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祥太极拳小架咋样?大架和小架有很大的区别,那个是传统的太极拳

---06月18日 12:03[11-04]中山路市公安局广场教授陈式小架太极拳~_城市运动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11-04]中山路市公安局广场教授陈式小架太极拳~
还太极本来面目,真正的太极拳,是博大精深的武学,并非公园里老伯老太打的慢吞吞的太极操!本人自幼喜好中国的医武易传统文化,六岁随父学习形意八卦,后十四岁拜陈家沟太极大师陈万义老师学习陈式小架至今已有十几个春秋。家师陈万义老先生为太极宗师陈鑫的一脉相承弟子(师公陈克忠为陈鑫嫡传弟子,陈鑫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乃太极之瑰宝),为陈家第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式小架太极拳除了强身健体,改善体质,治疗身体的慢性疾病和亚健康(包括办公室病和电脑病)之外,还有很好的防身和技击的作用,如太极擒拿,反擒拿以及MM简单的防狼术,且在学习过程趣味无比,乐在其中。陈氏小架太极拳并不像大架那样广为人知,在家师将小架带出陈家沟之前,小架一直只在陈家沟族内传承。本人平时早上都在中山路市公安局边上广场授拳。除了太极之外,对于中医、易经和传统文学,我也深为喜爱且有所涉猎,如果学员身体上有什么问题,我会通过食疗,话聊,针灸等方式帮其解决问题。不夸张的说,太极结合针灸养生,给人与鱼的同时也受人与渔,给自己和他人一个健康的体魄。从教架、整架、正架、用架,只要学员有兴趣并能有恒心,本人将倾囊相授。如有兴趣学习太极拳的可以通过下面的联系方式找到我。同时也欢迎志同道合之士前来交流学习。&&&&&&&&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套路,推手,散手时间:早上6:00~8:30~地点:中山路市局边上广场(原工人文化宫)QQ: (注明太极)QQ群: TEL: 孙陈式小架太极拳之特点陈式小架太极拳也称“小圈拳” 。《拳经》云:“若要拳练好,除非圈练小。”即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无圈,方臻神品。小架之特点为:古朴无华,小巧紧凑;身法中正,步法轻盈;以意领气,以气摧劲;静则百骸皆静,动则周身全动。以内劲为统领,以蚕丝劲为核心,动作刚柔相济,开合相寓;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若长江大河,滔滔不绝。陈式小架太极拳拳谱1、太极起势 2、金刚捣锥 3、揽扎衣 4、六封四闭5、单鞭 6、金刚捣锥 7、白鹅亮翅 8、揉膝拗步9、初收 10、斜形拗步 11、再收 12、前趟拗步13、掩手宏锤 14、金刚倒锥 15、撇身锤 16、出手(背折靠)17、肘底看拳 18、倒卷宏 19、白鹅亮翅 20、揉膝拗步21、闪通背 22、掩手宏锤 23、揽扎衣 24、六封四闭25、单鞭26、云手 27、高探马 28、左右插脚29、蹬一跟 30、上三步 31、指地锤 32、踢二起33、护心拳 34、踢一脚 35、蹬一跟 36、掩手宏锤37、小擒拿 38、抱头推山 39、六封四闭 40、单鞭41、前招后招 42、野马分鬃 43、揽扎衣 44、六封四闭45、单鞭46、玉女穿梭 47、揽扎衣 48、六封四闭49、单鞭50、云手 51、摆脚跌岔 52、金鸡独立53、倒卷宏 54、白鹅亮翅 55、揉膝拗步 56、闪通背57、掩手宏锤 58、揽扎衣 59、六封四闭 60、单鞭61、云手62、高探马 63、十字脚 64、指裆锤65、青龙出水 66、六封四闭 67、单鞭 68、铺地锦69、上步七星 70、下步跨虎 71、双摆莲 72、当头炮73、金刚倒锥 74、太极收势相关链接浅谈练太极拳与论语开篇 陈氏小架太极拳概说 四月十三日,同安莲花镇佛心寺,品茶道谈佛经论太极~ 拜明师学拳入太极之门厦门太极拳俱乐部----简论为何太极拳要慢练
雨过天晴,开始锻炼
恩,现在人越来越多
看到都是年轻人,祝贺。
引用 引用第4楼尘与土于 19:40发表的&&:看到都是年轻人,祝贺。 。。。
恩。。。。
用户被禁言或禁访,该帖自动屏蔽!
陈式太极拳有多少种架,都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简单说一下。陈氏太极拳现在分为小架(也有的叫陈鑫拳架、因陈鑫所写的太极拳图说就是以小架为原型),大架(也有的叫老架),新架(又叫83式)等三种套路。新架和老架都有一路和二路(炮锤)。小架共有8路,第3路为看家拳,全为背式,你没听过吗,那就更没见过了。也不是只保留了2路,而且小架的二路流传极少,陈公金鳌的弟子之一刘德轩公就会7路(不算器械、散打套路等等),第8路为太极长拳,流传到陕西洪洞。后来小架剩下5路拳,5路锤,现在看见的是3路拳,一路锤。 大架,也就是老架一路,74式。由陈长兴幼子陈耕耘跟随族叔练小架的陈有本习练时定的拳架。陈照丕第一次代表陈家沟带到北京去教拳的是这一套,是陈发科教的。 58年陈照丕大师回乡教授子弟的就是这一套。陈发科初到北京教授的学生也是这一套。就是说,陈发科陈照丕最初到北京和南京教出来的大弟子们和陈家沟的子弟们学的都是这一套家传大架。这是陈式的经典之作。所以今天流传最广的是这一套。 好像有些老人叫72式的,还有人叫75时的,都是一样的。也有人把大架称为马棚拳。新架,新架一路,83式。陈发科去世以后,由其幼子陈照奎教授流传开来。沈家桢顾留馨1963年编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根据陈发科的新架,定了83式,成为了国家标准而出名。但新架的的确确是陈家的东西,不是新派的意思。陈照丕去世后,陈照奎回去当陈沟教练,也精心地教了子弟们新架。这套拳就在陈家沟传授下来。而小架,比较少人知道,大致说一下流传地,小架目前主要在西安,陈家沟,开封等地流传,目前也逐步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日本进中国的时候,也就是28年,大架的代表人陈法科到了北京,陈照丕去了南京,使用大架流传非常广。而小架的代表陈金鳌去了宝鸡,后又在西安,陈金榜去了西安解放后回到陈家沟,陈稍栋也是先去了西安解放后回到陈家沟的,陈克弟先去了西安解放后去了开封,陈立清也在西安,各自都在住的地方教授小架。现在陈沟小架以陈伯祥为主。功夫也以他最高。小架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因为传承者多有文化,因此又叫&书房架&。值得注意的是&小架&传人大多也会&大架&,并坚持认为陈氏太极拳只有一套,并无&小架&和&大架& 之分,只是练法不同。尤其是处于相对强势的&大架&一方不仅故意回避&小架&的存在,还通过官方的途径,强化所谓&掌门人&概念,由于最后出现多个&掌门人&的局面,因此各自前面又加了&正宗&两字,据说还有官方颁发的确认证书。以&小架&居多的家族理事会对此虽不满又无奈,他们认为陈氏宗族历史上只有依据辈分推举的族长,从来没有掌门人之说,所谓&正宗掌门人更是无稽之谈。新架是在63年沈家桢顾留馨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的时候才为世人所知,后来陈照奎先生曾在多地教拳,流传也非常广。这就是陈氏太极拳三种拳架的来源和流传的时间。
裆:会阴穴及两旁的大筋(紧贴大腿根里侧)属于裆。从头顶的百会穴通过腰脊要与会阴穴上下对正。顶劲是上领的,腰劲是左右旋转的,而裆劲是开圆而下沉的。裆劲中间开圆,应如同城门的涵洞那么圆(最忌岔为人字形)。这两条大筋则如同钟表的游丝似的,随着旋转,而一伸一缩。它的规律是右转则右上缩而左下伸,左转则相反的伸缩。由于它的伸缩,牵动着两膝的一提一落。裆筋的伸缩,关系着身步的灵活,而膝部的提落,又关系着下盘的稳否。上文谈到腰裆膝如同全身的发动机,就是这种作用。&&&&&&&&一般太极拳书,都讲吊裆。吊裆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缩腹部,如忍大便状)。但陈式太极拳则要求裆劲与“气沉丹田”统一起来。对于裆的运动,则主张调字,这里的“调”字的作用是协虚实,以求重心的平衡。亦解为调动的调字,即调动裆里两条大筋,以达到协调的目的。&&&&陈式小架要求裆开要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翻有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二点,绝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档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度。人字裆两足距离再宽,而裆不能下塌,如同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的。&&&&尾骨这种动作,并不是难作的,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作到的,如当我们想左下时,就不自觉地用尾骨接触所要坐的东西,特别是当挑担子时,一定身向下蹲,腰劲挺起,而尾骨微向后翻,才能随着顶劲的上领,把担子挑起来。倘若尾骨向里收了,不但不易站起,并且由于重心的上下和后偏而被这个重担子压的仰跌。&&&&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尾骨不微向后上翻,则裆不能开圆,裆不开,则肋筋不松,不要随腰的左右旋转而伸缩,裆筋不松则两膝亦不能自由提落,无法从身法步法的变换中调节、保持重心的平衡,达到沉着松静的要求。并且影响小腹的前合,而使气不能沉到丹田。这是陈式太极拳与一般研究太极拳著作绝对不同之点,学者尤当注意,揣摩并作科学的实验。方能正确的了解和适当的掌握与运用。特别是小架拳,双脚不能外撇,内合为了开后裆。&&&&&&&&&&陈氏小架的裆部运动路线是裆走后弧。为了更有利于腰裆的结合,裆部的运动应两者相结合进行练习,更有利于使周身结合。练习陈式小架时要适当地敛臀和翻臀,就是说在动作定势时,臀要敛,不是翘屁股,敛臀裆部前开后合,否则后裆合不住,不能使骶骨和脊柱成一直线;还应把顶和裆联系起来,称为“提顶吊裆”,就是用意识使肛肌向内收敛,但不可用力,并要与盘臀相联系,使每个动作过程肘都要“吊”或“裹”裆,以保证躯干在运动时的正确姿势;这也是为了通小周天。在每一动作过程中,臀又要翻,翻臀前裆合住,大腿根撑开,裆自圆,裆腰劲合好、下好后,如臀泛不起来,不仅前裆合不住,连上体亦皆扣不住,腰劲下不实,上下盘也扣合不住劲,则形成底无力,动作不稳固。只有敛翻协调运用才有利于周身动作的完整性。它和头顶悬的要求一样,靠意念的支配而不用拙力。总的来说,在每一个动作的练习中,都应开裆、圆裆,在松圆中使身法转换得更加灵活。&&&&&裆部在重心转换中的运行路线也不可忽视。在初学阶段,为了便于掌握动作,裆的运行路线可以只走后弧(∞字裆),但随着动作的熟练和腿部力量的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裆走下弧的技术动作,并不是大架才走下弧如“撇身捶”中,右臂打“七寸靠”时就要用裆走下弧才更具威力;裆走下弧还要跟胸腰折叠一起练习。再如“拦扎衣”一式,开步合手后重心由左向右移动时就要用裆走后弧,才有利于肩肘的撑开与连贯;“搂膝”一式中的第一小节就要用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的饱满圆滑。上述例子只是就裆走下弧或后弧而言,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显示陈式太极拳的圆滑及刚柔相济等特点。比如“拦扎衣”变“六封四闭”时,第一次移重心裆应走后弧,第二次移重心裆就应走下弧,裆的两种移动路线相结合,借助左腿的蹬力、双手与腰胯结合,此时如果发力就会更加威猛。总的来说,走下弧裆和走后弧裆相结合,才更利于塌腰、合腹、开胯、胸腰折叠和腿功的运用。&&&&&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胯松不活,死顶住骨盆,腰也就难以起到轴的作用,裆就更难完成两种弧线的协调结合。掌握好松胯的难度较大,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及大腿肌群的负担就要加重,气就难沉丹田,就会出现胸闷难受的现象。为了便于掌握此动作,首先要保持上身部位的中正舒适,屈膝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开胯不能过大,否则拉力松弛使腿部的基础伸缩力不强而造成浮而不固。练习低架子时,要特别强调膝关节不过足尖,避免太过会形成荡裆的毛病。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从而导致气不能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静松气腾然的要求。所以在练习时要做到舒松灵活,为了更好地松胯可以先把腹部松开,并且必须注意虚实。还可以经常采用一些帮助胯关节松开的弯腰、压腿、压膝、压胯根的一些基本动作,以提高胯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如何知道你的裆劲威力,在推手中去试试。如推手中小鬼推磨一着,当敌方右腿在我左腿内侧时,我可以运用裆走后弧,腰向右转引对方的劲力深入我右方,对方重心很容易被我控制,然后,速扣左膝与己右肘力相合后,采用交叉力向我左侧方击出,此时还应运用裆走下弧借右腿蹬地之力,发放之力更显得威猛。要把这两种裆劲结合,不要老认为裆走下弧是大架专用。陈家拳在100年前都是一样的,彼此不分的。
陈鑫小架,太极图说。恭贺同仁,弘扬精义。
引用 引用第12楼尘与土于 20:20发表的&&:陈鑫小架,太极图说。恭贺同仁,弘扬精义。 那天看到你在市局边上打拳,本以为等你打完打个招呼,没想到你咻的一声就不见了啊。。。
让你见识一下太极拳的实战真功夫(香港翡翠台拍摄)视频地址
每当清晨,人们穿着练功服,带着刃、剑、扇,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到各大小公园。人们期盼着学好太极功夫,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练着。有的学了几年,还有的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 从学练的方式上看,不外呼这么几类:一是有点文化的人,买几本书,几张光。盘自学太极拳;二是各太极拳协会组织辅导站,教国家推广套路拳、剑、刀、扇。学的人庞大,起到了一点锻炼的目的;三是个别人每天放一遍录音带,组织练习,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四是少数的传统套路传授者,他们在小范围、武馆,按着旧式的传承,死守着秘诀;五是所谓名人,以盈利为目的,变着花样教拳,吊着痴心学拳人的胃口。有的人当上了太极拳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站长、教练;有的人晋升了武术段位;还有的大学老师晋升了教授。当遇到太极明师一搭手,方知几十年的规范教程,学的竟是空架子,没有根是浮的,是外开美,身体呆板,僵硬,分不出阴阳,才知道枉费了几十年苦功,还没有入太极之门。用一位拳友的话说:“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错误的动作。”教者、练者不知什么是太极,没有身知的感受,就连太极的门边也会相差甚远。若用张义敬将太极拳分成五层功夫的话,这些人也只能在第一层僵劲阶段徘徊,还是一阴九阳跟头棍阶段。怎么能打出一片神行的拳来,怎么能达到太极拳溉养生、又能技击的境界,成为练拳人一生的享受。   学太极拳要拜明师,要用身心去感知太极的意境,不是外形。这样才能入太极之门,才能更好地健身。王培生大师曾说过:“有形有意皆似假,无形无意方为真。要学会辨别真假。”苦练太极的朋友,要早清醒,早认识,找明师,早入太极之门。
练气歌诀两臂落时身散空,无我无为入化境.正气沉降意气起,手擎内气两旁升.两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现顶凌空,两手拢合丹入腹,浩然正气留正中.
.學會一套太極拳離“會太極拳”相差十萬八千里!
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一定要搞清楚學太極拳倒底是在學什麼?就是一套拳嗎? 其實&學太極拳&四個字是一個泛稱,就像小孩入學讀書一樣,我們習慣將上學稱作&讀書& ,但讀書並不是就拿著一本書去&哇啦哇啦&地讀,&讀書&除了讀,是要先認字, 寫字、理解、做實驗。還要讀很多很多不同的科目…寫文章、思考、……總體來說,讀書的總的目的就是將一個孩子培養成一個懂道理的人及有用的人! 學太極拳當然並非是就學一套太極拳,它的目的也是很清楚的:為了養生和技擊。 起碼古人是為了這個。 現代人的目的大部分可能是消磨時間,或自以為是地健身(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乱练,比如跪膝,把膝盖的问题练出来,那可不是健身,而是伤身,还不如去散步,散步遠比亂七八糟的太極拳健身好得多)。 以為學太極拳就是學打一套拳,然後每天打打當作强身健体,那可是天大的誤會!   學太極拳,是借助太極拳這一工具來達到養生和技擊的效果!其目的是: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是八個字:脫胎換骨,返老還童!技擊攻效也是八個字:弱可勝強,年老不衰! 而這種功效只能通過練太極拳的“特有”方法去練太極拳才能練到。拳练万遍神理自现,但没老师在旁指导,充其量也只是熟练而已。   這個特有方法就是諸名的“用意不用力”中的“不用力”三字。  千萬別誤會,以為不用力就是軟不拉塌地打拳。因為這種軟不拉踏塌的也是用力的。不用力就是利用自身的“重量”。拳架的“不用力”是松,而不是软。   但這個“不用力” 太難了,如無一套正確的方法,是不可能練到的,尤其是青壯年。  直至年老了,或是大病一場之後,真正沒力了,那時才悟到什麼是“不用力” ,但已經來不及了,就算練出一些些功夫,也不足以和年輕的外家拳高手散打,就只好在臺上和自已的徒弟表演表演。 在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有一句: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此句說的當然不是推手或揉手,而是“散打”。但耄耋是什麼年齡的人?是八九十歲的人,八九十歲的人能和年輕的外家拳散打,這才是太極拳所練出來的武功!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老祖宗們留下的寶貴遺產,請學者和傳播者千萬珍惜 !不要再以訛傳訛!!   至於養生,那更是太極拳的“本行”了。我們現在給學生的信息中有一條是,學了太極拳,醫生遠離我!作为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现在已知的慢性隐性包括所谓的亚健康,90%以上都是脊椎引起的,而太极拳在松柔圆活,虚灵顶劲腰劲下沉等对拉牵引的动作要求下,正是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逐步的进行自我修复,所以很多慢性疾病,亚健康的人群,练了太极拳后,不但不用吃治療性的藥,連養生性的補藥也不用吃!這才體現出太極拳的偉大之處!否則太極拳有什麼資格傲視群“拳”?成為世界上最多人練的一個拳種?
中山路市公安局广场教授陈式小架太极拳~
写得非常不错~~~
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高低手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 &&&&&& 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比较出色的田照临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田照临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谈些,吴、武、陈式的情况以后再谈。 &&&&&& 吴式太极拳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历史,吴鉴泉的功夫比杨澄甫差了一节。不过吴鉴泉不保守,时间一久,他的后人的功夫倒出来。上海的赵寿村、吴耀宗都是好手。常远亭的传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细体味他们几家的味道也不同。赵寿村、吴耀宗还有些硬的东西隐隐的在里面,有点咯噔劲。常家传下来的东西,好象更柔软。马岳梁的东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却喜欢演示气,所谓凌空劲。吴式太极拳各支的东西用来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击。听说这几年出了位严子元专去打老头儿,没见过面。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影,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有内容。确实谈不上输赢。这几年吴家的人猛吹这件事,这不是不打自招说自己没东西吗?这本是件丑事,还拿出来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说这些话,练吴式的要恨我。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有位朋友已经点明了,生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骨头、筋、肌肉的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场面。北京练吴式出名的有两个半,杨禹庭、王子英、吴图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所以上了真场面,只会玩玩劲就不行了。杨禹庭活着的时候,没听说他推手好,我曾亲耳听他说他只会套,不会推。不知道是不是对外保守。王子英能推两下子,但不能打,也没教出什么徒弟。吴图南有吴式的基础,也有杨少侯的技术。只能算半个吴式。吴图南也没教出象样的徒弟,什么于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吴式推手好的是刘晚仓,老头有真功夫。刘晚仓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勋、王选杰都怕刘晚仓。刘晚仓让给带过话,他们就是不敢来。刘晚仓尤善发人,如果遇到功夫差点的,真能把对方发出去离地一尺多高。刘三爷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现在小马,马长勋还有点三爷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爷差了一截了。练吴式的功夫好的还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经五,不过李经五也跟陈发科练陈式。李经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错,尤其棚劲好。有人说他能用气发人,没体验过。李经五推手时喜欢把两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转,就把人送出去了。吴式中的现在最有风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独他没有什么功夫。如果吴式朝着他的路子发展,就要全毁了。  仲浩群对于我评价汪永泉的功夫耿耿于怀,认为我贬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个文人,怕是即没有参加过对抗性比较强的比赛也没有经历几次真正的搏斗。所以对于真功夫三个字的含义与我不同。关于功夫脱俗是个什么样子,我暂不想在这里做具体的描写。因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但是,这样的人现在还有,而且不久中央电视台就会进行介绍。这比我在这说效果要好。那时再讨论什么是脱俗的功夫吧。汪永泉的功夫属于俗手。当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怀元、孙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赵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没有脱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资本。孙德善在地坛当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气不在刘晚仓之下。我曾亲眼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一个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并不是作秀。作为玩艺儿,这手功夫够得上高妙。但这也只能作为玩艺儿。朱怀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高超,当时一块玩的有位翁师傅,看见朱怀元了,从后面拍了下朱怀元的肩膀,结果怎么着,手拿不下来了,一步一趋地跟着朱怀元屁股后面走,惹得大家都笑。这沾劲,能让老翁的手找不着着力点,够传神的吧。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强度、一定力度的对抗范围内,技巧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近乎于神。中国足球队也是这样,自己练着玩的时候,球也漂亮着那,好象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杯上,就跟不会踢一样。对抗性强到一定程度,玩艺儿就没了。作为健身,走走意、玩玩劲挺好。作为修身就欠些,作为实用就差的远了。 &&  说起武式太极拳,其理论贡献不能不提。李亦畲的五字诀,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所以能对实践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这是武式太极拳的特色。说这话,有人说我是话里有话,明褒暗贬。但是又能让我说什么呢?到现在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传人的拳术造诣还不如前面几派。郝少如在上海就没教出什么象样的徒弟。天津么家桢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继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见他能发人。小孙(名字是建国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郸联谊会上见过。乔松茂一门心思的给自己提大辈,搭过两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脚,没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围过来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说:“不错,不错!”象演戏一样了事。薛乃印就更没什么功夫,好面子、讲虚荣,真本事一点没有,钱倒有一些,是个武林中的混子。吴文翰也是个说拳的,基本上没什么功夫,推手还不如魏树人。高连成的推手还马马乎乎,继承了些姚继祖的东西。但还是顶,手法还是比较熟的。还有王善德是靠打笔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练,口气倒是挺大,劲僵的很,没有真功夫。武式前辈对太极拳贡献很大,又是儒生,应该修养不错。但是传到今天,真是没落了。当然,我接触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没有接触到,不能以偏盖全说武式太极拳不行。一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得到的。这里也有缘分。&&&&&& 小贾已经介绍了寿关顺,不过我一直觉得象寿关顺这样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来描写,很容易引起误解出偏差。据一位朋友讲中央电视台准备专门做寿关顺的节目,我本想在他做出来功夫给大家看后再讨论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不错,寿关顺的功夫是脱俗了。几十年来我遇到的功夫脱俗的高手也只有一、两位,寿关顺是其中之一。实事求是的说寿关顺是学过许多门派的东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础是孙门的,他的内功完全是从支燮堂那得来的。支燮堂去世时他还没有来得及系统的学习孙门的用法,他的推手技术来自杨式,以后又学过拦手(上海叫操拳)、绵拳,与心意拳的人也经常交流,所以他这人融会了多种技艺,没有门派之见。有人说寿关顺完整地继承了孙禄堂先生的拳学,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据童旭东讲孙存周先生也只是继承了孙禄堂先生拳学的一部分,有个说法,不到十之二、三。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孙门真传,但是得到的掌握的东西不可能比孙存周先生更多。因为童旭东说支燮堂先生跟孙禄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绍人物时一定要力求准确、客观。寿关顺是有神通的,小贾介绍了一些,不过在这里我不想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还是那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当年李天骥对外一个说法,对内又是一种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怕对外界介绍内家艺业时,话说不准一点儿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需要加上很多解释。尤其是自己没有练到的时候,是很难解释确切的。但是既然说寿关顺的功夫脱俗那与俗手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完全是质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实用不实用的问题,确实是层次问题。无论是人体的功能还是骨头、筋、肌肉的性状都已发生质的变化。
  陈式太极拳的陈发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虽然我没见过他,但他的拳照实在是漂亮。那劲势超过了杨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与杨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确实是好。陈发科的传人我见过一些,没有一个能打出陈发科那股劲势。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陈发科差远了。老一辈的田秀臣架子还不错,推手就不行。冯志强的推手靠力气,连摔带顶,散手几乎不懂。冯志强上了点岁数后也大谈养生了,结果现在他的身体还是很糟。天坛的李师傅、老刘、地坛的老邓功夫也有一些,他们都不服冯志强。但是也没觉出他们比冯志强强在什么地方。话说回来,跟冯志强学的人还是要感谢他,因为他的东西好赚钱,这是一有陈式太极拳这块招牌,二有冯志强的名人招牌,三是冯志强的推手中摔交的玩艺儿比较多,这也是陈式的特点,掌握起来用起来都快。其实真对陈式有研究的还是济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并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来的学生水平比他高。象老刘、小李、小张、小蒋以及再小一辈的小黄等都不错。虽然都是俗手,不过功夫还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蒋在《武林》上不断介绍太极拳的散手,其实那只能用来玩。真正的太极拳散手练法小蒋并不懂。陈式的洪派架子用来锻炼身体比陈家沟的架子要好。陈兆丕的功夫比陈发科差着一节,我在西单体育场见到陈兆丕最后一次出来打拳时,金鸡独立腿已经抬不起来了,身体很糟。练太极拳起码要做到活着的时候有精神,死的时候要快,不拖累人。长寿不在练不练拳,遗传和环境最主要。所以我从来不拿寿命长短论造诣。陈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欢使拌子,结果碰到个懂点摔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亲的名声吃饭。马虹、陈正雷只能表演,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都不行。陈小旺推手还马马乎乎,步太死,但马步扎的还比较结实。推一般人还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还有一个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气。他推手是跤劲、跤拌加力气,同样也不懂散手。都说陈式太极拳古朴,这种古朴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步上,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杆或用枪的步。拳脚相交,至少是两个拳头两只脚,可用来同时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对四”,加上近身时的膝肘肩胯臀以及头则可同时用来使用的武器就更多。所以拳步既要稳更要活。绝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但是两枪相对,是一对一,两条腿以及膝肘等一般够不着对方,用不上,所以对步的要求重点是稳固,在灵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脚那么高。陈式太极拳的步是杆步,陈式太极拳原是作为用杆的基础功夫,所以陈式太极拳的步不是很灵活。在这样的基础上练散手是要吃亏的。或者说你练的东西与你用时的东西必然要脱节。说这话,练陈式的一定不爱听,但是如果撇开门派,从道理上技术上分析分析,也许火气会小一些。练陈式的特点是上功夫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轻制重,哪怕是玩玩劲,他们也很难做到,在这点上他们不如杨、吴。从技术特点上说,陈式推手可以称为柔跤。  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术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儿子李天骥是个有头脑的人,就是不许宣传他父亲,李天骥在国家体委几十年,从他哪儿就把他父亲的名声冷冻起来了。为什么?李天骥明白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国家体委坐稳。现在的年轻人对解放后中国的政治环境没有感性认识,那时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决定一切,在旧社会做过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敛,想不到的灾难就会不断而来。李玉琳曾随李景林去山东国术馆,并担任国术馆的教务长。李景林是什么人?是被鲁迅点过名的大军阀,是鲁迅骂过的镇压群众的哙子手,以后又投靠了蒋介石。这样的人虽然对武术有重大贡献,但是在那种政治形势下,谁敢跟他沾边啊。所以,李天骥很聪明,把他父亲冷冻起来,他尽量不提他父亲的事。别人提起来了,他也尽量压住。这样实际上就是保护了他父亲。所以现在的人没有几个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这个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样。天津人称李玉琳是“铁胳膊李”,咋一听以为李玉琳是练硬功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是因为李玉琳的胳膊就象杨澄甫说的棉裹铁一样,特别重!不用说打在人身上必受内伤,就是抬,一般也没有人能抬的动。杨澄甫先生的五虎将没有一个能推过李玉琳的,北京武术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动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没门了。所以,自从有推手比赛以来牛胜先的学生的成绩相对比较突出,他这里面还是有传承上的诀窍的。牛胜先是李玉琳的徒孙。我看他们的特点主要是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步和劈拳的钻翻劲并结合进了太极拳的手法。他们发人常常能把人打的象飞起来一样。不过在比赛中他们的这种用法常常被判为犯规,所以,大牛的弟子经常是打翻的对手自己反倒丢分。所以,我常疑问推手能用来比赛吗?大牛这派推手是作为散手的基础,能与散手结合的比较自然。但是用于推手比赛则要被扣分。吴图南、汪永泉这派推手,劲玩的精巧细腻,但需要双方配合,双方都要按照不丢不顶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时候也不许硬抗,要顺着对方的劲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难用于比赛,比赛中对方玩命一抱一顶,你不能讲对方不懂劲啊。但是面对这样的对抗强度自己又没办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适应比赛。于是现在的太极拳推手比赛越来越朝着一种四不象的对抗形式上发展。推手本是技击训练的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为一种独立的竞赛形式,这玩艺儿不变形才怪呢!
嘎嘎。。占楼
用户被禁言或禁访,该帖自动屏蔽!
偶也想找人学习推手.呵呵不知道有没有软件园二期的朋友呢?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233915 second(s),query:4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氏太极拳大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