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找出某果汁饮品的食物维生素含量表c含量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nssbio/category/curriculumemphasis/stseconnections/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______,(2)豆浆机即需即制的优点给生活带来很大方便,豆浆制作完成,还可用随机附件--滤网去除豆浆中的渣滓,使口感更好,该设计利用的操作原理是:______.(3)黄豆中含有的皂角素能引起人们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因此,喝不熟豆浆对人体有害.但豆浆经烧熟煮透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即被破坏,这个过程发生的是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4)小明同学通过化学课知道,人们误食重金属盐(如:硫酸铜、氯化钡等)可通过喝大量豆浆的方法解毒.你认为下列______饮品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填序号).①牛奶②果汁③蛋清④矿泉水⑤食盐水.
依据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中主要的营养物质、物质的分离、两种变化的判断、蛋白质的变性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本题的答案.【解析】(1)由课本知识可知:豆类食物中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C含量比较丰富.(2)利用滤网的网眼的大小将豆浆中较大的蛋白质颗粒(即滤渣)跟较小的蛋白质颗粒(即豆浆)分离.这种方法属于过滤.(3)豆浆在烧煮过程中将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变成没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没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不同于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新物质,因此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4)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牛奶、蛋清中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这两种饮品也能达到解除重金属盐所造成的中毒.故答案为:(1)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C.(2)过滤.(3)化学.(4)①③.
根据满分5专家分析,试题“豆浆的营养价值很高,是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豆浆中含有丰富的植...”主要考查了对【】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本站归纳了以下解题思路:
考点1: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如图所示,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它根据滤纸能够透过液体和溶于液体的物质的特殊功能,将混合物分离开来的;常用来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等等.所需器材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等.要想过滤,首先要制过滤器,具体如图所示:,将一张滤纸对折两次后,展成圆锥形,用水润湿倒贴在漏斗内壁水即可.过滤的具体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有: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即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即倾倒液体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靠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考查过滤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滤液浑浊的原因分析等等.题型有操作题、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和滤液浑浊的原因分析等等.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过滤的方法、原理、所需器材、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结合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者图示信息,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好实验方案,或者是按照给出实验方案,进行细心探究即可.
考点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知识点的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变化时的现象和能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新物质的理解和判断,运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来判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中新物质来说,关键是个“新”字.并且,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物质才算是新物质,只要是相对于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即和变化前的物质不是同种物质),就认为是有新物质生成.2.运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来判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可以参考着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例如,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放出气体、出现沉淀等.但是,也不要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了;因为有时虽然有这些现象出现了,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的发光、放热,就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物理变化.因此,在判断某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抓住变化前后的物质的本质进行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如果它们是同一种物质,那么该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如果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该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考点3: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知识点的认识】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亚硝酸钠与肉制品中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生成鲜艳、亮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或亚硝基血红蛋白而护色时,尚可产生腌肉的特殊风味.因此,常作为添加剂被广泛用于腌肉等.按GB2760规定量添加,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g/kg,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体重;若换算成亚硝酸盐,其标准为0~4.2㎎/60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亚硝酸钠有毒,不小心过量食入就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人食用0.2克到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若一次性误食3克,就可能造成死亡.预防方法:在食用以亚硝酸钠为添加剂的肉制品等时,最好选用正规商家生产的合格制品,并且要根据商标标示的含量,参考自己的体重慎用.2.甲醛易溶于水,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并且,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因此,可用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但是,如果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等食用品,被人食用后,残留的甲醛会进入人体,破坏人体蛋白质,就会引起人体蛋白质变性,使人中毒,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可是,由于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水产品外观比较好,从而可以提高售价,因此,部分不法商贩为达到赚钱的目的,便将水产品或水发食品 用甲醛溶液浸泡后再出售.人们也就很容易误食之,而中毒.预防方法:在购买常见的有水发蹄筋、水发海参、水发酸鱼等时,一定要细心鉴别一下,看看是不是不法之徒利用严禁作为食品防腐剂的甲醛或双氧水加工过的水发食品.鉴别时,一是看,如果食品非常白,体积肥大,应避免购买和食用;二是闻,甲醛泡发的食品会留有一些刺激性异味;三是摸,用甲醛泡发的食品手一握就很容易碎.3.用化学品加工的海带等肥肥的,颜色特别绿,还很光亮.食用后,可能会使人中毒.预防方法:特别绿的不能买,更不要吃.一般海带的颜色是褐绿色,或是深褐绿色.正常情况下,新鲜海带通常经开水烫后,再晾干处理,颜色是灰绿色的.4.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300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甚至致人死亡.常见的煤气中毒途径是:(1)生活用煤器具不装烟筒,或是装了烟筒但却堵塞、漏气,从而使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增高;(2)室内用炭火锅涮肉、烧烤用餐,或使用炉火取暖,或大量吸烟(烟气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几百种有毒物质),而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停留时间过长;(3)火灾现场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4)冬天在门窗紧闭的小车内连续发动汽车,产生大量含一氧化碳的废气;(5)煤气热水器安装使用不当,导致一氧化碳泄漏;(6)自制土暖气取暖,虽与煤炉分室而居,但发生泄漏、倒风引起煤气中毒;(7)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管道中一氧化碳浓度为25%至30%,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可造成中毒.预防方法是:(1)在安装炉具(或土暖气)时,要检查炉具是否完好,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要及时更换并修补;要检查烟道是否畅通,有无堵塞物;烟囱的出风口要安装弯头,出口不能朝北,以防因大风造成煤气倒灌;烟囱接口处要顺茬儿接牢(粗口朝下、细口朝上),严防漏气;屋内必须安装风斗,要经常检查风斗、烟道是否堵塞,做到及时清理;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检查炉火是否封好、炉盖是否盖严、风门是否打开.(2)每次使用煤气灶或者可能产生煤气的装置时,要经常检查煤气是否泄漏,以防中毒.例如:①检查煤气有无漏泄,安装是否合理,燃气灶具有无故障,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②冬天取暖方法是否正确,煤气管道是否畅通,室内通风是否良好等;③尽量不使用煤炉取暖,如果使用,必须遵守煤炉取暖规则,保持门窗适当通风,切勿粗心马虎;④燃气热水器应与浴池分室而建,并经常检查煤气与热水器连接管线是否完好;⑤若进入室后感到有煤气味,应迅速打开门窗,并检查有无煤气漏泄或有煤炉在室内,切勿点火或打开电源开关,以免引发火灾;⑥保持灶具卫生,在使用煤气后,及时关闭煤气罐阀门和灶具阀门,在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⑦一定要使用煤气专用橡胶软管,不能用尼龙、乙烯管或破旧管子,每半年检查一次管道通路.(3)有煤气或液化气的家庭最好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当周围出现煤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可以及早采取避险措施.5.人体内除了常量元素和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是人体非必需元素,如铝(Al)、钡(Ba)、钛(Ti)等;另一些则为有害元素,如汞(Hg)、铅(Pb)、镉(Cd)等;不小心摄入过多,就会影响人体健康,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它们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大气与水源中的污染物,通过呼吸及进餐侵入人体内,铅、铝、汞等重金属就是其代表;另一个是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废物,最终都富集到我们人体内.预防方法是:在接触到含有或可能含有这些元素的物质及其污染的场所时,一定要倍加注意.尽量不用或少用这类物质(如含铝的添加剂、受重金属污染的水等),尽量远离或短时间接触类似污染的场所(如排放含有含铅化合物的尾气的车辆密集的场所),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亚硝酸钠和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均衡营养与健康、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蛋白质的性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金属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烟的危害性及预防、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和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含有亚硝酸钠、甲醛、一氧化碳、重金属等化学品的中毒事件及其预防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什么情况,在进餐时,切记“病从口入”,小心进食.此时,主要考虑所用物质的安全性;一定要确认其中含不含有毒物质;并且,还要考虑到所处的环境的污染问题;以防意外中毒.
考点4: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知识点的认识】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是指人类及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而食物的成分主要含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其为营养素(或六大营养素).具体内容如下:1.蛋白质:它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百万.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其余存在于血液、皮肤、软组织、毛发、蹄、角中.另外,许多植物(如大豆、花生)的种子里也含富含蛋白质.如图所示:.蛋白质产热供给量占人体需要总能量的10%.所以成人每日需要摄入60~70g的蛋白质,而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青少年需要量更大(80~90g).2.糖类:它是组成人体的成分,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淀粉属于糖类,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如图所示:.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对维持身体的健康有明显的作用.一般成人每日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是480~600g.3.油脂:它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油脂有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牛油和奶油等.在常温下,植物油呈液态,称之为油;动物油呈固态,称之为脂肪;二者合称油脂.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kJ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因此它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在正常情况下,每日摄入50~60g油脂,它供给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脂肪的来源多是从牛奶、蛋黄、植物种子,如花生、大豆、芝麻、核桃等食品中摄取.如图所示:.一般成人体内贮存约占人体质量的10%~20%的脂肪,女性高于男性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付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消耗自身的脂肪来满足机体的需要(此时人就会消瘦);当食入过多时,又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而且容易患肥胖病和心血管疾病.4.维生素:它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生理作用上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供应能量的物质,但却是机体不可缺少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大多数是某些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既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生长、健康、繁殖和生产机能)必不可缺的化合物,又是机体进行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在体内起催化作用,能促进主要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合成和降解,从而控制代谢.因此,没有维生素就没有人体的生命活动.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某种维生素将使人患病,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肌肉、鱼类、鱼肝油、蛋类、牛奶和羊奶等均富含维生素.如图所示:.5.无机盐:它又称为矿物质,是由无机元素所构成,占人体体重的4%. 由于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有钙、磷、硫、钾、钠、氯、镁七种元素,它们在体内的含量较多(超过0.01%).微量元素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等,在人体的含量较少(少于0.01%).无机盐在人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构造人体组织,使骨骼坚硬并可支持身体.同时,又存在于细胞、血液、神经、肌肉等组织中,构成人体的柔软组织.无机盐溶于体液,可加强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活动,使人体得以维持相对平衡状态.6.水:它在人体的含量约占体重的60%,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由皮肤及大小便排出体外,同时又不断地从体外摄取水分进行补充,从而使体内的水分得以维持平衡.如果把蛋白质称为生命的基础,那么水就是生命的摇篮.因为水是营养素的溶剂,是代谢产物的溶剂和体内所有反应的介质.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物质的交换、血液的循环、新组织的合成及废物,有毒物质的排泄都离不开水.此外,水还可滑润关节、肌肉、体腔、保持皮肤的柔软,调节人体的温度,保护人体的组织和器官.一般成年人每日需水量为毫升,可通过食物和饮料获得足够的水分.【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食品(或药品、保健品等)中的有机营养素、均衡营养与健康、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物质的元素组成、水的性质和应用、常见的溶剂、生物学的有关知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六大营养素的名称及其来源和缺乏症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包括营养素的名称、作用、来源及其缺乏症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从生产、生活、电视、报纸或网络中了解到相关信息等,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六大营养素的名称一定要熟练地记住,填写时切记不能写错别字.尤其是,其中的油脂不要写成脂肪.2.对于六大营养素的来源及其缺乏症等,只需记住典型的、主要的来源和缺乏症即可.3.虽然维生素是机体进行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在体内起催化作用,能促进主要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的合成和降解,从而控制代谢.但是,大多数只是某些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酶实际上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并且,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而且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人们消化吸收食物就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当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就是因为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的缘故;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乐乐题库
&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知识点 & “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习题详情
25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2.8%
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必须相等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单选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我们在测定时,做的是对比实验,所以要求我们外部条件要一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烧杯的大小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因为烧杯的大小不影响实验结果.
我们在做这个对比实验时,所用的苹果汁和橙汁的量要相等.且所用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且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故选D
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想有说明力,必须要求外部条件一致,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说服力和可信性.所以我做时一定不能忽略这几点.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主要考察你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而进行实验探究和计算.具体来说,可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问题情景,结合可能含有的某物质的特性,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分析得出用来计算所取样品中某物质质量的气体、沉淀等特殊物质的质量.另一块是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兼计算题的形式,给出有关的信息提示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让学生根据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该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综合计算.题型主要是实验探究题兼计算题的综合题型.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以及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利用所称取的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该样品中某一成分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该成分的质量除以所取样品的质量,再乘以100%,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含量;进而推算出其它成分的含量.
与“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相似的题目:
用下列装置测定碱式碳酸镁的化学组成,计算xMgCO3oyMg[实验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在热分解装置中装入23.3g样品,通人空气一段时间;③分别称量装置C、D的质量;④&&&&,启动热分解装置,使样品充分热解;⑤停止加热,继续通空气至装置冷却到室温;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C、D的质量.[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装置C的质量2ozH2O中x:y:z的最简比;(提示:MgCO3═MgO+CO2↑、Mg(OH)2═MgO+H2O)(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结合“固体质量-温度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当温度达360℃时,固体质量减少了&&&&g,此质量是生成的&&&&的质量;②反应完全进行时,温度最低为&&&&℃,此时热分解装置中的剩余固体物质为&&&&.
某实验复习课的主题是酸、碱、盐的性质,老师布置各小组将任意量的稀硫酸与任意量的NaOH溶液混合,对所得混合液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问题]混合液中的溶质是什么?[进行猜想]对溶质提出了如下几种假设:假设一&&只有Na2SO4假设二&&Na2SO4和NaOH假设三&&Na2SO4和H2SO4[设计实验]各小组针对以上假设计了如下实验(1)第1小组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来验证,发现有明显现象产生,请你设计实验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
假设&&&&成立(2)第2小组向所得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伴有明显的现象.则第2小组同学判断所得溶液的组成为&&&&(填序号),其原因是&&&&.A、一定是假设1B、一定是假设2C、一定是假设3D、三种假设都有可能(3)第3小组将所得溶液倒入第1小组所得溶液中后,测得混合溶液pH=7,测定混合溶液pH值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导致pH值的影响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第3小组原所得溶液与第二小组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该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纯净干燥的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金属钠在CO2中继续燃烧,燃烧停止后,在集气瓶底发现有黑色颗粒生成,瓶内壁上有白色物质生成.(1)甲认为黑色颗粒是&&&&(用化学式填空),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Na2CO3;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还有可能是氢氧化钠固体.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其理由是&&&&;(2)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甲同学据此对白色物质进行了如表实验: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白色物质为Na2O
①取样品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物质是&&&&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3)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4)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式为:&&&&&2Na2CO3+C,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用如图装置(图中夹持仪器已略去)测定某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实验中,通过测定丙装置质量的改变值,就能达到目的(样品中其他成分遇盐酸不产生气体).下列措施能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是&&&&
2乌鲁木齐市的冬季,大雪覆盖地面,给交通带来不便.撒融雪剂可以使雪很快融化,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请回答:(1)冬季清雪,除使用融雪剂融雪外,还使用除雪车铲雪,除雪车的铲斗是用锰钢制造的,锰钢属于&&&&.A.合成材料 B.合金&&C.金属材料&&D.化合物(2)某种融雪剂可能是由NaCl、CaCl2、CuSO4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小明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根据以上实验,请你推断:(i)该融雪剂一定不含有&&&&,一定含有&&&&(填化学式).(ii)写出第Ⅱ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ii)第Ⅲ步操作名称是&&&&.(iv)融雪剂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一些危害.请你写出融雪剂对环境的一种危害或提出道路除雪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3我国著名的闽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氯化钠等杂质,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某品牌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试验.资料摘要:Ⅰ.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发生复分解反应.Ⅱ.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方案一]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实验(杂质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分析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把获得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利用沉淀物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1%.如果不洗涤沉淀物会造成测定结果大于91%,这是因为&&&&.[方案二]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4)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再接上装置C和D.(5)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装置A中样品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6)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根据&&&&&定律,装置&&&&(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选填“偏大”或“偏小”).
该知识点易错题
1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地石灰石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参与反应),分别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组:(1)实验:取石灰石样品10g,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后,把剩余固体放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为6.04g.(2)计算: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高温&.2↑100&&&&&&&&&56x&&&&&&&&&&&6.04g以上解法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超过100%,造成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是&&&&.请你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乙组:也取原石灰石样品10g,按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完好)进行实验,测得完全反应后C中氢氧化钠溶液增重了3.9g.由此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比甲组&&&&(填高或低或相同),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乙组实验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是&&&&.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种工业废水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根据以上实验事实,用化学式回答:(1)当废水溶液中仅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2)当废水溶液中仅含多种溶质时,除(1)中的溶质外,还可能存在的盐是&&&&,&&&&,&&&&.
3有一干燥的还原性气体是由H2、CO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成份,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实验.由此回答:(1)写出a、b仪器的名称:a&&&&,b&&&&;(2)若看到B装置中固体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无变化,证明该气体是&&&&;若看到B装置中固体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3)B、C装置连接顺序能否颠倒?请说出理由.&&&&.(4)该实验装置设计考虑不周密,请写出你的改进方法.&&&&.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退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