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讲赛车的日本动漫赛车,赛车道格拉斯

12月3日 09:49如果你想看而又买不到的话,那么下面是地址,另外告诉各位一个“好消息”,有关部门已经“正式”对独唱团下达了封杀令,要求各大媒体“不报道”。
不过实际上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我们都知道,思想是无法被禁锢的,更何况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的社会里,封禁只会给这本书带来更大的吸引力,在中国历来就有书籍“越禁越红”的说法,而独唱团从“一出生”就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由此可见其主编的“影响力”。
介绍是转的:
拙著将在中国出版,我感到很兴奋。首先,在当今世界,中国人口最多,经济充满活力,政治影响日益增强。作为世界公民,中国人民既需要了解美国历史,也需要知道美国人在学习历史中有哪些错误做法。其次,中国需要《老师的谎言》这样的先例,以激励自己的学者写出一本类似的关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书籍。下面就展开谈谈这两个问题。
我与中国人讨论美国史的经验仅局限于一小批社会学研究生。他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知道的美国历史,远比美国学生知道的中国历史要多。而且,他们对美国历史的理解不是我们美国人在大多数高中课程中所学到的那种被净化了的民族主义见解。他们的理解是批评性的,强调我们社会里的阶级体制的不平等,以及我们有时采取的帝国外交政策。
当然,他们都是来美国学习社会学研究生课程的学生。或许,中国一般没有上过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对美国的了解要少得多――虽然我猜测,他(她)对美国的了解还是要比一般的美国高中毕业生对中国的了解多。
本书的读者或许会问,告诉外国读者美国曾有过伟大的历史,难道真的就不重要吗?美国的作者们难道不应该说,自己的国家做的都是对的,或者,即便他们做错了,他们的动机也是好的?我会回答:不!美国必须直面它所发生的历史事实,而且应该向别人展现这样的历史。
纳粹德国的例子有助于我说明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难道我们希望今天的德国忽略其历史中的那一部分吗?任由他们去声称那些大屠杀――对600万犹太人和60
万罗姆人(即通常所说的吉普赛人──译者注)的蓄意屠杀――从未发生,或者说那些只是战争事件?我们当然希望德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将它们如实地告诉别人。对德国人来说恰当的做法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同样有益的。
我要提醒中国读者,《老师的谎言》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它的副标题“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也不够准确。本书不可能讨论所有的问题。而且,本书强调的只是那些被一般高中历史教科书所忽略或歪曲的问题――那些教科书强调那些可以让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成就。我感到自豪的是,拙著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今天健在的社会学家所写的最畅销的书籍――我自豪,因为我的国家能够容纳这样的尖锐批评。中国能做到吗?
毕竟,不准确的、民族主义的历史学并非美国所独有。我在写作本书时,深切地感到,其它国家也有同样的情况。我读过的一本1970年左右出版于莫斯科的一本近现代世界史书籍,它集中笔墨于“西方世界”,即欧洲与美洲的世界。它关于美国所说的话大多是对的,尤其是关于我们的内战却写得不错。但是它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年间的苏德关系以及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的协议却讳莫如深。
或许每个国家的历史都应该由他人来写!比如,美国的学者可以写一部很好的苏联历史,俄国人也可能写好我们的历史。但是,要写自己的过去,特别是为学校里的孩子们而写时,作者们就难免带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倾向,难免犯一些错误。
对于近期历史,人们特别容易写得很肤浅。从定义上讲,近期的历史是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当年主张结束越战的很多美国人至今还活着。还有一些人过去曾在军队服役,不愿意把自己的军队生涯视为从事了一项被误导的事业。但是作者们不应避开这类有争议的话题。虽然写近期的历史更容易得罪人,但是近期的历史也更容易被写得更好,因为有这么多现存的资料可用,有这么多当事人可以走访。
把近期历史处理得特别糟糕的,不仅是美国的教科书。正如许多中国人和朝鲜人指出的,一些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于年间的历史的描述存在很多的偏见和错误。伊朗的教科书也否定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国的教科书也有含糊与误导之处,特别是关于20世纪的历史。上海一所中学的高三历史教师说:“越是接近现在的历史,政治味儿越浓。因此,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事情,我们只要求学生知道基本的事实,如,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而不要求学生知道那是为什么。”结果,就像《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说的:
"大多数中国高中毕业生相信自己的国家所有的战争都是自卫性的,从未有过侵略或征服的行为。同样,很多中国学生相信,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主要是中国抗战的结果,而主要不是由美国对日本舰队以及对日本在太平洋各岛屿的驻军的重创造成的。同时,美国人认为,中国不允许出现很多的自我批评."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学者与教师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修订教科书是措施之一。然而,让中国的官员发行更符合事实的教科书,不比推动美国私人出版社这样做更容易;实际上,可能更困难一些。2004年,一位资深的官方历史教科书指导委员会成员、上海复旦大学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说:“开诚布公地讲,在中国,在某些领域,有些话题是异常敏感的;你没法告诉人们关于它们的真相。”2
2006年,一位有名望的中国历史学家袁伟时无意中证实了葛剑雄的观点。根据另外一篇《纽约时报》的报道,袁伟时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中国历史教科书“粉饰义和团运动的野蛮性”,呼吁“更全面的”写作。义和团运动乃是100年前的事情。但政府立即进行了惩戒。刊登袁伟时文章的报纸副刊《冰点》被封闭,编辑被解雇。当《冰点》复刊时,刊登了一篇批驳袁伟时的文章。
这类事情促使西方人问:在中国,言论是自由的吗?如果中国的教科书发行机构没有写出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情,那么中国也需要出一本自己的《老师的谎言》,以指出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那些忽略与歪曲。如果中国的教科书不能诚实对待1979年对越战争,不能正确描述由毛泽东的“大跃进”所导致的人的苦难与社会的无序,以及二战结束后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应该有一位、或者一群独立的学者来做这件事。如果愿意,你们尽可以借用我的这个书名。
这样的解决办法――写出一本独立的,与现有的教科书说法不同,或纠正其错误、扩充其内容的书籍,或许比修订教科书本身更好。比如,设想一下一个年轻的学生,当她遇到关于中国、美国、苏联在二战中打败日本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论述时,她还会相信自己的教科书吗?毕竟,那是“官方的”教科书。或者,她会相信《老师的谎言: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吗?这本书有很多的注释,那都是为教科书所缺少的。这时,她就必须思考了。哪种论述似乎更有道理呢?
或许,她的老师应该给一些指导。4
或许,这位学生需要自己去研究。或许,某个社区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以被请来给学生讲一讲。关键在于:现在她必须自己研究历史。其结果要远比单纯地去背改进版的教科书要好得多。一旦她自己去思考问题,她就锻炼了自己批判地阅读的能力。在其毕业之后,这种能力要比她在历史课上所学到的那些具体知识,更让她受益。
目前中国办学的理由是什么呢?诚然,是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或许,是让他们找到好工作。但肯定也是让他们成为中国的好公民。
但是,作为中国的好公民,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使中国的未来变成现实”
这项任务要求他们具有最好的思考、最好的研究、最好的判断力。对于一些问题,中国下一步怎么做?比如,腐败问题怎么办?我们这个星球的石油正日益耗竭,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又更需要分一杯羹,这该怎么办?明年如果出现最大社会问题――那会是什么问题呢?中国该怎么办?
要思考中国下一步该怎么做,中国公民就必须懂得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这就要求公民能够批判性地阅读,从意见中甄别事实,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简言之,这一使命所要求的,正是研究历史所需要的那些技能。
政府始终认为自己最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因此,它们强调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手段。具体而言,政府认为历史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效忠。它们错了。
要想明白政府的这一错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区别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美国19世纪伟大的黑人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把一个国家的“真正的爱国者”
定义为“谴责它的罪恶,并且不为其开脱的人”。相反,民族主义者不分青红皂白为自己的国家辩护。诚然,与美国一样,中国也需要有“谴责它的罪恶,并且不为其开脱”的公民。诚然,我们需要的都是爱国者,而非民族主义者。
让学生去挑战教科书关于过去所教导的那些教条,是培养这种爱国者的最佳途径。这就是我为什么写作《老师的谎言》的原因。我希望中国读者在读它时,不仅仅要找美国出了那些错误,而且要把它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有益地模仿的、批判性地历史写作的例子。
恩,托P2P软件的福,下到了这部片子。我先转点维基的介绍,这个比较系统和正规。
《蓝风筝》是一部1993年中国导演田壮壮拍摄的电影,由于影片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多次政治运动内容,而无法在中国大陆公映,同时导演田壮壮也因此片遭到8年的封禁。蓝风筝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拍摄文革题材电影的典型影片。
影片在1993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
影片演员阵容强大,参演的演员有吕丽萍、李雪健、濮存昕、郭宝昌、郭冬临、张丰毅、丁嘉丽、易天等。其中吕丽萍也因此片的出色表演获得了1993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
IMDB得分:7.7分(1166votes)
& 此片所获荣誉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 1993年
最佳电影奖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93年
最佳电影奖
最佳女演员- 吕丽萍
独立精神奖, 1995年
最佳外语片
与其他反映文革的电影《霸王别姬》《活着》等,《蓝风筝》更直接的反映了文革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国家的政治运动高于人民的人权,电影导演田壮壮准确的反映了事实,而导演的八年封禁也是中国导演最严厉的处罚。而影片被看过观众都评价为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影,同时被认为是田壮壮的巅峰之作。
然后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如果用一个80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眼光去看这部影片,其实是很难去理解的,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去想象和揣测或在当下的人的心情,有很多细节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个人认为导演希望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现他看到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环境和那几件著名的运动和事件的经过。然而我认为这还不够具有冲击力,因为孩子是相对单纯的,如果借用孩子的视角,是没有办法更直观的表现出那些充满矛盾和冲击的场面的,然而我认为最终导演选择这个剧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为了规避影片公映后自己可能遭到的“报复”。
正是在拍摄时最终还是有顾虑导致这部影片有了蜕变却最终没有升华,这是让我感觉最可惜的地方,就差那么一口气的感觉。比如将这部影片拿来同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来比,同样是那个时代,但我认为《看上去很美》的孩子视角会更生动一些,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和安静的孩子,总是前者比较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样。
最后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看的片子,就算我说他有差一口气的感觉,但他也仍然是近代中国颇具思考性的人文类影片了,在传说中的十大禁片里,《蓝风筝》受到的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最大,他也是这些影片少数敢公开挑战中央集权统治下的舆论环境的,并且还是再1993年改革刚开放的年代里,这让这部影片显得尤为珍贵。可惜的是到了今天,人民普遍比以前富裕了,生活和2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这样的“敢说”的影片却几乎绝迹了,这难免让人多少会生出一丝悲壮的心情。
《绝望的人们》,《上访》剧照之一。
纪录片《上访》导演赵亮。
他直面社会中最尖锐的冲突题材,他体验到在他习以为常的生活之外,还有很多更加残酷的生活,他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它们。他是赵亮,这一次,
他为我们讲述“上访”者的故事。
南都周刊记者_ 罗小敷 实习生 石萌萌 摄影_
3月31日,香港科学馆演讲厅。纪录片《上访》放映前十五分钟,观众陆续入场,许多纪录片业界研究人员夹杂其中。当天播出的是纪录片《上
访》长达五个多小时的国内版,这部以讲述中国大陆上访者故事的影片刚刚打败入围的其余七部作品,获评2010香港国际电影节人道奖纪录片竞赛环节最佳纪录片。
工作人员将记者带到演讲厅中间第一排的位置,导演赵亮正用手托着腮看着屏幕。从1996年开拍至2009年完结,这部纪录片前后拍摄时间跨
度长达12年,剪辑花费两年。自《上访》完成剪辑以来,他已经有一年时间没看过了。在此期间,《上访》在海外多个电影节中播放过,2009年3月获康城
(Cannes)电影节选入特别放映单元,5月入选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同年6月,在宋庄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中,两个版本各放映了一次,赵
亮获得中国最重要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的“独立精神奖”。
《上访》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两个小时长的国际版,一个是五个小时有多的国内版。国内版由《众生》、《母女》、《北京南站》三部分组成。其
中,《众生》时长约1个多小时,汇集了各类上访人的不同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不断变化,因为不同的事由走到了上访这条共同的道路上,对上访人群做了一个
全方面的描述,这部分主要解释什么是上访,如何上访。
《母女》则是记录了一对来自农村的母女的上访故事,母亲戚华英从女儿小娟四岁起就带着她到北京上访,历时十二年的漂泊人生。《北京南车站》
将镜头对准奥运会中被改造掉的上访村,记录了有不同背景,抱不同理由,从中国各个角落汇聚而来“讨说法”的群众。
赵亮说《上访》的拍摄其实很随意,有料就去拍,没料时还要做别的工作,断断续续,其间有一年多都没有去拍,主要拍摄时段集中在1996至
2000年、年两个阶段。拍摄起因也很偶然。1996年11月,赵亮结束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课程,开始琢磨拍点什么。有朋友跟他建议
去南站看看那些上访的,赵亮去了后便被这样一个群体震惊了。
刚开始拍时,他并不知道如何选择人物,直觉上觉得有对母女,一老一小,将来应该有意思,没想到就这样一直跟拍了十二年:1986年,方晓娟
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戚华英不堪打击,认为丈夫是被谋害的。赵亮1996年决定拍摄她们时,戚华英已经带着她的女儿方晓娟坚持了十年的上访路,后来
得知自己并非戚华英亲生,方晓娟因为厌倦母亲的管束和没有希望的生活,选择了离开,其间方晓娟被某地方信访局局长认作干女儿,并结婚生女。几年后,方晓娟
携夫带女回到上访村与母亲重聚。
将镜头对准上访人群,赵亮说这样的拍摄经历是一种煎熬。刚开始时他常常是一边流眼泪一边拍,同情与悲悯让他情绪失控,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2003年,他才学会调整自己与被拍摄者的距离,避免受对方的喜怒哀乐影响。但长期关注一种距离自己很远的生活,他觉得很不快乐,“这个已经把我伤着了,
太痛苦了”,以至于到后期再去探访,赵亮常常会不带拍摄器材,即使遇到再好的素材也不想拍了,“硬着头皮逼着自己做,因为上访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有距离,上
访那种生活太不正常了,而老去尝试进入他们的那种生活状态,也让我心里总是怪怪的。”
由于题材敏感,这个过程对赵亮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拍这些东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理压力太大了,我每次去拍摄前都要下很大决心,拍
一次回来真的特别累。”
2004年后,下岗、房屋拆迁问题增加,来京上访的人也随之增多,矛盾冲突激烈。赵亮在朋友的帮助下加大拍摄力度,但对于究竟要拍到什么时
候为止,迟迟未有规划。制片人提醒他如果不做出片子来,拍这么多素材是没有意义的。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南站改造,上访村将被清除,赵亮才
觉得结束的契机到了。
十二年中积累下来的拍摄素材大约四百个小时。许多拍过的人,都被舍弃掉。赵亮说他选择拍摄对象有个标准就是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人,如果不喜欢
就无法交流,也没法听对方讲述。比如上访村中有个夸夸其谈的人,原本有冤案但不上访,在上访村中靠帮人写状子过活。这些在上访村讨生活的人对国家政策、民
主观念等都能说得出一些来,也很受村民崇拜。但因为看到对方身上虚滑的一面,赵亮未将其放入片中,“我是有精神洁癖的人,他们让我不舒服,我也不想他们让
我的观众不舒服。”
当天的观影交流会上,也有观众质疑影片的视觉过于单一,呈现出来的镜头几乎都是上访者,对于他们周边的人群,比如说信访局、收容所等的采访
空缺。而且镜头对准的上访者,许多人看来有精神偏执状况,明知上访没有希望仍然要继续。这样的视觉有过于同情上访者、丑化中国上访政策的嫌疑。
对此,赵亮没有回避自己的主观立场对影片的介入,他认为拍任何影片都只有作者自认的客观,不可能完全的客观,他要呈现的正是让人们了解上访
的现状以及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提醒政府如何贴近民生,有效解决问题。
南都周刊×赵亮:我只关心民生
南都周刊:国际版与国内版(导演版)有何不同?
赵亮:国际版浓缩得厉害,很多事没点透。国内版五个小时篇幅,还是很细致的。我觉得这个影片国人会更爱看。
南都周刊:片子剪出来了,但主人公故事还没完,接下来还会继续拍吗?
赵亮:这个已经伤着我了,身心受到很大的压力,太痛苦了,后来有一段我再去上访村都不拿机器了,即使再好的素材也不想拍了。
南都周刊:为什么痛苦?
赵亮:拍摄过程很煎熬,拍摄和制作从来没有给过我快乐。上访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有距离,那些上访者的生活太不正常了,不上访至少能选择喜欢的
生活方式。
南都周刊:你觉得他们不上访会更好?
赵亮:有些人他没办法放弃,因为只有这条路能寻找希望。也有人已经上升了精神境界,这些精神是在泥土层里升华起来的,他们没有接受过太多教
育,但一些理念容易在头脑干净的人中产生。
南都周刊: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赵亮:像老潘,就是抱着改造社会的想法来到这里,在家里生活没有作为,他想产生意义。新一代上访人会考虑经济利益,但老一代有精神追求,要
求促进当代的法制建设,获得经济补偿之余,他们更希望维护社会公平。现在的上访主要以经济手段作补偿,像老韩,不给钱我就不走。
南都周刊:关注这个群体已经十几年了,现在对上访有什么认识?
赵亮:拍《上访》相当于上了一个社会大学。每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程度可从访民的结构状况中折射出来。比如近些年国企改造出现的下岗问题,
城市改造带来的房屋拆迁问题,当然司法腐败造成的侵权也是上访来源。
南都周刊:艺术家跟政治的关系很微妙,你怎么把握这种关系?
赵亮:艺术家的作品就是他思想的呈现。我是个简单直接的人,周遭的环境对我有最直接的影响。我通过纪录片表现周围的事情,之后才会考虑它表
现的形式。如果你做一个作品跟你没关系,那很不真诚。
南都周刊:你的作品,无论是《罪与罚》还是《上访》,冲突性都比较强的,你的选题标准是?
赵亮:我不说我关注政治,但我关注民生。我不太喜欢拍风花雪月的故事。纪录片能够承载历史,在中国当代,它的纪录功能还是能体现民生的。
南都周刊:同样题材,你的拍摄手法和呈现方式和别的导演有什么不同?
赵亮:我不太主张拍新闻的感觉,艺术还是应该优雅地表达。如果拍摄手法能传达出电影本体的语言,艺术语言的魅力会更专业。现在很多艺术品良
莠不齐,如果只为了谋生,我觉得比较卑劣,像前两年搞当代艺术的一些人。
南都周刊:有人批评《上访》视觉过于单一。
赵亮:我可能会更注重情感式的表达。上访村确实有精神病人,但可能几万人才有几个,几十人里头就提一个的话,比例就提高了,会误导观众。这
个事情没有绝对的客观,选择素材和人物肯定融入了导演自己的价值观。我不喜欢拍摄者只是看,像动物世界那样,摄影机和动物没有交流。拍记录片最大的特点是
在消耗自我,因为你在陪别人生活,自己的生活被放到了最低的位子,这个代价非常巨大,如果还要拍我不喜欢的人,代价更大。
现在网络上各种高清影片真的随处可见,而且使用的格式和压缩方法都不同,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些东西有什么区别,包括我的很多朋友也存在一些误解,我这里就简单的写几句,主要是给一个概念,纠正一些误解。
拿上面这个影片来说,这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可以下到的高清影片了吧,在影片的文件上面的这串后缀数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720P就不用解释了,真正意义上来说,720P的影片在播放时它的100%的分辨率大小就是,不过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网络有许多影片下载下来都是1280*5XX或者1280*6xx,那么这是不是代表这不是720P呢?
实际上这是压缩的人为了缩小文件的大小,把原本16:9的影片的上下黑边给去掉了,你要知道,1个多小时的电影的上下黑边加起来占的容量也不小的,所以去掉可以让影片的最终大小缩小不少,节约你的下载时间。
那么DTS又是什么东西呢?
DTS是一种音频格式,简单的说就是这种片子使用了DTS格式的声轨,我们平时听的最多的MP3就是一种音频格式这个应该都很清楚了,当影片在压缩时,也可以将画面和声音分开的,有些压缩的人为了缩小压缩文件的体积,保留了画面的大码率而缩减了音频的码率和压缩格式,而DTS是目前一种比较主流的多声道压缩格式。
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音频文件有双声道和多声道,我们平时听的MP3一般都是双声道的,一个左耳一个右耳这就不用解释了,那么多声道的话比如我们常说的5.1的音箱,如果你的影片的音频还是双声道的话,那么放到5.1的音箱就只有2个音箱会发出声音了。一般我们在电脑上看片子的时候,都是2个喇叭或者多一个低音炮,那么其实音频文件是不是多声道无所谓,但MP3是一种有损压缩这个你应该听说过,DTS是目前最主流的无损压缩格式,它也会对原始的音频文件进行压缩,但理论上是不会有损失的(这只是理论上)。
目前比较常见的搭配影片的音频格式有MP3、AAC 之类的,还有DD5.1 AC-3、DTS、PCM等等。
AAC就是苹果使用的压缩格式了,现在苹果在国外提供歌曲下载的格式都是AAC的,根据苹果方面的介绍AAC虽然最高码率只有256k,但是他的效果要比320k最高码率的MP3还要好,我个人听下来的话基本是相同的,不用很极端的设备去催的话听不出什么区别。
AC-3也是比较常见的,他压缩的比例很高,也是一种有损压缩,它的特点是有双声道的,也有多声道的,上面这个就是6声道的AC-3,码率却只有384K,压缩比是很高的。顺便提一句AAC也有多声道的。
DD5.1现在相对比较少见了,具体我没有接触过。
DTS就是现在最主流的用于多声道的压缩格式了,它的特点就不用多说了,声音的还原度是很高的,码率也不高,从几百K到1M上下都有但声音效果真的不错。DTS还有上图的几个种类,比如DTS
HD,DTS HD master
audio等等。一般我们能下载到的都是5.1声道的DTS格式,不过码率有1.5M的也很少见,换句话说就是压缩比比较高了。
你可能比较奇怪PCM是什么文件,实际上PCM就是录音文件,外面不是有卖录音笔么?录音笔录下来的文件一般都可以称为PCM文件,不过录音的质量也有好坏。比如你看上面这个文件,它的音频就是使用录音文件的,码率很高,有1.4M,但这不代表它就一定效果比DTS的好,这主要取决于录音器材的好坏的。换句话说,人家压缩过的720P的影片的画面质量肯定也比你自己用DV拍的1080P画质要好,因为你们使用的拍摄器材差距太大了。
解释完音频,那么来看一下视频了:
还是回到前面一个文件,我使用了一个名叫Mediainfo的软件来显示这个影片的信息,你可以看到这个软件将这个影片分成了视频和音频,音频就是前面我介绍过的DTS,视频上面就复杂了,第一次你可能完全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那么我就来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4854Kbps当然就是指这个视频的码率了,和后面一个5152Kbps之间的区别可能是平均码率和最高码率的区别,一般来说一个720P视频的码率我认为在6M/s以上是属于比较好的了,当然有5M的码率其实也并不差了,我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一味的追求大的分辨率,码率也是衡量一个高清影片的重要标准。如果给我选的话,在1080P
但码率只有8M和720P
但码率有12M两个选择中,我肯定倾向后者,虽然是720P,但它的码率更高,画面信息量会更丰富,反而前面,纵然有1080P,但码率其实过低,没有超过10M码率的1080P影片的画面信息量是很有限的(个人认为)。
其次就是帧率了,根据PAL和NTSC,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帧率,我们亚洲使用的是PAL,帧率会偏低一些。上图是佳能550D的高清视频拍摄规格,你可以看到就提到了PAL和NTSC的差距。
那么顾名思义,24帧/秒,就是说它每秒能记录24副画面,用单反来说,就好像每秒要拍摄24张照片一样,其实你知道就算是顶级的尼康D3s,每秒也只不过能拍摄10张照片左右。每秒的帧率越高,画面的动态表现就越好。比如说我们看F1比赛,那些赛车都是一闪而过的,速度很快,但是拍摄F1使用的摄像机都是高速摄像机,它的拍摄的每秒帧率至少是60帧以上的,不然在慢镜头回放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看到移动那么缓慢的F1赛车呢?
不过你要知道帧率上升最直接带来的问题还是影片的容量,两部完全相同的影片,一部30帧一部60帧,他们最终的文件大小可以差很多很多。
最后就是视频的文件了,我要强调的一点是,你不要关心这个影片的格式是什么,而是要关心它用什么压缩的。我想大家基本上都听说过h.264这个东西,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种压缩格式,实际上h.264是一种编码规范,在这种规范下面还有许多的具体实现压缩的编码,现在比较有名和主流的就是x264了,h.264和x264他们不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是规范,一个是在规范下产生的具体编码,很多人对这2个概念一直搞不清楚,这里特此说明。
除了h.264以外,目前我们还能看到的的编码规范有
Xvid和Divx,这两兄弟别看正好倒一倒,如果你有兴趣去百度一下的话就会知道其实他们是死对头,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很复杂的。我这里就不介绍了,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这两种编码规范都没有h.264来的好,主要还是压缩比的问题,h.264压缩比高但是画面质量又不必这两兄弟差,而且根据介绍来说h.264的编码结构比较先进,具体如何我没研究过也就不太好多说了。
其他的高清编码规范还有VC-1和最原始的MPEG-2。VC-1网络上下载的话我目前没有下到过,不过这种编码还是广泛存在的,不过我对它并不了解,MPEG-2我就不介绍了,大家都太熟悉了,最原始的编码规范,当然只要你不想对文件压缩的话,用它也无妨。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网络上能下到的10G左右的高清电影都是被压缩过的,它的分辨率还是1080P或者720P的,但码率被大大的缩减了,网络上也流传着一种名叫“REMUX”的影片,它并不是一种格式,而是说它将蓝光光盘中的文件提取出来,转换了成了我们电脑可以播放的格式,但没有对视频和音频进行任何形式的压缩,这种影片被称为“REMUX”,具体的你可以去电驴上搜一些动辄30多G,40多G的影片,这些属于“REMUX”的范畴,或者你也可以将它们理解为“真蓝光”。
有一位日本编导为制作一期中国节目,花了两三个月看了60多本书;至于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往往更是要跑很多趟。国内新闻纪录片要么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然后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安徽某农村,一个孩子的视网膜脱落,母亲从娘家借了900元,准备带孩子去北京同仁医院复查,年迈的母亲连10元钱也给了她。
2 没钱去北京给孩子复查,母亲很悲伤,无奈的父亲开门走出去。
3 孩子的奶奶也生病了,自己在家输液拖着。
4 提起生病的孩子,母亲很伤心。
5 父亲独自在发愁。
  “最好的”来自国外
  “我们的纪录片要赶上NHK,一定比我们的汽车赶上丰田要晚。”――李伦
(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制片人)
  一开始的场景就让人想起小学课本里的《多收了三五斗》:镜头摇过排队长龙,凌晨五点的北京,同仁医院门前人头攒动,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人约有800人。有人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有人说已经排了一宿,有人说冻得感冒了,一个东北口音的女孩子说又冻出病来这病可咋治……黄牛党兜售挂号券,排队的人抱怨普通人哪买得起。两小时后挂号开始,热门医师的号十分钟卖完,人们垂头丧气:“完了,又完了。白排了,真气人。”
  这样的场景已经被拍过无数次,但在NHK纪录片中,镜头之准确,叙事之精巧,仍然明显比其他同类片子高出一筹。
  这是NHK“激流中国”系列之《病人大长龙》的开场,片子迅速以一个急救病人住院不停付费切入,然后以来自安徽农村的患者家庭的遭遇和同仁医院市场化迅速发展过程,作为两条主线展开叙事。廉价药房、农村简陋的医疗设施、形同虚设的农村医疗保险、医院以富人为服务群体展开的市场化扩张、医疗改革方案等诸多中国医疗体制问题,随着故事一一呈现,个体叙事和宏大叙事结合得浑然天成。结尾一组镜头又回到同仁医院排队的大长龙,最后一句解说词这样说道:“今天又将是通宵达旦。”
  《病人大长龙》播出后获得一系列国际纪录片大奖: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纪录片部门金奖、意大利国际电视节2008年度纪录片金奖、摩洛哥蒙特卡洛电视节最优秀奖、德国世界媒体视听节最优秀奖、匈牙利国际影视节金椅子奖。在“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中,《病人大长龙》并不是唯一获奖作品,而在NHK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中,“激流中国”只是诸多系列之一。
  可以说,但凡中国的重大事件,NHK均推出了系列纪录片,近几年就有“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激流中国(奥运前的中国)”系列、“四川大地震”系列以及最新的“中国力量”系列等,而针对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世博会,现在就有三组人正在上海拍摄制作。
  就质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无论叙事、影像、深度、广度,NHK的纪录片都是一座标志性的高峰,远远超出中国国内和欧美国家的其他同类作品。
  “我们的纪录片要赶上NHK,一定比我们的汽车赶上丰田要晚。”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制片人李伦如是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拍摄新闻纪录片的编导,后来由他担任制片人的《社会记录》是中国唯一强调纪录片形式的新闻日播栏目(2008年初被撤销,《南都周刊》曾做过题为《一个另类央视节目的消亡》的报道)。在李伦看来,中国目前很多纪录片还停留于呈现的层面,而NHK的纪录片则是思考性质的,并且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
  落后是全方位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加入NHK纪录片制作的一名摄制组成员说,类似《病人大长龙》这样50分钟的节目,成本大概是人民币150万元(国内纪录片水平最高的栏目之一是央视的《纪事》,经费是4.5万元),采访拍摄周期两三个月,片比(拍摄素材与最终成片的比例)超过
100:1(一般的纪录片片比是50:1),整个制作周期达半年。
  前期准备工作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激流中国”系列的《富人与农民工》,光是中文资料翻译成日文就译了上百万字,这只是资料收集中很小的一部分。日本编导在这方面非常认真,如果不懂就一定搞懂为止。
  有位日本编导为制作一期中国节目,花了两三个月看了60多本书。至于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就更不用说了,得要跑很多趟。国内新闻纪录片往往是先拍,回来才发现该深入的地方没有拍;要么就是主题先行,再去拍摄相应的内容为主题服务。
  张华东帮NHK做了十年的摄像,做了三四年摄像助理才终于转正。目前,他的日薪是1200元,而在国内,一般摄像的日薪是500元左右。有次为了拍摄一个沙漠落日的镜头,他从兰州租车跑了三天。张华东开玩笑说:“日本人A型血比较多,特别轴。”
  李伦认为,NHK的纪录片“在影像叙事方面已经挑不出毛病了”。
  像《病人大长龙》,后期制作中改稿就改了八遍。NHK的节目在日本是全民收看的,要求能吸引老人小孩看下去。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片子的思想性,前述那位NHK摄制组成员说,上大学的时候,教材往往会说电视语言不擅长表达深刻的东西,其实并非这样,只不过电视语言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已。
  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许最容易记住的是NHK记录的深入程度,比如最新的“中国力量”系列有一期是关于中国电影的,让网友大发感慨的是导演陈可辛与媒体讨论如何打压《三枪》的过程,居然也让NHK给全程记录下来。而在《富人与农民工》一片中,富翁李晓华和其他人商讨如何操纵股市,会议讨论进入实质环节的时候才不让拍了,摄像不慌不忙徐徐退出,画面平稳流畅。这样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在NHK的纪录片中随处可见。
  NHK的生存之道
  “NHK把握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刘斌(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总监)
  梅地亚中心紧挨着央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大楼是NHK和央视合资修建的。当初是为了方便转播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而修建,因为
NHK属于日本国家电视,不允许盈利,梅地亚中心作为酒店在日本国内引起一些反应,最后在2001年退出了合资经营。但NHK和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几乎成为专门为NHK服务的一个部门。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总监刘斌提供了一个数字,这些年NHK的纪录片业务占了该部门90%的业务量,今年才略有下降。
  刘斌说,在中国,像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这样专门为某个外国电视台服务的公司极为少见,人员多达30多人,其他从事同类业务的公司往往只有
6、7人,而且基本是民营性质,不可能有央视这样的背景。
  梅地亚中心参与的方式主要是,自己报题,NHK通过,然后获得资金进行拍摄,题材主要是人文风景类,比如中国武术等,新闻方面比较少,曾经拍过新疆采棉工,四川地震博物馆等。涉及中国社会问题的纪录片,梅地亚中心参与较少,即使参与也主要是提供器材和摄像人员。
  NHK非常重视中国题材的新闻,从1974年开始至今,不完全统计,制作了超过5000期关于中国的节目,中国题材的节目在日本的收视率也高于其他地区。目前正在中国拍摄节目的有10组人,而光报道世博会的注册人员就超过200人。
  NHK同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每年和广电总局会有一次合作会议,诸如“激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样的题材,都是得到广电总局同意拍摄的。刘斌说:“NHK把握尺度把握得非常好。”
  虽然也曾发生过不和谐的小插曲,但整体而言并未有太大影响。2007年播出的“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就曾引发小小波澜,《亚洲周刊》曾报道,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及中国驻日使馆为此向NHK提出交涉,认为“不客观、误导观众、损害中国形象”。NHK在当年七八月间曾停播了原定每月播出一集的计划,并表示后续的节目将更多地反映“中国政府的立场”,对今后采访拍摄“施加积极影响”。NHK婉拒了外界媒体的各种询问及采访,甚至包括专程从北京飞赴东京的《中国青年报》副总编的采访要求。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这样一个不和谐小插曲并未影响到NHK此后在中国的拍摄。
  在NHK摄制组的成员看来,根本原因还是NHK对中国的态度客观全面公正,与一些欧美媒体相比,NHK没有那么先入为主,而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不回避也不夸大。并且NHK不允许对他国问题横加指责,一方面是这样做不合适,另外则认为这种指责很可能是错误的,媒体对自己的言论需要格外慎重。所以,NHK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关系源自长期以来培养的信任。
  这并不意味着NHK要牺牲媒体的独立性,据介绍,NHK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播出前不接受中国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审查要求。那位摄制组成员说,中国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奥运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何在维护良好的政府关系与保持媒体的独立性之间寻找平衡,境外媒体需要向NHK学习的还有很多。
  “比我们还了解自己”
  “日本人远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中国。”――“沙与沫”(NHK同好会QQ群管理员)
  目前,NHK纪录片在中国几乎没有正规的传播渠道,除了少部分酒店能收到NHK国际频道,国内电视台基本没有购买NHK纪录片播放,音像店也很难找到NHK中国题材的碟片。和线下的冷清相比,网络上NHK纪录片热闹非凡。用“NHK
纪录片 中国”为关键词搜索,谷歌有505000个结果,百度有240000个结果,搜索结果主要分布在论坛、博客和视频网站。
  “NHK的片子相比BBC,美国的国家地理和探索等,涉及更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时事类事件,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其分析之深刻、报道之全面、立场之客观,令人印象深刻,是很不错的参考资料。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日本人远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中国。”网友“沙与沫”,现在是一个名为“NHK
同好会”QQ群的管理员。群里主要以80后为主,很多是大学生,许多人想申请加入但进不来,因为QQ群最多就是200人。他们主要是通过电驴分享,或通过
QQ中转站,“沙与沫”说:“群里有几个高人(据说在日本)专注于片子的编译。”
  “蓝旗营”(网名)正是“沙与沫”所说的那些“高人”的组织者,25岁,刚毕业。日,他成立了NHK纪录片字幕组;后来在字幕组的基础上,日又创建了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论坛。“蓝旗营”说,目前字幕组已经译制NHK纪录片中文字幕196部。平均每三天译制一部。
  在招募翻译志愿者的帖子中有这样的要求:“强调从容翻译,每部50分钟的片子,译制时间20天,还可申请延期10天。成为正式组员后,基本职责是每两个月份翻译一部,而不是其它字幕组的一周必须翻完一部。”
  “蓝旗营”曾经查询过专业翻译公司的报价,在那里,要译制一部同样的纪录片,费用高达1.5万元人民币。据统计,每部片子一年内至少被观看
50万次(根据电驴下载量);而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论坛一年来有1200万访问量,每天独立访问用户一万人。除了网络下载,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还把整理的
NHK纪录片刻成碟邮寄给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公益组织等,目前已达100家。在论坛上贴有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机构发回的感谢信和捐赠证书。
  “蓝旗营”说,在道兰之前,很多网友提到纪录片都会想到BBC、探索的那种片子,而现在NHK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种类。许多人和他有着同样的经历,最开始被NHK纪录片触动的就是2007年“激流中国”系列的《富人与农民工》,他眼中这是一部标志性的片子。一般说来,翻译是为了解他国,而对这群志愿者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了解自己的国家。
  “鼓励比讽刺更容易起到效果,不管对象是个人还是机构。微风细雨方能润泽大地,暴风骤雨只会毁坏土壤。从微观的小角度持续做努力,这样的人才是民族的坚实脊梁。分析国外的得与失,给国内做经验借鉴和教训参考,是更好的一种推动中国进步的方式。”这是“道兰精神篇”中的几句话。“蓝旗营”说,他们作为80后,没有历史记忆负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心态很阳光,很平和。
  在同好会论坛上,有人发了这么一条帖子:“一句话形容NHK的纪录片给你的感觉。”目前已有179条回复:
  要具备充分的好奇心和开放的胸怀,才能创造伟大的文化,这比最多的钱还要宝贵。
  觉得活得踏实了很多。不再愚昧。
  痴长了20多岁!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真实记录历史,广泛收录观点,公正评价事件。
  NHK尝试用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去深入了解剖析该国发展及对日本对世界的影响,而西方媒体却霸道地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和批判一切。
  NHK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思路,也许对我和我们以后的影响会是不可估量的。
  平实,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无法看清世界,那么就借助别人的眼睛去看,NHK就是那双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且使我对于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察。
  道兰纪录片同好会论坛上的一周年纪念译作名为《麦客》,参与拍摄的一名成员说,针对这样一个群体,“中国需要这种人”。
  NHK的中国印象节选
  “激流中国”系列&&&
主要有:《富人与农民工》、《青岛老人院的故事》、《北京水危机》、《品牌骚动》、《13亿人的医疗》等,分别涉及企业发展、贫富差距、老龄社会、环境污染、公民维权等内容。其中《病人大长龙》更获得一系列国际纪录片大奖: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纪录片部门金奖、意大利国际电视节2008年度纪录片金奖等。
  “中国力量”三部曲&&&
分为《电影革命的冲击》、《驰骋非洲的巨龙》、《吞购世界的巨龙》。
  《茶马古道》&&&
日本NHK和韩国KBS于2009年联合拍摄的6集纪录片。有网友说,这部片什么都好,就是“不是中国人拍的”。毕竟是国外电视台拍摄,评论认为该片只能达到纯粹人文层面上的高度,没有力量也不可能对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明及其中的具体政治文化困境做一个客观的描述分析。
  《丝绸之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制作,在日本风靡一时,引发了日本民众的“敦煌热”。喜多郎为节目制作的同名音乐,曾受到全亚洲的追捧。
  《中国铁道大纪行》&&&
分春季篇与秋季篇两部分,主要记录了日本艺人关口知宏在2007年以搭乘铁路的方式走遍中国的全过程。
  《大黄河》、《12亿人的改革开放》等&&&
早先鸿篇巨制的大制作理念,表达了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宏大叙事般的关注与思考。
图片来自YJP的msn
space,我没有Xbox360,所以没见过这个游戏,里面的上海场景设计充满了误解和恶趣味,尤其是文字部分,不过从场景可以看出确实是实地考察过的,相信你看了一定会会心一笑的。
& 这张是上海的老式里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场景还是相当逼真的。
& 墙上办证广告一直”中国特色“,不过Army for
two中的文字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钝汉的低音吉他”和“鼓手非常被耍”究竟是什么东东?但是里面也有真理“会议烦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啊。
& 办证和通下水道的广告来了,但上面的意思完全理解不了啊……
& 这个广告牌做的不错还听真实的,居然还有价格,估计是实地拍照然后照搬上去的。
& 老实说这个广告标语我上海哪里有我倒真不知道,一般不都是“社区是我家 清洁靠大家”么?
& 狗肉肠究竟是什么东西?谁吃过?
& 最标准的一张,几乎没有任何错误,除了那个可爱的工人漫画头像。
然后是Army for
two最大的亮点,看来美帝国主义的工作者时刻在关心天朝人民的住房问题,通过这款游戏将天朝住房难的问题传播给了世界啊。
& 然后是army for two的一些游戏情节,陆家嘴被恐怖袭击,飞机撞大楼,东方明珠倒了之类的。
& 另一个角度
& 最后是一张雷图,屎+箭头,意思是前面是WC吗?……更雷的是后面卷帘门上的熊猫,难道这家店铺是做熊猫肉的?……
最后一张,army for two两兄弟在休息,背景很明显是浦东国际机场。over
我听的音乐种类一直比较复杂,从以前对音乐的懵懂时期开始跟着别人听华语以及后来的日韩流行音乐,到后来自己逐渐从日本动漫音乐出发并进一步自行发现自己的音乐喜好,一路走来已经7~8个年头,虽然说听音乐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触了这么多音乐类型的人恐怕也不多见。
除了一开始受到日本视觉摇滚音乐的影响开始听这种在国内“非主流”的音乐类型,到后来逐步发展到更加吵闹的PUNK以及重金属音乐,电驴的存在帮助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同时由于大学时期深入接触魔兽世界进而观看国外玩家制作的同人视频中包含了大量的金属音乐,使我开始对这一声嘶力竭的音乐类型进入痴迷的状态。
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一开始我对于死亡金属这个音乐类型着实难以接受,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死亡金属中的一个变种名为:旋律死亡。据说这是在国内接受度最广的一种极端金属音乐,我一路上听的旋律死亡金属乐队都比较“大路货”,比如瑞典的Soilwork、inflames之类的。对当时的我来说,我比较能接受这些乐队的编曲风格,但是他们的唱法不够残暴,而真正的死亡金属我又接受不了,或者说我根本不能接受他们的旋律以及唱腔,这时我无意中接触到了我所要介绍的这支乐队:ARSIS。
& 先来看看互联网有上关这一支乐队的简介:
& 旋律死亡这种风
格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娘娘腔乐队,这些乐队和死亡金属的初衷越走越远,体现出向力量金属靠拢的发展趋势,甚至让人觉得“旋律死亡”这个名词完全是杜
撰出来的,实际上它就是唱死嗓的力量金属(Harsh Vocal Power Metal)。
然而还是有少数乐队坚持着极端金属的身份,他们的存在证明了旋律死亡仍然是极端金属范畴内的,美国年轻乐队ARSI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04年的首张作品A Celebration of
Guilt可谓技惊四座,被很多极端金属媒体列入年度最佳行列,随之而来的荣誉并未冲昏乐队的头脑,之后的A Diamond for
Disease EP仍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今年的新作United in
Regret更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更强大的ARSIS。
ARSIS每支歌曲同样都有着缜密的编排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密集而技术化的riff像沙尘暴一般毫无怜悯地卷
来,音乐的每个细节中都渗透着诸多金属前辈的影响和熏陶――从DEATH、SLAYER到CANNIBAL
CORPSE、CARCASS。ARSIS确实是支集大成的乐队,对传统死亡、激流、瑞典死亡、残忍死亡都有吸收和摒弃,非常懂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很善于把握各种元素的平衡,于是最终造就的是一张死亡金属的时代精华――这才是当今的死亡金属应该是的样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ARSIS绝不是昙花一现的
乐队,他们就是新生代极端金属的中坚力量,就是明日的DEATH、SLAYER、CANNIBAL CORPSE。
对于我个人来说,ARSIS是一支恰好介于流行旋律死亡和真正极端的死亡金属间的乐队,有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他们使用唱法很残暴,可是主唱的声音却特别适合这样的演绎,这样的结果是你不仅不觉得他很吵闹,反而会觉得听着浑身舒爽。而比起这个更让我满意的是ARSIS的编曲,实在太富有想象力了,我敢说ARSIS的编曲要比许多所谓的大牌死亡金属乐队出色的多,他们的技术很扎实,整张专辑的编曲水准都比较高,这也是ARSIS从一出道就被普遍看好的原因。
& 最近ARSIS发布了他们2010年的最新专辑《Starve
Devil》,一听之下,其整体水平仍然如此出色,一如既往,这样4张专辑均能保持如此水准的乐队在整个音乐界也非常少见,非常值得尝试,现在电驴上ARSIS的专辑基本都齐全,虽然都是MP3版本但不妨碍体验,在此强烈推荐。
和去年一样,刘谦成为了春晚最大的赢家,这种胜利甚至超过了赵本山,我没有看春晚,但是如果去各大论坛逛一逛会发现到处都在争论刘谦的魔术,对此我略微有些个人的看法。
我并不是一个魔术的爱好者,而且大家也都知道魔术表演的是一种障眼法,区别在于其手法的高明程度,刘谦的任何一个魔术从构思到成型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不管是抄袭也好,模仿也罢,如果只是从一个单纯的魔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春晚并不适合那些大型的复杂的魔术,手法简单,易于模仿的魔术有他的好处,他拉近了观众与魔术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参与感。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产业想要壮大,关注的人群的多少始终是其根基,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许多所谓的“卫道士”并不是真心喜欢魔术的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喜欢魔术,就应该乖乖地欣赏魔术师的表演而不应该动用各种手段去破解和发现魔术的破绽,因为每个魔术追根究底毕竟不是真实的,这种追寻没有意义,他们的这种观点就如同看电影和玩游戏一样,为什么游戏产业现在日益壮大并威胁到传统的电视以及电影等娱乐产业?就是因为游戏有不同于以往的参与感,他强调互动,让玩家全身心的投入到他所营造的世界中去,这是单纯被动的观看无法给予的。
能够激发一个关注从观看一个魔术到对这个魔术的构成产生兴趣,并去研究魔术,我认为这个魔术的表演者他就是一个成功的魔术师,他推动了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壮大了行业,也促进的行业的发展,那些“卫道士”将破解魔术的人等同于观看盗版者这种比喻我认为没有任何的根据。
且不说曾经深受盗版之苦的音乐行业从业者也不得不承认盗版以及P2P分享者实际上反而是音乐产业的推动者,同时和那些自称从不购买盗版的人相比,P2P分享者其实购买了更多的正版音乐专辑,并且对魔术师来说,如果没有人对他的魔术构成感兴趣,实际上也就是他的表演根本性上的失败,这就如同一家饭店的一个招牌菜很可口,在众多的食客中,其实对这道菜如何制作感兴趣的人才更有可能成为这家店的忠实顾客一样,那些吃的时候交口称赞,随后却将菜忘的一干二净的人是很难成为回头客的。
魔术的研发和破解和病毒以及反病毒软件之间的关系不同,虽然两者的存在皆是促进其产生发展的根本要素,但研发和破解之间的竞争是完全良性的,病毒则亦然。
我认为刘谦是近年来春晚上少有的成功者,如果能在春晚后稍加宣传和经营,完全有可能带动全中国的魔术相关产业的发展,用简单易懂的魔术手法,拉拢更多的人,并培养出更多的核心魔术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对于魔术的理解和破解反过来再促进魔术的研发者开发出更高明的魔术,这种良性的循环是很多行业从业者梦寐以求的,那些排斥热衷魔术研究的人的“卫道士”其本身才是魔术行业发展和壮大的绊脚石,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拒绝别人探究魔术的原理又怎么能促进前端的开发人员的干劲呢?
& 倘若能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哦,原来这个魔术这么简单,我也能学会”,只有这样魔术才会成为更受大众欢迎的表演项目。
& 今天我的Blog相当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在你阅读的这一篇Blog的前一篇文章,我刚刚恭喜了Ensidia获得了The
25人普通难度的世界FD,不过就当Ensidia的成员一觉醒来以后却发现Bilzzard不但取消了他们的FD成就且所有成员因使用Bug被封停72小时。
& 这件事的起因是Bilzzard的Lich
King战斗存在一个Bug,导致了其让整个战斗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一些,Bilzzard认为Ensidia利用了这个Bug获得了FD,于是作出了处罚,而其实在Ensidia刚刚获得FD成就之后不久Bilzzard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就马上就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Kungen,Kungen对此做出了回应,他的原文大意是Lich
King的战斗可能真的像Bilzzard所说的那样存在Bug,不过那也只是整个战斗的第一阶段,对Ensidia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即使没有这个Bug他们一样可以FD这个Boss。
然而Bilzzard最终给出了处罚,这触发了Ensidia的怒火。Kungen撰写了一篇很长的Blog描述了Bilzzard的BUG黑历史,他认为Bilzzard没有能力自行找出游戏中的Bug,而只能利用高端游戏公会来做到这一点,过去包括Ensidia在内的精英公会一直参与帮助Bilzzard完善副本战斗,可如今因为Bilzzard自身一个没有被发现的Bug而摧毁了Ensidia好不容易得来的FD,这就好比在跨栏比赛中,某人的栏杆高度比对手低了一些,可是该运动员自己根本无法知道这个情况,在获得了胜利之后却被通知由于该问题取消了成绩,这确实让人感到不可理解。
而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这些年来,我一直不是Bilzzard的Fans,但我可以理解大家将Bilzzard称为“大神”的原因,以只出精品而闻名的Bilzzard的游戏尽管很少却各个都是可以风靡很久的游戏,10多年前的starcraft至今还是我们娱乐对战的项目,同时代的游戏能延续至今的几乎都不存在了。
& 诚然Bilzzard设计出了这些好游戏,可World of
Warcraft却是让Bilzzard走上神坛的“失败之作”。由于自身的高标准,Bilzzard设计游戏不允许存在失败,比如酝酿许久却最终被取消开发的“StarCraft:Gho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Bilzzard宁可摧毁这个游戏也不愿意让他作为一个半成品流入市场,这会损坏Bilzzard的口碑。
& 2004年发售的World of
Warcraft从一开始就存在了很多问题,包括职业之间的平衡这个恒久的话题。每次Bilzzard大型的补丁更新都一定会伴随着许多Bug,有的Bug显而易见,有的Bug却可能至今都未被玩家发现。World
Warcraft第一次让人感觉到其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游戏架构却是在其正式发售2年多后的第一个资料片TBC快到来之前的V1.12。
& 我是在06年2月“安其拉时期”加入World of
Warcraft,在这大约4年的游戏时间里,我始终没有看到过Bilzzard很好的平衡过9个职业(WLK变成10个)之间的实力强弱,这其中有没有被估计到的设计失误,也有设计后产生的令人意想不到的BUG。
另一方面,在副本这条wow的游戏主线中也始终伴随着Bug的身影。Naxx时期,当时由于副本难度而催生出了许多精英级的游戏公会,包括Nihilium等都是在安其拉以及Naxx时代开始成型的。当这些公会争抢
克尔苏加德
世界FD的时候,却发现这场战斗存在Bug,这是TBC之前整个wow的最终Boss,而实际上之前的最终Boss克苏恩也有Bug。TBC之后,卡拉赞一度就是一个Bug游戏者的天堂,几乎每个Boss都能找到Bug从而轻松推倒,而和巨魔有关的副本则从TBC之前就被大家广泛的认识为使用Bug就能轻松获取装备的副本。
wow到了TBC之后,形成了大型副本、休闲、战场和竞技场这么三大主要的游戏路线。而这其中最为大家所诟病的无非就是竞技场这系统的加入,竞技场很明显是一个仓促上马并未完全测试的项目,竞技场给整个wow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指的并不是游戏方式的变化,而是海量的不断被改变的职业调整,每当我们刚熟悉了一个调整之后就不得不马上面对又一个新的补丁,原因都在于Bilzzard无法将9个职业的战场、副本以及竞技场都很好的平衡,这都是拜竞技场所赐。就算是老牌的PK系统
也一直爆出不少致命的高危Bug,比如曾经有60人对20人的奥山,有20多人对10个人的阿拉希,还有阿拉希著名的跳墙Bug,战歌的卡位Bug,拉人Bug等等。
我一口气列举的这些内容还并没有完全包含整个wow游戏所有的问题,但通过这些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无力的Bilzzard。面对World
Warcraft这样一个庞大的游戏,“大神”Bilzzard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整个游戏局面的控制。他们目前面临最大问题在于,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出新的内容来吸引玩家,却又没办法对这些新内容进行非常完整和细致的测试,他们没有办法修整好所有的问题后再将这个更新内容推出。
& 这些年来,Bilzzard尽管仍然保持着在玩家心目中的高端地位,但通过World of
warcraft却使其完美的形象大为受损。当Kungen连篇累牍的叙述着Boss战的bug黑历史时,Bilzzard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或许由于玩家的过度追捧让Bilzzard自己也迷失了方向,没有一个游戏制作公司可以推出一款满足所有类型玩家的游戏,即使是Bilzzard也不例外,又想设计出精彩的内容,又想满足和吸引更多的玩家,还要在额定的时间内完成制作,Bilzzard你是不是该意识到,原来你自己其实也只是一家普通的游戏设计公司呢?
& World of the warcraft的第三部资料片Wrath of the lich
king简称WLK,中文名为巫妖王之怒的战斗终于在北京时间昨天下午进入到了最高潮。
& 来自Illidan服务器的Blood Legion世界首杀10人模式巫妖王。
& 而我原本看好的由最终BOSS
世界FD工会Nihilium以及Cruse合并组成的Ensidia工会却并没能延续他们在TBC的神话,他们与昨天晚上10点才完成10人模式的首杀。
& 不过今天早上,也就是北京时间的8点半左右,Ensidia拿到了The Lich
King的25人普通难度的世界FD。
& 以下是他们的掉落
& Fal'inrush, Defender of Quel'thalas 十字弩
& Glorenzelg, High-Blade of the Silver Hand
& 至此该资料片也基本接近了尾声,随后还有10英雄难度以及25人英雄难度的Lich
King等着被玩家推倒,新的CTM资料片也将开始临近发售了。
其实火炬之光已经玩了很久了,之前先练了一个弓箭手,主要原因是看感觉设计师对弓箭手的定位比较有趣,三系天赋混合了猎人+盗贼的组合,不过实际感受下来
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个人认为盗贼系的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同样作为近战,毁灭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士要比弓箭手的盗贼天赋完善的多,在考虑很久之后,决
定放弃现在这个弓箭手,以Hard难度开启了一个毁灭者的培养之路。
如果你最近也在尝试火炬之光,那么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个游戏的职业平衡不太强,远程职业的优势比较明显,比如弓箭手和法师,如果你给弓箭手准备一把带“击
退”效果的远程武器,那别人根本不能近身了,闭着眼睛都能杀死怪物。对任何一个游戏来说,如果太过于安全,自然就丧失了挑战性了。
所以我选择了毁灭者,毁灭者是目前火炬之光V1.2版本下最值得尝试的职业,当然难度不小(比练个盗贼简单多了),毁灭者总共有三系天赋:分别为狂战士系
/泰坦系/斯巴达系,他们的之间的区别大约可以分为,狂战士更强调近身肉搏,以及依靠武器的普通伤害,泰坦系强调攻守兼备有强力的近战技能,也有远程攻击技能和防守型的技能,斯巴达系则是宠物和召唤物培养。
在总结了之前培养盗贼的经验后,我认为战士应该靠技能攻击为主,普通攻击为辅,最初我的打算是让战士单手武器,另一只手持盾的方式在地下城推进,这里需要
说明的是,如果你直接选择Hard难度,右下角的无限迷宫一开始就会开启,而不像普通难度那样一定要先通关后才能进去,所以对我来说,通不通关已经不重要
无限迷宫会根据你的当前等级调整怪物等级,加上又是无限循环以及自动生成地图,所以除非你打个几百层,否则很难碰到完全相同的地图和相同的敌人配置。
& 在经过了30级左右时间的的摸索后,可以发现这个游戏的一些基本的难点和针对方法。
1.元素伤害。在火炬之光的众多元素伤害中,火焰伤害以及毒性伤害是掉血最快的,两头喷火的龙可以让你的血瞬间见底,如果你选择了地狱难度或许可能连让这
些龙近身都不行了。或许你会觉得堆属性抗性会很有用,不过我告诉你,防御都是徒劳的,与其牺牲太多的攻击属性区考虑火焰和毒性的抗性,还不如在他们攻击你前就秒杀他们。
2.幽灵。在火炬之光中幽灵是个很特殊的存在,这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不吃晕技,我试过所有战士的晕技,都对幽灵不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幽灵,尤其是成群结队的幽灵,一定要保持距离,使用远距离攻击技能不要被包围,不然就是被秒杀。
3.黄名BOSS。因为无限迷宫并非主线剧情,所有不会又一些如同主线里的正式BOSS怪,所以每一层迷宫里的大大小小的黄名怪就勉强的可以被视作是
BOSS的代表,在这些BOSS中,还是以使用元素伤害的怪物最难缠,主要原因还是掉血快,其次是又会魔法又会召唤的BOSS,比较难缠。
4.混合型怪物阵列。越是深入下去,迷宫内怪物的组合就越来越丰富,混合型的怪物组合对玩家是一种挑战,比如当蜘蛛和会冰魔法的怪物混合在一起,又是蛛网缠绕又是冰霜减速,让你浑身难受还特容易被围攻造成被秒杀,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选有利的地形,保护好自己。
针对以上的难点,在天赋技能选择上我推荐以下几个技能,首先是狂战士系(上图最左侧),狂战士系的第一层天赋疯狂攻击是战士最常用的技能,没有之一,这个
技能的使用频率之高甚至和你的普通攻击都差不多,可以说是毁灭者设计的最为实用的技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优先保证疯狂攻击是最高的等级,他不仅是面攻击,
还带打断效果,很高的武器附加伤害,而最重要的是,他的施法速度快,或者说作为一个技能他干脆就没施法。
第一层右边的天赋可以增加双持武器的伤害,我们配合泰坦系的增加武器伤害,双持武器的战士能将其武器伤害最大化,另类第5层的增加暴击和暴击伤害的天赋作为被动技能显然是一定要点满的。这直接关系到你的伤害收益。
狂战士第四层天赋的晕锁也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技能,他也是面攻击,而且这个面的覆盖范围几乎可以达270%,在角色身边除了背后的位置基本都覆盖到,击晕所有范围内的目标4秒,这个技能是和疯狂攻击配套使用的,在对付大量近战高伤害的怪物时,特别有效(幽灵除外)
最后要说的是第二层的冲撞,这个技能比较有意思,可惜不实用,主要原因在于不管是BOSS战还是小怪战斗,怪物都是成群结队的出现的,所以综合下来绝对是疯狂攻击效果更好,冲撞用来逃命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泰坦系的第一层天赋和疯狂攻击相比或许在数值上强加出色,但这个天赋绝对是一个废渣天赋,在经过了反复比较之后最终被我抛弃。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天赋虽然伤害高更高,可施法速度太慢,动作太多,看起来很华丽,但实际上一点也不好用。
泰坦系的第二层天赋分别是左边的类似《魔兽世界》中牛头人种族的战争践踏,范围型伤害还覆盖高几率的晕眩,在你达到20级学会狂战士系的“晕锁”之前,这个技能是主要的控制技能,学会“晕锁”后就可以抛弃了,因为他的击晕几率太低。
& 右边天赋是增加武器上海和减少武器装备的属性需求的,没什么好说的,一定要点满。
第四层天赋是毁灭者的一个强力的保护型技能,他会在毁灭者身上展开一个护盾,吸收伤害还能对攻击者造成伤害,比较实用,不过这个天赋在其他天赋点满前出一点即可,不用再前期投入太多点数。
最后是泰坦喜天赋的最后一层,这是我认为唯一一个需要及时点出来的终极天赋,也可能是我唯一一个会点出来的终极天赋,原因只有一个,他是比较实用的远程攻击技能,仅此而已。
& 斯巴达系是个辅助性的天赋树,不建议在里面投入很多的点数,不过有几个天赋你却一定要关注一下。
斯巴达系中的第二层左面是一个减速光环,我自己是没有电出来,感觉作用不大,不过如果你喜欢的话还是可以考虑的,减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用的。我之所以没点也和我后面选择了荆棘光环有关。
& 右面的天赋是增加护甲和减少护甲类装备的属性需求,没什么好说的,当然要点满。
我放弃了减速光环,转而点出了第5层的荆棘光环,这个光环会自动对敌人造成无属性的魔法伤害,感觉还是比较好用的。在荆棘光环的下面是减少敌人护甲的光环,也一样很有用,关键就看你的个人选择了。
最后是右面的,魔法掌握,这个天赋可以给人物赋予每秒回蓝和增加治疗法术回复效果,我个人给毁灭者学习了治疗术的卷轴,再加上平时也经常要使用技能,所以还是很有用的天赋,不过和吸蓝相比具体哪个效果好还不太好说,我个人是倾向于吸蓝的。
日常的战斗没有什么好说的,注意避开成群的敌人,注意使用晕技,注意开吸收伤害的护盾即可。BOSS战注意嗑药,吃蓝、吃红就行,其他没有什么要点。
& 最后说一下我的额外卷轴选择:治疗术、沉默、苦修(增加短时间的攻击速度和施法速度)、回城术。祝你也能享受小游戏的愉快。
恩,在那个还算比较开放的年代,电视台里常会介绍一些优秀的外国音乐,对那时候信息闭塞的我们来讲,电视台传播的资讯几乎就是一切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了。
& 我所最早接触的一些外国音乐中& M2M
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组合,不过其实在当时你很难不留意到她们的歌曲,当时许多的音响店都会放她们的“Pretty
boy”,放到我听的耳朵老茧都出来了。
不过那之后,M2M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了,老实讲如果不是因为在订阅的电驴资源中偶尔出现了一个挪威女歌手的资料的话,我也不会去认真阅读这份歌手简历。
& 我对挪威一直有很深厚的情愫,这起源于Lene
Marlin,这位99年欧洲音乐大奖得主,让几乎四分之一的挪威人都买了她的唱片的神人,当时她只有16~7岁。她的第一张专辑《Play
game》在当时初中几乎没有零花钱的我却购买了国内引进的正版,要58元,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是我一个暑假的积蓄,而这张专辑,我反复听了7年。
& 我对挪威的歌手,尤其是女歌手特别有好感,她们的音乐似乎都一种吸引我的力量,因此当Marit
Larsen这个名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并不知道她是谁,可是我看到了她的国籍是 挪威。
& 随后我发现她是M2M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
& M2M解散之后,Marit Larsen与Marion
raven分道扬镳,追寻各自的音乐理想,我分别找到了她们各自的Myspace,如果你有兴趣浏览一下,会发现她们正在做着截然不同的音乐。
& 1998年,才十几岁的她们和Lene
Marlin一样被星探挖掘出道,幼年成名的经历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已经逝去的MJ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M2M在经历了爆红之后,两人面临的压力自然也是不小,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败都会导致组合的崩溃,而不管具体细节如何,M2M最终还是解散了。
& 最后附上她们各自的Myspace以及Marit
Larsen的无损专辑连接,再多的讨论和撰文也不及仔细的聆听歌手的作品,她们想表达的一切不是都包含在其中么?
& Marion Raven Myspace:
& Marit Larsen
& Marit Larsen 2009.8
最近BT站点遭到打压的事情让平日里习惯了通过BT获取免费资源的人感到不安,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的人来说,通过BT获取的影视资源能够让人足不出户就获得休闲和娱乐,最重要的是用户只需支付一些上网费用,可谓是国内最廉价又具有娱乐性的休闲方式。
我认为一切事实的真相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水落石出,请记住在国内发生的任何事都离不开两个字“利益”,管理部门绝无可能因为世界反盗版组织的压力而被迫关闭这些BT站点不是吗?如果那些官员真的如此在乎外边世界的声音的话,那么冯正虎在成田机场待了一个月为什么还没有一个官方说法呢?
&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我建议各位暂时寻找一些替代的休闲方式,比如玩玩游戏。
第一次我要推荐给你的是最近非常火爆的一款赛车游戏,适合喜欢追求爽快刺激以及对漂移比较热衷的玩家,是的如果你符合以上特征那么想必你也很难不注意到这款最近刚刚发布PC版的赛车游戏《DiRT2》(中文译为:尘土飞扬2或者尘埃2)。
& 这款游戏原本是用已故知名拉力赛车选手 科林麦克雷
的名字来命名的,我过去接触过不少赛车游戏,科林麦克雷拉力赛是一个比较有历史的游戏,可惜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接触过,这次机缘巧合之下在公司
I7+5770 cross fire的超级平台上体验了真正的次时代画面的Dirt2后不能自已,在购买PS3前,就让我在电脑上解解馋吧。
& DiRT2还是一款支持DX11的赛车游戏,如果你现在已经有了ATI
的HD5xxxx系列显卡,那么DiRT2绝对是你需要尝试一下的游戏。(PS:DiRT2还收录了中国桂林赛道,配合DX11和特效全开的画面,绝对会让你玩的泪流满面……)
& 第二个游戏是一个《Torch
Light》(中文译为:火炬之光)。多年前暴雪出品的《Diablo》被无数人封为经典中的经典,以至于初期的网络游戏(特别是棒子网游)几乎都是以模仿Diablo的风格起步,Diablo在国内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个人认为绝对不亚于《StarCraft》的影响力,暴雪尽管在去年公开了D3以及S2的消息,但是大家都知道由于惯例性的跳票存在,我们在短时间内还需要等待再等待。
& 之所以将Diablo拿出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开发《Torch Light》的工作室Runic
Games和暴雪有非常深的渊源,该工作室是由原暴雪北方创始人之一的Max
Schaefer创办的新公司,据称里面不少员工也是前暴雪员工。其次,《Torch
Light》本身就是一款类Diablo风格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截图,我们无时无刻不发现Diablo的影子。
当然这个算是Remake的Diablo当然不可能和原版完全一样,如果你仔细玩下去会发现其游戏设置和性能表现要比原版有趣很多,不光是每个角色的可发展方向,以及技能的使用,《Torch
Light》都让我看到了不少闪光的地方,如果你对Diablo类的游戏非常有爱,也想尝试一下“原暴雪风格”的游戏的话,《Torch
Light》是你非常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 最后要说的是,和《DiRT2》相比《Torch
Light》绝对是“小品级”的,两者在容量上就有很明显的区别,前者高达10GB,而后者仅为500多M,《Torch
Light》没有很华丽的物理特效,而是靠卡通漫画以及比较强的游戏性来吸引玩家,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怎么样,也不用担心无法运行它。
& 最后的最后,附送DiRT2壁纸一张
日本最为世界熟知除了日本的汽车以外恐怕就要数日本的动漫产业了,除了美国以外,我相信世界上很难再有第二个国家能将动漫产业发展到今天日本的地位。而在日本国民心中对动漫产业的认知度是要高于美国的,当然我国的国情则正好相反。
在日本,使用动漫人物来为产品代言并不少见,这也可算是日本的一道风景线,最近在一个国外的站点上看到一些不错的耳机与动漫结合的产物,这里就顺手拿来与各位分享。
首先这是一张表格,里面记录了耳机品牌型号和使用的画师
接下来是一些其中的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种赛车 动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