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心里健康论文怎么写

欢迎进入本网站,现在是
《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凌宇 湖南农业大学
课题批准号:XJK06BDY009
课题类别:一般资助&&
学科分类: 德育
课题负责人: 凌宇,博士,湖南农业大学
主要成员:朱翠英,魏勇,袁红梅,杨新华,阳锡洲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既背着耀眼的光环,又承载着过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负荷较重、承受能力减弱、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突出等问题,出现的自杀和伤害他人等危机事件昭示: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解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局限于心理障碍的消除与心理危机的处理,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其积极心理的培养与塑造。幸福感是走向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现代幸福感研究,从其发展背景来说,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所表达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其二是源于生活质量研究迅猛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向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演变,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幸福,成为时代的强音。因此“幸福感”的有关研究成果,为现代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向,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技术。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的素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可塑性。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我的幸福感水平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2、现状分析(含研究综述 )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国外早期的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维度,研究者采用单项目测验的平均分数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幸福感第二阶段研究中,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了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促进了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到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实验方法的应用是这一阶段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研究表明,正规的实验研究不仅能阐明幸福感形成的影响和潜在过程,还能给我们提供有可能改善幸福感的干预手段。
在国内20年的幸福感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关注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满意感,到关注其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幸福感概念体系的不断丰富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生活满意感、总体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幸福度的研究均有涉及。同时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老年人、幼儿、青少年、大学生、教师及城市居民等等都是研究者的关注对象,在研究对象的区分上,目前还有不断细化的趋势。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一直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测量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研究者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还可以开展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与其他群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3、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国外幸福感理论本土化,构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工作任重道远,本研究的开展为大学生幸福感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素材。
从实际意义来讲,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适当地反映了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开展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大学生本人的自我幸福感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为目标。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对;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以此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理论,全方位地探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课题界定
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主观幸福感的哲学背景是快乐论,把幸福感定义为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评价,并由此产生情绪状态,强调快乐的主观性。其基本特点是:(1)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3]。主观幸福感的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这也是的SWB的三个维度,虽然这三个维度存在共同变化的倾向,但有时变化又可能不一致, 各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通过建构科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模式,采取适当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正确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正面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的现状。
(3)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依据,从理论上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与心理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幸福体验,引导大学生积极心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做准备。
2、课题的研究内容:
(1)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探究原因,提出对策。
(2)依据实证调查结果,结合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原因,尝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为下一步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思路:课题以全省范围内的十所各层次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分析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对可能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加以调查分析,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2、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实践建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模式。
3、具体实施步骤:召开课题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指导,确定研究方案;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好研究准备;召开中期课题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指导,解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及实践问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和数据统计,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本课题研究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3月):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文献;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完善研究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8年6月):按分工分头进行具体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撰稿。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统稿,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9年6月):课题结题;专家评审;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做后续研究的相关准备。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的材料搜集、问卷调查、素质训练、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对材料的整理和统计、撰写系列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都已经完成。课题主持人和参与人已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发表专题系列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全国中文等核心期刊上。
课题成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核心),):,约3500字
(2)不同类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校医,):548-550,约3000字
(3)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核心),):,约3000字
(4)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核心),8-170,约3200字
(5)三好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核心),):214-216,约3500字
(6)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及其增进路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66-68,约3000字
(7)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核心),):507-509,约3000字
(8)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析因及心理辅导与干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9-31,约3000字
主要观点:
1、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研究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南省十所全日制高校(按照湖南省招生录取批次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其中一类本科院校两所,二类本科院校两所,三类本科院校三所,高职高专学校三所),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1206人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主效应显著,与高校类型和年级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在生活满意度维度,显著的高校类型的主效应表现为一本、二本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作为个体的一种认知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在环境对于事物本身的评价,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与一本、二本高校与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高职院校大学生学制三年,属于录取批次中的最后一批,相比一本和二本的大学生,专科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三期间的消极情感水平相对较高。这一结果与专科大学的社会地位与学制有着密切的关系。(4)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最不常用的应对方式是自责。一本大学生较之其他类型高校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2、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1)在应对方式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的是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应激情景时,有助于建立一个关系网络,有利于社会支持的获得,从而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度。而采用“自责”应对的大学生在遭受失败时,常倾向于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从而引起自尊的损害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2)自我概念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且自我概念越积极,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自我概念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呈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是心理自我,即大学生对个人的价值与能力等评价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的三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对照组大学生明显下降。(4)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包括人格特质的五个主要因素:自我一致、神经质与外向性、自尊、乐观、控制感。了大学生培养幸福感的主要路径:完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应对挫折。
3、特殊群体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三好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1%,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低于普通大学生,焦虑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三好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三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自尊、人际关系压力、其他生活事件、学习压力、道德宗教观。
(2)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和生理都较正常大学生有一定损害。
七、本课题研究的社会反响
本课题系列论文引用率较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一定反响。且本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贴近大学生生存状态和思想实际,产生较好的影响,为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同时,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和咨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并在心理素质训练中践行,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课题组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与各高职院校联系密切的优势,利用对口招生提供的交流平台,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多次作典型发言和经验汇报,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掀起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潮。
鉴于此,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消除危机倾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预策略,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效能。
八、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严格来说,现在谈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成效和成功经验还为时尚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微不足道。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主观幸福感培养的长效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工作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偏废。学校要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如何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模式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改革的长期规划,促进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保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得以长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3)大学生幸福感培养可以与现有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除开一般的说教和行政的命令之外,可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同时得到幸福感水平的提升。毕竟,教育和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九、主要参考文献
[1] Diener E.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57.
[2] 郑雪,王玲,邱林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 (2): 105-107
[3] 周金艳,向小军,胡烨.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79-281
[4] 余鹏,宿淑华,李丽.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43-44
[5] Pavot W , Diener E.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 -172
[6] Eunkook S , Diener E, Shigehiro O , et al. The shift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 emotions versus nor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 :482-492
[7] 杨海荣,石国兴,崔春华. 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16-117
[8] 张雯,郑日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21
[9] 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562C565
[10] 樊富珉,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2.
[11]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 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J].当代青年研究,2000,(2).
[13] 青少年心理•生理网: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的心理学思考,2005.8.
&&&&&&&&&&&&&&&&&&&&&&&&&&&&&&&&&&&&&&&&&课题负责人:凌宇
&&&&&&&&&&&&&&&&&&&&&&&&&&&&&&&&&&&&&&&&&&&&&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版权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心理学毕业论文投稿 心理学论文参考资料 投稿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郑琼&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组成部分。推动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和关键因素。本文依据当前历史时期大学心理养成特点,针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素质、心理适应能力等领域 内出现的问题,通过探索缓解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规律,帮助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人际交往观、求职择业观,提高学生情 绪调节能力、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学生学习成才,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 局出发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 &1 谭亚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2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3 陈伟年;李延平;;班主任心理健康的保健[J];甘肃科技;2011年15期
4 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于志强;侯锡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华章;2011年21期
6 杨敏,王光荣;团体辅导是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年04期
7 祝秀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 &【共引文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张木明;唐军梅;王汝干;;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2 梁利苹;;浅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开展[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叶剑辉;邓胜柱;;朋辈心理辅导在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效性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季丹丹;郝乐祥;;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郭静静;张荣伟;;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6 曾保春;;团体辅导: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的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王自华;;朋辈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探索[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秦赟;黄新海;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05期
9 芦茜;;大学校园中朋辈互助的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12期
10 刘慧敏;;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J];传承;2008年08期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 &1 刘霞;薛艺;;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忠宇;吕冬诗;夏宝慧;;刍议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尹璐;引入团体辅导技术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张盼盼;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潭亮;大学新生配备朋辈辅导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贾书磊;护理专业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与实施[D];郑州大学;2011年
5 阎志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微观生态系统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靳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对高校朋辈辅导员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8 付薇薇;护理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栗晓坤;护理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构建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10 傅鹏;高校大学生黑客现象及其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 &【二级参考文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段泽民;浅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古全军;谢国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3 凌云熹,万承龙;1085例心理热线电话资料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4 殷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郭玉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季建林,张明岛,储展明,严和;热线电话咨询对自杀企图者的危机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年03期
7 陈庆,童永炯;大学生心理干预新途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年04期
8 张雄鹰;;班主任担当的多种角色[J];职业;2010年27期
9 吉连荣;;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2010年27期
10 李凡;;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知识经济;2010年20期
& &【相似文献】&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赵瑞芳;钟秋莲;赵琳玲;董兆怡;;高职院校心理服务模式迈向专业化之路[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马惠霞;山西省大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效评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李永兰;;构建和谐校园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乌兰;杨竟楠;;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5 王瑞清;你我走进心理咨询[J];心理世界;1999年04期
6 陈雪莲;来自心理咨询所的报告[J];心理世界;2000年07期
7 王军;我的心理咨询经历[J];心理与健康;2005年04期
8 盛晓春;心理咨询知多少?[J];心理与健康;2003年08期
9 江玲;&热恋&心理咨询也是病[J];心理与健康;2005年04期
10 静子;依然尴尬的心理咨询[J];健康大视野;1998年01期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湖北省建始一中课题组;周福轩;罗晓燕;吴清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湖北卷)[C];2010年
2 缪国俊;;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让他们茁壮成长[A];云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继灵;;浅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与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杨大刚;张亚志;;关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 秀论文集[C];1999年
5 梁羚;;简析在新形势下班主任开展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6 湖北建始一中课题组;张传玖;;&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课题工作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 [C];2010年
7 沈玉明;;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成果概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 [C];2006年
8 王欣;;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 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梓敬;韩如芳;张彩霞;;生活分析咨询法对启动大学心理咨询的作用[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 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10 万承龙;凌云熹;蔡昌群;吴明飞;万勤;;热线电话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 &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崔博士解读心理咨询[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周平方;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于&[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刘五星;心理咨询,您了解多少?[N];健康报;2005年
4 记者 杨翠敏?通讯员 张晓雨;心理咨询站为社区居民解心病[N];北京社会报;2008年
5 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生 齐展;市心理咨询协会成立[N];辽源日报;2008年
7 记者 孙晓素 生 刘哲 通讯员 伍展虹;心理咨询成员工福利[N];南方日报;2008年
8 廊坊华祥中医医院心理咨询室主任 庞丽;心理咨询离我们越来越近[N];廊坊日报;2009年
9 曹浩;心理咨询熟人免进[N];健康时报;2009年
10 蒋学武;心理咨询志愿者要有责任意识[N];中国社会报;2009年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 &1 王鹏;计算机模拟心理咨询病例系统的编制及现代测量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同吉;心理咨询专长发展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单家银;催眠冲突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 &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 &1 余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闻羽;心理咨询会谈中&同感&的会话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曹瑞红;自体心理学理论及其在心理障碍中的咨询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曲晓丽;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之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李(韦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许维素;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尹蓓莉;&潜在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求助者&的主要障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瑞瑞;论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D];安徽大学;2010年
10 何小蕾;情绪智力 心理学毕业论文投稿 心理学论文参考资料 投稿咨询 &详情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我们的联系方式: QQ: 电话:(李老师) 投稿信箱:(来稿请注明所投刊物名称或发表期刊级别要求)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农业大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