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从马上的字面意思上怎样理解?

从“瓶颈”问题出发,浅谈如何管理班级
陈淑娟 _东莞市寮步香市小学欢迎您!
东莞市寮步香市小学欢迎您!
从“瓶颈”问题出发,浅谈如何管理班级
liaobu.   16:50:20  阅读次数:667次
摘要: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 管理得合理,就能人心所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潜能,集体的实力就能得到增强,事情才能做得顺利。所以,班级管理就尤显重要,特别是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班级管理就更成为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然而,在管理中,我们却遇到一些&瓶颈&问题。本文笔者从思想理念、情感管理和机制管理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班级管理&& 瓶颈&& 思想理念& 情感管理& 机制管理& 探讨
人们常把班级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帮助,一起长大、成熟,直到离开这个家庭。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就有什么,学生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实习,才具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得合理,就能人心所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潜能,集体的实力就能得到增强,事情才能做得顺利。所以,班级管理就尤显重要,特别是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班级管理就更成为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然而,在管理中,我们却遇到一些&瓶颈&问题。作为班主任,如何解决,显得更为重要。
一、班级管理中常见的&瓶颈&问题
1、同一批学生,在低、中年级时温驯乖巧,而到了高年级却变得桀骜不驯,违纪、受伤的现象屡见不鲜。
2、对人、事、物的评价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而且喜欢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特能&损人&,影响课堂教学,有的更出现同学关系紧张的情况。
3、高年级知识容量大、灵活度高,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挫折感,失去信心,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动力,从而引发其它问题,如:厌学、沉迷上网、自私等。
4、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还对他们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的不平衡的焦虑之中。也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学习态度马虎,书写潦草,做事丢三拉四。
5、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掩饰,开始向家长、老师撒谎,找各种理由,三五成群外出玩乐,不顾安全。
6、容易对异性的状况产生好奇心,甚至开始萌芽&早恋&,更加关注自我表现,在课堂上,不会轻易举手回答问题,导致上课常常&走神&,心不在焉。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班主任又该如何改变班级管理对策呢?
那么,面对这些&瓶颈&问题,班主任又该如何管理班级呢?
二、思想理念篇
在我们每一所学校中,班级是最基本的组织,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是学生们最基本的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班级管理必须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班级管理的真正目的或其第一位的&要务&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学校、班级制定管理制度、采取管理措施、选择管理方法必须首先明确的一项指导思想。因此,班级管理不应着眼于管住学生,而应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立足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立足于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班级管理上,我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生活不因悲观而美好,命运不因消沉而改变。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所以,培养学生以下性格是关键。一、自信心,一个人,只有当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班训:坚强自信);在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鼓励学生对成功抱有信心;二、热情、有责任心,一个人只有对任何事情充满热情,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积极去参与、去挖掘、去挑战,也才会创设出和谐快乐的班级氛围(班训:互助共勉);三、有进取心和好强心,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好强,不希望落在别人的后面,学生对学生共同进步的影响,更直接影响了班级的班风和学风(班训:见贤思齐);四、有希望,心中有希望,能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要经常教育学生遇到失败并不可怕,要敢于笑对生活,坚定地向目标进发(班训:永不言弃)。
三、情感管理篇
班级情感管理就是老师以真挚的感情来增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与思想沟通,情感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没有爱,就没有了教育&,班主任注重情感管理,就是要加强爱事业和爱学生的培养。
1、爱事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信心十足、精力充沛、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具有为人师表、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行为作风;所以,班主任应率先垂范,从己做起,确立&教育至上&的为师信条,从而朝气蓬勃、豪情满怀地面对学生,管理班级。
2、爱学生。苏赫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最主要的东西&,爱学生是班主任必备的心理情感,只有爱学生,才能把这种情感生发的思想、语言、行为等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过程,如何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
(1)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苏赫姆林斯基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使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肯定,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肯定和认可学生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特别是后进生,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对外界的刺激更敏感,内心深出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班主任不能在学生有过失时伤害学生,应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善意的批评,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取得进步。如:上周我班7名女生以去书店买文具为理由瞒骗家长而去KTV,当我发现后,先责备他们撒谎的行为,再而跟他们分析去KTV的不适宜性与有可能发生的危险,然后,让他们写&反思书&。这种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并紧记,他们在本周反而表现更出色。
(2)帮助学生挖掘天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无限潜力,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切的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质,给学生提供发展长处的机会,并做到及时的指导,使学生更容易得到发展。
(3)营造利于增进学生之间感情的学习环境。班级环境和舆论氛围对班级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班级团结,班级环境是基于舆论氛围之上的集体意识的状态,没有好的班级环境就难以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出现问题,学生感情出现问题班级的团结度必将打折扣,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4)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倾听是一种很好的修养表现,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学生的真切感受。班主任如果善于把握倾听技巧,掌握正确的倾听方法,学生会最大限度的将其心灵外化,便可最大限度获取信息。我为学生设置了&交心本&,每周五,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本周的自我评价(本周表现满意的地方,表现不满意的地方,感到开心的地方,感到郁闷的地方),我则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表现写评语,最后交到家长手中,由他们写反馈。通过此方式,班主任、家长再忙,也能了解学生的心声,更能与学生交心,让学生也懂老师和父母的心,促使良好发展。
(5)对学生的成绩和成功表示祝贺。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最需要表扬。著名电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特别提到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一次数学模拟考试中给了他意外的表扬,就是这一次表扬使他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他在回忆中深情的写到:&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感谢那位表扬我的老师,如果当时他因我过去的成绩一般,而不肯把表扬给我,甚至对我的成绩表示怀疑,那我就不会迅速从自卑中找到自信,也许结果会是另一个样子。&我想,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必须从自信开始,而自信就来自于老师、班主任不经意的表扬和赞美,所以,面对学生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并尽可能的在公众场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的表示祝贺,这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收获祝福的人的心理感受总是幸福的,生活总是美好的。
四、机制管理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设立管理机制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首要条件。
1、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高年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增强,对班级工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决策意识和管理意识,传统的家长制、一言堂式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建设良好的班级体,班主任应注意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的决策和管理,使学生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养成尊人律己,奋发勤学的好习惯。
1)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我班的干部每个学期由学生投票民主选出,这一民主举措增强了班干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集体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让学生参与班级重大问题的决策
学生直接生活在班级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比班主任更了解班级的情况,学生提出的见解更切合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所以,在制定各种方案,组组各种比赛时,应放手让班干部带领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但班主任要从中总结、归纳,尽可能采用他们的正确意见,让他们贯彻执行,这样学生更乐意接受和遵守。
3)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依靠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从而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据报载,有的工厂厂长让爱吹毛求疵的下属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下属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喜欢斤斤计较的下属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的人去当信息员&&这位领导的&用人观&很值得我们班主任借鉴。
2、激励机制
管理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管理班级,可以巧妙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管理效果。有效的激励是管理工作者成功的保证。
(1)明确目标,激励斗志
一个班级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我要求我的班级个人制定出个人目标,小组制定出小组目标,班级也有相应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而目标的达成又是量化个人、小组的最重要的方面。从接手以来,我们班英语列居第一较多,但语文列居第三,数学却总落在后头,本次期中考,我为班级定下了新目标:英语保一,语文保三争二瞄一,数学则争四瞄三。我常常对学生说:&在战场上,你们不可能个个是大将,但一定要个个是勇士!坚持就是胜利!&我的学生,充满了旺盛的斗志。
(2)设立奖项,实行全方位的鼓励
定期以全面评价和鼓励,形式要多样。如:盖印章、奖贴纸、奖学习用品、送食物、贴表扬信等等。
(3)设定评分细则
A.每学期将每个人的成长得分(以奖章形式)确定为零分,让学生有百手起家的感觉,所有的奖章收获都来自付出。
B.让加分项目多于减分项目,学生成长过程每一次超越自己的表现都可以加分,比如说上课一次举手发言、老师的一次表扬、一次考试的进步、一次助人为乐的举动、一次义务的劳动打扫,参与学校的一次活动等等,涉及到日常成长的细小进步。
C.将扣分行为转换成加分行为。比如说集队慢,通常的班级管理我们就以违纪而扣分,做了减法,但如果转换一下:如果学生能快、静、齐地排好队,我们采取加分,这样就会刺激学生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
D.将个人成长与集体进步捆绑,在课室,以小组为小集体,在宿舍以寝室为小集体,若集体在课堂竞赛赢了,在寝室得到表扬,集体中的每位成员给予加分,共同分享集体进步的成果,若因个人违纪将影响申报优秀集体(每周统计一次)。
E.每个人的成长得分,都是经班委审批、加盖。
F.每月对成长得分进行统计,每十个奖章换取一份奖品,整数不齐的可往下个月累积。对表现优异进步明显的同学,更颁发小奖状。
(4)摸索批评、处罚招数
除了奖励外,批评、处罚必不可少,好的处罚措施是正面激励的保障。
A .退三进一 。我们看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退三进一&。
B.沉淀法。即学生犯错后不要立即进行批评。记得有一次,发现一位学生随意将&鼻屎&擦在桌子边,我刚发现他就吓得溜走了。后来的日子,我就跟没发现一样,每次这位学生见了我都不好意思,但表现的确更好了,直到有一天他忍不住告诉我:要是当时批一顿就好了。我告诉他:要是当时批了就没有现在的效果了。
C.写反思。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让他上讲台讲一个故事或出三道IQ题,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让他们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反思,描述他违纪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并让家长签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直接批评明显好了很多。当然在&顽固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用上述方法时间长了,也容易在某些学生心里形成该老师&不凶&、&好欺负&的印象。所以对待那些思想比较顽固和霸道的学生,老师不妨收缩一点笑脸,义正词严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说:&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只好通知你家长接你回家放假半天了&借此力量&吓唬&他一下,使其内心产生一点恐惧感,从而增强正义一方的力量,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1.班级文化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很重要。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不能完全分辨清是非对错,很容易凭着自己一时意气做事,在这里老师就要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当觉察到班里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的时候,比如打架、偷东西、抄作业等等时,就要及时召开班会来教育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让学生认识到哪些事情是小学生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还要让全体学生共同来抵制这些不良行为。还有,应该让学生有竞争的意识,要有忧患意识,要适当地给学生树立对手,通过开展各方面的评比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班级的班风学风。
(2)以优带差
充分利用好一些学科带头人,指导他们在学好自己各门功课的同时帮助、带动班上其他同学的学习。如可在座位的安排上,考虑优中差的搭配,无论在学习上、在做人上、在兴趣活动上,带动和促进共同发展。
(3)板报文化
每个班都有板报专栏,与其用来贴守则之类条框的内容,不如让它贴近生活。如文化积淀、知识积累。让学生多感受世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积累祖国文化精华,强化学生阅读成效并学会理解分析。如:新闻焦点,每周贴出一件国家大事,并配上插图,让学生阅读。一个学期下来积累的政治知识数量非常可观,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是一笔丰富的财富。放眼天下,让学生提供图片、照片、旅游景点门票等,并配上文字、感受或记录说明。这样,同学之间可互相分享,从中了解祖国各地的位置、特色、风光、特产等。类似的还有&读书笔记&、&名片欣赏&等。
(4)多元学习空间
废物回收:设置回收箱,将废纸、水瓶等分类回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同时,为班级文化建设储存资金。
图书扩展:充分利用班级书柜,让学生捐献或用班级资金新购书籍,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以体现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的教育思想。
组织亲子活动:多与家长联系,建立班级交流QQ群,引导学长自发组织家庭亲子游,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心灵沟通,让他们体验大自然,丰富课外知识。
以上就是我在班级管理中总结的一些心得。古语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班主任难免都会碰到一些&坚硬的石头&,但是如何把他们雕刻成能绽放异彩的玉,这需要&匠师们&的精心雕琢。所以,我将继续着,努力着,把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教育艺术广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2]《中国教育报》2004年第15期
[3]《班主任天地》2003年第3期
[4]《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徐小梅《贵州教育》2009年第11期
[5]《班主任兵法》万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
[6]《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 2002.4
Copyright 2009 XiangShi Primary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东莞市寮步香市小学&&版权所有&&2015&&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小学&&电话:(91&&传真:&&&最佳分辨率:像素水木-经济论坛-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主题文章列表
下一页&共1页&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发信人:&yantao&(逝者——笑看风云),&信区:&EconForum&&&&&&&
标&&题:&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发信站:&BBS&水木清华站&(Thu&May&11&07:38:09&2000)
现代化的陷阱
第三章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
&&&&中国的国有企业反正最后都得走上改制这条道,问题是如果主动选择改革,所花的
相对要少,社会震荡也可避免,现在被动流夫只使少数人得利,必然会酿成深刻的政治
&&&&欠债还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国有企业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日积月累,不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还给中国金融系统深种祸根。
&&&&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庞大遗产,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份额。
&&&&&&&&&&&&&&&&&&&&&&※&&&&&&&&&&&&&&&※&&&&&&&&&&&&&&&&&※
&&&&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是不少人展开寻皿活动的重要
物。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旧体制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
产”。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了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难以通过的“瓶颈”。
国有企业改革的轨迹
&&&&本节阐述了我国在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所走过的“渐进式
路和开过的种种“药方”,包括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
现代企业制度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种种改革,以及目前国有企
革的困境: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
&&&&之所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口”,是因为国有企
在被“三座大山”压住。这“三座大山”是债务过重、企业办社会、冗员过多。这三大
中,由于企业办社会和冗员问题牵涉到安定团结,以及社会承受力和政治承受力问题,
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即便是在建立市场经济方面走得最远的广东省,也得在1996年初
出措施,限制企业经济性裁员。所以大家现在寄望于通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成功来解
两大问题。而债务问题因为已成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障碍,并影响到国家财政
此讨论得比较多。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这一问题早已成为近几年的讨论重点。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到作者成书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多少企业摸索
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理论界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再像以前搞“承包经营责任制”和
份制改造”时那样,总是乐观地预言“一包就灵”,“一改就灵”。因为在经10多年改
以后,大家已开始明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经济制度创新的问题,从本
来看,它是一个如何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的问题,而这正是转轨时期主要社会矛盾的
&&&&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企业改革已经通过“渐进”方式走过了几个阶段: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推动企业走向市
&&&&颁布《企业法》,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明确企业是相
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促使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贯彻《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划分政府与企业的权限.推动企业转换机制
府转变职能,进而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利改税、放权让利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进而到
现代企业制度,风风雨雨十几年,什么药方都用过了,可以说还没有找到包医国有企业
的灵丹。如前所述,曾有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用股份制改组国有企业,但是经过5年的试验
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只是使许多企业成了“翻牌公司”。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
立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札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概括为“产权
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个字。当时许多人的理解是:十六字真诀
点是前八个字,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企业的所有权和同有资产管理权划分开,确立企业
人财产权。但这一条从理论上看起来似乎已经弄清楚的改制措施,而实际上可操作性不
法人代表都是由上级机关委派的,且不知哪一天又会被更换,所有权又如何与法人财产
分离?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妙,总是琢磨着如何从国有资产存量中拿出一部分来作
“经营者产权”。按待“经营者产权”论者的说法,仿佛亏损连年的国有企业只要划出
分作为“经营者产权”,重新进行利益组合,企业马上就能扭亏为盈,资产就能极快增
对这种说法,除了能分得“产权”的经营者之外,深谙中国国情的人士都不做此想——
的说法在“股份制改造”时说得太多了。
&&&&正囚为如何改还处于迷茫状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出台至作者写完此书时
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一直还停留在筹划阶段,实际动作很小。在没有找到更佳方案以
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或“摸”着进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组;
“摸”着进行中外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或“摸”着进行破产兼并。受
“股份制改造”的启发,知道一家企业可以拆成若干股份,形同被人收购;也可以只卖
分,自己仍旧控股掌握经营权。于是各地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纷纷出售大比例
给外商,人称“皇帝女儿嫁鬼佬”,许多中国的名牌产品都纷纷挂上“中外合资”的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这类“皇帝女儿嫁鬼佬
事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有的是只卖一个企业,有的是卖一个集团,有的甚至是出售整
&&&&国有企业“嫁”外啊,井非今日今时的发明。早在阴年代后期,就有人提出用外资
老企业,组建“嫁接式”的中外合资企业。但因为一直想让外商“嫁接”改造经营管理
的老企业,而这些企业缺乏吸引力,因此这项改革多年来没有成效。而现在“出嫁”的
企业因多是“靓女”,对于外商来说,通过购买控股权取得中国优质企业的经营权与无
产,既可不冒办新企业的风险,又可以更快地打入中国市场,故此出资动辄逾千万美元
至逾亿美元。毫无疑问,这种“嫁接”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个重要契机,但并
有的国有企业都可以这样做,大批国有企业只有另寻它途。于是不少企业就搞假兼并、
产逃避债务,人称“大船搁浅,舢板逃生”,即将债务及老弱病残留给原企业,将有效
和技术骨干、精壮劳力组成一个新的企业,以规避债务,另谋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免互相埋怨:企业抱怨政府部门始终不肯给他们彻底松绑,
部分企业则抱怨政府没有给它们在融资上提供方便;而政府则不断发布各种统计数据,
企业的毛病出在它们自己内部,与政府行为无关。到了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思
又出现一个新的转机:抓大放小,即抓住大国有企业,放开小的,让国有中小企业搞活
许多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能不能搞活,却让人怀疑。以作者1995年10月到广东韶关的一
调查为例,就证明作者这种怀疑并非杞人忧天。
&&&&笔者先后走访了10多位当地体改部门、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负责人。他们
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改革持不乐观的态度。体改委主任胡XX及企改科科长说,自从1984年
来,他们一直按照国家部署的体改方案进行,1992年以前主要在计划体制框架内作文章
围绕经营方式进行改革。直到1992年才开始进行产权方面的改革,搞了一些股份制企业
开始时因筹集到资金,运作不错。但到了1994年就出现困难,有几家股份制企业效益不
好,股民意见很大。而一些厂长经理们开始因搞份制能筹集到资金,很欢迎改革,但后
红的压力一大,就觉得上当了,不该搞,大家评价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头痛医头,脚痛
脚”,而股份制则是“开错了药方”。
&&&&这些在基层搞体制改革的人士反映说,当地除了破产这种改革形式没尝试过以外,
所有的办法,如出售、兼并、租赁、承包都尝试过,没发现哪种方式是国有企业改革行
效的“药方”。改革越到“深水区”,就越缺少利益驱动机制。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已丧
改革热情,都抱着混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这样说:改革是找死,不
是等死。大家也都知道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但问题是出路何在?他们曾尝试过到香港
卖中小国有企业,结果无人问津;回来动员职工买,但职工对企业没有信心,不愿意出
买。他们认为,如果要出售企业,就不能过分强调“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这一口号,在
界定方面要松动一点,否则就不会有人买。一位在财经委主持工作多年的负责人更是直
当他说,国有企业从体制上来说有很大毛病,仅依靠经济改革很难奏效。
&&&&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亏损企业的厂长经理对“政企分
很有意见。细问之下,才发现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一点:政府不出面为他们到们行疏
他们根本借不到钱。所以他们反对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政府割断银行资金供给的脐带。
&&&&总之,近几年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看起来轰轰烈烈,各类传媒不断报道它们在分流
人员、制定公司章程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如何努力掘进,但没有实质
展却有目共睹。这一点有事实为证: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在1996年7月宣布,全国百家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结束,将从原定的1996年底延迟到1997年底。将这些事实联系
来,就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正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
无法回避的所有权问题
&&&&所有权问题最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对
资源的高度垄断,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成了一个悖论:在产权关系上,名义
产权所有人连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更无从谈得上如何支配及全权转让。“所
虚位”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使国有资产成为“内
人”的寻租对象。
&&&&怎样搞活国有企业,这并不是时至今日才提出的新问题,早在中国经济改革由农村
城市阶段之初,这一问题就已非常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并被当作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
题。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其实只要将改革思路一理,就明白根源在何处了。
&&&&所谓国有企业改革,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一是产权问题,二
业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是否相容的间题。绕开这两个问题去谈改革,肯定是徒劳无功
举,因为前者决定了中国企业行为政府化,而已经政府化的企业无法适应日渐市场化的
环境。这一点己为事实所证实:在8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还只是“三分天下”的局面:
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暗亏。而到了1994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
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到1996年上半年就出现这样令人震惊的情
况:这一年的头4个月累计,国有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15亿元,而1995年同期为
盈利151亿元;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增速仅5%,明显低于正常运行区问,企业库存上升,
销率下降,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盈利不抵亏损的全领域净亏损。
&&&&上述情况说明,国有企业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研究中国18年的改革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逼”出来的,也就
说政府总是在局面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才迫不得已背水一战,放手放权。18年前是农
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放手让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农村改革;在解决不了城市
的压力以后,就放手让人们自谋生路,于是就有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广东不是国有
重地,于是放手让它搞改革,搞经济特区;而上海因是国有企业经济重地,国家财政命
系,前些年一直不让越雷池一步。而结果是放开一点就活一点,不让放开就死路一条。
&&&&应该说,国有企业陷人目前这种困境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
绕开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的,也就是说一直是在外围作战,没有深入“病根”动手术。从
次看,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得到抑制后,市场由供不应求
“卖方市场”转为供求平衡直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从而导致企业销售不畅的矛
剧,产品积压上升,生产率下降,产销率偏低。针对市场疲软这一问题,1996年中国人
银行连续通过取消保值贴补率和两次下调利率,指望此举刺激消费,降低产品积压率。
个月过去,看来收效甚微。针对企业者化、技术落后的问题,政府则采取注入资金,大
术改造,对生产要素重新进行优化组合等方式,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但
所有的措施陆续出台以后,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构大调整、技术大进步、存量大流动的
面。人们从各类传媒公布的消息中得知,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国有企业资产
和资金挂账问题突出,空壳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1/4,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
以步人良性循环。而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平均达70%)这一事实,已使人们预感到:
果再不着手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任其将危机转嫁,最终的结果是拖垮银行,导
&&&&国有企业现状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引起的。这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所有
题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问题,其实质就是国有企业的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能不能
&&&&针对所有制改革问题,理论界倒是动足了脑筋,先是将“所有权”变为“产权”,
营”变为“民营”,使“产权重组”这一举措避开“私有化”的恶名,免受攻击。但在
权这一问题上如何改革,一直存在互相对立的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只有国有大中
业才能救中国”,另一种则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摆脱困境。这两种看法都把所有制的变
作是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前者虽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却顽强地坚守“阵地”,
大放小”的决策出台后,它只是丢了效益不好的小企业这一块已成为“鸡肋”的资产;
因一直存在事前的政治性制约,没法公开讨论而停留在含义模糊的口号上,井没有什么
确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笔者在这里只能说一点:产权亦即所有权问题其实最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
只有形成“所有者在位”的产权关系才能让企业的产权所有者有效地承担资产责任和财
失,而且这一点恰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中国国有企业生存的窄景是政府对各种资源
度垄断,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成了一个悖论:在产权关系上,名义上的“
所有人”即人民连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更无从支配及全权转让“所有者虚
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所谓“财产权利私人化”,
国有企业的经理层又国有资产享有等同于支配私人财产的权利这一事实;财产责任公有
指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产生的亏损,企业经理层均可不负责任,而由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国家来负。这种既拥有支配财产权利却又无须承担财产风险的现象是中国国有企业病根
在,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份难以消化、也不可能避开不加清理的遗产。中国经
展目前己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国有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已暴露,但又还不那么十分尖锐
该说是改制的最后时机。如果放弃这一时机,可能等到允许讨论之时,已经丧失了讨论
义。目前的事实是:在许多中小匡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自发的或非正式的私有
即未经许可而将财产转化为私人资产这种事情已经非常普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国有
流失的去向较集中,主要是由国有利集体企业流向乡镇、私营企业或个体户,由企业流
人。如某国有企业曾发生较大资产流失13起156万元,其中12起130万元流向非国有企
业,少数人在这种流失中获利。可以说,自实行承包制以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闸门就打
了,不少地方陷入一个“经济怪圈”:一些国有企业越来越穷,职工收入越来越低,而
人的私人财产却在不断膨胀。不少承包者将原企业弄得不死不活以后,就去另办企业或
企业一展其当“企业家”的“凌云之志”——这种现象人称“穷庙富方丈”。在这样的
业,国家资产,职工血汗,最后都流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企业亏损累累,朝
夕,职工们得到的只是一个企业空壳——“主人”名义和低微的收入。他们没有沦为新
城市贫困阶层就已属万幸,以此观之,就可知中国的国有企业反正最后都得走上改制这
道,问题是如果主动选择改革,所花的代价相对要少,社会震荡也可避免,现在被动流
使少数人得利,必然会酿成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点:在产权问题上所受到的政治约束太多,而这
束也并非是哪一个政治人物就能解除的。这10多年改革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这样一点
只有在政治上具备可行性的政策才可能得以实施。某些政策经济上合理,政治决策程序
无法通过,因此也无法得以实行,在这样的问题上批评政府也干事无补。关于国有企业
权问题,实际上就属于这类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无法解决,也就使国有资产成为“内部
的寻租猎物。
&&&&从1995年开始,国际经济学界在研究中国和前苏联东欧经济转轨时提出了一个“内
人控制”的概念,这个概念认为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或者由管理人员控制,或者由工
制。在中国有必要对“内部人”这一概念进行修正:以国有资产不断流失这一形式表现
的瓜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与他们的少部分亲信,
是经理厂长们本身无法回避的财务部门负责人与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长之类,俗称厂长
的“三驾马车”进行的,广大工人没份参与。而且更要注意的是,自从扩大企业自主权
后,厂长、经理们往往用自己的亲族成员做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部分中、型企业家
现象比较常见。也就是说,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必须注意这一事
并非企业经理人员和工人共谋瓜分国有资产,而是企业经理人员小集团共谋瓜分国有资
像“甘化窝案”那种全公司四分之一的员工利用职权侵吞公款的例子,在中国毕竟非常
见。笔者曾与某市一位经济罪案举报中心的负责人谈过,他感叹说现在的经济犯罪分子
越来越高明,即便有线索,追查起来也困难重重,除非检举者是负责人原来的亲信,如
部长、办公室主任和人事部长等类原来参与机密者,才能提供一些举证材料,否则就很
下去。他说,“作为一个公司老总,只要将财务部门负责人、办公室主任这几个人‘搞
惦’,这个企业就等于是他的私人公司一样。”这话说的是事实,笔者知道一个公司,
司总经理任职四年,其主要业绩就是将该公司在市中心的地皮一块接一块地卖出去。据
推测,通过这几次卖地,这位老总拿到私人腰包的就有一千多万元。该公司职工虽有检
者,但有些检举信却又回到这位老总手中,手写的信还交由人事部长查对笔迹。而这个
下属的一家二级企业负责人只有40多万的行贿问题,却因该公司会计检举而被抓。由此
见在企业资产流失过程中,财务人员的配合相当重要。
&&&&近两年一些国外的经济学者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得出了一些
实并不相符的结论,如“内部人控制和经济的市场化为经营者谋取利益(合法的或非法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自由。一个经营者能够谋取多少福利或者个人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
获取多少利润,所以能提高经营积极性”,这位学者元疑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有企业的“
板”们获取利益是依靠哪些途径,事实上许多企业的经营者的个人利益是通过“富了方
了庙”的方式来获得的,这方面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笔者曾为某公司策划过出让其下属企业一事,当时股份制公司比较难通过审批一关
下属一家亏损企业正是有限责任公司,有人愿意出300万元买这“空壳公司”,该公司总
理不同意。过了不到两个月,这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却以16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另一买主。
什么不是按市场规则价高者得?说穿了就很简单:据买方私下告诉别人,卖方负责人个
中渔利60万元。
&&&&另有S市某。国有集团公司,牌子响亮,但连年亏损。到了1996年下半年,已有几个
月发不出职工工资,公司账户上据说只有5万元。但这并不妨碍该公司老总同时养4个情
妇,这4个情妇都有房有手提电话,其中有两位还有豪华车。该公司职工说,这老总养情
的钱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公家那里想办法“挪”来的。
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法则的不相容性
&&&&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功能严重混淆引起的,结果使国
业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不相容。不相客的第一点在于:国有企业的经理层所受到
束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经理们将主要精力花在
“领导”而不是经营企业上,从而使企业效益低下、大量腐败现象丛生;不相容的第二
于:国有企业缺乏资本运营的概念,在资金问题上和银行现在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的
规则,并使我国金融系统祸根深种。
&&&&现在还需要讨论在所有者虚位的情况下,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有多大
性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所有者虚位”所做的改革可谓是花样出尽:兼并、破产、股
改造、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集团化、企业托管……等等,但这一切近乎于纸上谈兵
所有的改革中,成功的只有一类企业:“嫁”给外资且外资又是能“话事”的最大股东
业。为什么会如此?看看这些企业,再看看民营企业,就不难明白,原因就在于民营企
游戏规则和国有企业大不一样。民营企业的游戏规则与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容的,而国有
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可以说,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系统
治系统功能严重混淆引起的:政治系统的主体是政府,经济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财团,
的功能混淆,其结果就是出现国有企业种种难以治愈的顽症。
&&&&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第一点在于:国有企业经理层所受到的约束不是
市场,而是来自上级,即政府主管部门。
&&&&为什么在国有企业改革间题上中国这些年来花佯出尽,却难收实效?就在于大家忽
一个基本事实:在四方那种股东主权的模式里,经理阶层的行为以及“道德风险”等问
都是山外部股东来加以校正。而外部股东要发挥其作用,必须通过一个有效率的、具有
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功能的资本市场,还要通过一些其它的制度安排,如竞争性
买卖经理人员和工人的劳动服务的劳动市场。但在中国目前这种转轨时期,这两种市场
缺少的。正如在第一章 中所说的那样,即便是改造成股份制的国有企业,其经营班子
本上由原来的班子演化而来,或由政府任命。后来一些地区搞的所谓“国有资产委托经
营”,受委托人其实还是由政府按任命干部的方式挑选,并且基本上是委托给原来的经
子。这些由政府任命的各级厂长、经理们在企业内早就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除了上级
部门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外部当事人拥有决定或制约的权力,即便是股份公司的股东大
也不能因为厂长、经理们经营表现不佳或有贪污读职等道德风险行为而将其解职。正因
此,对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来说,在现阶段“经营领导”(即维系好自己与上级部
关系)比“经营企业”更重要。
&&&&造成厂长、经理角色错位的根源在于体制。从理论上来说,作为国有企业的厂长、
理,其职责应当是用自己的才学和胆识经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利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在这种体制下,面对现行任用、考察厂长的方式和标准,厂
必然要产生对上的依附性、服从性和被动性。他们必须在“眼睛朝上”还是“眼睛朝下
间作出选择。如果选择“眼睛朝下”,将全部精力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他们认为这
出于良心和责任感的驱使。因为企业搞好了,可能既得不到提拔,个人的待遇也不会有
改观。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往往一个企业搞好了,一些有背景的人就会觊觎这个位置,
候,明升晴降往往是将原厂长、经理调离的常用手段。发生在黑龙江省的轰动一时的中
厦总经理“刘云珍事件”和“世一堂”厂长“刘巍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两个事例。
位都是社会公认的能干企业家,但均因不善“经营领导”而被免职。选择“眼睛朝上”
心经营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即使把企业搞糟了,甚至弄得资不抵债,位子照样坐,待
样拿。即便把国有资产化为私人财富,只要上面有人保,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制裁。面对
的前途、命运,许多厂长、经理们都很“明智”地将很大精力放到了“经营领导”,即
人际关系上。保位于、保既得利益、留出路、压问题、盼提拔等等,就是厂长经理们花
气经营人际关系的真正原因。在厂长、经理们还是“官员”、政企还未分开的利益机制
下,“经营领导”和领导被“经营”,就成了中国国有企业所有顽症的根源。因为被“
营”的领导往往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来选拔企业经营者,不幸的是企业的利益往往和
们的私人利益相背离,其结果就出现了“内部人控制失控”的“代理危机”,国有资产
不断流失之中。可以说,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如果不能解决“企业无上级”
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机制问题,就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成功。
&&&&企业经理层“经营”领导层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腐败行为,其后果相当严重且令人切
恨。从现实来看,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贪污受贿。据统计,广州市1982年至1989年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贪污受贿案件
76%都发生在国有企业;1992年至1994年,贪污受贿案中,发生在国有企业的占全部案
&&&&二是公款吃喝玩乐,据对大连、武汉、石家庄400多家高档娱乐场所进行的调查,有
60%的公款消费者来自国有企业,有的甚至用公款支付赌博、嫖娼费用。湖北枣阳市是
100多万人门的县级市,每年用于公务活动的公款招待费近2000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
&&&&三是随意安插亲信,将整个企业变成等同于私人企业的独立王国。有的企业领导大
揽,把国有企业当做自己的私人企业,大量安插自己的亲属、朋友,形成特殊的裙带利
团,如深圳海诚商贸公司总经理文石兴,安排在公司中的亲友达130多人,占公司总人数
17%,其中担任中层干部的18人,占中层干部的31%。也正困其公司已家族化,所以他
能在那里为所欲为,成功地卷逃巨额公款出国。曾闻名全国的“改革家”、“优秀企业
家”、“优秀厂长经理”、“劳动模范”,并发明了企业改革经验《马氏管理法》(即
价格控制法)的陕西内燃机配件一厂原厂长马宏业,是位人称“政治流氓、经济流氓、
流氓”的五毒俱全人物,在他担任该厂厂长期间,该厂暗无天日,债务累累,职工饱受
压,其办公室成了他玩弄女职工的淫窟。
&&&&四是搜刮国有资产,或以任职的国有企业养自己在外办的“暗厂”、“暗店”,致
“庙穷方丈富”;或是如前所述在股份制改造和产权转让时,乱界定产权,低估国有资
使自己及亲友或有利益关系的人从中牟利;或是将自己及其一家的吃喝住用、交通通讯
切费用全由公家支付,等等。除了第一类之外,其余的腐败行为因属于“隐蔽”性质,
前很难受到法律制裁。
&&&&《工人日报》1996年5月川日发表的《是谁豢养了这只硕鼠》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
件事情:辽宁省朝阳县试验设备厂原党总支书记兼厂长王香尧承包该厂,五年来毁掉了
子,吃肥了肚子,捞足了票子,住上了房子,一走了之。已经半年多领不到工资的工人
怒了。日,约200名工人集体找到朝阳县政府,要求向王香尧讨债讨房。在
一位副县长的办公室,工人们堵住了王香尧。数十名工人声泪俱下地控诉他:“你把我
半辈子的饭碗都砸了,还忍心花我们的血汗钱去买新房,你是黄世仁,还是共产党?”
家闺女结婚戴6个大金戒指,我们连退休金都没有了,你还狠心去买新房,你有良心吗?
身患癌症的王素琴和老伴都是该厂的退休工人,领不到工资,生活无着,急得当场抽搐
按说200多工人集体上访告“贪官”,理应引起有关领导重视,事实上却仍无结果。直到
1996年3月,由107名工人签名的揭发信交到记者手中之前,历时18个月,1537人次的上
访,竟然未能触动工香尧这只“吃”公肥己的“硕鼠”丝毫,直到见之时为止,他仍然
过两次装修的豪华新居颐养天年。
&&&&以深圳市为例,仅从1993年8月至1996年5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调查国
有企业中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例:384宗,占立案总数的48.4%;处理363人,其中企业
各级领导干部共312人,占企业中受处理人员的77.04%。无庸讳言,这许多腐败行为都
是和党政机关的腐败分子沆瀣一气,互相勾结进行的。可以说,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
“经营”好上级,这类公开和“隐性”的腐败行为并不妨碍他们稳坐厂长、经理宝座。
&&&&这种腐败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它破坏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妨碍了改革的深入
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助长了腐败的恶性蔓延,使巨额国有资产处于不断流失之中;践踏
法律的尊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和热情……从上述这些
来看,企业经理层“经营领导”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的第二点表现在它缺乏资本经营的概念,
金问题上和银行的关系不但无助于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
&&&&国有企业缺乏以资产运营为核心的企业运作机制。不少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企业发
问题上基本上依赖国家拨款、给政策。可以说国有企业普遍缺少一种“找钱”的思路,
对低成本资金的利用,也就是说缺乏资本经营的经验。不少股份制企业利用发行股票筹
资金后,也冈经营不善而使资金亏损。
&&&&实行“拨改贷”以后,许多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几乎全部未源于银
款,差不多等于白手起家,无本经营,这就造成了很多国有企业高达75%以上的负债率
极高的利息成本,有的甚至高达100%。据国家计委的资料显示,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负
率平均达68.2%,若扣除潜亏、明亏、挂账等各种侵吞资产的情况后,实际负债率为7
%;若按“两则”实行后的调整数字估计,国有资产现有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3%。而且
些债务的来源单一,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大多数债务的偿还可能性很小。由于企业和银
历史关系如此,今天这种惜贷关系也使企业喷有烦言,认为不少利润转移成融资成本,
与利润的变化加重了企业的负担:1980年利息与利润比卒是1:0.033;1990年是1:1;19
年是1:1.73。这样就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需要银行俏贷,而惜
的高利率加上惜贷成本(如信贷员的“回扣”,银行负责审批者的“好处费”以及惜贷
建立过程中的大虽“交际费用”等等),又使企业不堪重负,于是从拖欠贷款到逃废利
银行的烂账不断增多。信贷资金过多沉淀,金融风险不容忽视。1996年年月,广东某市
改部门对辖内的金融机构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流通延缓,风险
升。该次调查涉及的金融机构(含网点)共有870个,总的存款余额(账内外)64.37亿
元,总的贷款余额(账内外)71亿多元。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64.37亿元存款,
市可用的信贷资金只有48.3亿元,而实际贷款余额为71亿元,存贷比例失调,各家银行
为弥补逆差,主要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平衡,超负荷经营十分严重。
&&&&这次调查对“三项贷款”的分析表明,“三项贷款”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实际上能
时、安全还回来的贷款所剩无几。整个银行系统的经营效益并不比国有企业好多少,调
示,该市银行1995年亏损3.5亿元,1996年上半年的亏损数字是2.86亿元,其中国有商
业银行亏损2.44亿元,占85.35%。1995年,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年收息率为
28.69%,1996年上半年下降到18.64%,银行的经营举步维艰。贷款回流率和信贷资
用转卒下降,减少了可用资金,使银行的资金运作更加困难。大量银行信贷资金的沉淀
弱了银行的应急偿付能力,一旦触发挤提存款风潮,就会由于难以确保提现而触发支付
机,进而导致金融风波。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广东除广州、深圳之外,大多数地方的银
营不尽如人意,潜在的金融危险是存在的。广东在全国的银行中还算是实力雄厚者,其
的银行状况只会比广东更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日透露,我国国有银行逾期贷款和到期还不了
的贷款,大约占20%的比例。其中12%是逾期贷款,6%是企业逾期三年但企业并没有破
的贷款,2%是企业开始破产的那部分贷款。戴相龙估计,目前我国银行呆账比例大约在
%到4%,为此,央行每年从贷款中提取1%的呆账准备冲销,1995年冲销了200多亿元,
1996年可能会更多一些。据《中华工商时报》日登载的一条消息,某省人民
银行一项调查结果使人触目惊心:该省三年累计破产企业479家,破产时资产总额22.7
元,而积欠银行贷款本息高达26.6亿元,银行信贷资产面临极大风险。而另一份调查也
出企业“破”银行“产”的潜在可能性:某地到1996年6月末,正式破产了54户企业,资
产总额达2.212亿元,而负债总额却高达4.941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23%,已严重
资不抵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破产企业积欠银行贷款本息3.8315亿元,是破产企业资
总额的1.73倍。在已清偿完毕的42户企业中,银行所得微乎其微,清偿率只有3.3%。
照此推算,全部企业清偿完毕的诸,银行也只能得到1265万元的清偿,将有3.705亿元
信贷资产付诸东流。除此之外,银行资金大量被亏损企业无偿占用,非国有企业和其它
需求者贷款的条件更加恶化,它们为取得贷款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其发展更困难。
广东某市对金融机构的调查& &1993年
三项贷款占总贷款比重(逾期贷款、呆账贷款、呆滞贷款)
贷款回流率(收回贷款与发放贷款之比
& & &73%
信贷资金周转率
&&&&这种银行和企业机制的悻论反应,导致银行的严重亏损。欠债还钱本是市场经济的
法则,但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根本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日积月累,不但使
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还给中国金融系统深种祸根。据公布的有关资料,
银行的自有资产仅占全部资产的7.02%左右,负债率高达90%以上。而到了1996年底,
银行的自有资产已下降到3%左右,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统计表明,到1995年底,中国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约占5万多亿银行贷款的60%。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债务因果链:国有企
业欠银行,银行欠存款人(主要是个人储蓄者)。有人主张将银行债务变成股权,这个
之糟糕,就在于设计者没有想到这一提议无异于饮鸩止渴。企业因债务负担过重导致生
营困难甚至影响生存,这仅仅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受高债率困扰的企业,其发生困难的
往往不是债务本身,而是投入的产出率大低;不是被银行抽走的利润大多,而是自身产
利润太少。有材料显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己下降到3%以下,大大低于银
贷款利率。1996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对上海6匕京等八省市25s6家企业亏损原因的调查显
示,造成企业亏损的宏观管理因素占9.2%,政策性因素为9.09%,而企业自身经营管
因素则占81.7%。对这种效益低下、盈利能力太差的企业,用非经济手段实行“债权改
权”,从实质上讲,只不过是企业以出让一部分并无实际价值的“产权”为手段,将银
润亦即另一部分国有资产的应有收益作为“暗贴”据为已有。这样虽可暂时缓解企业的
困难,却并不能促使企业为提高资金回报率而做相应的努力,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是“饮鸩止渴”,是因为银行在行政干预下,被迫将每年可带来一定收益的债权变成得
保障的“股权”以后,只会使银行泥足深陷,最终结果是使银行在目前这种微盈实亏的
下走向危机深渊,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股份制改造”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就在
经营者行为和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校正机制,这一点已经在第一章 中详细谈到过,“
股权”最后面临的也将是同样的问题。
&&&&总之,自1994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其客观因素是社会环境
生了变化,如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汇率并轨斤(率提高、社会保障、利税转轨等一系列
措施集中在一起,一时让企业难以消化,但这些困难从根本上来说,是旧体制多年积蓄
盾所致,总根源应该是政府职能转换与政府改革问题。随着改革的日渐深入,企业和政
经处于两种不同的体制之中:企业早已在市场机制中运转,而政府管理企业却基本延续
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管理原则和框架,仍然置身市场之外。而10多年改革的经验证明,中
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政府是关键。可以说,经济体制改
字面上来看是个经济问题,但从根子上说是个政治问题。如果只将国有企业改革当做一
粹的经济问题来看,根本无法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这十步能不
完,实际上全看政府改革能不能完成。经济改革已搞了10多年,政治体制改革也应提上
程来。前一阶段“避开体制内矛盾,在体制外搞示范”的改革思路,已经充分发挥了其
传统体制的作用,但体制内的矛盾最终还是不能回避。就日前情况来看,政府不改革,
分开就是句空话,国有企业改革也根本找不到出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相关性问题
&&&&主要讨论企业如何才能偿还职工的历史债务。现在大家均寄望子社会保险体制的改
但就是没有想到一条:社会保险体制改革要成功,不仅取决于有多少人参加了社会保险
要取决于我国的社会保险有多少积累。本节还举例说明了社会保险的“深圳模式”为什
成功的几个具体原因,指出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企业效益低下、失业人口日渐
的情况下,将为企业解除负担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上,实际上将会是“
不解近渴”。
&&&&正如作者在前文所述,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除了经济问题之外,还有几个社会问题
处于被回避状态,其中之一就是企业对职工的历史债务问题。
&&&&中国工人为什么一直对“铁饭碗”比较留恋?原因很简单,在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之
中国就面临着庞大的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问题,当时是采取低工资、多就业的方法,消
大量过剩劳动力。所以只对少数有才能的人来说,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才限制了他们的
自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很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能从国家那
得医疗保健、幼儿教育、住房、娱乐设施、退休待遇等一切福利,而国有企业职工过去
在的工资显然并没包括医疗保健、住房基金和退休金等,只是基本生活费用。也就是说
有企业一旦改革,就面临着偿付职工退休金。医疗保健、住房补贴等历史债务问题。而
在国有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就得裁汰冗员,但这样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富
员一下推向社会,社会能不能承受?被裁减人员能不能承受?这些问题都是无法离开政
行性去讨论的问题。所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越到后来,改革的难度越大。即便是最
的改革者,也必须不断地寻找加大改革力度和维持社会安定之间的平衡点。因为如果失
定的社会环境,任何改革的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
&&&&正因为如此,前面讲的企业的“三座大山”之中的两座,即冗员和企业办社会问题
有可能在社会保险体制尚未建立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获得解决。我国现在进行社会养老
体制改革,为什么看来有实施可能的几个模式,如广东模式、海南模式、深圳模式都不
为全国经验,就是因为这几个地方从全局上看,恰恰都不是国有企业的重地,国有企业
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像其它地方那样高,如广东的国有企业仅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
分之一。更兼在长期的市场经济氛围中运作,这些地方的国有企业中的一部分已较能适
在的市场游戏规则,故此其改革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没法被东北、上海等国有企业集中之
仿效。即以广东而论,这个省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与韶关,在其它地方如南海、
德、中山、佛山等“四小虎”,其它所有制类型的新兴企业非常活跃;更兼改革18年已
为其累积了经济实力,因而这个省有能力调动全局力量进行高难度的社会保险体制改革
南与深圳的情况也都是如此——当然这还只是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其实在这些地方,社
险体制的改革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深圳为例,日起开始实行新的社
会保险制度,这一新制度将不分所有制,不分企业、事业单位,全部都纳入新的社会保
盖范围,在今后数年内,还要将个体户、私营企业等全部纳入这一社会保险体制。深圳
够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首先,深圳市社会保险起步早,早在
1982年,就已经进行以合同制职工为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单项改革;1985年又开始在国
企业职工中实行统筹养老保险;1987年进一步将临时工纳入这一范围;在积累大量经验
基础上,1992年进入第三阶段,开始进行综合改革。这次改革对以前的改革作了全面调
整,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将所有的企业职工都纳入改革范围。其中最有效的就
立了个人专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这一制度,这一资金筹集模式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
众的参保意识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得到了国家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
还进行了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日起开始实行的社会保险体制改革,就是在以
前改革基础上进行的。其次,深圳经济特区还有两个别的省、市、地区所役有的条件,
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即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比例较小,
45岁的中间年龄段人口较多: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这就意味着社会抚养系数小。直到
1996年6月份,深圳的退休人口还只有1.4万,预测要到20川年以后才逐渐进入老龄化
高峰期,比全国平均晚了将近10年,这样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别的城市根本无法与之
比。也正囚为如此,所谓“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在深圳市才能实现
过渡。二是深圳市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和起的作用比别的城市相对要小
兼经济积累雄厚,财政情况较好,有条件实行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海南的情况也差不多
财改革就不会如此顺利。
&&&&以此观照别的省、市及地区,就应当明白,许多地方其实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虽然
1996年6月底,中国已有76.9%的职工和94.7%的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但社会
保险能否有成效,在短期内并不完全取决于参保人数的多少,它还要取决于有没有积累
此可见,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迫近老龄化、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
下,将为国有企业解除负担的“宝”全押在还没有积累的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上,以国情
论,多少有点“以远水解近渴”的不现实之感。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看来,国有资产的
无法避免,而国有资产现有存量中的一部分是由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负债形成的。中
该及早在国有资产净值在其总资产中还占有25%的份额时,想出一些办法来偿还历史债
务。有的经济学者已提出把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划出1/4到1/5
国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然后转换成养老基金,按照基金法的规定进行长期投资,同
于全国国有企业职工统一按照工龄设立个人保险账户,这个想法有一定道理,至少能部
还企业欠职工的历史债务,有关方面和理论界应从政治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出发,认真
一下这个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庞大遗产,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份额。
&&&&毫无疑问,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如何通过这个“
颈”,处理好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份庞大遗产,既关系到社会公正,又是社会安定所系,
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所造成的严重
其实早已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这一点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的看法为证:“对中
说,比人民币自由兑换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直接影响到
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发育,而宏观调控的好坏和资本市场发育的程度是一个国家能否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决定因素。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目前国家对经济的调
力还比较强,还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较好的社会环境,失去这一时机,留下的遗憾将
※&来源:·BBS&水木清华站&smth.org·[FROM:&166.111.248.40]
下一页&共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原上的河流阅读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