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路径导论》的主体内容有哪些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包括哪些内容
&& &一、物质保障责任。包括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规定;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二、资金投入责任:包括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包括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按规定委托和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或者注册安全助理工程师为其提供安全管理服务。
&&&&四、规章制度制定责任: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五、教育培训责任:包括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
&&&&六、安全管理责任:包括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七、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的责任。包括按规定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及时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国民经济领域专家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纸HTML版本
&第A5版 访谈
刊号CN21-0001
第A09版 : 新闻第A1版 : 要闻第A10版 : 新闻第A10版 : 奥运特刊第A11版 : 奥运特刊第A12版 : 奥运特刊第A13版 : 奥运特刊第A14版 : 奥运特刊第A15版 : 奥运特刊第A16版 : 奥运特刊第A2版 : 要闻第A3版 : 国内:国际第A4版 : 产经第A5版 : 访谈第A6版 : 特刊第A7版 : 社会第A8版 : 要闻第A9版 : 要闻
?碰撞与交融
碰撞与交融
――沈阳体育学院曹继红谈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
本报记者&刘洪宇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源于西方体育文化,以公平竞争、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和促进和平、友谊、进步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严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并得到广泛的参与。百年来,中国在有意识地寻求与主动地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合理内核,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扎根就是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最重大的成果。同时,我们传统的体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北京2008年奥运会,赋予奥林匹克运动更多的中国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两种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
&&&&从体育思想、运动项目、运动规则与社会组织三个层面认识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记者:我国正在举办奥运会这一世界最重大的体育赛事,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体现,我们为之骄傲。同时应该看到,这也是近现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的最大成果,今天就请您给我们讲讲关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我们知道,奥运会源于欧洲的希腊,现代奥运会的多数竞技项目都是在欧美产生的,那么,有人就会首先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们中国自己的体育文化是什么呢?
&&&&曹继红:“体育”这个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很广,并不是说只有源自西方的运动项目才能称为体育。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终身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文化活动。由于对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的追求是人类共有的基本愿望,因此,参与体育运动便成为各国民众的实践活动形式,自古有之。但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自然观、生命观、身体观的差异,对于如何进行身体练习(包括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形式、组织、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尽管文化具有差异性,但由于人类需要与追求目标具有相同性,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可以超越民族与地域的界限进行相互交流,并为其他民族乃至全人类所共享。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健身术,创造出了独有的传统体育文化。
&&&&记者: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是以中华武术为代表吗?在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曹继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中国古代文明演化而成,在农业经济背景下,以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观、生命观为思想基础,以独特的养生术、武术及娱乐性竞技项目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而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则是由古希腊文明演化而成,在工业经济背景下,以西方近代科学的生理观、生命观为理论依据,以规则严谨的竞技运动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两者之间无论在价值观念、体育制度和外显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不同点。从体育思想、运动项目、运动规则与社会组织三个层面考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话,就会发现“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自然养生”思想孕育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项目,以中华武术为核心,包括诸如赛龙舟、中国式摔跤,古代的蹴鞠(踢球)、角抵(相扑)、马球、骑射等,还有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如抢花炮、木球、珍珠球、毽球、赛马、叼羊、秋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与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之前,其社会建制的制度化体系是缺失的,即缺乏一种将这些运动形式普及大众并不断完善的制度系统,包括规则完备、竞赛组织、推广开发等方面,从而影响了许多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时间维度上的流传和空间维度上的普及。
&&&&记者: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在制度方面的优势相对明显吧?
&&&&曹继红:是的,一项体育运动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一定范围群体间的游戏或军事训练,趣味性和竞技性都不错,如跨栏原是英国18世纪牧羊少年的追逐游戏,铅球是欧洲士兵掷炮弹的比赛,但是如果没有公平竞争的共同价值,没有统一的竞赛与合理的规则,没有规范而有效的传播途径,也是很难为世人所了解和认同,也就很难得以广泛的普及。现代西方体育正是借助完备的组织体系和赛事机制,特别创造出了奥林匹克运动,使得体育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种体育的制度化过程,促使其与生产、军事和宗教等社会活动分离,从而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拥有成熟的理论、方法、组织、制度,并有完备的物质设施的文化现象,在工业文明的背景和近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和普及。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中,中国有意识地寻求与主动地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合理内核
&&&&记者:中国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是在近代开始的,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西方体育文化最初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之初,国人的态度如何?
&&&&曹继红: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建立西式学堂,聘请洋人教官,选送留学生出国,西方体育文化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传入中国的。比如,洋务派军队训练和创办的福建船政、南洋水师等学堂中将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有拳击、哑铃、足球、跳远、跳高、击剑、刺棍木棒、游泳、滑冰、木马、单双杠等,并不断举办校际运动会。维新派康有为、谭嗣同、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提倡新的体魄观,主张大力发展体育,这为接纳西方体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比较正规的田径、球类运动及其竞赛活动和体育理论则是在西方人来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中开展和传播的,成为西方体育输入中国的重要渠道。如受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委派来华的麦克乐1913年至1926年在华期间,曾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大量的文章,传播西方的体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这些有代表性的西方体育思想通过各种载体相继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辐射力强且传播速度快的西方体育文化传播网络。可以看到,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的初始阶段,中国并非处于完全的被动位置,其中既有文化同化下被迫的输入与移植,又存在着有意识地寻求与主动地吸收接受,是一个双向过程,并逐渐形成选择性借鉴的交流态势。
&&&&记者:近代由于国难深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这是否也刺激了许多有识之士对西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传播,想以此提高国民的体魄?
&&&&曹继红:是的,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西方体育文化所蕴含的探索、征服精神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特别是想把这种竞争和对抗的比赛形式作为改造国民身体、塑造国民精神、鼓舞国民斗志的有效手段。孙中山从军事的角度积极倡导体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国人都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身体,强壮后代,保家卫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妇女在体育方面也争得了更多的权利。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上发表了题为《今日之教育方针》的文章,主张人在10岁之前的教育应以体育为主,注重培养“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等品质。毛泽东早在1917年4月于《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对体育的目的、作用、地位、原则等进行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也。&”认为学校教育应德、智、体“三育并重”,“三育”之中体育应占“第一位置”。再如,张学良将军不但重视体育――资助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还爱好和参与体育,他打网球的照片至今还保留着。这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提倡对于西方体育在中国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提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的体育文化既有被动输入,又有主动引进,那么结果是什么呢?西方体育文化是否在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众中普及开来?
&&&&曹继红:到了20世纪初,已传入中国的西方体育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垒球、地滚球、高尔夫球、台球等20多个项目。学校教育中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内容也逐渐增加,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把学堂改称为学校,规定各级学校开设“体操科”。体育专门学校(学院)这种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教育组织形式也相继诞生,从学制形式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无不带有“西学”的种种印迹。在学习与借鉴“西学”的过程中,近代中国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化、制度化的体育文化社会管理体系。如1927年以后,有了各种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国民体育法》、《体育组织法》等法规也象征性地得以颁布,各种竞技运动组织形式,如学校运动代表队,区域性、全国性的竞技运动团体相继诞生。以此为契机,各地区、省、市相继开始举行各类体育运动竞赛和运动会,竞赛办法也日趋规范化。到20世纪20年代,与国际竞赛体制基本相适应的中国竞赛体制初步形成。&1924年8月,全部由中国人组成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上海成立。&1927年以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相继加入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
&&&&记者:于是有了近代中国3次参加奥运会?
&&&&曹继红:是的,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联系正是两种体育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动写照。&1931年中国奥委会组织的诞生,标志着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与制度的中国本土化移植过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单刀赴会,成为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中国人;1936年中国派出一支69人的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1948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赴英国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西方体育文化近代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但是在这3次奥运会上中国都没有取得好成绩,参赛过程也极其艰难,说明西方体育文化相对于整个中国体育界和中国数亿民众而言,还显得那么的微弱,能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百姓少之又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约了体育的发展。
&&&&中华传统体育吸收了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营养,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之后逐步走向世界
&&&&记者:在西方体育文化输入、引进、借鉴的过程中,是否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过冲突?本土体育文化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是有所改变还是“独善其身”?
&&&&曹继红:在近代中西方体育文化接触、交流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影响与反影响、接受与排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初,中国体育文化也曾对它表现出排斥性,认为“西洋体育是形式体育”,“华而不实,炫人耳目”,“偏重肉体而忽视精神”,并认为运动“目的本不专在改良体形,还得兼顾其实用价值”。&日,天津《大公报》在题为《今后之国民体育》的社论中主张,“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应以“土体育”为宗,以“洋体育”为副。由此就“今后国民体育如何走向”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土洋体育之争”大辩论,真实地反映出中西方两种不同性质体育文化碰撞后所引发的对立、排斥、矛盾等种种冲突现象。
&&&&在这场论战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如武术,也开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改良,如提出“不能因其为我国所固有者而予以特殊地位,以捐弃其他合乎科学及教育之体育活动也……国术家对于近代体育及基本之学科亦须有相当之认识,此实为发扬研究国术之必要途径”等,并开始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武术进行整理和研究,促进了武术运动的科学化发展;逐渐建立起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竞赛规则体系,先后举办了近百次全国和地区性的武术比赛,其评判和比赛的形式已类似近代运动会。无论散打还是套路,“均采用明确目标,不使稍涉含糊”,“分别等级,凡触犯规则者,即取消其运动资格”。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等众多武术组织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武术从民间秘传的状态走了出来,开始有目的地向大众推广和普及,对武术套路、架势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健身和竞技比赛。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上,通过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提案《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武术就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刺激下,吸收了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营养,出现了从武术思想、运动内容到竞赛方式的吐故纳新与重新构建,使之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
&&&&记者:您讲到了近代西方体育文化在向中国输入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冲突与融合,那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否主动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呢?
&&&&曹继红:明代以前就有华侨把武术向海外传播的事例,之后,更有大批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把中华武术带到了世界各地。精武体育会是近代传播武术中最成功的群众社团组织,以振兴中华为宗旨,高举“爱国、修身、助人、正义”的旗帜,向世界传播武术,从而在海外得到了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持与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到1929年,精武会已有42个海外分会,会员40余万。其他如中央国术馆作为官方组织通过武术表演在国际武术文化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9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为了让世界认识武术,促进武术走向世界,中国组建了一支武术队参加奥运会表演,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出神入化的表演,轰动了德国。此次赴德表演,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真正向世界传播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的国际关系,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但这期间借助影视业等媒介传播,在许多港台武术家如李小龙的推动下,中国“功夫”为世界所熟知,被刮目相看。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开办武馆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外爱好者加入到了习武大军中来,为武术的国际传播作出积极的贡献。&1982年,我国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从此,武术全面走向国际。&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1999年6月,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全会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拥有来自五大洲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运动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认识,习练太极拳的海外人士就达到了几千万。
&&&&21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共生与并存、共享与并荣的新时代
&&&&记者:看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因为各有各的长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国际各体育组织广泛建立联系,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在交流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其成就有目共睹,集中反映在奥运会的历程上,从1984年的第一块奥运金牌到今天成功承办奥运会,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曹继红:是的,事实上,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体育发展史就是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的历史。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与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公平竞争、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已不再仅仅是“被动式”的输入和“照搬式”的引进,而是开始以它的博大精深和坦然自信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开始了化宾为主的“自觉式”和“选择式”的互动与交流过程。
&&&&记者:20世纪,我们既全面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又没有丢掉自己独有的传统体育文化,那么,在新的世纪,您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是什么?用怎样的民族文化成果和西方乃至世界进行交流,并为世界体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曹继红:要展望未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还得从时代的大背景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来考察。伴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也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人们在精神方面出现了种种危机,从而引发了有识之士的自省与反思,并急于寻找他种文化参照系以反观自身。同时,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摆脱过去的边缘从属地位,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自己、展示自己,所以说中西方文化交流在21世纪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繁荣阶段。
&&&&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既有各自民族特性,又具有人类共性。各有长处,其间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优与劣、好与坏的区分和比较。如果说中国体育文化是天人合一下的“柔性”文化,重“养生”、“娱己”性强,那么,西方体育文化则可以理解为天人对立下的“刚性”文化,“娱他”性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性――身心俱修,强调内在神韵,注重在活动中提高心灵感受和意义寻求;独特的内省自娱性――面向个体,强调个人活动的内在感受;活动强度的适宜性――动作徐缓,低负荷强度,有规律,长时间,逆常态姿势,这些都是西方体育文化所缺乏的“特色”。因此,在未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中,中国体育文化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有可能、也应该为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一种古老而崭新的动力系统和丰富的思想与手段源泉。中西方体育文化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将彼此相互渗透,从两极对立到走近彼此,从排他走向共容,一极将渗透和包含另一极的“合理因子”。理论上讲,两极的张力越大,彼此的渗透力越强,文化总量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21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共生与并存、共享与并荣的新时代。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体育深入挖掘、建立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健全竞技机制,利用奥运会、各种国际竞技赛会以及大众传媒等机会和力量传播和普及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载体,必然会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图片说明:
&&&&①1936年武术在柏林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图为武术男队的合影。
&&&&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元素。
&&&&③金牌,书写着中国体育的辉煌。
&&&&④友谊,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体现。
&&&&⑤我国古代民间蹴鞠运动图。
&&&&⑥太极拳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有着众多爱好者。
&&&&⑦萨马兰奇先生在观看完武术表演后与运动员亲切握手。
&&&&⑧起源于美国的篮球运动,风靡13亿人口的中国,体现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
&&&&②③④⑧为新华社图片
&&&&曹继红&博士。&1962年生。现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沈阳市优秀教师;曾宪梓奖教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委员、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体育的社会学、文化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出版《日本大众体育发展与&“政府促进”研究》、《体育社会学》、《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解读》、《全民健身导论》等著作和教材。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南针书店
高等学校教材:全民健身导论 李相如,苏明理 3
(货号:3)
开&&&&&&本:16开
页&&&&&&数:316页
字&&&&&&数:
I&&S&&B&&N:3
售&&&&&&价:30.20元
原书售价:30.20元
品&&&&&&相:
运&&&&&&费:北京市石景山区
快递:15.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2件)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教材:全民健身导论
原价:30.20元
作者:李相如,苏明理&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3
字数: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全民健身导论》主要供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以及民族体育专业等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社会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私人教练、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全民健身指导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全民健身导论》分十三章,内容包括全民健身概述,政策法规,活动组织与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市民、农民、学生、弱势群体的健身,健身效果评价以及全民健身的国际比较等。全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论述与案例实例相链接,是一本可读性强、信息量大的实用性教材。
目录
第一章&&全民健身概述第一节&&全民健身的概念、作用与地位第二节&&我国全民健身产生的背景、特征第三节&&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第四节&&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走向第二章&&全民健身活动政策法规第一节&&全民健身法治概述第二节&&全民健身法律性质和法律制度第三节&&现行全民健身政策法规第四节&&全民健身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第三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瓣读第一节&&《纲要》产生的背景及实践意义第二节&&《纲要》的主体内容第三节&&《纲要》的实施第四章&&全民健身管理第一节&&全民健身管理的含义第二节&&全民健身管理体制第三节&&全民健身管理的原则第四节&&全民健身管理的方法第五章&&全民健身活动设旋第一节&&全民健身活动设施的分类第二节&&全民健身工程第三节&&全民健身活动设施的开发与利用第六章&&全民健身活动的分类与基本内容第一节&&全民健身活动的分类第二节&&全民健身活动的特点第三节&&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内容第七章&&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第一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概况第二节&&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第三节&&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第四节&&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走向第八章&&市民健身第一节&&城市生活与体育健身第二节&&市民生活方式变化与体育健身第三节&&市民健身活动的特点与方式第四节&&市民健身常用手段第九章&&农民健身第一节&&有关农民与农村的概述第二节&&农民生活方式第三节&&农民健身活动特点与方式第四节&&农民健身常用手段第十章&&学生健身第一节&&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第二节&&学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特点第三节&&学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方式第四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第五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第六节&&学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注意事项第十一章&&弱势群体健身第一节&&弱势群体与社会第二节&&残障人健身第三节&&农民工健身第四节&&下岗职工健身第十二章&&全民健身效果的评价第一节&&全民健身效果评价的概述第二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第三节&&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第四节&&全民健身效果综合评价第十三章&&全民健身的国际比较第一节&&国际大众健身的发展概况第二节&&欧美国家大众健身的经验与启示第三节&&国际大众健身的发展走向附件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附件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附件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主要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李相如,现任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现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苏明理(1952-&&),陕西紫阳县人,西安体育学院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生学历。历任西安体育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2005年6月任西安体育学院院长、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院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管理学学科带头人、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地区高教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高教学会理事、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序言
好评!卖家发货很快,书也很好,我忘记点击收货啦~
事情办得好。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健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