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砂三房祖名关多久祠的历史和现状的详细资料

下坑村介绍_福建漳州漳浦县佛昙镇下坑村资料简介
福建漳州漳浦县佛昙镇下坑村
行政代码:行政级别:村长途区号:0596
邮政编码:363000 车牌号码:闽E隶属政区:
下坑村相关网站:
  下坑村位于镇境东北部,旧称霞坑,因西北、东北两面靠山,南濒江海,故取谐音为下坑。东与下苏村、先锋村相邻,西与港头村接壤,南隔鸿儒江与岸头村相望,北隔大荟山与马坪镇林埭村毗邻。村境位于东经117°54′至117°55′之间,北纬24°11.6′至24°12′之间。
  一、政区沿革及姓氏分布。
  下坑村明代属十七都石门下里,清代属石门下保。民国初期为外东区(第三区)佛昙镇所辖。民国29年属佛昙先锋保。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下坑乡。1958年9月成立下坑生产大队,隶属佛昙人民公社佛昙管理区。1984年9月改为行政村。辖有下坑、柑仔脚、石前三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平方千米。总户数1233户,人口数4232人。户主多为佛昙杨氏三房后裔。2006年建村委会办公大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二、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全村耕地1897亩,其中水田850亩,农地1047亩。有虾池2000亩,待开发滩涂200多亩。村境有池塘“官厅塘”,面积4800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佛昙镇最高峰“大荟山”,海拔142.1米,址在村境北面。
  全村经济总收入5922万元,人均纯收入8206元。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水产养殖、务农、经商、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有私企:“泉州市建丰织造厂”。
  主要道路:“蓉江水泥路“,长3.2千米,自芙蓉山至佛昙桥,2006年建成。“芙盛水泥道”,长400米,自月亭山至佛昙桥桥北,建于1995年。
  主要学校:“下坑小学”,原蓉山小学,校园面积3000平方米,于2009年改扩建后焕然一新。有民办幼儿园2所,村医疗卫生所3所。村老年协会及老年活动中心设在下坑”守知堂”,即“杨氏三房祖祠”。
  全村电灯照明及电视、电话已基本普及。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普遍进入村民家。
  三、名胜古迹及庙宇宫观
  主要名胜古迹:“大荟山岩画”,共六组。1993年5月,经联合国科技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专家鉴定,这组岩画是远古时代(商周之前)先民的作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日岩”,古称安德院,在大荟山山腰中部,内有建于明代的海日岩寺庙,占地面积2平方千米,为避暑胜地。
  “文峰塔”,系花岗岩石塔,高约25米,形象神似一支大“毛笔”,占地面积1亩。
  下坑“守知堂”,系佛昙杨氏三房祖祠,明崇祯年间建,背靠芙蓉山,面朝鸿儒江,建筑规模仅次于“佛昙杨氏祖庙”。
  下坑“谢府元帅庙”,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庙前“闹元宵”。2012年4月修葺一新。
  四、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杨守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广东副使。在家乡捐资修佛昙桥。万年十七年(1575年),在佛昙岸头村祀建”秋卿石坊“(华表),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一葵,守仁次子,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三年(1613年)完成《裔乘》著作,共八卷,十一万字。主要记述明代边疆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起源,风俗习惯和历史,以及与明朝的交往等。
  2、民国人物
  杨士鹏,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任江苏海门知县,民国初为国会议员,在家乡创建莲山小学,民国十五年组织“乡约“民军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杨子康,士鹏之子,任漳浦县“乡约“民军团长,民国十五年在旧镇狮头与北洋军阀张毅所部作战阵亡。
  还有13个地名与下坑村同名:
下坑村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下坑村怎么看? ---说两句吧!
全国地名搜索
??佛昙镇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福建安溪吴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福建安溪吴氏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形成于战国初期典&&&&籍《史记·周本纪》
吴姓是古老的姓氏之一,形成于战国初期,主要是以国名为姓,源于姬姓,为开姓始祖泰伯、的后代。据《史记·周本纪》及《吴泰伯世家》记载,陕西岐山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有三子:泰伯、、。之子(即后来的周文王)以才能过人受古公亶父的赏识和宠爱,古公亶父有志翦商,意欲让季历继承王位,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故言:“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由于当时的王位承袭贯例是由长及幼,泰伯、为遂父愿便放弃王位继承权,主动避让,托辞采药,先避居于陕西宝鸡,奔父丧后为再避王位,又远奔江南荆蛮之地,建都,教民耕织,自号,并最后传言称:他们已“断发文身”,不能再继承王位。泰伯、“三让王位”并“南奔荆蛮”,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使人烟稀少的开发成人齿日繁的富庶之地,为灿烂的江南文明和“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土著便拥立泰伯为领袖。孔子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史记·世家》中将泰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泰伯死后由继位,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尊泰伯为开姓始祖,尊仲雍为传代始祖。
三传至,正值武王克商,寻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而正式封为诸侯。后来迁都,辖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区。东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的十八世孙寿梦继位,经营20余载,国势强大,于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正式称王,成为鲁、晋、宋、卫等12国盟主。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在手中亡于越王勾践。亡时,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为避祸乱,四处迁移。
在吴氏播迁史上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季札。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就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其三兄临终前要再传位给他,仍然不受。后来其侄子吴光篡位欲还政于他,他又坚决拒绝,史称“三逊王位”。因其封邑为延陵,被称为“”,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季札的后代在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发展成为望族,并以延陵为郡望。历史上,吴氏最早以渤海为郡望,后来又有延陵、濮阳、、、汝南、长沙、武昌等。福建吴氏大部分以延陵为郡望。
此外,关于吴姓的来源还有三个传说:一是其远祖始于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据《山海经》记载,古帝颛顼时有辅佐大臣,吴族中一支为吴权后代。二是舜有后代被封于虞地,因虞音近吴,舜的后代有一支以吴为姓。三是始于夏代,据《帝王本记》载,夏王少康时有吴贺,吴贺之后有吴姓。
历史上,吴姓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在当代中华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吴姓居第1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05%,分布很广,以福建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5%。吴氏入闽较集中的主要有六个时期:即战国夫差亡国之后、西晋“”、唐末、北宋“靖康之难”、元代中原板荡、明初经济复苏。
吴氏最早入闽始于亡国之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亡于越,吴氏子孙被迫流亡。他们“东渡扶桑,南下百越(闽、粤一带),北上齐鲁,流放皖浙,隐姓埋名”。如当时季札后裔季连携眷离开吴地辗转入闽定居于闽东北之柘荣山区,易姓为季连氏,他们牢记血缘,规定“季吴不婚”,世代相守。
西汉后期吴姓在闽已聚族6000多户、人口3万众,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
至德三年(585年),刺史谋反,吴惠觉(讳达,东晋九世孙,祖籍汉阳)平反有功,授丰州刺史,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幈山)岭后。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奉诏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部入闽,镇抚,随行有校尉吴贵、队正吴弼。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泰伯的六十三世孙),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后迁居。五代末(960年),吴图元的八世孙吴悦光肇基大田蓬莱口祠。元至元三年(1337年),吴图元的十七世孙吴二十移居漳平溪南。
唐朝中后期,相继发生“”、朋党之争、、,造成田园荒芜,饿殍载道的破败局面,中原吴氏纷纷南迁到福建和五岭山脉一带,最典型的当数河南固始吴氏。
唐大历时(766~779年),翰林学士、起居舍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因诽谤大学士,被贬为泉州司马,举家南迁入闽,其后裔便是宋朝福建浦城望族吴侍问家族。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招讨使吴文质由浙江庆元入闽,居福安重金。
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原籍江苏扬州,后迁河南固始的吴俦入闽,定居宁德兰田。
唐咸通末期(870~873年),银青光禄大夫、进士、河南固始人吴卓因任福建长汀县令而入闽,其父吴穟、兄吴稀、吴穗、弟吴获皆入闽暂居福州。黄巢起义后,吴卓次子与大伯吴旷、堂兄吴玲、吴佩入闽投奔吴卓避难。中和四年(884年),吴佩弟吴珣闻汀州土人作乱,率固始家丁、僮仆千余人入闽救父兄难,遂居汀州。受封为闽王后,吴卓不甘附属,弃官为民,迁居南平。
唐中和元年(881年),攻陷长安,天下大乱,历官大司徒、的吴仁禄(泰伯八十五世孙)因“耻乱朝爵命”,不愿为官而告老还乡(河南光州)。后因唐光启元年(885年)攻占,由于混战,殃及百姓,吴仁禄为避祸以近古稀之年率家眷毅然迁入福建惠安,初居岭头(今南关外),三年后定居。其后裔兴旺发达,宋代曾有“九世十三进士”之称,成为“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的闽南望族。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工部、兼观察使吴祭(字孝先,号道成)携眷30余人自河南固始入闽,先居侯官(今福州一带),后又迁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之沈埔。随其入闽的有胞兄弟瑞、良、斌,从兄弟荫、发(有的谱载为兴、发),后分居福州、、泉州、、汀州等地,后裔称“开闽六祖”。
唐光启元年(885年),又有一批河南固始吴氏族人随“三王”兄弟入闽。吴十一郎(名尚智)入闽后先寄迹于福州南台,次徙兴化塘下。后裔移居晋江二十四都龟湖象畔嘉埭卜居开宗。
唐末隐居南安的著名诗人韩偓,在《秋郊闲望有感》一诗中有“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诗句,在《南安寓居》中有“天近函关屯紫气,水通吴甸浸晴霞”诗句,可见唐末时晋江、南安一带已有地名“吴乡”及田地叫“吴甸”。
后唐(923年),吴伯琏迁居宁化石壁,成为福建客家最早的始祖。
北宋初,统兵大使吴仁部举家从浙江庆元迁入福建周白岩岭兜,成为周宁狮城南源吴氏始祖。
宋进士、吴宥,原籍江西南丰,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因火焚居宅迁徙,辗转肇基永定平寨村,成为闽西客家始祖之一。
元末,安溪墩坂及南安仑苍吴氏先祖吴薪,字宗蓬,江西崇仁县人,入闽为龙岩令,后改判,卒于任上。其妻潘氏偕子、吴钏等至漳州西门外下坡社定居。后裔又徙居漳州南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吴薪裔孙吴启衷,字钧父,从南靖迁入泉州府南安县廿七都古苍乡(今),为苍山吴氏始祖。
宋元以后,还有其他吴氏宗派入闽,著名的有泉州城厢“东关西台”吴氏、晋江钱头(钱塘)吴氏等。据史料记载,吴氏迁入安溪,始于宋初。刺史吴惠觉之子吴伯谦(讳元)由朋山岭后分居南安县濑水头,伯谦生子信(字孔禄),信又生二子,长清华,次源荣。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吴源荣从南安县濑水头,迁至凤麓之西吴埔(今凤城镇)居住,以“厚德堂”为堂号(另一说吴伯谦是从象畔迁清源山朋山岭后,经南安县濑水头迁入)。这是最早迁入安溪的一支吴姓支脉,也是安溪吴氏人口最多的一支。其子孙一支迁长坑三村,后分支祥华、、、魁斗、尚卿等地;另一支迁往德化,后裔又迁入剑斗,不久又移居感德石门、潘田、福德等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浙江温州平阳吴氏十一世吴府豆迁入安溪东青(今城厢镇)定居。
洪武四年(1371年),吴继梁自龙岩县黄石乡迁入来苏里之山门,居深垵(今金谷镇),为金谷山门吴氏开山始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吴图元的二十世孙吴福仁之子、仲淛两兄弟由溪南迁入,开基华地(今)。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祭的十七世孙吴纯童(字乾瑞,号钝庵)由迁入安溪,肇基在(县城)北门外“魁田堂”,现为安溪城关吴氏支派中人口最多的一支。
永乐八年(1410年)前后,吴子原迁入剑斗,子孙繁衍播迁后井、圳下等地,是内安溪吴姓主要支派之一。
成化年间(年),南安苍山吴氏始祖吴启衷的五世孙吴钦明、吴钦玉兄弟从南安仑苍迁居长泰里墩顶(今城厢镇墩坂村),开基顶墩(含美田)、下墩。至清初,吴启衷的十一世孙(东房)后裔及西房吴祖降、吴藕才、吴祖广、吴祖谦和十四世吴武聘先后又从仑苍迁入墩坂村坂顶。因此,安溪墩坂吴氏分为顶墩(含美田)、下墩与坂顶三支派。
万历十三年(1585年),龙岩伯二七郎之裔吴伯清、吴伯阳兄弟从龙岩移居感德里仙聚新田坪(今)。
崇祯年间(年),吴会修(讳复进)从石狮龟湖后垵迁入在东门外(今凤城镇先声居委会)定居。
清乾隆年间(年),泉州延陵黄龙族吴礼孙(号致政)的十六世孙吴生从(号荣致)从浮桥东边村迁入安溪在南市境南门内(今凤城南街南门巷)定居。吴姓迁入安溪后,随着历史进展,人口增长,后裔也不断从肇基地分支移居县内外繁衍,目前定居于安溪的族系有:吴源荣于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迁入安溪吴埔(今凤城吾都)后,生五子,长居养、次居聚、三居道、四居益、五居方。次子居聚生两子,长子喜,次子盾。宋乾兴元年(1022年),吴喜迁德化九蔡(今有济)。喜生子名聪,聪生子慧,慧生三子:长名理、次名道、三名明。理生子鼎茂(讳仁),鼎茂于元末分居安溪常乐里剑斗大溪洋尾,传三子:长顺斋,字子元,居剑斗五羚;次敬斋,字子和,移居磐山(今潘田);三子敏斋,字子惠,移居感德镇石门。
1. 感德磐山吴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六世孙吴敬斋,因避水患,从移居磐山(今潘田),成为磐山吴氏始祖。现有祖祠“兰谷堂”与“磐谷堂”。磐山吴氏后裔繁多,并衍播到洪佑、炉地、福德、大坂、大格、华地及下格等村。
2. 感德石门吴氏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六世孙吴敏斋因避洪水,从移居石门,兴建中兴祖祠,迄今繁衍二十六世。
3. 福德吴氏 
明嘉靖二年(1523年),感德磐山吴敬斋的次子吴国睿(号居竹,的七世孙)从潘田移居福德。
4. 龙通吴氏 
明嘉靖年间(年),吴敏斋之裔吴伯异,由石门迁入定居。吴盾乃吴源荣之孙,吴喜之弟。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与同时离开吴埔(今凤城镇吾都村)。吴盾迁还集里岭后(今三村)。子孙先后播迁到祥地、西坪镇阳星、银场、半仑、厚田、石塔、湖陵、圣草池及桃舟、莲地等地。称为岭后吴氏(“岭后”之名源自其先祖居住地泉州清源山麓朋山之岭后)。
1. 长坑三村吴氏 
吴盾的四世孙吴隐(字淑云)仍居岭后,其十六世孙吴孝本、吴孝亲、吴孝君分派三村村的后墘、石皆头、密洋、庵边自然村和长坑乡文坪村文德垵的长科坪,石阶头。长坑乡吴氏后裔还先后移居沙县、顺昌、浦城,江西上饶、、广丰、铅山及浙江开化、、温州等地。
2. 祥华祥地吴氏 
吴盾的四世孙吴哲(字伯明,胞弟)入住多卿(今美西)坑内美仓厝。明隆庆年间(年),吴哲的十六世孙吴绶(字宦达,号传三)从多卿迁入还一里上第坊洋中堡(今祥地村)肇基。祥地村吴氏从清乾隆年间(年)以来有族人移居台湾及江西永丰、兴国、大余等县,省内的顺昌、南平、、、、芗城、龙海角尾、厦门、同安马巷、泉州城内、、、惠安等地。
3. 西坪阳星吴氏 
明嘉靖年间(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镗(号逊谦)由多卿山紫厚移基西坪镇。
4. 尚卿福林银场吴氏 
明嘉靖年间(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琏(又名吴辇,与吴镗兄弟)由多卿山紫厚迁入尚卿福林银场。
5. 魁斗半仑吴氏 
明弘治年间(年),吴哲的十五世孙吴时琛从多卿迁入庞州(即蓬州)赤鸟濑(今魁斗溪东村半仑)。
6. 厚田吴氏 
元末,吴哲的十三世孙吴惟和(讳詹),从同安垵柄返故土,至圭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籍湄上垵柄。吴惟和的九世孙吴朱锜(字尊奉,号兆万)于明崇祯年间(年)开基厚田,为厚田吴氏一世祖。
7. 石塔吴氏 
元末,吴哲的十三世孙吴功仲(又名公重)从祥华多卿山紫厚迁入肇基。
8. 龙涓湖陵吴氏 
明代,吴功仲的四世孙吴佛生(1404年生,)从石塔迁入湖陵肇基。
9. 龙涓新岭圣草池吴氏 
明代,吴功仲的四世孙吴秉良(1414年生,居五),从石塔迁居新岭圣草池肇基。1. 祥华华地吴氏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吴图元二十世孙吴福仁之子吴仲选、吴仲淛由溪南枣桥移居安溪华地(今)。
2. 蓬莱福山吴氏 
元末明初,吴福仁的六世孙吴坤盛自华地移居蓝田后葛。其长子吴祖发(讳福,号温泉)又自蓝田移居善坛郭山(又称谷山,今蓬莱镇)肇基。
3. 蓬莱延寿院吴氏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福山吴氏分支迁入蓬莱镇蓬星村延寿院。
4. 金谷金东吴氏 
明弘治年间(年),蓬莱福山吴祖发的长子吴毅斋(讳生仔),自福山迁入溪东谷口乡(今),择卧牛福地建厝定居,为金谷金东吴氏始祖。民国19年(1930年),后裔一支迁入洋中。吴氏从五世起就有人移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金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祭的十七世孙吴纯童(字乾瑞,号钝庵)由被聘入安溪当塾师,后定居在(今县城)北门外,肇基魁田堂,后裔称“魁田吴氏”。
1. 凤城魁田吴氏 
吴纯童定居安溪县城后,生三子,长子宝,字昺哲,号静学;次子敦,字荣礼,号静默;三子孳,字敏学;分为大宗长房、大宗二房、大宗三房。子孙繁盛,主要聚居在县城大东街、后北街、小东街、南街、南门等地。并逐渐形成十大房派,即巷尾派、凤坂派、霞仕派、宫边派、对面园派、钱江派、百美派、近祠派、派和东皋派。后裔在清至咸丰年间(年)先后迁往台湾淡水等地,共35批,计100多人;也有迁往福鼎、永春及浙江省。
2. 龙门光孝吴氏 
约于明宣德年间(年),吴纯童的第三子吴孳(字敏学)由县城魁田堂移居依仁里光孝乡(今龙门镇)肇基。
3. 尚卿福林魁田吴氏 
明成化年间(年),吴纯童的长子吴宝的长孙(字昭伦,号勤斋)、次孙吴机(字昭侃)由县城魁田堂移居兴一里福(今)。另有一支吴姓,系与西坪阳星同时由祥华多卿迁入。
此外,凤城镇小岭、佛仔格村、下东居委会、、洋乌内村、蓬莱镇、等地均有魁田吴氏后裔迁入繁衍。1. 城厢东青吴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吴府豆由浙江温州平阳县迁入安溪,后裔世居城厢东青(今城厢),现东青吴氏人口逾千人,均为二世吴忠仁、吴渊寿后裔。
2. 剑斗厚安吴氏 
厚安吴氏始祖原,约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前后,偕弟吴子珍避倭寇或当军务外出,吴子原先在剑斗山美崎落户邱仁甫为婿,后迁入溪仔坂,肇基厚安祠。吴子原连续三代单传,至第四代有裔孙四人,长房吴祖隆,号顺斋,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于今后井村、及部分;二房吴祖瑛,号素庵,迁浙江;三房吴祖应,迁江西;四房吴祖居,号朴轩,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在剑斗村、圳下村的汤内坂。吴子原后裔子孙兴盛,其中吴氏分布于溪仔坂、洋尾、小庵、大畲、溪坂头;分布后井、蔡坑、石古庵、湖丘、坂后洋;分布于汤内坂、圳下。总人口逾万人。
剑斗除了厚安子原吴氏支系外,现还有“朱厝吴”、“后厝吴”两个支系(来源失考),人口共100余人。
3. 城厢墩坂吴氏 
安溪墩坂吴氏分为顶墩(含美田)、下墩派与坂顶派。顶墩、下墩派始祖系南安苍山吴启衷的五世孙吴钦明、吴钦玉兄弟,于明成化年间(年)迁入。坂顶派系吴启衷的十一世孙吴世美后裔(东房)及西房吴祖降、吴藕才、吴祖广、吴祖谦与十四孙吴武聘等迁入。
后裔迁居城厢镇、南英村、等地,历史上不乏到台湾及南洋群岛谋生的先人。
4. 感德尾厝吴氏 
的吴氏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龙岩迁入安溪感德里仙聚坊新田坪肇基。吴伯清、吴伯阳兄弟被尊为尾厝吴氏一世祖。
5. 凤城东门外吴氏 
明崇祯年间(年),吴会修(讳复进,号奠容)由石狮龟湖后垵迁入安溪长泰里田底乡(今田底村),后择居在东门外(今凤城镇先声居委会),被尊为一,迄今已传十六世。溯其先祖五处士为石狮龟湖后垵始祖,从平海迁入。凤城镇东门外金山吴氏还于清雍正年间(年)自第六世绳字辈起,就有族人陆续迁往马来西亚槟榔屿与台湾等地。其中,、乾隆年间迁往台湾漳化、金门谋生的有吴绳五、吴皇锦、吴皇吉、吴皇孟、吴皇雅、吴皇承、吴皇旺、吴武举;往槟榔屿经商的有吴绳居、吴皇郁、吴皇成、吴皇鼎、吴祖提、吴祖岳、吴祖为、吴祖昔等人。省内迁居同安等地。
6. 金谷山岭吴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继梁自龙岩黄石迁入,已传十七世。安溪吴氏源远流长,历代编修的家谱、宗谱、族谱等保存着珍贵的家族史料,但以明清以后居多。长坑三村吴氏族谱。现存为清光绪年间(年)编修本与民国35年(1946年)编修本。其旧谱的字行为:
毓秀盛元宗,子孙克绍隆。丰功伟烈大,祖德永享扬。
固业开基广,仲恩垂裕长。云礽高隽发,奕世启文章。
民国35年(1946年),订立全族的讳、字行,从三十五世起启用:
讳行:钦汝材照圻,金淮植燿坤,铨渊桂灼圭。
字行:坊钢源椿熙,墉钧清椒煴,基钊济松煇。祥华乡祥地村吴氏族谱,始修于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35年(1946年)先后重修,其昭穆如下:
三世起讳行:江奇宇增锡,添懋耿城铭,澄杨炜墀钦,汝材照圻金,淮植燿坤铨,渊桂灼圭。
一世起字行:宦怀东畿曰乃,子钟淑本烈,培鋐衍树勋,坊钢源椿熙,墉钧清椒煴,基钊济松煇。
十一世起号行:万世派昌盛,百代衍流芳,诗书绳祖德,礼仪昭宗功。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吴道轩、吴心弁始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续修。咸丰十年
(1860年)三修,主要参加者为吴焕章、吴允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吴逢昌、吴宗岱主持四修。
八世起讳行:开景承延,文章,诗礼传家,立志奋为,名振朝班。
九世起字行:公侯伯子男,君卿大夫士,丕谟钦厚烈,佑启我苗昆。蓬莱镇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仅有一本,约1.5万字。其字行为:
宾奕钟鼎,开耿承延,居仁由义,孝友睦姻,敬循懿训,世泽连绵,贞元旋转,裕后光前。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嘉庆九年(1804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5年(1916年)五次续修。
字行为:建文开仕第,立礼兆祯祥。祖德光明远,孙谋翼燕长。始修不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续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36年(1947年)两次再修。
字行:朱伯文克土锡,诗书立世端。吴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十二世孙吴显瑞作序。
讳行:孟仲叔孙季,运亨登国选。
字行:公侯伯子男,文炳振家声。感德镇吴氏族谱。历史上曾多次编修,现存为1996年修纂本。昭穆:
内祖字行前五字为:维天敦培锡。
外祖字行前五字为:善仁丕培锡。
二十一世起字辈统一为:清树炳基遐,开派源流远,盛时颂瓞瓜。首修于明万历年间(年),后三十年为一修,1995年再次续修。自十一世起讳行为:
祖宗世承,克振家声,文明,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
石门通族字行原为:源棨火 鼎在,锺淳懋 火 享。培锡清树,炳基钜浩。
自十六世起重编昭穆:
字行:维天敦培锡,清树炳基遐,开派源流远,盛时颂瓞瓜。
讳行:克振家声,文明,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
号行:亭,圃国园囿囗于,江淮河汉满。佳作仁似仙,珍珠珀琅。清道光、光绪年间各修纂一次,最近一次修于1997年。其讳行为:
祖宗世承,克振家声,文明日兴,光大朝廷,子孙茂盛,麟凤瑞徵。历代编修数次,现存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编撰本,自八世起昭穆:
讳行:鸣钟洪懋焞,墀名淑植耀,培锡沃机炯。增鋐滋本焻,坚钰淯桢炜,基锟润柏煇。
字行:宪廷允式克,肇衍世侯卿,孝友成家道,子孙继泽长,济时饶俊彦,华国焕新章。历朝均有编修,现无存。字辈为:
积建文中新,兆为国家瑞。公侯伯子男,卿夫奕世贵,
智仁信义礼,孝友兼睦渊,传芳有盖宝,日启自多贤。感德尾厝吴氏族谱。编修于民国31年(1942年)。自二世起昭穆为:
简斯而泽,克振家声,文明,元善安敦,本为秉性,懋昭大德,永裕长贻。历朝多次与南安仑苍吴氏合修谱牒,最近一次编修于2003年。自吴启衷开基南安仑苍始字行:
启斋圣秉钦,于德景宗伯。
后世再以七言为律编写昭穆,具体如下:
榜名行:欣兹国运逢隆日,心慕云鹏崇笃实,涵养文章博雅时,联翩直上真超轶。
字 行:天子卿如侯爵位,禄丰职重名嘉瑞,分标等列任飞升,得志称为经济器。
考 号:自仕南崖居,诒谋燕翼舒,箕裘克绍来,昭穆双清庆有余。
讳 行:世光祖武永传芳,基业敬承信彦通,惟冀孙曾敦道学,朝廷应举显明堂。
妣 行:柔正德诚良,恬静温和性善藏,淑慎端庄容妙美,琼芝萱草兆呈祥。
女讳行:石韫渊怀宝俟开,青莹皎洁本胚胎,既全覆载质,好贮瑶宫鉴化栽。湖头前山,清道光元年(1821年)修纂,自十世起字行为:
邦国文章重,卿侯礼乐华,宣尔子孙懋,永念孝思佳。剑斗吴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崇祯三年(1630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乾隆四年(1739年)、同治七年(1868年)、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32年(1943年)六次续修。1993年八修,共38卷。
其昭穆一至五世为:文仁义礼新。
六世起续编昭穆为:
讳行:承先要道忠和孝,启后良图读与耕。剑水文明欣大振,厚安德业卷长兴。
字行:时学如夫元若献,卿公侯辅世为家。庭宇皆盈泰,顺则近光晋紫霞。凤城东门外吴氏族谱。历史上共修纂六次,前五次均与晋江龟湖后垵祖地宗亲合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首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光绪七年(1881年)五次续修。
讳行:尚绳皇祖武,道义必恭遵,得遂青云志,荣华显子孙,笃睦垂其训,敦源绍乃曾。
字行:懋学朝天子,士彦为公卿,孝友宗世德,文章振家声,诗书应继起,谋烈显丕承。凤城南街荣安堂吴氏族谱。编修于1997年,为该支派首次系统编纂,自十二世起字行沿用泉州黄龙通族64字行:
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至德所贻,实庶且永,
代钟哲人,在君左右,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
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编纂情况不明。昭穆:
讳行:继仸宗法公永文学兴元志朝诒茂燕美恢复祖武振传荣名
四世起字行:弘志试雅其奕代相承克绍芳声新建鸿基长发呈祥旧祖宇位于县治北郊凤卵山麓,坐乾向巽兼亥巳,前后两进,建于明朝。1973年改建为县医院。1998年魁田联合福林、墩坂、阳星、金山诸派吴氏宗亲筹资30万元将凤城镇大东街(今凤山路)魁田吴氏二世宗祠(即半月祠)扩建成两进仿古祖宇。坐向寅申兼甲庚,2001年竣工,定名为“安溪吴氏宗祠”。宗祠楹联有秦钟震题赠的“丹凤衔书从北至,台星卓笔映南辉”。有李亨谦题赠的“丹徒自北,应清溪湾流之谶;黄石道南,瞻华美乔木之家”。此外,还有“选胜七星伴月;会心万派朝宗”、“溯本源无非梅里;论派系同是蓝溪”、“尚义赈饥龙津捐万石;行仁施舍凤麓献一心”、“史记世家推第一;西河将略擅无双”、“渤海高风称让德;延陵亮节赐嘉贤”等。位于凤城小东街,系魁田吴氏三房祖祠,由三房祖吴相(字汝佐,号松庵)始建于明末。民国35年(1946年)依原貌翻建,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二进十间,建筑面积348平方米。2005年5月,族裔集资3万元重修,6月竣工并举行三房始祖揭像盛典。厅堂中有“渤海宗风传孝义;钱江祖德蔚人文”、“半月昭明华美境;三房蔓衍凤山城”等楹联。位于龙涓乡石塔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后被倭寇烧毁,重建于万历年间(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2003年由海内外宗亲集资人民币20多万元大修,为二进十间,坐乾巽兼亥巳,占地约2000平方米。堂中悬挂“文元”、“武俊”匾额,堂联有泉州状元吴鲁题写的“凤毛麟趾鹤算龟龄;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位于长坑乡三村村,始建于宋乾兴元年(1022年),坐壬向丙兼子午。历史上多次遭兵灾火劫。明万历年间(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曾先后复建,民国35年(1946年)重修。现祠系于1997年由岭后各支派宗亲集资28万余元重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五间式,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翘脊飞檐,琉璃金碧。原八支木柱以精磨石柱取代,上斗下珠。柱梁重饰古漆金字。平整外埕,铺设精磨石料,重建屋后大罗门。整体紧凑壮观,古今合壁,流光溢彩,富丽堂皇。村西南建镇卿祠,塑吴隐像,逐年祭祀。主要楹联有:“由吾埔而奠斯土,人杰地灵终归祖德;卜岭后以启华堂,虎跃龙腾永颂宗功”、“渤海姑勿论,岐山耸秀源于吴埔支来;延陵已稽考,罗水分流知自黄龙衍派”。位于祥华乡祥华村。肇基祖吴仁福于明初始建,经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大厝,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祠堂悬挂“文魁”、“武德将军”等匾额。楹联有“华山家声旧;仙掌世泽长”、“仙人谪降,毓秀钟灵,此地发祥欣启宇;掌故深探,通今博古,他时得志定兴宗”(李光地撰)、“仙留钟地脉,虎踞龙蟠,百世蕃昌开华地;掌献仰天心,左宜右有,双峰坐负对佛耳”(官献瑶撰)等。明中期又于天心寨建梯云祖宇。楹联:“梯上春台安居乐业;云蒸化国集福迎祥”等。位于祥华乡祥地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嘉庆年间(年)重修,民国35年(1946年)小修,土木结构,三进布局,中进楼宇,其建筑呈“金”字形,庚甲申寅向。长32.5米、宽75米,占地面积2437.5平方米,中进厅堂有清末吴仕宗恩诏廷试中式第一名恩赐进士的圣旨牌匾“恩元”。楹联有吴鲁状元题赠的“毓秀钟灵清溪衍派;敬宗尊祖让德垂型。”吴捷秋书“侯府立长坑,族衍三村承让德;邦基开上第,宗传一脉著祥华。”位于尚卿乡福林村田中。始建未详。祠坐北朝南,土石木结构,三层楼式,建筑面积363平方米。楹联:“渤海分支,一源涌出千派;鹏山献彩,六鹝飞腾九霄”、“林茂荫恒长,思先世善贻孙谋,求多福实受多福;楼高望自远,冀后人能绳祖武,步一层更上一层”(唐桂生撰)。位于金谷镇,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年)。由二世祖吴毅斋奠基,祠坐艮兼寅,历代兴修。1994年由海内外宗亲集资人民币36万余元重建,二进,面阔五间,两护厝。占地面积1298平方米。门联:“渤海家风千古盛;延陵世泽万年兴”。龛联:“鲁论称三让德;史记第一世家。”厅联:“源溯延陵,派分华地,郭山绳祖武;支流金谷,气得卧牛,笔架蔚人文。 ”位于东门外清溪河畔。由五世诸祖相继合建于清康熙年间(年),坐北朝南,为少见的四进式大厝结构,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位于凤城镇南街南门巷。始建未详。祠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二进大厝式,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楹联:“延岗永固家声振;陵水恒绵世泽长”、“荣者当兴人杰德望;安之必福寿考功成”等。共三座。流芳派祖祠由吴伯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年),建筑面积170平方米,现存完整。植美派祖祠由吴伯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现存完整。美盛祖祠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2003年重修,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有两座。“中兴祖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坐向辰戍兼乙辛,形称“牛眠”。历代多次修建。1998年重建,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楹联:“中发贻谋,俎豆衣冠传古训;兴诗立礼,世代英流继遗徽。”“都美祖祠”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2000年重修。坐向丑未兼癸丁,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楹联:“都邑始分,上溯黄帝之亦野;美仁择处,下传孔圣的箴规。”两座。内祖祠“磐谷堂”,位于潘田村水尾椿树脚,由二世祖始建,二进式。外祖“兰谷堂”,由十七世吴盛友建,二进式,与磐谷堂毗邻。角垵吴氏宗祠金安堂,位于感德镇潘田村角垵自然村。清同治年间(年)由吴维勤始建。2004年夏,角垵吴氏裔孙集资依原貌修葺,同年竣工。堂背倚青山大屋顶,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多平方米,坐西向东(乾巽兼戍辰),土木结构,三进30间,面堂开阔,气势恢宏。内有“金兰玉桂流馨远;安富尊荣耀泽长”、“金耀宗堂兰桂炽;安居祖地儿孙昌”、“金玉良言绳祖武;安其美志蔚人文”、“金碧辉煌思先哲;安家立业望后贤”、“金枝玉叶长挺秀;安若泰山永舒芳”、“金石为开中庸处世本;安身启迪正真传家先”、“金屋生辉源泉水长泽;安居焕彩家声誉远扬”、“金堂玉宇缅建功不易;安室善居念创业维艰”、“金相玉质惟诗书教子;安居吉第冀勤俭治家”、“金言莫忘永继先贤志;安分恪守长承祖德铭”等楹联。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楹联:“派分磐山,溯委寻源,祖德流辉开金钩;宇启兰谷,培根植本,孙支挺秀基上远。”
1位于感德镇华地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楹联:“仙掌献地,钟灵毓秀开国族;佛身朝天,华表画屏映祠堂。”位于蓬莱镇福山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年 )。1981年由旅居新加坡宗亲吴温柔倡仪并发动侨胞及乡亲捐资重建。占地100余平方米,石木结构,翘脊飞檐。位于蓬莱镇蓬星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1978年后延寿院吴氏重建,土木结构,二房一厅。位于湖头镇湖三村,始建不详,1987年重建,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1.08平方米,上下二进式,石木结构。位于剑斗镇剑斗村溪仔坂。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吴子原三世孙吴佛佑建,后为兵匪所焚。四世孙吴朴轩重建,历代数次修葺。坐艮向坤兼寅申,土木结构。民国11年(1922年)又遭匪焚。民国19年(1930年)重建。最后一次重修于2000年,上下两进,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飞檐翘脊,雅观堂皇。楹联:“为名臣为名儒,全行谊于一身微彰皆贵;有节烈有节孝,立纲常于万古愚智咸钦”、“剑水溢文,澜集著近川工造凤;斗山隆峻,望人归禁苑羡登龙”。位于剑斗镇剑斗村后井,明万历年间(年),由剑斗村开基祖吴子原第七世孙吴振楼(讳春生)始建,1996年按原式重修。二进皇宫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位于白濑乡下镇村,始建不详,1985年翻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楹联:“家风永继称之让;祖德丰功辉万年。”位于湖头镇前山村,始建不详,1962年重建。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位于南安仑苍镇苍山南麓。分为一世家庙和二世宗祠,均为二进式,家庙与宗祠分别于1987年、1994年修建,分别供奉一世祖吴启衷与二世祖吴实斋。二座建筑红墙碧瓦,典雅恢宏。族人每年均进行春、冬二祭。一世家庙楹联:“麟趾呈祥开一世;螽斯衍庆拓三乡。”二世宗祠楹联:“匡复三乡兰谷堂新气象;恢张二世旧风光。” 磐谷堂吴夲(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清溪县常乐里(今安溪县感德镇)石门人,由贡举授御史。其父吴通、母黄月华北宋间由安溪入居白礁(今漳州龙海)。吴夲自17岁起,云游四方,拜各地名医为师,尊学医术成灵医。宋仁宗时,医帝母后愈,炼丹救世,恩泽一方。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择地显化漳州白礁。自宋至明,敕封十五次,为无极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生前吴夲是北宋时期闽南地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灵医,死后演变为在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在祖籍地石门,吴氏后人为纪念吴夲,建有玉湖殿。殿联:“保佑偏寰区大道为公扬佛法,生成周海宇帝心无我著神恩。”吴宗岱(1865-?年),原名光华,讳泰岳,字大华,安溪县崇善里金谷乡(今金谷镇金东村)翰墨人。廪膳生,后在金谷蕊珠宫设馆课生。曾任安溪崇善里里长,德高望重。吴宗海(年),讳春夏,别名泽如,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人。19岁出洋谋生,六渡缅甸,一旅印尼,从事店员、财会、教员之职。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勃生秘密发展同盟会员,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勃生埠最早参加和组织同盟会的先辈和骨干。其手迹《七次出洋日记》和《每次寄回家信汇记》是颇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已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予以收藏和展出。吴吟世(年),又名读龙,字吟世,号柱中(又号海天),安溪县剑斗镇剑斗村人。毕业于县邑师范讲习所。民国初,军阀割据,内安溪匪乱四起,吟世投笔卫家,组织民团,保护乡梓。后被收编为民军并任团长、革命军东路讨贼军团长、大队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驻上海专员,任江浙沿海护洋队司令、少将。抗战胜利后,往台湾,任整理日产总干事接收台湾新生报社任秘书,继兼任台湾淡江大学教授等职。参与创办台北安溪同乡会并任首届理事长。撰有《中华民族英雄评传》、《闽南名贤传》、《洪门会创史》、《骊朱丛书》等涉及哲学、文学、军事思想的著作。吴玉麟(年),安溪县感德镇潘田村人。精通八国语言。曾任崇德中学校长,集美中学教员。国民党中央后补委员。吴水阁(年),原籍安溪县城厢乡墩坂村。民国10年(1921年)旅居印尼,民国35年(1946年)往新加坡,任达华公司总分行董事经理。以后事业不断发展,先后任达利私人有限公司、大众炼钢厂董事副主席,美丽华大酒店董事主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主席、主席,讯马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达利银行主席、达利金融主席及中正中学董事主席、南洋大学理事会副主席、新加坡南洋初级学院筹建委员会主任、新加坡福建会馆副理事长。1967年新加坡总统授予太平局绅称号,1972年新加坡总统颁赐公众服务星章(B·B·M)。1990年又荣获教育服务奖。1. 宋进士
吴宣济 吴仲明
吴益琬 吴廷璋 吴梦赐 吴达天 吴孙魁 吴雄俊(武科)姓 名
江西兴国守备
寿昌武缘知县
广东始兴县正堂,考核升京卫经历
山下关千总
清宣统三年
理黄坂汛务千总
吴吟世 吴心标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瓜紫砂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