力。此研究框架如图7所示,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和研究内在关系。   六、标准研制   电子课本标准研制涉及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等方面内容。   (一)标准专题组组织架构   2010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向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由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来共同指导、联合组建,专题组是全国电子书标准工作组下的一个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工作组。成立秘书处负责处理专题组的日程事务。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具体研制工作由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头负责,分别是电子课本标准、电子书包终端标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共五个专题项目组。每个专题项目组包括项目组召集人、技术专家和相关成员单位。专题组的研究组织架构,如图8所示。   其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永和博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女士、华东师范大学何超工程师等负责专题组秘书处工作。并于2011年8月确定各专题项目组召集人。   (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学习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学习服务标准。作为首期研发技术标准。另外,还涉及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是第二阶段研究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   其中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格式规范、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XML绑定以及实践指南等。   (三)标准专题组目前研究进展   专题组召开了六次专题组工作全会、三次大的调研会、二次应用研讨会、一次专题组联盟参展,参加三次电子书工作组会议,参加三次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会议。并且各专题项目组也召开了会议。专题组和各专题项目组积极地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工作。   目前,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和电子书包学习终端规范三个标准作为第一批立项的重点优先研制的标准。已完成标准草案。报全国信标委立项。同时完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并于日发布。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标准。是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基础。它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信息模型框架.描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规定了电子课本的描述方法。目的是帮助实现电子课本内容的复用、互操作以及与应用电子课本的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交互。该规范定义了一个基本的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包含描述电子课本内容的元数据。   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为制定电子书包终端产品提供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本规范不对实现产品功能的技术路线及产品试验方法进行限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发展状况,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建设方案。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   1 相关标准发展时间线   电子课本标准涉及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笔者着重研究_.IMS的学习资源标准、ADL的SCORM、方正的CEBX、IDPF的ePub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出版的元数据和格式等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如图10所示;   在数字化学习方面,1996年,IEEE发布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1997年,ADL SCORM学习资源包装标准发布;2000年,我国开始制订国内的学习资源相关标准;2007年,IMS和ADL分别发布了新一代的资源包装标准IMS CC和SCORM 2.0:2010年,电子课本标准开始制订。   在数字化出版方面.2001年IDPF发布ePub 1.0:2008年IDPF ePub 2.01发布;2011年10月IDPF ePub 3.0发布:在2010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格式企业标准方正CEBX制订。2010年.电子课本分别在国内CELTSC和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研究。目前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已形成标准草案。国际标准于2012年5月正式立项.9月在韩国召开第二十五届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明确了该标准的联合召集人,并确定该标准作为技术报告(TR)来开展研制工作。   2 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内容包装、XML绑定和应用指南等标准规范。还涉及引用现有一些标准。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究中.涉及的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如图11所示,标准来自于CELTSC、IMS、IEEE、ADL、ISO/IEC SC36等组织。学习资源类标准,包括元数据、包装与遍历、电子书、资源制作、学习资源集成标准。   在电子课本标准中,引用或参考了以下标准:DC元数据标准、IEEE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ISO/IEC MLR学习资源元数据、IMS CP.IHS CC、SCORM、CELTS-3、CELTS-8、CELTS-9、CELTS-10、cELTS-41、CELTS-42和IDPF的EPUB 3.0。其中EPUB 3.0标准包括EPUB Publications 3.0、EPUB Content Doeume+nte 3.0、EPUB Open Container Format(OCF)3.0和EPUB Media Overlays 3.0等四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课本使用者或者潜在用户的需求。我们通过用例征集、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对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项目建议书、用例和技术报告等需求文档。在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家中进行用例征集.征集活动从2010年10月开始.分别进行了二个阶段6个月的新工作项目研究期.共收集到电子课本的国内外应用案例32个,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等国家闻,以推动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   七、产业发展   从出版层面看.传统出版呈现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向.出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而教育出版占整个出版的70%以上,教材出版是中心,电子课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电子课本产业还涉及教育和文化领域。即涉及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产业链。   (一)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   到目前为止.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48个成员单位(包括在理注册手续四家单位),构建标准研发的产业联盟,如表1所示。该联盟由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构成,以企业为主体,有44家,占91.7%,企业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中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四个部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整个产业中主要单位.可以看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一个产业链体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产业链已有一定的规模。外研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创而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要参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面:华东师大、英特尔、外研社、方正等开发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内容工具:汉王科技、易方数码、壹人壹本、戴尔、英特尔等主要是终端设备供应商;浙江万鹏、中文在线、微创、中国电信等为平台服务提供商;华东师大工程中心、中科梦兰、杭州源朝开发电子书包相关平台环境;华东师大、明博教育、华师京城、福听软件等在参与虚拟学具标准和产品的研发。所有的单位围绕着电子课本。加上最终的使用用户。基本上构成了电子课本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   柳建尧和沈楠研究了培生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等国际领先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及成功做法.徐曙宁分析了美国数字出版业成功之道.王安琳和毕海滨综述了德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主要是分析德国三大教育出版社——克莱特出版集团(Klett Group)、康乃馨出版集团(Cornelsen Vedag GmbH&Co.OHG)和韦斯特曼出版集团的相关内容。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方面.施威将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模式分为三类:单一主题模式、双主体模式、多主题一体化模式.齐学进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种赢利模式.张宏则总结出七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及其对应的运作模式。陆臻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分析了成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所需具备的基本特质和所应满足的核心价值,郝志舟提出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构想:“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为策源,以硬件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   其中,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英国对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09年,并在2011年年初完成。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回顾了现时的电子教科书景观和提出可能的商业模式,以指导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后提出的建议:第二个阶段是一个与10个英国高等教育机构。8个教科书出版商和3个整合者合作的.有关4个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试验,在10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的24个独立的实验中将涉及17种课本类型。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出版商涉及定价、销售量、制作损耗、销售额等问题,面向图书馆涉及购买印刷版教科书数量、印刷版和电子版教科书借阅量、若为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对图书馆预算的影响等问题。面向学生涉及电子课本获取途径、如何使用、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间、选择意向、电子课本的优势和不足等问题。   (三)电子课本商业模式研究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型包含九个要素: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   电子课本出版必然是在传统教育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改进,以便符合新一代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电子课本与教科书更为贴近.在形式或者技术上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更为相同。电子课本产业链及其出版的一般流程显示,其商业模式可以从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网络、收入模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价值主张:即通过产品和服务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电子课本的产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电子课本使教育出版进入下一个阶段。也使教科书向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而在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据中显示,全国纸质图书出版产值达到936.01亿元.其中教材出版的产值占316.86亿元.加之教辅出版.业内保守估计教育出版有着70%的比重。电子课本的出版使用。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2)消费者目标群体:即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主要是在中小学试点应用.因此.电子课本出版的消费者目标群体我们定位为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   (3)分销渠道:即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传统出版时代,发行商、零售商在分销渠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字出版时代,电子商务平台、通信运营商等加入了进来。畅通的分销渠道保证出版产品可以顺利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资本的回收。电子课本出版是在传统出版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一方面.其分销渠道可能包括:发行者、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运营商。   (4)客户关系:即同其消费者群体、合作伙伴等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对电子课本出版企业而言.客户关系主要是指与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5)合作伙伴网络:即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电子课本出版商掌握的大部分是内容资源,需要技术、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必须和这些伙伴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收入模型:即企业通过各种收入流未创造财富的途径。获得财富是企业运营的经济追求,电子课本出版企业的收入模型可以从版权管理、定价模型、销售模型方面分析。   版权管理分为内容版权和使尉版权。出版社在制作时可能没有内容资源。需要从作者或内容商哪里购买,这就涉及内容版权的问题。制作完成进入销售阶段,为防止盗版等问题.使用版权也应该得到保护。定价模型是从成本构成方面获取利润的途径.既要确保出版商的盈利又要比之纸质教科书便宜节约。销售模型主要是体现在销售方式上,目前电子课本可能有传统销售和网络直销两种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团队对电子课本出版进行调查,已完成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内容来源、设计制作、生产流程、定价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试图了解电子课本出版行业的基本信息,以提出未来电子课本可能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八、教育应用   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根据其经历的时间和所使用的终端变化。分为二个阶段:   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初步试点教育应用.北京实施“绿色电子书包”计划在20所学校进行试点.同年.在台湾也首度展出当地研发的中文电子书包“文昌一号”并与北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开高中电子书包测试;2002年.上海黄浦区在区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内进行试点.辽宁出版集团等举办“电子书包联盟签约仪式”。至此,电子书包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但当时的电子书包主要是依托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   到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即第二阶段。较为典型的有上海虹口地区于2010年首批覆盖8所幼儿园,同年,江苏扬州市、广东的佛山市、江门市等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电子书包.台湾教育部也推出“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5所小学开始试点。本阶段的电子书包终端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还有各种系列的平板,如Kindle、汉王、ipad等。   年.电子书包因在小范围的成功尝试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已经开始或者在计划中,如江苏、陕西、重庐、云南、四川、山东、福建等。   到目前为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试点应用情况.经统计有以下地区、如表2所示。   2010台湾教育部门推动“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五所小学开始试办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为进一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示范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专题项目组开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断探索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的经验,引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目前,该项目的讨论会已于12月4日在北京召开.12月20日专题组第六次会议中。笔者主持讨论本项目草案修订稿。并于21日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   九、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阐释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分析了电子课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注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问题。从电子课本概念、领域框架视图、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领域研究分析。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等方面确定了本研究的框架:其研究主要内容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基本观点为生态观、融合观、产业观。重点在电子课本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从标准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剖析了标准研究:从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和电子课本商业模式剖析了产业发展:从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应用状况,探索电子课本示范应用。   本课题组凝练出本研究创新点.找到研究的难度和重点.配合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工作.确定下步工作和相关计划。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1)理论研究的创新:电子课本发展缺乏理论模型,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导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2)统合实践的创新: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基点,在实践中,统整融合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3)产业设计的创新: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化(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方面,设计和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探索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乃至构建电子课本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   (4)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生态研究和设计研究等方法,创新性地从在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研究重点与难度   首先,着重题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发展中的融合问题和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三个方面问题.研究重点为生态发展框架模型和融合问题。其中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作为整个电子课本出版与发展的理论框架.而融合问题是具体解决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电子课本的实际问题。其次.由于电子课本标准还在研制中、存在着技术多样性、市场不成熟和不确定因素较多,满足教育需要的产品还要有一发展过程。同时,涉及电子课本出版模式的问题较多,如数字版权问题、配套机制问题,给研究又增加一定难度。因此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将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持续发展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