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成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怎么写发展部工作计划应该怎么写

【职业规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本 (WORD档)P23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职业规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本 (WORD档)P23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所在位置:
作者:武汉市旅游局
发布日期: 14:26:01
访问次数:526次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章& 客源市场分析
第四章& 发展环境分析
——对外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现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与维系四方的交通区位功能作用。
——圈内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国家将建设8条城际铁路,合计里程约557公里,将实现武汉至周边8市“1小时交通圈”和城市圈内各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到2012年,在武汉城市圈内将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和管理智能化。
——管理体制尚待创新:目前城市圈内各城市大都沿用了中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即各级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不同级别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事企不分、条块分割、职能弱化以及管理空白和缺位的格局,导致资源破坏和利用效率低下。
——区域合作机制不够完备:城市圈一体化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圈内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松散,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旅游资源重复开发建设现象较普遍,旅游营销大多各立门户,旅游企业小、弱、散、差,城市圈旅游业整合机制尚未形成。
——核心城市旅游产品缺少创新:武汉市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落后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老产品“三菜一汤”仍是武汉市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还不具备地区影响力。
——其他城市旅游产品缺少特色:除武汉市外,其它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还存在低档次、低水平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旅游产品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产品为主,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不高,旅游产品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
“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区域知名度。
“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机遇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政府观念上,这是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一次探索和有效实践,有利于旅游进入更加有序化、高效率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旅游发展实现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第二,从市场运作上,资源整合和整体营销将获得更多便利,“两圈”之间、以及武汉市与“两圈”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动,有利于各地发挥旅游比较优势。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且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为城市圈旅游业朝着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空间。如此同时,国家已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优先领域,形成中的高效便捷的国家和区域综合运输网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未来3至5年,随着我国各大客运专线的全线贯通,高速铁路将成为城市圈与国内外重要的旅游交通选择。
近年来国内已形成了环渤海、江浙沪、海南岛、云贵川和大西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域。其中江浙沪等起步较早的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现正处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海南岛等地又正在谋划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从总体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核心城市武汉的竞争力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旅游业发达城市。
在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建设方面,武汉城市圈面对着省内宜昌和襄樊等知名旅游城市的竞争;在旅游品牌开发方面,必须面对周边武当山和神农架等强势旅游品牌的压力;在省内两圈互动齐驱的新格局中,鄂西旅游圈比武汉城市圈更具有生态优势。
第五章& 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开发不能“太城市化”,景区景点建设中应避免因人造景观而破坏原生态环境,尤其是要禁止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建设。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旅游发展模式,秉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推广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和绿色旅游,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圈优越的自然本底条件。
在形象设计、主题提炼和产品定位等方面体现错位竞争的思想。圈内加强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兼顾圈内一致性与圈外差异性,壮大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
借助现代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各种服务设施通道,连接各旅游景点和旅游区等节点,并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使城市圈旅游业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竞争与协作关系紧密的运行网络。
加快建设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以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和国家5A级景区等知名品牌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有竞争力的品牌,打造一大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跨省市精品旅游线路,并依托形象载体实现品牌传播,塑造旅游品牌的强势形象。
充分挖掘武汉城市圈优越的自然生态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经济目标: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1696万人,年均增长7.9%;国内旅游收入1039亿元,年均增长12.1%。到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572209人次,年均增长15.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3557万美元,年均增长13%。
——社会目标:到2015年,实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量比2007年翻一番的目标。以旅游业为载体,促进城乡就业、农民增收、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目标:保护城市圈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托武汉首义文化区、光谷动漫产业园和武汉欢乐谷等重大项目,开发富有荆楚文化、首义文化、三国文化、动漫文化等资源特色的新型产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互动。
——环境目标: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保护城市圈水体环境、地热资源和绿色植被,旅游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达到国家标准。
——品牌目标:到2015年,建成3-4个5A景区,新创16—20个4A景区;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和1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新增5—6家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与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5个旅游强县、10个旅游名镇和6个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
——近期(2010-2015重点建设与整合资源):到2015年,旅游业发展为城市圈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武汉城市圈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中期(2016-2020打造品牌与全面提升):旅游业成为城市圈重要的支柱产业,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扩展国际市场,初步成为国内外游客市场的重要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
——远期(2021-2030稳步扩展与完善体系):旅游业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方面迈向国际领先水平,力争在国家旅游产业链中构建城市圈的高端市场。
第六章 &旅游形象规划
——城市圈综合体尚未形成:圈内城际差异性与城乡差异性明显,武汉与其它城市的互补性较差,区域市场交往基础薄弱,区域共同的文化标识模糊,区域整体形象尚不明确。武汉城市首位度极高,武汉的城市形象对其它城市与区域的形象起到了替代和遮蔽作用。虽同属楚文化区,但各城市的地脉与文脉差异明显。
——“生态型城市圈”成为愿景:武汉是百湖之城,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自然地理环境得水独优。区域水网密布,山水相连,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空间使城市圈具备了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的自然本底基础。城市圈“生态型区域”的未来形象对本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将起到引领作用和本底勾勒。
——区域旅游形象尚不明确:现阶段旅游业在城市圈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城市之间旅游发展缺乏互动联系,政府与企业也缺少自觉进行旅游合作的历史基础,也没有旅游形象整体运作的历史机会运作,加之武汉在圈内的强势地位和高知名度,武汉的城市旅游形象屏蔽了区域旅游形象,故亟待塑造城市圈旅游的整体形象。
——城市个体旅游形象不鲜明:圈内有的城市旅游刚起步,尚未完成将旅游资源转换为旅游产品的阶段,没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也不可能在旅游形象引领下的品牌旅游产品系列,因而无法有效吸引市场注意力。少数城市虽有旅游规划和形象设计,但旅游形象设计及效果不佳。
——旅游形象宣传促销较薄弱:由于缺少整体推介,国内外旅行商和游客对本区域内各城市知晓度不高,或者对于武汉城市圈的了解支离破碎。圈内城市在各自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促销上也显得“有心无力”和“捉襟见肘”。
——区域特色与市场导向相整合:既要反映城市圈自然与文化、社会与环境的特色,充分发挥本区域无法复制的资源优势,更要体现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对市场需求趋势进行准确把握。
——优势聚焦与观念领先相融合:在对城市圈旅游资源多种优势比较的基础上,集中突出旅游资源中“特中取特,优中选优”的焦点。
——提炼共性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集中体现城市圈各区域旅游资源表现出来的共性,同时在城市圈主体定位统领下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和不同层面的定位。
——旅游形象附加要素:一是城市圈居民旅游参与的总体特征(人脉)表现为积极响应,友好热情;二是客源市场旅游诉求的总体特征(商脉)为自然、休闲、健康与快乐。
——三大形象定位支点:以水为主的山水要素。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缘水而立,地方文化依水而生,区域发展因水而兴,人居环境得水而优,水是城市圈发展的灵魂。江和湖是城市圈“水”的主要形态,是城市圈自然本底的第一优势,也是本区旅游形象定位的优先要素。以都市文化为主的人文要素。武汉城市圈在山水间充盈的是多彩多姿的都市文化元素,众多名人传奇热血所铸就了荆楚人性本色,灿烂历史文化体现出了荆楚人文精神。对人间真情的无限向往以及勇敢快乐的精神所反映的人性是城市圈旅游形象定位的特色要素。以快乐休闲为主的需求要素。在休闲时代中人们开始更加亲近自然,更加偏爱使自己健康而快乐的绿色休闲方式,旅游需求朝向“自然、休闲、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客源市场的快乐休闲需求趋势是城市圈旅游形象定位的响应要素。
——主体形象核心理念:武汉城市圈——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
——分区形象:武汉大都市旅游区(武汉、鄂州、黄石、孝感) “江湖汇聚、人文荟萃、都市精彩”;大别山生态旅游区(黄冈) “红色革命圣地、绿色休闲胜地”;九宫山-温泉休闲旅游区(咸宁)“避暑名山、三国赤壁故地、内陆核电新城、中国温泉之都”;江汉平原湖乡旅游区(天门、仙桃、潜江) “古云梦泽诗意,江汉湖乡风情”。
——系统性:主体形象与分区形象是一个系统,传播过程中应注意整体推介;
——持久性:旅游形象传播是长期的系统工程,形象传播应有连续性,做到与时俱进,持久而时新;
——灵活性:针对不同市场、借力不同时机、营造不同事件来适时、适地、适事地开展旅游形象的传播工作。
——建立政府主导的区域旅游形象传播制度:区域旅游形象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效应,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区域旅游合作中所塑造的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必须系统有效地向目标市场传播。城市圈旅游形象的传播必须由区域政府联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旅游形象协作传播制度来实现区域旅游形象传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传播制度应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主体界定、形象宣传资金保障体制、形象传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形象传播活动管理等四个方面。
——目标市场形象传播策略:城市圈旅游形象推广工作是将“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这一理念形象换化为具象的视觉形象,可以通过节事活动整合(形象整合传播)、节事活动整合(形象整合传播)以及联合公共关系活动等,立体而统一的传达给目标受众。
第七章& 空间组织规划
第八章 旅游产品规划
——近期(年):近期发展要把握三点:一是深度开发传统观光产品,增强观光产品的文化性与体验性;二是是利用山水生态和荆楚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三是针对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对武汉市“商务会展型、都市休闲型”旅游功能的定位,完善核心城市武汉的会展设施与服务,大力推进会展商务旅游产品建设。
——中期(年):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彻底变化,形成观光、会展、休闲、文化“四位一体”协同并进的局面;面对市场个性化需求不可阻挡的趋势,针对不同兴趣市场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与数量,提高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多样性、高品质的产品选择。推动圈内旅游精品建设,初步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远期(年):以观光、会展、休闲和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以专项旅游产品为辅的复合型多元化产品体系得到巩固发展,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档次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增加,城市圈精品级旅游产品获得市场认可。
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的基点:依托城市圈各地良好的自然本底条件,在休闲旅游中着力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共语的环境氛围,并在提高旅游品质上下功夫,在深度上下功夫,在精细上下功夫,将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态基质凝聚为一种新的旅游文化。
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在继续开发城市休闲(度假)产品和乡村休闲(度假)产品的同时,将共同重点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的城中型、群湖型的全新旅游业态——湖泊滨水休闲(度假)产品。从湖泊环境休闲力、湖泊基础设施休闲力以及湖泊管理与服务休闲力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都市湖泊旅游圈的竞争力。
在建设和完善城市圈旅游产品体系过程中,应首先推进其中核心产品建设,以核心产品建设来启动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在上述以观光、度假休闲、会展商务、文化体验为主导的产品体系中,根据城市圈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自然、度假(休闲)、健康、体验(快乐)”的需求,并结合城市圈1+8旅游合作开展以来所形成的产品建设基础,重点推出的八大主打旅游产品是:科教文化旅游、工业旅游、温泉养生度假旅游、红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三国文化游、宗教文化游和体育休闲游。八大主打产品中再筛选21个核心产品,如首义之旅(中国近代史教育之旅)、武汉名校修学游、“汉阳造”之旅(近现代工业遗产旅游)、“武汉制造”之旅(两型社会现代工业旅游)、咸宁温泉城(温泉休闲之都旅游)、应城汤池温泉小镇(精品温泉小镇旅游)、红色大别山之旅(大别山精品红色旅游)、“领袖遗址”红色武汉之旅、大东湖时尚水都、梁子湖梦幻渔乡、江汉水乡、生态大别山、绿色银色九宫山、东吴古都之旅(鄂州)、黄梅佛教禅宗游、武汉宗教文化游、仙桃沔城宗教文化游、环保安湖自行车运动休闲游、泛梁子湖高尔夫运动休闲游、泛金银湖高尔夫、赛马运动休闲游。
——中国旅游精品线路整合:“中国长江三峡”之旅;“中国名山名水”之旅;“中国都市休闲”之旅。
——中部地区特色产品线路整合:大别山、井冈山和太行山红色文化之旅;三国文化经典之旅;中部山水精彩游。
——圈内主题产品线路整合:山水生态滋润之旅;荆楚文化滋润之旅;城乡生活滋润之旅。
第九章& 项目建设规划
——武昌古城及首义文化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25.68亿元,其中政府出资41.95亿元,规划首义文化区房屋拆迁、建设辛亥革命博物馆和辛亥大道、生态文化、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多功能街区及危房改造等6大工程。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范围以辛亥年间武昌城城墙范围为基础,东北到中山路,南到津水路、巡司河,西到临江大道,总面积7.7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3亿元。
——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会展服务中心和会展名城,规划建设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建成后是武汉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档次最高的会展中心。项目总投资78.3亿元,用地67公顷,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会展场馆46.6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25.3万平方米、会议中心7.95万平方米、写字楼28.48万平方米等。截至2009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2亿元,正在进行主展馆和会议中心主体结构施工,即将启动酒店项目建设。
——武汉巴登城:武汉巴登城项目总体定位是以巴登地区时尚高端温泉休闲生活方式为核心,打造中国一流的、生态的、开放的、人文的、都市娱乐的,集温泉度假、人文居住、生态体验为一体的中部地标型生态体验、循环经济示范区。巴登城位于武汉南部江夏五里界,距武汉市中心城区20余公里。自然环境优美,交通畅通发达,人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大冶市保安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大冶市政府拟投资45亿元,在武汉城市圈内打造一个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区。保安湖是长江中下游南岸一个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湖区流域面积 53.28平方公里,环湖长度116.12公里,地处大冶市西北部,毗邻鄂州市和武汉市。该湖水位稳定,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标准。
——立项依据:东湖比之西湖的显著优势在于水域面积和自然景观;明显劣势在于人文价值含量不如西湖。东湖要想赶超西湖,不适合走人文之路,而只能从塑造全新定位、打造全新东湖入手。围绕东湖,把许多不同的规划要素有机结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综合考虑大都市景观、环湖景观、水域景观、生态景观以及科教人文景观等因素,以高科技手段打造“科技东湖,时尚水都”。
——基本理念:“生态东湖、魅力东湖、时尚东湖、科技东湖”和“打造国际时尚休闲水都”。
——功能定位:以湖光山色为主体,融合文化风情、高科技动感乐园、国际会展与艺术中心,集观光、休闲、度假、艺术、会展、狂欢和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时尚休闲水都。
——重点建设内容:实施“东湖东进”工程,打通东湖风景区与武汉东边湖泊群的水上通道,建设十余条水上游览观光通道;激发水上活力,修建水上嘉年华动感乐园,打造动感东湖;打造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发展会展旅游;修建湖心岛,采用湖底隧道与外围交通相连,岛上建造大型水上文化艺术中心,提升东湖旅游文化含金量;东湖夜景打造,开发夜游东湖项目;将九峰森林公园、严东湖、严西湖纳入大东湖旅游圈;景区内及环湖路主要地段机动车限行,倡导电瓶车、自行车、木划及太阳能快艇等环保型交通工具以及建设七大景区与十大景点等。
——世茂嘉年华:世茂嘉年华项目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畔,由香港世茂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400多亿元,控制用地2万亩,实际建筑用地15000亩,将建设辐射华中区域超一流、生态型、地标性互动式体验中心和室内主题乐园,规划建设超大型室内主题乐园、总部基地、消费体验中心、创智园、多功能星级酒店及商业配套设施、生态度假别墅区和生态居住区等内容。该项目于2009年9月落户武汉市,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征地拆迁和污水、供水设施建设启动, 到2012年部分项目基本建成,互动式体验中心、星级酒店等投入试运营,计划到2015年完成整个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能力2000万人次,年营业额可达100亿元。
——武汉水乡旅游城:浙江正达集团投资80亿元在东西湖区径河农场的西湖打造以大规模水景营造和园林绿化为景观核心的水乡旅游城。武汉水乡旅游城将仿照著名的杭州西湖,以多种形式的大规模水景营造和园林绿化为景观核心,同时又以国外先进的度假旅游产品为参照对象。该项目在主题定位、功能布局、休闲形态、空间构造等方面与目前国内的旅游产品迥然不同,它站在关注人类生活质量、追求人文关怀的高度,以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理念,着力体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与交流,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在景点的分布上,它突破了单纯主题公园的构想,将传统的景区概念彻底打破,把旅游休闲的功能分散到各个社区,是集旅游、休闲、会展、度假、居住、高科技与文化为一体的水乡旅游城。
——武汉欢乐谷:武汉欢乐谷是深圳华侨城集团与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联合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45亿元,融主题公园、都市娱乐、文化休闲、主题酒店、人文居住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性项目,成为国内一流、辐射中部地区的旅游胜地。项目注重与当地历史文化融合,深入挖掘楚文化特色,强调文化内涵,保持华侨城文化先行的作风。在水面处理和水岸线的使用上注重市民娱乐和公众绿地的概念,强化项目的旅游功能。秉承生态环保的理念,在住宅的设置和材料使用上多花心思,强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将努力建设成一个“全新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武汉欢乐谷项目与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优势互补,项目建成后,不仅可加快东湖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可填补武汉市在大型主题公园上的空白,对提升武汉城市功能,加快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等均具重要意义。2011年10月前完成主体公园一期并实现试营业。
——武汉极地海洋世界:该项目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潭经济开发区内,养殖农场黄塘湖以东,金银潭路以南,宏图大道以西,张公堤以北,紧邻武汉市中心城区。旨在建成以极地海洋世界为主题,由休闲、饮食、娱乐、度假、酒店等综合配套设施及其他主题旅游项目、住宅等构成的集科普教育、游乐、购物、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复合性旅游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项目占地55.7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83万平米。
───“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是洪湖市人民政府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加大洪湖湿地的保护和培育,充分挖掘洪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洪湖岸边是家乡”的主题,决定开发兴建的集湿地湖泊与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体育健身、康乐养生于一体的复合性旅游区域。旅游城同时也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先行先试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新型增长模式的城镇典范区、环境友好的宜居新城乡。
——蔡甸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区域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主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位于核心区外,旅游功能有观鸟、探险、野营和科普教育等。拟投资10亿元。
——黄石天井嘴旅游度假村项目: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5亿元,打造高端体验—高尔夫、时尚生活—章畈温泉、度假体验—主题酒店三大板块。该项目周边自然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又是黄石未来10年内商业、高新技术、高档住宅的发展重点,市场前景广阔。建设周期拟定3年,预测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2.5亿元,预计8-10年收回投资。
——孝感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该规划项目布局在“孝感两型社会示范区”内。旅游区规划控制面积约135.2平方公里,距武汉市约40公里,紧靠孝感市东城新区和孝感临空经济区。该项目将最大化地发挥孝感市紧邻武汉大都市、大市场和大交通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的空间集合效应,旨在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环城旅游度假胜地和“两型社会”生态旅游开发的示范地。根据该旅游区良好的水域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近邻武汉大都市消费市场等优越条件,将把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观光旅游作为旅游区的三大功能定向。该旅游区依据现代旅游市场发展走向、市域人文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内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旅游区分为“天上人间”、“浪漫七夕岛”、“激情水云洲”、“时尚欢乐地”、“生态商务区”和“白水湖湿地生态公园”六大功能区。围绕旅游区的六大功能空间,将分阶段规划建设三大类型的旅游项目,即“彰显地域文化的大型品牌游乐项目”,“反映水乡泽国特色的休闲与度假项目”以及“体现大都市居民休闲的现代大型娱乐项目”。
——咸宁星星竹海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拟投资15亿元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的国家4A级综合性旅游风景区。该项目和咸宁温泉度假旅游主题形成优势互补格局,共同体现了咸宁的生态优势。
1.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开发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对开发项目的规划、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全程跟踪。
2.建立武汉城市圈旅游项目招商网和招商项目库:在建设旅游投资项目库基础上,建立武汉城市圈旅游项目招商网,全面推介相关旅游项目。筛选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重点旅游项目纳入武汉城市圈旅游招商项目库。
3.设立精品旅游项目发展基金:积极筹措重点旅游项目发展基金,用于引导精品项目的建设,包括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整体性的旅游宣传促销。
4.建立健全旅游投资引导机制:应制定统一的旅游投资规划,设立旅游项目库,确保优先开发重点项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投资引导机制;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避免项目开发中的短期行为。
第十章 &旅游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 保障系统规划
&|&&|&&|&&|&
版权所有:武汉市旅游局 鄂 ICP 备号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岸区沿江大道133号广源大厦11楼
电话:027-- 邮箱:
质量投诉电话:027-
您是第&&位浏览者,欢迎访问!
武汉旅游局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生涯规划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