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稿审稿 总不回信息可不可以撤稿

论文撤稿,该责怪谁?【已发表】
已有 12809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本文由《科学新闻》2011年第1期“学界”栏目刊登。作者:马臻(本博主) & & & & & & &
最近《医学伦理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在过去10年中,生物和药学领域至少有788篇论文被撤销。有些是因为学术不端,如伪造和篡改数据,而有些则是因为数据分析草率而造成结论错误。据报道,蓄意造假者往往是屡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并掺了很多合作者的名字以图在“东窗事发”时减轻自己的责任。在788篇撤稿中,美国科学家的撤稿独占头筹,为260篇。 & & & &无独有偶,最近《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10年十大论文撤销事件,一些发表在《自然》、《科学》、《柳叶刀》等高端刊物上的论文被曝光,连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被揪了出来。滑稽的是,有些论文曾得到同行的大量引用和诺贝尔奖得主的力挺,甚至被《科学》杂志的主编吹捧。 & & &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被媒体“选中”的撤稿事件,大多是生物和医药领域的。但事实上,在其他领域,该类事件层出不穷。虽然爆发出来的触目惊心,但那只是冰山一角。打到了少数大老虎(发表在高端刊物上的论文),却漏掉了大量苍蝇。这是因为很多垃圾杂志上的论文别人不读,也不跟着做后续研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懒得去理论而已。 & & & &出了事,总会有人站在风尖浪头。然而,对这类事件的反应,正如当初对肖恩造假的反应,体现了世态炎凉:那些造假的“始作俑者”本应担负起最大责任,但他们不是极力辩解说这是“不小心的错误”,就是强调“出现错误并不影响论文的学术观点”,甚至干脆说“这是手下研究生的个人行为”。而那些只知道“数数字”的单位领导,在出事之前狂吹“我们单位发了篇《科学》”,而出事之后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和仕途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国内国外都一个样。令人不屑的是那些“从犯”:他们在投稿前抢着要分一杯羹,或者暗喜自己“被挂名”;而一旦被查出问题,却不是粗描淡写,就是说与他无干。出事之后,那些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都躲得远远的,搞起了冷处理。人们不禁问,为什么问题论文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编辑和审稿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 & & &一般以为,作者造假或者出现学术错误,应“文责自负”,编辑和审稿人都没错。不能没事的时候大家都皆大欢喜,而一旦“东窗事发”则怪审稿人。这是因为,审稿人的职责就是协助编辑,就该稿件能否发表提供自己的建议,并提出具体的技术性的、科学性的修改意见或评论。审稿的假设前提就是默认这份稿子是真实的,而不是造假的。如果审稿人发现造假的确凿证据,完全可以以此理由建议退稿。但如果没有发现,或者只是有些顾虑,往往无法放在台面上去质疑作者。这就好比在国外学术会议上,有的人把自己挂名的、以同事为主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去讲,说“我们做了这个、我们发现了那个”,你也不会站起来粗鲁地叫那个人界定自己的贡献,更不会跳出来问那个人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很羞辱人)。更何况,很多情况下造假是难以发现的,这是因为作者往往比审稿人更知道自己论文的细节,审稿人虽然通晓这个领域,但是缺少具体的“上下文”,也没有义务在自己的实验室花时间重复了稿件的实验再提供审稿意见。 & & & &但仔细一想,审稿这个机制真的无懈可击吗?一般来说,好的学术刊物倾向于找资深科学家当审稿人,资深科学家也更愿意为好的刊物审稿。可是,那些日理万机的资深科学家往往没有很多时间详细检查论文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平时要么很少看文献,要么同时有好几个课题的文献需要看,自己也不做实验,不清楚细节。更何况资深科学家每天一打开电子邮箱就收到几十封信,甚至每周收到几篇稿子审,这怎么能好好审呢?还有的科学家叫学生代理审稿,经验不丰富的学生难免不出错。吃不准的就让作者大修改“放水”通过而不是退稿,防止错杀无辜嘛。“反正我又不是作者,出了问题作者自己会负责的”,很多人这么想。而蹩脚的杂志叫不动明星科学家,只能叫尚未成名的基层科研工作者,甚至叫研究生审稿,很多时候稿件内容和审稿人的专长关系不大,因此出错就难免了。举个例子,编辑让从事催化研究的人审化学热力学、量子化学计算的稿子,真不知道审稿人是在审稿还是在学稿。而编辑呢,一看到新潮的、能够引起轰动的稿件,或者被作者“花好稻好”的投稿信吹得神魂颠倒,而把稿件给了作者的朋友或者常常“高抬贵手”的人审稿,在收到修改稿时不是仔细斟酌甚至发回重审,而是急匆匆地追求新闻价值而抢先发表,这是不是也该检讨呢? & & & &科学总是在自我纠正中前进的。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对于作者来说,要自律。当你在得到“惊人”的实验结果而急着想制造新闻的话,多想想数据可靠吗,解释正确吗。很多时候,即便数据可靠、解释正确,因为缺乏对自己工作的客观认识,缺乏对“上下文”的了解而夸大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例如号称是首次报道,但其实类似的东西早就被别人报道过了。对于编辑来说,应该把稿子送给真正的第一线专家、真正研究这个课题的“小同行”审稿。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审稿人梯队,不但有资深科学家把关,还有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只有长期接触审稿,才能审得好。但这往往是苛求,因为即使一个学术刊物有很多编辑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分管,并且那些编辑是本领域的专家,他们也不可能对每篇稿件的课题了如指掌。更何况很多差一点的杂志并没有资深的编辑把关,很多商业化出版社开放获取杂志的编辑都是名字没有听说过的。对于审稿人来说,如果你没有能力审稿,或者没有时间审稿,不要审稿。如果有顾虑的,告诉编辑。但往往审稿人怕拒绝审稿丢了面子或者害怕下次投稿编辑给他另类处理,而勉强地接下了审稿任务,其结果不难想象。 & & & &那么,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上上下下,人人都说自己压力很大,人人都在被“心魔”拿着刀在追赶:研究生、博士后害怕出不了好文章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当上助理教授的青年科学家怕出不了文章,五、六年后拿不到终身教职;而拿到终身教职的科学家害怕发表速度慢而被同行“舀光”了,害怕因为没有在高端学术刊物发表文章而拿不到经费、交不了帐。人人都被“驱赶”着:科学家被资助机构“驱赶”着,被考评和升职“驱赶”着;学生被老师“驱赶”着,被威胁说得不到好结果就不能毕业;而大学,也不幸地被各类“排名表”上的论文统计数据“驱赶”着……如果科研工作者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如果“驱赶”再少一点,他们就更不容易往“火坑”里跳。&PDF下载:
本文引用地址:&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华科学报上投稿4个半月,一次审稿意见都没回,我要不要撤稿~~~ - 论文投稿 - 小木虫 - 学术 科研 第一站
&& 查看话题
华科学报上投稿4个半月,一次审稿意见都没回,我要不要撤稿~~~
各位虫友,今年年初1月份左右在华科学报的自然科学版投了一篇中文文章,这都过去四个半月了,我都没有收到审稿意见,是不是不太正常啊???
期间给编辑发过两次邮件,编辑人是顶好的,很快回复了,说专家评审需要时间比较长,有消息会尽快通知我云云~~~
这都过去这么久了,心里没谱啊,我在考虑要不要撤稿,回来重新选一个快点的期刊???
各位虫友给点意见吧,真心捉急啊~~~
:hand::hand::hand: 耐心等,祝好运 :hand::hand::hand::hand::hand:
var cpro_id = 'u1216994';
欢迎监督和反馈:本帖内容由
提供,小木虫为个人免费站点,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欢迎协助我们监督管理,共同维护互联网健康,如果您对该内容有异议,请立即发邮件到
联系通知管理员,也可以通过QQ周知,我们的QQ号为:8835100
我们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理和答复,谢谢您的监督。
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为中国学术科研研究提供免费动力
欢迎监督,发现不妥请立即
E-mail: & QQ:8835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撤稿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