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的道德认知对幼儿园儿歌道德教育有何启发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德育理论丛书
促销信息:
商品评分:
配&送&至:
服  务:
温馨提示:
赠  品:
促销信息: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德育理论丛书
商品名称: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
商品编号:
上架时间: 16:53:37
商品毛重:400.00g
商品产地:
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不准确,
书名: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德育理论丛书
原价:18.00元
作者:郭本禹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字数:220000
装帧:平装
商品重量:0.4kg
“德育理论丛书”大多是省或国家“八五”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其中有的既是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课题,又是博士论文的扩充。因此,丛书中的每一本书、每一个课题都凝聚着德育研究领域这些专家学者的智慧的结晶。无庸置疑,这套丛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当然,本丛书所列的这些课题,还只是代表了德育科学研究的某个阶段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对某个课题研究的定评。读者完全可以对丛书中某个领域的课题进行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丛书已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定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德育论,也叫德育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和规律,探讨怎样依据客观规律有效地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 科尔伯格传略 第一节 早期经历 第二节 大学教育 第三节 研究历程 第四节 学术成就第二章 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时代精神的呼唤 第二节 道德哲学传统 第三节 道德心理学传统 第四节 道德教育学传统第三章 道德发展的哲学 第一节 对传统道德教育哲学的扬弃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哲学假设 第三节 道德哲学与道德心理学的关系第四章 道德发展的心理学 第一节 道德发展的实质和机制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第三节 道德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模型 第四节 道德阶段与道德行为 第五节 道德阶段与道德类型第五章 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从对偶故事到两难故事 第二节 理想类型评定法 第三节 结构问题评分法 第四节 标准问题评分法 第五节 道德判断测量方法的新进展 第六节 道德类型测量第六章 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发展观点 第二节 道德讨论策略 第三节 公正团体策略第七章 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附录:9个假设的两难故事参考文献后记
郭本禹,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探新》编委。 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和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理论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科学
本产品质保期为:
服务承诺: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温馨提示:因厂家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更换随机附件等没有任何提前通知,且每位咨询者购买情况、提问时间等不同,为此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若由此给您带来不便请多多谅解,谢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最终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伦理学排行榜
购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购买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根据浏览猜你喜欢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您的位置: &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
摘 要:道德认知发展论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吸收20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有影响的德育理论,至今仍被各国道德理论家和德育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并被证明是有效的。中国当前道德教育存在高调低效的特征,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为我们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变传统的灌输型德育模式为引导型模式,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来源: 作者:孙雪;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道德教育启示
一、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也是他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核心部分。他认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各个水平、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内容和特征。(一)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九岁以下的儿童、部分青少年、大多数少年犯都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别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儿童,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判断仅仅是根据他个人自己的行为后果来进行的,儿童依照他受赞赏和谴责的经历来判断对与错或好与坏。[1][2]在这一时期,他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的阶段和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的阶段。由于身心发展存在着年龄差异及个性差异,所以这两个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二)习俗水平科尔伯格认为处在习俗水平阶段的人群是社会中的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处于此水平的儿童对社会规则进行了一定的内化。科尔伯格将习俗水平分为以人际和谐一致为定向的阶段和以社会秩序和法则为定向的阶段。处于以人际和谐一致为定向的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意识......(本文共计1页)
       
         &
相关文章推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黑龙江史志》2008年17期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主办: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青年作家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input type="button" id="qe_btn_emailquerysubmit" name="emailquerysubmit" value="<
请填写您的电子邮箱地址。如果忘记邮箱,请点击“查询邮箱”。
静宜的日志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六阶段理论”与“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已有 38 次阅读&
& & 劳伦斯o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领域辛勤工作了30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六阶段理论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 & 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 ——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 ——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 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 ——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 ——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 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 —— 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一般0至9岁处于第一水平,9至15岁处于第二水平,16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但年龄并非是决定因素。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而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还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促使其向更高一阶段发展得更快一些。&&& 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作者雷夫o艾斯奎斯(Rafe Espuith)在“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中写道:&&& ——你可以通过经验、耐心,以及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打造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 ——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始。&&& ——劳伦斯o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不但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教我要孩子们学习的东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很快就把“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甚至用“六阶段”来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也让我极为自豪。  它需要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 &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每个人都承认“不惹麻烦”仍是引导行为的一大力量。回想童年,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因为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尤其是很无聊的那种)做完的?我们通常只是不想惹麻烦才做完功课的,不是吗?&&&--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得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 以取悦老师为表现动机,也是很温馨的事情。和大多数教室里的情形相比,这已经好太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最近很流行第四阶段的思维。&&& 我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为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o路德o金(Martin Luther King)制定了一个法定假日,当初这位英雄如果采用第四阶段的思维,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圣雄甘地(Gandhi)没有遵守规则……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就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雷夫老师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
您OUT了!还在使用IE6?
很抱歉,1+1教育社区不再支持IE6以及之前的浏览器。请升级到IE7及以上版本、或使用其他浏览器访问本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证幼儿园建废墟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