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切从重生步步为营txt开始 的分类号是 期刑名是

王文杰个人资料图片照片 - 黑旗教程网
王文杰个人资料图片照片
王文杰个人资料图片照片1997年进宋江武校习武学文,1999年入狗娃艺术团,开始习武德为先的培训,重在文武兼备。11岁开始参演《水浒少年》,随后在多部影视作品担任主演,而后由岑建勋引荐,被成龙选中,参加拍摄成龙监制的新一代打星《武术之少年行》,之后随成龙赴法国康城影展"戛纳电影节"宣传亮相,大显身手吸引了上百名中外媒体,广受好评!成龙更钦点王文杰、刘峰超、王菲为自己的新一代接班人。   儿时曾参与拍摄的《水浒少年》电视剧首播中央八套,随后在CCTV-1/CCTV-8/CCTV-12套多次重播,并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飞天奖”长篇少儿电视连续剧一等奖。   《狩猎者》曾荣获第六届“百合奖”最佳动作奖。被评为电视电影十年?观众最喜爱的动作类电视电影:《狩猎者》  姓名:王文杰 生日:   生肖:龙   民族:汉族   身高:1.76   体重:68kg   星座:天蝎座   血型:B型   爱好:旅游   擅长武器:枪、鞭(九节鞭)   偶像:李连杰   愿望:爸妈健康平安   出生地:山东临沂   生活态度:成熟的面对这世间诸多的事态,努力,持之以恒。   昵称:杰少(粉丝称)
电视剧  2011年《刑名师爷》导演:袁晓满 作者:沐轶 饰演:辛格   合作演员:吴奇隆、霍建华   2011年《夫妻那点事》导演:汪俊 饰演:贾小天   合作演员:黄磊、陈数   2010年《后宫甄执返佳荩褐O 作者:流潋紫 饰演:爱新觉罗弘历   合作演员:孙俪、陈建斌、蔡少芬、张晓龙   2000年《水浒少年1》导演:徐静波 作者:刘玮 饰演:贾妮   2004年《水浒少年2》导演:徐静波 作者:刘玮 饰演:贾妮   合作演员:潘元甲、刘杰、陆亚萍 电影  2007年《武术之少年行》导演:司徒永华(成龙监制) 饰演:李一   合作演员:洪金宝、刘峰超、毛俊杰、张晋   2009年《十月围城》导演:陈可辛 饰演:包十   合作演员: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谢霆锋   2006年《一梦十七年》导演:严高山 主演:巴合提江   2006年《夜袭》导演:安澜 饰演:铁头   合作演员:王挺、贺丹丹、刘天佐、徐洪浩、三浦研一等   2004年《七剑》导演:徐克 饰演:哆哥哆--剑童   合作演员:黎明、杨采妮、甄子丹、金素妍、孙红雷
  张佳宁,新生代演员,因出演《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潘美丽一角,被人熟知。张佳宁  姓名:张佳宁   婚姻状况:未婚学历:大学本科  个人经历:中央戏剧学院05级表演本科一班  出生日期:日  座右铭:想看到彩虹  就必须先经历风雨  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尽量宽容  为了自己的以后  多微笑 做善事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情  田雨,男,北京人,中国内地影视演员。前女友是出演《色,戒》中的女主角汤唯,传因为汤唯出演《色,戒》而分手。日大陆版《暗恋桃花源》排演三周年在北京演出当天与女友月亮(快男的舞蹈老师)登记结婚。田雨
相关文章:
本类好评图文仙拚仙,拼死猴齊天
仙拚仙,拚死猴齊天
——以分類械鬥為主題的台灣古典詩文作品比較
&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兼任清雲科技大學講師
本文先從成千上萬首台灣古典詩文中,以「竭澤而魚」式的搜索出關於分類械鬥為主題的作品,再進一步的爬梳與探究。筆者總共找出了藍鼎元(文)、曹謹(文)、葉廷祿(文)、劉家謀(詩)、查元鼎(詩)、鄭用錫(詩、文)、林占梅(詩)、陳維英(詩)、林豪(詩)以及陳肇興(詩)等十位文人相關的作品。透過傳記資料的掌握,得知他們各人的身份背景、所面對的人群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時代背景,以及在械鬥案件中的遭遇、採用的文學體裁、對械鬥起因的看法等,都不盡相同。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後,發掘出其作品之所以產生異同的原因。肯定了台灣文學作品與歷史社會之間的緊密互動、寫實手法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源遠流長;以及同樣的一個械鬥主題,在各種文體、各類作者的手中,是如何以不同的風貌展現。本論文乃因此具有以下四項研究成果,其一、透過綜合比較,「械鬥」此一台灣社會史上的重要現象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有了更全面性的了解。其二、以此創作主題來觀照各家作者的人格特質與詩文特色所在。其三、以史證詩/文。釐清詩人作品中難解難曉之處。其四、以詩/文補史之不足。文學作品本身也是珍貴的歷史材料,只是看我們要如何剪裁與運用罷了。
關鍵詞:台灣古典詩文、清領時期、分類械鬥、林占梅、鄭用錫、陳肇興
台灣古典詩文之發展源遠流長,從號稱「海東文獻之祖」的沈光文以降,作品數量甚多,其中「披沙揀金,往往見寶」,除了文獻價值之外,其文學性亦頗為可觀。然而,迄今未受到應有的注意,能有幸成為國語文教育的教材者有如兔角龜毛,實在非常可惜。若著眼於文學與歷史之間自古以來的密切關係,正如鍾惺評論曹操的樂府詩是「漢末實錄,真詩史也」(《古詩歸》卷七),台灣的古典詩文也可視為當時社會的「實錄」記載,於各種志書之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在台灣史當中,漢人移民具有濃厚的「異人」性格(楊翠,310),勇於對抗社會上的不公不義。或者「視大人則藐之」,對抗唐山來的眾多貪官污吏,移民們往往一呼百諾,愍不畏死;或者閩粵漳泉各分氣類,壁壘分明,種種爭水偷牛、看戲賭錢的小摩擦也釀成翻天覆地的大械鬥。尤其後者可謂台灣社會史的一大特色,在各地留下了相關的諺語(如「咸豐三,講到今」)、風俗(如北港吳蔡械鬥、台中南投的洪林械鬥、羅東的陳林李械鬥等,都形成其各姓後代不准互相通婚的禁忌)、廟宇(如有應公廟、大眾爺廟)等等。當然,在知識份子的詩文作品當中,也有相關的記載。
首先,所謂「分類械鬥」,是清代官方文件中用來專指發生在台灣的人民聚眾以武器相互鬥毆的事件(林偉盛1996,263-264),而民間則稱之為「拼」。以其「分類」之不同,又可分為七種:異省(如閩粵械鬥)、異府(如同為閩省的漳泉二府械鬥)、異縣(如同為泉州府的三邑與同安各縣械鬥)、異姓、同業、不同樂派、不同村落等(廖風德,23)。
在我國清領古典文學史上,曾經以本地之械鬥為主題而創作詩文作品者,有遊宦/幕文人藍鼎元、曹謹、劉家謀、查元鼎、林豪,以及在地文人鄭用錫、林占梅、陳維英、陳肇興、葉廷祿等。此十位作者依據其時間、地域,可大略分成五組:
藍鼎元、曹謹、葉廷祿
分屬1721年及1844年,乃較早期的三位。尤其前二者的作品對後世有不小的影響。
劉家謀、查元鼎
屬於1850年-1854年之間,兩者且皆為遊台詩人,都針對北部地區而言。
鄭用錫、林占梅
主要都針對1853的竹塹地區械鬥事件,兩人同屬當地重要的本地文人。
陳維英、林豪
同樣針對1853年台北的大型械鬥。
與械鬥相關的作品數量頗多,主要針對中部的械鬥案件,故獨自一組。
藍鼎元的作品代表的是台灣分類械鬥之濫觴(由朱一貴事變所引起),其他諸人則是處於台灣械鬥頻率最高的1850年代(參見附錄),他們面對的是同樣的主題,而彼此在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心境、切入的角度、觀察的焦點等,是否有什麼不一樣呢?以下便薈集上述諸文士作品而詳細分論。
貳、各家分論之一
一、藍鼎元、曹謹與葉廷祿
藍鼎元(),字玉霖,號鹿州,福建漳浦人。鹿州在1721年隨其族兄藍廷珍(南澳鎮總兵)來台鎮壓朱一貴起義,當時閩籍的「鴨母王」原本與粵籍的杜君英共同領軍攻入府城,後來因為利益分配不均以及閩粵分類的意識導致雙方自相殘殺,乃台地械鬥之始(台灣史上的械鬥先閩粵而後乃有漳泉、再有異縣、異姓、同業等不同分類性質者),正如道光年間貢生林師聖所云:「其禍(指「閩粵械鬥」)自朱逆叛亂以至於今,仇日以結,怨日以深,治時閩欺粵,亂時粵侮閩,率以為常,冤冤相報無已時,可勝道哉!」(《台灣採訪冊》,35),鹿州為藍廷珍撰寫的這篇〈諭閩粵民人〉(收錄於《東征集》中)亦為台灣古典詩文中以械鬥為主題的第一篇作品,其重要性正在於此。本文大略可分為三段,首段先敘述官府處理當時一件閩粵械鬥的情況,簡潔扼要的向閩粵雙方人民告知之所以如此判決的理由依據:
鄭章毆死賴君奏、賴以槐,按問抵償。聞汝等漳泉百姓,以鄭章兄弟眷屬,被殺被辱,復仇為義,鄉情繾綣,共憐其死。本鎮豈非漳人?豈無桑梓之念?道府為民父母,豈忍鄭章無辜受屈?但賴君奏、賴以槐果有殺害鄭章兄弟家屬,應告官究償,無擅自撲滅之理。乃文武衙門未見鄭章片紙告愬,而賴家兩命忽遭兇手,雖欲以復仇之義相寬,不可得已。況賴君奏等建立大清旗號以拒朱一貴諸賊,乃朝廷義民,非聚眾為盜者比,鄭章擅殺義民,律以國法,罪在不赦。
文章一起手便訴諸同鄉情誼而拉近官民距離,化解對方疑慮與敵意,讓他們對於接下來要講的話能夠容易聽受;並且條舉鄭章理虧之處,表明不得不如此判決的原因。收尾語氣斬釘截鐵,令人凜然。
汝等漳泉百姓但知漳泉是親,客莊居民又但知客民是親;自本鎮道府視之,則均是台灣百姓,均是治下子民,有善必賞,有惡必誅,未嘗有輕重厚薄之異。即在汝等客民,與漳泉各處之人,同自內地出來,同屬天涯海外、離鄉背井之客,為貧所驅,彼此同痛。幸得同居一郡,正宜相愛相親,何苦無故妄生嫌隙,以致相仇相怨,互相戕賊?本鎮每念及此,輒為汝等寒心。
由於在首段說「本鎮豈非漳人?豈無桑梓之念?」,唯恐粵人心生疑慮,所以在本段就先闡明自己對台人一視同仁,一定秉公處理。緊接著敘述閩粵雙方「同是天涯淪落人」,何必苦苦相逼?「何苦」兩字之反詰、「為汝等寒心」之感嘆,足以令對方赧然無語。此乃動之以情,意欲閩粵民人好生反省,痛改前非。
今與汝民約!從前之事,盡付逝流,一概勿論。以後不許再分黨羽,再尋仇釁,各釋前怨,共敦新好,為盛世之良民。或有言語爭競,則投明鄉保耆老,據理勸息,庶幾興仁興讓之風。敢有攘奪鬥毆,負嵎肆橫,本鎮執法創徵,決不一毫假借!其或操戈動眾相攻殺者,以謀逆論罪,鄉保耆老管事人等一併從重究處。汝等縱無良心,寧獨不畏刑戮?本鎮以殺止殺,無非為汝等綏靖地方,使各安生樂業。速宜凜遵,無貽後悔!
此段再回扣首段之主題,約定雙方切不可再冤冤相報,鄉里頭人更要約束鄉眾。若再發生械鬥行為,不只起事者,連鄉保耆老都要一齊面對嚴厲的法律制裁。語氣由上一段之懃懃款款轉為冷面森然,乃軟硬兼施之法,正如王者輔所評:
分門樹黨,古今第一禍患,雖在民間亦然。相戕不已,即成叛逆,此必至之勢也。殺人償命,事屬尋常。緣兩造有閩、粵之分,是以嘵嘵不已,皆由未知理法耳。先以情理國法開示,使之曉然明白。中間純是言情,以動其固有之良心。末後威之以法,以繩其蟠結之妄念。開誠布公,焉得不令人心服?(藍鼎元,81-82)
說好聽是「開誠布公」,其實就是話講得很露骨,尤其是這句「汝等縱無良心,寧獨不畏刑戮?」,其威嚇之貌,躍然紙上。但是,鹿州此文通篇明白曉暢,不掉書袋,淺近易懂(讓下層人民容易接受);且扣緊主題而不蔓生枝節;所言皆切近可行,實是一篇極為成功的曉諭之作。
曹謹,字懷樸,任鳳山知縣,任淡水同知。曹氏是台灣清領時期有名的循吏,他在淡水同知任內曾作有一篇〈勸中壠泉漳和睦碑文〉,收錄於《新竹縣采訪冊》中,注云:「在縣南二十五里中港街(耀按:今苗栗竹南)慈裕宮。高六尺四寸,寬一尺八寸。正書十五行,行四十六字」(239),目前實物猶存於該寺廟(即聞名遐邇的「中港媽祖」)中。所謂「中壠」是指中港與後壠(今苗栗後龍)兩地,根據1926年的資料,竹南與後龍兩地的「泉籍:漳籍:客籍」的比例分別是64:31:4以及70:13:12(《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4-15),實如曹文所云,乃漳泉混居之地。在1844年(道光24年)彰化縣爆發漳泉械鬥(即陳肇興〈遊龍目井感賦百韻〉中所述及之「陳結案」)時,中港與後壠的街庄頭人互相約定阻絕非法之徒造謠煽動、趁火打劫,情勢乃安堵如常,彰縣的械鬥並沒有蔓延上來(也與林占梅扼守大甲溪畔有關)。所以,此碑乃當時曹同知為了嘉許雙方這次的優良表現,並希望當地人民都能記住這次的教訓,永久避免分類械鬥之禍,於是特地勒石為記,並非如洪敏霖所說是事平之後所立()。
本文大致可分為三大段(文長不錄),首段說明分類意識之無謂:「至同在台,亦台人而已矣」;次段叮嚀人民切莫盲從他縣之械鬥行為,不然,在一時衝動而導致生靈塗炭之後,「至是,而始悔當時苟其閉戶靜觀、同心約束,萬不致此,亦已晚矣」;末段則希望後人好好依循這次「聯盟結好」的模式,永離械鬥之害:「所願自今以後,爾無我詐、我無爾虞,不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共敦古處之風;行將睦附錄:〈清代台灣械鬥發生頻率表〉
資料引自許達然〈清代台灣械鬥發生頻率表〉(26),筆者製圖。縱座標為次數,橫座標為年代。
參考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首字筆畫排列,另外,以書名列出者(作者不詳)則取書名首字筆畫排序。凡「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皆簡稱為「台文刊」。
1.丁紹儀(1847在台),1873(1957),《東瀛識略》,台文刊2。
2.《文學批評術語辭典》,l999,王先霑、王又平編,上海:上海文藝。
3.王者輔,1732(1997),〈《東征集》序〉,藍鼎元()《東征集》,台文刊12。
4.《台案彙錄庚集》,(1984),台文刊200。
5.《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8,台北: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6.《台灣私法人事編》,1994,台文刊117。
7.《台灣府志》,(1984),台文刊64。
8.《台灣省通志》,1973,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9.《台灣採訪冊》,1830(1987),台文刊55。
10.《台灣通志》,1894(1993),台文刊130。
11.《台灣通志》,1987,台文刊130。
12.台灣新本土社,2001.2,〈台灣新本土主義宣言〉,《台灣e文藝》,1,30-89。
13.《台灣詩鈔》,1970,台文刊280。
14.《台灣慣習記事》,1984,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鄭喜夫、謝浩譯編,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15.左宗棠,(1997),《左文襄公奏牘》,台文刊88。
16.田啟文編著,2003,《台灣古典散文選讀》,台北:五南。
17.朱景英,1984,《海東札記》,台文刊19。
18.江寶釵,l999,《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吳希潛,1866(1957),〈《東瀛記事》序〉,《東瀛記事》,台文刊8。
20.李瑞騰,1997,《《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
21.李筱峰,l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
22.貝青喬,1845(1968),《咄咄吟》,台北:文海。
23.林占梅,1964,《潛園琴餘草簡編》,台文刊202。
24.林振棨,1873(1992),〈北郭園全集序〉,鄭用錫《北郭園全集》,台北:龍文。
25.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1996,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263-288。
26.林偉盛,1988,《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7.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
28.林翠鳳,l999,《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台中:弘祥。
29.林豪(),1870(1957),《東瀛記事》,台文刊8。
30.恠我氏,1995,《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31.姚瑩,《東溟奏稿》,(1959),台文刊49。
32.姚瑩,1829(1957),《東槎紀略》,台文刊7。
33.威爾弗雷德?L?古爾靈、厄爾?雷伯爾、李?莫根、約翰?R?威靈厄姆著,姚錦清、黃虹煒、葉憲、鄒溱譯,1988,《文學批評方法手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34.施懿琳,1996,《清代台灣詩所反應的漢人社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35.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
36.《重修台灣府志》,1747(1987),台文刊66。
37.《重修台灣省通志》,1993,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38.《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987),劉良璧、錢沬、范昌治纂輯,台文刊74。
39.《重修鳳山縣志》,1764(1993),台文刊146。
40.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台文刊87。
41.翁佳音,2001,《異論台灣史》,台北:稻香。
42.《淡水廳志》,1871(1963),陳培桂編撰,台文刊172。
43.《清一統志台灣府》,(1960),台文刊68。
44.許達然,1996,〈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23,1-81。
45.陳肇興,1878(1978),鄭喜夫校訂,《陶村詩稿全集》,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46.黃秀政,1995,《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7.黃美娥,1999,《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48.《新竹縣志初稿》,1897(1959),台文刊61。
49.《新竹縣采訪冊》,1962,陳朝龍輯,台文刊145。
50.廖風德,1996,《台灣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1.劉家謀〈海音詩〉,(1958),《台灣雜詠合刻》,台文刊28。
52.樊信源,1974,〈清代台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台灣文獻》,25:4,90-111。
53.鄭用錫,(1994),《北郭園詩鈔》,台文刊41。
54.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
55.謝金鑾(),1953,〈蛤仔難記略〉,丁曰健編《治台必告錄》,台文刊17。
56.謝章鋌,1858,〈觀海集序〉,劉家謀《觀海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57.藍鼎元,1879(1958),《東征集》,台文刊12。
58.顧敏耀,2002,〈一部龍井興衰史:陳肇興〈遊龍目井感賦百韻〉社會—歷史分析〉,《第二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
59.顧敏耀,2003,〈「字號」與《題名錄》?陳節婦和林提督—陳肇興相關史料的發掘與解讀〉,《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政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步步为营 桌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