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市政配套设施费的调查报告参考论文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_47302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_47302,—总结 计划 方案 汇报 党建 思想 合同 协议 报告 规划 行政 商业 营销 毕业论文 大学论文 资料 文档 英文 求职 免费阅读 免费分享如需请下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3:30: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_47302.DOC
官方公共微信“基层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的调研报告范文-调查报告-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基层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的调研报告范文
来源:论文联盟&
&基层现状及建议&的调研范文
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将成为构建和谐的重要任务,将成为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重视基层教育成为当今时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都说一栋房子最重要的是地基的牢固与否,而基层教育则相当于我们人才培养,国家未来的地基,基层教育成为了我们当今时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虽然国家在多方面关注基层教育,但我们还是在一些地区发现了一些问题。2012年暑假期间我对重庆市云阳县一些乡镇地区教育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一 、 调研的基本情况(一)调研目的:了解云阳县基层教育的相关情况,分析该地基层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为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建立相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及行政决策提出科学的依据。(二)调研内容:研究基层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对基层教育的政策保障及行政支持政策以及研究对基层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三)调研地点、方法:云阳县高阳镇;研究方法主要是积极参与教学、走访、访谈当地学生、老师和家长。(四)调研过程: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进行了部分走访和访谈,收集到当地大量的基础教育信息,也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然后通过对资料的汇总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五)调研时间:日&8月10日(六)调研结果:我们考察的地方位于渝东北的云阳县,是全国的贫困县,交通比较闭塞,工业不发达,农村人口比例高。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因此这里农村对基层教育不足,隔代教育较为普遍。农民知识水平低,社会责任感不强,家里孩子较多,80%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加上农村经济不发达,学校较少,低年级学生95%都是超大班级教学,常常都是教室能坐多少人就多少人一班,调查得知,一个班基本上有60-80人左右,教育安排不合理;教师的级别也普遍不高,好的老师不愿来农村教学或者是被调离去教高年级;85%的小学学校的教学设施一般都只有黑板加粉笔,老师根本就没机会用更好、更科学的教育设施施教;师资力量严重不足,80%的乡村老教师对新课改不熟悉从而导致不能正确教导学生学习,而偏远山区没有能力聘请新型教师任教;师资水平较低,政府也不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以及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一年也许只有一次或者根本没有进行培训学习;据调查,70%的学生家长也不重视孩子学习,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调查时一家长回答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都没读过什么书怎么去教呢&,这是家庭教育严重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之一。基层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开端,因此基层教育的改善成为青少年健康成才的关键。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一)对低年级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在这里,由于师资、教室有限,一年级班里的学生过多,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往往只好让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虽然早已告别了三四个人挤一张桌子的时代,但一个小教室要容纳那么多学生上课,光桌椅的拥挤,就让人感到难受,还谈什么在课堂上搞活动呢?这对于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一种受罪;对教师来说,他们往往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叹息声中不知不觉地没有给我们的下一代献上优质教育。再加上乡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活习惯、水平上的悬殊过大,没有城里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一个班里,往往有八九岁乃至十几岁的一年级学生不说,就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也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不少难度。由于乡村的家庭文化差异过大,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让去上的,有孩子刚到学龄就教会数千字的,有到了学龄连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对于这样鱼龙混杂的一班一年级学生,如果领导不重视,教师也把它没有办法。久而久之,在乡村的学校里便形成了&放羊式&的教一年级的习惯,出现了实际在校上一年级的学生多,而考核评估表上的学生少的现象。(二)对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的合理性不够& &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解决目前农村中小学规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已经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因为过去的布局结构不但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了,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而高效的实施。调查发现,80%的乡村老教师对新课改不熟悉从而导致不能正确教导学生学习,而偏远山区没有能力聘请新型教师任教。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而后就是师资力量的不平衡,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调查中发现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只有五个老师,教育水平严重低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农村教育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了我国基层教育地方性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同时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对基础教育老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太少,一年只有一次或者没有培训。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三)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它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孩子,青少年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有关家庭的要素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1、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 每个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家长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以为读书才是农村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并为孩子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有的家长则认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那只是在浪费钱从而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有的家长则是无赖,自己没读过书教育孩子更是没有能力,特别是更有家长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反正以后要嫁人都不是自己家的,有甚至支持未成年孩子外出打工。残缺型家庭的孩子问题更多,残缺型家庭中的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失去母爱的孩子智力迟滞、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失去父爱的孩子胆小怕事,办事优柔寡断,缺乏远大抱负。诸多的调查已反复证实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多于完整家庭。2、家庭教育不当& & 青少年个性发展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然而不少家庭缺乏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识和知识,缺少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长极力全方面保护孩子,一味地满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养成孩子骄横、惟我独尊等不良习性,便会任性而为。调查发现,35%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社会性活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2013大学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与就业分析和探讨 论文-当今大学生就业趋向调查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大学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与就业分析和探讨 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求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求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09-05-07 & 发布
2月27日 13:58 调查报告范文 1.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报告是通过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其本 质或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 2.调查报告的作用 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 发展趋向,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3.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济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 查报告。 4.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双行标题,又 叫主副式标题;一种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与新闻专访的标题相似。 单行标题又分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公文式标题,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内容概括 式标题,这种形式相当灵活。 (2)正文。由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前言,着重介绍基本情况并提出问题。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调查研究 结果的具体引证、论说部分。其结构形式分为纵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两种。结语,是调查报告 的结束语,要求简明扼要,言尽即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月27日 13:58 调查报告范文 1.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报告是通过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其本 质或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 2.调查报告的作用 调查报告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 发展趋向,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3.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济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 查报告。 4.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双行标题,又 叫主副式标题;一种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与新闻专访的标题相似。 单行标题又分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公文式标题,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内容概括 式标题,这种形式相当灵活。 (2)正文。由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前言,着重介绍基本情况并提出问题。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调查研究 结果的具体引证、论说部分。其结构形式分为纵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两种。结语,是调查报告 的结束语,要求简明扼要,言尽即止。 5.调查报告实例 <实例>一 关于××市中学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市委办公厅综合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市的过度蔓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和地区主义(Regionalism)思潮,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美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于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Castells M 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Michtell J W最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如“连线城市(Wired City)”、“电子时代城市(City in the Electronic Age)”、“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知识城市(Knowledge—based 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9];“虚拟城市(1nvisibleCity)”[10]、“远程城市(Telecity)”[11]、“信息化城市(Informational City)”[3]、“比特之城(City Of Bits)”[6]、“网络城市(Network City)”[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传统的城市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  第一,影响城市的交通功能。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就必然产生了城市的通勤。技术决定论者认为随着远程工作的盛行,城市有形的物理交通将被无形的电子化交通所代替,因此,城市的交通功能将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4-18]。但是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仍将存在,依然需要交通。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技术将增加城市的交通量[7,8,19-21]。概括起来主要由于:1)人们的居住与工作相距更远,虽然可以减少通勤次数,但并不能减少通勤距离;2)人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活动的通勤;3)由于人们通勤时间的错开,也能增加人们潜在的通勤量;4)远程工作者更倾向于私家车而取代公共交通;5)由于车载工作台的运用,人们可以利用在路上时间进行远程工作,从而导致道路交通的拥挤。近年来,西方国家过度的依赖私家车,不发达的公共交通导致了通勤时间增长,通勤里数增加,城市总通勤量居高不下,为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L21]。但中国学者研究得出,上海市的交通量同信息技术(电话)呈负相关关系,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使城市总的交通量呈下降趋势[22]。  第二,影响城市的居住功能。随着未来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的功能将会多样化,社区的形态将会发生改变,社区的边界将会更加模糊。虚拟社区与物质社区相融合,出现了许多如电子村落(Televillages)的新型社区类型。洛杉矶的Bule Line Televillage是—个两平方英里的电子村落,原先是公共交通走廊,规划师将土地利用、交通和电子通讯联系起来,创造一个可居住的社区,减少了机动车交通,增加了社区活动,提高了社区密度[20]。信息技术还使得某些衰落的社区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高层建筑增加了吸引力[23]。信息时代的住宅不仅是一个休憩场所,还是一个活动中心。住宅公寓需要提供接待室、会议室和其它家庭办公室无法具备的专用设施。信息时代住宅的吸引力不再是卧室的大小,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带度(网络速度)。居住空间将会更加集中在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将会吸引那些可以自由地进行远程工作的白领阶层人士到此居住。  第三,影响城市的工作功能。Castells将信息时代的工作者分为网络组织者(Networker)、网络工作者(Networked)和线下工作者(Switch—off Workers)[4]。信息时代的工作方式将出现更加分化的趋势,人们不但可以在传统的办公室工作,还可以居家工作,或利用车载台在旅行中工作,后两种被称为远程工作(Teleworking)。Gillespie将远程工作分为五类:电子家庭作业(Electronic Homework)、电子村落(Telecottage)、移动工人(Nomadic Or Mobile workers)、远程办公(Remote Offices)、团队远程工作(Group Or Team Telework)[20]。从事远程工作的男性多于女性,任职者多是社会地位高、待遇高的管理、研究、销售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当然也有很多常规和低工资的职业,如数据处理和秘书职业等。然而,从雇主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不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雇员的角度看,远程工作也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得传统的工作场所依然需要[20]。即便是职业管理人员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一周中有两天以上进行远程工作被认为是低效的。  2.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远程工作、远程服务,企业和员工的流动性也将增大,出现所谓的距离消失(the Death of Distance)[18]的论调。Gilswe认为网络将把图书馆、音乐厅、商业聚会等带进家庭和办公室,促成了城市的消亡(the Death of Cities)[24]。网络技术使汽车带来的离心化趋势得到加强,城市将趋向于更加分散。但是,一方面由于远程工作和远程服务目前只占有很小的部分,未来仍将有大部分的实际工作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专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面对面交流的作用加强,仍然需要有集中的场所,那就是城市。新的集聚因子仍将存在,城市将会在新的层次上实现重新集聚。Castells预测未来城市发展将以巨大的城市簇 ( Megacity Huge Urban Agglomerations)成为全球经济的节点[4]。随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发展,Kolko认为远程通讯使得距离消失,而并不是城市消亡,并且还得出城市的规模与网络地址的密度呈正相关的结论[25]。在集聚和分散两种因子的作用下,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由圈层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打破了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具体来说,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城市中央商务区(CBD)的影响  Graham针对近年来世界城市出现的多中心趋势,对未来CBD的前景表示担忧。但他认为信息加工和服务的高级产业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并对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集聚效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8]。Castells认为未来CBD仍将继续繁荣[4]。前两者都没有任何实证研究,而Leigh等对芝加哥和亚特兰大两个城市的CBD和郊区的办公用房进行了实证研究,从1990年到1997年经历了郊区办公用房的大幅度增加,CBD中办公用房的高闲置率等现象,认为郊区的边缘中心是城市CBD的再造,并不是CBD低档办公(Back-office)职能的扩散和外迁[9]。  2.2 城市功能分区的重叠  工业时代,由于工业污染使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由各个分区中的片段穿插起来组成,通勤占用了大量时间。网络时代,家庭办公、电子购物、网络会议、网上学习等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产生,使得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集居住、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网络化多功能社区将会出现,人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工作、娱乐以及购物等活动,不必成天在拥挤的城市之中穿梭。这样,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城市土地空间的使用出现兼容化。  2.3 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  一般认为,城市的CED可能会衰弱,城市的中心区由于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可能面临更大的衰弱。未来最有增长潜力的是城市的边缘区(近郊区),这里将会是城市里工作机会和投资最活跃的地区。而远郊区也可能面临着与中心区同样的命运[26]。这种不均衡现象可以从网络IP地址的分布不均得到解释。Townsend对美国都市区IP地址密度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12]。Dodge和 Shiode对伦敦都市区内部IP地址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解释了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27]。  2.4 城乡一体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城乡差别将不断缩小。未来判别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不再是农业时代的城墙,工业时代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而是信息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随着通讯技术的改进,未来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以及利用原有的供电和电话线等进行远程数字通信,使农村地区可以享受到城市中的服务(如教育、医疗和其他服务),这就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心区与外围区变得越来越模糊[7]。城市与农村相互交错,城市将溶解在农田中,农田将进入城市核心区,并且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8]。  2.5 网络时代的城市体系  Townsend提出了网络城市(Network City)的概念,认为网络城市并不等同于世界城市,它是那些有高容量的Internet骨干网并在高素质的劳动者当中普及的都市区,如旧金山、华盛顿特区、波士顿、西雅图等(公认的美国的吐界城市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7]。  3.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考  (1)城市管理体制的革新。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是在借鉴四方发达国家工业社会时代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同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依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在划定地块的基础上,确定强制性标准,如容积率、绿化率、高层限制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受到挑战,各功能分区不断融合,城市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在功能分区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考。网络时代的CBD作为城市增长极的作用正在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城市应该考虑新的城市增长极,如电子信息港和信息特区。电子信息港(Teleport)通过卫星和光纤系统集中联结高新技术办公园区,可以通过集聚规模效应为中小企业提供廉价的信息服务,使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已在许多国家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如牙买加和尼日利亚等也开始出现这种项目[29]。信息特区(Information Districts)通过提供高密度的网络联结,成为中小型信息企业的孵化器,西方国家通常通过建立信息特区来重新振兴衰落的中心区[19]。  (3)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21世纪议程》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如果按照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很快就会走到尽头。但信息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希望,未来的城市将是精练和绿色的。未来规划师需要反复问自己:“我们需要这么多建筑吗?我们能全部或部分用电子系统来替代吗?”。网络时代的城市交通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在设计城市的时候,减少总通勤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Mitchell设计了一种新型城市:由紧凑的、多功能的、小规模的社区组成的多中心城市,其间由便捷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线路联结在一起,这些社区可以沿公交干呈线型排列,通过对住宅、工作场所和服务设施进行重新组合,在步行、机械交通和通信之间找到一种更为持久的平衡[7]。另一种概念是通勤廊道(Communication Corridors),设想在通勤主干道的附近设立远程工作中心,并且鼓励避开高峰通勤,可以使得信息化与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可以缓解高峰阶段的道路拥挤。设立远程工作中心的花费远低于用于道路拓宽所需的费用[19]。  在从工业城市转向信息城市时,并不会产生破坏性后果。电子设施往往分散布置,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并不产生污染,还能同环境相互适应。因此有机会重新设计、规划、创造我们的城市。  (4)注重非物质空间规划。信息网络在改变有形的城市物质空间的同时,也在改变城市的无形空间,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将会使传统的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和睦,使邻里关系、社区精神得到加强,而使传统的同事、合作伙伴等工作关系有所疏远。网络社会将加剧城市社会的分化。信息的贫富差距将比以往财富差距更加悬殊。无论从国家、地区、城市内部来说,还是从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30,31]。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者应该正视这个差异,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5)利用网络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VRML)可以实现三维信息的网上传播。VRML语言一般将地形数据、植被数据、建构物数据等转换成为VRML格式,通过VRML服务器传播到网络浏览者,实现实时三维动画模拟。这种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进行公共参与项目评议、专家评审和预景研究等,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32]。参考文献:[1]DYTTIB J A.New American Urbanism:Re—forming the Suburban Metropolis[M].Skira,.[2]KATZ B.Reflections on Regionalism[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3]CASTELLSM.The Informational City[M].Blackwell Publishers,.[4]CASTELLSM.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M]Blackwell Pub1ishers,.[5]CASTELLSM.Grassrooting the space of flows[J].Urban Geography,):294—302.[6] MITCHELLJW.City of Bits[M].MIT Press,.[7] MITCHELLJW.E—topia[M].MIT Press,—155.[8]GRAHAM S,MARVIN S.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ity:Electronic Speces,Urban Places[M].New York:Routledge,.[9] LEIGH N G.People versus place:telecommunications and flexibility requirments Of the CBD in 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A].JAMES J,WHEELER O,ROUTLEDGE.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C].—331.[10]BATTY M.Invisible citi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7—130.[11]FATHY T A.Tele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ity Form[M].Praeger,3.[12]TOWNSEND A M.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Network Citi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1anning and Design,):39—58.[13]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33.[14] 宛剑英.信息社会的城市及其规划[D].同济大学,1997.[15] 王颖.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市[J].城市规划,):24—27.[16] 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J].城市规划,):30—33.[17] 姚士谋,陈爽,朱振国,等.从信息网络到城市群区内数码城市的建立[J].人文地理,):20—23.[18]CAURBCRISS F.The Death of Distance 2.0:how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 Change Our life[M]. Texere,2001.[19]GRAHAM S,MARVlN S.Urban planning and the technological futures of city[A].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C] New York:Routledge,.[20] GILLESPIE A,RICHARDSON R.Teleworking and the city:myths of workplace transcendence and travel reduction[A]. 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ringof Geographies[C].Routledge,—245.[21]BURNS E K.Travel,gender,and work:emerging commuting choices in inner -city phoenix[A].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turing of Geographies[C].Routledge,—281.[22] 刘红,真虹.信息技术发展对械市交通客流量替代作用的定量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9):78—82.[23]MCOGRAIL 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local knowledges:the case of“Peripheralzed”high-rise housing estates[J].Urban Geography,):303—333.[24] GILSWE G.Forbes[J].ASAP,1995(1):27—56.[25] KOLKO J.The death Of cities?The death Of distance?Evidence from the geography of commercial Internet usage[A].The Internet Upheaval[C].IngoVogelsang and Benjamin Compaine,MIT Press,.[26]SHEN Q.Transportation,telecommunication,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opportunity[J].Urban Geography,):334—355.[27]DODGE M,SHIODEN.Where on earth is the interne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INTERNET real estate[A].JAMES J.WHEELER O.Citie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ge:the Frachuring of Geographies[C].Routledge,.[28]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9—13.[29]KTCHIN R M.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385—406.[30]WARF B. Segueways into cyberspace:multiple geographies of the digital divid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3—19.[31]GRAHAM S.BRIDGING urban digital divides? Urban polarizations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CTs)[J].Urban Studies,):33—56.[32] PULLAR D V,TIDEY M E. Coupling 3D visualisation to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9—40. 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管理调研报告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作为战略性要素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我省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的赋存条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并呈负相关关系。我省东南滨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但水资源相对短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而西南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但水资源却相对丰沛,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这就要求对我省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兴建部分引调水工程,使水资源发挥更大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更好地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建设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如浙江省中西部的乌溪江引水工程、向温州市沿海平原供水的赵山渡引水工程等,实现了部分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良好的工程效益。本届省委、省政府更是对水资源问题高度重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浙东引水工程的重大决策。进入“十一五”以后,我省还将建设若干项引调水工程,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平稳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引调水工程建成后,最终需要通过运营管理发挥效益,如何进行合理运行、科学调度和有效管理,是实现引调水工程最终规划目标和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方面之一。省领导对此十分关注,要求加强调研,创新机制,实现科学、长效管理。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省内已建引调水工程和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在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的研究与分析,为浙东引水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调度管理提供参考。一、省内和国内已建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情况(一)温州赵山渡引水工程赵山渡引水工程是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库发电尾水进入下游赵山渡水库,通过水库的反调节,经引水渠道向温州市沿海平原河网自流供水。工程由赵山渡引水枢纽和渠系两大部分组成,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灌溉。工程由浙江省和温州市共同出资兴建,于2002年11月投入试运行。供水调度采用了计算机远程控制和现地控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调度中心设在温州。计算机监控系统由引水枢纽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泄洪闸监控)和输水渠系计算机监控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两个子系统的主计算机通过远程以太网与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控制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相连接,向管理控制中心传送数据和接受管理控制中心的调度指令。通过温州工作站控制沿线渠系节制闸的开启,实现远程供水调度,如中心控制出现问题还可通过实地控制站启闭闸门,同时全线关键节点安装了流量计和水位计,使沿线供水调度信息一目了然。(二)乌溪江引水工程乌溪江引水工程位于浙江省的中西部,是浙江实现“西水东调”的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该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乌溪江水资源,解决衢州市和金华市的农田灌溉以及部分市、县的工业与农业用水。该工程跨越衢州市和金华市,金华市、衢州市分别设立乌引工程管理处、乌引工程管理局管理境内工程。该工程在运行管理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管理体制的不顺影响着工程效益的发挥在衢州市境内实行集中水权、统一标准、统一收费、计划用水、合同供水、有偿供水的制度。金华市境内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乌引工程并非唯一的水资源来源,只是其在干旱严重缺水时的一个水资源的补充。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工程管理机构,乌引工程无法通盘考虑全年的用水计划,水资源供需失衡缺乏统一调控,影响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配置,使工程效益无法达到最大化。2、水费收取困难“乌引”工程近年曾按省有关部门指示从衢州往金华三次调水4500万m3,由于行政区域管理权限问题,水费收取困难。(三)上浦引水灌溉工程上浦闸(上浦引水灌溉工程)是长沼水库的灌溉配套工程,由枢纽工程、总干渠工程及灌区工程三大部分组成,控制曹娥江流域面积4460平方公里。工程主要作用是御咸蓄淡,引水灌溉,在拦截上游长沼水库分配给上虞市的3825万立方米灌溉水量的同时引曹娥江部分天然径流灌溉余上慈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69.2万亩,并可减轻虞北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土地盐碱化,改善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及通航条件,并兼济余姚、慈溪两市。上浦闸属全额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运行27年来,共向灌区引水20多亿立方米。基本上解决了上虞灌区的现有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同时支援宁波地区抗旱用水。上浦闸目前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主要收入为水费(工业、农业水费和境外引水费)。由于工程所发挥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水费也未足额收取,所以目前实行的是收支分开,差额补助,由上虞市财政保证工程运行经费和岁修养护经费的支出。(四)引滦入津工程该工程包括座落在滦河干流上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入津输水工程。引滦入津输水工程自大黑汀水库开始到天津市,全长234公里,跨越河北、天津4个县市。水利部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负责管理潘家口和大黑汀两座水库和引滦工程分水闸,天津市和河北省也相继成立了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局。引滦枢纽的水量调度采用按水利年度的计划调度供水方式,分为枯水期调度和汛期调度两部分。根据两省市用水计划,编制水利年度水量分配意见,报上级部门批准实施。在遇特枯水年份,水库蓄水量满足不了两省、市的需水要求时,水量分配、调度由海河水利委员会统一协调调度。汛前6月份,天津市引滦局向海委引滦局报送汛期引水计划,并由海委引滦局核准并安排实施。引滦供水工程经过20多年的调度运行,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供水计划性差、水资源浪费严重引滦枢纽的调度供水,一直采用计划供水的调度方式,计划引水量由用水户自行确定。在潘家口水库丰水年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制约,所报用水计划往往高达6亿~10亿立方米,而天津市多年平均引水量不到6亿立方米,两者相差悬殊,这样造成引滦枢纽调度困难,易造成汛前水库预留备用水量过多,汛前集中弃水等问题,损失发电效益,影响水库安全度汛。2、水价偏低,水费收缴难引滦水价虽经多次调整,仍未达到成本水价,致使管理单位亏损严重,效益降低。海委引滦局为一个自收自支的准公益性水利管理单位,由于水费不能及时收取,影响了管理单位正常工程管理任务的实施,造成工程调度、运行管理困难。3、枯水年系列调度难在丰水期,供水量都能保证, 但是遏枯水期,在天津市出现了严重旱情,生活用水供应不足的时候,引滦枢纽不得不调整调度方案,采取减少农业供水、限制工业供水、保证城市供水的调度方针。2000 年汛后潘家口水库蓄水不足,没有达到正常蓄水位,无法满足天津市的用水需求,天津市不得不采用引黄济津保证天津市的供水。 2002年滦河流域为平水年,潘家口水库蓄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天津市和唐山市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但根据分水原则,由于河北省有一部分农业用水指标,天津市的工业及生活用水分配水量依然不足。鉴于此,天津市试图购买河北省部分农业用水指标,但由于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没有形成,水费测算没有理论和实践依据,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水市场,故天津市和河北省没有达成水权转让协议,天津市不得不再次引黄济津。二、国外调水工程的管理与运营世界上著名的调水工程有美国中央河谷工程、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等,通过对国外调水工程经验研究与分析,可以为浙东引水工程的调度管理提供参考。从世界一些国家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多方面考察,它们主要的成功经验是:1、政府在跨流域调水中起主导作用。跨流域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由政府出面统一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应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由政府赋予其相应的行政职权,甚至包括立法权。例如,美国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上有很强的政府行为,几乎所有跨流域调水工程都由政府统一组织建设,并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社会团体和个人可参与工程建设投资,但不允许私人直接开发、建设和管理调水工程,即政府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上实行的是垄断性经营,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2、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配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跨流域调水工程均采用经济、行政、法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管理,尤其突出法律的作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立法,无论是工程的组织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运行调度,还是水量控制与分配,以及水事纠纷的处理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作依据,且能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这就保障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正常实施。3、利用水价机制调节引调水的供需。完整的水价应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部分。对跨流域调水,其水价的制定应具有公平性原则、区别性原则、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和成本回收原则等特性。从各国水价制定经验来看,较低的水价不利于节水。管理单位一般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行管理中强调经济的杠杆作用,建立合理的、能促进节约用水的、具有竞争性的水费征收与管理机制。另外,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统筹考虑一些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如电力开发、旅游等,大力开展综合经营,用这些项目的经济收入补充调水收入的不足,做到“以综合经营养水”,这样不仅确保了工程的正常运行,按期偿还工程投资,还能实现工程自身的滚动发展,建立以工程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4、高度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工作。当前,有关国家的政府在跨流域调水运作中,都非常强调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与研究。前苏联政府针对调水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与不利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短期的与长期的、暂时的与积累的、一次的与两次的或多次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反复论证,以期消除环境隐患。美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不惜投入必要的财力与人力,就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防止和处理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以实现工程的最佳环境效益。5、重视工程运行管理。工程建成后,最终要通过管理来发挥效益。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工程措施只能建成一座工程,而通过先进的管理,可以使一座工程发挥几座工程的效益。因此,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都十分重视提高管理水平,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采用先进的管理设施与设备,注重研究管理问题和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只有保持较高的管理水平才能力求工程效益的最佳发挥。6、 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程度不同的流域管理,建立流域机构,从流域管理的角度出发,积极介入流域内的重大水事活动,特别是在流域管理中起控制性作用的水资源开发治理骨干工程,包括跨流域调水工程。有的国家实行的是由流域机构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全过程的“一条龙”体系。如西班牙的流域水文协会就负责相关的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法国则是建立流域机构,将水工程纳入相应的具体流域为单元范围内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适应水资源按流域开展管理的发展趋势,满足水资源合理调配的需要。调水工程在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组织与管理的协调,这是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难题之一。例如,由于美国现实的体制所限,各州的权力很大,一些跨州的调水规划由于州际利益难以协调而无法实施,所以,目前已建的调水工程多数是州内调水,对此,联邦政府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无疑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产生不利影响。三、浙东引水工程建设背景及项目介绍(一)浙东地区水资源现状浙江省浙东萧绍宁舟地区位于杭州湾南翼,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该地区水资源不足,宁波、绍兴、舟山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1亿立方米,仅占全省的16%;人均水资源量仅1515立方米,为全省平均的72%。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十年来,绍兴、宁波、舟山等地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在原有水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又开发建设了如白溪水库、汤浦水库、岑港水库等一大批以城镇供水为主的水源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的紧张状况。但从长远看,浙东地区仅靠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尚不能满足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慈溪和舟山等地的水资源尤为短缺,必须从域外引水方能根本解决其资源型缺水问题。随着环杭州湾经济产业带的进一步整合和加速发展,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愈显紧迫。(二)浙东引水工程工程介绍浙东引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浙东地区的萧绍宁平原及舟山的水资源短缺矛盾,是1971年浙东地区发生大旱后提出的系统水利工程。该项目是我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重点进行规划论证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曾进行了长时间的论证。随着浙东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对浙东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渐形成了目前系统解决浙东缺水的方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于2003年作出了加快实施浙东引水工程的重大决策。浙东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思路是,自萧山枢纽引富春江水至萧绍宁、大陆引水至舟山,建设曹娥江大闸枢纽和上游水源工程,形成分源配水、分质供水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遭遇较大干旱年份,首先保证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水,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统筹调配,实现浙东地区水资源供需的平衡。浙东引水工程由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钦寸水库工程、舟山大陆引水工程、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等组成,涉及杭、甬、绍、舟四个市级行政区域,事关整个浙东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浙东引水工程运行管理对策及建议针对浙东引水工程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调水工程管理的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浙东引水工程的运行调度管理工作:(一)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浙东引水工程的基础部门分割与机构重叠是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致命弊端,中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构不足以应付缺水和水污染的挑战。浙东引水工程涉及多部门、多地区、多层次的水量调配以及工程的多目标、多准则调度问题,其中水量既是产品分配,也是利益分配,应该实行统一调度并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浙东引水工程管理中,有必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浙东引水工程建成后,建议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引调水量,实现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因此,目前宜由省政府成立协调机构,负责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浙东引水工程调度管理机构,负责钱塘江河口、曹娥江、姚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在水量配置上减少协调环节。(二)深化水价改革,优化水资源配置目前国内已建的引调水工程水价都远远低于水成本。工程收取的水费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的维护与运行,收益是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基本都采取了收支两条线,差额补助的运行方式,较大一块运行资金都是由政府承担。合理的水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浪费和污染,缓解部分供求矛盾,优化水资源配置,而且可以聚集资金作为水利开发基金,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水利产业健康发展。因此,浙东引水工程应尽快开展水价研究。(三)采用合同供水的运营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衢州市乌引工程目前实行合同供水,用水户与衢州市乌引工程管理局签订用水合同,并应根据合同,按时如数交付水费,成效颇佳。从国际上供水市场管理方面看,合同供水方式是目前调水运营管理的有效方式。采用合同供水的模式,是确保浙东引水工程运营目标实现的保证。首先,结合引水工程建设投资分摊与供水利益与责任划分,通过核定基本供(用)水量等方式,利用供水合同保障工程的基本效益,实现合理配置水资源的目标。其次,钱塘江河口水资源调度办法虽然对年取水总量进行了控制,也制定了调度原则,但是年供需水曲线并非一成不变,是有一定波动幅度的。明确的供水合同有助于在明确各供水水源的供水能力基础上,明晰供水各方的利益和责任,合理调配工程供水和当地水源供水,从而保障调配的水可以按照配置目标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供水合同化管理,也是保障用水户利益的重要手段。供水合同的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供水行政化管理的不确定性,使用水户各方可得的供水量、水质以及供水过程曲线以契约的形式明晰化。这既保障了用水户的受水权益,也使得用水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水情况和各供水合同执行情况,适当进行调供水的水量交易,获取最大利益。(四)供水与需水的统一管理,创建节水型社会浙东引水工程作为一项引供水工程,主要侧重于采用工程措施满足用水所需。配置的水量在保护钱塘江河口生态和环境,促进环杭州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以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规划期限,对所配的水量也作了规定。水作为一种资源在本质上是有限和脆弱的,对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浙东引水工程需水管理要着眼于水资源的稀缺性,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供定需。在水资源管理中,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是统一和不可或缺的。保持供需平衡需要调节供水和需求的矛盾,整个浙东地区要抓紧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发展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限制高耗水产业,推广节水治污技术,合理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水资源的长期需求,达到供需的良性互动。(五)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赵山渡引水工程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工程的远程控制及全程统一调度。浙东引水工程利用杭甬运河输水,其水污染控制和输水监控要求很高,线路还基本都穿越绍兴等人口稠密地区,人文环境和经济状况也十分复杂。在这些情况下,要合理地、科学地调度和保护水资源,协调好各类矛盾,充分发挥调水工程的最大效益,工程建设和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手段,实现调水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浙东引水工程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建设应包括: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资源分析和处理系统、水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工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实时运行监控系统以及调水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信息资料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必须一开始就要列入调水工程的规划,保证其周密的设计论证与充分的建设资金,与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提前见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以人为本管理的有那些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激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就笔者的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很多学生回答如何将遵守交通规则变成自觉行为。有一名学生说:“只要保证安全,可以不按红绿灯指示来行走。”“好样的,敢说真话!”教师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这样放弃原则的赏识不但模糊了学生的认知,而且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一些学校规定老师不准批评孩子、不准变相批评孩子、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由于害怕被扣上批评学生的帽子,不少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得不“视而不见”,在教育管理上“不敢作为”,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误区二:尊重学生自由无视课堂纪律    教育“以人为本”被误解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甚至可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如有的小学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插嘴、喝水、出去上厕所、随意选择同桌,在课堂上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并不代表对无序课堂纪律的漠视。    误区三:迁就学生要求漠视教师权益    教育“以人为本”被曲解为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迁就和顺从学生,而教师的合理权益、发展愿望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如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为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味强调教师要无私奉献,教师的休息权和获取劳动报酬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动辄以“下岗”为要挟,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师生、尊重师生、依靠师生。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为根本目的,始终把师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应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育“以人为本”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学校必须将尊重师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准则,将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师生生命整体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创业的空间。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教育“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尊重和关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的迎合、顺从与迁就,放弃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尊重教师的尊严、劳动和合法权益。    学校要把依靠师生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师生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全心全意依靠师生,激发师生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真心实意地依靠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民意,广集民智,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全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只有贯彻这样的“以人为本”,才能把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伴面前讲故事和说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趣的事情。不仅提高了词汇量,讲话也变得连贯了,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三),通过各种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看图讲述的能力。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特别重视组织好每一次的语言活动。我园的教学环境较好,每班都配备了多媒体平台。因此,我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把故事和儿歌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孩子看到生动的课件,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同时,为了训练幼儿看图概括的能力,在活动的时候,我都采用先不进行故事或儿歌的朗诵。而是让孩子先看图画,自由说说图上的内容。让孩子猜猜图中的人物都做什么,说了什么?然后才进行讲述故事或朗诵儿歌。让孩子比较自己所说的故事和老师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看图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能够较连贯地进行简短的讲述。另外,我还经常鼓励幼儿对文学作品进行创编和改编,以提高孩子对语言的创编能力和驾御能力。例如在儿歌《绿色的世界》中,我通过让孩子透过绿色的眼镜看周围的事物以理解儿歌内容后,在活动区内投放了大量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让幼儿进行创编活动。在儿歌《大犀牛,小蜻蜓》的活动中,我又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动物图片,让孩子说说各种动物的特点,请幼儿仿照儿歌的格式进行仿编活动。 (四),多鼓励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娃娃家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活动室里布置了娃娃家,让幼儿在娃娃家中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爸爸等角色。慢慢地,由于生活经验的增多,孩子们自发地把角色游戏从娃娃家延伸到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把生活区的穿苹果玩具当作了医院的点滴器为发烧的娃娃进行治疗;把图书角当成了学校玩起了“老师”的游戏;利用结构区的各种积塑开起了玩具商店。孩子在角色游戏中,语言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高。 三,结果和分析: (一),结果:在表一中可以看到,孩子刚入园的时候,由于个体差别和生活语言环境的不同,导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悬殊。但通过各种措施对孩子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后,班上的孩子已经全部听懂普通话并能用普通话进行流畅的交流了。以下是进行对幼儿的口语能力培养后的调查情况:表三:幼儿运用普通话情况调查表: 项目 能流利地运用普通话交谈 会说普通话,交往能力一般 不会说普通话 人数 14 22 0人表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调查表: 项目 口齿清楚 一般 口齿不清 人数 20人 12人 4人从以上四个表格的对照可以得知,幼儿在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是普通话听说能力前与后的差别较大。经过一年的训练,班上的幼儿已经全部学会说普通话,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运用普通话流畅地进行交谈了。 (二),思考: 1、经过一年的培养,我发现班上幼儿口语表达、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明显提高,但还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有几个孩子还存在这口齿不清的现象。这说明幼儿这方面能力培养与学习、生活一样,需加强个别指导。 2、在活动的设计中还需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训练口语的机会。  3、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教师的语言对幼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教师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配套设施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