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关于“需求有层次之分”的理论合理吗

现最底层的需求难道不是Wi-Fi?
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嘿嘿。我作为一个深爱马斯洛,精读过马斯洛全集(中文版),又特别擅长讲课的人。我能把这理论扯得天花乱坠,让你深信不疑它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追女孩教练,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单从追妹子的实践上来说,用马斯洛的金字塔去分析妹子需求是要死翘翘的。泡妞中比较好用的需求分析方式其实是这样的:首先按照所说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基础需求,即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层是社会需求,即社会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而上层的社会需求,更好的分类则是套用提到的冰山模型,成就动机,影响动机,亲和动机,三需求呈现并列关系。具体请见他的答案:而在我所搜集的大量泡妞实战样本中,绝大多数妹子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在冰山模型中追求影响力和亲密关系的动机会远远大过成就动机。也就是说,在马斯洛理论中,追求爱与社会认同的动机,远远大过自我实现的动机。只有极少内在力量非常强大的妹子,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所以,在追女孩实战中,可以把女性需求的粗略分类可以分成三个级别,并不算科学严谨,但是极有实战价值,可供各位男性参考。最底层的15%(这个数字是我靠经验估计的,没有来源,下同)。这群姑娘的生存和安全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你有钱,能提供保护,不让她漂泊,是很容易搞定她的。而且是真的得到她的心。但这里要注意一点,你不要以绝对化的经济指标去判断。比如说,你在上海做公务员,不要看不起在上海打工的90后收银小妹。你以为你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实力能吸引她,可是她一点生活压力都没有,去哪里都能找到月薪的工作,朋友一大堆,又不需要养家糊口。她根本感觉不到沉重的生活压力。所以,她不属于这15%。相反,一个月收入1w,家境一般,又恰逢父母身体不好常年住院的上海姑娘,可能更容易为金钱而折腰。(完全是举例而已,不涉及任何地域指向。上海亦可换成北京或广州或深圳等等。)最顶层的15%。这群姑娘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即自我实现动机),并有着强大的行动力。她们可能会跟你发生一夜情,毕竟都是有性欲的。但要从内心真正的搞定她们,让她们长久的爱上你。你的个人内在外在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甚至她们可能都不会那么强烈的爱上某个男人,或者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她们爱的,是自己的生命和事业。想想古董科幻片《星河战队》的女主角,两大帅哥那么爱她,其中一个还挂了,而她最爱的其实是开大飞船。不过一般男人也不会对这样的精神上无比汉子的姑娘感兴趣,除非她长得很漂亮。剩余的是处于中间层的妹子,也许占了妹子总数的70%。在一般的城市里,也许90%的妹子都属于这种。她们不担忧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问题,至少不会为此而搭上爱情。也没有强烈的事业成就动机。她们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和兴趣爱好之外,其内心所思所想的全部基本就是出于影响动机和亲和动机。也就是希望被更多的人喜欢,欣赏,尊重,以及需要人陪伴。感情生活对于她们来说非常重要。要搞定这70%的妹子,泡妞技巧千千万,瞄准三个点开炮即可:1. 联系感。她心灵必然是需要陪伴的。此话虽绝对,但没有错。无论是亲和动机还是影响动机,爱与社会尊重,这都是要别人的合作才能完成的。她们必然需要你在心灵上的沟通和陪伴。当然,心灵上的陪伴不只是陪着聊天这么简单。很多人不懂得陪伴,以为就是要天天发早安晚安的微信。2. 虚荣心。没有女人不虚荣。但虚荣的点有所不同,得看妹子所在的圈子。你有钱,开法拉利去接妹子下班,是能满足她的虚荣心的。但在知乎上,一百个开法拉利的土豪都比不上张佳玮张公子的一个关注更能满足妹子的虚荣心。这就是圈子不同,虚荣的点也不同。3. 价值感。最受欢迎的男舞伴,不是他自己跳得有多美,而是他能让和他一起跳舞的妹子跳得有多美。自己有魅力不算什么,懂得给予妹子价值感,能帮妹子发掘出她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魅力和光彩的男人才是真高手。上述这三个点,其实就是瞄准女人在爱与尊重,社会认同的需求上来开炮的。一打一个准。至于生活上的照顾,体贴,送早餐倒热水什么的。如果姑娘对你没兴趣,就一点不好使。因为你没有抓住姑娘的痛点啊。难道没有你送早餐,她就会饿死吗?差不多就这些,随便扯淡,供君参考。院长来了,我要去吃药了。我在知乎这么屌,请不要告诉他!=======================================我的公众平台:追女孩的学问 【搜索xuexizhuinvhai(“学习追女孩”的拼音)】每天晚上21:00-22:00,我都会在yy语音频道讲免费的两性关系公开课,并与大家互动答疑,详情请见:其它时间进入频道,你可以听到往期公开课的录音。录音是24小时循环播放的。YY语音频道:YY语音软件下载地址:
他那个。。跟用户体验关系不大。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理论,建议买本书看看。中国书很便宜。切忌不要只去百度一下,就以为知道人家在说什么,也别以为马斯洛就真的傻到在那弄几个词汇排排序。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算是早期提供了一个视角,这是很大的贡献。至于需求层次理论,只是提出的一个假设,之后也被无数次休整和批判。就和社会分层论一样。你说,社会真的分层么?很多社会分层理论将人按照职业分层,这合理么?同样职业的人,全都在一个层次之中么?懂一点科学方法论和科技哲学的人会知道,理论只是理论,提供了一个视角,协助人们分析问题。在学术领域内,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做批判。在使用层面,哪怕给自己的思维多一个维度,当作参考,也是有价值的。这种早期理论被乱用的情况非常普遍。马斯洛这个是他自己的研究本来就粗浅,也不冤枉他。帕累托的二八法则被乱用的才真是让人蛋疼。
馄饨炖得一塌糊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将消费者需求分为哪五个层次?_百度知道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将消费者需求分为哪五个层次?
提问者采纳
1. 生理需要基本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包括食物、饮水、住所、睡眠、氧气和性交,即通常所谓的衣食住行。这些生理性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占绝对优势。2. 安全需要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惧、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3. 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渴望归属感,爱与被受的感觉。希望有自己的朋友、爱人。4. 尊重的需要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更重要一些。自己对自我的尊重即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适 当、优势、用途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对自己的尊重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自尊的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人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能为别人所需要。5.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写的这么具体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消费者需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分析马斯洛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可以有,因人而异,因为这种“社会心理学”是经验的学科,就像“人”一样,很多东西事后回忆起来是多变或者是持相反态度的(心理学本身也承认这一点),所以这个理论本身的错误就是层次划分,有些人会为了看似“上层”的价值体现而抛弃“下层”,例如救生队员那一点,其实我想说,很多时候人的意识举动是不受本身举动所左右的,情感和潜意识会驱动人们作出“奉献”的行为,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层次之间也可能会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用静态的文字描述动态的事物,终会形成悖论,以上对掐的那二位,大家看看笑笑过去了也就算了,一个理论专业性强,但终究是过去的文章,讨论别人的思路终究有止境(古往今来死磕《道德经》的不少,得道的有多少?),一个是优先人生中某一地域的见闻,也有其限制,此番言论也是,文字能表达的有限,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在这些言论中获得什么,使自己成长,如何去理解马洛斯的理论,或者用它来结局生活中自己和他人的问题。这就是知乎,一个问题,带来的是多种观点多种答案,但这些观点和答案在这一形态下都没那么重要,而是回答问题的人在这一平台展示自己,各得其所,不要舍本逐末。
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嘿嘿。我作为一个深爱马斯洛,精读过马斯洛全集(中文版),又特别擅长讲课的人。我能把这理论扯得天花乱坠,让你深信不疑它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追女孩教练,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单从追妹子的实践上来说,用马斯洛的金字塔去分析妹子需求是要死翘翘的。泡妞中比较好用的需求分析方式其实是这样的:首先按照所说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基础需求,即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层是社会需求,即社会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而上层的社会需求,更好的分类则是套用提到的冰山模型,成就动机,影响动机,亲和动机,三需求呈现并列关系。具体请见他的答案:而在我所搜集的大量泡妞实战样本中,绝大多数妹子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在冰山模型中追求影响力和亲密关系的动机会远远大过成就动机。也就是说,在马斯洛理论中,追求爱与社会认同的动机,远远大过自我实现的动机。只有极少内在力量非常强大的妹子,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所以,在追女孩实战中,可以把女性需求的粗略分类可以分成三个级别,并不算科学严谨,但是极有实战价值,可供各位男性参考。最底层的15%(这个数字是我靠经验估计的,没有来源,下同)。这群姑娘的生存和安全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你有钱,能提供保护,不让她漂泊,是很容易搞定她的。而且是真的得到她的心。但这里要注意一点,你不要以绝对化的经济指标去判断。比如说,你在上海做公务员,不要看不起在上海打工的90后收银小妹。你以为你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实力能吸引她,可是她一点生活压力都没有,去哪里都能找到月薪的工作,朋友一大堆,又不需要养家糊口。她根本感觉不到沉重的生活压力。所以,她不属于这15%。相反,一个月收入1w,家境一般,又恰逢父母身体不好常年住院的上海姑娘,可能更容易为金钱而折腰。(完全是举例而已,不涉及任何地域指向。上海亦可换成北京或广州或深圳等等。)最顶层的15%。这群姑娘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即自我实现动机),并有着强大的行动力。她们可能会跟你发生一夜情,毕竟都是有性欲的。但要从内心真正的搞定她们,让她们长久的爱上你。你的个人内在外在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甚至她们可能都不会那么强烈的爱上某个男人,或者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她们爱的,是自己的生命和事业。想想古董科幻片《星河战队》的女主角,两大帅哥那么爱她,其中一个还挂了,而她最爱的其实是开大飞船。不过一般男人也不会对这样的精神上无比汉子的姑娘感兴趣,除非她长得很漂亮。剩余的是处于中间层的妹子,也许占了妹子总数的70%。在一般的城市里,也许90%的妹子都属于这种。她们不担忧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问题,至少不会为此而搭上爱情。也没有强烈的事业成就动机。她们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和兴趣爱好之外,其内心所思所想的全部基本就是出于影响动机和亲和动机。也就是希望被更多的人喜欢,欣赏,尊重,以及需要人陪伴。感情生活对于她们来说非常重要。要搞定这70%的妹子,泡妞技巧千千万,瞄准三个点开炮即可:1. 联系感。她心灵必然是需要陪伴的。此话虽绝对,但没有错。无论是亲和动机还是影响动机,爱与社会尊重,这都是要别人的合作才能完成的。她们必然需要你在心灵上的沟通和陪伴。当然,心灵上的陪伴不只是陪着聊天这么简单。很多人不懂得陪伴,以为就是要天天发早安晚安的微信。2. 虚荣心。没有女人不虚荣。但虚荣的点有所不同,得看妹子所在的圈子。你有钱,开法拉利去接妹子下班,是能满足她的虚荣心的。但在知乎上,一百个开法拉利的土豪都比不上张佳玮张公子的一个关注更能满足妹子的虚荣心。这就是圈子不同,虚荣的点也不同。3. 价值感。最受欢迎的男舞伴,不是他自己跳得有多美,而是他能让和他一起跳舞的妹子跳得有多美。自己有魅力不算什么,懂得给予妹子价值感,能帮妹子发掘出她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魅力和光彩的男人才是真高手。上述这三个点,其实就是瞄准女人在爱与尊重,社会认同的需求上来开炮的。一打一个准。至于生活上的照顾,体贴,送早餐倒热水什么的。如果姑娘对你没兴趣,就一点不好使。因为你没有抓住姑娘的痛点啊。难道没有你送早餐,她就会饿死吗?差不多就这些,随便扯淡,供君参考。院长来了,我要去吃药了。我在知乎这么屌,请不要告诉他!=======================================我的公众平台:追女孩的学问 【搜索xuexizhuinvhai(“学习追女孩”的拼音)】每天晚上21:00-22:00,我都会在yy语音频道讲免费的两性关系公开课,并与大家互动答疑,详情请见:其它时间进入频道,你可以听到往期公开课的录音。录音是24小时循环播放的。YY语音频道:YY语音软件下载地址:
他那个。。跟用户体验关系不大。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理论,建议买本书看看。中国书很便宜。切忌不要只去百度一下,就以为知道人家在说什么,也别以为马斯洛就真的傻到在那弄几个词汇排排序。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算是早期提供了一个视角,这是很大的贡献。至于需求层次理论,只是提出的一个假设,之后也被无数次休整和批判。就和社会分层论一样。你说,社会真的分层么?很多社会分层理论将人按照职业分层,这合理么?同样职业的人,全都在一个层次之中么?懂一点科学方法论和科技哲学的人会知道,理论只是理论,提供了一个视角,协助人们分析问题。在学术领域内,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做批判。在使用层面,哪怕给自己的思维多一个维度,当作参考,也是有价值的。这种早期理论被乱用的情况非常普遍。马斯洛这个是他自己的研究本来就粗浅,也不冤枉他。帕累托的二八法则被乱用的才真是让人蛋疼。
不会煲鸡汤怎么办?马斯洛关于“需求有层次之分”的理论合理吗?
按票数排序
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嘿嘿。我作为一个深爱马斯洛,精读过马斯洛全集(中文版),又特别擅长讲课的人。我能把这理论扯得天花乱坠,让你深信不疑它的合理性。而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追女孩教练,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单从追妹子的实践上来说,用马斯洛的金字塔去分析妹子需求是要死翘翘的。泡妞中比较好用的需求分析方式其实是这样的:首先按照所说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基础需求,即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层是社会需求,即社会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而上层的社会需求,更好的分类则是套用提到的冰山模型,成就动机,影响动机,亲和动机,三需求呈现并列关系。具体请见他的答案:而在我所搜集的大量泡妞实战样本中,绝大多数妹子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在冰山模型中追求影响力和亲密关系的动机会远远大过成就动机。也就是说,在马斯洛理论中,追求爱与社会认同的动机,远远大过自我实现的动机。只有极少内在力量非常强大的妹子,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所以,在追女孩实战中,可以把女性需求的粗略分类可以分成三个级别,并不算科学严谨,但是极有实战价值,可供各位男性参考。最底层的15%(这个数字是我靠经验估计的,没有来源,下同)。这群姑娘的生存和安全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你有钱,能提供保护,不让她漂泊,是很容易搞定她的。而且是真的得到她的心。但这里要注意一点,你不要以绝对化的经济指标去判断。比如说,你在上海做公务员,不要看不起在上海打工的90后收银小妹。你以为你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实力能吸引她,可是她一点生活压力都没有,去哪里都能找到月薪的工作,朋友一大堆,又不需要养家糊口。她根本感觉不到沉重的生活压力。所以,她不属于这15%。相反,一个月收入1w,家境一般,又恰逢父母身体不好常年住院的上海姑娘,可能更容易为金钱而折腰。(完全是举例而已,不涉及任何地域指向。上海亦可换成北京或广州或深圳等等。)最顶层的15%。这群姑娘有着强烈的成就动机(即自我实现动机),并有着强大的行动力。她们可能会跟你发生一夜情,毕竟都是有性欲的。但要从内心真正的搞定她们,让她们长久的爱上你。你的个人内在外在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甚至她们可能都不会那么强烈的爱上某个男人,或者持续不了很长时间,她们爱的,是自己的生命和事业。想想古董科幻片《星河战队》的女主角,两大帅哥那么爱她,其中一个还挂了,而她最爱的其实是开大飞船。不过一般男人也不会对这样的精神上无比汉子的姑娘感兴趣,除非她长得很漂亮。剩余的是处于中间层的妹子,也许占了妹子总数的70%。在一般的城市里,也许90%的妹子都属于这种。她们不担忧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问题,至少不会为此而搭上爱情。也没有强烈的事业成就动机。她们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和兴趣爱好之外,其内心所思所想的全部基本就是出于影响动机和亲和动机。也就是希望被更多的人喜欢,欣赏,尊重,以及需要人陪伴。感情生活对于她们来说非常重要。要搞定这70%的妹子,泡妞技巧千千万,瞄准三个点开炮即可:1. 联系感。她心灵必然是需要陪伴的。此话虽绝对,但没有错。无论是亲和动机还是影响动机,爱与社会尊重,这都是要别人的合作才能完成的。她们必然需要你在心灵上的沟通和陪伴。当然,心灵上的陪伴不只是陪着聊天这么简单。很多人不懂得陪伴,以为就是要天天发早安晚安的微信。2. 虚荣心。没有女人不虚荣。但虚荣的点有所不同,得看妹子所在的圈子。你有钱,开法拉利去接妹子下班,是能满足她的虚荣心的。但在知乎上,一百个开法拉利的土豪都比不上张佳玮张公子的一个关注更能满足妹子的虚荣心。这就是圈子不同,虚荣的点也不同。3. 价值感。最受欢迎的男舞伴,不是他自己跳得有多美,而是他能让和他一起跳舞的妹子跳得有多美。自己有魅力不算什么,懂得给予妹子价值感,能帮妹子发掘出她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魅力和光彩的男人才是真高手。上述这三个点,其实就是瞄准女人在爱与尊重,社会认同的需求上来开炮的。一打一个准。至于生活上的照顾,体贴,送早餐倒热水什么的。如果姑娘对你没兴趣,就一点不好使。因为你没有抓住姑娘的痛点啊。难道没有你送早餐,她就会饿死吗?差不多就这些,随便扯淡,供君参考。院长来了,我要去吃药了。我在知乎这么屌,请不要告诉他!=======================================我的公众平台:追女孩的学问 【搜索xuexizhuinvhai(“学习追女孩”的拼音)】每天晚上21:00-22:00,我都会在yy语音频道讲免费的两性关系公开课,并与大家互动答疑,详情请见:每天晚上21:00-22:00,我都会在yy语音频道讲免费的两性关系公开课,并与大家互动答疑,详情请见:其它时间进入频道,你可以听到往期公开课的录音。录音是24小时循环播放的。YY语音频道:YY语音软件下载地址:
他那个。。跟用户体验关系不大。如果你想了解他的理论,建议买本书看看。中国书很便宜。切忌不要只去百度一下,就以为知道人家在说什么,也别以为马斯洛就真的傻到在那弄几个词汇排排序。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算是早期提供了一个视角,这是很大的贡献。至于需求层次理论,只是提出的一个假设,之后也被无数次休整和批判。就和社会分层论一样。你说,社会真的分层么?很多社会分层理论将人按照职业分层,这合理么?同样职业的人,全都在一个层次之中么?懂一点科学方法论和科技哲学的人会知道,理论只是理论,提供了一个视角,协助人们分析问题。在学术领域内,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做批判。在使用层面,哪怕给自己的思维多一个维度,当作参考,也是有价值的。这种早期理论被乱用的情况非常普遍。马斯洛这个是他自己的研究本来就粗浅,也不冤枉他。帕累托的二八法则被乱用的才真是让人蛋疼。
马斯洛的理论虽然很漂亮,但缺乏实证,至今没有一个实验能证明,5个阶层一定是如他所说的顺序排列。事实上,每个阶层可以并列,可以交叉,甚至优先级也会改变。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举几个例子。很多人达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并不需要前面的全部四层。比如消防官兵牺牲在救火现场,其实是牺牲了最基础的生存和安全,来换取第四层的“社会认同”和第五层的“自我实现”。而比如周克强、蝙蝠侠中小丑这种角色,事实上他们的“自我实现”也不需要广泛第四层的“社会认同”来满足。再比如现在中国有部分人,为了追求身份上的提升(第四层社会认同),而节衣缩食去买iPhone,甚至逼迫父亲母亲(牺牲第三层“社交需要”),甚至卖肾(牺牲第一层)。如果你是研究消费或者用户心理的话,马斯洛理论会误导你,因为他强调,只有满足上一层需求,才会想进一步满足下一层,而事实上,并不一定是这样。(补充)我更倾向于认为,需求只分上下两层(而非5层),下层是基础需求,即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层是社会需求,即社会归属感、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下层和上层有明显区别,但层内的关系更紧密些。======================对批评的反驳=========================看到胡小迪的回答,我只能笑呵呵了。虽然他说我“几乎每一句话都不是在正确地解释”进行反对,但我细看之下,不过强词夺理、巧言歪曲、指鹿为马。鉴于你拙劣的手段,我不得不进行反击。我引述原文反击。首先我必须提醒你的是,请你把Maslow 1943年,1955年和1970年的3篇英文原文看完(哦你居然应用了他1943年的paper,那我assume你看完了?那太好了),再来指责我或者反驳我。我都懒得批评你这种只看他一家之言的行为。另外,你不要拿一个理论失败者的自我辩解当说辞,他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就是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然后他居然解释为“它不是一種社會性的研究,而是一次旨在解決各種個人道德、倫理以及科學問題的私人性的冒險。爲是指力圖使自己信服,而不是對其他人進行論證”(且不说他是否说过这样的话),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他的确说过可能存在其他途径的话,是不是说,他也承认了他的理论很可能不具备代表性?如果这个理论只对少数人适用,或者只在某些理想状况下适用,是不是说明这个理论缺乏应用价值?(你如果能找出你引用的他这些话的原文,那就更能证明其理论的苍白无力。)下面用马斯洛原文原话来对你的质疑进行反驳,希望你好好学习英语。在马斯洛最早提出其理论框架的1943年的paper中,其声明其理论为"Motivation Theory",即动机理论,并非解释“人的幸福”,将幸福与动机混淆,我不晓得你的专业性在哪里?在这篇最早的理论框架中,马斯洛承认了其缺乏实证,并说明了 “It derives most directly, however, from clinical experience." 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算是你所谓的“大多数情况”吗?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和实验数据Experimental Data在哪?马斯洛自己都承认了,他是缺乏Data的,而仅仅是根据个人经验提供一个研究的框架和理论,需要后人通过实验证实,原文:I conceive this lack of sound facts to be due primarily to the absence of a valid theory of motivation. The present theory then must be considered to be a suggested program or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must stand or fall, not so much on facts available or evidence presented, as upon researches to be done, researches suggested perhaps, by the questions raised in this paper. 因此,我说他缺乏实证,缺乏其框架的严谨性,并无不妥。而事实上你也承认是这样,那你反对个什么劲?再有。在马斯洛1943年的paper中,他明确指出了各种需求之间的层级关系和先后关系,原文如下:If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are relatively well gratified, there then emerges a new set of needs, which we may categorize roughly as the safety needs.
这一句明确指出,安全这种需求是在生理需求满足后才出现的。 If both the physiological and the safety needs are fairly well gratified, then there will emerge the love and affection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and the whole cycle [p. 381] already described will repeat itself with this new center. 这一句则明确指出,感情和爱情是在生理和安全需求都满足后才出现的。而在其解释“自我实现”的形成时,又有这么一句明确的原文:The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 Even if all these needs are satisfied, we may still often (if not always) expect that a new discontent and restlessness will soon develop, unless the individual is doing what he is fitted for. 这一句又明确地指出了需求的先后关系,即先满足下层的need,才会develop一个新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可以很明确地看出的是,马斯洛在其1943年理论初提时(后来的修改我后面会提到),是对分层有着明确先后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理论叫做“Hierarchy”,可能你英语不太好,韦氏词典对Hierarchy的解释中明确写着orders or ranks each subordinate to the one above it.在其1943年的paper中,他也对很多例外情况进行了解释,但一些例外是其继续为自己理论辩解,一些例外则是其认为的病态。篇幅较长,不继续引述了。马斯洛后来在其1955年和1970年的paper中,不断放松这一严格的层级标准,以应对实验者们对其理论的批评,甚至将attachment theory的部分基础理论代替其原有的基础框架,以证明其“belonging was an essential and prerequisite human need that had to be met before one could ever achieve a sense of self-worth”。但这本身就是对其原理论的一些修改,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个四不像。随着修改和批评越来越多,以至于在70年的今天,这个理论已经基本被认为没有实际价值,即使是对你所谓的“健康的人”,也依然不具有价值,因为对正常的、健康的、普通的社会人的试验中,实验结果都只能部分支持其理论。这个理论无论在哪个领域,儿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都只有部分支持,既然不能被完全证实,其理论的完整框架和严谨性就必须得到质疑。比如Maslow的需求分级与财富水平有着很强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会受到“金钱”这个元素的强干扰。另一些实验证明,所谓“高级”和“低级”的需求其实是分立的,并不是如马斯洛理论所言,按高低联系在一起的。引用对马斯洛理论的一篇研究: A review of factor analytic and ranking studies testing Maslow's theory shows that the descriptive validity of his need classification scheme is not established. There are some indications that high and low order needs cluster independently. There is no strong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deprivation/domination proposition except with regard to self-actualization. Longitudinal studies do not support Maslow's gratification/activation proposition and the limited support from cross-sectional studies is questionable due to numerous measurement problems. (Wahba, et. al., 1976)==================下面是吐槽====================学术的东西都说完了,说一下为什么觉得你强词夺理。消防员的例子中,我没有说这是“一类人”,我是按照某个个体来举例的,你曲解我说这是“一类人”,不合适吧?再有,在马斯洛1943年的原理论中,Exception的第七条,他就是按照一类人来说的,原文:Perhaps more important than all these exceptions are the ones that involve ideals, high social standards, high values and the like. With such values p they give up everything for the sake of a particular ideal, or value. They什么意思,懂吗?还有,马斯洛在其理论中,并没有明确定义“好”这个概念,其文章最后的limitation处也提到了自己没有明确定义“the relation between appetites, desires, needs and what is 'good' for the organism”。更何况你也说了,这个理论更注重的是个人(虽然我不认为马斯洛的原意如此),既然个人哲学上的好坏分级就是非常个人的事,需要你一个心理学家来定义来区分吗?卖肾对自己健康的损害,逼迫父母对自己家庭的损害,你是如何得出“非常一小点”和“不会受到太大的妨碍”的结论的?是你个人实验的结果,还是基于社会调查,还是基于你自己的想象?另外,真遗憾,你说要结合管理学理论来看Maslow,我恰好是在Daniel A. Newman教授的组织心理学课上,第一次听他系统地批评Maslow的理论,并指出其理论在组织心理学这么多年的实验中,一直无法得出显著支持。Newman教授虽然年轻,但在Meta Analysis和Research Review上的论文屡获组织心理学界大奖。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番话,我猜开始持有反对马斯洛的观点。请你找出支持Maslow的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的研究,按以下APA citation的格式,发送至cheng58@illinois.edu,抄送d5n@illinois.edu,不胜感激。Reference: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doi: 10.6 Wahba, M. A., & Bridwell, L. (1973). Maslow's need hierarchy theory: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571-572. Pearson, E. M., & Podeschi, R. L. (1999). Humanism and individualism: Maslow and his critic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50(1), 41-55. doi: 10.
手头没书了,只能从维基百科拉点资料,需要的话我可以去翻一下书。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is often portrayed in the shape of a pyramid, with the largest and most fundamental levels of needs at the bottom, and the 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at the top.[1][6] While the pyramid has become the de facto way to represent the hierarchy, Maslow himself never used a pyramid to describe these levels in any of his writings on the subject.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basic four layers of the pyramid contain what Maslow called "deficiency needs" or "d-needs": esteem, friendship and love, security, and physical need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physiological) needs, if these "deficiency needs" are not met, the body gives no physical indication but the individual feels anxious and tense. Maslow's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most basic level of needs must be met before the individual will strongly desire (or focus motivation upon) the secondary or higher level needs. Maslow also coined the term Metamotivation to describe the motivation of people who go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basic needs and strive for constant betterment.[7] Metamotivated people are driven by B-needs (Being Needs), instead of deficiency needs (D-Needs).The human mind and brain are complex and have parallel processes running at the same time, so many different motivation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Maslow's pyramid usually occur at the same time. Maslow was clear about speaking of these levels and their satisfaction in terms such as "relative" and "general" and "primarily", and says that the human organism is "dominated" by a certain need[8], rather than saying that the individual is "only" focused on a certain need at any given time. So Maslow acknowledges that many different levels of motivation are likely to be going on in a human all at once. His focus in discussing the hierarchy was to identify the basic types of motivations, and the order that they generally progress as lower needs are reasonably well met.粗体字大致翻译:马斯洛用一个词“Metamotivation"(衍生动机)来描述一部分超越基础需求的限制进而追求不断地改善和进步的人的动机。受衍生动机而驱使的人,他们的动力来自于第五层对而不是前四层。马斯洛清楚地意识到需要用“相对地、总体来、主要地”等词来描述相关需求层级的关系,并且认为人类群体是受到某一类需求驱使的,而不是论证某一个单独的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内“唯一”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需求。所以马斯洛认为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是一个人同时追求的目标。他所专注讨论的需求层次只是挖掘和定义动机的基本类型,以及从总体上来逐步实现的这个次序。结论:1. 马斯洛的理论经过近70年的讨论和完善,普遍认为是合理的。2. 在马斯洛的理论中,需求的分别不是“高低”而是一般而言的先后次序。他老人家在所有文献中均没有用金字塔来描述自己的需求层级理论。所谓的“高低”,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衍生出来的所谓“需求金字塔”而产生的主观判断。3.马斯洛很早就认识到普遍代表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别。这也是国外做学术研究十分注重的。
谢邀。我读过人本主义汇编论文《人的潜能和价值》,翻过马斯洛的《动机和人格》,不过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我说说我粗浅的看法,和以上又考据又举例的各位不能比。
(1)理解理论的限度。据说对某个理论的接受会经历从 全盘肯定——全盘否定——部分肯定的过程。
(2)马斯洛理论的核心。我觉得就是两个,一个是需要有高低层次区分,这个我相信,保暖思淫欲,仓禀实而知礼仪嘛。一个是自我实现,这个我也相信。这两个是理论核心。其它的至于层次高低排序,有没有越级的可能,都算理论外围了。
比如我,在这里写这个答案,也许是尊重需要,也许是审美需要,也许是自我实现需要,谁知道呢,都有道理呢。但真有理也抵不过肚子饿。我真的饿了,得去吃午饭了。88。
說我民科啦,不專業啦,什麼都行。這個答案的確沒什麼專業價值,留在這裏給大家批判吧。也可以對比看看專業的人是怎麼分析和解答問題的。-----------------我試着從馬斯洛的觀點去解釋下爲什麼 @程毅南 的答案裏面有不對的地方。僅在說明他對這個理論理解上的疏漏,而非表示我支持該理論,或者他對該理論的批評是錯的。我沒有程先生專業,請大家多看看他的意見。可以比較一下我的錯誤回答和他引用的文獻,然後自己再收集資料加以判斷。程:马斯洛的理论虽然很漂亮,但缺乏实证,至今没有一个实验能证明,5个阶层一定是如他所说的顺序排列。事实上,每个阶层可以并列,可以交叉,甚至优先级也会改变。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這兩句馬斯洛在自己的論文裏面解釋過,說他自己研究的只是「大多數情況」。「自我實現」是他用來描述相對來說最健康的一類人的狀態,他自己也說「我們可以承認一定還有其他通往健康的途徑」。 另外,關於他做的「自我實現的人」的實驗,他在論文裏的原話是:「它不是一種社會性的研究,而是一次旨在解決各種個人道德、倫理以及科學問題的私人性的冒險。爲是指力圖使自己信服,而不是對其他人進行論證。」程:举几个例子。很多人达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并不需要前面的全部四层。第一句話就是錯的。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來說,達到「自我實現」的人必須要先經歷前四個需求的滿足。然而在他成爲「自我實現的人」以後,他可能放棄一些低層次的需求。他可能對生理需求比一般人要求更低,可能比一般人更能忍受飢餓。馬斯洛的原話是:「那些兩種需要都滿足過的人們通常認爲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他們願意爲高級需要的滿足犧牲更多的東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級需要滿足的喪失。」除非是個別極端情況,強行或者有意剝奪、放棄、以及壓抑低級需要及其滿足後出現,比如禁慾,迫害,孤立。程:比如消防官兵牺牲在救火现场,其实是牺牲了最基础的生存和安全,来换取第四层的“社会认同”和第五层的“自我实现”。這個說法是極大地錯誤的。馬斯洛在研究「自我實現的人」的時候,始終是以個體爲單位,從來沒有說某一類人是「自我實現的人」——因爲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們達到自我實現和他們的職業、年齡、年代、性別、種族等等的劃分沒有任何關係。消防官兵的行爲是出於他們的職業需要,與「自我實現的人」個人的人格特徵相去甚遠。說他們是爲了「自我實現」,是非常不恰當的。如果有一個人看到房屋失火,自發地衝進去救人,這樣的行爲可能是在實現他的「自我實現」需求。程:而比如周克强、蝙蝠侠中小丑这种角色,事实上他们的“自我实现”也不需要广泛第四层的“社会认同”来满足。我不認同這兩個例子,因爲這兩個人的心理屬於相對不健康的狀態,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那種健康、沒有防備、從心底裏感到幸福的狀態在他們身上幾乎無法得到印證。要強調一點:並不是只有自我實現者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也並不是只有自我實現者纔有自我實現的時刻。程:再比如现在中国有部分人,为了追求身份上的提升(第四层社会认同),而节衣缩食去买iPhone,甚至逼迫父亲母亲(牺牲第三层“社交需要”),甚至卖肾(牺牲第一层)。「節衣縮食」並不是指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是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降低這方面的需求。逼迫父母,也只降低了他社會需求中非常小一點,因爲這並沒有傷害到他的整體社會關係(作爲一個人的社會屬性)。賣腎也是因爲,他知道他賣掉了也能生存,健康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妨礙,所以也只是降低了他在健康方面的需求而已。程:如果你是研究消费或者用户心理的话,马斯洛理论会误导你,因为他强调,只有满足上一层需求,才会想进一步满足下一层,而事实上,并不一定是这样。如果要想將馬斯洛理論運用到研究中,應該參考將他的理論和管理科學聯繫起來的文章,而不是只看這一理論。所有的理論都顯得有道理,同時讓人覺得空洞,只有將他們運用起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補充:馬斯洛的理論是屬於心理學的範疇,他所討論的是「人的幸福」,探究的是人的幸福與自身需求滿足之間的關係,想要達到的目的是幫助人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性,成爲一個充分的人。既然是從人自身討論如何幫助個體達到幸福,那就證明會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同樣達到目的。你要是不同意個人需求在這一過程中起的作用,可以去研究其他人關於同樣主題的理論。資料: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自我實現的人》(《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發展能夠達到的境界》三本著作的選編)
是合理的,需求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是如果要运用这个理论,比较尴尬。马斯洛提出这个理论模型不是针对社会所面临的某种问题来解决,而是一个概论性的框架,为将来以及后人的心理学研究提供方向。例如美国当代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应到他提出的“意识层次理论”当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从以下现象中看出来:1.进化史。生理需求从生物出现开始就产生了,安全需求是从节肢动物开始产生的,爱与归属需求产生于哺乳动物,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从人类开始的。2.个体发育。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从一出生就有了萌芽,几个月之后才表现出与人亲近的迹象和有选择的喜爱,再晚些可以看到婴儿有对自主、独立、成就、尊重、表扬的要求,至于自我实现,天才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岁时才出现。与需求产生的“萌芽”不同的是,假如个体健康成长,各种需求分别在不同的年龄段展开,主导个体的生活。婴儿为生理需求所主导,幼儿为安全需求所主导,儿童为爱与归属需求所主导,青少年为尊重需求所主导,成年人为自我实现需求所主导。如果个体的发展在某一年龄收到障碍,则停滞在那一水平,或者发展延迟。3.对纯粹的生存的迫切程度。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就越不迫切,也越能更长久地推迟满足,也越容易永久地消失。例如,人们对于安全感需求比对尊重需求更偏执、迫切。与食物、安全相比,尊重是一种非必需的奢侈。4.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更好的睡眠,胃口等等。心身研究者多次证实,焦虑、害怕、爱和优势的缺乏等等,除促成不良的心理后果外,往往还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5.从主观上讲,高级需要不像其它需要一样迫切。它们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被搞错,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需要混淆。能够辩清自己在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对于高级需要更是如此。(因此,接触马斯洛的人们也容易误解“尊重需要”的含义,更容易误解“自我实现”的含义。)6.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像爱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热狂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高尚等效果。7.追求和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8.高级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遗传占优势的需要必须在高级需要的满足之前得到满足,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因此友爱的需要在意识中的显露,要比安全需要的出现依赖于更多的满足。在更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在高级需要的层次上,生活是更复杂了。寻求尊重、地位与寻求友爱相比,涉及更多的人,需要有更大的舞台,更长的过程,更多的手段和分段的目标,以及更多的从属步骤和预备步骤。轮到友爱的需要与安全需要比较时,同样存在上述差异。9.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有更好的外部条件。要让人们彼此相爱,而不仅是免于相互残杀,需要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家庭、经济、政治、教育等等)。10.那些两种需要都满足过的人们通常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他们愿为高级需要的满足牺牲更多的东西,而且更容易忍受低级需要满足的丧失。例如,他们将比较容易适应禁欲生活,比较容易为了原则而抵挡危险,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钱财和名声。与两种需要都熟悉的人,普遍地认为自我尊重是比填满肚子更有价值的主观体验。又如“舍生取义”的行为往往是用牺牲低层需求来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11.需要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即,受爱的趋同作用影响的人数就越多,爱的趋同的平均程度也就越高。在原则上,我们可以把爱的趋同解释为,两个或更多的人的需要融合为一个单一需要的优势层次。当然,这是程度问题。两个相爱甚笃的人会不加区别地对待彼此的需要。对方的需要,的确也就是他自己的需要。12.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寻求友爱和尊重(而不是仅仅寻找食物和安全)的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公仆等等。13.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假如我们承认自我实现的理论,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区别。除此以外,它还意味着,那些在高级需要层次上生活的人,我们期望发现他们有更多更高的趋向自我实现的品质。14.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这可能显得与前面的陈述矛盾。前面的陈述指出,生活在高级需要层次意味着更多的爱的趋同,即更多的社会化。不管听上去是否符合逻辑,它却是以经验为根据的现实。实际上,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又是物质发展得最充分的人。这完全支持弗罗姆的论点,即,自爱(或不如说是自尊)与爱他人是协作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他关于个体性、自发性、自动化的见解也是中肯的。15.需要的层次越高,心理治疗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而在最低的需要层级上,心理治疗几乎没有任何效用。例如,心理治疗不能止住饥饿。16.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触知,也更有限度。饥和渴的躯体感与爱相比要明显得多,而友爱则依次远比尊重更有躯体性。另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远比高级需要的满足更可触知或更可观察。而且,低级需要之所以更有限度,是从它们只须较少满足物就可平息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我们只能够吃这么一点食物,然而友爱、尊重、以及认识的满足几乎是无限的。====================需要澄清的误解=====================1.在这个理论中,“自我实现”只是四个文字而已,我们必须弄清楚在心理学理论中的含义,而不能望文生义。这个词从字面上容易被理解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其实不然,由于这是一个描述少数精英人群的概念,所以其含义难以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完全,于是勉强使用“自我实现”这四个字。马斯洛在《自我实现的人》一书中对自我实现水平的人格特征做了描述(见后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领会这个概念的含义的人,都知道这个概念难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来命名。2.需求属于内在心理范畴,而不属于外在行为范畴。外在行为只是满足内在需求的方式。比如“买衣服的需要属于那一层?”这里的“买衣服”属于外在行为,只是满足内在需求的方式,而不是需求本身。买衣服有可能只是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属于生理需要;也可能是工作需要正装,这时就要追问工作又是为了什么,不断追问下去,可以归于需求层次的某一层或多层。而多数情况下,同一个行为的背后有不止一种需要在驱动。===================自我实现的人格描述====================摘自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一)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这种能力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能够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正确而有效地识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自我实现者往往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独特的东西,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渴望与陈规中,大多数人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非他们自己或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称此为“明净的眼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源泉。”在这里决定的因素是智慧的力量,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现并感受一切的美好。对于健康人而言,未知的事物未必可怕,他们不会否认或忽视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分类和成规化。例如: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性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挫折,但对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令人愉快而且富有刺激性的挑战。(二)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自我实现者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悦纳自我,同时毫不懊悔、抱怨,尽管自己的人性有弱点,与理想有种种距离,但他们仍可以从本质上接受而不感到真正忧虑。我们能够以一个人在接受自然特性时所持的那种毫不置疑的态度来接受脆弱、过失、弱点以及人生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我实现者对现实看得更清楚:他们看到的人性的本来面目不是他们希望中的人性,他们的眼睛不为各种“有色眼镜”所累,从而歪曲、改变或粉饰所见事实的真象。
第一个接受是在各个层次上都能够接受自己,例如爱、安全、归属、荣誉、自尊等,所有这一切都看作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的,他们倾向于接受自然的作用而非愤愤不平。
自我接受与接受他人紧密相关体现在两个方面:他们没有防御性,没有保护色或伪装;他们厌恶他人身上的这种做作。他们能与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那么缺点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使人觉得根本就不是缺点,而只是中性的个人特点。(三)自然地表达自己
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在数量与质量上与普通人有所不同。自我实现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奋斗,而是发展。他们努力成长日臻完美,努力将自己的风格发展得日益全面。普通人的动机是为匮乏性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奋斗。他们的动机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更加成熟、自信、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四)以问题为中心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强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有些任务未必是他们喜欢或他们自己选择的,而可能是他们所感到的责任与义务。一般而言,这些任务是非个人的,不自私的,更确切地说,它们与人类的利益或家庭的少数几个人有关。这种态度对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具有意义,他们超越琐事、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在更加广阔的参照系及笼罩在永恒的气氛发现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意义,它仿佛传播了一种宁静感,摆脱了对于紧迫事务的焦虑,而使生活不仅对自己而且对那些与之相关的人变得轻松了。(五)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使自己感到不舒适,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不安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对待个人的不幸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强烈。这种超然独立也许与其他某些品质有关。首先,可以认为他们比一般人更客观。具有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例如,当面对难题、焦虑、责任时仍然能够谈笑风生,坦然自若。(六)意志自由: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是贯穿于自我实现者的始终的,因为他们是由成长性动机而非匮乏性动机推进的,他们主要的满足不是依赖于现实世界、依赖于他人、文化或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自己的发展和持续成长是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所实现的。正如树木需要阳光、水分与养料一样,大多数人需要爱、尊重以及其他基本需要,而这种满足只能来源于外界。一旦获得了这些外在的满足物,人们内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满足物所填补,个人真正的发展问题就开始了,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问题。这种对于环境的独立性意味着遭遇打击、剥夺、挫折时的相对稳定。
由成长性动机推进的人,他们很坚强,能够不受他人的赞扬甚至自己感情的影响。荣誉、地位、奖赏、威信以及人们所能给予的爱,比起自我发展以及自身成长而言,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要达到这种超然于爱和尊重的境界,最好的方法是事先就有完全同样的爱和尊重的充分的满足。(七)欣赏的时时更新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每一次落日都像第一次看见那么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的,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见到第一个一样是令人惊叹的产物。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这种奇妙的感受并不常见,他们只是偶尔有之,而且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刻到来。他们还能够从生活的基本经历中得到喜悦、鼓舞和力量。此外,还应加上一种特殊体验:对于自我实现者的性愉快,特别是情欲高涨提供的不仅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还有某些基本力量的增强和复苏。(八)高峰体验
对于自我实现的人而言,他们有一种相当共同的极为神秘的主观体验,这是一种气势磅礴、漫无边际、视野无垠的神秘体验。伴随着的主观体验是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体验到更加有力但同时又是孤独无助的感觉,他们感到某种极为重要极有价值的事情发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感受主体被改变了、增强了,因此,他们同时兼有自我的丧失与自我的超越体验。马斯洛曾用神秘体验、海洋感情、终极体验等描述。高峰体验是一些极大增强的、有着自我丧失或自我超越的体验。正如本尼迪克描述的那样:以问题为中心,高度的集中,奉献行为,强烈的感官享受,对音乐或艺术忘我的热切的欣赏。(九)社会情感
由阿德勒提出的,表示一种与人类一体的感情,他们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由于他们在思想、冲动、行为、情感上都与人有所不同,他会常常感到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也会偶尔表达出气愤、不耐烦或厌恶,但仍然能够表现出宽容与理解,因为一些事情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另外一些事他们可明察。(十)理想的人际关系
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对爱的理解的完整,对爱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懂得处理好专一排他的爱情与普通的社会感情的关系,仁慈、爱和友谊同时存在,他们对所有的人和蔼和耐心以及对那些应受谴责的人的严厉,构成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非常平凡,本来他们可以不平凡,他们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以致感到极为痛苦,但仍不明白良好的愿望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果”。二是他们能够吸引一些钦佩者、朋友甚至崇拜者,但他们可以较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十一)民主的性格结构
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明显的民主特点,对大多数人认为明显而重要的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包容,并具有深厚的民主感情,他们不管一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所长,就可以向他学习。在学习中表现出真诚与谦逊。因为他们确信:与可能了解以及他人已经了解的相比,自己懂得太少了。他们还有一种最深奥也最模糊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对于恶棍,他们似乎不愿意超越某种最低程度去降低、贬损或侮辱其人格。(十二)区分手段和目的自我实现者能够很好地区别手段和目的,他们致力于目标,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他们较常人更有可能纯粹欣赏“做”的乐趣,又能享受“到达”的乐趣,同时能够欣赏“前往”本身的快乐,他们通常能将机械的平凡的活动变成具有内在欢乐的游戏、舞蹈或戏剧。正如韦特海默所说的那样:大多数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具有将某些陈腐的程序、机械呆板的体验加以转变的能力。(十三)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他们确信:自我实现者的富有思想性的、哲理性的幽默比普通的双关语、笑话、妙语、揶揄和开心的巧辩更能带给人思索与启迪。恶意的幽默、体现优越感的幽默、反禁忌的幽默都不会使他们感到开心,自我实现者的幽默是更加紧密地与哲理相联,它通常笼统地取笑人类的愚蠢,忘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妄自尊大,有时以自嘲的形式出现。(十四)创造力
自我实现者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与莫扎特型具有特殊天赋的创造力不同,而与未失童贞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通的创造力一脉相承,它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大多数人随着对社会的适应逐渐丧失了。自我实现者保持了这种以新鲜、纯真、率直的眼光对待生活的方式,或者先像大多数人一样丧失了它,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失而复得。
这种创造力并非总是以创造艺术作品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健康人格的一种显现,仿佛是映在世界上的投影,或者仿佛为这个健康人所从事的任何工作涂上一层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是富有创造力的木匠、园丁、职员。一个人会以源于自己性格本质的某种态度、精神来做任何一件事,甚至可以像儿童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观察世界。
这些人较小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与阻力,较少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类型。即更加自然、更具自发性和人性。(十五)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从赞同文化和融合于文化意义上讲,自我实现者都属于适应不良。他们能够与文化和睦相处,但从某种深刻的、意味深长的意义上,他们抵制文化适应。并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超脱于包围他们的文化。
他们是自主的人,对文化进行权衡、分析、辨别,然后作出自己的决定,他们喜欢独立于他人,喜欢独处,对熟悉的习惯的事物的需要及偏爱不像一般人那样强烈,他们更多的受个性原则而非社会原则支配。
然而,如果我们把他们同过分社会化、行为机器人或者种族中心主义相比,我们就会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假定:他们是另一个亚文化小组,更少文化适应、更少平均化、更小模式化。他们处于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按照文化的相对接受到文化的相对分离的顺序排列的。(十六)自我实现者的缺陷
自我实现者是现实的人,因而他们有着世俗的欲望与人性的弱点。他们也会不时地暴露出易怒、暴躁、乏味、自私、沮丧等弱点,他们会因自身的坚强而显得有些无情,他们也会因其仁慈而犯错误;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自我实现者会犯错误,但他们能够恰当地加以纠正。
任何一个理论都不能绝对化,每个理论的存在肯定都有一定道理和从某个角度出发的可解释性,对于不同思维或者不同经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每个理论都有其存在意义和解释性。但是正因为如此,理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体性,而且由于人类并不能完全的成为真理,只能不断无限接近真理,所以每一个理论,哪怕最完好的理论都有可颠覆和可修正性,而不能一成不变的看做届时所有事件的判断标准。面对任何理论都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可变通性。
最后,需要完整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具体所指,这些伟大的理论家对名词概念的界定和我们日常理解常常有差异。
需求层次理论重构思考多年里有许多朋友都跟我一样对层次理论的“层次”抱有疑问。虽然对马氏的论著并没有深入研读,不过我还是以自己的专业对“层次”这一部分进行了一点思考。希望对知友们也有帮助:
有一定的道理。杜甫听一个老和尚讲止观经,突然想起老婆娃儿还没饭吃呢,于是写道: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
《西方心理学史》
第十五章——人本主义心理学:二、根本缺陷(一)具有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烙印……(二)忽略社会发展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三)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经验 (主观) 范式的重要性,尚缺乏有力的实证性检验和支持。本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把实验 (客观) 范式和经验 (主观) 范式两者统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构想。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大多偏重于现象学的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停留于横向研究 (cross-section study) 而缺乏纵向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 的检验,样本 (sample) 较小而实验较少,信度 (reliability) 和效度 (balidity) 不无问题,有力的实证支持显然不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实证性验证,尚属于探索性的尝试。对此,马斯洛毫不讳言地说:
我就是腾不出时间来进行一些计划周详、控制严谨的研究。它们将要耗费许多时间。尤其这对我有限的生命而言 (罹患心脏病——车文博注),要逐一验证这么多观念,实非力所能及。
我自己只从事一些小规模但可立即获得结果的试验性研究。一般而言,研究对象至多也只有十来个。这些成果如公诸于世,似乎略嫌不妥,但却使我个人相信,它们是真确的,终有一天会获得证实。
他的这个高低,并非高低贵贱的高低。而是指底层需求和上层需求,有一个优先级别的意思。一个没填饱肚子的动物,是不会想着别的事的。
我觉得我那个层次都有,但那个层次都不完美。
需求层次理论很松散,大概知道就行了别太当回事。当代心理学是严格要求实证的。我目前看到的心理学书有提到需求层次的,但是都没什么实证材料。
我觉得非常合理,饱暖思淫欲,淫欲都满足了,就能更专心干点更高级的事了。
下面这篇论文——Maslow's Theory of Motivation: A Critique 说得比较清楚了:这里结合我自己的理解简单总结一下,马斯洛理论的几个主要且关键的不足包括:1、错误地假定人的需求都是天生的,忽略了文化和环境的影响;2、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促使高层次需求的出现这一核心论点在某些情况下是错误的;3、可能错误地理解了高层次需求与低层次需求的关系,高层次需求也许是为了满足低层次需求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4、自我实现需求与其他层次需求并没有本质差异,它们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一致,都是通过“不满足”来驱动人的行为。
属于合理的,但也不能拿个案来说事,因为它毕竟是理论,不是定理,所以你不可以完全相信,它毕竟还有特例。马斯诺五个层级实际上又分为两个大的层级,最下面两层是低级需求,上面三层是高级需求。我觉得这两个大的层级的划分是合理的,因为人毕竟要先填饱肚子,这样才能想其他的。不过在次重申,不乏缺乏特例。
个人觉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有很大合理性的。人生来就是有很多需要,基本需要是必须满足的。这样才能促成成长需要的实现。他所说的低级和高级需要,是一个层次概念,并不是我们阶级社会的等级概念。试想,我们生活的哪一件事不是需要分层次完成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有高一级层次的需要。对于任何人来说,生理需要水,空气,食物等都是生存必须的。一个人如果这些条件无法满足,很可能会铤而走险。比如抢劫,比如犯罪。一旦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变得重要起来,这种需要包括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等。以此类推,继续产生尊重的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马斯洛将各种需要做了一个等级的划分,但对于不同的个体,各种需要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些人需要不断地证实自己是受人喜爱的还是被人厌恶的,而也有人对生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有更强烈的需求,还有人更侧重于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成为自己能力所及的人的需要。另外,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需要。
我觉得马斯洛的理论在当今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当意识到人的低级需要无法满足时,可以激励他,转变心态,用高级需要调节低级需要。比如单亲的家庭孩子学习意识差,不自信,敏感,脆弱。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鼓励他,激励他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当他的高级需要是实现时,例如成绩优秀,表现优异,发展其他的兴趣,同学们都认可他。反过来又可以满足了自己的低层次需要。所以马斯洛对于当今学习理论的研究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这话题够发100篇文了。尝试解读马斯洛人是有需求的。但是,马斯洛所提到的“层次”,并不是指“需求”本身,而是一个应对需求的决策心理模型。要知道,马斯洛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老人家的文是为了解决管理学之中的激励问题,通俗来讲是为了“猜测他人需要”,而不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人的决策是有权重的,是有先后序的。但是,带有权重或带有先后序关系的元素并不一定严格排列成层次/顺序结构。它们也可以是树状结构。例如一个人同时向两个需求分配资源。人对于需求的决策是稳定的,尤其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在稳定的条件下。但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心理决策过程是不同的,效用评价函数也是不同的。同时,人的决策信息是会失真的。决策权重并不一定严格等价于需求权重。通俗来讲,人会犯错,会自己坑自己。自己的想法价值观是多元的,决策方案是多样的,马斯洛的心理决策模型很难达到人人一致。然而,抛开心理决策过程不谈,让我们站到上帝视角俯瞰每个人,是否能够发现人们稳定不变的需求及其层次呢?也就是说,人是否存在一些确定的、不以心理过程为转移的需求呢?是的。而且基本等价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瞧,一个模糊而有待完善的理论,居然可以变换成另一个稳定而严谨的模型,多么有趣。具体请读者自行排列吧。
马斯洛理论要是对的,这世界就没有挨饿的艺术家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斯洛需求层次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