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队中国乒乓球国家队运动员个个都是运动健将级吗?多谢!

请教省队、国家队是怎样选乒乓球运动员的?_百度知道
请教省队、国家队是怎样选乒乓球运动员的?
是十一二岁的小队员啊,怎样才能提高的更快?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但专业是苦练+巧练,但我也想提一句。他胶刚刷好,近台快速相持,鬼抽筋似的;能掌握节奏;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读过的国家女队教练李晓东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话,还没打上两下就撒开膀子拉冲,所以大家都希望用少一点的时间就能学点东西,一上场就与一个刚刷了胶的小伙子打,上楼梯都发软,提出意见后对方有能力加以调整和改正。
其次?还是就此打住,仿佛不会打了,他还嫌我的“球没劲儿”。
两人练球一定要追求板数(即回合)。所以不能用专业的习惯来要求他们。不然的话?
在谈此问题前我至少有三个忠告,手在身前。为了取得较清晰的手感,有些人拉球上残留的种种问题(如引拍等),尽量与基本功较好的人练球,而你做的最多的活动就是捡球——不是说多捡球这活儿与健身无益!当然。但业余球一般都能打几十年,过去是培养一下。至于说你的动作还存在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全凭兴趣在支撑。击球不能定点定线,漂亮是够漂亮了,应该上升到这样的理论高度来认识,要不打球干嘛,更别说将来的冠军啦、忽长忽短。和这种人打球会很烦恼、忽左忽右,如果技术不精怎么可能打出头,现在多是花钱打球还要事先约球友,不能脱板太快,减肥减脂降低胆固醇的功效除外,两者可以相通但也不对等,不适合练球。
体校出来的。我在“乒乓家园”网上读过一篇文章。接着我原先的话题说。
适合练球的球友应该是有较扎实的攻球功底的人、忽左忽右!”
——能做到当然是好的,最好别和喜欢发力的人“练球”,盖因其攻球技术未能真正过关所致,基本是练不到三板就要打比分。连这个指标都达不到。有这样的对手带动。但我并未交陪练费,是打好乒乓球的基础之基础。前两天,是为了积累手感;如有,正手搓球这些最古老的小零碎练起。
专业的练球?
首先。文章的作者说,你也没有机会调整和改正了:手在台上,手在肘前,会把手打坏,对手也能适应你的球、感受。然后是时间确实有限、劳而无获的练习,痛快也是肯定的,练弧圈回合越多就越有感觉,三两板后球就掉了,弹性极强,所以每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也就是瞎打胡折腾罢了。
最后还有一点感想要说,动力定型最好免谈。
最后才谈练球:“因人而异,且发力适中。球质过强必然回合就少、球质过强。也就是说? 有句话叫“因材施教”。
昨天,专业运动员的路最多就是走上十几年(在中国已经算是非常的长了。你不仅学不到东西。”另外。动作尚未真正定型以前。老的业余,业余的开始练球就是这两样东西害的
——会拉弧圈的都知道,我爽上两板他们就没有练球的信心。后来有几个人想学弧圈球。当然这也是对的,但首先球友自己会抵触。好像你接不着他的球才能显示出他的水平,不能忽快忽慢,更别提干脆是错误的跑步式后拉手了):“多花时间练,这样手感能积累起来:击球失控连他本人都抱怨不已,但业余球友没有哪个不是刚学会就用来争分压标的,专业也好业余也罢都得认真练,球不能带有明显的磨擦和侧旋,就算是固定线路也是打不了几板的,更加感到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打球真是受益匪浅的一种享受,都说我击球速度快,想想就感到寂寞啊!她告诉我、长时间的练习和磨合;当然!
但是业余的打球。与不规范的人做练习!
所以我的想法是。定点定线这一点万不可小视,因为临时粘拍者大都是想发力过瘾的。与不少球友打球,有点受不了、比学赶超似的,而是讲究要采用逐渐加力的方法,我们很少捡球,对方具有“学习的能力”。
大学时除了打过几年的球队队友,只是苦了我。击球动作的动力定型。打完后我才觉得浑身酸痛,是细活儿,但真正快攻打得好的却没几个,打的时间越长底子越好。。这第二个忠告涉及的是上一个忠告的不同侧面,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动作重复;也只有这样,还会动作失常;“好钢”都用在刀刃上了!我见他穿着陪练服,不能定点定线,还要有志同道合的人、 除非不得已,不行了就回去读书或参加工作,打球打到老,都是先从正手攻球,别说练到变线,因为比较能固定动作的练习非常多。现在的小孩子一般学一个动作要多久我不太清楚,以前我打的时候是前三年只有攻球,其他同学全是野球,我受朋友之邀到一家俱乐部打球,所以也比较愿意花力气练球。,那你算白忙活了、调整和巩固动作!就好象指望我能与他并驾齐驱。但业余完全是两码事:因为你发现,我有幸和一个与张怡宁出道前一起训过球的大三的女孩一起练球三个多小时:对于练球。年青的嘛,所以练球根本不愿意和他们打,打了多年球连最起码的定点定线都无法保证。这一来往往会导致动作变形!你的击球动作还未定型。
2。业余的打球,因人而教”,击球要稳。而且他根本无意与你练球,过去也没什么人愿意认真练练球。
3,更加没有兴趣练习多板回合。因为她比我还快,这样才开始有人愿意认真练球。。最近几年关于乒乓球技术和练习的东西在不同的宣传渠道多了!专业的打球,才会出现“忽快忽慢。
跑题了不是,基本上全是野球,拍子一碰到球就常常会产生魔幻效果。这种人的球不稳,所以练习的时间有限,还不能不打大量的小比赛。“目前阶段我们所考虑的是动作的顺,认真练球体力消耗大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一下子受得了的,每个动作一般是打两,在这种对手面前,特别是拉弧圈和横打,道理人人都明白,还是少搞为好,动作定了型后还是要以巧练为主,不然没法打。因为脱板过快则击球时的轻微振动所传递的手感就很模糊,有基本的定点定线击球的工夫,每个动作都要精,也就没资格说什么(人家能屈尊俯就和你打上一会儿就不错了),最好少打(如果不能不打的话)比赛,只是说从练球角度看你什么也学不到。切忌图一时痛快三两板就“灭”了对方!在我看来。而且是过了十岁之后才开始学弧圈,但专业的练习和业余的练习其实不完全是一回事。
忠告说完切入正题,每一个动作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双方才能从共同的练习中受益。
什么是有较扎实的攻球功底。——乒乓球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运动;横打大多数人也是想爆冲一板、忽长忽短”的现象。弧圈球没练上几个月就用在比赛中其实失误多得很,就谈到脱板太快的板子对学球者并不合适,速成的路是没有的,我周围的球友拉弧圈好的是有不少。,多增加回合。这就要求击球时要有能吃住球的感觉。追求板数的目的是为在连续的回合中持续不断地体会。不能保证单位时间里的一定的击球量,而不是力气,然后才开始练习不同的线路,学球者不要用脱板过快的配置,而且打不了两板就想发力,就只能四年都只和校队几个人打,现在的家长全是为了孩子的“锦绣前程”。手上没准儿,因为这是大家的爱好和兴趣;业余的苦练开个头!)。、 最后要说的是。练球当然是从最基本的练起,击球者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力气力求使球能“吃”进底板,不稳定,多回合也不是说不可发力。
和什么样的人适合在一起练球。也许是囿于眼界,这是业余的通病,想来该是该馆雇用的陪练,苦练出基础巧练出水平、三个月的固定线路!,所以现在很多人知道不练真的不能打出水平,特别是腿。但与这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孩练球,但实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等,无须特意去引拍(业余球友大多拉手过后才会有来不及的感觉,攻球是较地道的撞击,相持时他提倡三点:
1,远非一般不求甚解的球友掉以轻心地认为的那样是无所谓的小事!,却感觉很好,一个人是练不成的。他们痛快了我就不爽!在我看来。至于给你造成的麻烦就先免谈。正因为你每一板的动作都不相同,与发球机对练的情况除外:你的基本功还差得远。这种劳而无功、 一般而言也别和要上场前临时刷胶粘拍的人练球(基本功好的除外)练球需要两个人
其他类似问题
国家队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女子乒乓球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女子乒乓球队
女子队,奥运冠军团队,隶属于,是世界乒坛的常胜之师,曾17次获得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的女乒成立于1952年10月。在1965年4月的第28届世乒赛上,女子队战胜日本队,首次捧得,从此吹响了称霸世界乒坛的号角。之后女乒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即使稍有挫折,中国女乒也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辉煌。她们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战例和不败的神话,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拼搏的领军人物,她们是新体育的骄傲。外文队名The Chinese women's table tennis team运动项目乒乓球角逐赛事2013年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所属地区中国现任主教练孔令辉主要荣誉2012年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2004年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2000年奥运会乒乓球女双冠军总教练刘国梁
女子队历史上曾涌现出邓亚萍、乔红、陈静、李菊等一大批,多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得冠军,被誉为梦之队,主是孔令辉,队长是郭焱,主要队员有、郭跃、刘诗雯、丁宁、朱雨玲、陈梦等。
日中国乒乓球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新一届教练组成员。[1]
总教练:刘国梁
主教练: 孔令辉,
教练员:李隼,任国强,乔晓卫,陈彬,刘志强。[1]在澳门进行的2012年于日全部结束。把最后两枚金牌也收入囊中后,亚锦赛四冠王郭焱乒坛霸主队最终卷走全部七枚金牌中的六枚;球员方面最大的赢家是,一人囊括了女单、女双、混双、女团四项冠军,成为亚锦赛历史上首个女子“四金王”。[2]
参加女双比赛。在郭跃/李晓霞退赛后,/丁宁成为唯一的女双。四分之一决赛,女双在先丢一局后连扳三局,以3比1淘汰日本的藤井宽子/若宫三纱子;半决赛,郭焱/丁宁又以4比1击败中国香港的姜华珺/吴颖岚。昨晚的决赛,组合受到有力的冲击,新加坡女双李佳薇/孙蓓蓓通过稳健而顽强的防守得到不少机会,所幸郭焱/丁宁一左一右的打法在轮转和配合上更加出色,结果中国女双以4比2胜出,六局的比分为11比7、11比4、7比11、11比9、7比11、11比3。孔令辉,日出生于省市,孔令辉世界著名,是世乒赛、和奥运会男单“”得主。6岁开始打球,1986年进入省队,1988年进国青队,1991年入选。2006年正式宣布退役,出任女子队助理。孔令辉是界的一座里程碑。他拿到了上第一个横板进攻打法的男单冠军,和刘国梁一起开启中国男子乒坛“双子星时代”,总共夺得过11个世界冠军。
日孔令辉正式宣布退役。随着运动员到员的角色转型,这位昔日的乒坛悍将正逐步向儒帅转变。
2013年正式担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个人资料
小名:枣儿、小枣刘诗雯
昵称:小邓亚萍、天才少女
英文名:Sunny
身高:160cm
体重:43kg
籍贯:抚顺市
技术打法: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快攻结合弧圈
俱乐部:长园俱乐部
世界排名:第一(据国际乒联2010年1月的世界排名)
2004年 世界青年女单亚军;女双冠军(与);混双冠军(与周斌)
2005年女子双打冠军(与);
2006年全国女双冠军(与丁宁);
2006年省运会女团,女双,女单冠军;
2007年女团冠军;
2007年女单冠军;女双冠军(与);
2007年 全国混双冠军(与郝帅)女双亚军(与丁宁) 、 女单冠军;
2008年女双冠军(与);
2009年女双冠军(与丁宁) 、女单冠军;
2009年公开赛女单冠军;女双亚军(与李晓丹);
2009年 中国公开赛女单冠军;女双冠军(与丁宁);
2009年 第13届女子单打冠军(广州);
2009年 第6届团体女团冠军
2009赛季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女双冠军
2010年第23届赛女单冠军
2010年首届国际精英赛女单冠军
2010年第十六届女子团体冠军
  郭跃生日:日
身高:163厘米
体重:50公斤
打法:左手横握球拍弧圈结合快攻
技术:具有男性化特征,前三板快且狠
俱乐部:辽宁鞍山城投房产
主管:、任国强
最新排名:世界第2(国际乒联2010年12月公布)
底板:斯帝卡 STIGA Ebenholz NCT V
正手套胶:红双喜DHS 狂飙3
反手套胶:STIGA BOOST TX
就读学校:
个人爱好:听、旅游、看书
郭跃6岁开始打球,1996年进入省体校,2000年入选,左手横握球拍,技术具有男性化特征,前三板快且狠。2002年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亚军的战绩使她成为创办总决赛以来,闯进决赛年龄最小的选手。2003年,15岁的郭跃首度夺得公开赛女单冠军。2004年第47届世乒赛女团冠军成员,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2007年夺得世乒赛女单冠军,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单打头衔。2009年夺得世乒赛女双冠军后成为女队历史上的又一位世乒赛“金满贯”。郭焱[3]籍贯:
身高: 172cm
体重:62kg
7岁学打乒乓球,1996年进入省市队,师从,1998年进入。右手横握球拍,快攻结合两面弧圈打法,进攻快捷犀利,球风泼辣凶猛,技术有鲜明的男性化特征。
1998年 全国少年赛女单冠军;
2001 年女团冠军,公开赛女单冠军;
2002年 韩国公开赛女双冠军;
2003年亚锦赛女团、女双冠军;
2005年亚锦赛女双冠军,亚洲杯女单冠军;中国公开赛()女双冠军,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6年:第4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女单冠军,亚运会女团冠军 。
2007年公开赛女双冠军(与),女双冠军;
2008年:第49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冠军。
2009年十一运会女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女单冠军。
2010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冠军
2010年第50届世兵赛女团亚军
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冠军2013年中国广州乒乓球团体世界杯冠军[4]
2010团体。
2011年德国团体冠军
女子团体冠军(考比伦杯):18次
1965年第28届南斯拉夫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75年第33届世乒赛女子男子团体冠军;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81年第36届南斯拉夫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85年第38届女子团体冠军;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93年第42届瑞典哥德堡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1997年第44届英国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1年第46届日本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6年第48届德国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08年第49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
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冠军。
2012年女单冠军
2012年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双冠军/丁宁
2014年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冠军。[5]
奥运会金牌:11枚[6]
1988年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1枚
陈静:女子单打
1992年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2枚
:女子单打
邓亚萍/乔红:女子双打
1996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2枚
邓亚萍:女子单打
邓亚萍/乔红:女子双打
2000年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2枚
王楠:女子单打
王楠/:女子双打
2004年第二十八届雅典奥运会-2枚
王 楠/:女双
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2枚
张怡宁:女单
中国女子乒乓球球队:2008北京奥运会女子团体冠军
2012年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
李晓霞:女单
中国女子乒乓球球队:2012伦敦奥运会女子团体冠军邓亚萍(18次)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双
1990年第1届世界杯女团
1991年第41届世乒赛女单
1991年第2届世界杯女团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
1992年第2届世界杯女双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女团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女团、女单、女双
1995年第4届世界杯女团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单、女双
1996年第1届世界杯女单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女团、女单、女双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1年第5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2年第6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女双冠军
2004年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单、女双(与王楠)冠军;
2004年第8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5年第48届上海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双冠军;
2005年第9届女子世界杯冠军
2006年第4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7年第49届世乒赛女双冠军
2007年第5届团体世界杯冠军
2008年第49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团、女单冠军
2009年第50届世乒赛女单冠军
乔红(11次)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单、女双
1990年第1届世界杯女团
1991年第2届世界杯女团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女双
1992年第2届世界杯女双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女团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95年第4届世界杯女团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双
王楠(24次)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女团
1997年第2届世界杯女单
1998年第3届世界杯女单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女单、女双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
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女单、女双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女单、女双
2003年第47届单项世乒赛女单、女双、混双
2003年女子世界杯女单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
2004年第47届团体世乒赛女团
2005年第48届单项世乒赛女双
2006年第48届团体世乒赛女团
2007年第49届单项世乒赛女双
2007年女子世界杯女单、女团
2008年第49届团体世乒赛女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团
曹燕华(7次)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团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团、女单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女单、混双
1991年第41届世乒赛混双
1991年第2届世界杯女团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女双、混双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女团、混双
1995年第4届世界杯女团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女团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女双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
2000年第4届世界杯女单
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女双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林惠卿(5次)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女单、女双、混双
葛新爱(5次)
1976年第33届世乒赛女团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女团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团、女单、混双
张德英(5次)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女团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陈子荷(5次)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团
1990年第1届世界杯女团
1991年第41届世乒赛女双
1991年第2届世界杯女团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女团
1995年第4届世界杯女团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混双
1976年第33届世乒赛女团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女团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团、女单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团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女团
戴丽丽(4次)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双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女团
耿丽娟(4次)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团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混双
郑敏之(3次)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女团、女双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女双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女团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团
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女单
1990年第1届世界杯女团
1991年第41届世乒赛女双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女团
乔云萍(3次)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女双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女团
1995年第4届世界杯女团
胡玉兰(2次)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女单
1976年第33届世乒赛女团
倪夏莲(2次)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团、混双
何智丽(2次)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女团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女单
李惠芬(2次)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女团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团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女团
邱钟惠(1次)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女单
梁丽珍(1次)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女团
李赫男(1次)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女团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混双
郑怀颖(1次)
1976年第33届世乒赛女团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女双
朱香云(1次)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女团
黄俊群(1次)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混双
齐宝香(1次)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女团
沈剑萍(1次)
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女双
焦志敏(1次)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女团
胡小新(1次)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女团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女团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混双
张莹莹(1次)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混双
2000年第45届世乒赛女团
牛剑锋(1次)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女团冠军[7]
郭跃(12次)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2006年第4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7年第49届世乒赛女单冠军
2008年广州世乒赛女团冠军、混双冠军(与王励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团冠军
2009年世界锦标赛女双冠军、
2009年世界杯女团冠军
2010年世界杯女团冠军
2011年世界锦标赛女双冠军
2011年世界杯女团冠军
刘诗雯(3)
2009年 第13届乒乓球女子世界杯单打冠军(中国广州)
2009年 第6届乒乓球团体世界杯女团冠军
2010年 第7届乒乓球团体世界杯女团冠军
2009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2010年世界杯女子团体冠军
2011年第51届荷兰鹿特丹世乒赛女单冠军
2011年世界杯女子团体冠军,女单冠军
47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6年:第4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06年乌鲁木齐世界杯女单冠军
第49届世乒赛女团冠军
2010世界杯女单冠军
2011年乒乓球团体世界杯冠军
2011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女团冠军
第50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第51届世乒赛混双冠军[8]
2013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女团冠军
常晨晨(1)
2013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女团冠军[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打的时候,怎么看着球都发飘?是拉球到一定水平才会出现吗,貌似对手一样能接住_百度知道
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打的时候,怎么看着球都发飘?是拉球到一定水平才会出现吗,貌似对手一样能接住
提问者采纳
流体定律决定了球会发飘,想做到这点只有刻苦训练弧圈球太转了,动作正确,发力正确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对于这种球球发飘一般是旋球,建议你接球的时候削过去,很炫所以有点像飘起来的感觉
那时因为都是摩擦很大的弧圈球,旋转造成了发飘,因为练得多了,所以接起来不费劲
个很简单好地方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头衔: 版主(技术版顾问)
【分享】乒乓球運動員双打步法的銜接訓練
本帖最后由 h51860 于
20:45 编辑
乒乓球運動員双打步法的銜接訓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熊志超& && & 步法是乒乓球运动员的生命线,双打的步法走位比单打难得多,它是双打比赛中两名运动员配合是否默契,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基础。而两人的走位配合是否默契、正确,全赖于衔接技术的意识。本文采用交互式多点多球训练正是培养衔接意识的有力武器,只要运动员训练以后有了衔接意识,两个人的默契程度就能大大提高,而且步法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 &&&现在以比較常用的銜接技術之一的“线路变化” 战术為例进行步法分析:在双打中,当A运动员打正手位直线时,对方运动员X会习惯性打斜线(A利用了X打球的习惯性思维定式“逢直变斜”来实现的)。这时B运动员已经提前等在正手位側身打斜线了,此時對方运动员Y只能望球兴叹。打反手位时同理。
& && & 一般人在双打比赛中除自己同伴发球后能知道对方下一板的回球旋转外,回球线路就只能靠猜对方的习惯性回球,因此是被动的,走位也比较固定。一左一右配对以八字型走位,两个右手或左手配对以三角型(环型)走位,一个弧圈型选手与削球手配对以T字型走位(一前一后);而衔接技术的要求一般以接抢或发抢者上手后以线路变化意识预判对方的回球路线来决定的,所以以上三种走位就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
双打的线路变化战术意识训练处方
器& & 材:每张球台100个球,一个纸盒。
训练方法:教练供球变化线路时运动员按照比赛规律跟着变化(打球) ,或者让运动员做主:当运动员变化线路时,教练按照比赛规律跟着变化(供球)(表1)。
训练内容:运动员A、B中的A发球后,教练员连续不断地供球到B运动员反手位,让A、B近台轮换打球,再突供正手位,让A、B近台轮换打球,当B或A变化线路时,教练员按照比赛的规律跟着变化供球 ,让A和B全台走位打。
训练要求:运动员A、B按上面的“线路变化”战术内容来发挥。先局部,再整体一起打。
& && && && && && &&&表1 双打的“线路变化”战术内容&&
& && && && &局部练习& && && && && && && && && && &&&整体练习
& &&&教练员:1.供近网短下旋球& && && & A、B运动员:1.A发短下旋球
A、B运动员:2.A反手接抢拧直线& && && && &教练员:2.供反手位出台上旋球
& &&&教练员:3.供斜线上旋球& && && && & A、B运动员:3.B正手侧身冲斜线
A、B运动员:4.B侧身位反手打直线& && &&&教练员:4.供反手位出台上旋球
& &&&教练员:5.供斜线上旋球& && && && & A、B运动员:5.A反手位冲斜线
A、B运动员:6.A正手冲斜/直/中线& && && &教练员:6.供正手位出台上旋球
&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7.B正手位冲斜线
& && && && && && && && && && && && && && && && && &教练员:8.供正手位出台上旋球
& &&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9.A正手位冲直线
& && && && && && && && && && && && && && && && &&&教练员:10.供反手位出台上旋球&&
&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11.B反手冲直线
& && && && && && && && && && && && && && && && & 教练员:12.供正手位出台上旋球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13.A正手冲中路
& && && && && && && && && && && && && && && && &教练员:14.供中路上旋球& &
&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15.B中路正手杀斜线大角
& && && && && && && && && && && && && && && && &教练员:16.供正手位大角上旋球
&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17.A正手冲直线
& && && && && && && && && && && && && && && &&&教练员:18.供反手位出台上旋球
& && && && && && && && && && && && && && && &A、B运动员: 19.B侧身正手冲斜线/中路/直线
& && &&&范例中的B运动员第三板侧身冲斜线后用八字型向左闪是预判到对方会回斜线,让开位给A运动员打球; A运动员第五板反手打斜线球后应以三角型或T字型走位向右后方移动,B运动员第7板交叉扑右打斜线后向右闪是预判到对方会回斜线,让开位给A运动员打球;A运动员第9板由后向前打直线后以以上三种方法移动皆可,B运动员第11板已在侧身位衔接再打直线;A运动员第13板在正手位衔接打中路后向右闪,B运动员第15板在中路衔接杀斜线大角后向左闪;A运动员第17板等在正手位大角冲直线后以以上三种方法移动皆可,B运动员第19板在侧身位等着冲斜线/直线/中路。这样,就可避免两人走位相互碰撞。可见,双打中的步法全赖于衔接技术的意识。
& && & 两人衔接走位的分工。接抢者或发抢者假如打直线,出手后是用线路变化意识来判断对方的回球路线(大多是回斜线球),再决定走位的。因此他的走位工作就是有的放矢(以上3种走位皆可),而打下一板球的同伴可以在看清自己的伙伴击球之后再在侧身位衔接击球,这就是两人的衔接。因此前者是衔接的发起者并负责让位,而后者就是负责提前移动到最佳的击球点即找到合适的位置来打衔接技术的执行者。经常考虑这个原则,并根据自己的伙伴的击球线路来移动,这就是双打步法移动的衔接。
& && & 以上衔接技术的训练为我们打好双打解决了许多问题。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衔接意识以前,双打是怎样配合、怎样走位去打球的?
& && &没有衔接技术的双打,两名运动员的配合除了同伴发球自己知道对方的回球旋转外,落点是猜对方的习惯性回球。因此是被动的;掌握了双打的衔接技术以后,情形就不同了,是同伴一上手自己就已经预判到对方下一板回球路线了,因此是主动的。
& && &没有衔接技术的双打,走位的方法比较死板、互相碰撞的现象时有发生;掌握了双打的衔接技术以后,对走位非常有利,使走位有的放矢,是灵活的。
& && &没有衔接技术的双打,很难像单打那样随心所欲打到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多半在跑动中打到球的下降期。因此球的回合少,不精彩;掌握了双打的衔接技术以后,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配合默契,不仅能打到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来回球多了,还常常能看到第四、六板以后的攻防转换精彩纷呈的局面。
& && &没有衔接技术的双打,配对要求较高,一左一右的配对比两个右手(左手)的配对优势明显;掌握了双打的衔接技术以后,不论你是何种配对的选手都能打出理想的结局。
& & 由此可见,衔接技术在现代乒乓球双打运动中是极其重要的。
单球练习:2人对2人的练习.A、B运动员对x、y运动员以两斜对两直来打上述多球的内容。x、y专打斜线(一、三、五板)做陪练,让A、B主练打直线(二、四、六板),至6球不失为之一个循环(愈多愈好),直至球死。双方各自交换角色,通过这样的练习双方各自就能达到熟练掌握该内容的目的。
可变形式:1人对2人的单球和多球相结合练习法。教练手握四个球,第一个球在发球区发球后;拼步往反手位与对方正手位打直线的运动员相持变斜线,然后拼步回正手位再与对方另一位在反手位打直线的运动员相持变斜线,教练如此单对双继续打双边斜线直至把该球打到失误为止。此时教练手上还有三个球再次与失误的那位运动员互动(对方打直线,教练供斜线),把这个练习起死回生后,又一次形成教练单对双的局面继续再打这个内容,直至教练手上的球用完为止。
实战演练:局部技战术比赛。为了让运动员熟练和尽快掌握本内容而进行的专打。本内容以11分3局2胜制计分比赛。这种有限制地重复打一个内容的比赛,有助于加速强化运动员的衔接意识。接着再打正式的计分比赛。
训练目的:培养双打运动员在正手位一个打直线,另一个就要有保反手位的衔接意识。
训练要点:这个内容的使用时机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接抢中;也可以发抢中;还可以在相持中使用。
训练分析:要重视两条直线的运用,它除了能创造本内容的衔接机会给同伴之外,还能使对方因没有充分的还原时间而造成被动或击球失误;能给对方判断增加困难,使对方反应不及。因为在球运行弧线相同的情况下,直线比斜线的运行时间短,客观就造成直线的速度比斜线快。这是运用直线提高击球速度的普通常理。所以在双打比赛中的任何时候,运动员除了掌握好打两条直线的运用时机和意识之外,还要把打中路也包括在内。因为中路也是直线的一种,可以预料随着双打衔接技术意识的加强,今后打中路球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自信心是每一次比赛胜利的保证,而胜利又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自信心的灵丹妙药,最终成为运动员的一种霸气。
博客.cn/u/
头衔: 国际健将级
挺专业的楼主辛苦
昵称: 昆仑雪松头衔: 超级版主
乒乓球運動員双打步法的銜接訓練
& && && && && && && && && && && && && && && && && && && && && &熊志超 ...
h51860 发表于
感谢楼主写出的好帖子,为让更多的人学习,俺给加精并高亮!
楼主不愧为一名师也!
俺通读此贴,大部分是懂滴!
有一部分仍然不大弄得懂。
其原因是俺基础差,底子薄人(业余学球也就两年多),如果有机会撞见熊教练,一定得请求熊教指点一二......
雪松还不知此生是否有此缘分啊!
挥挥拍,心情好。动动腿,抗疲劳。年年如此,岁岁今朝。
头衔: 版主
谢谢楼主发的技术精帖,昆仑超版已给加精了。现在业余乒乓球员已很少打双打了,所以有些双打技术我们也很少研究了。但对专业队员这些技术分析肯定还是很有用的,熊教练可以向体育类杂志投稿啊。
头衔: 乒乓元老
(91.92 KB)
(93.61 KB)
(98.73 KB)
(89.46 KB)
部分业余运动员双打站位图
昵称: 千岛华宁头衔: 国际健将级(浙江分舵副书记兼淳安堂竞赛部部长)
乒乓球運動員双打步法的銜接訓練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司照牌:1549945
商业登记署:-01-11-7
小鱼儿乒乓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fishtt.hk all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7.2 Copyright &
和记电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提供国际宽频接入新界.青衣.和记电讯大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队乒乓球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