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一看瞧一瞧啊!原来西安培华学院贴吧理事长姜波是变态狂,听说他是因为性无能才导致心理障碍的,他

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中国民办教育最不缺活力-西安培华学院-华禹教育网[原中国高校网]
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中国民办教育最不缺活力
  日  来源:搜狐教育
  姜波,1973年出生,中国致公党党员。曾在日本10年,期间连续九年获得政府和大学最高奖学金,并连续七年担任大学和地区留学生组织负责人。博士毕业后回国,从祖父——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的手中接过“教鞭”投身到西部民办教育事业中,如今执掌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西安培华学院。
  中国的民办教育最不缺活力和朝气
  搜狐教育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进中国最著名的民办院校之一,西安培华学院。坐在我旁边是西安培华学院的姜波理事长,你好。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搜狐教育主持人:大家都知道西安培华学院已经建校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回顾做民办教育的经历,如果让你用一些词来概括,哪些词最能够确切和最形象来形容教育经历呢?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一个词,任重道远。虽然经历了八十三年风风雨雨,文革期间一度的中断办学,1984年恢复建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女子普通高校,感觉到几代人的梦想和责任的传承,感觉到在我这样一个年轻学校领导人的手里面还是需要传承前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丰硕的办学成果,良好的办学声誉,更重要是在教育改革新的时期,教育的国际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未来可能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办学格局,虽然西安培华学院历史八十多年,但我们还是感到压力很大。
  所以,教育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几代人再去拼搏,去打造。
  搜狐教育主持人:你认为现阶段的民办教育最缺失东西是什么?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从整体来讲,我们国家民办教育相对来说办学历史还不是那么的悠久,除了培华学院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以外,其他的高校都是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应运而生的,所以就是相对来说,办学的底子比较薄,这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当然你说缺什么?其实我觉得中国当今教育,除了出资人不同,其实承担社会责任都是一样,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可能是一种大学精神的缺失。
  我经常说,我们做教育要回归原点,回归教育的本位,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办人们满意的教育,这个可能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搜狐教育主持人:最不缺失是什么?还有哪些比较突出的优势?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最不缺失,当然首先不缺失是一种活力,是一种朝气,特别是这几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特别是民办教育的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党和政府给予民办教育很大的支持。有它灵活的办学机制,所以不缺失可能是一种机制,可能是一种活力,一种朝气。
  搜狐教育主持人:这些年最难的那个阶段是什么时候?怎么挨过去的?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其实对于每个大学来讲都经历过不同阶段的艰难的发展的不同时期,最艰难的恐怕是创业初期,创办初期一无政策,二无办学经费,三无办学资源。这种情况下能够几代人,把教育当做一场为之终生愿意奋斗的一场公益事业或者说是革命事业是非常不容易的。
  像培华学院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到八十年代恢复建校,从吴云芳女士,邵力子及夫人傅学文女士,以及谢葆真、宋美龄,包括我的祖父姜维之先生,四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恢复创办这个学校,那个年代是最艰难的,当然是否是已经走过一个最艰苦的时期,其实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在一个摸索,在一个探索期,还是在一个改革发展初级阶段,我不认为我们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期,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在这个进程中可能我们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我们现在传承着前辈梦想,我们能否培养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后传承我们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批人,我觉得可能现在还不便下这个定论是否渡过了一个最艰难的时期。
  民办校的良性竞争促进办学品牌和层次
  搜狐教育主持人:你怎样看待同行的竞争呢?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教育本身也是市场经济中一分子,特别是民办教育。我个人认为竞争会促进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和进步,同时只有竞争才能不断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办学的品牌和层次。
  培华学院多年来秉承的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很多民办学校之间还是存在一个生源竞争,包括同层次,同地域间的这样一种竞争,但是我个人认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给更多孩子提供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能够立足于地方,振兴地方经济,为地方的发展服务,同时能够辐射全国。
  所以学校之间更多的竞争只是一种表现,但更多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合作,一种共同的互帮互助。
  培华学院这么多年为什么能够发展?我最大的感受是培华学院和我们所有兄弟院校都有非常良好合作关系。培华学院没有和任何一个学校刻意单方面强调,我们和对方竞争,而是希望每个民办高校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办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对农村学子不公平
  搜狐教育主持人:有一些网友认为,中国大学的自主招生,阻碍了贫寒学子的一些向上的通道,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自主招生本身当然是一个好事情,但是现实中来看,由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资源相对比较稀缺,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之国家财力重点投向985大学,211大学,包括发达的省份,直辖市,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是把很多的农村的孩子逐步逐步的拒之门外。
  为什么这样讲?自主招生,首先比如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安排好几所学校的考试,有可能学生已经不是坐着公交车,坐长途车,有可能是打着飞机也要需赶考,这个首先是农村孩子无法实现的,加之自主招生,它的命题,它的自由度比较宽,特别是一些素质题,包括特长,这些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很多农村的孩子,可能连互联网现在没有接触,一些网上流行语没有听说过,让他参加自主招生是一种不公平。
  加之自主招生实际上是局限在不是所有的省份所有的学校,而是可能给更多的比如说推荐入学,自主招生,给一些更加重点的一些中学,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关注话题,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首先体现出教育的公平,这种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公平的配置,因为我们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办的是人民的教育,我们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大学985大学,211大学他们拿的是人民纳的税,既然是财政的钱,我觉得这个经费应该是均衡,包括占有我们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应该面向他们,也应该能够更大力度的倾斜,而不是最后培养成贵族班,贵族学校,比如说我们最知名的北京大学,可能在当年十年二十年前,在校生百分之三十还是农村学生。但是现在就是一成。
  绝大多数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只能上大专、中专、二本、三本,只能上这样层次的学校,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配置,实际首先是师资不均衡,不光是财政投入不均衡,好的师资到了一些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目前中国的自主招生,我不认为它是自主招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只是一个我们国家在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初期的一个雏形尝试而已。
  所以不能把一个尝试,一个摸索看作我们在社会应该所普遍追求的这样一个目标或者广泛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现象,这个是不行的,包括自主招生名额很少,覆盖面很有限,实际自主招生又成了精英中的精英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方面,自主招生可能招也会有一些参考,农村孩子显然有点不公平。
  民办高校掌门人谈“钱学森之问”
  搜狐教育主持人:搜狐教育频道的编辑,正在做年度盘点的策划,其中有一个是知青年大师系列,对于钱学森钱老的中国教育之问,你有什么想法?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钱老对中国高等教育还能否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他非常的担忧。
  首先,钱老的顾虑,我们的国家当今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杰出人才,首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冲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以什么样的方式模式或者手段,然后去培养什么样的人?面向什么样的人?这几个问题都要探讨。
  从大的政策环境,我们国家目前还是以公办教育为主,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政府办学,其实包括民办院校在内也是如此,我们国家虽然有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包括招生的一些主动权,但是实际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各个学校我个人体会是几乎没有办学自主权的,考试政府统一考,发证是政府统一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评估标准,师资的要求等等,全部是政府规定好的。
  一个大学必须得是要善于张扬个性,然后是思想独立,然后学术自由,最终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现在更多是在关注高等教育,包括我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其实我们关注点应该是在基础教育,从义务教育,比如说中学到小学,幼儿园。纵观教育体系,其实我们的问题出在根子上。
  比如很多的学生,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他擅长某一项,但是又不考,不擅长又必须要考,问了很多学生大学学了什么?我拼命的考了英语、计算机、四级、六级,或者四级八级,我目标是考公务员,目标是考研,目标通过托福或者出国等等,他一直在考。考试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一个学生,就是说擅长什么?
  比如说比尔盖茨是一个中途辍学的,比如说新东方教育集团的俞敏洪,他是一个非常贫寒的孩子,而且他英语当时比较差,发音都是农村英语,但是他可以办这个,一些具体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什么样的环境下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首先我们根治我们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你比如说教育的资源配置严重的不均衡,这个导致了本来是人民教育,全民教育,公平的教育,最后导致是精英教育。而把很多学生,刚才说的可能是十年寒窗非常贫寒的农村的孩子们,培华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农村的孩子。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比如说农村学校现在纷纷搞合并,变成一个县的重点高中,打造标准化,县的重点高中,这些优秀的师资学生到了省会城市,省会城市那么几个非常拔尖,考北大、清华非常多的学生,他们聚集的不是我们教育里面规定的中学教育、小学教育面向你这个地区,这种情况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自然的学生进去以后目标很明显,就是要考最好学校,我就是考好数理化,其实进入社会以后才发现,到底有多少行业职业是用到数理化的。
  我们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学生连自己数理化没有学好,他是否能够毕业,像俞敏洪一样,当时一门课两门课,由于他学的比较差可能毕业不了,如何还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去搞所谓的素质教育呢?
  所以钱学森先生讲的大学教育能够培养出真正的杰出的人才,可能现在我们显现不出来,现在只是一种危机感,当然这种现象,这种困惑可能在二三十年后可能充分的显现出来,就是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大学的教师。其实我的关注点一直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看教师,当年看看我们北大、清华早期的学堂,条件那么简陋,没有一个大学是几千亩土地,没有一个大学有那么多国家的重点的实验室,没有一个大学当时是政府在评估他们,要拿出各项指标评估他们,但是他们培养时代的英雄,培养那么多杰出的国家领导人。
  现在的大学不是这样,他们要评职称,要拿科研项目,要上核心期刊,要获得科研经费,很多的一些标准,在要求着他们,到底是去体验社会,言传身教的培养学生还是在应付各种各样的晋级评估。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已经被模式化了,我们高等教育已经被模式化了,中学教育也在被模式化的情况下,我们的精英,我们真正意义上创新意识的,忧国忧民的这些精英到底能否涌现出来,我也是真的比较担忧。
  当然越是有这样一个环境,才越能引起大家高度的关注,我觉得反倒是对中国的未来看到希望,特别是我经常上网,看网民们的微博等等,包括教育频道的评论,我感觉到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更多的诉求可以表达,而且政府也更加的关注人民的声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比如说把钱老这样一个观点推出来,大家热议,能够热议就说明更多人在关注,有了关注,我觉得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才会有了改革,才会有希望。
  搜狐教育主持人:谢谢。可能作为很多教育家来说你是具有十年海外国际教育的经验,如果放到民办教育进一步管理上来说,你觉得和其他民办教育家有什么不同?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首先说明我是做教育的,但是我不是教育家,因为一个教育家是要让后人评价,或者他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们,在社会上已经是精英,受人尊敬了,才能称之为“家”,所以我觉得要评一个人能否成为教育家,我估计可能是在我百年之后,这是我的目标,立志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当然我觉得国外的教育背景,对于我从事我们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首先国外使我学会了吃苦,再加上国外不是应试教育,培养了比较独立和自由的学术思想,同时作为在国外的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生活学习工作十年,学会了比较,有很多的一些感悟,就是说在国外首先体会到自己是中国人,而且在国外看到中国的未来,在国外也找到了中国和现在国际上的差距。
  因为只有认清形势,找到差距,端正自己的心态和态度,才能够在国外生存下来。当我回到培华的时候,我觉得只要活着我就可以将一切不可能的努力变成可能。
  “国际公民”是具备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人
  搜狐教育主持人:作为一个教育门户网站来说,我们一直在倡导一个词“国际公民”,你对“国际公民”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标签,尤其对中国青年?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要成为国际公民,首先年轻人要博学,而且具有成为国际公民的一些基本的素质,他得有一定的外语能力,这个应该是具备的。只有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你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动态和资讯,才能近距离和国外朋友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然成为国际公民,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国与国的边界,在互联网上,我觉得应该更广泛的去学习。
  回归到教育上,我们国家的教育面比较窄,培养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政府主导下的应试教育,学生又分成文理科,一生下来把你分成男性和女性,一上学把你分成文理科,进入大学以后把你分成比较狭窄的一个专业,在国外是没有的。
  同时,“国际公民”知识面要宽,我在国外大学,本科学了六十门课程,我们国家大学本科只有一半,而且国外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所以首先应该通过互联网让年轻人看到这些现象,让他们学会比较,我觉得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公民。
  “国际”可能是一个标签,但是我觉得和国外的朋友交流,如果你连对方的历史、文化、政治、风俗人情、社交方式都不了解,这样是无法和“国际”对接的。这一套要加强自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学习中外方方面面的好的坏的都要看,在脑子里面去碰撞,然后去辨别。然后去选择。
  培华学院实现了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搜狐教育主持人:谢谢。大家都知道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很多培华学院的学生,而且他们也受到很多社会上人士的好评,培华学院就业这边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培华学院因为办学多年,历史应该是最悠久的一所高校,一方面就业不能单纯的追求就业率,就是就业数量,同时还得有就业质量。因为培华这么多年培养大量在立足于陕西,面向西北地区这样一批人才,同时在全国都有广大的培华的校友,充分的利用校友资源,以及多年来社会各界对培华的信赖和支持,实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就业率更重要是一个非常高的就业质量。
  近期六年来培华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左右,而且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比如说用人单位,我们有一个问卷跟踪调查,80%多用人单位对于培华毕业生的评价都是动手能力强、肯吃苦、跳槽率低,忠诚度高,当然这个就是我们在培华大家庭里面,通过感染式的教育,启发式的教育,这种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还有面向未来比较具有超前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对他们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影响。
  当然,我相信培华的学子,无论身在何处,我觉得都会无愧于培华人这样一个荣誉称号,包括这次世园会上我们两百名学生,也是从三万多名学子中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服务于世园的,而且获得世园会组委会多方面的好评。
  搜狐教育主持人:可能很多的民办学校的学生,是否认为只有211,985的学生离国际公民越来越近,你觉得民办高校学生和公办学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缺的是什么?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他们缺的只是当时高考的比他们低了一点,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思维非常活跃,自由奔放的个性,他们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
  比如说我接触的一些公办院校,有上百所国外友好大学,完全停留在表面,很多的学生不知道通过这个友好学校到底了解国外什么?国外了解我们什么?如何再互动,可能只是来回走走看看。
  像培华我们从1991年开始公派留学生,每年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最早到日本,近几年已经辐射到世界各国。首先我们武装这些学生的头脑再让他们出去,民办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培华的学生都很爱国,但爱国不一定是非要回来才能爱国,你拿了绿卡就不爱国,你在国外就不能为我们国家做事,不是这样子的。只要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所学和毕生的热情,奉献在祖国的沃土上面就是最好的爱国。民办学校最难以可贵的就是培养的学生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毕业后仍然愿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还有些毕业生陆续成为了公办院校的骨干力量。
  所以我觉得民办院校学生其实不比公办院校差,因为我们出生时间都是一样,只是高考分数线不同。
  三个不要“忘记”三句人生“箴言”
  搜狐教育主持人:其实刚才你一直强调一个人目标,你最近一个目标是什么?你从来没泯灭过的一个梦想是什么?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最近一个目标,教育首先就是传播思想、传承理念,我总是希望我们的学校的团队,我们培华学子,能够不断的一方面继承先辈给我们形成良好的办学声誉,办学的环境,以及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更要懂得感恩。
  同时,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心口相传,对于我来说,今年三十八岁,应该算是比较年轻的一位高校领导者。但是现在的大学新生已经是90后,他们将肩负起二三十年后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民族复兴等重任。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忘本,也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授、每一个校长不要忘本。
  第一不能忘了我们建党之本,建国之本;第二不要忘记我们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不能忘记当时的初衷;第三作为学生,不能忘了我为什么要十年寒窗苦读。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知识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这种大学精神的传承,希望能够世代相传,包括面对高等教育改革日益进取的精神,也能够得到理解,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弘扬。
  搜狐教育主持人: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吧?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喜欢的话比较多了,比如说“有志者事竟成”、“吃水不忘挖井人”、“只要付出必然有回报”……这种回报我们追求是一种社会回报,一种社会效应。作为民办高校来讲,它的艰苦的创业期,发展期,以及从量变到质变,每个阶段都有能够适合它比较贴切的一句话,一个感动的词来表现当时这一代人的心情。
  我刚才讲的像“吃水不忘挖井人”,民办教育之所以能够有今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党和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老一辈充满爱心热爱民办教育的的民办教育家,以及众多公办院校的优秀教授,正因为有他们共同的支持,才有了民办教育的今天。
  当然我个人认为,其实每一个人,我们都不能用一句话去概括。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因为我觉得做教育要有一颗良知,凭良心办教育,不能忘本。
  搜狐教育主持人:培华学院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你平时对你学生通常会说哪些话呢?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我经常跟培华的学生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自打我满月那天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把我一手带大,我十九岁出国,二十九岁回国,在国外的十年也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我总是在给学生讲述很多的故事,有培华的故事,也有一代代培华人的故事,像是我的祖父姜维之先生,从二十六岁担任培华校长,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到八十二岁高龄,他对于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培华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鼓舞了一届届培华学子。这些故事不仅使人感动,更带给我们一股力量,那就是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
  所以我希望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培华学子能够承受常人不可承受的困难、,将这样的故事和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致青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梦想和希望
  搜狐教育主持人:给中国青年一些告诫?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中国青年,天下兴旺匹夫有责,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来讲,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有人说人心浮躁,有人说物欲横流,有些说一切向“钱”看。当然我觉得青年人应该拥有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世界,小到一个家庭的一种梦想,一个希望。
  我希望中国的青年人首先要永远的牢记历史,特别是应该记得从五四运动到一场又一场的艰苦斗争,为了给人民获取自由,一批有志青年和留洋海外的莘莘学子,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最艰苦的时候,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拿起笔杆子,举起枪杆子,通过推翻了封建统治,缔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共和国。
  同时,要看清楚形势,现在现在我国的GDP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但是人均还排在全球一百位以后。我们国家现在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既然是任重道远,肩负着未来建设重任的青年人一定要看清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如何爱国,如何能够通过知识,通过自己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能够用一颗大爱之心,奉献社会,回报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每一位恩师,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现在青年人中独生子女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这一批青年人应该张扬他们的个性,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应以拿多高的文凭或以后挣多少钱作为他们的最高目标。而是使他们树立起作为一个合格的、有良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公民,应该肩负起更高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面向未来,因为你讲的是中国青年对应的就是国外,特别是对应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年,我觉得而且还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多走出去,多看一看,多吃一些苦。多多与人沟通,同时对于中国未来,对于世界未来得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只有这样,才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一条政治路线,也是一条经济路线。
  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批青年人能够投身到祖国改革开放的建设大潮之中。我对这一批年轻人是充满信心的,我相信在这样一个教育面向国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培养出的都是新时代的精英分子、杰出人才。
  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关注我们的教育。教育不单单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也是关系到自身的一件大事。关注教育,特别希望青年人能够关注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恰恰可能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我们社会发展,我们在填补一块空白。
  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到民办教育这个行列中来,和我们一同打造我国民办教育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他的普鲁斯特问卷
  搜狐教育主持人:接下来我们问一下姜理事长生活上一些问题,我们访谈之前说过你的办公室摆放了很多的植物,还有一些石,想问一下,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其实我喜欢的植物没有在办公室里面摆,我喜欢桂花。我十九岁的时候到日本留学,只身一个人拿着一个大皮箱,身上只带了在日本两个月的生活费,连学费什么都没有。我去的时候是1992年的10月9号,那个时候刚好是在农历来说是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当时我在家乡西安没有闻到桂花香,到日本京都是一个古城,完全是仿造我们古长安城建造的一个城市,街上桂花飘香,原来我以为日本只有樱花没想到还有桂花。每年到了这个桂花飘香,包括现在这个季节,闻到这个香总是让我回想起当年在日本非常艰辛也非常充实的十年生活。
  搜狐教育主持人:你刚才说你最喜欢的植物是桂花,如果用一种植物形容你自己,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我觉得应该是竹子。竹子是节节高,笔直挺拔的。
  搜狐教育主持人: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你自己?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大熊猫。熊猫是中国人们通向世界的一个友好的使者的象征,熊猫的体型体态憨厚,我不是非常的健美,熊猫比较招人喜欢(笑)。我个人朋友特别多,手机里的联系人就有两千八百多个,方方面面的朋友,上到九十多岁,一百岁,下到十几岁,各行各业都有,所以我喜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说人见人爱,最起码是有比较好人缘的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其实我交朋友是为了从对方那学到更多我所不具备的,我没有经历的,我可能看不到的,可能感悟不到的一些东西,把学的这么多的,可能是很多人一生财富,甚至几代人财富思想的精华,聚集在我这里,然后我传播给我的学生和身边每一个人,其实这就是我从事的平民教育。
  搜狐教育主持人:这是最好的学习途径。我在你办公室里看到有很多的石,你为什么喜欢石?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石头,一个我喜欢天然的石头,当然石头摆在那里,我个人比较喜欢收藏石头,就是各种有一种形状图案,石头是绝无仅有的,不是人工的,每个石头都是在这个世上绝无仅有的,所以石头也是一种文化,古人你看走到哪,在名山大川在石头上都要刻上,写上书法,刻上自己的作品,现在人民把石头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了,而且这种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热爱自然,要有爱心,因为无论是石头,无论是植物,特别是石头,因为石头是历史的见证者,生命超越了我们任何一个自然人,所以我们能够从它的身上看到历史痕迹,同时如果这些石头有人能够传承,把它作为文化去传播,也是精神层面精神财富之一。
  对2012年的自己说一句话
  搜狐教育主持人:如果你对你2012年自己说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是什么?
  姜波(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2012年,对于我个人应该是引领培华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发展起始年。
  2012年对于我个人来讲,一切可能从零开始这样一个心态,去迎接2012,因为2012年比较特殊,人们在电影里面也是说2012,所以谈到2012,老天爷不正常了,西安都是不说百年不遇,半世纪不遇的大雨,我去学习第二天就开始下雨,昨天我回来时候雨又晴了。看到的2012当然可以预见,自然环境可能还是一个多事之年,这是人类不可逆转的。
  其实每年世界都是这样子的。但是我希望在2012年从零开始,重新的审视自己,使我身边每一个人来面对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果,经受过的挫折和磨难。
  以一颗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一颗昂扬的革命斗志,来与我们的国家,与我们民族同道来平安、顺利的渡过2012。
  搜狐教育主持人:谢谢。
  搜狐教育原文网址:  
←点此复制地址,发给QQ/MSN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培华学院贴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