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公牛费迪南德 皮耶希和类似的小故事,或者去哪里找?翻译的或者原版的都行

谁有作家的一些小故事,可以用做素材的,谁都行,帮帮忙 谢谢啦--在线问答
&》&高中语文
提问者: | 优点奖励:3 | 浏览次数:40次 | 关注次数:0次&&
谁有作家的一些小故事,可以用做素材的,谁都行,帮帮忙 谢谢啦
中国的作家,故事简短点
我来帮Ta解答
“免费提问”优点奖励在老师审核通过后1个工作日内补发。对以下几种情况,无优点奖励:
1、自问自答、违规作答;
2、对菁优网已有试题进行提问。
回答前请先登录,采纳后可获优点奖励。
网友回答(2条)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画,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着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一千三百万字的作品.从《灭亡》《激流三部曲》到《寒夜》,这位热情勤奋的作家创作了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 巴金说过:“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认识到了一位讲真话的老人,一位永远怀有赤子之心的老人. & 也许,理解巴金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惟有阅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属于他的永恒的青春. 日,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于一身的季羡林先生走完了他98年的生命历程,含笑西去.先生风风雨雨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我与季先生素不相识,但他的学问和人品深深地感动着我,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正如日本作家书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言:“死并非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忆似水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大浪淘沙,缅怀他伟大一生的不平凡业绩,点点滴滴的片段都让我心潮起伏澎湃,思绪难以平息,有太多触及我心底深处的感动掠过我的心海.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像莫言这种着名作家的生活条件应该很优裕,但莫言的夫人杜勤兰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莫言目前的稳定收入来源是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工资.而他创作一部作品常需历时数年,而作品又面临着严重的盗版侵权.为了照顾莫言和女儿管笑笑,妻子杜勤兰在北京一直没有出去工作,当时女儿管笑笑还在上学,全家三口人全靠莫言一个人的收入,而90岁的老父亲也需要赡养. 莫言与妻子杜勤兰在高密的棉花厂相恋结婚,杜勤兰表示,虽然收入并不丰厚,但莫言却仍然尽量为老家平安村做些贡献,村口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有2009年为村里修路的捐款者名单,莫言的名字列第一个,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莫言捐献了3万元.杜勤兰说,很多邻居问她,莫言老师那么大的作家,挣那么多钱,怎么看你很少买肉,每次都买一大堆蔬菜.她说,其实家里改善生活就是包一顿饺子.饺子,是莫言几十年来最喜欢的美食.
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住的一直是部队上的一套91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女儿、女婿、外孙女和他们夫妻三代人挤在一起很局促.他们夫妻只好带着外孙女回到高密老家,帮着女儿带孩子.用这笔奖金在北京再买一套房子,五口人能住得宽松点,女儿与外孙女也不必分隔两地. 听闻莫言想买房子,陈光标日前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要把自己在北京的一套别墅赠与莫言,让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对此,莫言二哥、兼莫言“新闻发言人”管谟欣代表莫言回应说:“谢谢陈光标盛情,但无功不受禄,莫言不要陈光标的别墅.” 莫言的父亲管贻凡也表示,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不要.谁有更多的伟人故事??什么都行!_百度知道
谁有更多的伟人故事??什么都行!
随便~~~都可以~~~~~知要是伟人就行!
提问者采纳
少年毛泽东 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让 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韶山,被它环抱的一块狭 长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出生 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 亲生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 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 县内),在当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毛太华年老移居湖南湘乡县。 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这里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 处,地处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环抱,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从此,毛氏宗族在 这里垦荒务农。到毛泽东这一辈,已传二十代,大约五百年了。 尽管韶山来历的传说是那样美丽,毛泽东出生时,这里的现实环境却同旧中国其他闭塞 而贫穷的乡村没有多少两样。冲里住着六百多户人家。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 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毛恩普只有一个儿子,去世的时候, 孙子毛泽东长到了十岁。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十七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 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恩普典出 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增加到二十二亩,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湘潭有着在湘中很有 点影响的米市。毛顺生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 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财东了。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的这种性格, 自然对从小目睹这一切的毛泽东产生了影响。毛顺生和大多数走上坡路的农民一样,试图按 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 柴,识字后也帮父亲记帐。特别是十四到十五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 的长工一同干活。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 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 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 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 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 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毛顺生期望儿子将来成为同他一样生财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合自己 的准则,便用高压手段来管教,父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促成了他最初的反 抗心理。 一九○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 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父亲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 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追打。 他便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父亲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 波才和平解决。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 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 毛泽东对父亲最大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的抗婚了。十四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包办 娶了个十八岁的媳妇罗氏,实际上是为家里添个劳力。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从未和 她同居。父亲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写进毛氏 家谱。 同父亲比较起来,给少年毛泽东影响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姓文,在同族姐妹中 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娘家在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同韶山冲只有一山之隔, 相距十余华里。文家也以务农为业,家境小康。七妹十八岁时和毛顺生结婚,共生五男二 女,但四个都夭折了,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 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 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 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毛泽东九岁时和母亲认真讨论过用什么办 法让父亲也信佛的问题。十五岁那年,母亲病了,他还专程到过南岳衡山进香许愿。当时他 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 附近一个毛姓农民,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父亲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 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还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 却是个大空缺。毛泽东听后就把这桩买卖退掉了。 毛泽东十一岁那年,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 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 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却给毛泽东留下很深的印象。建国 后,他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 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七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毛泽东对 母亲的感情很深。一九一八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 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十月五日,文七妹患 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 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 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 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 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 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 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 岁。 父母的教养对儿童成长的关系很大,学堂的教育则影响着少年未来的发展。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度过的。外祖父家虽是务农的, 但有一个舅舅在开馆教读,毛泽东有时也在那里听听。直到一九○二年八岁时,父母把他接 回韶山入私塾开始读书。十六岁前,中间曾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余时间内他先后在韶山一 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六处私塾读书。毛泽东后来 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在上学期间,他早晚还要放牛拾粪,农忙时也 参加收割庄稼。这时,科举已经废除,新式学堂已经开设。西学东渐、赴东瀛求学已成时代 风气。就在毛泽东八岁接受启蒙那年,后来对他影响很大的恩师杨昌济和他钦佩的文化巨人 周树人(鲁迅)先后去了日本。在韶山,私塾仍是儿童们求学的唯一选择。父亲供他念书, 没有多大的雄心,无非是略识几个字,便于记帐或打官司等。毛泽东照例从《三字经》、 《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些普及读物入门,去接触他从小注定要接受的 儒家文化传统。随后是点读“四书”“五经”。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小时候读 过的《诗经》和《论语》。 毛泽东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但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仍然学得很 好。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地使用。以后,读了《左传》, 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 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 少年时的毛泽东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师照本宣科的教法对他没有吸引力。一九○八年 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 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 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父亲看不见灯光。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他后来回忆说:“有 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 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 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 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 农民们自然常要反对这种不平等。《水浒》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 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 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 毛泽东在旧小说里关注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九一○年四月,长沙发生了 饥民暴动。起因是荒年粮价飞涨,有人率全家投塘自尽。饥民们涌到巡抚衙门请愿,反而遭 到枪击,当场打死十四人,打伤的更多。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 毁了外国洋行、轮船公司、税关。清政府派兵镇压,暴动者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二十年后,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也是在这里牺牲的),被杀者的头颅高高挂在南门外示 众。 几个卖兰花豆的湘乡小贩逃出长沙,把饥民暴动的消息传到了韶山。大家愤激地议论了 好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对这件事逐渐淡忘了,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觉 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 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节,韶山一带又闹粮荒。饥民们组织起来“吃大户”,劫走了毛 顺生准备运往县城粜出的一批大米。毛顺生气得要命,毛泽东并不同情父亲,“又觉得村民 们的方法也不对”②。 一个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从外地回到韶山,毛泽东很钦佩他,常去听他讲各地见闻, 特别是维新变法的故事。这期间,读到一本十几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书,作者是郑 观应,书里讲社会要改良,毛泽东非常喜欢。这样,他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今中国 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毛泽东也不愿再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他十六岁了,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坨。父 亲本来打算送他到湘潭县城 一家米店当学徒,可是他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愿望更迫切。恰好在这时,表哥文园昌告诉 他,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在讲授新学。他听了很动心,便先后请八舅文玉 清、堂叔毛麓钟和表哥王季范劝说父亲。毛顺生听后,觉得儿子进洋学堂也许是件有利的好 事,就同意了。 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 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 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东山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同旧式私塾相比,它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 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在这里,毛泽东才知道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经死了, 新皇帝宣统已在朝两年。他依然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一样,都是善良和聪明的人,只是需 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来帮助他。毛泽东这时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特别喜欢梁 启超那些笔端常带感情的文章。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并不知道,此时孙中 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而成为时代的主流。但 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联络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上面,没有在思想启蒙上下很大工夫。 革命派所办的刊物在内地也不能公开流传。而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刊印《新民丛 报》,广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在国内风靡一时。湖南又是维新运动的重 要基地,梁启超曾主讲于长沙的时务学堂。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要从维新派那里接受政 治启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丛报》已经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时,表哥文园昌曾借给他一 套自己保存的合订本。他读了又读,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来,还写下一些批注。在 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他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 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 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 国之列朝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 家体制的理解。从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从赞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主张以英、日为楷 模进行立宪变法,是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的第一个梯阶。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的《新民说》 深入接触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主张从“变化民质”入手来寻求社会改革的途径。这个思路 开五四时期主张改造国民性的先河,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持续了较长时期,他以后组织的新民 学会的会名显然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开始注意中国以外的事情。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强大起来的事情后,非常羡慕。他从同学萧子袄(即后来的著名诗人萧三)手中借来一本 《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 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 努力。” 一九一一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 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 学。 长沙是湖南的省城。这时,中国已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湖南是革命党人活动十分 活跃的地方,反对清政府的宣传特别激烈。驻守长沙的新军也越来越倾向革命。 初到省城,十八岁的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得多了,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 气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 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后来说: “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即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引注)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 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者当中的一个。一天,他在学校墙壁上贴了一篇文章,表示 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纲领,提出把孙中山请回来当大总统,康有为做内阁总 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表达他的 政见,尽管他当时这种构想还很幼稚,连孙中山和康梁之间政治主张的分歧也不太清 楚。 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还 和一些积极分子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十几个答应剪辫子、却迟疑不肯动手的同学的辫子 给强行剪掉了。这多少透露出他少年时代就具有的那种说到做到、果断利索的行动风格。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了。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派代表赶来长沙,要求湖 南革命党人立即举义响应。一位代表还到湘乡驻省中学介绍武昌起义的情况。这是一次激动 人心的讲演,二十多年后毛泽东仍记忆犹新:“当场有七八个学生站起来,支持他的主张, 强烈抨击清廷,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建立民国。”①他自己更是兴奋异常,觉得正在进行的 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 待发的时候,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 投入长沙革命军。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 了一名列兵。 在当兵期间,他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把每月七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 籍,了解时事政治。他读报读得十分认真,以后成为他一生的习惯。有一天,他从《湘汉新 闻》上读到一篇谈论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其实,当 时他所看到的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鼓吹的社会改良主义,毛泽东却很有兴趣,和 士兵们讨论,还热情地写信给几个同学提出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可是,反应很冷落,只有一 个人回信表示同意。 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袁世凯通 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 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 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他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 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 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 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 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 也。”看来,关于救国之道,他继续沿着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路子在思考。这是毛 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 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 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毛泽东觉得这种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不久,柳潜借给他 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读完后,收获很大,愈发觉 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毛泽东对他认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的。 他断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 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 大量中外书籍。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 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 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等,他几乎一一读过,可以说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 育。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 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 个发现,对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又一个半年 过去了。 毛泽东的自学生活虽然“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他遇到了难题:父亲不支持他 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拒绝继续供给费用。同时,他寄居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 了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来设计自己的未来,而对人生的选择似乎还处于徘徊状态。这时,他 已是不乏阅历的快满二十岁的青年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牛费迪南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