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开放度较低的原因分析及出路

截止发稿时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百年历史也是人类对以货币表示的信用秩序选择的历史。经过了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后,国际货币制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趋势。欧盟区内欧元的成功启动和中北美区的货币合作以及拉美国家的&美元化&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2030年,世界将形成两个主要的货币区--欧洲货币区和美洲货币区。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注:这里所指亚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十个国家和地区。)各国(或地区)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与趋势。本文认为:亚洲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已逐渐趋同,但货币合作的基础仍较为薄弱,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亚洲区域货币未来整合的趋势是单一货币亚元,但这一演进的过程是逐步、渐进的。其演进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区域内的金融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亚洲汇率机制;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亚洲货币联盟和亚元的建立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
一、全球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
货币制度,也即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制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年是金本位的&/gjs/index.htm时期&,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兑换,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转移,从而保证了金币内、外币值的稳定。&/gjs/index.htm输送点&规则也使得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由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从而保证了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因而,在此期间,全球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货币秩序和汇率较长时期保持稳定。但是,国际金本位制运行到20世纪初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的境地,这主要是由于/gjs/index.htm生产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国只能增加流通中的纸币,这为它的瓦解创造了物质条件。其次,缺乏严格的国际监管机制,盈余国倾向于将盈余冻结以获得更多利润,这样,纸币与/gjs/index.htm的自由兑换便难以维持。另外,/gjs/index.htm充当货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如果再用/gjs/index.htm作为世界货币,人类的命运就取决于金矿主的利润,人类就要做金矿的奴隶,就要做金矿主的奴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参战国实行/gjs/index.htm禁运和纸币停止兑换/gjs/index.htm,金本位制崩溃。战争结束后,人们重建了金本位制度。除了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度外,英法等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其它大多数国家实行金汇兑本位制。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并存阶段及金本位制的瓦解阶段。金汇兑本位是一种&虚金本位&,使得本国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受到金本位制国家的控制和影响,是一种附庸货币制度。1925年、1933年英、美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各国组成相对独立的货币集团,各货币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强外汇管制,对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这一期间不存在统一的货币制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1944年7月,在美国布富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了关于汇率安排和对成员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可兑换/gjs/index.htm的美元本位&,但又与金本位完全不同,因为金本位与国内货币供应联系起来,这会引起货币紧缩、失业和萧条,现在这种联系割断了,逆差国可以得到基金组织的帮助而不必在国内实行货币紧缩。但这种体系的建立是英美货币主导权之争的结果,美元与/gjs/index.htm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以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实质上使美国几乎独占了货币金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隐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即& 特里芬两难&;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间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必将动摇。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美元危机,并宣布放弃维持/gjs/index.htm和美元的比值的义务,其它国家纷纷宣布不再继续履行货币平价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制度的一种&霸权合作&,一切外围国家必须服从和维持美元,各国不能灵活运用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工具,只能被动地在市场上输出入美元来抵消或平抑美元的过剩或供给的不足。当其它国家越来越不能从这样的制度安排中获益时,体系性崩溃就无可抑制地爆发了。
4.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 和&IMF章程第二次修正案&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也是后布雷森林体系的起点,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货币的大量/gjs/index.htm化为既定事实,美元成为未制度化的主要本位货币;二是全球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汇率调节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三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国际放任自由制度。
这种既无本位及其适度增长约束,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体系,通常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这一时期,世界性通货膨胀开始蔓延,各种区域性频繁爆发。因此,欧盟开始了向货币联盟迈进的初步尝试,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钉住单一货币或货币篮子,绝少任由汇率自由浮动。&无体系&的体系对国际收支和清偿力的适度增长两个核心问题不能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它过分强调汇率的单边自主以及协调机制的非制度化,使协调变为逆效。同时,由于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各国在货币供给、财政政策等方面不能形成概括性的协同制约协议,造成了清偿力不能适度增长的软弱性。
5.全球化中的货币联盟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上出现了一股货币集团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但这些货币集团尚处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不大。欧盟的建立及欧元的成功启动则将货币一体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二是美国经济保持了长周期的景气,北美的南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区域美元&,即美元化现象。三是区域性频繁爆发,各国都在寻求组建区域性货币联盟的有效途径,以维系世界金融的稳定。据估计,到2030年,世界将出现两个主要货币区--欧洲货币区和美洲货币区。
二、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全球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从外因来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成为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区域性货币联盟,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随着欧元影响力的扩大,可能会形成一个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中心,包括欧盟其它成员、中东欧法朗区、地中海以及洛美协定国家的欧元集团。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地区)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自1997年亚洲爆发以来,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亚洲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庸品,亚洲国家必然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亚洲金融市场,促进亚洲经济健康发展。
从汇率制度来看,地分依赖美元的汇率安排威胁到了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亚洲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如港元、泰铢等。当大量国际游资对亚洲进行冲击时,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被迫大幅贬值,币值的突然下降带来了地区内的经济恐慌,股价巨幅下跌使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打击。要消除与美元挂钩的汇率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唯一途径就是消除美元的影响,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创立亚洲统一货币。
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来看,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单一货币的实施会使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还可以进一步稳定汇率,彻底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促进经济的发展。货币合作的主要成本在于成员丧失了各自货币政策的主权,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成本会变得相对较小。
三、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1997年,日本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并承诺为这一基础提供了1000亿美元的资金。日到8日,亚洲开发银行年会和中日韩及东盟共13国财长会议在泰国清辽召开,标志着亚洲货币合作已开始走向务实的阶段。但这些设想能否实现主要应考虑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实行单一货币的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否已经具备。
(一)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看,亚洲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区域内贸易投资发达,各国间有较强的依存度。东亚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大陆和&亚洲四小虎&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自然资源较缺乏。因此,由于各国进出口产品和资源互补性强,使得东亚各国和地区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非常发达。从东亚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来看,其相互依存关系十分紧密(如表 1)。
表1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依存关系
单位:亿美元
输出国(地区)输入国(地区)  日本  亚 洲  亚 洲  中国大陆
&四小龙& &四小虎&
日 本             -   779.3   311.8   161.8
亚洲&四小龙&         315.8 392.6  291.2  319.8
亚洲&四小虎&         234.2 307.5  52.6    31.5
中国大陆            110.1 419.3   24.3     -
资料来源:林华生著《亚洲四级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P11.
同时,亚洲地区内的投资合作往来也逐渐增多。亚洲经济发展持有的&雁型&模式为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东南亚之后,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复苏,东亚新兴工业区逐渐成为东亚国家的最大投资者。1998年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总额增加到8.357亿日元,占全球的16%;截至 2000年5月底,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投资金额超过6233亿美元,其中的前5名除美国外,其余全部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区域内长久的贸易合作及发达的贸易投资,表明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亚洲经济正逐步走向&自立&,这为进行货币合作,组建货币联盟,建立单一货币带来了充分的可行性。
(二)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看,具有下列特征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经济开放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工资价格具有充分弹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等。
1.对外经济开放度
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是投融资活动的一体化,因此,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应仅仅以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而应考虑综合开放程度,以体现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东亚地区的综合开放度是很高的,但国别差异较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而中国、日本、韩国综合开放度指标较低。就平均水平而言,东亚地区的开放度要高于西欧地区,说明以出口为主导的亚洲&四小&及东盟各国基本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2.工资价格弹性
东亚地区三个方面的特征使工资和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第一,东西地区是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中地区,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刚刚完成。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量转移,这种转移在满足了工业化过程中对城市劳动力的巨大需求的同时,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第二,东亚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不制订最低工资法、就业保障法等法规,使工资基本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市场不发生扭曲。第三,亚洲国家工会的力量与欧美国家相比比较弱小,谈判能力低;失业保险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工资是构成企业成本的最重要部分,工资的较高弹性保障了产品价格的较高弹性。
3.要素市场的灵活性
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成员国财政转移的程度越大,这些国家越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亚洲各国和地区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障碍、法律障碍、文化障碍、政治障碍等等,这都使东亚整个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很低。
资本的流动性可以用金融深化的程度来反映,因为金融深化是资本充分流动的特质基础。金融深化的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核,一是政府对金融的管制程度,如利率管制、外汇管制、资本流动管理、金融业准入管制等等,一是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如金融机制的数量、金融工具的丰富程度,国际金融设施等等。
亚洲各国(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中国香港、新加坡组成,该类国家和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较高,是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基本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第二类由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和日本组成,该类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金融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已大大放松,金融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三类由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组成,这类国家金融自由化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较多的政府对金融的管制,资本流动的政策和市场障碍都很大。由于亚洲区域的大国--中国、韩国、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致使整个亚洲区域的流动性不高。
4.经济发展水平和一致性。
东亚地区在之后GDP逐年增长但有一定差异;失业率均在30%-6%,消费者物价指数均在较上的幅度内波动;基本利率除了菲律宾和印尼外,其它国家的利率水平较为接近;外债占GDP的比率除菲律宾、泰国、印尼外,其余均在欧盟国家所制订的60%以下;汇率波动幅度也不大。这些充分说明东亚十国和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已渐趋同,经济发展水平正趋于一致,这在走向统一货币的道路上已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 5.政策目标的相似性
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货币合作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对 年东亚国家(地区)的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比较发现低通货膨胀率组包括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及中国台湾;高通货膨胀率组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各国通货膨胀率的标准差为5.2%,大于年西欧9国通货膨胀率的标准差。东亚国家在通货膨胀率方面的明显差异,为建立统一货币区后的政策协调带来了一定困难。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亚洲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正不断提高,但在生产要素流动性以及政策目标一致性等方面还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因此,目前的亚洲地区距离统一货币--亚元的建立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还不具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制度保障、以汇率目标区为主体的、如同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合作机制的条件。确切地说,目前处于货币合作的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这个时期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双边性。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一个中级阶段,货币一体化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一些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经济一体化进展较为顺利的国家之间产生了在货币一体化方面进一步行动的意愿和可能性,但是整个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存在差异,货币合作便经常在两国或三国之间进行,以两国或几国签订协议的形式存在。
第二,还没有涉及汇率稳定的严格的框架协议,只是进行汇率稳定的尝试性合作,如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政府货币互换协议,紧急时刻货币援助的协议,共同干预市场汇率的行动等等,还没有形成汇率目标区计划。
第三,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贸易投资内部关联度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阶段,距离最优货币区的条件还存在距离。
四、21世纪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
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货币体系基础架构的货币联盟演进路径具有多种可能性,目前至少有单一货币联盟、多重货币联盟以及主导货币区域化三种形式。未来亚元属第二种演进路径,即多种货币联盟,其演进大体上可以分三个层次:
一是建立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如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AsianMonetaryFund)。就目前亚洲区域现状来看,正是处于这一层次。AMF 的建立可以借鉴IMF的成功经验,综合亚洲金融结构的特点来进行设计。AMF的基本框架应该先易后难,经过有关国家、地区充分协商和讨论后实施。鉴于东亚国家、地区经济联系相对密切、经济差异较小、可以首先在&东盟&范围内酝酿和实施,其它条件成熟的亚洲国家、地区可以随后逐步加入。作为区域性的金融市场的研究中心,AMF应发挥以下几方面功能:第一,对各成员国进行常规性监测,提出分析报告以及金融监管和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研究制定成员国行为标准和规则,提高各成员在金融运作方面的透明度和监管有效性。第三,建立融资机制,分散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第四,发挥最后货款人作用,对陷入和经济困难的成员提供及时的紧急援助,以稳定其金融局势,避免出现全面的社会经济危机,防止引发区域性和经济动荡,缓解金融全球化的系统风险。
二是建立起类似的欧洲汇率机制ERM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AERM(AsianExchangeRateMechanism)。在这一层次的初始阶段,由于亚洲还难以摆脱美国经济的依赖和影响。各国汇率制度基本上都是钉住美元,与平均汇率联动,因此,在这个层次上可以使用美元作为外部名义驻锚实施 AERM,即与美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用美元取代本国货币的流通,并根据本国货币与美国的汇率来确定与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各国有责任和义务将汇率维持在特定的汇率目标区内。随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程度的不断提高,亚洲经济逐步走向独立,对美国依赖将不断减少,这时各国可以根据其在区域内贸易比重和经济实力状况选择一篮子货币,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对外则统一浮动的固定汇率制度(Mackinon,2001)。在这一层次上的汇率合作机制可以从两国或多国开始,逐步扩展到次区域和全亚洲区域。
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ACA(AsianCurrencyArea)。实证分析表明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缺乏内在的约束机制,因此,汇率合作机制很难维持,亚洲汇率联动机制须向ACA演进。关于亚洲单一货币区的构建,又可以分为三种:
1.以日元为核心建立亚洲单一货币区。日本的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其通胀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日元也是区域内最国际化的货币。近年来,日本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某些国家,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日本的某些缺陷使日元难以担当中心货币的角色。日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比重较低,并且与美国相比,还缺乏一个成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国内金融市场,因此日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更低。此外,日元汇率波动频繁,是发达国家中最不稳定的货币之一。近年来,日本国内资金严重过剩,存贷款利率持续超低,日元大幅贬值,国内经济发展极不稳定。一些亚洲国家也难以忘却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日元要成亚洲区域的支柱货币面临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障碍。
2.以人民币为核心建立亚洲单一货币区。中国是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在东亚乃至全世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东南亚中,中国始终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抉择,使人民币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信誉。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还难以胜任中心货币的角色。如目前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已接受IMF第八条款,资本项目管制仍很严格,中国落后的及严格管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也使人民币很难在短期内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仍需时日。
3.模仿欧元创立亚洲单一货币区。即区域内几国共同创立内部驻锚,从记帐单位货币开始,最终过渡到单一的可流通货币。由于日本GDP占东亚地区的2/3,其实质和以日元为核心创立亚洲单一货币是如出一辙。
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货币联盟要有一个政治联盟为后盾。与欧洲相比,未来亚元的建立其困难可能主要在政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有分歧,如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差异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作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其次,单一货币和亚元的建立需要各国让渡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服从一种共同的货币政策。然而,东亚国家并没有显示出愿意放弃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强亚洲各国政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建立亚洲区域货币联盟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展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虽然目前建立亚洲单一货币--亚元存在诸多障碍和困难,但如果亚洲各国能相互信任,互助合作,亚洲经济能够相对平稳发展,亚洲区域货币整合仍有巨大的空间。
更多信息请点击:&
本文来源:易汇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今日点击榜
本周点击榜
本月点击榜
风险提示:外汇交易尤其是保证金交易具有很大的风险, 未必适合所有的投资者。使用杠杆比例来进行外汇操作对交易者有利也有弊。阁下在决定投资外汇市场前,应该仔细考虑阁下的投资目标,经验水平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于存在遭受一部份或全部初始投资的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阁下不应该以不能全部损失的资金来投资。并且, 阁下还应该留意所有与外汇投资相关的风险。若有任何疑问,应该向独立财务顾问咨询。山西省对外经济开放度较低的原因分析及出路_百度知道
山西省对外经济开放度较低的原因分析及出路
提问者采纳
城市环境公民素质文化特色等等等等,见谅求不喷。再一个包括污染等等由于矿业带来的负面作用是否也是造成对外开放度低的一个原因,当然这也是我们国家好多城市要努力的?我觉得首先是城市本身要努力升级,说的可能有不全面理解偏差漏洞什么。还有就是要有正确清晰发展方向并且社会上下为之努力咯。只是普通学生首先矿产的储存量已经决定了山西的煤矿产业一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也决定了它的经济类型对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部经济崛起的瓶颈与出路(原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中部经济崛起的瓶颈与出路(原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答案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综合练习答案一、名词解释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 统计报表。 2.汇率: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3.固定汇率: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4.浮动汇率:是指一国政府对
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 种制度。 5.绝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于别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6.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 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 7.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8.经济开放度: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指标,是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 9.对外均衡曲线:是指反映国际收支中既没有盈余、又没有赤字状态的曲线。 10.世界贸易组织: (WTO)是现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A 5.C 6.A 7.D 8.D 9.A 10.B 11.B 12.A 13.B 14.B 15.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ABDE 3.AC 4.AB 5.BD 6.ACD 7.ABCD 8.AC 9.ABC 10.AD 11.AE 12.CD 13.ACE 14.ABCDE 15.BDE 判断分析 分析题 四、判断分析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五、计算题 1.现考虑不存在政府部门,不存在资本移动和价格变动的简单的“固定汇率制经济模型”这 一模型的各种函数值和变量值有常数如下:C=2+0.8Y, M=10+0.2Y, X=80。试求: 1)对外贸易乘数为多少?能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多少? 2)进口为多少?能使贸易收支达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应为多少? 3)进口减少多少?可使国民收入均衡? 解:已知:C=2+0.8Y I=30 M=10+0.2Y X=80 (1) KX=1 1 = = 2 .5 1 ? b + m 1 ? 0 .8 + 0 .2Y=Kx(C0+I+XCM) Y=2.5×(2+30+80C10C0.2Y) Y=255C0.5Y Y=510 (2) M=10+0.2×510=112 (X=80) (3) NX=XCM=C32 答: (略) 2.其他条件同上,若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m 变为 0.25,边际储蓄倾向 s 仍为 0.2,t=0.2 试求:政府支出增加 10 亿元时,对该国进口 M 的影响。 解:已知:C=2+0.8Y M=10+0.2Y m=0.25 s=0.2 t=0.2 根据公式:KX=1 1 1 = = = 1.79 1 ? b(1 ? t ) + m 1 ? 0.8(1 ? 0.2) + m 0.56?Y=Kx×?G=1.79×10=17.9 亿 ΔM=10+0.2Y=10+0.2×17.9=10+3.58=13.58 亿 ΔM=13.58 亿 答: (略) 3.在充分就业情况下,A 国人均每工作日能生产 10 台电视机或者 20 台照相机,B 国能生产1 6 台电视机或者 30 台照相机。求: (1)A 国和 B 国生产什么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2)假定假定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且进出口交换比率为:1:3.5,A 国向 B 国出口 4 台电视机后,两国各自可消费电视机和照相机多少? 解: (1)A 国和 B 国生产什么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国生产电视机,B 国生产照相机。 (2)假定两国专门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且进出口交换比率为:1:3.5,A 国向 B 国出 口 4 台电视机后,两国各自可消费多少电视机和照相机? A 国可消费量为:10-4=6 台电视机,4×3.5=14 台照相机 B 国可消费量为:4 台电视机,16 台照相机(30-14=16) 4.某人打算以不超过 7500 美元的价格买辆小汽车,现在商店的开价为 3500 英镑。求: (1)若汇率是 1 英镑=2.2 美元,双方是否能成交? (2)汇率为多少时他才能买到小汽车? 解: 已知: (1) 若汇率是 1 英镑=2. 美元, 2 按美元折算小汽车价格为 7700 美元。 (3500×2. 2=7700) 超过 7500 美元因此不能成交; (2)汇率=.14,汇率必须是 1:2.14 美元时他才能够买到小汽车。 答: (略) 5.假定 1 英镑的价格为 2 美元,1 马克的价格为 0.4 美元。求: (1)英镑对马克的价格是多少? (2)若 1 英镑的市场价格为 6 马克,英镑持有者如何在套汇中获利? 解: (1)已知:1 英镑=2 美元;1 马克=0.4 美元 1 英镑=2 美元/0.4=5 马克 (2) 已知:1 英镑=6 马克 将 1 英镑兑换为 6 马克,将 6 马克兑换为 2.4 美元,在交易中获利 0.4 美元, (2.4 美元减 2 美 元等于 0.4 美元)或在交易中获利 0.2 英镑。 问答题 六、问答题 1.经济开放度及其影响因素 .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加强了商品、资本与劳务的往来,即为开放度。 公式:经济开放度=进口/GDP×100% 影响因素: 经济开放程度; 资源赋予程度;经济结构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与经济政策。 2.如何理解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对一国的经济意义是什么?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对一 .如何理解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对一国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国的经济发展会不会更有意义? 国的经济发展会不会更有意义? 国际收支平衡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总和平衡。这就是说,入果经常项目的顺差(或逆差) 与资本项目的逆差(或顺差)相等,则国际收支就还是平衡的。 国际收支平衡顺差总是比国际收支逆差好,因为,顺差意味着收入高于支出,该国国外净投 支为正,或者该国官方储蓄增加,这都表明国家的实力上升。但长期的巨额顺差会引起本币供应 增加,引发通胀。如果顺差源于出口过多,则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 模型) 4.简述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称 H―O 模型) .简述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 资源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其学生俄林在 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因 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即在所 有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同的比较成本,就不会进行贸易。要发生贸易,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 是两国间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有差别;二是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 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林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 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 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假定生产同样产 品的要素组合比例,在各区域是相同的,只要生产要素的供给差别不为需求差别所抵消,拥有丰 富资源的区域便有较低的成本。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区际贸易如 此,国际贸易亦然。2 3.比较优势理论是否仅适用于国际贸易 .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国际贸 易中的“相对优势理论” (又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了,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 何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 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比较利益。这一理论至今仍被作为国际贸 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不仅仅适用于国际贸易,实际上也适用于国内贸易。 4.简要分析固定汇率情况下的国际收支调节 .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采取价格调节和货币调节两个方面的政策。 (见教材 380-381 页) 5.简要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简要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Y = C + I + G + (X ? M ) C = C 0 + b(1 ? t )Y M = M 0 + mY Y=C0 + I + G + X ? M 0 1 ? b(1 ? t ) + m6.对外贸易乘数及其作用的局限性 . 对外贸易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说国民收入 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量之间的比例。公式: k X =1 1? b + mm 为边际进口倾向。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一,假定国内已经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这时继续增加出口意味着总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从 而将出现过度需求,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如果在国内正处在充分就业状态的情况下继续增加出口,这将直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 的上升,最终将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对外贸易乘数的作用只有在世界总进口额增加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作用。这就是说,只 有世界总进口额增加了,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并通过出口来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和就业。 此外,对外贸易乘数效果,也受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大小的制约。 7.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需求差异:需求、偏好、收入差异(非主流) 贸易得益 价差: 生产技术差异论:绝对优势论和相对优势论 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论:H-O 模型 市场规模论、生命周期论 8.简述国内外经济协调政策 . (1)国际收支逆差时,即国际收支差额 BP&0(F&K) ,应采取的措施为:紧缩国内总支出, 特别要减少进口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实行本国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以刺激出口,减少进口, 最终实现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目标;采取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以实现 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目标。 (2)国际收支顺差时,即国际收支差额 BP&0(F&K) ,应采取的措施为:扩大国内总支出, 增加进口,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实行本国货币升值的汇率政策,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实现 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目标;实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加速短期资本的输出,以实现减少国际收 支顺差的目标。 9.汇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汇率决定于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即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决定于利率。购买力平价只能说明 决定的基础,它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汇率短期波动,特别是无法解释当代浮动汇率下的汇率频 繁的、有时是大幅度的波动。了解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是人们进行汇率预测的基础。影响 汇率的因素主要有: 1)国际收支。一国的国际收支可反映该国对外汇的供求。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货币的传导机制。3 3)利率。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它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 4) 经济增长。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国内需求增加带动的经济增长会引起进口增加。 如果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较慢,则该国出口增加也较慢,这容易造成该国的贸易收支逆差并引起该 国货币汇率下降。 5)政府的政策。政府的各项政策都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汇率。 6)心理预期。人们对各种价格信号的心理预期都会影响汇率。 7)外汇投机。外汇投机者的恶性炒作的影响。 除了上述基本因素之外, 许多其他因素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汇率, 如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 经济结构、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经济周期、信息传递、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等等。 10.结合有关汇率理论,分析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结合有关汇率理论, 外经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挑战分类 自 2005 年 7 月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经接近 5%。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趋势。这对我国外经贸发展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我们认 为,人民币适度升值从长远看有利于外经贸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经贸影响的思路 (一)汇率问题为什么成了一个热点问题 为什么近年来人民币有着如此巨大的升值压力和预期?从外部环境看,因为全球经济出现了 较为严重的失衡,美元流动性过度增长,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使得人民币成为投机炒作的对 象。从自身背景看,因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外资流入长期持续扩张,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出现了 较大顺差,人民币所代表的商品和资产物美价廉。 外贸出口和外资流入的持续扩张以及双顺差的出现,对于拉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具有重大意 义。但是,必须承认我国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长中存在着能源和资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 低,停留在国际产业链条低端,主要依靠低价位竞争,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同时,资源和要素 过度地向出口产业集中,国民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而内需,尤其是消费增长却相对缓慢。这 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用于出口生产的要素,包括能源、资源、劳动力和公共 投入品的价格、环境污染的代价等等被低估。 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减少了汇率风险,增强了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但是, 由于贸易和资本顺差越来越庞大,中央银行不得不持续大量地投放人民币吸纳流入的外汇,对货 币流通量的调控能力大打折扣。低效益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又迫使企业竞 相以低价位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这不能不是近年来我国外贸经营秩序混乱,与贸易伙伴的摩擦 迅速增多的原因之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适度升值,正是应对这一形势而进行的调整。 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调整,从长期看,一是会强化要素价格的扭曲,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向集约 型增长升级;二是使得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国民福利流失;三是中央银行对资 金流动性的调控能力将不断减弱;四是热钱必然会以各种形式流入,在我国房市、股市等领域兴 风作浪,投机获利。可以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不仅授人以柄,引起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 威胁,而且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怎样认识汇率杠杆的意义与作用 根据一般经验,本币升值,会抑制外贸出口和外资流入。许多人因此担心人民币升值会对我 国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的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在当前外经贸增长规模和速度上,还应当分 析人民币升值对于外经贸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影响,看它是否有利于解决过去增长中存在的一系列 失衡问题,是否有利于抑制“两高一低”产品的过量出口,是否有利于实现外需与内需大体同步 增长,是否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和投机外汇涌入的压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发展,主要经济体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贸 易大国。人民币汇率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常用的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价格,可以说是价 格的价格,是决定要素配置,引领市场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和变量。如果这个价格长期失 真, 就可能引起一连串要素价格的失真, 造成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在内的主要经济关系的失衡。 过去,在我国开放领域还不那么广,市场机制作用程度还不那么深的情况下,汇率的作用可能不 那么显著和重要。然而在今天,汇率的作用、汇率的客观性和均衡性却再也不应当被忽视。 怎样才能发挥汇率作为价格杠杆的作用?怎样保证人民币中长期汇率的客观和均衡性?办法4 之一就是允许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通过一定程度的上下浮动,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出现的某 些失衡进行调整。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对于正确运用汇率杠杆,解决 或缓解内外部失衡压力,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近中期汇率基本走势和人民币的适度升值 (一)影响人民币近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支持人民币升值或升值预期的因素主要有: 1、我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较快提高 根据 Balassa-Samuelson 效应,在一个开放经济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贸易品 部门,其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会促进这些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带动非贸易品部门工 资的相应提高。由于贸易品部门的价格通常是由国际市场决定,上涨速度比非贸易品部门要慢, 于是就会推动实际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率相对稳定的国家来说,实际汇率升值的直接表现就 是名义汇率上浮。1995 年-2004 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 15.9%,远远高于美、 日、欧等发达国家,必然会给人民币带来持续升值压力。 2、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汇率走势的最直接决定力量来自外汇供求。1994 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双顺差的状 态,2005 年贸易顺差突破 1000 亿美元大关,2006 年 1-9 月顺差接近 1100 亿美元。大量外汇流 入我国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根据供需理论,人民币必然存在升值要求。 3、出口生产要素稀缺程度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沿海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出口生产所需要素中的土地、资源、环境的 稀缺程度在提高,熟练工人以及实现出口升级和承接服务外包所需要的高技能从业人员相对稀缺 程度也在提高。这些基础性要素都是推动人民币升值的。 4、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 2001 年以来,在美元向下调整压力越来越大,而日、欧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日本、美国 和欧盟的一些经济领导人相继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要求。目前西方国家经济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 题,一些政、经界有影响的人物必然拿人民币汇率大做文章。这种状况短期内不容易改变。 5、海外投机资本的大举涌入 由于美元发行不受约束,以及前些年美元、日元采取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致使全球基础 货币供给相对过剩。在中国出现巨额双顺差和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的形势下,大量海 外投机资本必然想方设法进入中国,赌人民币升值。2004 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扣除 贸易顺差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外,还有相当大数量来源并不明确。它们无疑增加了人 民币升值压力。 与此同时,不能排除人民币阶段性贬值的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仍有不少薄弱环节。例如,能源、原材料短缺等正在成为长期增长的瓶颈;就 业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内需的扩大;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处理 大量的呆坏账、提高金融主体的法人治理能力等,也是非常重要和急迫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 好都会影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当然也会对人民币的走势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 国家,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资本流动性差,金融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往往容易造成货币市场出 现过度反应。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二)人民币的适度升值 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低估,这一点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是对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则众说 纷纭。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样本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估算,认为人民币被低估 的幅度从 5%到 30%不等。由于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模式很难有一致意见,再加上实际数据限 制,精确地估算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幅度非常困难。 其实,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来说,了解汇率基本走势以及汇率水平能否在一个可控状态下波 动,比单纯确定汇率失衡程度更为重要。假定人民币低估 15%,无论客观和主观上,都不可能允 许汇率一夜之间就完成这么大的调整。 美元在 2000 年以前就被认为高估 10%-40%, 可它的调整 直至今天还没有完成。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人民币汇率今后的确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升值将是其基调。但汇率走 势将是渐进的, 并且升值幅度将保持在不偏离央行控制范围之内, 不至于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在近中期将保持适度升值态势。所谓适度升值,是指人民币沿着市场供求 指向和均衡汇率方向,在可控、渐进和不出现大幅波动前提下,持续向上调整。自 2005 年 7 月至 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 5%,既反映了市场走向,又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这样一个渐进的、5 平衡了各方利益的升值幅度,就是适度升值。按照这个进度,到 2007 年底以前,人民币累计升值 幅度有可能达到 9%-10%。 我国目前实行的资本项目管制、外汇冲销和行政指导措施,为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可控性 提供了保证。首先,现在我国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仍然严格限制,决定了海外投机资本进入我国 并不容易,这对于我国汇率波动来说是第一把安全锁。其次,央行的冲销政策仍然有一定的空间。 第三,中央及各级政府掌握了很大份额的经济资源,便于央行必要时对金融和投资机构进行“窗 口指导”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在一定时期内将人民币汇率稳定一个适当的水平上。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商品进出口的影响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的改变将直接传导给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从而影响到进出口数量。但是,由于决定一个国家进出口数量的因素很多,比如主要贸易对象的 经济前景、市场供需、金融、物价情况,本国政府有关贸易和投资政策(退税、利率、配额和许 可证管理等)的调整,再加上存在着供给与需求弹性、汇率变动的时滞、不完全竞争、进入和退 出市场的成本等等,因此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看,汇率更主要或更适宜于对进出口增长产生中长期作用。如果汇 率频繁波动,进出口商难以控制风险,无论进口和出口都无法顺利进行。 近 10 多年来,人民币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我国进出口持续、平稳增长提供了保证。人民币汇 率在 1994 年(名义)和 1998(实际)有过两次较大的变动。前一次对出口增长产生了有力推动 作用,后一次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在其他时段,在汇率变化较小情况下,包括 2005 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近 5%情况下,汇率对进出口的短期影响并不明显。 (二)人民币此轮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 从海关统计看,人民币升值 14 个月来,我国商品进出口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与上年同期相 比,出口额较为稳定;进口额在人民币升值后增速略有提高。这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国内投资需求 旺盛,进口资源性产品价格升高造成的。由此可见,人民币目前这样一种小幅升值对出口影响不 甚明显,对进口的刺激作用也比较有限。 据出口企业普遍反映,他们在签订合同时客户一般都能接受把一定升值因素考虑进去。他们 更为关心的还是市场走势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的变化。而进口企业则感到小幅升值对进口并无多大 刺激,远远不抵一些进口商品涨价造成的影响。 近期内,人民币以每年 3%左右幅度升值,对我国商品进出口增长总体上应当没有显著影响。 首先,近期内需和外需都在强劲增长,其影响远远大于汇率的变化;其次,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 口中占一半比重,这部分进出口基本不受汇率变化影响;第三,企业和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已有一 定的心理预期和消化能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升值导致的成本上 升;第四,中国具有的综合竞争力优势使得主要加工出口产业近期内难以被别人替代,在出口产 品定价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对进出口的中长期影响 如果人民币小幅升值持续下去,累积的升值率会越来越大。对此,每个进出口企业都表示关 心。 国内一些学者曾经运用几种数学模型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得出的数据不尽 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在升值和贬值幅度较小(5%以下)时,由于存在供求弹性和其他一些因 素,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但是在升值或贬值幅度较大时,影响就会相应增大。 人民币适度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将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过快增长,刺激进口增长 根据以往汇率变动(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经验,考虑到供给和需求弹性、加工贸易、生 产率提高和管理改善、不完全竞争和市场扩张等等因素的作用,估计人民币每升值 10 个百分点, 出口增长速度受其影响大体上应放慢 3-4 个百分点, 进口增长速度大体上应加快 3-4 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增长长期快于进口增长。就近一、两年国内外市场形势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放慢 一些,进口增长加快一些,总体上有利于缓解经济内外部失衡风险和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同 时也不会对国民经济增长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强化加工贸易增长快于一般贸易增长的趋势 由于加工贸易产品的相对较大部分原材料来自进口,当人民币升值时,进口中间产品的价格 折合人民币将下降,从而会降低加工出口产品的成本。从中长期影响考虑,在其他政策不变的情 况下,人民币适度升值将刺激更多的出口企业转向通过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因此,会使得加工贸6 易增长继续快于一般贸易增长。 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转移的双重任务。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和 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十分发达,很多地区几乎到了无地发展的饱和状态,需要通过产业和技术 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档次和增值率;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需要扩大加工贸 易规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人民币的适度升值, 总体上将呼应和推动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区域转移。 3、对资源性、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抑制大于对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的抑制 人民币适度升值相当于提升了与出口有关的要素价格,对于主要依赖大量的资源等要素投入 和低成本竞争,附加价值较低的出口商品,将起到比对于高附加值出口商品更大的抑制作用。同 时,它又相当于降低了进口要素价格,对于我国更多的利用国外资源是一定程度上的鼓励。所以, 人民币适度升值总体上将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四)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出口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1、伴随人民币升值而来的商品结构变化将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利益 资源性商品、一部分大宗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放慢甚至下降,对中西部资源 依赖程度较高、农业比重较大地方的经济发展,对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农民的收入、对低技能劳 动者的就业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2、运营周期较长的大型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面临一定困难 有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从签约到交付使用需要 5-10 年,付款时间可能更长。如果人民币长 期保持升势,企业很难预测远期汇率水平。金融机构一般也只能提供短期的外汇对冲工具。所以 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很大。 3、人民币如果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出口下滑,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和幅度过大,那么它对进出口增长的影响可能就不那么温和了。一是将 造成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或下降,那样不仅对资源性和低附加值商品,也会对整个出口加工产 业发展以及就业产生较大打击;二是可能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 定的通货紧缩。 四、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 (一)汇率变动与利用外资的关系 关于汇率变动对一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1) 汇率变动会影响 到出口企业对未来的预期。(2)汇率升值会增加外资进入成本,因而可能推迟外资进入时间。 (3) 汇率波动可能改变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这些理论基本都倾向于一国汇率的升值不利于外商直接 投资的进入。 依据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垂直型投资,一种是水 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是指跨国公司把其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放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充分利 用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水平型投资是指跨国公司把其相近或相同的产品放在不同国家 生产,以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投资国贸易限制。垂直型投资主要关注的是各个生产环节生产成本 的最小化,而水平型投资主要关注的是投资对象国的市场前景。一国货币升值不利于吸引垂直型 投资,因为投资回报率会下降;却有助于吸收水平型投资,因为随着货币升值,消费者购买力提 高,市场将扩大。 从我国的经验看,汇率贬值确实能够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但并不是增长的最根本推动 因素。外商投资增长较快的年份(比如 1984 年和
年) ,并不是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贬 值的年份。汇率基本稳定(即使出现一定的升值,如 1995 年以后) ,则有利于实现利用外资的持 续增长。 (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实行一系列鼓励和 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992 年以后,外商投资来源、领域和地域都不断拓宽,大型 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入,把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转到中国。1993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 资金额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阶段,外商在中国既有垂直型投资,也有水平型投资,但是以垂直 型投资为主。 2001 加入了世贸组织后,我国按承诺开放了原先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的电信、金融、保险、 商业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服务领域。全球有影响的跨国公司从长远战略利益考虑,开始把地区 总部、研发中心和物流中心等设在中国,投资的技术先进程度提高,领域进一步扩大,并且更多 地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虽然垂直型投资仍居于首位,但是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水平型投资比重 增大。7 2006 年 1-6 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284.28 亿美元,同比下降 0.47%。从投资领域来看, 农、林、牧、渔业吸收外资项目数和实际使用外资降幅较大。制造业虽然吸收外资项目数和实际 金额也有所减少,但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与此同时,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继续 增长,服务贸易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势明显。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 1、主要投资来源地的投资走向 2005 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前 5 大来源地分别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和美 国。其中,日本对中国投资增幅较大,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由 2002 年的 7.94%上升为 2005 年的 10.82%。而美国则由 2002 年的第二位退居第五位,实际投资额占全国总 额的比重由 2002 年的 10.28%减少至 2005 年的 5.07%。2006 年 1-6 月,在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 的情况下,来自维尔京群岛的实际投资额和项目数都有较大的涨幅,来自香港的直接投资增长平 稳,而美国、日本、韩国的直接投资项目数和实际投资额都明显减少。由于维尔京群岛投资包括 了很大一部分跨国公司的投资,也有一部分是来自规避台湾当局政策阻挠的台商。来自维尔京群 岛投资的增加,有很大部分应当是从美、日、韩转移过来的。因此,大体上可以了解,人民币的 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来自美、日、韩的外商投资的观望,或者转向通过国际避税地到中国投 资,而不一定减少投资。人民币升值对来自香港和台湾中小外商的投资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2、主要投资领域的发展前景 长期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05 年 8 月以来,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 金额有所下降。 2006 年 1-3 月, 制造业新设立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 13%及 8.25%。
年, 我国服务业外商投资在全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呈递减状态, 2002 年的 26.57%减 由 少到 2005 年的 19.36%,但人民币汇率升值以来,服务业的投资有所增加。2006 年 1-3 月,服务 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为 29.65%,在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 20.16%。 3、外商投资项目规模的变化 截止到 2006 年 6 月,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约为 113 万美元, 远低于发达国家单 个项目平均投资 600 万美元及发展中国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 450 万美元的水平。 2006 年 1-6 月, 但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为 143.9 万美元, 高于 2005 年的 137 万美元及 2004 年的 138.9 万美 元。这说明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淘汰一些中小型外商投资项目,但随着中国加入 WTO 过渡期的结 束,各种投资限制进一步取消,法律法规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外资中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先进、 附加值较高的项目投资仍然会被吸引到中国来。 4、外商投资区域的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绝大部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2005 年,我国东、中、 西部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88.8%、 8%及 3.2%。 2006 年 1-3 月, 此比重分别为 90.7%、 6.2%及 3.1%。但是在一些中部省区,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已经开始快于全国的增长,这表明 在人民币适度升值情况下,由于沿海地区加工成本升高,一部分加工贸易投资项目将逐步向交通 方便,综合环境比较好的中部地区转移。 总体上看,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我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也受到一 定削弱。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外商今后更看重的是所投资行业的市场前景。一个更 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促进更大更广阔市场的形成。因此,人 民币适度升值不但不会影响外商的投资信心,反而会增加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有利于我国优 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五、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影响 (一)我国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现状 近几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量迅速增长。 “十五”期间,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完成营业额的 年均增长率达到 25.1%,新签合同额的年均增长率为 22.8%。2005 年对外承包工程共完成营业额 21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6%,新签合同额 2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2%。 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根据工程承包权威杂志 《美国工程记录 ENR》 的评选,2005 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铁道建筑总公司第一次跻身全球建筑工程 10 强。不过,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主要市场仍是在国内。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上述这两家企业当年完成的对外工 程承包合同额在国际上仅排第 21 和第 30 名,只占其当年营业收入的不足 1%。 虽然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近几年增长迅速,但是多数企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大 项目总承包能力还不强。低价位是我主要优势,亚洲、非洲和中东等发展中国家是我主要市场。 在一些传统市场上,由于我工程承包企业占了较大比重,有的相互压价竞争,在东道国(地区)8 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与工程承包情况相似,近几年业务量增长迅速,2005 年对外劳务合作完成 营业额 48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7.5%;新签合同额 42.5 亿美元,增长 21.2%;派出各类劳务 人员 27.4 万人,增加 2.6 万人;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 56.5 万人,增加 3 万人。我国劳务输出以 中低技能人员为主。2005 年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这三个行业输出劳务之和占我国对外劳 务输出总数的 77.9%。市场需求对这些劳务的供给价格反应敏感,一旦价格有所上升,需求就会 转向其他供应方。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影响 对外工程承包涉及人员、物资和资金跨国界的流动。人民币的升值将提高这些要素的成本。 其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另一方面,升值又会推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资源整合。 1、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低价位优势将削弱 由于技术上并不占据优势,我国许多企业在对外承揽工程时往往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 而低价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国工程承包的外派人员较低的工资和生活成本。在人民币逐 步升值情况下,我企业的人力成本相应上升,必须设法提高报价,否则企业的利润率就会下降。 2、对外工程承包的汇率风险将增大 工程承包企业“带资承包”的现象比较普遍。按照国际惯例,一些大型工程往往需要项目承 包方为业主提供信贷支持。由于项目周期一般比较长。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如果商业银行要求 企业以人民币还本付息,那么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就会大幅增加。 3、工程承包企业将更多地由国内采购转向国际采购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主要施工设备多由国内运送到现场, 这部分设备的使用不涉及货币的汇兑。 随着人民币升值和由燃料价格攀升而导致的运输成本不断增加,工程承包企业从国外直接购置设 备的成本将降低。因此,他们可能更多地选择从国际市场采购设备,以承包工程项目带动的出口 额将减少。 4、工程承包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力将增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国内资源相对紧张的今天,工程承包企业需要更多地在国外立 足,才能更好地适应并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把企业做大做强。人民币升值将使企业海外投资成 本下降,有利于推动企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企业海外投资 汇回的利润将面临缩水问题。 5、促使工程承包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工程承包企业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发挥规模优势,提供质量更有保障的服务。我国建筑企 业数量多,发展快,但是由于规模不够大,资信不够高,大部分企业对外只能承揽较小和较低档 的项目。人民币升值会使实力较弱的企业受到冲击。有实力的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对同一市 场上的国内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努力扩大经营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升值将促进我国 对外承包工程向更加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外派劳务的成本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低成本和低收益的劳务输出竞 争力将下降。如果以美元计价的工资水平保持不变,我国外派劳务按人民币计算的收入会减少, 许多外派劳务人员可能因此不愿到海外工作。这对国内就业市场也将产生一定压力。 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我国对外劳务合作长期以来以低技能劳务输出为主,依靠低价 位取胜的状况。我国许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规模小,开拓市场能力差,营销、培训和服务的增值 率很低。 这些企业被市场淘汰是迟早的事情。 一些有实力的劳务企业通过加强劳务人员技能培训, 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走“优质优价”路线,在市场竞争中将逐步发展壮大。这对提高我国对 外劳务合作整体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目前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5 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 资净额(流量)为 122.6 亿美元,仅占 GDP 的 0.55%。截至 2005 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累计净额 (存量)为 577 亿美元,共有境外企业 6000 多家。 从投资结构看,2005 年我国对外投资中,流向商业服务业的投资约占当年流量的 40.3%,制 造业占 18.6%,批发和零售业占 18.4%,采矿业占 13.7%。加入 WTO 以后,面对不断加大的全球 化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速达到9 了 65.6%。为了缩短进入目标市场时间,许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形式由绿地新建为主转为跨国 并购为主。2005 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额达到 65 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流量的一半以上。这些 投资对于我国企业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市场、技术和其他优势要素,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国际 竞争力,带动出口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适度升值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总体上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对外投资成本,提高以人民币计算的投资盈利,因此 会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创业。 由于近中期人民币将是一种渐进、 小幅升值的态势, 对资本输出的鼓励作用可能还不太明显。 近中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已经有相当规模海外资产企业的货币错配风险。因为现行 政策严厉限制国内母公司为海外子公司境外融资提供担保,所以海外子公司资金很大比例来自国 内融资。在人民币升值以后,他们的外币计价资产折算成人民币之后要缩水,负债却不变。 如果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国内要素价格上涨较快,对企业对外投资的鼓励作用就会增 大。预计今后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将呈现新的加速增长态势。以跨国并购形式实现的投资将继 续扩大。投资结构中能源和资源开发,设立营销网络、加工装配工厂或研发中心等等的比重将增 加。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不大,实际上与多数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人才、经营机制落 后和投资管理能力不强有着直接关系。企业这方面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另外,随着我国企业 国际并购活动增多, “中国威胁论”正逐渐抬头。这些都可能影响或阻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 增长。所以,我国的对外投资在近中期还很难起到平衡外贸顺差和资本顺差的作用。 七、人民币适度升值与解决当前内外经济不平衡问题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年多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然而出口冲动却难以有效地抑 制,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因此,许多人士对用人民币升值解决我国内外经济不平衡问题提出了置 疑。怎样看待这个现象呢? (一)内外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产生 当前我国内外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为:进出口增长不平衡,顺差持续扩大;内外需不平衡,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资源配置不平衡,要素较多地集中于出口产业;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 和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高物耗、高能耗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进 出口的大幅增长遇到了国际市场容量和资源能源供给的限制;不断增长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给宏观 调控造成越来越大的困难;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边际成本升高,而边际利益却下降。 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国际背景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要素更自由流动中,世界经济 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失衡。主要表现是:其一,在现行货币体制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发行不受 约束,全球流动性大大过剩,致使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加大背离;其二,美国持续的高消费与低 储蓄率,造成其财政和国际收支帐户巨额赤字;其三,历史原因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发 展中国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不足,市场成长缓慢;其四,跨国公司全球化配置产业链,造成美欧 地区以美国为主的净进口和亚洲地区以中国为主的净出口持续扩大的格局。 第二,国内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一缺资金,二缺外汇,三缺技术和管理,只有劳动力 充足和低廉的优势,并且劳动力大批地由农村转移出来,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现实决定了 我们只有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出口产业,才能扩大就业,发挥比较优势,快 速地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 第三,我国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逐步形成了外向带动的经济增 长模式。这种模式有效地吸引利用了大量外资,提升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了国民经济长 期持续快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长期实行的结果,也造成了偏重出口、偏重外需、在国际竞争 中偏重利用低成本优势的倾向。 在我国经济总量、进出口规模、资源和环境压力还不那么大的时候,上述问题和矛盾还不那 么突出,对进出口的持续增长还不构成威胁。 今天,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 4 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 1978 年的 1.8%提高到 2005 年的约 5%,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进出口贸易排名世界第 3 位,许多商品的产量和出口量、 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量等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出口占 GDP 比重已经达到 1/3 强, 外贸顺差占 GDP 比重达到 4.6%。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外经贸形势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新阶段和新形势下, 经济的内外平衡就变得非常重要,问题和矛盾也就凸显了出来。 (二)人民币升值是一种主动调整,但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失衡问题10 如果按照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三至四年内中国外贸就可以超过德国,在不久以后的将来还可 能超过美国。这必然会对世界经济格局、贸易结构和市场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对全球经济和国际 市场的不平衡造成新的冲击。 如果我们不能主动调整自身的进出口、内外需、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增长与环境等的关系 等,不能调整好进出口与国际市场容量和资源供给的关系,那么可以预见,今后的增长必然面临 来自各方面的更硬性的约束,被迫进行更大、更剧烈的调整。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和适度升值是主动调整的内容之一。但是汇率改革却不能包打天下,不 能一下子解决失衡问题。因为: 第一,解决全球经济的不平衡需要各主要经济体的共同努力。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持续的 高消费与低储蓄率,是造成其巨额国际收支赤字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中美贸易巨大顺差的深层 次原因。在全球经济不平衡没有解决,中美顺差深层次原因还存在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不平衡 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 第二,国际间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继续发展,我国仍然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这 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进步和贸易升级都是新的机遇。我们应当利用好这样的机遇,总体上还是 要积极吸引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所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一定程度的贸易顺差、对外资和 出口的较大依赖、资源和要素向外向型经济的倾斜等还将是客观存在。 第三,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只是造成内外失衡的原因之一。单靠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而不调整 其他政策,不根本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就不可能纠正我国长期以来偏重出口、偏重外向型经济、 偏重利用低成本优势的倾向。而这些政策的调整只能渐进、稳健地进行,不应当期望它们一步到 位。 (三)人民币升值为过渡到新的平衡增长模式提供了契机 人民币的适度升值有利于缓解当前较为突出的内外失衡问题。 第一,人民币适度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出口过快增长,鼓励扩大进口,缓解外贸顺差不 断增大的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口要素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资源和要素配置较多地集中 于出口产业的现象; 第三,出口成本的增加,将推动国内、国外投资转向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有利于我国产 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优化; 第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减少将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 境的矛盾; 第五,进出口适度和平稳的增长将缓解我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 第六,进口成本的降低和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有利于推动我产业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 内需的增长; 第七,进出口不平衡矛盾的缓解将减缓外汇储备增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压力,减轻因国际金 融动荡而使我国外汇资产大幅缩水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适度升值发出了一个信号,就是我国将改变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 模式,更加重视进口与出口、内需与外需、内资与外资以及其他对内对外经济关系的平衡。这对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对外经济贸易的创新型、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赖低 廉价格取胜的倾向,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以说,人民币的适度升值,一方面对于我国外经贸 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又是我国外经贸跨上一个新台阶的有利契机。 八、有关国家和地区处理本币升值问题的实践和启示 (一)有关国家和地区处理本币升值问题的实践 1、日本 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两次面临日元升值危机。 一次是 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 。在此之前,日本曾较长时间采取抑制日元浮动的政策。后 来不得不允许日元升值。七国集团签订“史密森索尼安协议”后,日元进一步升值。为了刺激经 济, 日本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导致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 1973 年遭遇石油危机, 1974 年通货膨胀率达 24%。迫使日本政府转而采取紧缩性政策,造成日本经济出现战后首次负增 长。 另一次是 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从 1 美元兑 24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 200 日元, 1986 年继续上升到 160 日元。日本经济严重受挫。政府不得不实施一系列扩张性政策。至 1987 年秋,经济开始出现过热迹象,贸易盈余快速下降,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攀升。央行此时11 准备收紧货币政策,但是 10 月 19 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股市灾难波及日本,使央行提高贴现率 的计划无法实施。商业银行贷款,特别是对房地产和建筑业贷款继续大幅增加, “泡沫经济”逐渐 形成。从 1989 年 3 月到 1990 年 8 月,日本央行连续 5 次提高贴现率,急剧收缩的货币供给导致 资产泡沫破裂,股票市场崩溃,房地产价格狂跌。从 1991 年 7 月起,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实行扩 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金融机构巨额不良资产所引起的资产贬值以及经济严重衰退已经不可 逆转。 在日元大幅升值过程中,许多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大规模的海外投资造成产业 “空洞化” ,国内失业率上升。同时,在低利率刺激下,企业纷纷加大设备投资。这种较为集中的 资本品投资虽然大大提高了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但同时导致了产能过剩,为日后经济的长期萧 条埋下了伏笔。 2、德国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出口迅速增长,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贸易盈余大幅提高,劳动力出现 短缺,马克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起初,政府试图干预外汇市场,阻止本币升值。但外汇储 备仍然大幅增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大幅增加。为缓解国内通胀,德国央行紧缩银根,这又 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流入。此后,马克被允许小幅升值。70 年代,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使德国最终转向浮动汇率制度,马克兑美元总体呈现升值趋势。1985 年 9 月,根据“广场协议” , 马克一次性升值 7.8%,其后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汇率浮动后,德国货币当局将政策重心放在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上。通胀率除了 70 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时曾达到 7%外,其他年份大都控制在 4%以内。物价稳定反过来更好地维护了 马克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德国还借助欧洲区域内的货币联动机制,减少 了马克汇率受到投机资本冲击的机会。因此,尽管在
年期间,德国马克兑美元累计升 值 78%,但是除个别年份外,德国货物贸易仍然保持顺差,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 3、台湾地区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出口的迅速扩张,台湾地区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长。1987 年台外汇 储备已达 767 亿美元,是 1980 年的 35 倍。新台币自 1985 年 8 月起不断升值,由 1 美元兑 40.55 元新台币一直上升到 1987 年底的兑 28.55 元新台币,升值幅度达 29.6%。 为了缓解货币升值的压力,台湾当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第一,主动降低关税增加 进口,开放岛内市场,同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第二,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并逐步采纳以自由 议价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三,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通货膨胀压力。 4、印度和俄罗斯 印度在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出口的崛起而出现经常项目顺差, 加上资本净流 入额保持稳定,形成双顺差的格局。应对卢比升值压力。印度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主 动调整引资结构,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二是审慎的资本项目管理和渐进的开放。三是采用综合 手段,减轻汇率调整压力。 俄罗斯最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而获得大量石油美元,同时卢布 开始面临越来越大升值压力。俄罗斯近期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是推出“汇率方向标” ,即设 立一种卢布与美元和欧元两种货币同时挂钩的交易所外汇指数。第二是停止了实施多年的强制结 售汇制度,逐步推进卢布的自由兑换。 (二)对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几点启示 1、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本币升值问题 以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实现起飞的国家,在经济增长一定阶段上,都会遇到本币升值问题。这 不仅源于外部压力,也反映着国内产业转型、贸易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本币升值既有利 于平衡国际收支,也有利于更合理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如果汇率不能相应调整,就可能影响到内 外均衡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2、汇率调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济基本面的调整往往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汇率的调整也应当采取缓慢渐进的 形式。渐进式调整风险小,也最有效率。日本两次在美国压力下匆忙大幅调整日元汇率,国内投 资一下子找不到出路,结果大量涌向资本市场,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应该引以为戒。 3、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时,应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给扩张、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通过货币 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既控制货币供给,抑制通胀,又保持对内需和外需的适当刺激,防止经 济的大起大落。在遇到来自国外巨大的升值压力和国内房市、股市偏热时,更需要向外界传递坚12 决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明确信号,绝不能使货币政策附属于汇率政策。 4、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防止泡沫经济 在调整汇率同时放松外汇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外,必须有效扩大 内需,正确引导投资流向,防止本币升值后的盲目投资和产业空洞化现象,尤其要防止泡沫资产 和泡沫经济。汇率政策只有与其他扩张需求的政策合理搭配,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5、逐步放宽外汇管制,在外贸企业中适时推行意愿结汇制 推行意愿结汇制,既可以解决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长过快问题,也有利于满足企业 外汇用款需要,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6、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化解汇率升值压力 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区域内经济强国减少投机资本冲击,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本币在区域内的 升值,保持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稳定增长。 九、我国外经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挑战 根据以上的分析,基本的政策选择应当是: 第一,正确认识汇率改革给外经贸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下 实现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根据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要求,循序渐进地调整人民币 汇率,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更加重视协调好出口与进口、外需与内需的关系,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清理和废止外汇短缺时期形成的各种歧视进口的做法,实行更“中性”的贸易政策,逐步做到进 出口大体平衡增长。 第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外贸和外资政策要由一般地对出口倾斜转向 更多地对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带动较多就业的项目和 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项目倾斜。 第四,积极推动金融体系和企业经营制度改革,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各种避 险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资料来源:森林木博客 http://zhutengpkusa./blog/static// 森林木博客2007 年 01 月 23 日 08:4513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