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游戏
           
您当前的位置:
记者热线:/2083335&编辑热线:&投稿邮箱:
谢志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市
&&日 06:41&&字号:大 中 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市&&访河池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志刚记者&许丹婷&实习生&容远昌  &落实温总理关于河池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将更加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打造三大基地、六大产业,建设生态民族文化名城。&河池市委副书记、市长谢志刚对记者开门见山。  3月26日,记者对谢志刚进行专访,他畅言道,目前河池正在积极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谢市长快人快语:&河池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出路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我们要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工业的主导作用。&他指出,河池市将抓住各种机遇,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快有色金属、水电、化工、桑蚕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全力打造新型有色金属和水电基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园区档次和规模。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企业工作力度,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运输、用工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谢志刚表示,河池将做好&山、水、人&文章,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以板栗、山茶油、葡萄、金花茶、八角、核桃、水果、中草药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山羊、香猪、香牛、山鸡等为主的一批特色养殖业,加快发展以速生桉等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为主的林产业。大力发展以渔业为主的淡水养殖业,做大做强罗城&九千万&和巴马&丽琅&优质矿泉水。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外出的农民回乡创业。  以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为突破口,通过推动项目建设来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河池市新的一年里新的目标任务。谢志刚认为,河池应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有利时机,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3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继续推行市、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和&六个一&的工作机制,努力推动项目建设和经济增长。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凸显大通道、大枢纽优势。继续扩大开放,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广泛开展经贸合作,努力开创交流合作新局面。  记者问道:&相关专家认为,旅游业是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您认为,河池应当如何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谢志刚明确表示: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下大力气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旅游产业出台了&1346&(即:做好一个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升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营销水平;突出&生态、长寿、民族、红色&四大特色品牌;构建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展规划,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我市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培育,加快形成全国有名的生态旅游基地。  &温总理视察河池市题写&山青水秀生态美&的春联,既是对河池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河池老区的殷切期望。&谢志刚说,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力治理矿山环境及公路沿线采石场。下一步,河池要按照&突出生态特色、展现民族风情、彰显文化风韵&的要求,全力推进生态民族文化名城建设&&&做到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编辑:苏熹&&作者:许丹婷 容远昌&&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打印】&&
新闻排行榜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年高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2014年高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52:5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2014年高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DOC
官方公共微信微信华图教育微信号:huatuv
欢迎您, |
当前位置:
【导读】福建公务员考试网 2012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福建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2012年福建QQ群:
&&& 「背景材料」
&&&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总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 「题目」
&&& 请围绕&生态文明&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又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对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严格依法环评既是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 依法环评是强化污染减排与治理的&控制闸&。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污染减排与治理是应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举措。&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标准,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重点区域和行业的发展规划中,统筹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行业发展与污染控制,保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减排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中,以改扩建项目环评为抓手,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持续创新、应用先进科技,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
&&&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非常好,不管是行测还是,两次考试都是岗位第一。公考中,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是因为时间不够用而只完成了少量的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智商,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都要有很高的效率。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1-2 分钟,读的次数就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 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 几分钟,在千军万马的公考大潮中,这是非常不得了的。
&&& 想学的朋友可以到这里用这个训练的软件训练,大概30 个小时就能练出快速阅读的能力,这也是我最最想推荐给大家的网站,再次极力的推荐给大家(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 键,然后点击鼠标)。大家好好学习吧!祝大家早日上岸!QZZN 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重要性,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帖子地址按住键盘Ctrl 键同时点击鼠标左键点击这里就链接过去了),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另外,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觉得,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可以成功2/3,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
&&& 依法环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的&调节器&。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依法环评,就是要以环境友好为导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使资源要素跨行业、跨区域合理配置,统筹解决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环境问题;通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有效防范布局性环境风险和结构性环境隐患,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同步。
&&& 依法环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杀手锏&。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环境保护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民生问题,环评工作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环境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依法环评,就是要通过建立起政府、专家、社会团体、项目建设单位与普通公众的沟通渠道,表达民意、倾听民声,坚决叫停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的建设项目,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的企业集团和有关地方实行&区域限批&或&行业限批&,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遏制落后产能和污染跨区域转移、向乡村蔓延。
&&& &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拓展工作领域、强化服务意识,使环境影响评价在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一是从宏观战略层面预防环境问题,成为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主渠道。全面推进规划环评,促进了重点区域的合理布局和重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探索战略环评,完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试点,探索了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钟杰杰)
名师模块教材面试教材系列国考新大纲系列福建省考教材华图教你赢系列
| 历年真题
福建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其他考试真题
申论行测面试
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时事热点
考试类别&|&报名时间&|&报名入口&|&笔试时间
省考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教师教师事业单位省考
                        
已解决问题:339
已有600人参与此话题
提问者: 2012殇
提问者: 木子天下
提问者: shang_zheng
提问者: aminagul123
已有1644套题 192624人参与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pdf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 详细信息
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0:13:01 来源:http://www.hb114.cc
  沈轩理  近日,为认真学习领会《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联合召开了以“生态理念与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来自我省高校、党校、社科院以及政府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省委《决定》的重要意义、主要内涵,研究分析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路。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对浙江人民子孙后代谋求福祉的一个庄重承诺,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研讨会的内容综述如下:  A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探索浙江科学发展理念的新飞跃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推进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与会专家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而建设生态文明,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  与会专家认为,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内容涵盖了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它是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与长期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全面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更好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会专家指出,浙江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现象。一些地方出于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在“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发展方式下,陷入“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生活富裕了,生存环境恶化了”这样“黑色经济”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些年,尽管生态省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陆续出现。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在个别地方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源日趋复杂。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多,而保护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长此以往,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我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二五”规划谋局之年。与会专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这是因为资源环境约束是制约浙江“十二五”发展的突出矛盾,浙江依靠投资和大量消耗土地、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没有形成,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十二五”时期,浙江将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产生的突出矛盾:一方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有稳定增长的能源供应作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转换也要大量用地,各类资源的需求客观上还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浙江保护资源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十二五”期间浙江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相分离的目标,必须对过去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的合理性。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十年绿化浙江”、建设“绿色浙江”等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我省继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目标之后,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任务,既是清醒的现实考量,又具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的专家认为,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指明了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制订了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和产业布局,提出了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的导向,是一个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的专家认为,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是把握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新构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刻的道路新选择。还有的专家认为,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表明省委已经对浙江的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更深刻认识,已经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高度来思考浙江今后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这不仅会大大改善千百万当代浙江人的生活环境,而且对千百万浙江人的子子孙孙也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B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与会专家认为,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呈现出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特点。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与会专家指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的反作用,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并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仓,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与会专家认为,工作上也要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点防治工业污染向全面防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转变;从重点治理水污染向全面推进水、大气、固废、土壤、噪声等污染治理转变;从污染治理攻坚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要把污染治理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有的专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并非单纯是生态环境领域的事情,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事实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局限性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这集中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布局不当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失调等方面。因此,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寻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以求既可从宏观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有的专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上都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和生态化体现。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顺应国际潮流,积极推进产业经济低碳化和低碳技术产业化,降低高碳产业比重,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在太阳能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等低碳技术的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有的专家认为,推进浙江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群化,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要着力改变浙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等状况,着力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改变浙江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等状况,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由一般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主转型,注重通过招商选资和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改变部分地区、部分产业布局分散,集聚能力低下等状况,大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制造业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  有的专家认为,节能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发展节能产品专业市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因此,节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有效降低节能产品的成本,使企业和消费者的收益增加,是发展节能产业的核心问题。在不增加政府负担的约束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路径,是节能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形成节能产品专业市场。  有的专家认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富有浙江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浙江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大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品牌,把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各个环节,打造高效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C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整体推进广泛参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现实的目标;既是生动的实践,又是长期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因此,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注重建设,常抓不懈,切实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收到良好成效。  有的专家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力推进。因为,面向企业的经济政策要通过企业落到实处,面向公众的消费政策要通过居民付诸实践。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各项工作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参与,政府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状况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监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成套设备”,是一次综合改革过程。有的专家认为,单兵突进式的改革路径已成过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改革,需要全面创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就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均作了明确而具体论述,显示了省委加快改革进程、深化综合改革的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从体制、机制、法制三个层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才有制度性基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才可能深度融合,“富饶秀丽、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才可能完美打造。  有的专家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要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丰收,奏响“绿色”和“金色”的二重奏。其中的关键是需要系列的、科学的、完备的、相互联结的制度作为保障,当前主要是要着重完善和落实以保“绿色”为着力点建立起相关的制度机制。一是完善落实“不能保全绿水青山,就撤销你的金山银山”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和环保责任机制,促使政府包括环保职能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切实以“生态优先”为施政管理实践的根本原则。二是完善落实“谁破坏绿水青山,谁就丢失金山银山”的严格的治污执法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促使企业不敢有、不能有、不会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三是建立“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足额到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目前那些经济欠发达、生活欠小康又发挥着重要的固碳生态功能的山区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建立“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生态科技生态经济的促进机制,包括相应的生态科技促进法、生态经济促进法等,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  有的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是最具有制度创新活力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浙江省也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休渔期”制度、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等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理由相信,制度创新必将大大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有的专家认为,政绩评估体系如同“指挥棒”,不同的政绩评估体系,就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客观上就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形成以GDP为主要量化指标的领导考核和干部升迁机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强化了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作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入绿色GDP观念,不仅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切实体现政府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要求,进一步突出对改善环境质量、生态修复和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能力建设等内容考核有关指标的权重,倒逼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专家一致认为,省委提出要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这是决定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作为一个总体要求,不仅要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当生态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灵魂和意识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投入才会长久、持续和自觉,才会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并转变成自觉的行为。
&  有的专家指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态价值理念到各个不同领域的生态文化元素,乃至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丰富的层次性;从各地生态文化资源的调查、资料的挖掘,再到生态文化品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生态文化的研究、宣传到生态文化载体的建设,各类创建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财力人力的支持,需要科学的规划,更需要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实实在在地注重“生态文化”的内在特质,丰富生态的“文化”内涵,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县、市的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家庭、学校、企业等的评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法规的普及、技术的推广等。  研讨会上专家纷纷表示,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为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拓展了理论空间和研究方向,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扩大视野、潜心钻研,不断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支撑。
【收藏本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