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与社会职业道德是什么】的课题研究背景是什么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桂林理工大学2012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课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1.002页1下载券11页2下载券4页7下载券8页免费 66页1下载券4页2下载券2页1下载券7页免费9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1页免费49页免费
桂林理工大学2012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课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金华市第十八中学
“三问教学法”课题
主& 要& 内&& 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着眼于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中学社会政治课教改的的实践中,怎样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课题。在中考社会热点专题复习的教学实践中,在社会政治课综合探究课教学的实践中,在指导中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的实践中,我们课题组酝酿、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即“三问教学法”。研究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是围绕“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办”(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展开的。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际和中学社会政治课教材的实际及近些年来中考命题导向的实际,实施“三问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社会政治学科教改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三问教学法”的课题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旨在教会学生面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该如何问,如何答,如何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学社会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三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学业考试成绩效果显著。对提高学生撰写政治社会小论文的水平作用很大。但是,在“三问教学法”实施过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在推广应用“三问教学法”时切忌死板机械,应学会灵活变通;其次应有所侧重,讲求实效;再者是讲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还须提高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
《初中社会政治课实施“三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成 果 报 告一、课题的提出㈠课题提出的缘由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去实现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知识的构成,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方式以及课堂常规活动方式都会发生极大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人们对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正向着更深刻的方向变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改革中的不少新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认真思考。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贯彻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矛盾;怎样把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贯彻“以学论教”的理念,把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等等。我国学者杨启亮说过:“在基础教育中,懂得如何教比懂得教什么更重要,而且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或重大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就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教育生活化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当今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把握解决这些问题,理清思路,消除困惑,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是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再过分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仅关注教育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本着这一理念,我们十八中、十六中社会政治课题组,在中学社会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尝试研究运用“三问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主体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实际问题。所谓“三问教学法”主要是指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实际问题时,指导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基本思路来展开。说到它的由来其实是很简单,一方面是受研究社会科学一般方法启发,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总结摸索出来的。社会学科的研究中最一般的办法就是围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来进行的。初中社会政治课教学中要对大量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平与发展及粮食世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还有我国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民工欠薪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诚信缺失问题和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如何学习和把握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来进行。如果指导得当,分析到位,思考得法,就能取得事倍功半的实效。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学习者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主动建构的关键在于主体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衡量他人所提供的各种知识并赋予其意义。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3、“教学做”统一的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强调“学以致用”。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即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成为“教学做”的主体,“教学做”的一切活动都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自主、全面、健康地发展。4、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活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着重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学校、社区或当地)的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㈠课题研究的步骤准备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6月)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文献,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做好笔记,交流观点。2、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摸清学生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等需求。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通报课题方案。2、&课堂教学中实施“三问教学法”,写好教学反思,积累材料。3、&邀请金华教育学院任幸芳副教授、区教科所所长郑正林来校给课题组成员作专题讲座。4、&在中考社会政治热点专题复习中实施“三问教学法”。5、&在社会政治课“综合探究”教学中实施“三问教学法”。6、&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撰写政治小论文。在指导调查报告类小论文撰写中实施“三问教学法”。7、&构建“三问教学法”的教学评价机制。8、&在金华市中考社会政治复习研讨会上交流汇报实施“三问教学法”的教学体会,推广“三问教学法”的成果。结题阶段1、&汇编“三问教学法”教学的典型教学案例。2、&收集并研讨实施“三问教学法”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3、&汇编中学生政治小论文。4、&工作总结,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㈡课题研究的方法1、实验法:学校选择在初二、初三年级设立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组、全校推广。2、调查法:通过个别访谈、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班开展课题研究前后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调查,针对学生在实验前后产生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收集第一手数据材料,进行研究。3、对比法:对实验班的学习社会政治课的兴趣、课堂气氛,思维习惯、学习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情况,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㈢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具体做法&在社会政治中考热点复习中如何实施“三问教学法”。紧密结合国家形势、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和中考热点复习的重点。那么如何应用“三问教学法”去分析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呢?1、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学会提出问题并能把握问题的旨意。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更不知怎样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探究。在传统教学中常常是老师逐条把问题的有关方面整理出来,学生机械地搬用。随着新课改展开,我们开始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用提纲挈领的方法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问教学法”的建构模式图&&
具体提问方法如下:①是什么?这一问旨在了解问题现状,把握问题实质。它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问题的现状;二是这一问题的存在有何危害或影响。如我国的人口问题,就要把握:我国人口形势如何,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会造成什么影响或危害?②为什么?这一问主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③怎么办?这一问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在这一问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二总结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或教训;三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做。第三个方面是向中学生提出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要求,这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如“在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生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节约用水?”等等。当然“我们中学生怎么办”的设问要视具体问题而定,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与中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2、运用“三问教学法”,教会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综合近些年来,学生在学习社会政治时出现的问题及中考阅卷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在解答类似既结合时政热点又联系学生实际的开放性的分析说明题时,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二是盲目抄书,“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抄了一大片,得分要点看不见”;三是蜻蜓点水,回答不到位,不全面;四是回答缺乏层次,条理混乱。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与学生的审题能力与分析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其实,尽管非选择题命题思路千变万化,但设问方式还是有“类”可归的,而同类设问的答题技巧与思路也大体有章可循。现以“三问学习法”中三种设问为例,分别谈谈不同的设问该如何回答,应注意什么问题。①是什么?此问重在考查学生对问题现状的认识、把握能力,属于容易题。它通常以“反映了什么问题?体现了什么?属于哪一内容?有哪些?说明了什么?”等等形式出现。此问的回答技巧宜遵循八个字:简单明了,直抵本质。如“常停电”现象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它有何危害或影响?回答:资源问题,即电力资源短缺。对于分析有何危害或影响之类的问题,宜遵循“从近到远,从直接到间接”的思路来组织答案。指出“常停电”现象的从近处来看,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从远处来看会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又如“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侵犯了民工什么权?”回答:依法获取劳动报酬权。为了使学生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注意“现象、本质兼提”“粗细要点兼答”。如“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人口问题,即人口质量不高”,其中“人口问题”是粗要点,“人口质量不高”是细要点。又如“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还存在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反映了部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前者回答的是现象,后者回答的是本质。在回答“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有何危害和影响”时,也要先从民工切身利益入手,先讲会影响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的改善,还会打击民工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还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危害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此问的答案组织应特别注重层次、条理,要步步深入,才不至于乱答漏答。②为什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既要到位,又要全面。建议学生总体上可以从内因和外因或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来回答。如分析出现“常停电”现象的原因,主观上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电力消耗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耗电量不断增大;还有科学利用不够,浪费损失严重及电网的设置不合理等方面来考虑。客观上也有“我国电力资源有限”等原因存在。再如“民工欠薪问题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回答思路可以从外部原因上找也要从内部原因上找。外部原因有国家相关法律不健全,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经营者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等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民工自身法制观念不强,维权意识不浓,还不懂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回答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要求把主要原因放前面,次要原因放后面。③怎么办?此问重在考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设问方法通常有:“有什么办法?应采取什么对策?请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可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等等。此问在答题技巧上要注重两点:一是多角度,二是针对性。“多角度”即要引导学生在措施的考虑上,不要局限在某个方面,而要善于扩大视野,全方位多侧面去想想。建议学生可从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去思考。“针对性”即要引导学生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为解决常停电现象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在回答思路上,针对电荒的客观原因是电力资源有限,解决的办法可先从“开源入手”,即国家要依靠科技,多途径开发电力资源,如修建水电站,开发核电等。此外,国家还应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针对管理上的问题,则国家还要严格控制高能耗电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用电管理,可采用错峰用电,合理配置电力资源。针对科学利用不够,浪费损失严重,解决的办法就得“节流”即要崇尚节约用电。此问还常要求学生总结教训或谈启示,开放性、能力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回答不到位,需老师特别重视方法指导。问题带给人们的思考、启示或教训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方面,即思想认识上和行为实践上。回答这一问题的思路,重点应讲清今后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树立什么观念或提高哪方面的认识,在行为实践上,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常停电现象的存在对我们有何启示?”回答:a、要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数量有限的特点。在资源问题上要自觉树立人均观念、节约观念、“欲要取之,必先予之”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上的启示)b、要保护和科学地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行为实践上的启示)又如:“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给我们有何启示?” 思想认识上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行为实践上的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为了使回答条理清晰,解决此问的思路可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小兼顾”则能做到“多角度”,“从大到小”则有条理又有针对性。在“怎么办”这一问中,常常有“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回答此问时一定要从我们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答题思路上也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两方面入手。并要侧重行动上。如:“面对常停电现象,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回答时一方面应从思想认识上入手,如提高节约观念,时时处处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另一方面从行动上着手:如日常生活中随手拔掉电源,及时关灯;使用节能电器等等。同时还要敢于同浪费用电的行为作斗争。再如“民工欠薪维权的案例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这里的“启示”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中学生谈谈思想上和行动上应该怎么办,从思想认识上,要求我们中学生应认真学法、知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学会依法办事。行动上,我们应该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社会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如何实施“三问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法。新编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教材都编制了篇幅不少的主题探究和综合探究内容。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我们传承的文明)教材中,就编制了“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感悟沧桑巨变”、“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等内容,这些“综合探究”的专题内容,既注重结合每单元所学的历史知识,又关注历史变迁和当今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社会性、实践性,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教无定法。根据“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特点,要把这种课上出特色,上出实效,值得探究。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四&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后简称《过年》)为例,介绍我们实施“三问教学法”的具体做法。1、&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没有探究欲望,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题或问题情境的创设。话题或问题情境的创设宜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事件展开,学生会感到更自然亲切,更有话可说,更有探究的兴致。例如:我在设计《过年》的综合探究课导入环节时就安排如下轻松的话题:①你喜不喜欢过年?你的 家乡过年有哪些习俗?②说说过年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趣事,与大家交流。以上两问属于了解问题现状“是什么”的范畴③你认为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为什么能打动人心,深受大家喜爱?这一问属于了解问题原因“为什么”的范畴过年,本身就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过年趣事,人人会说,人人也喜欢说。为什么喜欢过年?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能为下一步层层诱导,深入探究打下伏笔。除用轻松的话题开题导课外,让学观看过年画面、图片,感悟过年氛围;播放电影《过年》的片段,启发学生回忆过年的经历;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从歌声歌词中导入过年话题等都不失为开题的好方法。2、从能引起学生思辨的问题展开探究“综合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是探究的驱动力,能引发认知冲突,引发思考探究。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高质量的问题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①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②具有思辨性和发散性;③问题的难度最好控制在“跳跳才能摘到果子”上。提问时,尽可能少用那些“是不是”、“是什么”、“怎么样”等这些传统的提问模式,而应多问一些“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认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你如何看待与评价”等,以引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从而给学生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例如:《过年》一课,在引入过年话题,回味感悟过年的情境,了解了过年的来历和过年的一般的习俗后,我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探讨:①现在过年与过去过年有什么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传统的过年习俗有哪些还一直延续至今,它为什么深受广大人民喜爱?③对这些传统习俗的延续或改变,你是如何看待的?④现在中国流行一些“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对此你有何看法?“你是如何看待的?你有何看法?”意在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这两问属于“怎么办?”的问题范畴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学生深刻感悟春节蕴涵着的浓厚文化内涵,有利于传递美好情感,弘扬传统美德。并对时代发展对传统习俗的冲击与改变,有全面、正确的认识。3、组织探究性讨论,创设探究教学的高潮&&& && 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与探究方法,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钻研的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讨论的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经过讨论才能解决的,组织学生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辨性、开放性,要有讨论的价值。如学生思考认识上的困惑点、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没有现存答案的问题或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都值得学生讨论。比如,你喜不喜欢过年?你为什么喜欢过年?这类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学生可以随兴而答。而象“有人说如今的‘年味’淡了,很多地方不允许放鞭炮,电话、电子邮件拜年,代替了登门问候等等,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这些传统是否有保留的必要?”这类问题有争议性,适宜经过探讨,各抒已见。讨论可以同桌之间,组内同学间,组际之间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当学生为某一问题争论离题太远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解决的疑惑点要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对学生讨论探究过程中,又主动提出的新问题,教师要尊重呵护,并可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4、交流探究成果,给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是“综合探究”活动课的一大亮点,是学生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创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讲、愿讲、乐讲。这一环节教师可把讲台让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唱主角。有的问题,学生课前已查阅过一些资料,课堂上又通过充分的讨论,讲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赞叹。有的同学观点偏激,有的同学争论有些激动,这都无碍无妨,教师尽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或积极参与、或认同、或鼓励、或赞叹。对某些问题,学生有不同观点展开争论时,教师要遵循“延缓判断”原则,不要急于表态,谁对谁错。有些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象《过年》一课中,学生对很多地方不允许放鞭炮,不以为然。认为过年就该热热闹闹,放鞭炮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春节习俗,没必要禁止。而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为安全考虑,过年本是开心快乐的事,如果放鞭炮引发火灾,得不偿失。最后有同学提出,最好发明一种安全鞭炮,既能满足人们过年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要求,又能确保安全,不会引发火灾事故。最后的观点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同。但能发明出这种安全鞭炮吗?又有同学质疑。“这就要靠大家努力了,靠你们的才能智慧,说不定还能申请个国家专利呢!”“传统本身会不断继承和变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师适时总结与引导,会使探究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述展示探究成果的方式,属课堂口头表达展示,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探究时间长,可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展示交流,如几天后或几个星期后。延期展示交流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进行的合作探究成果。由于这类成果的内容一般较多,有的是小论文,有的还可辅以图表、照片、声音文字、课件或实物。交流的形式包括成果展示、成果展览会、成果交流会、成果汇编集等等。这种交流方式,一是对一段时间内开展综合探究学习的书面总结;二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和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阶段深入探究学习的热情。5、拓展延伸,把探究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内容,建议授课一课时。时间有限,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安排“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仅使学生弄懂或学会解决几个问题,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和习惯。因此,“综合探究”课不能局限于课堂内,必须把学生探究的热情延伸到课外。比如,我在上完《过年》一课,恰当地进行总结评价后,设置了三个拓展活动项目:①访问家中的长辈,了解他们在不同年代过年的经历和感受,了解他们对当今春节习俗变化的看法。②利用图书、网络等媒介,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举办一个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专题小展览。③传统“节日”只是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我国传统的饮食、服饰、民居等选择一项内容继续研究。设置上述拓展活动项目,有利于在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真正建立起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教材之外社会大课堂知识的学习热情。综合探究课实施“三问教学法”,一般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现状,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提出方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学生政治小论文的写作辅导中实施“三问教学法”政治课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的教学形式,是架构课堂与社会实际的主要桥梁。同时小论文又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综合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学生小论文的撰写,对于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小论文这一教学形式已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青睐。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是望“纸”兴叹,无从下手。于是同学或是束之高阁,或是胡摘乱抄,使得小论文的撰写缺乏实际效果。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除学生自身因素之外,教师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中学生政治小论文一般分为评比类和应试类两大类,评比类主要分一事一议和调查报告两种。学生对调查报告类小论文的写作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用“三问教学法”指导学生写这类小论文,就能使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容易化。调查报告类小论文写作提纲一般为:1、&引言(简单介绍调查的背景或原由)2、&介绍调查的内容和掌握的材料(问题现状“是什么”)可强调问题的危害与影响3、&提出问题与思考(提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什么”)4、&提出自己思考后解决问题的想法与建议(怎么办)5、&简单小结(可谈谈收获或发出倡议等)现以我们指导学生就“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结果”为主题而写的小论文为例,看看用“三问教学法”思路而写的小论文的特点 附: 小论文范例&&&&&&
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 ____对金华周边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周&&& 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金华也迅速发展着。值得一提的是广大金华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初步小康,并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地改善。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今金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现状,趁着双休日,我们十六中初三(5)班的几个同学一起对婺城区新狮街道的方井头、章宅等几个村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法、个别采访法和实地观察法。一、调查内容及数据( 提出问题现状&& “是什么”)表一:物质生活调查(调查农户80户)吃&穿&住&行&通讯工具&储蓄存款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四季添新衣、有中高档服装&造过新房,或在城里买过房子&有摩托车、电动车、汽车交通工具&有电话、手机的农户&有上万元以上的存款的农户76户&73户&56户&57户&71户&76户95%&90%&70%&71%(有自行车的农户100%)&88.75%&95%
表二: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调查(调查成人农民100人:包括老人和妇女)经常读书、看报&参加过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有琴棋书画爱好的&常爱看电视、看戏&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常打扑克、搓麻将&常有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喜欢赶庙会、佛殿开光、烧香拜佛9人&28人&8人&76人&7人&81人&7人&6人9%&28%&8%&76%&7%&81%&7%&6%二、问题与思考(分析问题原因&& “为什么”)1、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金华农民物质生活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吃穿住行用已不成问题,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现代化工具。据调查,农民近几年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办厂、经商做买卖、进工厂打工等途径来实现的。农民观念更新快,收入来源多元化,这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华农民的物质生活还会不断改善。2、文化生活贫乏。只有少部分人有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且业余爱好少,琴棋书画等陶冶情操的爱好少得可怜。农民业余最大的文化爱好是看看电视、看看戏。对体育健身活动也没有多少人参与。另外,还有很多人从事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打扑克、搓麻将的人数仍占有很大比例(占81%),这一现象的存在令人忧虑。3、科学文化素质程度较低,有待提高。现在农民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氛围,但对实用性农科技知识的学习有兴趣,因为这能给农民带来现实利益。村中还有不少人热心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以老年人为多)。说明部分村民思想较落后,精神生活不够充实。4、法制观念有待增强。农民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仍有人常以打架斗殴的方式解决事端。一些村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和物质生活相比,人们的文化生活还存在着巨大的缺陷。精神文明建设还远远不够。然而要达到全面小康,经济、政治等方面建设固然重要,但缺少文化生活又怎能全面发展呢?总之,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三、想法与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么办”)为了解决部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特提出如下建议:1、各级政府,特别乡、村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能一手软,一手硬。2、在农村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多搞文艺下乡、艺术下乡等有益活动。要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全民健身活动”,既娱乐身心,又增强体质。建议村里多筹建一些群众性社团组织,多开展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和一些公益活动。3、建立文化学习阵地,营造学习氛围。建立起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等场所,要把村民的注意力从牌桌、赌桌上吸引过来。4、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一切黄、赌、毒等违法活动,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对老年人要关爱,要建立老年活动室,使老年人文化生活正常化,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5、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依法维权意识。经过这番调查,我们深刻地了解了金华周边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情况。在物质生活方面,金华农民的物质生活现状是可喜的,且在不断进步。而精神生活相对缺乏,一句话:农民富了口袋还没富脑袋。这一问题需引起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三、课题研究的成效㈠大大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经常主动地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教改体会,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运用“三问教学法”,及时总结得失。“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在学习、实践、总结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1、&课题组教师论文、课题、随笔等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对比表&& 国家级&&& 省级&市级&区级2004学年(实验前)&&&& 0&&& 4&& 2&& 52005学年(实验后)&论文(1)&&& 8&& 10&& 102005学年课组教师论文等获奖情况统计表作者&名称&级别沈根新&《教会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国家级一等奖沈根新&《学习课程新理念,把握教改着力点》&《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沈根新&《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改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市二等奖
沈根新&《培养中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探索》&《教育学院学报》发表沈根新&《“六问学习法”在社会政治中考复习中的运用&市二等奖张小燕&《从优化学习方式出发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市三等奖
张小燕&《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育论坛月刊》发表张小燕&《在探究中挖掘地图箩框的作用》&区三等奖张小燕&《浅谈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张小燕&《学会真诚地向学生道歉》&区一等奖郭荣光&《谈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市三等奖区一等奖郭荣光&《谈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市三等奖区一等奖绍兴文理学院报发表郭荣光&《浅析浙江省中考试卷中的乡土性的试题》&区一等奖绍兴文理学院报发表郭荣光&《思想政治课呼唤情感教育》&市一等奖赵红艳&《让课堂成为学习的天堂》&区三等奖赵红艳&《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产业与科技》发表应妙珍&《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的运用》&市三等奖《地理教学》应妙珍&《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的运用》&市三等奖《地理教学》应妙珍&《合作学习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区三等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应妙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三等奖区二等奖应妙珍&《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区二等奖杨再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地图的探究》&区三等奖2、课题组教师优质课、公开课评比成果沈根新获金华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课例评比二等奖。运用“三问教学法”获婺城区校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张小燕开设 “学习做社会调查”的校本课程得到众多专家的赞许,并引领金华十八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搂艳芳教师获婺城区教坛新秀。3、课题成果推广,受到同行高度赞同。①在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研讨会上,沈根新老师向大会作了“三问教学法”与“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发言,受到省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同;②在金华市中考社会政治研讨会上,沈根新老师向大会作了《“三问教学法”在社会政治热点专题复习中的运用》的讲座,深受好评。③“三问教学法”的教学经验除了在市区推广外,还在东阳、兰溪等部分中学及金华长山初中,安地初中等农村中学推广。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社会政治课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社会政治课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变化调查表
调查内容&学习兴趣&很喜欢&一般&不喜欢
实验班&36.5%&54.5%&9%
对照班&16.4%&47.8%&35.8%
提问意识变化调查表
调查内容&尝试过提出与老师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吗&经常尝试&偶尔尝试&从不尝试
实验前&9.3%&22.9%&67.8%
实验后&36.5%&47.4%&16.1%
学习成绩变化统计表&学业考试情况&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实验班初二(1)&73.6&88.2&8.8&80.6&97.2&11.8对照班初二(3)&70.9&85.3&5.6&72.9&85.3&5.6实验班初二(2)&74.8&87.7&5.4&77.8&94.7&10.5对照班初二(4)&71.8&84.9&2.3&72.8&88.9&0㈢使学生养成了关心时政的习惯,增强了对国家党政方针的认同感。学会经常运用“三问教学法”去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增强学生对我国党政方针的认同感,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我国的党政方针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而制定的。如计划生育政策是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为解决我国发展问题而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是为遏制台独势力,解决台湾问题而出台的等等。对初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关心时政的态度在实验前、实验后变化作调查问卷。&&&&&&&&&&&&&&&&&&&&&&
关心时政的态度调查情况变化图㈣提高了学生撰写中学生政治社会小论文的兴趣与水平。熟练掌握“三问学习法”,对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撰写社会调查小论文,尤其有帮助。因为“三问”本身就是是社会调查的内容,如果按照“三问”思路,把社会实际问题分析清楚了,研究透彻了,就是一篇绝好的小论文了。&& 自2002年开始婺城区、金华市举行了政治社会小论文比赛,下图是历年的获奖情况统计图。&注:2005年开始运用“三问教学法”辅导中学生撰写政治社会小论文
2005学年政治社会小论文获奖情况登记表作者&名称&级别吴& 赛&《对金华部分废品收购点的调查与建议》&市一等奖商嘉陵&《白色污染何时休》&市二等奖周& 婷&《富了口袋富脑袋》&区二等奖
陈丽娜&《炊烟消逝的启示》&区三等奖
卢宇飞&《公道回归》&市二等奖区一等奖陈& 春&《一群“野蛮”却可敬的人》&区二等奖
严& 静&《让法律长住我家》&区二等奖
吴& 珍&《法律伴我成长》&区三等奖
陈海燕&《难忘“九一八”》&市二等奖区一等奖童群霖&《法律伴我成长》&市二等奖区一等奖邵& 蔚&《房子、房产、官司》&区二等奖朱云依&《失去田野还有希望吗》&区二等奖黄& 霞&《小心“挂羊头卖狗肉”》&区三等奖王博钦&《天的颜色》&区三等奖金建兵&《法律为成年人成长护航》&区三等奖向慧敏&《是是非非话城信》&市二等奖区一等奖汪旭鹏&《家乡小溪的变化》&区二等奖向怡茜&《金华斗牛的故事》&区三等奖汪梦珊&《弘扬抗日战争精神,共创和谐社会》&区二等奖李& 芳&《铭记国耻,振兴中华》&区二等奖四、结论与讨论㈠结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酝酿,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立项及实践研究,事实证明,在中学社会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三问教学法”并指导学生运用“三问学习法”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它充满了生命力。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新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运用“三问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考试的成绩,因为中考社会政治学科的命题方向是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本身就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而且试题命题的设问设计也与“三问教学法”中提倡的问题设计大同小异。“三问教学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政意识,能增强学生对我国党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且,通过“三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习惯,再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开展社会调查和撰写中学生政治社会小论文,学生就显得游刃有余。实践证明,“三问教学法”在中学社会政治教学中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发扬光大。㈡实施“三问教学法”中应注意并值得探讨的问题1、灵活变通,切忌死板机械。用“三问学习法”分析把握社会实际问题,的确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掌握了回答“三问”的解题技巧,明确了答题思路,能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但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因为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是纷繁复杂的,不能用一个思路去套,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学会灵活变通。比如,针对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请你谈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有何危害或影响?”这样的问题,根据前面的答题思路,我们可“从近到远,从直接到间接”的方法来回答:如①会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②会影响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会影响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从个人、社会、国家三角度来展开分析。但如果题目换成“我国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何重大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显然不在“三问”之列,它从反面设问(讲危害)变为正面设问(讲作用),来了180度大转弯,那么回答这一问题是否就无从下手了呢?其实只要学会灵活变通,把“会影响”改成“有利于”,问题就迎刃而解。角度还是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只不过回答上要改为:①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②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有利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能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学会灵活变通,则“一通百通”。如果死板机械,肯定会走进学习的“死胡同”。2、有所侧重,讲求实效。在平时授课或进行时政专题教育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三问学习法”,去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尝试逐个分析解决“三问”。但若进行中考热点专题复习,则一定要根据考试条目要求,突出重点,讲求实效。《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考试要求”栏内明确指出“社会政治学科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要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3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运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其含义如下:a――识记:指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再现和再认。b――理解:指能把握所学知识的含义,包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推理。c――运用:指能把握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仔细比较“三问”的能力要求与中考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三层次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第一问“是什么”属a级(识记)层次的要求。第二问“为什么”属B级(理解)层次的要求。第三问“怎么办”则属于C级(运用)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分析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时,一定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能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3、讲究方法,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三问学习法”的主渠道。掌握和运用 “三问法”的“主人”是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当“主角”。如可让男女同学交互提问和回答问题,可以让不同小组间的同学交互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还可以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励同学提问和抢答,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新颖又贴切的问题,并要引导同学从回答的错误中总结经验,纠正思路,归纳方法。 4、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改实验中,有的教师对“三问教学法”的操作运用娴熟到位,而有的教师运用这一教法显得有点勉强,指导也不够到位,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这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自身一定要多学习课改新理念,多思考,多实践,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以素质育素质”的目标,课改的前景才能更广阔。
附主要参考文献:&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郭友全 首都师大出版社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载于《教育研究》2004年5期
附录一有关“三问教学法”的问卷调查班级:&&&&&&&&&&&&&&&& 调查时间:为了配合初中社会政治课实施“三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对初二年级的学习动态作一个跟踪调查。1、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那你对它感兴趣的程度如何呢?&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2、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对待问题的呢?A、自已解决& B、与同学商量& C、找老师帮忙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更观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敢于提出与老师有不同见解的问题,你尝试过吗?A、经常尝试&& B、偶尔尝试&& C、从未尝试4、思想政治课教学,如果只拘泥于书本,那将变成一塘死水。只有与时政结合起来,才能变成活泉。亲爱的同学们,你对待时政的态度如何呢?A、&经常关心& B、有空的时候关心 C、充耳不闻5、你觉得学习成绩与提问能力有关吗A、有&&&&&&&&& B、没有&&&&& C、不知道
社会政治课题组附录二思想政治课堂活动记录单&& 时间:
内容&学生运用材料进行自主提出问题记录&会提“是什么”&会提“为什么”&会提“怎么办”&& 人数&&&具体问题&&&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总体评价&&& 内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记录&会解决“是什么”&会解决“为什么”&会解决“怎么办”人数&&&具体答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总体评价&&&&&&&&&&&&&&&&&&&&&&&&&&&&& 附录三
“劳动权利和义务”教学案例沈根新
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从学习枯燥的知识条目中解放出来,把他们的思维引向对具体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分析、体验、探究之中,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目标。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殿堂,又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教材分析本框内容涉及有关《劳动法》对公民劳动权利和义务、对未成年人的劳动的有关法律规定,知识性较强,特别是对“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观点理解,难度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本为本,以讲授为主的教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设置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分析社会生活中与中学生较为亲近的现实问题,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学懂有关教材上的法律知识,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能力、增强法制观念与维权意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想初中学生还没达到就业年龄,没有参加就业劳动的实际体验,对劳动者劳动权利和义务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之中,亲眼目睹了父母与他人的具体工作实践。因此,把故事情境设置在家庭之中,学生会感到较为熟悉、亲切。笔者意欲设计“小林一家的烦恼”为探讨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爸爸的烦恼”、“妈妈的忧愁”、“小林的心事”、“父母的争吵”来实现期望的教学目标。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框知识,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认真备课,准备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录导入新课:师:西方有位名人说过: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确,不幸的家庭因为种种变故,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引发这样那样的烦恼。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一个我们同龄人家庭的烦恼。图片展示:小林一家的烦恼。小林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今年十五岁,是个乖巧懂事的男孩。小林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与爷爷奶奶的疼爱中长大,快乐活泼。半年前,因爸爸妈妈所在的单位进行了改制,他们相继下岗,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故。爸爸因为有知识有技术,下岗后不久便通过人才市场找到了一份工作,到一家私营企业去打工。妈妈因缺少文化,求职路上费尽了周折,后来在“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在一家商店谋到了一个职位。可是烦恼还是接踵而来。师:小林一家到底产生了什么烦恼呢?我们先来看看爸爸的烦恼(图片展示:爸爸的烦恼)小林的爸爸最近一直闷闷不乐。他在这家私营企业辛辛苦苦工作了近半年,可仅拿到两个月的工资。为了拿到被拖欠的工资,他多次找企业老板交涉,并为此吵过架,但都没有结果。小林爸爸这段时间心情很差,常常一个人独自喝闷酒。问:小林爸爸多次讨工资不成的情况下,接下来他可能怎么做?(学生踊跃回答)学生A:找人帮忙去揍一顿企业老板或把老板给绑架了;学生B:到工厂去偷些值钱的东西来作为工资的补偿。学生C:自认倒霉,不想再与老板纠缠了,胳膊拗不过大腿,没办法。学生D:向劳动部门反映,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就到法院去告他。学生E:跳楼自杀……(笑)师:小林爸爸可能采取的上述做法中,哪些是不可取的?为什么?学生A:跳楼自杀,太没骨气,不可取;自认倒霉、忍气吞声,则太无能了。而且也太便宜了企业老板(笑)学生B:殴打、绑架、报复老板的做法不可取,去偷东西的做法也不可取,因为这是违法的,这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哪些做法又是可取的呢?学生:向劳动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做法可取。这是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表现。(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然后引向另一话题)问:你是如何看待企业老板这种拖欠工人工资的行为的?学生A:是违法的。违反了《劳动法》,侵犯了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学生B:也是不道德的。拖欠工人的血汗钱,很不应该。师:劳动者除依法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外,还享有哪些劳动权利呢?(提示学生看教材P79页)生:(根据书本回答)略师:某企业招工时,只招本地人,不招外地人,只招男不招女,存在地域歧视和性别歧视,侵犯了劳动者什么权?(生:平等就业权)某企业强迫工人加班加点,侵犯了劳动者什么权?(生:休息休假权)某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侵犯了劳动者什么权?(学生齐答:取得劳动报酬权)师:作为劳动者,必须明白《劳动法》这些关于劳动者合法权利的规定,如果自身的合法权利受侵害时,应该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问:为了帮助小林爸爸解除烦恼,你还能给他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吗?学生先后回答:最好事先与劳动用工单位签定合同;找工作时要多长个心眼,对厂家要有所选择;被拖欠工资时,还可以向有关领导或新闻媒体大胆反映;讨到工资后,该转厂就转厂……师:这些建议都提得很好。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林的爸爸肯定能拿到被拖欠的工资,而且以后能工作得更好的。解除了小林爸爸的烦恼,我们再来看看,小林妈妈的忧愁。(图片显示:妈妈的忧愁)小林的妈妈费尽周折才找到工作,又因上班迟到,工作时走神,出差错,工作不到一个月就遭到店主的辞退。店主的那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对她触动很大。近几天,小林妈妈经常唉声叹气,既惭愧又忧愁。师:小林妈妈为什么而惭愧?为什么而忧愁?(生:为工作不努力,丢失工作而惭愧,为今后再找工作而忧愁。为家里的经济生活而忧愁)问:店主有没有权利辞退小林的妈妈?为什么?(提示学生可结合教材P80页知识回答)生:(有……,没有……有争论)教师归纳:作为劳动者,公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从本质上说,劳动是一种权利,国家与社会应尽最大努力提供劳动者就业机会,保障公民享有劳动权。但是,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劳动者应珍惜劳动机会,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尽心尽职完成工作任务。只有认真履行劳动义务,才能更好地享受劳动权利,包括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小林妈妈没有很好地履行劳动义务,而被辞退,这在情理之中。问:小林妈妈的求职经历,对我们这些未来劳动者有何启示?学生A:认真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学生B:培养责任心,做事要有认真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学生C:“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去学习”……(笑)师:小林妈妈有过这次得而复失的求职经历,以后她可能会怎么做?学生先后回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找到工作后,兢兢业业工作,珍惜就业机会……师:我们衷心祝愿小林的妈妈能实现再就业的梦想,而且工作更好,报酬更多,使她忧愁的脸上重现笑容。下面我们再来关注小林的心事。(图片展示:小林的心事)小林是个孝顺又懂事的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为工作而苦恼,为生活而忧愁,他很难过。他很想为父母分忧解难,从而萌发了出去打工挣钱的念头……问:小林能找到工作吗?为什么?(提示学生根据教材P80-82页有关知识回答。)学生A:不能。因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做工。小林才十五岁,招工单位招收他做工是违法的。学生B:工厂招收童工是要受处罚的。法律上规定,招收一个童工要罚款5000元。学生C:也有可能。现在报纸上、电视上不是有报道,不少工厂还存在雇佣童工的现象吗?雇佣童工付的工钱少,有些老板还是会招收的。……教师适时小结,引导学生掌握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劳动的规定:16周年以下的未成人不能做工。已满16周年、未满18周岁的未成人可以做工,但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并设问:为什么国家要作如此规定,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通过分析、讨论,有效地完成了对该块知识的教学任务,然后又转向另一话题。)师:针对小林的心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A:取消打工的念头。辍学也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学生B: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对父母最大的宽慰。学生C:多与父母谈谈心,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平时用钱节俭些…………师:相信你们的这些想法与建议,会对小林产生很大的帮助的。烦恼的家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烦恼的心情又会引发家庭的争吵。小林的父母为点小事,又吵了起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父母的争吵。”(图片展示:父母的争吵)爸爸对小林说:“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到乡下帮爷爷奶奶干农活去。”妈妈表示反对:“小林还小,干啥农活!”爸爸说:“参加劳动,干点农活,对小林有好处,有啥不可以?”妈妈说:“小林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劳动,今后有的是机会。况且,法律明文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准做工。”问: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布置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参与探讨。生:各抒己见……学生A:我赞同爸爸的观点,因为让小林干点农活这不算做工,他是没工钱的。学生B:我也赞同爸爸的观点,小林干点农活是义务劳动,星期天出去活动活动,对小林有好处,这并不违法。学生C:我赞同妈妈的观点,妈妈是为小林的未来着想,现在努力学习,以后能更好地找到工作。学生D:我觉得爸爸和妈妈的观点都有点道理…………(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十分热烈,有十多人参与回答了该问题)教师归纳: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点:一、法律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做工,这种“做工”劳动与我们平时的干点家务、参加学校大扫除和干点农活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的出发点是挣钱,后者是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我国法律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做工,并不禁止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相反,国家提倡并要求每位青少年要人人热爱劳动,“五爱”中就有爱劳动这一要求。三、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劳动观念,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四、学习与劳动并不矛盾。适当的劳动是一种有益的休息与调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本人也赞同爸爸的观点,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对有关法律概念的理解有错误,而且不让小林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小林的健康成长也是有害的。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小林一家烦恼的分析,学习了“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爸爸的烦恼”,使我们懂得了劳动者享有的种种劳动权利,并明白了劳动者要增强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分析“妈妈的忧愁”,使我们明白了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观点。懂得了劳动者拥有劳动就业的权利,但同时也应该尽心尽力地履行劳动义务。通过对小林心事的分析,使我们懂得了我国法律对未成人劳动的有关规定。最后通过对小林父母争吵内容的探讨,又加深了对劳动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相信这些知识必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座的各位都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劳动者,衷心希望大家今天好好学习,明天个个成才。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三问教学法”的思路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参与性很强,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采用这种教学法,笔者以为,关键一是要选好事例(或设计好事例),事例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让他们有亲近感。同时事例又能紧密结合教材知识。二是要设计好问题,问题难度要适宜,要有一定的梯度与深度,有启发性,让学生能有话讲,通过积极思维能够回答。三是教师要注重课堂调控与引导。学生探讨回答问题可能东拉西扯,可能漫无边际,教师必须及时调控,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正题上来。从课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喜欢老师用这种方式上课,认为,老师用这种方式上课,他们听得进,听得懂,而且学得轻松。
(注:此案例获省案例评比二等奖)
附录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探索&&&&&&&&&&& ━谈“三问学习法”在初中社会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沈根新&& 任幸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再过分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仅关注教育结果,更注重教育过程。本着这一新理念,我们在中学社会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尝试指导学生运用“三问学习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实在在地确立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他们自身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效果良好,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而且学会了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实际问题。学生在用所学的知识感知社会的同时,应付起考试来也显得绰绰有余,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了一个较完美的统一。现将“三问法学习法”的具体内容及我们的实践体会作一介绍,以期抛砖引玉。一、“三问学习法”的由来 所谓“三问学习法”主要是指我们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时,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基本思路来展开。说到它的由来其实是很简单,一方面是受研究社会科学一般方法启发的,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总结摸索出来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最一般的办法就是围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思路来进行的。初中社会政治课教学中要对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世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还有我国亟待解决的如三农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民工欠薪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诚信缺失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如何学习和把握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来进行。具体内容就是:&&& 1、是什么?这一问旨在了解问题现状,把握问题实质。它要解决两个东西,一是问题的现状;二是这一问题有何危害或影响。如我国的人口问题,就要把握:我国人口形势如何,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会造成什么影响或危害?2、为什么?这一问主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3、怎么办?这一问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在这一问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二总结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或教训;三结合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做。第三个方面是向中学生提出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要求,这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如“在创诚信校园,做诚信学生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节约用水?”等等。当然“我们中学生怎么办”的设问要视具体问题而定,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与中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中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更不知怎样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探究。在传统教学中常常是老师逐条把问题的有关方面整理出来,学生机械地搬用。随着新课改展开,我们开始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用提纲挈的方法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始在社会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有关“三问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下面举例说明。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水荒、电荒、油荒等“能源荒”的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与学生在教材中学过的资源问题密切相关。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把握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呢?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问学习法”把这一热点问题条理化、问题化。以分析“常停电”的现象为例,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常停电”现象反映了我国当今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什么不良后果?(是什么)2、“常停电”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3、为解决这一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并请你分析这一现象的存在对我们有何启示或教训(怎么办)。同时思考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电荒”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握也就基本到位了。依此类推,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社会诸多热点问题。二、运用“三问学习法”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综合近些年来,学生在学习社会政治时出现的问题及中考阅卷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在解答类似既结合时政热点又联系学生实际的开放性的分析说明题时,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无从下手,不知所云;二是盲目抄书,“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抄了一大片,得分要点看不见”;三是蜻蜓点水,回答不到位,不全面;四是回答缺乏层次,条理混乱。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与学生的审题能力与分析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其实,尽管非选择题命题思路千变万化,但设问方式还是有“类”可归的,而同类设问的答题技巧与思路也大体有章可循。现以“三问学习法”中三种设问为例,分别谈谈不同的设问该如何回答,应注意什么问题。1、是什么?此问重在考查学生对问题现状的认识、把握能力,属于容易题。它通常以“反映了什么问题?体现了什么?属于哪一内容?有哪些?说明了什么?”等等形式出现。此问的回答技巧宜遵循八个字:简单明了,直抵本质。如“常停电”现象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的什么问题,它有何危害或影响?回答:资源问题,即电力资源短缺。对于分析有何危害或影响之类的问题,宜遵循“从近到远,从直接到间接”的思路来组织答案。指出“常停电”现象的从近处来看,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从远处来看会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又如“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侵犯了民工什么权?”回答:依法获取劳动报酬权。为了使学生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建议老师指导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注意“现象、本质兼提”“粗细要点兼答”。如“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人口问题,即人口质量不高”,其中“人口问题”是粗要点,“人口质量不高”是细要点。又如“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还存在迷信、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反映了部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前者回答的是现象,后者回答的是本质。在回答“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现象有何危害和影响”时,也要先从民工切身利益入手,先讲会影响民工及其家庭的生活的改善,还会打击民工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还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从而危害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此问的答案组织应特别注重层次、条理,要步步深入,才不至于乱答漏答。&2、为什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既要到位,又要全面。建议学生总体上可以从内因和外因或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来回答。如分析出现“常停电”现象的原因,主观上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电力消耗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耗电量不断增大;还有科学利用不够,浪费损失严重及电网的设置不合理等方面来考虑。客观上也有“我国电力资源有限”等原因存在。再如“民工欠薪问题的产生有哪些原因?”回答思路可以从外部原因上找也要从内部原因上找。外部原因有国家相关法律不健全,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经营者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等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民工自身法制观念不强,维权意识不浓,还不懂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回答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要求把主要原因放前面,次要原因放后面。3、怎么办?此问重在考查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设问方法通常有:“有什么办法?应采取什么对策?请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可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等等。此问在答题技巧上要注重两点:一是多角度,二是针对性。“多角度”即要引导学生在措施的考虑上,不要局限在某个方面,而要善于扩大视野,全方位多侧面去想想。建议学生可从国家、社会、个人等角度去思考。“针对性”即要引导学生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为解决常停电现象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在回答思路上,针对电荒的客观原因是电力资源有限,解决的办法可先从“开源入手”,即国家要依靠科技,多途径开发电力资源,如修建水电站,开发核电等。此外,国家还应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针对管理上的问题,则国家还要严格控制高能耗电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用电管理,可采用错峰用电,合理配置电力资源。针对科学利用不够,浪费损失严重,解决的办法就得“节流”即要崇尚节约用电。此问还常要求学生总结教训或谈启示,开放性、能力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回答不到位,需老师特别重视方法指导。问题带给人们的思考、启示或教训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方面,即思想认识上和行为实践上。回答这一问题的思路,重点应讲清今后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树立什么观念或提高哪方面的认识,在行为实践上,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常停电现象的存在对我们有何启示?”回答:①要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数量有限的特点。在资源问题上要自觉树立人均观念、节约观念、“欲要取之,必先予之”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上的启示)②要保护和科学地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行为实践上的启示)又如:“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给我们有何启示?” 思想认识上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行为实践上的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为了使回答条理清晰,解决此问的思路可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小兼顾”则能做到“多角度”,“从大到小”则有条理又有针对性。在“怎么办”这一问中,常常有“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回答此问时一定要从我们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答题思路上也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两方面入手。并要侧重行动上。如:“面对常停电现象,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回答时一方面应从思想认识上入手,如提高节约观念,时时处处树立节约用电的意识。另一方面从行动上着手:如日常生活中随手拔掉电源,及时关灯;使用节能电器等等。同时还要敢于同浪费用电的行为作斗争。再如“民工欠薪维权的案例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这里的“启示”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中学生谈谈思想上和行动上应该怎么办,从思想认识上,要求我们中学生应认真学法、知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学会依法办事。行动上,我们应该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实施“三问学习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灵活变通,切忌死板机械。用“三问学习法”分析把握社会实际问题,的确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掌握了回答“三问”的解题技巧,明确了答题思路,能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但任何东西都不是万能的,因为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是纷繁复杂的,不能用一个思路去套,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学会灵活变通。比如,针对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请你谈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有何危害或影响?”这样的问题,根据前面的答题思路,我们可“从近到远,从直接到间接”的方法来回答:如①会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②会影响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会影响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从个人、社会、国家三角度来展开分析。但如果题目换成“我国加强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何重大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显然不在“三问”之列,它从反面设问(讲危害)变为正面设问(讲作用),来了180度大转弯,那么回答这一问题是否就无从下手了呢?其实只要学会灵活变通,把“会影响”改成“有利于”,问题就迎刃而解。角度还是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只不过回答上要改为:①有利于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②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有利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能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学会灵活变通,则“一通百通”。如果死板机械,肯定会走进学习的“死胡同”。2、有所侧重,讲求实效。在平时授课或进行时政专题教育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三问学习法”,去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尝试逐个分析解决“三问”。但若进行中考热点专题复习,则一定要根据考试条目要求,突出重点,讲求实效。《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中“考试要求”栏内明确指出“社会政治学科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要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3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运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其含义如下:a――识记:指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再现和再认。b――理解:指能把握所学知识的含义,包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推理。c――运用:指能把握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仔细比较“三问”的能力要求与中考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三层次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第一问“是什么”属a级(识记)层次的要求。第二问“为什么”属B级(理解)层次的要求。第三问“怎么办”则属于C级(运用)层次的要求。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分析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时,一定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能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3、讲究方法,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三问学习法”的主渠道。掌握和运用 “三问法”的“主人”是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当“主角”。如可让男女同学交互提问和回答问题,可以让不同小组间的同学交互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还可以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励同学提问和抢答,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新颖又贴切的问题,并要引导同学从回答的错误中总结经验,纠正思路,归纳方法。 实践证明,在中学社会政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三问学习法”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它充满了生命力。因为这一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新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三问学习法”的主要作用总结如下:首先,“三问学习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社会政治课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的习惯,在了解与把握社会生活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一个较完美的统一。其次,熟练掌握“三问学习法”,对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撰写社会调查小论文,尤其有帮助。因为“三问”本身就是是社会调查的内容,如果按照“三问”思路,把社会实际问题分析清楚了,研究透彻了,就是一篇绝好的小论文了。再者,学会经常运用“三问学习法”去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增强学生对我国党政方针的认同感,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我国的党政方针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而制定的。如计划生育政策是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为解决我国发展问题而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是为遏制台独势力,解决台湾问题而出台的等等。总之,“三问学习法”是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路径,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一个很好方法。它养成了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了思考。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学习法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发扬光大,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学科界同仁,和我们一道去关注它、实践它、研究它、完善它。
(注:此文获中国德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附录五对金华部分“废品收购点”的调查与建议吴& 赛一、调查目的近些年来,金华市区城郊地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废品收购点,对于这些废品收购点的存在,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好的主要是认为它方便了居民出卖废品,还为一部分低收入者找到了生活出路,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来源。说坏的主要认为它对环境卫生、交通和居民的休息以及社会治安造成了不利影响。废品收购点的存在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它的存在究竟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金华十六中的部分同学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访了一些废品收购点,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二、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 个别访谈法三、调查对象部分废品收购点的“老板”(又称破烂王)、部分居民、部分拾荒者、城管部门四、调查情况通过调查,综合各位同学反馈的信息,我们了解到有关“废品收购点”的如下一些情况:1、选择的地点:这些废品收购点一般选择在城郊结合部地带,选择在马路旁。如新狮的骆家塘、东孝的东关、秋滨的西关等处较多。它们设施简陋,场面有大有小。有的租几间民房,房前有块空阔处可堆放废品;有的干脆选一块空地,搭几间简陋的帐篷式破房,就能进行营业开张。2、经营人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废品收购点的“老板”大多是来自金华乡下的农民,也有外来的民工。他们一般夫唱妇随,即当老板又当“伙计”,也有雇一两个帮工的,他们一天到晚忙碌在废品堆里,要收购、付钱、整理、归类、装车、外运。他们工作很辛苦,吃食很简单,全身上下有些脏乱。3、收购货物: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废品收购点收购的废品非常杂乱,主要是废书、废纸板、塑料、废铜烂铁、瓶瓶罐罐、泡沫等等数十种。4、收入情况:据他们自己讲,收入很不稳定。有的感叹现在废品收购点增多,收购点相互抬价,赚不了多少钱。也有的说干这一行很累很苦,但能赚些辛苦钱,一年下来赚个上万块钱不成问题。在东关的一位来自金华澧浦镇的农民说,他干了三四年,赚的钱在家盖了一座房子。他还说,干这行早几年的,那时收购点不多,生意好做,大多已经发财了,发财后就改行了。他说,干这活实在太辛苦了,累一点不用讲,还不能睡安稳觉,吃安稳饭,一年忙到头,没空闲日子。五、废品收购点的影响从各方面的反映看,影响有两重性。有利方面:对国家对个人有益。一是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浪费。废品与垃圾分离,回收的废品经过处理成为再生资源,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废品不进行回收,往往成为垃圾。废品再利用,能大大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方便居民,有利环保。因为有这些废品收购点的存在,就产生了一支专门以收购废品为业的收购队伍,他们走街串巷,给居民及时处理废品创造了条件。三是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部分低收入农民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外来和地方的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因加入了“拾荒”收卖废品的队伍,一月少则数百多则成千的收入能较大地改善自身与家庭的生活。不利方面:一是影响市容。有的废品收购点房舍简陋破烂,废品随意堆放,乱七八糟,影响环境卫生。二是影响交通和居民休息。有的废品收购点把废品堆放马路边,如果装运废品,车停路旁,常常影响交通。还有的废品收购点设在居民楼下,他们工作时间长,特别是晚上装运废品,嘈杂声会严重干扰居民睡觉,居民意见很大。三是引发财物安全隐患。有的废品收购点废品不问来路,电线、铜铁等金属制品、旧自行车等统统收购,一些拾荒者或打工者常常顺手牵羊,偷些公私财物,卖了赚钱,废品收购点成为一些小偷的销赃窝点。六、我们的想法与建议综合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1、废品收购业应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可。因为回收废品利国利民。回收废品,变废为宝,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保护环境,能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废品收购这一行,关系着成千上万低收入农民的饭碗,意义重大。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象有的居民所讲的“对所有废品收购点一律坚决取缔”,如此简单处理,肯定弊大于利。2、要尊重“破烂一族”的劳动。从事废品收购买卖的人们,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他们的劳动,他们的人格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我们不应看不起他们,歧视他们,而应尊重他们,善待他们。3、废品收购点应规范化操作。从事废品买卖属经营性商业活动,回收点应由工商部门注册发证,无证者不能经营。有关部门对废品收购点的设置和经营要有统一要求,要规范操作如服装统一、工作标识统一、最低收购限价统一、收购货物范围统一等等。对违规、违法经营的废品收购点应进行整顿整改,依法处理。4、提供交通方便。现在,居民对废品回收最大的意见是夜间扰民。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把夜间运输改为白天。废品收购点的业主认为,废品运输只要与垃圾运输同等待遇就行。交管部门要提供方便,允许废品车白天在市区通行。但运输车要改一般货车为封闭货车,保证废品运输安全、环保。5、加大对废品收购从业人员的道德法制宣传力度。要求业主确保依法收购,合法经营。坚决不收来路不明的物品。有关部门也要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经过多方面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关于废品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利于这项工作的依法操作。国家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规章,以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健康发展。一点体会:通过开展这项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我们感到收获很大。对相关问题我们查了不少书,看了相关法律,上网查询了一些资料,这本身就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们走上社会,调查了一些废品收购点,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使我增长了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这次活动还增强了我们的环保观念,也加深了我们对一些贫苦民工生活现状的了解。我们认为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好方式。
(注:此文获金华市中学生论文评比一等奖)
版权所有(C)2006金华市第十八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金华大显数码(55EC)
地址:金华市第十八中学 邮编:321000 电话: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