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生国旗下演讲稿讲话内容,要与体育健康有关,还要联系到学习

瑞昌二中徐志明体育工作室
当前位置:&&&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上传: 陈飞飞 &&&&更新时间: 17:56:07
&一百多年前,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教育专家泰勒,曾经就课程研究提出了四个核心的问题:第一是教什么东西最有用;第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是最合理、最有效的;第三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这些内容是最有效的;第四是怎么判断和确定所教的内容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我们对这四个问题的理解是:内容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包括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目标。因此目标和内容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核心的问题。    标准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从标准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总体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这是作为首要目标提出的,这也是标准第一次有这样的提法,这其中赋予了许多内涵在里面。过去提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少了一个方法。这样一种变化意味着我们老师在按照标准精神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动作的技能,而且要教会他怎么去做的方法。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教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我们硬性地教给他很多技能、知识要强得多。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对他们是受益终身的。    教学生的方法,应该解决这样一个认识问题,那就是有些运动项目的技能和方法,是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我们已经沿袭了几千年,如怎么掷标枪、铁饼等,那是古希腊奥运会期间就有的。这些很成熟、很规范的技术,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模仿来掌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模仿能力比较强,掌握这样的传统项目的技能和方法,还是应以模仿为主。但我们要注意,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应培养他们掌握这些基本运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先提出让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炼,然后再提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的原因。    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让他们去创造一个新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某种项目的基本动作之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料在想象中进行动作组合练习,如武术、舞蹈、健美操、跳绳项目都可以这样,教师把一些基本动作教给学生之后,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编。如体育教师教了几个武术动作之后,就启发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是不是有更好的打法,然后让他们把学过的动作重新编排组合,形成一套自编拳。在这个过程中武术的基本的动作姿势和技能等元素涵盖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我们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如在课堂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启发他们讨论一些新鲜的想法和做法。    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还要求&培养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中国现代体育课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从没有看到过任何文件,把培养学生运动乐趣和成功作为目标的。标准之所以这样提,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了,对于他们掌握其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加体质,以至热爱体育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中小学阶段,能够培养和激发起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就为他们以后各个阶段的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如果这些学生在这个阶段就没有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到了高中、大学以至以后人生的各个时期也就不可能喜欢运动了,由此也导致了更多的人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至影响整个民族的健康和未来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不厌学,喜欢学呢?我们体育教师既要有理念,也要方法。比如某教师教学生耐久跑,由于他就是按照成人的这种模式&&跑圈。上课、集合、整队&&然后就400米跑、800米跑、分小组跑&&学生就是不断地跑圈,学生累了,也烦了。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生理的特点,采用一些活泼有趣的内容,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们跑的兴趣。特别是耐久跑这样的项目,学生感到很枯燥,不仅耗费体力,也需要有顽强的毅力。人天生都有惰性的一面,很多孩子在这方面吃不了这个苦。如果老师用更好的有趣的手段,比如通过设置一些游戏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跑起来就不感到枯燥和乏味了,他们可能就坚持下去了。还有一个课例:一位老师上实心球课的时候,他就是分三步进行教学,没有变化。学生开始时还蛮有兴趣,之后就越投越没力气了。这就是缺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的情况很多。又比如教师一上课就向学生说:&今天跑八百米&;学生先是一片&唉&声;然后问老师:&老师,今天有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老师说:&你们跑完了八百米就自由活动&。听到这话后,学生就很快地把这八百米或一千米跑完了,然后高兴地拿了篮球、足球自个儿玩去了。如果教师说:&今天不行,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因为你们的耐力太差,心肺功能太差,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是练八百米,或者练耐力跑。&学生马上就是一片&唉声叹气&,跑起来也是没精打采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要按照《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以达到让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课程标准》与试验稿相比,把&增强体能&也作为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突出强调。这是因为,体能是健康的重要方面,体育课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学生体质状况不是很好。中央七号文件,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就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的问题。标准关于&增强体能&的说法,正是对此精神的落实,意义重大。课程改革这十年间,甚至更早一点时间,我们在小学阶段提倡快乐体育,但没有处理好学生兴趣与增强体能的关系。于是就有很多老师反映:快乐教育只是使学生们愉快地学习了,必要的体育活动也没有了。这样的体育教育并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的水平的目标。这次《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就把&增强体能&单独列进了课程目标,这也是对只关注学生兴趣、不注意体能增强情况的纠正。因为体育课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能够承担这种运动负荷,体能才能得到增强,而增强体能才是健康的基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体育课确实有过学生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而没有强度和运动负荷的现象。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等方面的训练,体现为各个方面,比如说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而进行这些素质训练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比如篮球教学,到了&水平三&和&水平四&之后就会涉及一些小比赛,而比赛是要求有一定运动负荷的。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程目标所作的要求,就要注意和处理好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体能的关系,这二者实际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    《课程标准》对课程总体目标的阐述最后一句话是说:&要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健康的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规定也是我们历来的课程标准里面没有提到的,所以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理解。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体育课,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技能。而标准在这一次修订中,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作为课程目标的提出,就更全面地拓展了体育功能,阐明了体育课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通过体育课堂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合作交往能力,具有培养健康的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目标。学生最终会成为社会上的人,他必须要走向社会去经历很多的事情,要与人交往,要经受挫折等。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合作交往能力,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程标准》把&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作为体育课程总体目标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表达了当代人对体育价值的一个全新的认识,正像有的人所说:对于人的一生,健康就是&1&,其他什么都是&0&。&1&没有了,其他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体育不仅仅是运动技术和方法,而是他健康人生的体现。他可以不会打篮球、不会踢足球&&但他应该养成健康的习惯,喜欢锻炼身体,以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人生。体育运动应该成为他全部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生命本身的一部分。    标准把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对各方面学习目标又作了具体说明和简明扼要的规定。    第一个是运动参与的目标,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准之所以首先提出这个目标,说明了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无论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还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首先要学生得参与进去才行。体育活动的价值是体现在过程之中的。如果你不参与,你的技术再好也没有用,当然更起不到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了。    深入理解这一学习目标的内涵,就应考虑如何调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氛围,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了。如&水平一&,就可以采用一个情景游戏,让学生模仿&龟兔赛跑&,学生喜欢游戏,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了。    体育运动乐趣也是形成人们锻炼习惯的基本途径,因为如果学生体育运动没有一定的兴趣,是不会养成他以后的锻炼习惯的。前不久有一个报道,说的是加拿大阿尔波特大学的一位老师,对50~60岁老年人作了一个研究调查,其中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你有没有锻炼的习惯;另外一项是你在对当年学校体育运动的回忆时,感觉是什么。调查的结果使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锻炼习惯的人,基本上对当年学校体育运动的回忆感觉愉快,而那些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回忆起当年学校的体育运动时,基本感觉是单调、枯燥、痛苦。最夸张的是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一个妇女,当她谈起记忆中的学校体育时双泪长流,在她的记忆中学校体育是那么地充满痛苦,简直不堪回首。这样的事例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兴趣对于运动参与的重要性。    第二个是运动技能的目标。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形式。我们在任何的体育课中都会看到,学生总是以学习某种运动技能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标准中提到:&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同样有一个运动乐趣体验的问题。为此标准在这部分就提到了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通过游戏和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的积极性并养成习惯。特别是&体育游戏的学习&,是以前所没有提到的,它与后面所提到的&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都是一些新的提法,我们要结合整个标准的学习,加以深入领会。    第三个是身体健康的目标。关于把&身体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学习目标,原来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身体健康不是体育课可以独立承担的;也有人认为身体健康是一个副产品,我们只要教技术,健康自然就有了。但是标准还是坚持把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学习目标提出来,其原因是在目标领域里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第一点的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第二点的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的姿态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既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也要传授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习惯。比如说&水平三&,教师可以给学生传授青春期的营养、青春期生理变化、青春期的体育锻炼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小学生这方面的教育是很多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要长时间的坐着,要去活动;要保持眼睛卫生,看电视长了要休息,看书半小时要远眺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第四个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体育课程关于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过去也笼统提一下,但是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核心目标提出来。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在中学生或大学生中发生的自杀现象等。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缺失的。因此,标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学习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是正确的。在自杀的学生人群中,似乎是隐含着一种规律性,那就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自杀的。这个道理也很好解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他负面情绪可以在经常的体育活动得到宣泄,同时,由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也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胜利使他们获得自信;失败使他们经受挫折的考验。体育使他们变得性格坚强、胸怀开阔、乐观自信&&而那些从来不去参加体育运动或激烈竞争的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城市的孩子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唯一能让他感受吃苦、接受磨难的恐怕就是体育活动了。我们应该从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仅增强的是学生们的体质,也是对他们心理品质的一种锻炼。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这个目标培养的时候,还要注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独进行,它一定要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中去进行、去实现。    这四方面的学习目标,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最终都要在运动技能的参与与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标准关于学习目标规定,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每一方面的具体目标,都表述得清晰明白。这就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进行教学成效的评价提供了依据。这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也与过去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的大纲是分年级规定学习目标,这次是分水平规定学习目标。按水平来规定学习目标,可以在一定学习阶段内加大教学的空间和弹性,有利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标准按水平来规定学习目标也是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特点的。一种情况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有一个阶段性,同一年级的学生发育的情况可能就有不同。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它比较接近;但是二三年级之间就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四五年级之间的差距又比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差距表现得更为明显一点。另一种情况是:四年级以下的学生身体发育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很多的女生就进入青春期了;很多的男生在六年级前后,也逐步开始进入青春期阶段。男生要比女生发育得晚一点。如果我们不考虑同一年级学生发育的差异性,只是按年级来确定统一的学习目标,然后再按年级来进行评价和考核,就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按年级考核的时候,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就会使一些学生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使一些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挫败的懊丧。    还有一种情况是:地区间的差异也决定不能按年级统一规定学习目标。比如说上海和东莞,一个姚明的故乡,一个是易建联的故乡,那些地方的孩子,狂热地崇拜明星、喜欢篮球,加之发达地区的条件好,篮球水平自然会高。但贵州、广西、青海等地方没出过篮球明星,再加上受场地、器材、条件差的制约和影响,那里的孩子学篮球肯定不如上海、东莞的孩子热情高、水平高。同是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东莞和上海的孩子对篮球已经玩得有模有样了,但是别的地区可能就差得很多。且不说西部地区,就是广东地区也很难做到上海和东莞的水平。这就是地区间的差距。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有可能要到小学五六年级才开始接触篮球,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说明学习目标的规定应该按水平划分,而不应该按年级划分,那就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小学四年级以下,水平一、水平二的孩子,更多是机能运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概有60%的孩子在十岁左右才能够形成走、跑、跳、攀、爬、钻、滚动、滚翻等这些基本能力。这种情况又不能涵盖全国所有地区和人群。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所以《课程标准》关于学习目标的规定,采用的是水平划分,而不是年级划分。    课程目标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有层次的体系结构,它所划分的四个方面的子目标中,又细化为从&水平一&到&水平四&的不同等次的水平目标。这样一个逐步递进的目标体系,就全面地把整个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内容,从不同层次进行了细化和说明,老师如何教,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如何学习,应达到什么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可供操纵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专题二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采用了按四个方面、四级水平的网络式结构,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和内容目标,对课程学习内容及其相应的标准都作出了明确而又灵活的规定。   &1.运动参与    小学阶段的运动参与方面,《课程标准》分了四个层次:小学阶段的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和初中阶段的水平四。比如说&水平一&,只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旷课就可以了。&水平二&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水平三&则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除了积极的参与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之外,还要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水平四&提出的要求就高一些,如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要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当然,初中有三个年级,各个年级的学生情况又有不同,我们在制订具体的学年目标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把运动参与的目标规定得针对性更强一些。如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强调学生要有锻炼习惯;到了二年级以后就要求他们学会制订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水平层次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对学生参与程度的要求。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也是随着这个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相同,也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要求。比如学习球类,在&水平一&时,我们可以让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运用小篮球,进行拍球的游戏;到了&水平二&的时候,就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掌握几项球类的基本的动作方法,比如打篮球如何去运球,学会空出掌心接球、手指出球等,稍微带一点技术性的要求了。到了&水平三&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掌握球类的一些基本的组合的动作了,比如说传球、运球、上篮等。可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他们运动技能的难度系数和规范化程度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要在他们基本运动能力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的方式,去发展学生们的基本运动能力;到了三四年级以后,开始逐步增加技术性、规范性方面的要求;到了五六年级,技术性、规范性的要求相对就更高一点;到了初中就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了。在运动技能方面,标准还提到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过四个水平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这个问题的强调,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3.身体健康    《课程标准》对身体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定,首先是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可见健康教育是《课程标准》很重要的内容。对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也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根据不同的水平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水平一&中,要求小学生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正确的刷牙的方法、预防&四害&的知识等。在以后的几个水平层次里,有关健康知识方面要求就增加了内容,如在&水平四&就要求初中学生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识。标准所提到的身体健康的要求,更多体现为一种养成教育。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要让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习惯。不光保健知识方面如此,在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等方面也是如此。    身体健康还有一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在&水平一&的学习目标中,要求一二年级的孩子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的敏感期,是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最佳的时期。到了&水平二&、&水平三&阶段,对学生的体能与健身能力要求逐渐增加相应的内容。比如在&水平三&要求学生的力量、耐力,到了&水平四&就要求初中学生能够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等。    对提高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是按不同水平层次,逐渐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个新内容目标。标准就这一目标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个是学会调控情绪和方法;第三个是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个是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关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体现在水平四就是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如何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比如可以让某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当组长,在大家你一言他一语拿不定主意时,他来综合大家的意见最后作出决定,并主动配合组内成员,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在激烈的比赛中,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很多内容,都是一种内在心理品质的体现,比如说学生的团队精神、抗挫折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品质是最适合体育课培养的,以前的课程大纲都是没有把这些方面明确列入,但这一次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过去我们体育课所提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偏重于社会学上的概念,而且它表现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的提法是团队合作精神,这在中小学的体育活动就能具体而充分地体现。关于这一点,从水平一到水平四都有不同程度的具体要求。如水平一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孩所作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社会角色意识弱,我喜欢的都是我的,所以要引导他们能够通过分享器材、分享场地、分享运动机会等方式,培养他们通过谦让别人达到团结别人的意识。到了水平二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通过集体商量来解决运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规则的不同理解,在集体游戏中产生的矛盾等,以使大家能够互相协作,集体完成一些游戏活动。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学生逐渐地就表现为角色意识增强,能认识到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比如说篮球的前锋和后卫要互相协助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作用。初中学生逐渐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比如参加比赛,谁去最合适就推荐谁。当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实现也有一个过程,刚进入初一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熟悉,有时就表现为彼此不能合作或合作意识不强,到了初一下学期之后,大家熟悉后就比较容易合作了。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落实课程内容的这四方面的目标?有的老师在按单元计划备课或按课时计划备课时,直接就把课程内容四个方面的目标写下来,这是不可取的。我们觉得教学内容目标在落实到每一节课教学实际中去,就要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规划出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比如说在跳绳这个学习活动中,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耐心地教他们如何有序地去拿绳、有序地去放绳。在教师的示范和具体要求下,学生学会了规范动作,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对课程内容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不可能把四个方面内容的目标全部体现在一节课上。比如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团队精神,这不是一次或者两次课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目标进行再分解,制订更具体的目标。教学内容目标进行再分解的依据,就是根据我们对标准精神的理解。比如&水平二&中单手肩上投掷垒球这个学习项目,有的老师制订运动技能的目标:&发展投掷能力&,或者&学会投掷垒球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点太笼统了。如果这样描述:&学会正面肩上屈肘向前投掷垒球的动作方法&,很显然,后者的表述就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目标的具体化,便于学生的训练,也便于教学检查。如果目标太大、太笼统,我们无法去判断。如刚才列举的反面例证,把学生学习投掷的目标确定为&发展投掷能力&,就显得大了;学生是不是完成这个目标了,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去判断。如果把这个目标具体化为&学会正面肩上屈肘向前投掷垒球的动作方法&,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动作分解的细节,很直观地就能够观察到。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的制订就应该达到这种程度,其他方面的目标制订也应该这样。    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有四个水平层次目标,涉及九个年级的学习计划,如何在每一节课,或者每一单元中,制定更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以身体健康为例,比如说柔韧性应该达到的标准,在不同水平层次的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总体上来说,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和不同水平层次的目标来细化更具体的目标。比如说&水平一&包括一年级和二年级,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就要有所区别。比如练习横叉或者纵叉,对一年级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基本掌握纵叉的动作;对二年级的学生就要要求他们在纵叉的基础上,掌握横叉的动作。这就是目标的层次的要求。一年级和二年级尽管都在&水平一&中,但对他们的目标要求也是有层次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目标的拆解和重新规定,应该落实到每一个教学时段,当然最后还是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比如说柔韧性:柔韧性有腰部的柔韧,还有腿部的柔韧、肩部的柔韧的等。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第一节课通过横纵叉的练习,来发展学生的胯部的柔韧,在下一节课,再发展其他部位的柔韧练习等。哪一节课都要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练习投掷也是这样,第一节课让学生学会正面投掷,把方向基本掌握了;然后再来发展力量,让他们尽量地投远;然后就是有一定的抛物线。第二节课就要求学生把握出手的角度和力量,尽量让他们投掷得更远。标准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几个方面的目标,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描述中,最终也要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实践去实现。    《课程标准》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的目标,有的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很明确的体现,如一些知识性的目标,如稍息、立正、左转、右转等这些基本身体姿态的名词、命令、术语,在这节课学生知道了,下次课就不会出现了,这样的目标是一次性的。但有的目标不是一节课的教学就能解决的,可能在多节课中,甚至一个学程中反复出现,这常常是一些运动技能或者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比如说发展柔韧性,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要有梯度要求。    我们一线教师根据标准精神,对课程内容目标的分解与实践,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过去的课程标准是专家制定的,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而现在我们的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标准的目标、体系、内容,对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拆解和重新选择,这个过程也是一线教师对课程重新建构的过程。比如&水平二&第一个是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包括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旗、会徽、格言等。到底应该让学生掌握多少奥林匹克知识呢?教师就可以根据是不是奥运年,或者自己学校的情况来确定。至于怎样去评价和考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教师也可以灵活掌握,如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奥运会的知识等。&水平二&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里面包括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等方面。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完成多种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单双脚连续向高向远跳、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动作。要完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灵活而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我们可以给一线老师提一个建议,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表述具体行为的词语,如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数量、时间、速度等;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观测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其实标准已经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广大老师一个直观的样本,当然更直观和更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自己去探索和实践。    我们现在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个现场技术员,他承担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任务。这样,也对我们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对课程教学重新设计的过程中,实际上学生也参与其中了。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或一个单元的计划,或一个课时的计划。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原来安排六个课时或者八个课时的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由于学生们的悟性特别好,结果只用了四节课就完成了。根据这种情况,我就可以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了。由此,我们可以说学生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了,他们以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来参与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调整,甚至还会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新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看到了美国的竞技跳绳,由于喜欢而要去尝试着运用,这样的话就迫使老师去了解和学习类似这样新的教学内容,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专题三 关于目标引领内容    制定《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很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再列出学习的内容。这一变化体现了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那就是目标引领内容。    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很多老师对于什么叫目标引领内容还有些困惑。因为过去我们的老师,往往习惯性先考虑内容,然后再考虑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我们通过《课程标准》的学习,就是要扭转过去这种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目标引领内容的设计思路,首先应该从课程开设的目的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我们设置体育与健康这个课程是想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我们就选择;不利于学生发展,或者是效果不太明显的内容,我们就不选择。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就是这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是我们教学要实现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所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个方面(包括十二个小方面)的学习目标,无不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等方面来考虑的,也是从我们体育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中提炼出来的。《课程标准》要求目标引领内容,就是要求老师们首先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规律、身体发育的特点、体能与技能形成的规律、体能与技能发展的敏感期等方面,确定一个最容易让学生达到的相应的学习目标,这也就是学科理论中&最近发展期&这个概念中所涵盖的意思。所谓&最近发展期&,就是通过适度的努力能够完成目标的意思。根据这样的目标我们再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我们有老师们在上课前,总是习惯先考虑教什么内容和教的方法,就是对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不太明确;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不太清楚目标引领内容的理论概念,但他们在教学中,先考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适合学什么,然后再考虑教什么与怎么教,实际上就是在用目标引领内容的思路设计教学了。这部分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他们无意识地,或者被动地沿着目标引领内容的思路在做,所缺乏的就是相应的理论学习。在现在的课程改革当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善于学习与思考的老师,积极地把课标的精神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在教学中要做到目标引领内容,既要考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来确定学习目标,也要考虑如何处理由目标引领的内容问题。在学习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选择,既可以统一规范,也可以灵活机动。如根据整个教学计划,这个单元是篮球教学,可能是8个学时、10个学时,甚至更多的学时,学时的确定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对篮球技术学习的规律而定。比如说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能更多地是训练他们如何在篮球运动中遵规守纪的行为规范,这可能要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可以进行集体练习,统一规范学生篮球动作和规矩,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精神;有的老师也可以使用别的方法。在篮球教学这样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中,根据学习目标采用何种教学内容和方法,老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专题四 关于水平1-3内容标准的两个问题    已经颁布的《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相比,在课程目标运动技能部分,增加了这样的提法:&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这样的表述上,显示了《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两个重要问题的关注和强调。   &1.小学阶段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    《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发现其对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的称呼有所改变。比如以前我们习惯称呼的球类运动,在小学阶段的水平一叫&球类游戏&,在水平二叫&球类活动&,在水平三才叫&球类运动&。这一称呼的改变,与标准所强调的小学阶段要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有关。    对小学阶段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强调,是新的标准较之实验稿发生的最大变化。人的基本运动能力是发展心理学学科的一个概念,对这个范畴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理论研究证明:人类运动发展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也有人认为应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婴幼儿时期。幼儿期从出生开始到两岁以前,会出现许多不学就会的本能动作。比如半岁以前的小孩,你拿一个木杆塞到他手里边,他就会紧紧地把它握住;他如果双手有能够握住木材的力量,当你把一个长木杆给他时,他能把自己悬挂起来。这就是一种本能反射。人出生之后的第一个基本动作就是吮吸,婴儿能够本能地到母亲怀里去吸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出于自然本能的反射动作,在这个阶段不学就会。但孩子到了两岁左右,这些反射动作有些还保留着,如吸奶的动作;有些就消失了,如抓握反射、抬头反射、翻身反射等。过了婴幼儿时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身体的动作,绝大多数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这种通过学习或训练才能获得的身体动作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动作能力,如走、跑、跳、投等动作。一个美国学者研究基本动作时有一个归类,他的依据主要是对白人孩子的研究,不完全符合中国和蒙古人种的情况。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这样一种情况:在儿童早期能够学会走、跑、单脚跳、双脚跳、跳高、跳远、连续纵步跳、翻滚、单手抓握、双手抓握、单手投掷、双手投掷、挥击等26种基本动作。当然这个归类是不是准确和科学的,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的基本运动能力,是一切运动动作的基础,当然也包括是高级运动动作的基础。如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游泳等动作,都是建立在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而这种基本运动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有一个时间段的。有的基本动作能力的形成,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一般来说,新生儿在10~14个月之间,就开始学习走路了。大致有60%的孩子在十岁左右,能够学会和掌握所有的基本运动动作。但前提是必须通过学习,如果不学,他们是不会掌握这些动作的。这种情况与我们体育老师所熟悉的人类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有高度相似性,即在什么时间段发展什么体能是最佳时期。研究表明,孩子们有的基本运动能力的形成,存在有体育干预,即体育教育训练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半年左右形成;如果没有体育干预,那么错过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数的动作也能学会,但是有的比较复杂的动作,如连续垫步跳、投掷等动作,在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的情况下,如果错过这个最佳阶段,再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小学阶段,正好是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因此可见在这个阶段重视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标准在水平一和水平二强调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原因所在。我曾经去深圳看过一堂课,这个学校是足球传统校,有一个国家队的退役队员带了两个人去做教练,搞得很好。当时我就注意到一个大概是五年级的女孩,有的动作很好,如跳动踩球等。但就是在最后临门一脚时,她的动作就不行了。而且她的运球和其他同学相比,也显得生涩,速度比较慢。我后来了解,她进入足球训练比较晚了,她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她错过了学习&踢&这个动作的最佳时机,这就影响了她对射门和运球等运动技术的掌握。她如果加倍努力地学习和训练,也可能能够弥补这些动作的缺陷,但这已经是&事倍功半&了。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材料,按人们的一般常识,小孩一岁左右走路是正常的。但是在乌干达的一个部落,有个小孩刚刚四五个月,母亲就开始训练他走路。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现象,因为这个孩子的母亲生的孩子多,不想整天背着孩子。孩子在四五个月时候,还有跨步的反射动作,这个时候就训练他跳、走,不仅使他腿部力量增强了,也使他始终保持走步跨步的动作。结果这个孩子在八个月的时候,就满地跑了。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形成有它自身的规律,包括最佳时期的规律。当然我们对什么时候是儿童形成基本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期,还缺乏一定的研究,但从上述事实来看,我们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用成人化的运动概念去要求和规范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当然小学生有些动作能力与成人相仿,如踢球和投掷中的&踢&和&投&等动作。但你不加区分地有意识地去设计和成人一样的教学方案就违反规律了。在小学时期,我们就是要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进行教学设计。就是在同一年龄段,也要注意男女有别,在做某一项运动动作时,一般女孩子完成的时间总比男孩子慢一些,这也是由她们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实际上是对我们体育的知识的拓展,它从人类动作发展规律的理论高度,提示我们要重视小学阶段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去我们不清楚这个道理,直接就教规范的运动技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级的动作过度,也没有建立起质的区分的概念。通过对标准的学习,我们就要深入反思和重新认识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对水平一和水平二两个学段四个年级的男女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什么差别?同一年龄段男生和女生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如何根据这些差别,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使用有效的方法去培养他们的基本运动能力?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实践。关于男生与女生差别问题,过去我们的经验是,小学生在青春期之前是男女没有差别。但是国外的研究发现,在基本运动能力方面,男女是有差异的。因此,每一个基本运动能力形成的阶段划分,都应该考虑男女生之间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小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是人的运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标准也据此对今天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教育阶段,如果我们不了解、也不学习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就不可能完成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   &2.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    对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的学习的强调,也是标准较之实验稿增加的新变化。小学生通过体育游戏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基本运动能力。实际上,小学生的很多基本运动能力也是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的。    我们过去谈到体育游戏的时候,往往只是情境游戏、角色游戏、竞争游戏等。但是这些游戏哪些更适合发展儿童的基本运动能力呢?我们还缺乏考虑。现在我们再来进行游戏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像过去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这类的游戏几乎看不到了,特别是在一些展示课、观摩课设计的一些游戏活动。那么这些能增加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游戏为什么不用了?老师们反映是不敢用这类的游戏了,因为太老套了,没有创新性。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标准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说,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无所谓传统与时尚,哪一种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处,哪一种符合标准的教学理念,就选择哪一种。当然是具体的选择上,也可以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看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更有益,是否更能够在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兼顾德、智、体、美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它是否更受学生的欢迎,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其实这两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在这样的前提下,也就是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什么内容和方法,当然也包括游戏活动都是可以选用的,不存在新与旧的问题。传统的并不意味没有价值,新的也一定比传统的更好。中国的武术、古印度的瑜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最陈旧最传统的体育项目或健身运动了,但现在被中国和世界的白领们公认为是最时尚的经典。    当然为了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根据对学生各个水平段的要求,对一些传统的游戏进行重组、优化,还可以嫁接。如我们不丢手绢了,我们丢的是篮球;老鹰捉小鸡时,让学生带着篮球跑,正好练习篮球的运球能力等。    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学习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实际上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它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向,也决定着和影响着它的过程。它同时是设计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包括从选择内容和组织内容,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策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依据。所以全面地、准确地去把握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做好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一代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民族未来接班人的最重要的问题。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