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行为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在高水平运动员领域的应用--《搏击(体育论坛)》2010年06期
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在高水平运动员领域的应用
【摘要】:高水平运动队是代表各个省、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民族荣誉,它的健康成长是我国体育可持续的基本的要求。对优秀运动员来说,竞技心理素质是保证。随着现代体育竞赛的日趋激烈,一方面,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心理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另一方面,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心理障碍更频繁产生。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现状及其在高水平运动员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描述,希望能找出国内外运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差距,以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和比赛中。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04.8【正文快照】:
1国内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体育运动领域也从传统的狭义的竞技运动与体育教育领域发展到如今广义的竞技运动、体育和锻炼三个主要领域。目前,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尚未成熟,但传统意义上的运动心理学细化为竞技运动心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家新,徐霞;[J];体育科学;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庆富,李艳翎,杨维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陈易章,侯会生,李凤桥,徐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李雷,李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祝大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张力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李四化;李京诚;;[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周欣;尤信招;蓝开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王新平;王海景;韩旭;;[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杨艳芳;陈铁成;高顺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赵权忠;;[J];冰雪运动;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萍;;[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关成雪;张春晖;王妍;;[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迟立忠;[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闫苍松;[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方配素;[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李琳;[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程勇民;[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李今亮;[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张禹;[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一;[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王大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史银斌;[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程旭冒;[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郑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苏庆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锴;[D];四川大学;2005年
刘周敏;[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胡庆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张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忠秋;[J];体育科学;1997年03期
董汉英;[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玲,张力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张力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刘树明;[J];冰雪运动;2004年04期
李大志,唐云松;[J];冰雪运动;2005年04期
颜彤丹;周宝伦;;[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何颖,徐明;[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陈作松,陈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姒刚彦;[J];体育科学;2000年01期
张力为,田麦久;[J];体育科学;2000年06期
徐霞,姚家新;[J];体育科学;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体育科学;2002年03期
黄小波;李一玉;;[J];运动;2011年07期
金雯;Yoo HKang H;[J];体育科学;2002年03期
邓雪震;;[J];中国市场;2011年18期
林建平;杨吉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9期
赵凯;;[J];体育博览;2011年13期
张忠秋;骆玉峰;;[J];体育科学;2001年05期
周文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肖荣华;袁峰;;[J];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金亚虹;章建成;任杰;孙耀华;;[J];体育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家新;徐霞;;[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刘淑慧;;[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许小冬;;[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柴文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迟立忠;张禹;;[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姚家新;张力为;李京诚;梁承谋;刘淑慧;毛志雄;任未多;姒刚彦;张忠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黄庆海;;[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吴慧攀;石岩;;[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孙拥军;吴秀峰;;[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林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李小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肖春飞;[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本报记者 窦雨佳;[N];中国体育报;2011年
张睿 通讯员
任立春;[N];德州日报;2010年
宗慧;[N];北京日报;2004年
赵雪;[N];科技日报;2008年
梦君;[N];青海日报;2011年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N];北京科技报;2006年
西安围棋协会主席;[N];围棋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爱国;[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张浩;[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李晨峰;[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程勇民;[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方配素;[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赵国明;[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魏高峡;[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孙拥军;[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张连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郑磊;[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莫铭;[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刘艳梅;[D];延边大学;2010年
郝克勇;[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李睿;[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屈国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马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马平;[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马驰;[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陈丽;[D];河南大学;2012年
杨东波;[D];山西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
查看: 158|
评论: 0|原作者: 姜少凯1 梁进龙3
摘要: 环境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逐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经过三十
余年的发展,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经国内外学者多年的探索
和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日臻成熟,这对于人类与环境的
和谐相处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它又是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其研究理论基础
薄弱、研究内容过于宽泛以及研究方法滞后等问题还需要学界进一步深思和改进。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有关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1908;Trowbridge,1913)。19世纪,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对声、光、重量、压力等环境刺激的知觉,但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对学习过程的强调,当时的研究倾向于把环境事件看作强化程序和儿童经验。20世纪40年代, 少量关于环境和行为联系的研究出现, 其中包括行为地图、环境认知地图和城市社会学(Moore,1987)。不过,这些并不完全是对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最充分的研究。最早转向对环境和行为系统研究的人是费斯廷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hter) 和贝克(Back),他们研究了环境设计因素对学生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 [2] 。  20世纪50年代, 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勒温(Lewin,1950)把环境定义为决定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尽管他强调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但是人们还是会经常谈论到他的理论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一时期,勒温的学生巴克(Barker)等人对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把勒温的行为公式:B=f( PE)(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和“生活空间”( life space) 等心理场论(field theory) 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生态心理学研究范式,从而启动了最初的环境心理学研究[3] 。 霍尔(Hall,)的空间关系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空间;此外还有针对拥挤的效应的研究(Calhoun,),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环境认知和城市表象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大量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对空间行为、精神病院设计以及其他环境—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筑师与行为科学家也开始了长期的合作,目的是设计出对人的某些行为功能有益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遍及全球,而对知觉和认知的其他研究也在环境心理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人们对能源使用和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寻求方法以改变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1961年和1966年,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成立。同年,纽约市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1970年,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这也被学界认为是环境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如《环境和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国际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列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环境心理学主要奠基者之一的柯雷( Kenneth Craik) 1973年在《心理学年鉴》中以“环境心理学”为标题撰写了有关的研究综述,意味着“环境心理学”已经被接受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4]。1975年,世界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毕业。1977年,在“人口心理学”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4分会正式改名为“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1978年,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斯托克斯(D. Stokols)为《心理学年鉴》撰写了第二篇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综述[5] ,基本上确定了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的正式地位。1987年,斯托克斯(Stokols & Altman) 等人主编的《环境心理学手册》出版,被看作环境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环境心理学成熟的标志。20世纪80至90年代,环境心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定期的综述性文章大约每四年就会编入《心理学年鉴》,它记载了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到20世纪末,“绿色”问题和生态学已经成为最引人注意的主题之一( Pol,1993) 。  目前在我国,环境心理学这门学科已被心理学界承认并列入《心理学年鉴》,但环境心理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要远远滞后于世界水平。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有学者编译环境心理学著作,80年代有一些关于环境心理学的初步研究文章见于刊物,但直到90年代,关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书籍和文章都很少。1993年6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常怀生教授等人联名发表《关于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倡议书》,呼吁社会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同年4月,英国著名环境心理学家David Canter来中国讲学,先后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学生授课。同年7月在吉林市召开了第一次“ 建筑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1993年12月,《建筑师》杂志(总第55期)专门为这次会议出版了一期专刊,这些可以看作这门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的标志。1993年以后,环境心理学研究逐渐展开,1995年,第二次“建筑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建筑环境心理学学会(2000年改名为中国环境行为学会)[6]。 此后, 中国环境行为学会每两年在各地轮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学术研究的定期交流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知识在高校中的系统传授,促进了环境心理学科在国内的发展。  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倾向  持认知心理学理论倾向的环境心理学家以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根据,以解释人们经验的方式来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1.唤醒构建理论  唤醒构建理论基于如下假设:个体各种行为和经验的内容与形式,和我们的生理活动如何被唤醒(arousal)有关。  由于唤醒是应激的一个必然反应,因而这一理论与应激理论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此理论中唤醒被界定为增加了脑活动和自主反应(脉搏、心率等),而且它可以与不引起应激的事件相联系。日常生活中,高兴或悲伤等都可以引起唤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唤醒的性质来了解唤醒及其所产生的环境,进而研究环境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2.应激理论  应激理论把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看作应激源, 比如噪声、拥挤。应激源被认为是威胁人们健康状况的不利环境,它主要包括工作应激、自然灾害、婚姻不和谐、搬迁混乱等。应激(stress)是一种调节或中介变量,被定义为个体对不利环境的反应。这一“反应”包含了情绪、行为和生理等成分。应激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理反应,另一种是心理反应。由于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互相联系,不会单独出现,因此环境心理学家通常把所有的成分整合到环境应激模型(environmental stress model)(Baum,Singer & Baum 1981;Evans & Cohen,1987;Lazarus& Folkman,1984)中去。目前,应激理论已被用于对环境应激物如噪声、拥挤、环境压力等的整体研究,并被用来解释当环境刺激超过个体适应能力限度时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3.环境超负荷理论  环境超负荷(overload)理论将个体作为人—环境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出个体的加工能力,即个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超过他(或她)所能有效处理的能力时,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相反,当个体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量太少时,则会造成负荷不足。目前,超负荷理论已被用来解释个体的城市生活以及高密度、噪声、拥挤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和唤醒及超负荷有关,而负荷不足则被用来解释环境刺激不足所导致的单调和孤独等问题;但在其他的条件下,它却会产生积极效果,如提高某些较容易的认知任务的成绩。  (二)生态心理学倾向  秉持生态心理学理论倾向的环境心理学家,以生态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为依据,把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归结为环境。他们强调在观察行为的过程中对“环境—行为”关系进行描述,把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研究。  1.巴克的生态心理学观点  生态心理学理论的代表是巴克(Barker), 他认为环境心理学家所关心的应该是行为背景的整合,个体行为与环境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有一个空间和时间背景,由此构成的立体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环境的一个很适合的分析层面,这样就可以为环境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此理论强调人和环境都是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一方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另一方。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由环境决定,即人类行为的起因和过程完全受环境支配,而否认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传统的环境规划、环境设计的思想。根据这个观点,只要适当改变城市的物质形式,就能改变个体的行为。  其代表人物迈耶(D.R.Meyer)认为,如果人们能消除极差的住宅和贫民窟,新的良好的住宅和环境就会从本质上治愈社会的疾病。
Copyright &国外多媒体研究现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1页免费6页免费6页免费5页免费6页免费2页免费7页免费1页免费2页免费5页4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1下载券5页免费3页1下载券2页免费9页1下载券
国外多媒体研究现状|简​单​概​括​了​国​外​多​媒​体​发​展​状​况​,​该​领​域​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探​求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
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
09-09-11 & 发布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摘 要]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指出企业财务管理应着重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积累,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夯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条件;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b]  一、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b]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可从宏观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来看,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从微观环境分析,表现为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而每一方面都对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浪潮。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大行其道;二是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非政府组织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1].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选择权是有价值的,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找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更加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这将极大影响我国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企业理财环境也将发生很大变化。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WTO的加入,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发展的速度将更快。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将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率放开和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是为许多国家经验证明过了的一条必然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企业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带进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包括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是各种新型金融服务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各种新型金融服务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方便、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理财活动的需要,这也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将面临更多选择。如何利用这些金融工具将成为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企业内部来看,WTO的加入,将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增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首先,WTO的加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服从企业的这种战略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必然要求财务管理要谨慎控制财务风险、恰当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上的风险收益匹配管理,使企业财务状况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以增强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再次,企业生存压力的加大,必然要求降低各项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同时,为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还可能运用多种财务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企业向顾客提供各种信贷以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最后,为接受加入WTO后的挑战,企业必然加强内部各项管理,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和评价工作必将大大加强[2].    2.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以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近10年来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企业主体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交易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和直接化的一种全新的运作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实时报告(real-timereporting),企业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发展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b]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b]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冲击,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    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    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很少论及。    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    5.现行财务评价体系主要限于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指标,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知识资产等缺乏适当的指标加以考核评价。    另外,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还有两个显著问题。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资金筹集方式更加多样化,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保险管理和税金管理等陆续出现。第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主要工作上比较薄弱,日常财务管理一直是以资金管理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有关外,可能与认为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大事,单单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完成有关。另外,也可能与有些人把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混淆起来有关。  [b]  三、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b]    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财务管理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即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企业剩余分配。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企业的物质资本越雄厚,其发展就越有优势,所以在企业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就占据统治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这一变化将引起财务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特征:(1)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如果我们把企业的财富比做一块蛋糕,这块蛋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属于企业契约关系的各方———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那么,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当企业的财富增加后,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2)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主导地位的形成,必然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的投资对象。(3)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分担企业的风险,同时也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目前,国内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对员工进行送“红股”,以及一些传统产业对企业经理实行“股票期权制”,都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形式,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url][/url]&BR&&P&&/P&2.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INTRENET、内部网IN TRANAT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网络财务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从空间看,企业的财务可以进行远程处理,便于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从时间看,企业的财务活动可以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2)在网络财务环境下,对于拥有许多下属机构,而这些下属机构又呈复杂结构且行业多种多样的集团型企业来说,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从而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3)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将得到普遍使用。电子单据可以节省许多中间环节,从而促进财务流程速度和效率的提高。而电子货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财务的重要基础。货币的电子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网上支付、网上结算,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结算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于也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已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物料需求规划(MRP),发展到80年代的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再进一步演化到90年代的企业资源规划(ERP)。ERP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和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由此可见,网络财务的发展趋势是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的。    3.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同时,往往忽视财务安全管理,无意中为经济犯罪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特别是金融性业务的拓展,往往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就是业务发展与有效监督机制不能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有新的发展,而有效的监督跟不上,从而严重威胁企业的财务安全。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财务软件的“防火墙”技术等。    “创新”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承担知识与技术创新主体之一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比大中型企业要大得多,所以它们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风险资本市场,吸收风险投资。所谓风险投资是指风险投资公司为有发展潜力但缺少资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最初的风险资本投入,待被投资企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通过股票上市或转让方式收回投资,获取利润。处于初创和成长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如何才能获得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争取到风险资本注入,随后又如何使用好风险资金,如何偿还风险资金等问题,将成为21世纪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4.财务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代理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在组成和约集的众多关系中,都会出现代理难题和代理成本,而和约集又构成了现代公司。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次利益背离,委托人为了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激励、约束、惩罚和监督,而这些强制措施都会带来代理成本。财务危机使情况更加复杂,它加剧了大多数的代理难题和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可以预见,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来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和约中的债务和约、管理和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债券条款、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5.财务评价体系创新。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现代企业在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方面,除采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外,近年来又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自由现金流量(FCF)和市场附加值(MVA)等财务指标。经济附加值等于企业税后利润与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差额,它是一个静态指标,测算的是一个公司过去年度的经营成果,可用以分析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得与失,促使经营者千方百计用较少的资本做更多的事。自由现金流量等于一个营业周期内(例如一年)债权人获得的利息和股东获得的运营现金流减去企业当期的投资总额,它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期间实际的资金实力。它与经济附加值相结合能较好地评价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有助于围绕资本增值,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市场附加值等于企业价值(市场上公司股价总值)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它主要用来衡量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公司账面价值的差额,反映出市场对公司前景的评价。  [b]  四、启示与对策[/b]    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我国理论界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报刊杂志中,多见有关环境变革对于宏观经济、企业组织以及对会计的影响,少见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这主要因为我国一向以“大会计”论点为主流,认为财务管理包括在会计之中,再加上目前会计准则建设引人瞩目,理论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上,较少顾及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因此,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财务管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附属于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实务几乎处于一种无序状态;(2)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刚刚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3)我国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大变革阶段,至今没有比较成熟规范的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财务管理必将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管理必将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型”或“市场导向型”为中心,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有关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问题,无论是对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企业如何面对和适应新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革,关系着它们的生死存亡。    比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21世纪新的环境对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差距还较大。前面的分析是以我国的优秀企业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现状研究为基点的,由此可以推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的一般水平还远未能达到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必要的积累。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和新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了财务管理较大选择空间。从我国实务发展现状来看,这方面工作在有些企业已开始了,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都显得非常“稚嫩”。因此,企业从现在开始注意进行这方面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要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创办专门的财务管理刊物,倡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要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加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科研攻关,加强对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所占比例较低,使人感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不能从大局上把握。然而,“入世”后的环境却要求财务管理特别注重以上几方面,因此,从现在开始,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理论界要与实务界合作,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将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传授给企业,共同促进财务管理发展。    3.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基础。从发展现状看,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工作在目前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些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例如,存货管理中“压储”是一种常见的方法,ABC分类和经济定货量等较为科学的方法运用反倒不多。另外,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催收”方法很常见,但信用分析、账龄分析却很少。这说明,虽然日常工作比重大,但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要想在“入世”后的环境中做到防范财务风险、控制现金流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将会很困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无论弱者与强者,智者与愚者,穷者与富者无一例外要面对顺境,遭遇逆境。本书着重讲述了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生存的方式和智慧,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创造价值。 如何才能生存?适者生存。何谓适者?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我行我素,习惯于跟着感觉走。这种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无论感觉是对、是错都以自我感觉划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说白了,就是“跟着我走”,就是要求他人和外界条件适应他的感觉。这种“适者”,只能使自己脱离现实,远离现实,远离集体,时时都在感受“生存难”的折磨。 有人见解独特,学会跟着缘份走。这种人明智地认为:感觉也有误区,尚且人各不同,己所不欲,何必强加于人?还是顺其自然吧。处世中,随其方,顺其圆,努力去适应外部环境,适应他人。这种“适者”,处处都能为他人所接受,为各种环境所容纳。这种“适者”是明智的适者。他们适应有度,生存有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人缘,事事能逢缘,无往而不胜。 何为适应有度? 明智者以“缘”为度,大事、小事从小事做起,应该遵守的从我做起,新的环境中,事事从头学习。当你走进一个新单位时,最忌讳的是“先入为主”的东西太多,处处自以为是。当上司给他布置工作时,他连声应诺:“我明白”,“我知道”。结果是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干不好。因为他心中有一个“自我感觉”,而无视他人和外部环境。那么聪明人怎么做呢?最适度的方法是,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工作,结交新的人事,营造新的空间。 何谓生存有方? 适者以缘为方。环境是境缘,工作是事缘,人事是人缘。适应新的环境者得自在,适应新的工作者有愉悦,适应新的人事者便能落落大方。 何谓适者? “跟着缘份走”,努力去适应境缘、事缘和人缘者是适者。 如何才能生存? 适者生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校长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种大趋势下,我们该怎样认识当今校长的角色与职能?今天同时发表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执行主任王继华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意在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校长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就此展开讨论。王继华主张:走向校长职业化近来,有这样一位人物,经常出现在面向校长的讲坛上,以他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以及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演讲才华,一次次赢得校长们的掌声。他就是清华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执行主任王继华。近日,记者在他即将起程到外省巡讲之前,就他主张的校长职业化问题采访了他。何为“职业化校长”?职业化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产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要想使校长真正成为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社会职业,仅仅有一个承认校长是职业的静态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进入动态的“化”的过程。“化”就是发展,就是扬弃,就是观念的与时俱进。校长要走向职业化,在观念变革上要实现下面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强化校长的职业观念。职务要求是一种特定的要求,校长容易恪守职务权限,遵从上级指令,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少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应变的能力。职业要求是一种立足市场的社会化要求,客观机制激发了校长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校长的业绩和办学质量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因而职业校长更关注市场,尊重客观规律,更不遗余力地改革创新。校长职业化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二是淡化校长的权力观念,强化校长的能力观念。以权治校突出的是行政意志,讲的是服从。市场经济不看重权力而看中校长的能力。只有具备职业能力的校长,才能办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时俱进的教育。三是淡化校长的教育事业观,强化校长的教育产业观。教育是事业还是产业?不同的观念决定教育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囿于事业观的校长重管理而轻经营,主观割裂了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而遵循产业观的校长则要把教育经营提上重要位置。校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教育资源,不仅是育人的需要,而且是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需要,更是教育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校长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校长职业化的提出不是任何天才头脑的主观构想,而是时代的昭示、社会的呼唤,是一种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潮流的律动。从国际背景来看,知识经济的高科技角逐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短兵相接态势,都把教育竞争推向前沿。不懂市场、不会经营的校长,很难同国际竞争对垒。从国内背景来看,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引发教育体制的变革,校长的职能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由政府统管,校长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并按政府指令以行政手段管理学校,拥有职务权力,称为“职务校长”。而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对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的管理,校长是一种受聘于市场的职业,按聘约规定的职业岗位要求凭职业能力履行管理、经营学校的责任,拥有职业能力,称为“职业化校长”。这种理念的提出,其实就是要求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实现职业能力与职务权力的合理嫁接。校长职业化的要害,就是要冲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用能力为本的市场用人机制取代权力为本的计划用人机制。校长是职业还是职务?在中国,校长似乎从来就没有被认作是一种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校长。地方某个官员调动,实在无法安排,就让他到学校去当个校长;某位教师工作甚佳,需要褒奖,就提他当个校长。因为人们通常把校长理解为一种职务,而职务又与具体的待遇相挂钩。比如处级校长、科级校长,而我们似乎忘却了校长更是一种职业,一种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职业。校长是职业还是职务,这里只有一字之差,但职务是同教育事业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概念,职业是同教育产业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概念,二者内涵的差异决定了职业校长和职务校长的时代使命的差异。职务校长是管理教育事业的校长,职业校长是经营教育产业的校长。一字之差,差在观念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哪种提法更科学,这里只有一字之差,但职业化是要引发一次打破传统的观念革命,专业化则只是在传统框架内的业务能力提升而已。前者追求的是教育向知识经济飞跃的质变,后者仍是囿于旧阶段的常规量变,二者的差异不在科学与否,而在于哪一个更能有效地推进改革。校长职业化是以承认校长是职业为前提的,但仅仅承认校长是职业还不够,还必须使其职业化。所谓“化”,就是使校长达到其职业标准和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校长职业化就是校长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此,我提出了“三A能力标准”、“四力理论”、“五个文明准则”、“六项内功修炼”等赋予时代内涵的校长职业标准和规范。与此相适应,就应倡导另一种校长培训模式——职业化研修。传统的校长培训,只注重知识的注入和理论的提高,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跟进,而校长职业化研修,是一种超常规的培训,它关注校长观念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在研修中注入了现代的、超前的创新理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前瞻性、创新性、时代性,最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褚宏启强调:走向校长专业化针对王继华关于校长要走向职业化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褚宏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提出不同的看法。“校长职业化”是个假概念“校长职业化”一词在学理上讲不通。“化”是指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社会的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即现代化是指“变为现代”。而校长已经是一种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描述为: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加拿大的《职业分类词典》将校长职业描述为:校长,通过部门负责人和监督人员,对某一公立、私立或商业学校的教师、职员和辅助工作人员的活动,给予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既然校长已经是一种职业,没必要再“化”为一种职业,“校长职业化”一词尽管乍听起来颇有冲击力,但它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假概念”。通过检索可以发现,“职业化”一词在外文文献中并不存在,这是一个国人编造出来的、会引起误导的概念。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校长专业化”,“专业化”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大家如果再想一想我们讲“教师专业化”而不讲“教师职业化”,就更明白我的观点了。“职业”和“专业”有什么不同?从社会分工与职业分类的角度看,“职业”是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分工,是谋生的工作;专业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教育,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专门职业。专业高于职业,专业更强调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精神,而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校长职业也不例外。某种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符合专业的标准,国外有学者提出专业的六条标准:有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专业上自主性,也就是自主权;服务重于酬;专业资格。从一般性职业到专业性职业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同职业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根据专业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职业一般可分为三类: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半专业性职业,如护士、图书管理员等;非专业性职业,如售货员、操作机器的工人等。从校长的职业现状看,校长职业还没有达到专业性职业的水准,尚处于准专业阶段。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校长专业化的两层含义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详而言之,校长专业化就是向下述目标前进的过程:1.校长都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2.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作为校长从业的依据;3.建立起系统的伦理规范以约束校长的管理行为;4.有明确的校长从业标准和要求;5.进入校长行业有严格的资格限制;6.校长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7.校长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8.已经建立起校长自己的专业组织并且发展成熟。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也被称作“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国外有学者提出专业发展有五个阶段: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型阶段。也有学者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把专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角色确认阶段、适应阶段、成熟阶段、高原期阶段、发挥骨干作用阶段。不同的校长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校长应自我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校长培训机构应该为校长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从我国校长的职业现状来看,与国际公认的专业化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我们校长的专业化程度要比教师低,因为教师上岗要经过几年的专门训练,而校长却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我们眼下的问题是通过校长培训,提高百万中小学校长的素质。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培训专业化,以往的校长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师资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变。校长专业化要靠制度来保障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研究校长管理制度的建设问题。校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要求建立健全校长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校长专业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应建立起校长职责制度、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与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障制度,而不是一般地按照教师管理制度来管理校长,这会有利于促使校长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校长的职业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实行校长职级制是必要的,这样校长的职位可以与目前普遍存在的行政级别现象脱钩。把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其弊端是明显的,从对一些试行校长职级制的地方调查来看,其优点却是显见的:一是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二是增强了校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三是建立了比较公正地评价校长的标准和机制;四是促进了校长的合理流动和校级领导班子的优化。当然,实施校长职级制,科学合理地确定级别,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的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搞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另外,中国地区差异甚大,校长职级制如何因地制宜,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企业的产品是员工制造出来的,员工的职业化形象折射出这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对员工职业化素养和礼仪不重视的企业,员工对制造产品的严谨性容易让别人产生不信任。有一次接受了一家重点企业的邀请,去做一场管理主题的内训。听说他们是给世界500强企业做配套的制造型企业,有十家分公司,相当的有实力。培训当天我按时到达了事先约好来接的地点,听说对方有两个人和司机一起来接,之前没有见过面,到了计划时间,没看到对方的车辆。心想,都到时间了,既然没到约定地点,接待人员怎么不打个电话给我呀?同时感到这家公司的职业化素养和礼仪礼节方面缺乏培养和训练。大约等了三分种,看到一辆黑色的轿车从远处驶来。根据职业判断,这辆轿车应该就是来接我的,所以就径直往黑色车靠近,我并不认识他们车上的任何一个。这时只见从后车位摇摇晃晃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上半身穿着企业里的厂服,左胸印有公司的标志,下面穿一条黑色的长裤。可能由于天气热的原因,他把裤脚卷起来,一直卷到膝盖处,两条小腿上的腿毛事无忌惮的裸露在外面,看起来很不雅,脚上穿的是一双凉鞋。一下车眼睛就在四处张望。我一直在看这辆车上人的举动,实际上我离他们只有三四米远,心里作好准备他们热情的招呼和迎接。很遗憾他们似乎根本看不到,我在此刻好象是隐形的,假如不是他工装上的标志,可能就开始怀疑他们不是要等的那家企业。这时我的手机震动了,只见眼前这位中年男子一边拿着手机,一边在东张西望。他说:“卢诗雅老师!你们在哪里?”声音响的不用电话都听的很清楚,我说:“就在你面前。”这时他才把眼光收回来,我上前几步很热情的向他伸出手,看得出他平时握手并不多,带着几分不自然,匆匆握完手他就管自己钻上后车位,更不用说帮你打开车门了,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虽然觉得有点怪异,处于职业习惯我还是请教了他们两位的姓名以及所在的部门和职务,原来是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和主管。上车之后一阵寂静,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打开了话匣子,这位人力资源部经理开始诉苦,说工作有多么的辛苦,后勤工作最琐碎了,不能马虎,公司领导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去年还发生了一场火灾。上次开会强调了,小到公司员工的厕所问题,吃喝拉撒什么都要管......他似乎忘了此刻最需要跟我说的应该是确认培训现场准备的情况,以及今天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项。于是我开始引导关于培训准备情况,他说都准备好了;说实话,越是模糊概括性的话语往往最值得我们注意,事情很可能并没有他所说的那样。但在车上我也不能下太早的结论,因为再过几分种就到他们公司了,就知道答案了。果然不出预料,他们的培训组织工作做的很不够,连哪个是音频线都不知道,就说准备好了。最后没办法,只好拿了一个电脑的音响来将就代替扩音喇叭,没有音频线有些视频无法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白板笔居然是记号笔,最重要的是到了时间学员还有很多没有到,原计划是150人的,现场只到了30多人。听说老板出差了,经常不在公司,有个常务副总在,很遗憾的是这个常务副总一直远远的坐在一旁,这个人刚开始我以为可能是一个部门的主管。从进门到课程开始他一直没有移动过自己的位置,身体好象被钉在了座位上了,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有点怪异,有种久经沙场,不食人间烟火的老成,说不出他此刻的心情是高兴的还是其他什么心态,人力资源部的人此刻都在忙着组织人员和音频线、投影仪之类的,最后我询问人力资源部经理,今天有没有高层领导参与?这时这个经理把我叫到一边,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我走了过去,接着他就向我介绍了坐在一边一直都很安静的常务副总,让我意外的是,这个是常务副总,却连站都没站起来…..当然后面还有很多的细节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让我感到很不自在,可惜今天不是来讲商务礼仪,接触不到几个小时,却有这么多不如法的行为举止。这是我做管理培训近十年以来碰到最有意思的企业,假如我是客户的话,我已经没有信心和兴趣跟他们谈合作了,于是我在帮他们这种表现找种种的借口,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世界500强企业的生产配套公司,不需要担心订单问题,所以平时很少接触客户或者说接待客户的机会不多,所以因此忽略了一些应有的基本培训和教育,这让我联想到可能是他们公司老板有特殊的关系才争取到这个配套定点生产的机会,而不是靠他们企业真正的实力。当然,那次培训非常的成功,但这家企业留给我的印象确实非常的不好,对于他们公司员工的素养和所谓的品牌真实性不敢恭维……我常年走访上百家企业,得到众多企业热情、真诚的招待,但在员工职业化、商务礼仪方面,这些企业多少都存在着欠缺,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这家企业是属于比较严重的一例。希望众企业高层能够引起高度重视,有一句话说得好:所谓的销售和服务,是从你和客户接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优良的职业化表现将会给客户感觉到高质量、高品质、高信任,职业化素养靠日常的培养和训练,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形式主义,那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长时间行为训练的结果体现,不管在任何公共场合和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大方,彬彬有礼,恰到好处的言谈、举止、行为和礼节。职业化素养和商务礼仪,不是刻板的举手投足的东施效颦,不是格式化动作和语言的播放机,不是皮笑肉不笑,目光无神、呆滞,四肢僵硬,仿佛像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机械人,也不是职业到让你的客户、朋友、下属感觉到很不自在,甚至产生无明的紧张和胆战心惊。我们要学的更是一种内涵和精神,应该让身边的人感觉到舒适、安全、愉快……这是需要我们一辈子来修炼的课题。反之,员工素质形象不佳将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客户也会怀疑公司的产品质量,从而影响项目的进一步洽谈与合作,企业也很难做大做强。职业化素养与商务礼仪,对于企业的接待部门和企业领导尤其重要,越是高层领导越应该重视自己的修养。小则影响下属对你的信任,大则影响公司发展的前景。卢诗雅于日原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出现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已超出了预期标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相应比重也大。中国60 岁以上的人口约1 亿,老年人口已居世界之首,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 年,中国老年人口约4.5 亿,属标准的“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挑战,老年群体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和脱离主流生产领域的群体,往往体现了更多方面的观念冲突和压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1  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流良好,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仅是生理功能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心理和健康个性。但老年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的内涵应包括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这种理论构想通过因素分析效度检验,已得到证实。2  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老年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料,发现主要采取心理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法,适当配合访谈法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所用的测量工具有:2.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2.2  以吴振云等〔1〕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为测量工具,适当根据自己需要自行设计问卷,如:配合文体活动、生活情趣、生活满意度调查表,或增加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两方面的问题。2.3  由Derogatis L.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如:邱莲等〔2〕随机抽取广东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175名,采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城市退休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研究。2.4  傅素芬等〔3〕随机选取杭州市区60岁以上的老人440名,采用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SCL?90及生活事件评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影响老年人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1976年由英国Copeland JRM领导的小组发展的用来检查老年人群心理状态的半定式会谈检查表:老年心理状态表(Geriatric Mental State Schedule,GMS)2.5  采用的其他量表还有: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医院焦虑量表(HADS)、特质焦虑量表(STA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  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我国古藉中早有关于人在衰老过程中,感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性格等方面一系列变化的生动描述。养生学中关于修身养性、调适心理、适应环境、延年益寿的思想与心理健康相吻合。相关文献资料〔2,3,5〕主要是从影响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离退休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空巢老年人以及某个具体城市或地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几大方面进行的研究。3.1  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有: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教育、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社会因素: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4〕。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3〕。3.2  离退休老年人总的健康状况较好,将近40%的老年人无病,但是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数较多,这可能与该人群长期从事的职业有关〔5〕。该老年群体的文体活动和生活情趣较丰富,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较好,反映出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但空巢率较高,提示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工作应是今后老龄社会工作的重点。离退休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敏感多疑型、乐观稳定型、紧张焦虑型为主,敏感多疑型最多,乐观稳定型和紧张焦虑型相对较少,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常患多种慢性病、生活逐渐失去独立性和经常住院的心理因素有关。老年人离退休后地位发生了变化,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3.3  老年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6,7〕中表明:除75岁以上高龄老年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某些方面较差外,总的年龄差异不明显;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好于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高学历者好于低学历者;主要从事脑力职业者好于体力职业者。3.4  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2,8〕,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低、认知功能有障碍、生活方式缺乏科学性、社会地位偏低、生活条件艰苦、对健康缺乏正确认识、随儿不随女的陈旧传统养老意识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影响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问题,这是由于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或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养老金和养老环境,因而他们的晚年生活不仅在生活上依靠儿女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上也只能依靠儿女赡养或亲戚帮助。3.5  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变革,老年人群中分化出许多特殊的群体,比如高学历老人、“空巢”老人、富商家庭的老人等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3.6  老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涉及到的省市有:北京市、河南省郑州城区、杭州市、广东省11个县区、武汉市、济南市、聊城市,其中对北京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占绝大多数,除了山东聊城外其他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而涉及的农村老年人也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3.7  对社区和不同养老机构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比如:吴振云等〔1〕编制问卷的基础是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4  老年心理健康的评价及建议4.1  研究工具的局限性  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测量法和调查法。对于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人生中的特殊发展阶段,由于年龄、视力、思维等生理原因,可能会给测量和问卷调查带来困难,不利于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别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老年人,这种方法更难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可采取一些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沟通良好的方法,如:深入访谈、个案研究,其中质化研究的方法就有很多借鉴之处。质化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它使用归纳法对意义进行解释性理解,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4.2  研究范围有限,而且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虽然老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群年龄分布也扩大了,但从整个国家范围看这些远远不够,农村老年人的研究更缺乏,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研究几乎空白。当然,经济力决定了行动力,大力发展西部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是根本,可以利用他们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从政策和现实中把经济发展上去。4.3  调查发现问题多,实际干预解决少  多数研究都是一些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发现的问题也较多,在解决方式上是漫谈式的保健,道理上讲的很实在,但实际出台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少。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似乎已成一种模式(其实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如此):选择抽取某个群体(如:离退休干部、军队、高校、老年大学或社区的老年人) →选用国外引进的问卷或量表,加上自编的调查问卷→调查老年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所以,虽然把研究落到实处是一个艰难而长远的过程,但我们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朝这方面努力,对具体历史环境下成长的老年人采取具体的现实方法。4.4  系统看待和研究老年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 Urie Bronfenbrenner 的观点〔9〕: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把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看成一个网络,个人与他人、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发展的关键。  不可单独就某些量表或某次调查做出草率定论,老年心理健康与诸多因素有交织作用,利用“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视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发挥老年人子女、亲戚、邻里的作用,必要时可进行价值干预。在运行机制选择上,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根据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