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英雄的石像鬼》中石头倒了以后,作者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第一册《古代英雄的石像》(推荐学习)_精彩范文网
第一册《古代英雄的石像》(推荐学习)
  你的到来让这篇文章生辉呀,本文《第一册《古代英雄的石像》(推荐学习)》是一篇好文章,感觉很有用处,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此刻的文字需求有参考价值,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17.古代英雄的石像  叶圣陶  教学目的  1.理解骄傲自大的危害,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培养分角色朗读童话的能力。  4.学习本文用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  5.揣摩词语,学作词语卡片。  重点难点  1.重点:  (l)分角色朗读童话。  (2)学习本文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  2.难点:  (l)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2)揣摩词语并作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雕刻(di1o)气概(g4i)崇拜(ch$ng)模型(m$) 钢凿(z2o)砌成(q@)膝盖(x9)鞠躬(j& g#ng) 荣耀(y4o)瞟(Pi3o)不屑(xi8)吆喊(y1o) 囚犯(qi*)讥笑(j9)哪叱(n6 zha)  2.解释下列的生词; (1)崇拜:尊敬钦佩。  (2)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3)鞠躬:弯身行礼。  (4)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5)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6)伶俐:聪明、灵活。  (7)讥笑:讥讽和嘲笑。  3.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 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2.导语&  叶圣陶先生说:“这些童话还可以给现在的少年们阅读。阅读这些童话可以认识一些过去时代的生活,而认识过去时代的生活,是跟更深切地认识当前的生活有关联的。”我们学习这篇童话,要从中悟出道理。  三、正课  l.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  (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铺成石路)  3.提问: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4.提问:“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垫。  5.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6.提问:“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  7.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这句话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8.提问:“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9.提问:“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10.提问: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讨论并归纳:“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11.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讨论并归纳:  (l)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2)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3)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4)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5)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2.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虚弱的本质。  四、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因此,要细心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五、板书  (一)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外表: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性格:骄傲狂妄,自高自大,外强中干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三1、2、五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各组词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祸不当行各得其所高枕而卧形影不离 B.忙忙碌碌无精打来恭恭敬敬随声附会 C.弱不禁风自我陶醉五彩缤纷抖擞精神 D.通幽屈径迷惑不解倾盆大雨心清如水  (二)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采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也不是向摇摆的树林说,树林忙忙碌碌的,没有工夫听他的话。( )  2.市民都聚集到市中心的空场,在石像下行礼,欢呼,唱歌,跳舞;还喝干了几千坛酒,挤破了几百身衣裳,摔伤了很多人的膝盖。( )( )  3.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到石像由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受到小石头的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最后以石像哀求告终。危险算是过去了。石像有没有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我们再往下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提问:“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写出石像骄傲的旧病重犯。  2.提问: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说话。讨论并归纳:因为他的狂妄骄傲受到小石头的批评以至威胁,仍然心有余悸,但还不肯放下骄傲的架子,只好在语声、语气上缓和一些,希望得到小石头的认可。  3.提问: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浅薄、无知、空虚。  4.提问: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石头指出:历史是会被颠倒的,不能全信;英雄也是很平常的人,英雄也是人们塑造出来的;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表现小石头有见识。  5.提问:“大家不再说话了,像是都在想事情。”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不限)  6.提问: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提问: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讨论并归纳: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  (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  (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8.提问: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会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是石块的最有意义的生活。”(叶圣陶语)  9.提问:最后四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揭示中心的作用。说明只有踏踏实实地为人们做点有益的工作,谦逊平等待人,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快乐。  10.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3、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这石像抬着头,眼睛直盯着远方,表示他的志向远大无边。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左胳膊圈向里,坚强有力,仿佛扰着他下面的千百万群众。右手握着拳,向前方伸着,筋骨突出像老树干,意思是谁敢侵犯他一丝一毫,他就不客气给他一下子。  你看我多荣耀!我有特殊的地位,站得比一切都高。所有的市民都在下面给我鞠躬行利。我知道他们都是诚心诚意的。这种荣耀最难得,没有一个神圣仙佛能够比得上!”  ③“不错,从前咱们是一整块。但是,经过雕刻家的手,咱们分开了。  钢凿一下一下地凿,刀子一下一下地刻,你们都掉下去了。独有我,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雕像。我高高在上是应当的,你们在我下面垫底,就你们的身份说也是应当的。难道你们想跟我平等吗?如果你们想跟我平等,就先得叫地跟天平等!”  ④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就用哀求的口气说:“别这样!彼此是朋友,连在一起粘在一起的朋友,何必故意为难呢!你们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我相信,千万不要把我扔下去!”  ⑤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上面那石头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我总比你们高贵一些吧?因为我代表一位英雄,这位英雄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1.第①段是对石像的描写,表现石像、的性格特征。  2.第②③段对石像的一描写,表现石像一、的性格特征。  3.第③段中“难道你们想跟我平等吗?”意思是  4.第④段中上面那石头为什么要用哀求的口气说话?表现他_____ 的性格特征。  5.第⑤段中“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石像的___ 。这句话会使你记起哪句唐诗。  6.第③段中石像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说话?”。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石像、归纳、讨论、提问、英雄、骄傲、小石、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册《古代英雄的石像》(推荐学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下一篇:没有了欢迎来到小故事作文频道!专注中小学生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代英雄的石像》续写
小故事网 时间: 作文字数: 800字
石头们铺好新路后,望着身边的新鲜事物,都非常高兴,等待着从它们身上走过的人们的赞美。
第一辆车开过来了,只见汽车上下抖动着,像坐过山车一样。原来人们在铺路的时候直接把石头粘在一起,没有压平就开通了,所以路面很不平稳。石头们看见车里的人皱着眉头嘀咕道:&这是上好的石头路,虽然不平稳,但能在上面开车就不错了,忍忍吧!&接下来走过石头路的人们都是如此反应。一些不满意的石头发话了:&这些人怎么了,应该赞美我们才对呀!&&就是,他们走在我们身上踩着我们多疼呀,为什么还不满意呀?&话音刚落,&啪&的一声响,一块石头就裂开了,&好痛!&听见这一声叫,大家害怕极了,生怕下一个裂开的是自己,都挤在了一起&&
一个银铃般的声音响起了,把石头们的恐慌都赶跑了。&妈妈,我们去看看那新铺的石头路吧!好吗?&&好,你要小心一点!&有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红气球,不论谁看见她,都会喜欢她,何况是初次见到她的石头们。当女孩走上石头路,她挂满笑容的小脸一下子就皱起了眉头,说:&妈妈,这路真不好,我们走吧!我的脚真痛!&&傻孩子,能铺上石头的路都是好路,既然你不喜欢,那我们就走吧。&可石头们哪舍得她走,抱住她的脚,女孩摔倒了,脑袋上碰了一个包,妈妈怜惜地说:&包包散、包包散,不哭,不哭。&说着拍了一下石头,走了。
石头们很伤心,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它们,因为它们天天忍着被汽车压、被人踩的痛。石头们开始越发想念在树林里的生活:鸟儿在头顶转圈;在身边说话;小花站在那儿,只顾着微笑,有时跳起舞来;对面的池塘里铺着青色的萍叶,还有七彩的萍花;还有那些绣花针般的鱼,呆若木鸡的青蛙&&而且那时大家是一整块,可现在&&同时石头们也更加怀念被雕成古代英雄石像时的风光无限。
石头们看着人们春天去踏青,夏天去游泳,秋天收割粮食,冬天打雪仗。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溜走了。一天,一个石头发话了:&我怎么觉得,人们对我们似乎没什么意见了,我们怎么也不疼了呢?&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它们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别人,竟然又合成了一体,就像在山里一模一样。原来在时间的挤压下,石头们慢慢磨平,合成了一体。这个过程就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艰辛。
等到第二年春天,人们从它们身上走过时,纷纷赞扬、敬仰它们。晴和的阳光照在路面上,石头露出笑脸,它们都赞美自己说:
&咱们真开心!&
&咱们一点也不空虚!&
&咱们合集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人教版初一语文《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精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精品学习网隶属于北京网赢天地科技文化...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11页免费15页免费20页免费12页¥6.0042页免费 12页免费21页免费9页免费9页免费9页免费
人教版初一语文《皇帝的新装》《古代英雄的石像》精讲|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读《古代英雄的石像》有感
近日,我读完了叶圣陶写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深有感触。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雕刻家,人们让他雕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满心欢喜地接受了任务。他在刻雕像时,格外认真。几天的功夫,这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便被人们慎重地搬到了广场中心。在上面的雕像得意地对下面的石块说:“你们算得了什么呢?”下面的石头也“回敬”它,说它没支撑点,“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过了几天,下面的石块就分成了许多碎石块,雕像失去了支撑,摔了个粉碎,变成了一堆碎石。最后它终于想通了一个道理,不再骄傲,也不再苦恼,高高兴兴地和一堆碎石头一起铺马路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眼睛和脚”的寓言,眼睛高高在上,脚能大步向前。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优点,谁也不服谁,相互争斗,结果脚跌断了,眼睛也刺伤了。
从这两个故事,我懂得了:英雄的雕像能高高在上,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下面的石块垫着它,从前它也是它们中的一块。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自己,忘了从前。我宁愿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欢欢喜喜地和同伴一起,在洒满金色阳光的早晨,铺出一条真实的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州园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奥秘之门。我们能从中了解很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请仔细阅读课文,将你领会到的欣赏方法写在下面。
《苏州园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奥秘之门。我们能从中了解很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请仔细阅读课文,将你领会到的欣赏方法写在下面。
速度!!!!!
比喻,论证,排比,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是欣赏方法,并且要具体
积累“轩榭、败笔、邱壑、、、、明艳、因地制宜、重峦”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艺术,特别是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的方法。
3.了解常用的一些,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弄清作者介绍的条理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有人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让我们随着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的园林吧。
【说明文】
1、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性质、功能,叫做;或阐明事理,叫做。
2、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有: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3、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4、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叶圣陶(——)
现代著名作家、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我国第一位作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陶、圣陶、斯提、等。生活在——苏州。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早年当,并参加新潮社和。1921年,他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副部长兼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之一),集《小记十篇》、《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叶圣陶教育和新闻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的。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CT Hsi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引自59页。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不仅是用来供人,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读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叶圣陶文学作品
[编辑本段]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1918《雪朝》(与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小说集)(1923)
《线下》()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1959《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国语文》、《诗》、、《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月亮姑娘的亲事》、、、《芳儿的梦》、等等
学习中华汉字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败笔、明艳、因地制宜、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1、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2、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4、朗读第二段,㈠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㈡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
明确:四个讲究。
㈢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5、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6、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7、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8、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文章采用先总后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近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的,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9、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讲求自然之趣。
10、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请用知识对这一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1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1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配合着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墙上蔓延着或者香。”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文中多次提到,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那样的,没有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的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里有古老的,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或几棵。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明确说明对象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明确说明顺序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
下面的诗句写的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景。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疏泉不数旬,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便有跳。
提示:(一)假山,(二)“”或“鱼戏莲叶图”
布置作业:
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是这个吗?这是一篇,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呢?
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2、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的实物,这里有“”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提问者 的感言:非常感谢,你很仔细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战姬古代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