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 资源,,问题看下图为半球经纬网里。。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
练习题及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                                ;从空间分布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                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            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                 地区。
(3)我国耕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而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由此可知,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          (合理/不合理)。
(4)近年来,莱州市缺水逐渐严重,为缓解我市的缺水状况,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所属题型:综合读图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1)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2)空间;长江;华北、西北(3)多;少;不合理(4)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工程等。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一年级地理试题“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中国的水资源、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地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中国的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能资源特点: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1.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3.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国水资源状况: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当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当前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中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则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一百一十名之后。缺水状况在中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有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有一百一十多个。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2012o宁津县一模)读材料和“巴西、俄罗斯”图回答问题.材料:“金砖国家”第四次首脑会议于至2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这是南非第二次以“金砖国家”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这一盛会.(1)小明对“金砖国家”的新成员国--南非很感兴趣,想要查出它的准确位置.他应该查找非洲政区图.(2)巴西最大的港口和造船中心是里约热内卢,位于五带中的热带.(3)巴西的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我国上海钢铁工业基地从巴西进口优质铁矿石的轮船,依次经过大西洋、巴拿马运河,太平洋,最后到上海.(4)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两半球.图中A是乌拉尔山脉,为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请在俄罗斯图上画出东西半球的界线.(5)与巴西相比,俄罗斯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主要是纬度高、气温低.
解:(1)南非是非洲的一个国家,要查找它的准确位置,应该查找非洲政区图.(2)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该城市位于热带.(3)巴西的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我国上海钢铁工业基地从巴西进口优质铁矿石的轮船,依次经过大西洋、巴拿马运河运河、太平洋,最后到上海.&(4)乌拉尔山脉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5)与巴西相比,俄罗斯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主要是纬度高,气温低.故答案为:(1)政区;(2)里约热内卢;热带;(3)东南部;巴拿马;(4)乌拉尔;(5)纬度高、气温低.非洲的主要国家是考试的重点.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浩瀚的海洋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下图表示海水盐分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除氯化钠外,海水中还可能存在的一种化合物是KCl(填写化学式);(2)海边盐场不用降温结晶法而用蒸发结晶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原因是: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3)若将l0kg氯化钠质量分数为0.9%的海水完全蒸干,可得到氯化钠的质量为0.09kg;(4)欲验证我国青海湖中提取的氯化钠中含有碳酸钠,请简述验证的方法和现象: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含有碳酸钠;(5)将粗盐提纯可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可生成氢氧化钠、氯气(Cl2)和另一种气体单质,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l2↑+H2↑2NaCl+2H2O2NaOH+Cl2↑+H2↑.考点:;;;.专题:.分析:(1)从海水盐分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判断海水中含有的物质.(2)利用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知识解决.(3)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与其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4)证明含有碳酸钠实际上是证明含有碳酸根.(5)依据信息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解决.解答:解:(1)从海水盐分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判断海水中含有的物质,因此可以是多种物质,KCl或MgCl2或CaCl2等均可.(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所以降温析出的晶体很少,一般采用蒸发结晶法.(3)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与其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氯化钠的质量=10kg×0.9%=0.09g(4)证明含有碳酸钠实际上是证明含有碳酸根,一般是采用酸液与之反应,只要是存在碳酸根就会有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5)依据信息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解决.故答案为:(1)KCl(或MgCl2或CaCl2或K2SO4或Na2SO4或MgSO4或CaSO4)(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3)0.09(4)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证明含有碳酸钠(5)2NaCl+2H2O2NaOH+Cl2↑+H2↑点评:欲正确解答本题,需认真观察图上信息,然后根据问题找出图中的相关知识结合解题的要求进行解题.培养学生通过图片获得信息的能力.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55分)到海底安居(20分)①地球表面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55分)到海底安居(20分)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②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里,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③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④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 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⑤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⑥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⑦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⑧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⑨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⑩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⑾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小题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出来。(3分)小题2:文章开头列举的3个数据中,如果需要去掉1个,你觉得去掉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3分)小题3:第④⑤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4:请指出第⑤段中划线的“当时”一词的言外之意。(4分)小题5: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美好愿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根据本文内容,请说说科学技术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写出3条即可)(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小题1:(3分)&开发利用海洋,人类到海底居住。(人类探索到海底居住下来)&&&&&&&&小题1:(3分)把“5.1亿平方千米“去掉比较合适。因为文章列举这些数据的目的,是要说明海洋面积大,分布广,进而表明它资源丰富。去掉表明地球总面积的数据,对文意表达的影响最小。小题1:(4分)举例子。通过列举两个具体的实例来告诉人们到海底定居并不是不可及的梦想。小题1:(4分)“当时”一词表明,后来有了比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造的水下房屋更大的水下房屋问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小题1:(6分)①配制氮气混合气体,解决海底生活时人类的呼吸问题。②用海浪发电,解决海底居住的用电问题。③通过建造“水下摩托”,解决远离海底房屋进行水下作业的问题。④发明“语言修正器”,解决海底信号接受的问题。(写出1点得2分)小题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出来。此题考查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此题考查学生总结概括能力,一般是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也有的需要自己根据文中的关键词语总结,本题需自己总结。小题1:文章开头列举的3个数据中,如果需要去掉1个,你觉得去掉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此次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注意观察三个句子具体作用。小题1:第④⑤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况。(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 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3)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 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常考的大致是这五种。再结合具体句子具体分析。小题1:请指出第⑤段中划线的“当时”一词的言外之意。此题考查学生的个别词语的理解,“当时”,不是现在,不是未来,具体解释。小题1: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美好愿望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根据本文内容,请说说科学技术在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的重要作用。此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创新能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55分)到海底安居(20分)①地球表面的..”主要考查你对&&说明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明过程和事理的,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或事理有所了解,给人以知识。“”。
———— ——
说明文阅读步骤及技巧: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掌握为说明对象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和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还需要掌握文章中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另外说明文阅读中也会考察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
“”“”&“”——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说明文阅读结构思路:(一)、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1、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拟标语、提建议等。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2、常见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4、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看内容,辨顺序。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②找重点词句辨顺序。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逻辑顺序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理清了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就可根据顺序来划分。(三)、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文写作: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2.要选好说明角度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55分)到海底安居(20分)①地球表面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67908556157661209262112484737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图为半球经纬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