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主题属于什么研究阶段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以湖南省临澧县J村为例(可复制论文) 摘要文章是有关湖南的一个村庄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希望能通过访谈中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定性研究,探讨处于亲子分居和父母间隔性缺席的情境中的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特征,这一留守境况会对其人格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与这一留守境况如何楣互作用,匿守儿童群体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制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等问题。文章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父母间隙性的缺席”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如何和孩子们进行互动的;第三,留守儿童又是如何看待父母外出以及监护人对自己的教育。本文将具体通过描述留守儿童的Et常生活,监护人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并且描写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来说明问题。最后的结论是,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不利影响,留守孩子缺乏一个可模仿的对对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生活悲惨,情感上空虚,而是不同的监护人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尽管父母的外出会使他们之闻缺乏感情交流,但是也让孩子们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幼儿教育; 隔代抚养Ab(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stractThe paper is a research on left-off children’S home education of one village of HunanProvince.In line with the first-hand data,the author hopes to answer the foliowingquestion:what iS the primary feature of the left.off children at the situation of parents’absence intermittently and separateness of parent and child.which will how to exert on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what is the influence?These two factors,homeeducation and the left.ofr(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 situation.will how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What iS furtherquestion to our education system and social institutionalism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pared with the children fostered by their own parents,there seems much morecognitive crisis occurring to the growing-up of left-off children.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guardian’S effect on the left一0frchildren iS varied from person toperson.In a word,we cansafely reach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exa(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ct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hildren if theirparents leave them at home for a long time.Last conclusion,parents go out,work to left—off children for adverse effect,left—ofrchildren have lacked of a clearer target.but a not all one left-off children 1ive a lifemiserable.hollow 011 the emotion.but different guardians will have a different impact onchildren.Though the going out to enable and lack the affection exchange between them ofparents.1et the ch(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ildren’s life have basic guarantee.Keyword:left-separate and take theplace ofraisingII独创性声明y 939859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蚪冉时间:乙r’‘年‘月旷日l I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部或部分内容。研究生签名:_叶冉时间:Ⅵr9 5年6月心日导师签名时间:‘为勺≤年舌目f≤日1.1问题的提出第一章绪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出现了大规模的人13流动。劳务输出成为农民谋生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多数农民供子女上学的直接经济来源。子女的教育问题给农民工流动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导致农民流动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口流动的规模持续扩大,主要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迁移型流动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多处在青壮年时期,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广义上来说,“流动人I=1子女”主要涵盖了两个类型:一是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即户籍不在城市而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的儿童;另一个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即父母外出务T后依然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余凌、罗国芬,2003)。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而“留守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问题研究却非常之少。由于户籍制度、经济条件、工作性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外出务工的农民更倾向将(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子女留在流出地。多数外出打工者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多数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托付给亲戚邻居:甚至还有一些家庭.成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把十二三岁的孩子留在家中,他们既要打点自己的生活,又要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因此。当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子女的教育、生活状况、心理等问题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时,而另一部分数量颇多的留守儿童却被忽略了。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入城市,使其在养育、家庭教育、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留守儿童是一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从留守儿童群体的自身发展来说,“留守儿童”问题己成为社会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把三种教育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是我们必须也应该给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在留守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子女,留守儿童多被代养或寄(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养,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山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研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现和探索留守家庭特有的教养现象的规律,加深其认识;可以揭示留守家庭中抚养者与留守儿童中的互动,进而揭示出家庭在传统的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及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规律。1.2相关研究科学需要积累,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一次梳理,作为此次研究的基础和参考。目前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中,芡于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居多,且其中以现状调查和政策性研究居多。它从总体上来说集中在两个方面;.耋詈奎些_丈耋要圭兰耋耋耋量,,,。。,,。,,,。。,,,,。,,,,。。。,。。,,釜耋:耋。i!耋,一是对现状的调查(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二是对策研究,即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1.2.1留守儿童的现状(1)时代背景及庞大的数目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后才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光明日报”在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报道1中指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像安徽、河南、四川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打工的民工都在400万人左右”。“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7,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李陈续,2002)。2004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的困难和问题。(2)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关系到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关系到决燕部门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问题现在是众说纷纭,罗国芬就目前留守儿童的规模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1000万人。日,教育部邀请专家和有关部门同志召开座谈会讨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于留守儿童的数最,会议的新闻稿指出,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现己超过1.3亿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的官员基本上都认同这一数据。第二种看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主任、副研究员孙宏艳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6755万。第三种看法,《中国青年报》日《留守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里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人。第四种看法,据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江西予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中提到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来源:淘豆网[/p-2199929.html])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但目前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从1000万到1.3亿的几个数据,相差如此悬殊,而看上去似乎都有根有据有“权威”。那么,这儿个数据中,到底哪个数据更为接近事实呢,或者说,儿个数据都没有科学的依据。罗国芬在文中分析了规模统计所出现差距的原因,一是现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两个数据,都来源于估算,而不是来源于社会统计、抽样调查和统计推断。二是对留守儿童留守年限没有具体限定,没有表明到调查时间为止,到底有多长的时间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在家乡的情况才能叫做留守儿童。三是没有具体界明留守儿童的年龄,没有表明“6岁以下”和“15至18岁”的“留守”儿童是否也属于“留守儿童”。因此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留守儿童的“6—14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操作定义拦片面。(罗国芬,2005)不论目前留守儿童的具体数目是多少,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就是留守儿童的数目宏大,并且随着农民T的外出规模的扩大,将会随之增加。并且叶敬忠在书中指出农村中潜藏着的留守儿童数最和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是成正比的。最后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一点(叶敬忠,2005:69)。《农村‘留守儿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是光明口报2002年所报道的,笔者是摘自.2.2留守儿童教育f*-I题的探讨(1)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八十年代席卷中国大地的“民工潮”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作为对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的冲击而提了出来,但是这些关注多是集中在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问题,指出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低于城市,甚至低于农村。还有人认为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孙红玲,2001)。另有文章分析指出,农村人口外流对于留守儿童少年教育来说消极影响火于积极影响(未一喜,1998)。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近几年才被学术界所关注。关注的焦点多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的变化。对于父母外出是否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带来影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结论。有的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与父母在家的儿童学习成绩并没有差异。有的学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学习成绩会较大的负面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的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者最初的假设是父母的外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但闻卷的分析结果却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与父母在家的儿童学习成绩并没有差异,父母外出并没有对儿童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影响(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2002)。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结果发现,父母外出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父母进城务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上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火多数学生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所下降。所以调查结果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多达54.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范先佐,2005)。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进行的“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山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留守儿童中成绩排名在中下等和下等的人数略多。并且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学习带来了一定影响。父母外出后,部分孩子的辅导者出现了转移,由父亲辅导转为哥哥姐姐、母亲辅导的人数增多。但是少数孩子的辅导者出现空缺,他们“需要,但是没有人辅导”(叶敬忠,2005:95)。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描述使人们对其的教育状况有了一个人致的了解,而各种对策的提山也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借鉴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做出了贡献。但是,一方面,这种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只关注教育制度的改革,忽视了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脱离社会整体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对策的探讨只关注宏观社会结构的相关因素,而忽视了留守儿童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2)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够与这些儿童在一起生活,这可能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①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组织,是亲密的群体。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家庭内部的构造。它包括家庭的人口数、夫妇对数和数等。对于家庭结构的区分方法,我国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美国等西方学者提出的划分方法。它是按家庭构成的代数与夫妻对数为主要依据并参照了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划分为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既由父母和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其他家庭,即以上类型以外的家庭,如隔代家庭,即祖孙两代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即由于丧偶或离异等原因;核心家庭中失去父母亲一方的家庭等(郑杭生,)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段成荣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如下类型:第~种类型,儿童单独留守。他们根据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这种类型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儿童年龄已经比较大。父母流动外出后将儿童单独留在家乡,儿童独立生活;其二是父母外出后凡童在户口登记资料上显示为“单独留守”,但在实际上由居住临近的亲属(比如儿童的祖父母、伯伯、叔叔、舅舅,等)提供帮助。这两种情况相比较,后一种更为普遍。第二种类型,父亲外出流动后,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第三种类型,母亲外出流动后,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第四种类型,父亲外出流动后,儿童、母亲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在一起;第五种类型,母亲外出流动后,儿童、父亲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在一起:第六种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流动,儿童留下来与其他亲属麸同生活。在这类家庭中,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者更为普遍。这类家庭的结构十分复杂,由于人口普查资料本身的特点,无法详细地对这类家庭进行细分。但是,从中提取出一个特殊的类型,那就是儿童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而没有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简称这类家庭为隔代留守家庭。表l一1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慝努簟囊。潮黪戮鬻醮碧潺豢囊■薯曩_ 一i谶菸留守,£童寡磨在全部留守,0鬻家庭审饼古%儿童单身留守 4.4l与父亲单独在一起 2.46与母亲单独在一起 7 37与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 8.04与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 25.96与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员在一起 5l 76其中:隔代留守家庭 20.60合计 100,OO资料来源:段成荣,2005,《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表3。所谓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是指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在的家庭(黄小娜等,2005)。人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是有害的(吴传芳、黄进弟,2004)。留守儿童的不完整家庭是经济现代化而派生出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家庭结构。每个家庭内42.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i论lll耋。。。,,,,。,,,,。。。。。。。。。。。,。,,。,,,』塞:耋,,:坠!!————————一!!!!!!!!!!自!!!目■_j_■_l_E目!E|g!!!g!!!!目_g_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的教育职责的传统,而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TlltcrJL!i!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更火的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家庭父母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的减弱,甚至丧失。由于其他扶养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一切都将对儿童的个性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李慧民,2002)。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圊。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1:会导致父母的非自然缺损,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杨正伟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神经过敏性高并伴随内向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田小兵、杨正伟等,2003)。②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隔代家庭”是指由三代以上组成,但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即由祖辈和孙辈组成的家庭。关于中间“断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间一代长期外出经商、务J二、求学.或死亡。本文所关注的隔代家庭特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父母在外打工时。教养留守儿童的使命主要由爷爷奶奶承担。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第一,隔代抚养者年龄大,精力有限,而且大多受教育程度很低。因而受文化素质及自身能力的限制,教养者所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相当少,缺乏有意识的家庭教育。第二,传统的认知结构、思想、生活习惯很多和现实有一定差距,儿童从祖辈获得的“模式”很多是和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容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第三,由于隔代亲情,抚养者大多数对孩子溺爱;溺爱导致要求的放松和原则的失效,常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李全棉,2004)。还有的父母将孩子寄养在叔叔、舅舅等亲友家庭中,亲友代管教育孩子亦有所欠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精力难以投入教育孩子方面:二是孩子不属亲生,多有顾虑。易造成监管不力甚至迁就顺从,抑或管而无效,被儿童误解,产生逆反心理,这容易使儿童产生过敏、怀疑和忧虑等精神行为问题。第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或年纪已大或力不从心,或忙于自己的事而无暇顾及孩子,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至于孩子在校的表现概不过问,即使老师进行家访,他们也表面应付,根本不主动与学校配合。学校教育一旦失去了家庭教育的配合,就很难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姚丽娟,2005)。打工族子女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I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其在家庭结构、家庭抚养方式、家长素质等家庭要素方面均存在诸多弊端,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心理障碍。③亲子教育缺失婴幼几学龄前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打工族子女多在幼儿时期就离开父母,由祖辈代管,大部分代管者只能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小儿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可使婴幼儿社会早期经验不同程度的缺乏。这些儿童常常表现出情绪行为发展的异常。如有的缺乏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曼II ' _' Itl I,ml I曼社会主动性和积极性,退缩、感情淡漠,甚至将熟人视为陌生人;有的则恰好相反,过度活跃,过分依赖他人的关注和喜爱,表现出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同时社会早期经验的缺失也制约了儿童智力的发展,使其智力的总体水平和起点较同龄儿童偏低(李薇、谭代林等,2000)。另外,从家长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来看,从小与家长接触较多的儿童与家长接触少的儿童比较,前者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后者少(吴传芳、黄进弟,2004)。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缺失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度相关(李国华、李艳祥,2003)。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忙于赚钱,一年半载偶尔回家1次,疏于与孩子交流。由于和孩子的接触时间短暂,无法切实感知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陡。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亲子教育缺失。儿童对父母之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和缺失,易引起一种心理压力,使儿童或是烦恼抑郁;或是过于顺从,缺乏主见;或是狂放不羁,调皮捣蛋(王艳波、吴新林,2003)。而这种需求的缺失可能会驱使他们去寻求补偿,有研究发现当儿童在家庭中无法获得适当需要的满足时,会寻求同辈群体的补偿方式。农村打工族子女组成的同辈群体.缺乏来自父母及老师的关心指导,因此,很多活动是盲目的,而且受影视影响的倾向十分明显。调查发现农村打『[族子女群体常常通过打架来解决纠纷,并时常观看暴露、荒诞和凶杀的影碟(王志红,2002)。这些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不良社会诱因的影响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另外,留守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走向两极端:一是认为自己外出挣钱不容易,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考第三名不行,就要第一名,结果使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厌学、逃学;二是认为上学成绩的好坏无所谓,反正认识几个字就行,考不上学就外出打工,结果使孩子过度地放纵自己,甚至染上恶习(彭金兰,2005)。1.3基本概念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n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段成荣,2005)。本论文所研究的是6岁到16岁的儿童。在《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关颖对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做出了如下总结,在对家庭教育狭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对象而言的。即狭义是指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广义是指父母在内的家庭所有成员的教育。(关颖,2000:28)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的特点,把家庭教育界定在家庭所有成员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隔代家庭,指由三代以上组成,但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即由祖辈和孙辈组成的家庭。关于中间“断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间~代长期外出经商、务工、求学.或死亡(李全棉。2004)。本论文所关注的隔代家庭特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所谓“隔代抚养”是指家庭中,由于时问或空间的原因,父母对青少年的抚养未承担主要责任,而把这种责任转嫁到青少年的祖父母身上。1.4相关理论个体由婴JL§ll成人,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到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学范畴中个体的杜会化。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主体。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6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初始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也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认识与适应既定环境的结果,但其主要还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_}=Ij。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作为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不仅最基本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次级社会化的很多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教育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日常生活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包括饮食起居、待入接物等内容;人生态度与行为评价的形成,包括生活志趣、互动准则等内容:职业评价与职业知识技能培养,包括职业选择、劳动活动等内容(宋林飞,1987)。个体社会化的很多方面都是由家庭教育来执行和完成的。(1)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化理论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自我产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3岁,预备阶段:4-8岁,嬉戏阶段:8岁以后,团体游戏阶段。米德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个独特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具有两面,他称之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富有创造性和独特的性格,对他们的态度作出反映;客我是自我社会方面,体现他人的态度,是社会化的产物;没有客我就不能产生有序的社会互动,没有主我,社会互动将变得呆板和单调。米德的概化他人告诉人们怎样理解自我。(2)心理学的社会化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是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叉称“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许多基本原则。埃里克森认为,人除了具有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通过临床观察与经验总结发现,人格的发展历程并非如弗洛伊德所肯定的那样,在六岁以前已经完成,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他将这一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一个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特殊矛盾:①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18个月左右),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②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矛盾;③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④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勤奋与自卑的矛盾;⑤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⑥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左右),亲密与孤独的矛盾;⑦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与自我专注的矛盾;⑧达到完善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完善与绝望、厌弃的矛盾。这些在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都包含着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妥善解决这些矛盾,促使其沿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是各个阶段人格发展的任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非常强调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进化史(或称幸+会化)的影响。在火众传播发达的今天,媒介对个体社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突显。媒体的社会责任即是根7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文档介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以湖南省临澧县J村为例(可复制论文) 摘要文章是有关湖南的一个村庄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希望能通过访谈中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定性研究,探讨处于亲子分居和父母间隔性缺席的情境中的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特征,这一留守境况会对其人格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与...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时间: 11: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