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国际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网的目的

格式:pdf&&&
贡献者:Redor
上传时间: 10:22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221KB
所需积分:& 5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下)――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网站
当月热点文章排行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课题组
来源:浙江省政府咨询委  发布日期:  【字体:
五、关于“十二五”重大举措的探讨
  根据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为了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们在重大举措上提出需要更加关注的四点建议。
&  (一)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际经济危机迫使浙江把解决结构性矛盾放在首位,而要解决结构性矛盾,又必须同时解决体制性问题。否则,不但难以应对经济危机,而且难以适应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1、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效率与公平兼顾、促进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积极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区别年限制改革试点。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公开转让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围海土地科学开发利用,建立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闲置土地推出机制,推行“零增地”技改,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建立分类水价和水权交易制度,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企业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推进水资源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反映电力供求和促进节约用电的电价形成机制,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稳步推进燃煤气、燃气等价格改革。通过改革,降低政府掌控的生产要素比例,使之按照市场化方式实现高效配置。   2、支持地方金融加快发展。   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加大对我省的信贷投放和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商业银行做优做强,实现跨区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试点,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对“三农”和小企业金融保障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有序地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个性化金融服务水平。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健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推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积极培育地方保险机构,加快发展信托机构、金融租赁公司和各类基金投资组织。积极打造杭州、宁波、温州金融集聚区。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完善金融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努力打造浙江金融业的特色优势,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   3、鼓励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市场公平准入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和国防科工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进民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引导家族制管理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变,通过股份制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发展一批现代家庭工业。积极推进省内民营企业参与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支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融合互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益,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
  “十二五”时期要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运行效率为导向,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要继续坚持“点”“轴”“面”有机结合、逐步推进,在规划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1、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空间总体格局经历了“两大块”(浙东北和浙西南)、“VIT”(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赣线和金丽温线)、“四圈群三带两翼”(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赣和金丽温沿线产业带,东部海域和西南山区两大生态屏障)的发展历程。“十二五”时期,我们建议实施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导的,以沿海开发为重点的,以重点开发区、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新的空间开发战略,继续坚持“点”“轴”“面”有机结合、逐步推进的原则,在规划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新时期要将浙江区域空间总体格局在“三圈一群、三带两翼”的基础上,演变为“三带两翼”(三带即三大产业带,两翼即东部海域蓝色屏障和西南山区绿色屏障)、“三圈一群”(即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和“三中三区” [三中即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区即重点开发区、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总体格局。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增长极,通过“陆海联动”和“山海协作”,辐射和带动金丽温沿线产业带的次增长极。“三带两翼”、“三圈一群”和“三中三区”的区域空间总体格局,在内在关系上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三带两翼”反映了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趋势,“三圈一群”反映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中心城市带动的新时期,“三中三区”反映了全省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内涵上体现出:①加快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建设,把环杭州湾地区打造成“长三角金南翼”,充分发挥其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②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助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③通过沿海滩涂围垦和内陆低丘缓坡开发,解决建设用地瓶颈制约;④加强“陆海联动”和“山海协作”,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⑤进一步加强东部海域“蓝色屏障”和西南山区“绿色屏障”的保护。   2、实行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县域经济的推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应该实行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编制和实施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三大都市圈建设和浙中城市群培育;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和优化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资源要素,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目前,杭州、宁波和温州已经拉开了大都市框架,并开始朝着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都市圈方向发展。但是,这些大都市雏形还处于低联系度、高运行成本阶段。因此“十二五”时期我省应该把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要大力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用地密度、完善设施水平,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形成功能合理、布局紧凑、联系便捷、运行高效的大都市发展形态。同时,要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力争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上有新突破。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把重点开发区、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   3、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形成,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扩大省际间区域交流与合作将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一个亮点。要按照国家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要进一步接轨上海国际大都市,积极利用世博会后续效应和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带动我省经济的发展。要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扩大温台沿海地区的影响。要利用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南衢黄高速等跨省高速公路全线建成,进一步加强与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部等经济腹地的联系。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到资源富集地区建立能源原材料开发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省外浙商回乡投资创业,设立总部。要大力开展国内引进工作,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  4、推进基础设施的综合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平稳运行的一体化和高效化。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浙江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平。总的判断,“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设施投资的由持续高潮阶段将逐步转向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理顺机制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将由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高。为此,要着眼于提高基础设施服务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综合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交通方面,要加强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重点加快高速铁路“六线两枢纽”的建设,继续完善全省高速路网和国省道路网,大力发展海洋和内河航运,优化整合机场资源提高发展水平,形成对内对外区域性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重视城市综合枢纽和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内外主干路网,构筑立体化的城市运输体系,积极发展城市智能交通,适应都市圈发展的需要;继续完善县乡及通村公路建设,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能源方面,要有步骤地推进电厂及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和新能源,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清洁性。水利方面,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搞好城市应急水源建设,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结合城乡布局,有步骤地改造平原水网,提高流域性、区域性的水利安全和生态景观效应;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环保方面,通过强化污水处理系统、垃圾中转与处理系统等环保设施建设,优化区域水环境、提高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生态公益林、河道整治和城市绿化工作,实现城乡之间形成一定纵深的生态廊道,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信息方面,按照“适度超前、区域协调”的发展方针,全面加强邮电通信、计算机网络、新闻媒体等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技术现代化覆盖全域、体系开放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5、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港口、旅游、渔业、滩涂、油气和海岛等资源丰度位居全国前列。21世纪是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综合开发,将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拓展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产业。海洋经济是最具创新潜力的经济,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和海洋生物工程的不断突破,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开发海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创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和保护示范区,加快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使浙江经济缺乏竞争力的矛盾暴露无遗。而竞争力的提高和新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没有创新,就没有转型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增强转型升级的动力。   1、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强创新研发、创新培育、创新产业化的全程创新创业服务,把浙江打造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域。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集聚和共享;加快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推进共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在优势产业领域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引进大院大所或加强合作,尤其是航天、国防等国家重点投入的科研院所,以国家重大项目带动我省科技创新层次和水平提升;加强与国内主要大学的战略合作,建好产学研合作平台。改革省内高效科研体制,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科研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现代产业的发展要依靠高新技术产业,还要依靠优势传统产业的不断创新,更要依靠优势传统产业和新型重化工业的组合支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除了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一条重要的现实途径。要不断优化政府科技资源的分配,根据创新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确定合适的支持比例结构,制订针对性的鼓励和扶持办法,有效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修改制定。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鼓励在政府采购、示范化项目、重大装备国产化等方面优先购买企业自主创新产品。   3、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   国际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加深,给浙江带来了大量吸纳国际高端人才的战略机遇。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是拓宽人才领域,重点加大对国际金融、先进技术、高级管理、创意领军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二是拓展人才区域,不但要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寻觅人才,还可针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化工业等,在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招揽人才;三是创新引进思路,长期的或短期的、聘用的或合作的、在职的或退休的,只要是浙江紧缺的人才都可以引进。要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探索柔性引进办法,抓抢机遇、尽快引进一批。大力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入股等激励政策,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4、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结合,塑造独特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密切相关,把创新和创意融合起来有利于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不仅需要高新技术来改造设备、原材料,更需要创意设计来开发独特的产品。要积极发挥杭州等中心城市创新、创意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我省各地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优势,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IT设计等融合起来,力争在汽车设计、建筑设计、面料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饰材料设计等方面迈出新步,发展一批优质的创意产业园。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推动浙江转型发展,必须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紧密结合起来,把“立足浙江”与“跳出浙江”有机统一起来,把“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真正融合起来,在国际国内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1、努力挤占全球性产业体系的有利地位。   积极引导“块状经济”及相关企业,实施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在重点地区或城市设立研发、创意设计、营销等机构,参与国际同行的兼并重组,在国外目的地市场建设生产基地,切实打造若干个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性产业集群。顺应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研发、制造、现代服务联动和融合的新趋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带动我省服务业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大力吸引国外企业和机构,尤其是国外行业和地区级的商务推广机构、国外著名投资、研发、咨询机构入驻我省。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浙商群体加强战略合作,联合开展高水平、国际性的会议、展览等活动,联合引进国际高端人才。鼓励我省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到国外设立研发设计机构,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人才优势和科技资源。   2、把“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凭着“温州模式”和“浙江精神”赢得了发展先机,取得了先发优势。浙商在走遍全国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走向世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怎样把走出去的“浙江人经济”和留在家乡的“浙江经济”有效结合起来,更加充分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十二五”时期必须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发挥我省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结合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继续鼓励民营经济“走出去”,不但要把具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中西部,还要大胆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要更加积极地“引进来”,在浙江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议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打造全国性的民营经济总部。这样既可以鼓励浙商在走出去的同时为家乡作出更大的贡献,又可以依托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提升民营经济,还可以促进杭甬温都市经济圈的发展。   &   课题组:王东祥 史晋川 朱家良 盛世豪 葛立成   主执笔:王东祥
链接:   
阅读次数:5754次
版权所有& 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2012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网站
当月热点文章排行
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
来源:本会  发布日期:  【字体:
  2012年,浙江人民在国际国内外部环境不利、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极大的条件下,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实施浙江的四大国家战略为新的增长极动力,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振兴,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一年,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扎扎实实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全国领先
  2012年是国际经济出现经济复苏后再次回落,国内国际外部环境十分不利的一年。面对艰巨的经济发展任务,省委省政府在岁末年初就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方针。日,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在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会上强调,全省上下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五大统筹&,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四大发展思路,特别重点强调了:1、着力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推动社会转型、政府转型、企业转型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做到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促和谐。2、突出抓好投资载体建设,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城作为投资的主阵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鼓励省外浙商更多地回归投资实体经济。3、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总体规划,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4、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这一年,浙江省扎扎实实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以实业起家、以实体经济跻身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浙江,近年来实体经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不利的形势,正如时任省长夏宝龙所总结:浙江再创辉煌依然要强化实体经济导向,积极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事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倡导企业坚守实业求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回归实业是浙江企业家的不二选择。省政府一系列举措亮出了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指向&&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将成为今后市县考核的重中之重。具体举措有:
  一是强化&国民对接&扩大有效投资兴实体。浙江通过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形成全面战略合作,央企签订52个合作项目,协议金额约2720亿元。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浙商精英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球500强企业和央企负责人共商浙江发展,为大规模引进浙商、全球500强企业和央企的实体经济投资呐喊铺路。日举行的浙江民营经济大会上,实体经济的项目投资成为热门,大会签约项目33个,其中多数是产业升级类的项目。浙江省还陆续推出609个重大项目,其中308个项目属于产业升级类,占比超过一半。
  二是推进筑巢引凤打造发展平台兴实体。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及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四大国家战略的获批,以及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落地,为一直困于资源匮乏、空间狭窄的浙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和良好机遇,同时,土地、金融、环保、科技、人才等要素也切实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三是倡导雷厉风行优化环境兴实体。软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而软环境的核心就是政府服务效能。浙江坚决向服务差的政府部门开刀,向慵、懒、散行为亮剑。省委书记夏宝龙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以&四减少&,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做到真正放权于基层、放权于企业、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动市场活力、增强地方动力。&
  在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浙江将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压力转变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动力,以社会经济效益、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和社会均衡发展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之外所有省、自治区中,浙江的城乡居民富裕水平、社会均衡发展水平均位居第一。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浙江科学发展总水平2008年至2011年连续4年均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浙江GDP质量指数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均居省区第1位。经过10年努力,浙江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浙江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2009年起已连续3年达到90%以上,即将迈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
  二、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质量强省战略
  2012年浙江全省继续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大目标,在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上有效推进,取得明显的进展。
  1、构建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2012年6月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腾笼换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试行)》。&腾笼换鸟&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它改变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如能达到《意见》的目标,将明显提高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全省将因此盘活存量土地2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达到0.667吨标煤,腾出用能空间100万吨标煤。到2015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比2010年下降28%;累计腾出用能空间350万吨标煤;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省政府明确提出促进&腾笼换鸟&工作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坚持以市场调节手段为主,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结合,倒逼、激励、服务措施相结合,依法淘汰、就地转型和梯度转移相结合,努力形成&腾笼换鸟&工作的长效机制&。这一原则可以理解为一个&为主&和三个&结合&。
  坚持以&市场调节手段为主&,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政府推动&腾笼换鸟&的进程,就是运用政策调节市场,通过市场来引导企业产生合理行为的过程。市场化的原则保障了企业自主权,遵循了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维护了社会公平。
  同时要形成&腾笼换鸟&工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做到三个&结合&。首先,从工作手段看,强调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以经济手段为主,第二,从推进的方式看,强调&倒逼、激励、服务措施相结合&,这是市场调节、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倒逼机制是基本的方式,突出五个方面的倒逼机制,即&严格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差别电价水价、强化用能&双控&管理及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强化了这种倒逼机制,从而产生比以往&被动的倒逼机制&更加有效的结果。在倒逼的同时,又强调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和服务措施。如鼓励开展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对工业企业,在符合规划、满足国家标准、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容积率适当突破原有的标准,通过适当减少绿地、压缩辅助设施用地、厂房加层改造、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土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开展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调整试点;鼓励&腾笼&企业向产业园区搬迁,优先安排用地,可按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偿。在服务方面,建立省&腾笼换鸟&工作协调小组,建立健全集约促转型的共同责任和联动推进机制、制订配套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等。
  按《意见》要求,浙江省各级政府要以冶炼、制革、电镀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逐步淘汰和转移一批不具有资源利用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相对落后产能,制订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逐步提高淘汰标准。各地还将根据《意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为新建项目腾出环境容量。
  2、加快建设质量强省。
  浙江要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转变,&质量&是首要因素。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年)》明确提出,&质量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要求广泛开展质量强省(区、市)活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浙江省人民政府也于2011年中发出《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同时印发《质量强省工作要点》,并于年终制定并开始实施《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是我省质量强省建设全面深化、加快推进的关键之年,从省到县都明确了工作思路,构建了工作的体系和机制。质量强省建设的硬件、工作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全省各地围绕着力抓好宏观质量管理、名牌发展战略、标准化体系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等工作,全面深化质量强(兴)省(区、市)战略,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主要表现是:
  (1)深化三大战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建立健全广泛有效的工作载体和抓手。业业抓创新:抓好在研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的实施,推出技术创新型企业100个以上.。行行推标准: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60个以上,重点推荐一批国家重点领域的行业标准;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1200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订环境保护地方标准3年规划,制订3项污染物排放限值地方标准。企企创品牌。制订包括浙江名牌、驰著名商标、钱江杯、鲁班奖、地理标志保护、老字号等一揽子的品牌培育规划;配合区域块状产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名牌培育。(2)积极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全力推动千家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争创政府质量奖,万家企业分类导入有效质量管理模式。(3)严格执行质量安全目标责任制。各上下级政府间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区域质量安全责任。(4)大力发展质量服务平台。(5)努力增强质量惠民能力。(6)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和质量建设激励政策。(7)营造质量建设良好氛围。(8)建立健全质量工作机制。
  以政府质量奖作为激励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其作用和效果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如绍兴立足实际,试点探索了一种以&基层站所&建设为支点,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站所+网格&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监管力量为基础,通过加强基层站所建设,构筑&本地自生性的质量安全预控网、针对输入性的质量安全隐患拦截网&两张防控网络,质量安全监管真正做到了责任明晰化、力量整合化、管理常态化、措施综合化。这一模式是一种强化基层、强化基础、强化责任的大胆探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效性,已逐步在全省推广。
  三、在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互动,同时改善进口的环境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减少的严峻环境下,我省政府和企业促进对外贸易的举措不断增强:进一步减少贸易环节、改善对外贸易条件,完善出口退税,改进贸易方式等等,都起到有效的作用。例如2012年9月开始,义乌市开始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改变了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由外地外贸公司代理的历史,加强了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通得快&的目标,对推动义乌小商品出口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效果。2012年,义乌共新登记设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企业116家,对浙江省外贸出口增长贡献度达到65.8%。这个增速的提升实际上只用了四个月。2012年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以来,外贸出口呈现&井喷&式增长,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9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6.7%。义乌海关实际监管集装箱65.4万标箱,同比增长29%。义乌市自营出口总额增速列各县(市、区)第一,出口额达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0%。外贸的繁荣使义乌市经济回升时间比全国早,回升力度比全国大。义乌市工业园区、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内陆口岸四大平台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同时引进省外&浙商回归&项目18个,全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8个,新设外商投资合伙企业880户,新增国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11家,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
  宁波市外贸企业则在加快全球布局,努力缩短贸易链条,自主掌控出口渠道上做文章,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统计显示,到2012年年底,宁波市累计在10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229个营销网点。全年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205家,核准中方投资额13.0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8%和18.3%。亚洲是宁波境外投资的热点,2012年投资额7.4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56.6%;具有制造优势的欧洲市场受到宁波企业重视,投资金额达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对德国投资2.7亿美元,同比增长200%。2012年宁波在境外投资区域新增中国台湾、白俄罗斯、斐济、巴勒斯坦、乌干达、丹麦、毛里塔尼亚等七个国家和地区。
  促进进口也是改善外经贸的重要方面。宁波市外经贸局、宁波海关等八部门出台《宁波市进口贸易便利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矿产、金属、PTA和塑料原料、酒精类及非酒精类饮品、生鲜、快消品、汽车及汽车配件、日用品、仪器设备及医疗器械等九大类重点商品开展进口贸易便利化试点。简化手续和提速增效成为该方案的重点。宁波海关将对试点企业进境散装货物实行&提前报关、货到验放&、&分批出区(保税区)、集中报关&等新模式,安排&特快窗口&办理报关手续,对海关评级相同的企业进口商品实行优先查验。检验检疫部门将对试点企业进口货物实行&一次申报、一次开箱查验、一次放行&的一站式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在仓储等方面优先保障试点企业进口商品的需求,鼓励引导其进行国内分销渠道建设,并加强对进口贸易通关通检和物流等中介市场的整顿,尽力减轻企业负担。
  但是总体上说,2013年欧洲经济还将处于&欧债危机&的深度影响,印度、俄罗斯等部分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仍然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政府的货币、财政政策发挥的空间有限,使我国出口的外需拉动力可能难以明显好转,这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浙江省经济将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四、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新跨越,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把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日上午,省委、省政府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大会。这是继2004年首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后,时隔8年,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套班子成员,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省、市、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参加了会议。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强调,要突出&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省委省政府对各级政府的期望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四个够不够&,即对浙商及民营经济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及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及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及民营经济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和&盈利难&,加快集聚天下浙商巨大能量,合力共推浙江继续走在科学发展前列。
  在新的形势下,省政府提出要更有力地把省内浙商提升发展与省外浙商反哺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开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更加注重跳出浙江与发展浙江相协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
  支持浙商回乡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是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时任省长夏宝龙提出,希望浙商在推动浙江继续&走在前列&中发挥五大作用:一是投资家乡建设;二是投资产业;三是在家乡发展总部经济;四是利用广泛的人脉资源,更多地引进各行业世界前沿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五是携手共建市场营销网络,为浙江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浙商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浙江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商在省外和海外约有750万人之多,形成了相当于浙江本土经济规模的&省外浙江人经济&。吸引全球浙商回归创业创新。把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吸引浙商回归方面搞好服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企业总部、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企业的认定和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省外浙商回乡设立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
  在各级各部门的真情感召下,在政策引导、平台支撑、服务保障等大量富有成效工作的推动下,省外海外浙商的回归情结转化为创业创新的动力和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回归资本为我省调结构、促转型、扩投资、兴实体注入了强劲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即达708.6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06%,同比增长78.02%,呈现量质并举、提速高走的良性发展态势。在708.67亿元的到位资金中,一、二、三产项目占比分别为0.75%、51.30%、47.95%。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总部经济、重大产业项目等重大项目资金占比达60.64%。一个&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已经开启。例如上海浙江商会不但提出了实施&在沪浙商回归发展五年千亿投资计划&,还特别成立了&回乡投资委员会&,2012年计划投资超200亿元。河北浙江企业联合会则联合华北、东北等地的浙江商会,拟投资500亿元在杭州建设一个集商贸、旅游、服务业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综合体。
  在新的2013年,&浙商回归&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将从项目落实、环境改善、全面推进三个方面努力实现突破。紧紧抓住&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全面推进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四大建设&的发展平台,把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最大限度保护好、引导好、激发好广大浙商回乡投资创业的热情,确保完成浙商回归投资任务。
  五、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012年浙江城市化率达63.2%,比2011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过去五年中,浙江城市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城市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2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三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804.46平方公里,5年增加了489平方公里。城市群、都市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化综合效应日益凸显。
  1、重视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城市保障,提升城市化的质量。&
  我省加快构建全省&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城乡空间布局和&47624&城镇体系结构, 编制实施了《浙中城市群规划》,编制了《台州城市群规划》和《三门湾规划》。此外,还率先建立部省合作机制,设立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制定新型城市化发展报告和评价体系。2012年5月,省委、省政府又一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八项机制&,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省政府还出台了《浙江省&十二五&新型城市化发展规划》。&
  城市化不仅是城市面积和人口的增加,更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和人居环境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目前,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市区集聚了全省16.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通过深化户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行政管理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在过去一年,我省新型城市化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保障房建设大力推进。省住建厅统计,2012年我省新开工保障房17万套,其中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8645户,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17%,连续三年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我省已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53.7万户。城市提升又有新推进。2012年我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804平方公里,地下空间开发总量达1.3亿平方米,城市交通拥堵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居住、就业、休闲和交通功能不断健全和提升。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件大事。我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第四批共45个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申报工作,初步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2、小城市培育与强镇扩权。
  小城市培育,已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2010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下来,在国内外严峻复杂经济形势中,27个小城市试点镇始终保持强劲发展态势,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引人注目的成长力量,更是当下国内外媒体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成长样本。在2012年底举行的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对小城市培育予以有力推动。
  社会资本最早为浙江小城市培育试点投下信任票。统计显示,截至2012三季度末,社会资本占小城市总投入的比例高达79%,预计3年时间投在小城市的政府及社会资金总量可达3200亿元。各地把小城市培育试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推进城市化的新平台、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最佳结合点,呈现了&60%以上投资增长、28%以上财政增收、18%以上GDP增速、2%以上人口集聚&的超常发展态势,仅2012年前三季度,浙江27个小城市试点镇GDP同比增长12.7%,前10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则分别同比增长31%和15.1%,城市化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在小城市培育过程中,产业集聚、商贸发达,更多农民就地城市化,这种种变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前行,更是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深刻变化。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测算显示,我省27个小城市试点镇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500人,如果达到国际通行的小城市标准&&每平方公里9000人,27个小城市将新集聚175万人,对同期浙江城市化贡献率将达30%左右。
  小城市培育同时也是强镇扩权的过程。强镇扩权的本质是纵向权力结构的扁平化和权力中心的下移。目前,除了扩大财权和土地使用权,浙江省27个试点镇享受的主要政策红利还包括事权下放、人事权改革两个方面。如公安、地税、水利、农林、工商等26个部门,327项审批权通过延伸机构授权或委托办理等方式下放至镇一级。试点以来,27个试点镇共新吸引48万人落户,城镇化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根据规划,被纳入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中心镇到2015年要实现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以上,并通过&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保障用地&等四方面,在城市规划、产业转型、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体制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到2015年,浙江各县市将形成&一城数镇&的发展格局,其中一批有条件的中心镇将培育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
  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县级政府下放的权力大多停留在县级部门的分局,镇里实际获得的权力较少。而且,强镇扩权涉及到部门权力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县里下放权力后,财政、土地出让金都归镇里,这会造成发达城镇与欠发达镇的统筹难题。此外,强镇往往是经济中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强镇发展为小城市,好比剁了县的一只胳膊,如果一个县辖区内的几个强镇都要发展小城市,那就是砍了左膀右臂。过去,城镇以及县、县级市的公共服务是按照户籍人口配置的,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涌入冲击了过去的格局。现在,我们有必要先调整、理顺当前的情形,再让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地方政府承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各级政府人、财、权、责的协调统一。
  3、金义都市区战略规划的出台。
  作为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在金华的金东区和义乌的结合部,将规划一个50平方公里的区块,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城区:金义都市区。这个设想,最初是在2月2日举行的金华市委五届十七次全会上提出。金华市委当时明确提出,将采取有力措施举全市之力,切实把金义都市区建设成为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3月,金义都市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敲定了路线图:&一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实效、十年立新城。&此后省城乡规划院融合了5家国际一流设计团队的意见,完成了《金义都市新区规划》初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
  建设金义都市新区的依据是:当前浙中城市群正处于区域整体的网络化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化进程同步推进的阶段。加快聚合金义主轴线,合力打造金义都市新区,对于培育提升城市群核心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具有战略意义,可以为增强城市群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提供强大的空间平台和服务基础,为带动浙中乃至整个浙江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支撑就是《浙中城市群规划》提出的加快培育&战略发展区&,即在金东、义西南区域规划建设一个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高新制造、现代城市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金义都市新区。
  近期规划面积50多平方公里、未来将达到2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金义都市区,将是浙江中部地区生产力最发达、科技要素最集聚的地方。以&新区&为圆心,50公里半径辐射众多强县。可以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金华的县域经济发达,永康、义乌、东阳、浦江&&各个都实力不凡。而这次规划中的这个&新区&,恰恰就在这些强县的中间位置。以这个新都市区为圆心,在半径50公里内就能找到7、8个县级市,而且这些县级市的产业结构都是错位发展的,这种小城市群在国内都少有。金义都市区的土地资源也相当丰富。前不久,金华成为国土资源部黄土丘陵综合利用试点,有36平方公里的区块要在5年内开发利用&&这也为都市区的拔地而起,提供了足够的保障。这里的水资源还很丰富,可以满足50万到100万人的用水需要;这里的交通很便捷,有3条主要公路、3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贯穿,这些条件都为战略规划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六、加快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新区建设
  自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后,浙江省的海洋经济事业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多方面、多部门相互配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1、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实质阶段。
  2012年浙江陆续编制了涵盖49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1.2万亿元的海洋经济发展建设重点项目规划;出台10个方面29条政策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其中,&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投资将达8000亿元。海洋服务业、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船舶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发展重点。如2012年7月,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的&SX130&海工船,装备有水下机器人收放设施,可实现在船上对水下机器人的遥控操作,对4000米水深下的设施进行检查、修理和安装,为全球首创。建设中的六横岛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是全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
  日至17日,第二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在宁波举行。浙江在本届海洽会上有91个海洋重大项目签约,投资总额2127亿元,其中有4个超百亿元,8个超50亿元。这也表明,浙江的海洋经济已经从政策层面转入实质性阶段。宁波作为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布局。在宁波北仑区,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上,密集分布着数百个重量级大项目,形成了石化、电力、修造船等临港工业支柱产业。镇海炼化大乙烯、大榭烟台万华二期等大项目,已开始发挥产业链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本届海洽会上,有21个海洋经济投资项目花落宁波,总投资金额689.5亿元,项目涵盖港航物流、临港工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海岛开发等产业。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也是浙江省两个国家级战略&叠加&的唯一区域。在此次海洽会上,舟山群岛新区共签约高端海洋经济项目13个,总投资337.5亿元,位列浙江省第二,仅次于宁波市。此次舟山签约项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上届。
  2、加快培育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
  浙江省与教育部已在杭州签署两个协议,支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包括《关于继续重点共建浙江大学的协议》和《支持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发展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两个协议。根据协议,教育部将扶持浙江省涉海类高校建设。在新一轮共建浙江大学&985工程&计划中,支持浙大重点建设涉海类学科。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博士学位项目单位&设置,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海洋科研课题,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教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教育部对浙江省给予支持,帮助浙江省提高涉海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今后三年内,教育部和财政部将在对学校的经常性事业经费安排以外,按&985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基本额度下达给浙江大学经费,总数控制在13.1亿元,浙江省政府配套投入13.1亿元,经费将主要用于海洋学科和一流学科等方面的建设。
  3、加强金融合作,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从融资方面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尤其是重大项目投资的有序有效落实,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共同推进浙江省&三大国家战略&实施合作备忘录》。国家开发银行受省政府委托,联合省金融办等部门编制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并已列入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体系。该规划从资金供需分析、融资模式设计、金融产品创新、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根据此次省政府和国开行签署的合作备忘录,省政府将支持国开行在推进浙江省&三大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力银行作用;国开行将提供贷款、投资、债券、租赁、证券等各类产品相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为顺利推进浙江&三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全面的融资、融智支持。
  七、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果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一年后的201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该通知涵盖多领域,是一个全方位支持义乌的&政策包&。从通知内容看,包括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及发展进口和转口贸易、建设国家级重要展会平台、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义乌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发展、构建品牌和质量提升机制、构建市场综合服务体系、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支持建设&义乌港&、将义乌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加快义乌航空口岸开发、构筑优势互补的区域协作体系、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国家贸易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改革试点保障机制等18项内容,共涉及国家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林业局、民航局、外汇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等31个省、部级单位。对于义乌来说,从未得到过这么多省部级单位如此大力的支持,意味着义乌试点形成了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未来5年要建设&两区(商贸特区、市场新区)六城(国际陆港城市、金融生态城市、制造业洼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文明信用城市、幸福和谐城市)&。
  在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下发之前,由浙江省政府牵头的有关部门对接义乌试点的工作已经展开。如浙江省工商局与义乌市人民政府签署《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书》,双方在拓宽市场准入、促进市场提升、推进品牌建设、强化监管服务等四大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由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牵头,多家金融机构与义乌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信贷保障、企业上市、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实质性的支持。浙江省商务厅也已向商务部争取把义乌列入国家生活必需品应急采购基地,帮助义乌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使义乌的贸易模式实现出口、进口、转口贸易联动。
  根据国务院关于义乌试点总体方案批复精神,义乌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试,重点针对国际贸易领域的相关改革,提出了三年实施计划,涵盖18项大任务70个分项。义乌各职能部门&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已取得初步进展。商务、海关、检验检疫、工商、人行、国税、财政(地税)等部门努力探索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及相关配套政策,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性意见框架基本形成;人行、国土积极推进金融、国土专项改革,义乌市土地利用专项改革成功列为国土资源部重点支持工作,这也是惟一一个列入支持框架的县级市;工商、质监、商务等部门全面推进省市共建;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管委会、物流办、口岸办等单位积极推进重大改革平台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也取得较大进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获批后,出口种类覆盖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义乌小商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海关部门积极探索出台与改革相配套的以&联网监管&为核心的海关监管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义乌小商品出口平稳健康发展。此外,义乌无水港、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和&网上商城&都将加快建设,而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也在争取设立。莫斯科&义乌国际商贸中心等境外营销网络平台建设,更显示了义乌国际小商品批发中心地位,规划&一区多点&的出口生产基地,承接沿海地区出口企业转移。
  当然,从国际贸易中心的要求出发,义乌仍有不少不足之处。由于国际贸易中混合因素较多,跨区域经济、国际化经济的特征就是以外来要素连接本土要素为主、外部市场连接本土市场为主,充满了混合性要素。国际化程度越高,混合要素就越多。但目前义乌的国际化环境、混合要素的供给离发达的国际贸易中心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双管齐下,不断改善,让外来的市场主体能够在这里立住脚。
  八、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并开始建设
  2011年温州由于民间融资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波动,经过从中央到省市政府的有效调控和鼎力扶持,使得温州金融市场和中小企业恢复稳定。为从体制上解决导致金融波动的深层问题,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这是国家给予浙江的一大支持政策。
  温州市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近年来,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包括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创新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防范机制等十二项主要任务,重点是解决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问题。此前,温州民间借贷泛滥主要是金融业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所致。民间资本由&体外循环&进入民间金融,但徘徊在金融宏观调控之外,同时民间借贷没有正式的&身份&,得不到法律保护,不规范的运作机制以及内在高风险的无限释放,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通过改革,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内,不仅有助于活跃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而且能充分过滤此前无人监管累积的风险。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还强调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等,都对于金融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明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金依法设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及相关投资管理机构。  这些原本对民间资本封闭或者半封闭的领域或将能在温州见到曙光。对于民间资本在众多金融领域的松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将倒逼民间借贷立法,填补借贷法律空白,满足中国民间借贷的市场需求。同时,能够引导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庞大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将投机行为变成投资行为,将&炒作经济&变为&务实经济&。
  2012年11月,根据推进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需要,浙江省政府制订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该方案与国务院十二项主要任务一一对应,提出了12条具体落实的举措和一系列组织保障措施。省政府要求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下放相关审批权限,在机构设立审批及项目报批过程中给予支持。&省12条&的实施原则是&三坚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坚持创新为要、监管先行;坚持上下联动、项目运作。
  从国务院批准近一年来,以破解&两多两难&为改革导向,围绕构建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等&四大体系&的基本框架,温州在创新地方金融体制机制方面着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一是搭建一批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二是吸引一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三是推进一批直接融资项目,四是创新一批金融产品和服务,五是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六是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七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八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九是筹建一批地方金融机构,十是启动一批中小企业改制规范。
  九、进一步加快浙江服务业发展
  2012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56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以制造业闻名的浙江省,近年来&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过去五年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快速增加,已逐渐接近第二产业。2007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仅为第二产业的75%,2012年已上升到90.3%。在GDP的比重中,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例已调整为4.8:50:45.2。2012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在增速上高于全省GDP增速,也高于第二产业增速。服务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已位居浙江省三大产业之首。2012年浙江省服务业占全国GDP的比重位居省市第八,排在前面的依次是北京、上海、西藏、贵州、天津、海南和广东。北京、上海和天津是直辖市,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区位和历史等多方面优势,服务业比重较大实属必然;西藏、贵州、海南三地经济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低,服务业比重也通常比较高。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地经济总量大,有较强可比性。浙江省服务业比重高于江苏与山东,低于广东,可判断其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服务业投资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投资增幅居前,分别增长72.8%、65.3%、53.5%和52.0%。浙江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截至12月底,浙江首批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共吸纳入区单位6.9万家,同比增加4560家;从业人员26.5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
  浙江服务业的大发展,是在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下取得的。早在2011年,省政府就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日,由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服务业企业奖励暂行办法》发布实施。纳入奖励范围的服务业企业,由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新引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或其地区总部和行业龙头企业,通过&申报与认定&的方式产生。第二类是服务业高端企业。要求具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主要从事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以及其他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业务。第三类是服务业创新企业和突出贡献企业。前者要求在技术、业态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亮点,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后者要求在增加地方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虽然浙江服务业在保持稳步的增长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重要一点是地区发展不均衡。杭州、金华服务业发展亮点较多,总体水平好于全省。而温州、湖州、绍兴、台州、丽水等市限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浙江服务业行业之间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信息服务业、教育、卫生等门类的服务业企业经营情况良好,营业收入和利润都保持较快增长,而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则受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发展趋缓。
  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势头明显,智慧旅游和生态旅游创新发展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极大需求潜力和市场前景,而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和传统优势又十分明显,这都为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1、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经济依然低速的大背景下,2012年,浙江的旅游业依然保持了健康较快增长的态势,无论是国内游客、入境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总收入都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杭州树立从旅游资源大市成长为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除了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更注重依靠创新的力量。杭州旅游转型,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基础上,紧紧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旅游业跨业经营,与多部门合作,形成农业旅游、工业旅游、考古旅游、民俗旅游、体验旅游、艺术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方式,极大地开拓了门路,既扩大了规模又上了档次,成为引领各项生活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又扩大了消费需求,对于经济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市旅游委员会作为带有协调管理职能的综合性部门,较好地解决了旅游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扰,理顺工作关系,建设一个系统,形成发展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杭州市旅游推广委员会则专门从事旅游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宣传。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对提高旅游管理部门运营效率,减少旅游产业化运营行政成本起到强大的作用。产业资源日益统筹,部门壁垒打破,各项工作都协调起来了,旅游主管单位在公共服务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监管等方面的服务职能不断强化,而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政府部门特别注意培育多种经济形式,发挥民营经济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经济杠杆撬动市场。政府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例如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即受益于此,成为国内极具竞争力和成长性的旅游文化企业。
  2、温州成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促进旅游业与物联网技术结合,使传统旅游业发生革命性变革,极大地提高旅游的效率和品质,促进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这是温州市旅游业近年的新变化。温州因而成为浙江唯一入选的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获批的18个城市,包括北京、武汉和成都等。自从2008年温州首次举办了中国(温州)网络旅游节,至2012年已连续举办四届,并借助此项平台,举办了&中国智慧旅游信息技术展&,将全国最先进的技术提供商、服务商集聚温州,为温州开发&智慧旅游&基因打下良好的技术和学术基础。温州各景区、涉旅企业积极响应,加入打造&智慧旅游&的队列中。温州旅游企业信息化试点在温州海外旅游有限公司、江心屿景区和华侨饭店进行。江心屿景区全范围覆盖上了无线网络,并首次尝试应用了&挥客&技术,实现手机和景区旅游信息触摸信息屏的互动。&十二五&期间,温州还将建设完成旅游行业管理平台、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施数字化景区(点)建设工程、旅行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和旅游酒店信息化建设工程,完善基础信息网络、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3、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蓬勃发展。
  我省欠发达地区的丽水、衢州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各市县提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绿化模范县、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等目标,已显现出较好的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之路。
  例如衢州市开化县提出以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和钱江源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打造国家东部公园。按照&核心板块引领、重点景区支撑、观景大道串联、美丽乡村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总体要求,培育休闲旅游新业态,积极打造寻根探源品茗圣地、休闲养生康体福地、商务会议培训住地,打响&钱江源头、根雕佛国、养生开化&旅游品牌。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开化迎来&史上最热黄金周&,全县共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26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33.4%和34.7%。
  一是以生态农业依托文化旅游提升。龙顶茶、龙顶茶园与开化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日益紧密。食用菌、清水鱼、山茶油等特色产业,正被越来越多地结合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上。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升级农业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旅游功能、文化内涵等研究,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保健产品、文化产品转变。二是以生态工业配置文化旅游要素,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积极引进一批文化创意、央企国企等大企业大集团,以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和消费市场开发多元化产品,培育创新型产业,开化县的目标很明确:兼得&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工业快速转型。2012年1月至10月,开化县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47%,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2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3.61%,利税总额增长184%。三是以商贸休闲配置文化旅游要素,与县城南湖毗邻,总投资4.5亿元的南湖旅游综合体项目,集风情街、旅游精品商场、旅游集散服务、文化体育、湖面景观休闲等为一体,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当中,&山水客厅、城市会所&的旅游形象雏形初显。
  十一、对2013年浙江经济的展望和期望
  在新的一年,浙江经济所面对的若干有利条件,首先是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将延续好转的趋势,欧洲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逐步在解决,使外需的逐步恢复是可以期待的。国内宏观经济和企业信心也在恢复,例如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又回到景气范围,这些基本面的好转为新一年浙江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根本的基础。第二,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推动了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决心大,战略部署明确,十八大以及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方针,采取促进发展的新政策和新举措。在更加务实的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相信全国经济将会继续回升向好,必将增强全省上下发展浙江经济的信心。第三,我国的改革将继续深化,而历来在改革上走在前面、敢为人先的浙江,也将更深入地发掘改革的潜力,从而带来改革的红利,为企业发展带来利好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和效益提升的源动力。第四,全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推出,无论对于投资还是消费的拉动作用都十分明显;智慧城市等促进城镇化升级的举措,将有利于拉动浙江高层次产业的发展,助力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第五,浙江新一届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非常明确,各级政府换届以后新开通的投资项目显然增多,为投资提供了后劲,拉动经济增长。
  但不可否认,浙江经济形势目前仍然是比较严峻的。以往国内经济波动中,浙江历来都是探底早、回升快,但是现在看已经发生变化,回升并不顺利。浙江已有体制创新所激发的潜力基本发挥出来了,而新的体制创新优势并不容易确立。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发展已经到了原有经济结构和体制格局的顶部,唯有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和体制创新,走出一条新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盘整,才会再现较快的增长。
  目前有三个堪忧:一是出口的平稳增长堪忧。2012年浙江出口极不理想,我省历来出口都是在全国名列前茅,但2012年只有3.8%,比全国低一半多。二是投资的长期持续增长堪忧。2012年前11个月浙江的投资增长21.8%,比全国要高出1.1个百分点,是浙江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原来人为压抑的一些投资被释放出来所致。要持续这样的投资,未来投资的方向和热点较难把握,保障我省的土地、资源和资金支持也有难度。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堪忧。市场萎缩、成本高企,两头夹击,利润越来越薄,经营困难。
  总之,从现有趋势看,浙江廉价要素供应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出口高速扩张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保持10%以上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未来几年,既使国际经济景气明显回升,国内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但如果我们的产业和产品依然维持原有低层次的格局,民营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不能有效激发,外部环境所拉动的增长可能仍然被国内一些新兴发展的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所占有,而浙江则难以如以往&喝头口水&那样占尽先机。一句话,未来发展如何,就看我们转型升级和体制创新型方面做得如何。我们认为需要强调以下方面:
  第一,坚定不移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应&好中求稳,稳中求进&。浙江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发达期,经济增速开始放慢。而北京、上海则正在步入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速将更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都需要加快从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转换到促进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增长,发展服务业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不必单纯攀比省与省之间经济总规模,或是人均GDP的位次。而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程度以及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经济增长,才是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二,浙江的独特优势是民营经济,未来浙江经济的振兴仍然要靠民营经济,这一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放弃。在&重启改革&这一新的大背景下,浙江的民营经济要实现再次振兴,必须与对某些领域的国有经济垄断开刀同时并行。以往浙江经济的高增长和高效益,靠的是让民众平等地闯市场、搞经营、参与竞争,但目前某些领域(如资源开发经营、金融、各类高端服务业等)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行政壁垒和垄断经营,既形成这些行业的高收入,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必然抑制经济活力和广大民众收入的提高。改变这些领域国有经济一家独大及垄断经营的局面,让民营经济充分进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是进一步提升浙江经济活力、增加浙江民众收入的重要前提,同时也避免国有经济因垄断而缺乏市场竞争力。让民营经济在更大程度上享受平等待遇,公平竞争,才能开拓提高民众收入的更广阔的道路。
  第三,政府更多地减轻税负、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建设精简廉洁的&小政府&,减少政府行政开支,增强公共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使浙江经济社会、企业民众&轻装上阵&,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动力。当前企业税费负担偏高,而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又较重,是抑制企业盈利及劳动者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削减那些成本高但并非必要的行政事务,尤其应削减&三公经费&,让政府开支降下来,为降低民众税费负担创造条件。事实上,企业和居民盈利、收入的提高,能够使其投资、生产经营和消费能力都得到提升,必然增大了税基,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最终有利于政府收入的提高。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构建一个低成本的社会经济运行及保障体系,可以为浙江经济的振兴、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执笔: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陈自芳)
阅读次数:2115次
版权所有& 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经济评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