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会发展献计谋500字论文(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图片来写)

急求一篇对教育发展献言献策论文,高分送上!在线等!快啊!
急求一篇对教育发展献言献策论文,高分送上!在线等!快啊!
关于教育发展方面的,不是上面的题目啊!要原创,高质量!网上找不到的啊!
我发到你的邮箱里吧!真正的原创!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高职教育发展探索(供你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仅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就增加202所,高职高专院校总数已达1314所,约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当年招生人数达到了276.27万,在校生数增加到639.74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54%。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教统筹有了较好的进展,初步形成了高职、高专、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高教等6路大军合力发展的局面,其中有一批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建立了很高的认同度。但是,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认识不高、投入不足、政策不力、体制不顺、办学特色不明显等仍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研究制定对策,加以解决。
  一、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偏低、发展缓慢、招生较难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却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发展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规划办学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旧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全面,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特点不清楚,误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差的学校,差的老师,招差的学生,办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规定,高职学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部门)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沿用以往的模式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市政府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时的筹建领导小组管理等等,象这些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单位的职责、权限在实际运作中不清晰。加上有些学院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些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原来的类型不一,但现在作为高等学校具有的办学层次、特点、性质与原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学院没有事业机构代码而成为黑头户,只能沿用原有的建制,级别不明,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严格影响学院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匮乏
  近几年,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1)数量不足,观念落后。在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明显不足,面对新形势多数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2)学历层次偏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3)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奇缺;(4)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进来;(5)职务评聘不规范,队伍不稳定。高职教师职务评定没有自己的系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高职教师必然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或理论研究,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应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四)高职教育培养特色不鲜明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缺乏前瞻性;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体现不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有些还仅仅是内容的删减或课程的叠加,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尚未真正起步,大多是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校企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上的结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两点思考
  (一)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尽快解决主观原因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
  1.布局和合理规划问题
  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立足高职教育自身特点,才能办出特色。不能把办高职当成是解决目前中专和成人高校艰难生存的途径。对一些办不下去的中专学校和成人高校,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妥善处理,要依法治教,绝不能办不下去的就改办高职。应考虑布局和合理规划。需要就办,不需要就不办;符合条件就办,不符合条件坚决不办。一要合理规划院校的地区布局、类型布局,对新申报的高职院校不批或缓批,即使审批,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条件,不打“欠条”。要着力于办好已有的高职院校,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已批高职学院,应大力扶持,特别在招生上政策要倾斜,使之尽快扩大规模,办出特色,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形象,增强吸引力;二要控制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已大大膨胀,严重超负荷运转,二者办学模式与培养目标不同;三要切实按照学院原有的特色、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合理设置院校和专业,形成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
  2.尽快制定高职院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应按《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地方制定的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尽快核准高职院校的机构编制,把高职院校领导班子配齐、配强,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学院领导必须具有必备的学历、资历等资格条件,省教育工委要把好关,不能让高职学院成了安排地方干部的场所。要明确党政各自的职责,重大问题由学院党委集体研究,日常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由院长全面负责。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文)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明确高职院校由市政府直管,或实行市政府领导,由计划、劳动、财经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或高职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体制。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
  发展高职教育既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还要靠正确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对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甚大。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来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这很不合理,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去年10月教育部在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现场会议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已明确提出要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应单独开设一个系列,不能套用普通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高职院校教师从自身任务出发,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素质、能力,又具有该专业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但在套用的职称评审标准中除教学要求外还要求有科研成果、著作或论文,科研得的什么奖,论文有几篇,登在哪一级刊物上,都规定的很硬。两者相悖之处不少,教师权衡结果只能向职称评审标准靠。如此,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队伍就很难建设起来,这也是高职教育难以办出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人事教育部门要制定促使高职院校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职称评审条件。
  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尽量减少硬性的行政干预,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让社会和人才市场引导和监督它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不能管得过死,必须解放思想,给予高职院校一系列办学自主权。高职学院中层干部选拔选聘任命应由学院审批决定,报上级备案;设置专业、学生转学转专业的权力应下放给学院。院校设置专业,均是从本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实际出发,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选择专业,因此高职学校新调置专业,学生转系转专业应自主决定,报省教育厅备案,不应再实行审批。在高职招生政策上也应再放开,学院根据自身培养能力提出的计划且本地生源状况又是许可的,要少作或不作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跨区域招生,可以与本地、异地高职学校联合办学。对服从分配的学生,应尽量录取到高职院校,促使高职规格扩大。同时还应放手让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实行双专科教育办学试点。以上这些都需要政策支持。
  三、积极实施五项工程,促使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双证”并重工程
  职业教育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关键是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搞好服务。一是劳动、人事及各用人部门严格执行就业准入的各项规定,规范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切实落实持证上岗,真正把好用人关。对于违反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工作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罚。二是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设置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院全方位推行“双证”制度打下基础。三是实行高职教育学历证书与相应层次、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衔接制度。对于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者,有关部门发给相应种类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系统工程,可通过实施“双师化教育”,来弥补“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事实上将两种能力集中于一人,并且都要求是高水平的,真正做到是很难的。必须树立新的用人观念,本着“不唯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建立“双师化”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化教育”。根据每位教师的各自优势,实现各自不同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有些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即使不是每位教师都具有双师资历,但同样能够保证学生接受“双师化教育”。
  另外,还要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建立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专业学位等形式提升专任教师的学历学位,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工程
  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力求使课程体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既有针对性,又有前瞻性和扩展性,让学生在掌握必需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从而保证毕业生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会因职业岗位变换而失去自身工作能力。在加大技术基础类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开设人文社科知识、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形势政策、择业就业指导等,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活应未来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需要。
  (四)产学研结合工程
  教育部已就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作出部署,并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向。高职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一方面对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改革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为学习参加科技活动,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还可增进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推进企业与学校合作教育,提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用性科研为基础,促进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人才模式的教育工程。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要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或中心实习实训基地,还可分片建立3~4个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各校要建好校内实习基地,确保基础技能训练;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好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生产实践,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四是要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按照“统一指导、院校协作、依托企业、资源共享”的思路,形成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相互开放的实践教学网络。
推荐一个教育发展论文网址
/lwkey_new_16037/
我为教育建一言
  我爱我的家园,我爱我的五峰。我爱家园的父老,我爱五峰的教育。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二十多年前,是教育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今天,亲眼见证五峰教育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落寞,在地域落差的裹挟下日益式微,我深为我的乡里乡亲为追求让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付出许多额外的代价而心痛怜惜,怀抱匹夫之忧。县教育局力图振作,广开言路,海纳百川,精诚所至。我不是社会贤达,但情动于衷,发之于外,虽非金玉之言,却也顾不得许多浅陋。因为爱之深忧之切,对于五峰教育的发展尽一己之言,我必须率意直陈,吐露心语。
  一、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打造一套风清气正、作风优良、雷厉风行的教育行政领导班子。时至今日,教育要走出低谷,尤其需要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本着对历史、对后人、对一方百姓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披荆斩棘,大刀阔斧,奋发有为。有为才有位,教育走出低迷,突出重围,局领导才能给县委政府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份信心,给民众一份实惠。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县委政府的人事调整,我们的教育局领导班子顺利实现了新旧更替,人心更加凝聚,团结更加紧密,作风更加务实民主,局领导正以宽广的胸襟向社会求索问计谋划教育发展,显示出从来未曾有过的真诚。过去,在五峰教育的选人用人上,我们是有过许多值得反思和需要沉痛记取的教训,教育局、党校职中等县内大型龙头学校的主要领导先后爆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不说在偶然性中孕育着某种必然性,个别领导的个人行为和形象,不仅断送了他们个人的政治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搞乱了教师的群体意识(教师心冷了只能对自己说:领导贪,教师惰,不求实惠也心安),这种局面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元气都是一种伤害,一种精神的致残。前车之鉴,当为后世之师。反观历史,教育局的首要任务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驾驭能力外,更在于选、管、用好一批得才兼备的中小学校长。既要适度地归还校长们的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制衡和约束,尽可能避免行为不检、口碑不好的校长搞坏一方风水的现象再度发生。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针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责任制中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校长要姓教,不搞瞎胡闹”, 应该毫不手软地将那些不重视甚至轻薄一线教师和教学的校长一撸到底。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狠抓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应该是教育局和中小学校长们的务本之谋。局长和校长都应该成为教育教学艺术的专门家、牵头者和带头人,只有这样,以教育学术为中心的学堂才不至于搞成一个个门壁森严的衙门。教师和教学对学校发展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教育能手和学术权威得到足够的尊重并享有不菲的实惠,这样的局面确立之日,就是五峰教育教学质量强势崛起之时。
  二、真正树立起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文化、尊重创造性劳动的行政意识和社会风气。五峰是三峡地理圈内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滞后,财政拮据,自身造血功能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要求我们的政府在目前的财力状况下,拿出更多的钱来投入教育的软环境,显然殊不现实。凭心而论,最近几年,全县教师的基本工资逐月到位,没有拖欠,政府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是,我认为,在五峰教师经济待遇跨地区比较依旧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在教师职业付出异常艰辛而实际待遇与其他优势行业相比从总体上看仍显得“虚高实低”的情况下,既然不能依靠经济杠杆平抑人才的流动,我们的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在用好用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这两大策略上达成共识,多做文章,做大文章。真心实意地把行政领导高高在上的姿态调整为俯下身子为教育教学和广大教师服好务。推进民主治校进程,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这是对教师政治地位的尊重;大会小会肯定和表彰一批批教育教学能手,务必使术业有专攻的教师享有更多的成就感,这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在不失去原则的前提下关怀和照顾教师正当的的个人诉求,这是对教师情感的尊重。对那些师德优秀、业务精良的教师不要轻易地将他们提拔到行政事务性的岗位上,而应该创造更好的平台,鼓励他们进一步成名成家。行政提拔往往会变成一种对他们业务才能的扼杀。
  三、全面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造就一支过得硬、叫得响、教得好的教师人才队伍。最近几年,教师向县外流失过多,教师队伍整体失血严重,教师新陈代谢、新老更替又相对不足,全县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青黄不接、学科失衡、结构畸形、年龄老化等突出的问题。年龄老化等问题已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高中和小学教师队伍十分脆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中将必须应对如何吸纳和留住好老师的问题,小学教师结构老化,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素质偏低的现象日益突出。五峰教育过去“失”在一个人和的“和”字上,好教师不断向县外流失,此其一,部分教育行政领导至少可以说是比较昏庸,此其二,教师队伍思想一度动荡,消极怠惰,业务素质偏低,此其三。要改变这种局面,也必须做好“人”字文章,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素质上下足工夫。教育局一方面要向县里争取机会,加大教师补充换血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多做“内科”手术:通过全面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年龄确实偏大、素质明显偏低已经不适合于继续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员要予以清退和分流,妥善安置其去向。同时,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整合和管理,加大教师绩效考核的力度,研究和制定确实可行的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对教学业务精良的教师允许一定额度的上浮,对极少数消极怠懒、疏于教学,玩忽职守、不务正业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制裁性处理,以纯洁队伍,严肃劳动纪律,缓解教师内部“苦乐不均、分配不公”的怨尤心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几条具体策略:
  1、举全县之力创办一所民办公助私立性质的五峰英才学校,以应时顺变满足全县人民不断增长的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稳定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站在教育扶贫的高度为全县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近选择,从而安定人心,稳定教育大局。引进外县市已经成功的民办学校运行机制,精心打造五峰自己的“英杰和金东方”。 该校完全按照私立学校的运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操作,设立学校董事会并制定严格的董事会章程,负责办学条件方面的投入。由董事会聘请校长,在学校事务委员会监督下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校长组阁学校管理班子。教师从县域内外考核招聘,择优录用,集中配备由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师资队伍,发函招回部分流失在外从教的本县籍教师,鼓励县内优秀教师向英才应聘流动,保留其公办教师资格和工作籍,允许其在结束英才任职行为后自愿回归普通公办教师序列。英才教师在准入后独立地享受私立学校的工资待遇。面向县域内外招收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共六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入学实行严格的预录考试,成绩合乎英才学生入学资格预录准入,控制规模,保障质量。教学实行小班化,生活24小时跟踪服务,放假安排校车接送,贯穿服务理念,为学生提供其他一切力所能及的人性化服务。按低于其他县外私立学校的标准执行收费。五峰英才学校地址建议设定在原水尽司杉树圆中学旧址,理由是距县城中心区远近适中,山清水秀,地理幽僻,交通方便,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处所,现成的基本建筑和设施比较完备,节省了投入,且过去在这里办学有过无比辉煌的历史成就。与县内高中建立合理对应的毕业生供需衔接渠道,确保英才学子尽可能留在县内并且拥有一个放心可靠的继续就读接纳安置。建议提前成立一个英才学校筹备委员会负责前期运筹。
  2、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点调整布局的力度,集中优势兵力办好几所拳头学校。建议将县一中适当限制招生数额,控制规模,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大政策扶持倾斜力度,办成精品高中,严格划定招生分数线,取消择校生招录名额,杜绝关系户生源,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确保一中拥有较大的生源优势,实施全力打造一中精品名牌的战略。同时将县二中办成一所规模高中,严格划定招录分数线,保持现有的教学规模,允许招收少量调剂生和择校生。普通高中总体规模压缩后把部分生源分流给职业高中,并探索和制定确实可行的县内职业高中录取优先的办法,有效限制县外中专技校采用不正当手段实施挖墙脚招生的做法,结束你争我夺的混乱无序状态,维护中招秩序的严肃性。取消职业中专已经开办的普高班,可以考虑将现有的普高班并入一中和二中,同时将一中、二中确实不适合继续就读高中的少数学困生转入职业中专班提前安置就业。适当增加对县实验初中和渔洋关初中软环境的投入,精心选拔和调配教师队伍,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新的初中学科带头人,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打造师资力量,奠定人力资源。同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办好实验小学、渔关镇小学等规模完小。
  3、设立“芳容”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基金。向政府争取面向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并向县内外企业界和社会实业界人士募集资金,滚动扩容,不断壮大。分年度对教育教学成就突出、进步明显的学校和教师予以奖励。奖励分为教学成果奖和争强进位奖两项。靠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靠奖励激发教学活力。要奖得教师心动情热,喜上眉梢,争先恐后。
  4、实施能人兴教战略,启动新一轮名师和骨干教师锻造工程,成立权威的专家组,严格考核认定程序,增加对教师业务培训的投入,落实并适当提高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待遇,为保证骨干教师不至于在短时期内远走高飞,可以在认定程序中设置在县内最低任教年限的承诺制,对不愿意履行承诺者则不对其骨干教师资格予以最后的认定,其理由是骨干教师必须把报效家乡、服务桑梓作为师德的首选。
------------------
试论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的教育策略
王希宁(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国际汉语甘肃教育基地)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说法不一,各执己见。在知识和人才倍受重视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当发挥教育培养人的职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从而实现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 贫富差距 教育策略 发展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这一伟大思想,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和谐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考察
和谐社会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最为理想的状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始终是人类社会所孜孜以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做出了简要的概括和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基本特征概括简练但却内涵丰富,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笔者认为,社会和谐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持续的、发展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内各种持续的、发展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协调运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社会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追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逐渐提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社会形态。因此,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全面协调社会关系,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社会关系各个部分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结构各个层面与社会关系各个部分的和谐,所要解决的首要、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接受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自身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促使人的地位在逐步提升。同时,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是造就未来国家管理者、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格局中,教育又是和谐关系、化解矛盾的最直接手段。
在2005年北京“两会”期间,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再一次成为人们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参加“两会”的委员和代表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与会的委员和代表们踊跃发言,献言献策,他们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让所有人---无论贫富、不分地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借助于教育,给每个人均等发展的机会和不断向前的希望;希望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教育担负起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促进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秩序安定有序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万杰集团总裁孙启玉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教育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是公平、公道、公正的社会,它需要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要靠教育来实现。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2)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的发言可谓代表了广大委员与代表们的心声,他说“教育是改变国运、改变家运和改变个人命运的根本之道,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根本之道。”(3)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贫富差距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明显并且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之一。贫富差距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则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并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这说明贫富差距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正式出现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也是近两年北京“两会”上最热门话题之一。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社会整体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贫富差距问题。我们知道,国际上公认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标准是基尼系数。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达0.45。按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但超过0.4就算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差距最明显的是江苏省,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已高达10.7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已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渐扩大,而且情况严重。一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专家表示,在美国,贫富差距同样严重,但是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与个人及一些财阀,每年透过各类基金会的慈善公益捐助高达六千七余亿元美金,也就是通过三次分配的财富,占美国GDP的百分之九。(4)因此,贫富差距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二OO二年中国收入最高的百分之一人群组,获得社会总收入的百分之六点一,比一九九五年提高零点五个百分点;百分之五的人群组获得总收入的近百分之二十,比一九九五年提高一点一个百分点;百分之十的人群组获得总收入的近百分之三十二,比一九九五年提高了一点二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统计数字来看,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逐渐扩大,而且情况严重,已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
据《半月谈》(内部版)2005年第3期报道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呈拉大态势。有效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有利于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5)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贫富差距应当必须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同时也应该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来调节和制约。贫富差距过大会引发诸多危害,尤其是一些不合理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伤害更为严重,由此而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根据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谐社会的目标构想是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从而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在谋求发展(包括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应当成为是否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睦相处,友好相邻。和谐社会的公平与民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缩小贫富差距。缩小贫富差距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因此,要紧紧围绕人的发展需要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在于发展教育。
根据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联合调查显示:“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成为2005年“两会”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诊治和谐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这个老大难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开出了六大“处方”:发展教育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郝如玉研究员);个税改革,提高征收起点(全国人大代表姜德明);壮大中产阶层(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征收高消费特别税(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慈善公益事业(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研究员); 理顺分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
在这些专家、学者及官员们开列的处方中,从事税收理论和实践研究27年的郝如玉委员所阐述的观点让人们耳目一新,她指出“治贫的最主要手段是教育,是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使得专业人士的价值创造和收入相匹配,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国外学者用50个国家的数据做了相关统计和研究,其结果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教育程度不同,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我国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低收入群体的大量存在,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仅受过很少教育。”郝如玉委员说,“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才能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郝如玉介绍,发达国家注重使用的治贫手段,就是通过给低收入者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教育的机会,这也是西方税务专家普遍推崇的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上个世纪80年代末,瑞典税务专家来华访问。“你们瑞典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你们是怎样通过税收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位研究税收的老教授问。“我们国家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是教育,不是税收。”瑞典专家的回答出人意料。(6)
对于郝如玉委员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这个论断,我们也可以从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相关表述中得到引证。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日报道,“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最近表示,解决美国日益严峻的贫富差距问题的办法不是没收富豪的游艇,而是提高教育水平。格林斯潘说,在过去的两个季度里,小时工资基本没有增加的迹象。有80%的劳动力属于非管理型劳动力,他们的收入近期没有增加。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美国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群体间出现了极大的财富差距。他认为成因是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富人的孩子可以在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如果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跟上,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更加没办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7)
四、结束语
缩小贫富差距是一项多种因素综合的系统性工程。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最高,因而,教育是进行财富分配最合理的方式,也是缩小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接受过正式或非正式教育、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则往往会增加家庭中或社区中其他人的学习机会。最为人所知的例子是家庭代际影响。有数据表明:父母亲所拥有的知识可以提高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水平。在秘鲁,家长受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在越南,如果家长没有受过教育,则生活于该家庭的人生活于贫困线以下比率为54%;家长受过中学教育,该比率为41%;而受过大学教育的家长,其家庭人口的贫困率为12%。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教育不单单决定了劳动能力,也决定了生存能力,接受教育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必需。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曾经指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想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兴办教育;要想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育帮助,教育是消灭贫富差距、缩小发达与落后之间鸿沟的最有效手段。对此,我国学者何清涟女士认为“可以说,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教育的落后有直接关系,教育的落后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内容的落后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育普及的层次较低上。教育的落后使我国人民与发达国家人民在知识上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她进一步指出“从根源上探讨,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我国教育的落后有密切关系。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教育都是传播知识与创造知识的关键,基础教育是培养健康、有技能和富有活力的劳动力大军,以及保证本国成功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的基础。”(8)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由此看来,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发展教育所贡献的知识和人才支持。教育作为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康社会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