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偷一次又何妨小小说论坛

――欢迎加入阅谈网应用写作大联盟!
旧友如酒(小小说)
作者:雪夜星
记得青年时代的我们尤为时兴丝绸蝙蝠衫,墨黑的丝绸蝙蝠衫,袖口宽松、夸张的肩衬、紧缩的腰口,穿起来有种倜傥飘逸的感受。可没穿多久,总觉得盛行也没啥意思。如今50出头的我,心理年龄好像永远长不大,还渴望当年倜傥飘逸的感觉呢。可那种逝去的感觉何处寻找?只能揪心地怀念。夫人得知我怀念当年的蝙蝠衫,玩魔术般从衣柜找出一件,带着樟脑丸气味和木质的清香。我说娘们真有办法收藏的啊,都数十年啦!
夫人说,最好的怀念不如妥善收藏过去,正如你的朋友,珍贵的旧友,就如这历久弥新的蝙蝠衫。
常说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事实上,找出一件多年前的旧衣服,也恰是与旧友偶然邂逅,意外喜悦。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来深山小镇一家工业品公司就职,这里沉寂寥落,我就拿写作打发业余时光。我只是在地区报发了一篇小散文,消息却不胫而走。某日,一蹶退青年前来会见我,说拜我为师学习写作。我羞愧难当,我也刚学习写作呢,相互学习吧。他名叫周小平,是我来深山认识的第一位朋友。
口无遮拦的我,说你这腿子怎么回事?是因了腿残才想到发奋写作,弥补人生憾事的吗?一旁的夫人非常气愤,说你这人啊,怎么老跟个孩子似的,专指人家的短处呢?局面有点尴尬,周小平倒是轻松自如,说嫂夫人,就凭许哥这人的直率,我跟他的交情笃定啦!
原来,矿上的卷扬机突然发生事故,那天周小平要不手疾眼快去抢救一同事,当即就被卷扬机绞死了,可他一把推开同事之际,自己却被卷扬机绞断了腿。落下终身残疾的他,便做了矿上的会计。因了文学的共同爱好,我跟周小平就有了很多的交往。国家有政策,残疾人允许生二胎。别看周小平腿残,跟妻子做那事儿毫发无损,一连就生了两个儿子。我说国家让你生二胎,你还真到位啊?他说不是因为条件所限,生一皮条儿子又何妨?生第二胎的时候,他没有铺底资金整满月酒,向我借了4000元,说喜庆过后的9月19日如实归还。
夫人很是不满,你看他那样子,要是有钱还能向你借吗?娘们看是有去无回!
怎么可能呢?我说周小平这人可靠得很,你放心好啦!
20日的凌晨2时,突然一阵敲门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很是气恼,望向窗外怒吼一声,深更半夜的,敲你娘的敲,有病啊你!
许哥许哥,是我啊,原来是周小平的声音,我是来还钱的啊!
周小平处理一切杂事完毕已是深夜,加之他离镇区近20公里,残腿骑一辆破自行车,情形可以想见,赶到我处都转钟两点了。
感动之余的夫人,是满嘴的责怪,周先生你这人也真是的,天亮了一五一十来地还钱不行吗?何必这般受苦?周小平说,说好了的,19日来还钱,怎么能不讲信誉呢?
多年后的一次借钱,大约是2004年吧,周小平的大儿子高考金榜题名,实在是想不出办法让孩子去上学,因此,依然想到了我。此次借钱金额不小也不大,8000元。可自从借了钱,他人间蒸发了似的。三年后,夫人让我去找周小平讨要。我说你放心吧,不管多少年,周小平准能还钱的。转眼到2013年,夫人说,算起来,周小品借我们钱都9年啦,你一定得讨去!我还真有点慌了,我感到恐慌的是好几回遇见了他的妻子任小玉,她一见我就躲躲闪闪。正因为钱的事儿,我不想让任小玉难堪,立刻离她远去。
2013年流火的7月,周小平偶然在我家门前出现,恰是我外出。他掏出一包钱,对我夫人说,嫂夫人,世界上还钱最晚的可就是我怕啦,这是一万元,多出的付了点利息。那一刻,我手机欢快地响起,是夫人打来的,说你旧友周小平来了,赶快回来吧!我知道了怎么回事儿,立刻赶回家。我说一定只能收8000,多一个子儿也不行!原来,周小平为了培养两个儿子,一直在深圳谋职,他多次让妻子跟我说还钱的事,让我别急,他妻子却怕遇见我们。如今,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了,他终于可以轻松下来了
夫人做好午餐的时候,我说去买一瓶好酒来。夫人说不用你买啦!娘们有一瓶你在世界上买不到的好酒。诧异间,就见夫人从箱底拿出一瓶家乡的白云边。我们那有个乡俗,就是女儿出嫁的时候,做父母的必须为女儿放一瓶好酒作为压箱物,象征着日子久远,万事吉祥。只是我把这个乡俗忘了。那瓶白云边标注15年陈酿,从1982年我们的结婚日至2013年算起,历时46年。周小平惊叹不已,这真是人世间最好的酒啊!
我说这有啥稀奇的,好酒就如我的旧友你。
------分隔线----------------------------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小小说《下坡或者上坡》、评析及阅读训练
小小说《下坡或者上坡》、评析(3种)及阅读训练(2种)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转】小小说《下坡或者上坡》评析1
又一次读到一篇文质情真的小小说,似乎心里有一块解不靠的疙瘩,说不清是什么原因,内心的那根弦却被作者牵着绕了几回。
一看到这《下坡或者上坡》的名字,觉得很奇怪,看了前文觉得是不是与官场上通行的“潜规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呢?细细读完,方才得知此文与自己的想法是大相径庭。这不是描写官场百态的,而是着力描写民间小事,小事虽小,却折射出一种耐人寻味的道理来。
初读之后,面对这样的结局不禁哑然失笑,有了作者的巧妙安排,峰回路转之余还真是出人意料。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交通肇事逃逸案,本应是“理不清,道不明”的,在这里却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人物形象安排的巧妙,就是这故事情节也扣人心弦,在这个改革大潮冲击下的物欲社会里,能有这样的文学作品出现,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首先,这篇小小说的立意非常突出。立意的好坏,反映的是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而这篇短文展示给我们的即是从社会现象中的一个小问题出发,引起共鸣,引起思考。从人性的优点和弱点两个层面上出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物质生活中人们人性良知的淡化和缺失,暗示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了人性美的体现,更缺少了真善美的流露。
再来看故事的构造,有一个好的故事做铺垫,是一个作品成功的关键。在这篇小小说中,交通事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场景,但作者却在这个场景中安排了两位角色有点特殊的人物:“我”和“老周”,一个代表的是普通民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那种,一个代表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那种。但是老周却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律师,是因为他的职业让他比一般人更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吗?
故事中的老者是让人同情的,我相信任何人看到一个生命垂危的老者,都可能生出怜悯之心,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扶一把,可是文中老者那痛苦的呻吟久久挥之不去,就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刺痛旁观路人那冷漠的心,我们不免要问问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了?
老周是一个律师,他和常人一样,懂得“救死扶伤”的常识,但是职业的敏感性,让他比普通人似乎觉醒地要早一些,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即使是做一件好事,有时也会惹来不少的麻烦,好事变成坏事也只是在转瞬之间。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在这故事发展的一动一静之中凸现出来。如果是走路去吃这次饭,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故事结局,正因为在开车去的途中,人性的善良一面让老周毅然决然地做成了一桩好事——准备开车送伤者去医院治疗,但是职业的惯性又让他为难起来,救与不救也只在一念之间,在可能的情况下,他没有袖手旁观,也不顾周围人的风凉话,只是想着去救人。但是老周却在这个时候清醒地知道自己可能会遇到的“麻烦”,于是就有了让伤者在他写的证明上签字以表明清白,虽然这只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策略或者是举动,很多人会认为是多此一举,甚至让有些人认为是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却从这里能够悟出作者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
“上坡”还是“下坡”?如果没有了这张证明,那我想老周就是想以后“上坡”也有点困难了,现实情况就是老周确实有点先见之明,他没有走“下坡”,没有被这个“麻烦”所拖累。
一篇好的小小说,注定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许是在开头的引人入胜,也许是在中间部分的峰回路转,也许是在结尾处的画龙点睛,《下坡或者上坡》便是以结尾的耐人寻味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之所在。
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就在老周那“一醉方休”的兴奋之情中迎刃而解,君子有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的良好品质,老周算是做了一回君子,为的是防止小人的毁誉之心。老周也算是完成了一件美事,助人为乐,助人乃快乐之本,老周还是好样的。文中的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官职再大,那模糊的背影依然是那么的渺小。
我被老周的举动而感到疑惑,遭遇这样的事情怎么会还有心思喝酒呢?而老周却轻易解脱出来了,正是那体现“人心不古”的证明所带来的好处啊。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伤害,这是每个公民心底的原则,但是在他人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只做一个“看客”呢?
人心向善,月朗天清。
逸云轩主记之
【转】我对侯德云的《上坡或者下坡》的认识
&初读侯德云的这篇《上坡或者下坡》,有点茫然感,不知所云。看是很简单的事情,他非要在兜圈子,简直是闹剧。心中不由地纳闷:“杨晓敏怎么样会将它排在她六月的个人排行榜的首位呢?
&&&回头看,杨晓敏是这样评他的作品:《下坡或者上坡》,是件我们屡见不鲜的生活故事,却被串缀成"两全其美"又"独善其身"的喜剧。主人公是一个律师,他虽然和常人一样,懂得"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常识,但他更明白,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即便是做好事,有时依然会麻烦缠身。好事变成坏事,或许只是瞬间的事。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不仅不袖手旁观,不发出廉价的叹息,还精明地知道如何为自己的初衷"维权"。高度赞扬了主人公,而且从这点看来,这篇小说是在内容上符合当代的功利性要求吧,也是符合大众读者的品味吧,所以杨晓敏才会给予侯德云这篇作品如此高的评价吧。
&&&细细读后,我认为这篇作品之所以可以得到那么高的评价,应该在于它的情节结构吧,因为一篇作品的好坏首先在其的思想,再者就是结构问题。不然,结构不清晰,会让读者的思绪混乱,作品也就成一篇失败的作品。
&&&&这篇作品的结构的特点只要有两点:一是作者在文中善于为下文做铺垫。首先是第一段对路的介绍,不厌其烦地从两个对立面对同一条路:从县政府看,是上坡路;从国税局看,又是下坡路。为下文在这条所发生的车祸埋下伏笔。然后是老周在救人时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上签字,也为下文老周向老人的儿子“皮夹克”出示证明以表自己清白做了铺垫。二是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作者一开篇就是平铺直述一件很普通的朋友之间相约去吃饭的事,接着在文章中间穿插进另外一件事情——发生车祸。于是不断将车祸这件事升华,一开始落笔,并不是思索着怎么去救人,而是将笔墨放在围观的群众,描写了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渲染了一种很冷漠的气氛,也和之后主人公救人形成对比,也在对比的基础上形成交叉错位,构成反映,突出了当代社会的人心不古。在主人公出现后故事发展的高潮,尤其是主人公老周决定救人时,似乎故事应该落幕,不料,老周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上签字,再次将故事推到了更高潮。救了人之后,故事却还没有结束,老人儿子出现后,对老周的好心产生疑问,于是,老周出示了“证明”,而老人的儿子却又是看了许久许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这几个字,又一次将故事推到了最高潮。终于穿插的故事落幕了,也将整篇文章的核心展示出来,此事真是令人气愤,却又令人深思。紧接着故事又回归到了“我”和主人公老周要发展的“去农家菜馆”吃饭的情节,不过这时文章出现了一个反转,老周决定不去农家菜馆吃饭了,因为他们心里都不平静,要到本地最高档的酒店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了,并留下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使小说的结构完完整整展示出来,也让读者有个清晰的思路,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之处。
&&&另外,杨晓敏也对侯德云的语言和写作形式给予了评价。她说:“德云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谴词造句和写作技法上,处处可见古人笔意。尤其是德云的小小说创作,形式上虽极尽其变化,但终究还是很"中国的"。比如那种略带白描意味的语言叙事方式,把如影相随般携带的对国人劣根性的批判,坚实地融入自己的精神指向”。确实,一篇作品的成功也在其语言,如果语言太粗俗了,即使文章的内容再好,也是评价不高的。语言和写作形式的锤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学底蕴的。正因为如此,侯德云个人的文学素养,使得他的这篇作品的语言既风趣,又简洁。如车祸本来就是件不好的事情,他却是这样说的“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好象车祸是变魔术般,戏剧化得将见严重的事情轻松的说出来。
&&&&因此,这篇文章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应该是实至名归的,受之无愧的。
小小说与社会生活&&&&&作者:桃花心木
很多人都认同小小说是大众化的文体。杨晓敏先生说,“小小说是一种最具读者意识的小说文体”,其“使小说最大限度地还原为平民艺术”。这从小小说的发行量中也可以看出。
侯德云先生说,“在任何一个时代独领风骚的文学式样必定是那个时代最受大众欢迎的文学式样。”要得到大众的喜爱就必须得感动大众,要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些所谓阳春白雪的文学与大众文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不能激起大众的同感与共鸣,远离社会,远离生活,远离平民大众的情感需要。平民艺术仅有艺术的真实而没有生活的真实是远远不够的。《小小说选刊》里的编辑评点大多都是就小小说内容联系社会的种种形态的感触甚少与理论挂钩。也许是受篇幅限制所致,但是小小说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理论也有理论的优点。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首先是理论的突破。譬如小小说的结构于其内容就像女人的外貌与品质。一个好女人与她是否有漂亮的外表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然而如果一个好女人又有一副秀色可餐、倾国倾城的容貌,我想是不会有人反对的。所以说小小说不应该一味刻意地追求写作技巧(如结构等)上,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立意与内容上,在此同时能兼顾到结构形式,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就成功了一大半。相反,若仅仅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立意和内容浅白无内涵,就会让人有模仿肤浅了无新意之感。有学者为了研究的方便总结了十几种甚至更多的小小说结构模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技巧的作用,仅仅用技巧层面的东西(如出人意料的结局等)去概括小小说的本质特征,在公共场合大肆叫嚣小小说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之类,又有人因为这样而在写作时按图索骥、依样画葫芦,只会使得“精心设计”的作品最后落得面目全非。
例如侯德云先生的《上坡或下坡》全文按事件自然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主人公律师如何救出车祸的老人的经过与结局。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安排、迎合什么技巧之类,也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局。寥寥几笔,简约明了却形神具备蕴味无穷,娓娓道来,处处可见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若一定要说这篇小小说的意外之处,那就是律师选择了救人而不是旁观或视而不见或指责别人。我们不能责怪那些旁观者的道德情操怎么怎么样,也许换另一种情形他们也会奋不顾身。“后遗症”是人们心头的一大恶瘤,谁知道这个哑雷会不会突然爆炸,谁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大,谁知道把它揣在怀里会不会被炸个粉身碎骨,谁知道……就像文中的律师,倘若老人的儿子死死抓住他不放(现实中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坚决认为保证书是被逼所致,并非出于自愿,他又能怎么样呢,谁会站出来给他做证呢,难保老人的儿子不会说他们是一伙的。或者如果当时情形非常危急,老人的伤势特别严重,神智不清,又或者那位老人恰好不识字,如何与其达成协议呢。在这紧急关头,“TO
BE,OR NOT TO BE”,救,还是不救?
在经济落后的时代,自然环境给人出难题;而经济狂飙猛进的现代,人们喜欢给自己出难题。所以有人说:“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其实要做个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好人更是难中之难。于是不由怀疑钢筋水泥林立电子技术弥漫的现代社会,人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毫无疑问,人类正大步流星地向前走。现代社会是一个奔向大海的百川交汇口,有一小小股逆流的水是不奇怪的,那些在原地打旋的水更是意料之中,但是终究它们都会与其他大部分的水流一样浩浩荡荡地奔赴大海。只有大海才是一切水的归宿。
此文主旨立意有深度,有社会性、批判性,可看出作者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及文学的社会意义。文采横溢,轻描淡写中略带讽刺,收控自如的大家风范。作品中提出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质量,设计细节的缜密无懈,思想容量的意味深沉,显示了作者高品位高档次的艺术品位和生活哲学。只有会生活的作家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与圆滑无关。
与社会与生活相联系是小小说成功的一大关键。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6分)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E(B.“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2)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每点2分)
& (3)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
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
而很兴奋。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
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
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 说主旨。(每点2分)
& (4).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
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
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 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
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
17.小说开头一段关于路的描写和议论,看似闲笔,实为精妙之处,请简析其作用。(4分)
18.小说结尾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4分)
19.小说中的老周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3分)
20.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5分)
17.①照应小说标题(下坡或者上坡)。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在这条路上发生车祸作铺垫。③同一条道路,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与老周救人受到不同议论与对待的现象正相吻合,也暗示了当今社会人们道德的滑坡与升华。
18.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
19.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
20.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3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小说作家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