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寿命短1500年都没有古代奥运会

古代奥运会几多精彩与辉煌
_文化星期五_中国网
古代奥运会几多精彩与辉煌
庄严隆重的祭祀、鲜血淋漓的、肆意纵情的狂欢、五花八门的……延续了1200年的古代奥运会,有着现代奥运会所无法匹敌的刺激与精彩。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发表文章,描绘昔日的奥林匹克盛会:
现在人人都心情激动,因为2004年的奥运会将在希腊举行。28个世纪之前,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在这里诞生。不过,现在的奥运会再也不是公元前700年时的样子了。
无与伦比的盛会
在现代,那些时髦的运动员穿着各式各样的漂亮服装——有莱卡、尼龙、氨纶。在古代,运动员们都是男性,他们除了涂上一层橄榄油,是赤裸着身体参加竞技的。但在今天,运动员如果光着身子出场,可能会被扔进监狱。我想,这是因为现在有女士观看比赛。
今天有着让你眼花缭乱的比赛:羽毛球、乒乓球、花样游泳等等。而古代的比赛项目则包括:跑步、摔跤、马拉战车赛和拳击角力(pankration)。拳击角力可是格斗运动之王。它综合了拳击、摔跤、从背后袭击和老式冲撞这些方式。你几乎可以对你的对手做任何动作——掐他的脖子、踢他的胯、将他的手指头向后扳。当然,你不能把对手的眼睛抠出来。如果你那么做,裁判会进场用棍子打你。那时的裁判可不在场内来回走动。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体育盛会,还是宗教庆典。每一项活动都是献给众神之王宙斯的。到了比赛第三天的月圆之时,祭司会赶着100头白色的公牛来到宙斯的祭坛。这里有燃烧的火堆和一个27英尺高的青铜宙斯像。长笛演奏者开始吹奏圣歌,祭司往公牛身上洒圣水,然后,喃喃自语的祈祷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割断公牛的喉咙。
你知道他们如何处理这些献祭的公牛吗?他们将它们烤熟,然后把肉块免费分发给观众!你还可以喝到免费的酒。然后你可以四下逛逛,听听演说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的演讲。那时的奥林匹克是分类表演,而不是现在这些乱糟糟的电视节目。
历史学家托尼·佩罗特不久前出版了一本叫做《裸体奥林匹克》的书。他在书中说,以观众满意度来讲,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难以与之匹敌,除非再加上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梵蒂冈的复活节弥撒和环球影城的精彩演出。
竞技场就是战场
第一届奥运会举办于公元前776年,由伊利斯城的国王宣布开幕。当时只有一个项目,就是短跑。一名厨师赢得了比赛。
从那以后,奥林匹克运动会不间断地每四年举行一次,持续了将近1200年,共举行293届比赛。而现代奥运会始于1896年,因战争分别取消了1916年、1940年和1944年的比赛。因此,现代人或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文明。
当然,古代也有战争。希腊人总是在打仗,通常是跟自己人开战,但不会是在举行奥林匹克比赛的时候。在比赛期间有一个“神圣停战协定”,并且会在比赛前留出一个月时间让人们从地中海地区各城市赶来参加和观看比赛。
这个停战协定很有效,只有一次例外。公元前364年阿卡狄亚人征服了奥林匹亚周边地区。奥林匹亚是举办奥运会的地方。伊利斯人决定反击,他们派了一支军队去袭击比赛。他们到达的时候正在进行摔跤比赛。于是,阿卡狄亚人在宙斯神庙的屋顶上安排了弓箭手,向入侵者射箭。
人群顿时疯狂起来。当时一位作家这样描述说,振奋的观众“公正地为双方表现出的(英勇)行为而鼓掌”。
如果现代奥运会遭到袭击,观众可能只会四处逃窜。但在古代,运动和战争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古代世界的竞技运动》的作者迈克尔·波利亚科夫说:“运动场为古希腊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战争中所需的个人勇气和毅力的地方。”在古代,拳击者手上戴着皮带,用来割碎对手的脸。比赛没有回合之分,也没有休息。他们一直搏斗下去,直到有一个人倒下或放弃。
马拉战车赛实际上也是一种格斗比赛。那比赛的场面何其壮观!40辆马车,每辆由4匹马拉着,疯了似的在竞技场内奔跑,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能与之相比吗?
奥林匹克兴衰史
你可以从电视上看到,人们为了2004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而争吵不休:主会场能及时封顶吗?交通拥堵问题怎么解决?旅馆房间够用吗?
运动场的屋顶?真是开玩笑。古代的奥林匹克甚至没有座位。人们整天站在炙热的太阳下仍然激动万分,因为那是奥林匹克盛会!
堵车更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人们步行去奥林匹亚。从雅典出发要走210英里。
在古代,已婚妇女是不能观看奥林匹克比赛的。但如果你想带上你十几岁的女儿,为她挑选一个英俊的运动员做意中人,那就没问题。
媒体一直在抱怨雅典的旅馆问题。房间足够多吗?装空调了吗?而古代奥林匹亚只有一个旅馆,并且只有为宙斯带来礼物的使者才能住在那儿。其他人不得不住在外面。富人有帐篷可睡,而穷人只能睡在野地里。人们不会为此抱怨。
公元1世纪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你容忍所有的一切,因为那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那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场面。你不仅可以观看紧张刺激的比赛,还可以在比赛的间隙参观宙斯神庙。你还可以听演说、诗歌朗诵和各种故事。你可以观看吞宝剑表演,看杂技、舞蹈,以及吞火表演。这里还有选美比赛、背诵荷马史诗比赛和吃东西比赛等等。
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什么在公元394年终止了呢?简单的回答是:基督教那帮扫兴的家伙取消了所有比赛。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让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宗。当时希腊在罗马帝国所辖范围内。基督教徒讨厌奥林匹克比赛,因为它是异教徒的庆典。他们不喜欢人们膜拜宙斯,也不喜欢人们裸体参加比赛。
公元394年,狄奥多西一世禁止一切异教庆典,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那以后,基督徒偷取了宙斯神像,将它运到君士坦丁堡,然后烧毁了宙斯神庙。
此后有1500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奥林匹克运动。到了1896年,法国贵族皮埃尔·德·顾拜旦开始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那年的奥运会在雅典举行。
有关过去的神话
从那以后,有关古代奥运会的种种神话传了出来。最可笑的一个是,古代运动员都是业余的,他们竞技的奖赏只是一顶橄榄枝冠。
当然,胜利者头戴橄榄枝冠。但他们还会得到许多钱和几桶珍贵的橄榄油。有的时候,他们回到自己的城邦后还能终生享受免费食物。
不过,最有趣的说法是关于奥林匹克火炬接力长跑的。希腊人没有发明火炬接力跑。这是一个德国人发明的。他的名字是希特勒。
希特勒总是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奥林匹亚是古代雅利安人的乐园。20世纪30年代,他派遣德国考古学家去奥林匹亚发掘古代竞技场。
1936年,当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柏林举行的时候,希特勒和他的私人电影制片人想出了火炬长跑的主意。由德国武器制造商制造的火炬在古代竞技场的庆典中点燃,然后由跑步者传递到柏林。你可以在有关奥林匹克比赛的纳粹宣传电影中见到这些场景。
现在,奥运火炬接力已经成为全世界兄弟友谊的象征。
《参考消息》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
1500年之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大洲与大洲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都很少,因此那时候的世界实际上只是各自独立的小部分,但1500年之后的世界,欧洲开始崛起,这种崛起不像罗马帝国或是汉唐那样,只是对世界的局部有影响,而是对全世界都有影响,技术的进步让世界变小了,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让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严重了,许多民族因此放弃了几千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500年,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大国&兴替1500年,现代化起步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人类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为什么要挑选这仅占人类全部历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断历史,予以特别注意呢?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如果关于人类起源的一元发生说是正确的,那么,在人类历史开始时,就存在一种统一性或共同的起源。但是,在旧石器时代漫长的数百万年中,人类逐渐分散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陆地上。后来,冰期的结束使各大洋的海面升高,从而将非洲和欧洲隔开,将南北美洲和东北亚隔开,将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隔开--这里仅提及几次主要的分隔。
从此以后,人类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孤立中。有些人沦于完全与世隔绝的境地,如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他们最后几次由东南亚移居澳大利亚到詹姆斯·库克船长抵达澳大利亚,他们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达3000多年。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几乎同样与世隔绝,他们最后几批从西伯利亚渡海至美洲的时间是在哥伦市航海之前约10,O00年时。其后,虽然挪威的探险队曾抵达北美洲的东北海岸,波利尼西亚人可能也曾到达南美洲,但都没有对印第安居民产生任何持久的影响。约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沦于与世隔绝的境地,因为那时的撒哈拉沙漠已变得非常干燥,成为阻止人们迁移的一个巨大障碍。不过,尽管如此,非洲黑人实际上仍与外部世界有着有限的、断断续续的联系。多半是由于这些联系,他们享有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所没有的某些有利条件。东南亚的航海者带来了甘薯和香蕉,中东人传来了开矿、冶炼和锻铁的技术,而阿拉伯人则将其文明以及宗教从他们在北非和东非的根据地传播给黑人。这些和另外一些进步使黑人能更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更大量地生产食物,从而使其人口相应增长、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世界的其余部分由欧洲、亚洲和北非组成。北非在整个历史上与地中海北岸地区的联系比起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联系要密切些。为了方便起见,这块从摩洛哥到堪察加、从挪威到马来亚的大陆可称为欧亚大陆。正是欧亚大陆,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带”。它占有世界陆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1500年以前的世界历史实质上正如这里所阐释的,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只有欧亚大陆,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间的巨大的、持续的相互影响。虽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状态中,达数千年之久,但欧亚混血人却相反,在这期间一直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各种技术、思想、制度和物品。
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影响在150O年以前比1500年以后要小得多,因为1500年以后,各地区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在1500年以前,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影响因时代而异。一般说来,早期数千年里,这种相互影响最受限制,以后,其范围渐渐扩大、速度渐渐加快。公元前的数千年中,在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繁盛起来的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局限于各自范围有限的所在地。当然,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一些交往;实际上,这些地区的文明的真正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各种技术的传播来说明。不过,事实仍然是,这些早期文明象沙漠中的绿洲,四周为大片大片的野蛮状态所包围,越过野蛮状态而发生的交往是很有限的。
在古典文明的数世纪里,这一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时代臻于极盛时,罗马帝国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帕提亚帝国伸展到整个中东地区,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国汉帝国囊括了东至太平洋的所有余下的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治实体占有的是完整的地区而不仅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条连续不断的带子从苏格兰高地伸展到东南亚。结果,各地区间出现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的交往。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不仅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宗教影响,还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响。这时,以希腊文化著称的混合的希腊-中东文化也从地中海东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播到西欧、北非、印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里,地区间的贸易也大大增加。贸易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交换的货物有:罗马帝国的亚麻布、铜、锡和玻璃,印度的棉织品、香料和宝石,东南亚的香料和中国的丝绸;其中,丝绸居首要地位。
后来,到中世纪时,欧亚大陆诸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甚至比过去更大,因为这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区的庞大帝国。632至750年间,穆斯林攻占广大地区,建立起一个从比利牛斯山脉到印度洋、从摩洛哥到中国边境的大帝国。在以后数世纪里,伊斯兰教还进一步扩张到中亚、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内地。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纪的蒙古帝国,它囊括朝鲜、中国、中亚的全部、俄罗斯及中东的大部分地区。
这使人们大开新的眼界,当时一些著名旅行家的业绩可表明这一点;他们利用穆斯林市国和蒙古帝国境内的和平与安全,来回横穿欧亚大陆,周游各地。西方最闻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年)。他曾为蒙古统治者忽必烈汗效劳,任中国某城市的总督,那城市有居民百万;当他出游25年后返归故里、将自己的种种奇遇告诉同胞们时,他们都惊讶不已。游历范围更广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图塔(年)。他从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参拜圣地麦加,然后经撒马尔罕旅行到印度;在那里,他当过法官,也出使过中国。后来,他回到摩洛哥,又继续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后抵达延巴克图。景教僧侣拉班.巴·索马的闻名程度要低一些,他出生于北京,他的旅行是由东往西,横穿欧亚大陆。1287年,他抵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蒙古朝廷,然后经君主坦丁堡前往那不勒斯、罗马、巴黎和伦敦;途中,他曾受到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和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接见。
在欧亚大陆内部,这种一体化和相互影响的进行并不是连续不断的。诸帝国盛衰不一,时兴时亡;交通渠道的情况也是如此,有时畅通,有时阻塞。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丝绸贸易曾繁荣一时,但随着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崩溃,衰萎成一道涓涓细流。同样,欧洲商人由于蒙古帝国过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长久地步马可·波罗的后尘。不过,事实仍旧是,在整个1500年以前的时期里,与非欧亚世界诸分散、孤立的地区相比,欧亚大陆是一个生气勃勃、不断自我更新的整体。
欧亚大陆内部各地区与世隔绝的程度与世界其余地区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世界历史来说,最为重要。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曾发表评论,指出这种根本差别的意义。他说: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换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那些与世隔绝、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
如果将这一假说应用于全球,那么,所有较大集团中发展最迟缓的应是遥远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后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后是发展最不受阻碍即最先进的欧亚大陆各民族--它们相互间不断交往,而且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当然,1500年以后,欧洲探险者所发现的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正是如此: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亚的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又有高度发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鲁文明;非洲黑人呈现了相似的多样性,不过其总的发展水平更高;最后,处于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欧亚大陆的非常先进、复杂的文明--中东的穆斯林文明、南亚的印度教文明和东亚的儒家文明。
如果博厄斯的假说仅应用于欧亚大陆,那么,它将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东会在历史上居首位。中东正好地处三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中东一直是开人类进步之先河的地区。除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以外,农业、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发源于中东。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东发展起来的时间早在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印度生根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而在中国和西欧开始生长的时间则在最后,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因为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与世隔绝的东端,西欧位于欧亚大陆与世隔绝的西端。
1500年以前,西欧几乎一直是今日所谓的不发达地区。西欧诸民族地处边缘地带,从那里窥视内地,它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孤立的、脆弱的;12世纪英国编年史家威廉(马姆斯伯里的)说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
世界的划分是不公平的。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们的敌人将亚洲占为他们的世袭家园。亚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们的祖先认为它相当于其他两部分之和,是正确的。从前,我们的宗教就是在这里伸展出它的分支;除两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这里死去。但现在,亚洲一些地区如果还有基督教徒活着的话,他们是靠务农勉强维持生活,他们向自己的敌人纳贡,并默默地渴望、期待着我们去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由。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们的敌人已用武力占据了它200多年;这对基督教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因为非洲从前曾供养过这些犹如最有心计的精灵一般的人们,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使这一停滞不前的时代象拉丁语生存得那么长久地不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世界剩余的地区--欧洲。我们基督教徒仅居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里,因为,有谁愿意将基督教徒的名声给予那些住在遥远的海岛上,仿佛鲸鱼似的在冰海中谋生的野蛮人呢?世界的这一小部分虽属于我们,但现在也被迫接受了好战的突厥人和萨拉森人:他们已占据西班牙和巴利阿里群岛这300年之久,并期望着吞没其他地区。
这些胆怯的、中世纪的欧洲人是多么不同于他们那自信的、敢作敢为的后代啊!他们的后代从被围困的半岛出发,赢得对外洋航线的控制,由被围攻者成为围攻者,从而决定了直到现在的世界历史的主要趋向。这一出人意外的结局提出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起这一重大作用的是西欧人?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阿拉伯人或中国人将世界各大洲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始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尤其是若考虑到他们早先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仅一般而已?
参考资料: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我希望出题者能把你的问题出处说一下吗!!这些东西大多都是猜测并不一定发生!
你先去看看1500年前是什么朝代,在那个朝代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人类的好处是什么,你就知道答案了,很简单的。
为什么说1500年前后世界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这个大动荡时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150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许多大事,主要是以西欧为主,但是这些事件不仅是在西欧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大动荡,期间主要事件有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西班牙葡萄牙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首先,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各大洲各种族相互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各大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加强,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价格革命促进了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此机会大发横财,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改变了世界格局.为世界进程打开了大门,其次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它们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文艺复兴,敢于抨击神学世界观,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宗教改革使人们敢于冲破陈规守旧的束缚,带领人们摆脱落后宗教的束缚,大大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紧接着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虽然其殖民扩张性质是封建主义性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扩张的同时也推动了被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1500年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顺应着历史的潮流,对历史的进步起了重大作用,促进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的缘起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族国家,于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就风起云涌,从而破坏了中世纪的结构稳定。第二,民族国家间相互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土地、资源、财富和发展优势,以及(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生存权,它们便征战不已,使世界不得太平。中世纪的贵族纷争让位于国家之争,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了。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总之,在近代世界的起点上,人们看到欧洲正在出现巨大的社会变动(农奴制解体、城市与商业的发展、环球航海等等),看到欧洲已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重商主义的发展等等),同时也看到前所未有的暴力活动(国家统一战争、民族独立战争、国家间的争霸战争等等)。这些都标志着世界正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而动荡的发轫处就在欧洲。 此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动荡,以及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但这些事件都没有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相反,却有可能使农业文明更加巩固了。中国的满清入关,印度的莫卧尔王朝建立,奥斯曼苏里曼大帝的征战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由于西欧完成了社会转型的准备工作,它在发展的趋势上就走到了其他地区的前面,虽说在发展水平上它可能还不如其他地区,比如不如当时的中国。 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王权统一了国家,因此它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就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专制的王权。虽说专制王权曾经起过进步作用,它形成后却又对进一步的发展构成障碍:专制王权把权力放在一个人手里,这使得国家常会受一人之害;君主再英明也会犯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无法受到节制——西班牙的查理五世和菲力普二世,英国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以及法国从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同时,专制权力限制人民的自由,使他们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而英国革命则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英国革命并没有达到目标,但它却为“光荣革命”的成功,即克服专制王权铺设了道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就走上了顺利发展的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发生飞速发展。美国和法国是紧接其后的国家,它们也都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政治变革,而工业化“起飞”也就接踵而至。当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汹涌澎湃时,其他欧洲国家便感到了压力,于是就被迫实行变革,不得不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这样就形成了后进企图追赶先进,争相实行现代化的浪潮。于是人们看到:继英国革命以后,又有法国革命、德国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革命等等;与此同时,则有北美独立战争、南美独立战争、比利时独立战争、波兰的独立企图、德国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无非就是要追赶现代化的潮流,为经济发展创造合适的政治条件而已。这样,所有的欧美国家都走上了追求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就在这些地区首先传播。 随着民族国家越来越多并纷纷成长,大国的争霸行为也愈演愈烈,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国际性战争一再把全欧洲都席卷在内,比如西班牙战争、奥地利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发展到20世纪,就出现世界性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都是如此。战争一方面造成巨大的破坏,一方面又把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逼上了现代化道路,从而使现代化向更广阔地域推进。与此同时,民族国家一方面为现代化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却又是战争的根源,造成一次次巨大的灾难。国际性战争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出现而出现的,不可不说这是现代化的一大抱憾。 工业化发展起来后;新的社会随之出现,社会发生全面变化。在巨大的变化中,重新进行社会整合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为了完成这种整合,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动荡:工人运动,民众造反,种族冲突,利益集团的冲突等等都是整合过程的表现,我们所熟悉的宪章运动、法国工人起义、反谷物法运动、美国南北战争等就都是如此。这些冲突体现出一个很大的特点,即社会的多样化使利益的不同显得分外显眼,阶级的意识出现了,阶级也相继形成,各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斗争;最后又都进入政治领域,体现为各阶级为自己的利益争夺政权。19世纪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阶级间的战争前所来有;但争取权力的斗争最后又都指向民主政治,在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各阶级学会了用和平的方法协凋利益。整合的过程是漫长的,其中充满艰辛,充满动荡。民主化的历程非常艰难。政治转型看起来是最痛苦的转型,尽管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迈出的,但其完成,可能也是在政治领域。 欧美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各不相同。在政治领域里,英国走和平渐进改革的路,法国走暴力冲突革命的路,德国走一条人民革命失败、最终由旧统治者领导现代化的路。其他国家大体上遵循这三种模式,但在具体细节上又各有不同。在经济领域里,英国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法国也基本如此;到德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德国使用的是统制式的发展方式,国家在经济领域中起很大的作用。再往后,国家起的作用就更大,俄国从一开始就采用一种强制型的发展方式(从彼得大帝起),到苏维埃时期,发展成完全的国家指令,即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建构出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用国家的全面控制来推进发展,其目标是避免资本主义的失误,在落后国家快速推行现代化。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现代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化的经历也有先有后。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欧洲北美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的先行者。英国原先的移民殖民地在英国的带动下也搭车先行,成为发达地区。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The Modern Times)。 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 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它的扩张性就表现得非常强烈。事实上,当现代化还在欧洲推进时,它的强制性就使欧洲国家一个个被迫接受了现代化,不得不跟在英国后面实行现代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化携带着工业生产力,正是这种力量粉碎了一切抵抗,而使所有障碍土崩瓦解。 当现代化向欧洲(及北美)以外的地区推进时,它的扩张性和强制性就表现得更充分了。欧美以外的地区比欧洲国家更难接受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因素外,文化的差异也是重大障碍。事实上,即使在欧洲文化圈内部,由于东、西欧两部分在宗教和传统方面的差异,东部(东正教亚文化圈)在接受现代化方面就比西部(天主教-新教亚文化圈)困难得多,进展也缓慢得多。欧美以外的地区属于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圈,各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信仰,它们在面对一种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新的文明时,抗拒便是本能。于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在这些地区表现得特别强烈,现代化的进程也特别困难。 在非西方地区,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也形成重大障碍。如果说在欧洲各国间现代化的推进是用国家间战争的方式进行的,那么它在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推进时,使用的是侵略与征服。欧洲刚开始向外扩张,其社会发展水平并不见得比其他地区高,生产能力也不比其他地区强。那时候,欧洲扩张凭借的是一种新的“精神”,即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鼓励人的冒进,为个人目的可以不顾一切。相反,在其他地区,社会给个人施加了太多的限制,个人的追求是受到压抑的。由此可知,解除人的束缚对欧洲来说是何等重要,它实际上把欧洲从落后状态下解脱出来,使它一跃而成为领先。 欧洲的解脱与它的扩张同时并举。最初,扩张在文明的边缘地区进行,比如在非洲、南北美、太平洋岛屿、澳洲等等。这时的扩张非常野蛮,伴随着征服、屠杀和种族灭绝。南美的印第安人几乎被消灭干净,西非则出现野蛮的奴隶贸易,几百万黑人被贩运到美洲。这种早期的扩张为欧洲集聚了资本,使其以后的发展更为迅速。工业化开始后,欧洲的力量变强大了,它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开,并最终形成绝对优势。这时,欧洲的扩张就不限于落后地区了,它逐渐向文明的核心区扩展,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都相继落入它的控制,原先几大文明圈相互间接触甚少的情况由此改观,世界也随之连成了一体。不过,这个过程充满血腥味,表现为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武力征服。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不足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但这个认识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被社会多数人接受,而接受速度的快慢,往往决定着这一地区几代人的命运。为了达成这一共识,被侵略地区表现出激烈的“变革”与“保守”间的冲突,社会与政治斗争前所未有地剧烈。两种力量的强弱对比左右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走向;而欧洲势力的加紧渗透,又使这些冲突不断加剧。有趣的是,西方的入侵一方面揭示了变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却可能使反变革的力量更加强大,文明的相互排斥性可能因此而得到充分的发挥。外来侵略很容易激起反抗,反抗则一般会以维护传统为号召,这就反而加强了反变革的力量。所以,被侵略地区对现代化的认同是极其困难的,它可能经历几代人的时间。不过,新的生产力的冲击却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这样,在被征服的地区,在那些曾经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自西而东地扫向土耳其、埃及、伊朗、印度、中国、日本等等。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与“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状态也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比如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奥斯曼帝国的马哈穆德二世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等等。这些改革接受西方的器物而拒绝西方的制度,结果往往造成深刻的二元现象,引起更大的社会紧张状态。而随着西方渗透的加剧,器物的现代化往往被证明无用,于是思想变革和制度变革就开始了,社会发生大动荡,革命与内战接踵而起,就像中国的辛亥革命、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建立那样。20世纪,几乎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都经历了重新组建民族国家、实行制度变革、然后追求工业化、接着又面临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的需要的过程。到20世纪末,许多国家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在亚洲,出现一批经济高速成长的地区,政治制度也发生重大变化,在现代化方面成绩斐然。相比之下,拉丁美洲的现代化起步更早,但由于制度方面的缺陷,拉美现代化一直不顺利,到现在仍基本处于欠发达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的浪潮推向全世界,非洲南部和其他一些原本比较落后的地区也开始步入现代化,对这些国家而言,民族独立是实行现代化的第一步,50年代末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就体现了这种趋势。但非洲国家大多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国家机体,非洲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部族文化;殖民主义时期留下的“国界”是一种人为的疆界,既没有地理的依据,也不符合种族与民族的分布。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即如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保障,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是不能起步的。非洲南部在这个问题上遭遇重大障碍,从60年代起非洲经历巨大的战乱,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此。 时至今日,世界上已没有一个角落没有受到现代化的波及了,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现代化在各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现代化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其过程也基本相像。它必须对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的结构进行调整,以确立(或接受)一个工业文明。然而在工业文明确立后,社会是否还会向新的方向发展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已出现新的社会变化,其变化幅度不见得小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转型?我们已经有“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些术语,这些术语加上那些全新的社会现象,是否就暗示着新的转型正在进行之中? 总之,现代化经历了由欧洲西部向整个世界扩散的过程,自近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几乎都与现代化有关,现代化的主线条是非常清楚的。 现代主流意识形态 在思想意识方面,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有这样一些,它们是: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进化论、民主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所有这些思想都和现代化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它们是现代化的支撑思想观念。 理性主义代表着摆脱中世纪的神学主导观念。理性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依照理性的指导,人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自身的生活,也能管理好社会,管理好自然。理性主义否定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先天预定的看法,这也就否定了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否定了人的被动心态,从而为人的奋斗和人的主动性提供了心理动力。理性主义还提倡人世万物的合理安排,这就为否定“无序”、创建“有序”的社会奠定了合理基础,因而,只要符合“理性”,一切社会变动都是合理的,而不管这种变动是采取革命的手段还是采取战争的手段。理性主义是现代化社会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没有理性主义,变革与发展就不具备合理性了。 科学主义是理性主义的自然延伸。科学主义提倡实证观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客观”规律。科学主义首先在自然观察方面发展,由此形成一门门科学,使人的认知发生巨大变化,并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手段。科学主义随后又向人的社会存在方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也提倡“科学”观察和“科学”概括,试图将人的一切知识都纳入到“科学”的范畴中去,并将社会变革也归结为“科学规律”。这些理念是现代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一个基本思想框架,它一方面提供了追求“客观真理”的无穷动力,同时也使人确立一种信念,即人一定能战胜自然。应该说,科学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另一块基石。 在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基础上,进化论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了。进化论原是达尔文解释生物形成的理论,《物种起源》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作之一。后来,达尔文的信徒把进化论推广到对社会的观察中来,认为社会与生物一样,也是从低到高、从落后到先进排列的,低级社会一定要让位给高级社会,落后社会后也一定要让位给先进社会。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崇尚生存竞争,“忧胜劣汰,物竞天择”是天经地义的“现律”。这种学说当然为各国的竞相发展提出了紧迫感,尤其是对后发展国家,更起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催促其奋起直追;但它直接的影响却是为种族优越论提供论据,为“先进”淘汰“落后”找到了方便的借口。 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思潮,其基本理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即民族与国家吻合,在国家疆域内建立单一民族的共同体;也就是“民族国家”。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没有民族国家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民族主义恰恰起了调动民众凝聚力、动员民众同心协力报效国家的作用,是建立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框架,在产生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举足轻重。而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能否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几乎就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只有形成了民族主义,才有可能抗拒“先进国家”的欺凌,在民族自卫的基础上保存和发展自己。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先进国家”也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为侵略和压榨寻找借口。民族主义是一柄双面剑,它既可以伸张正义,又可以庇护邪恶。但因为民族主义在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它无论是善是恶,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确是不可避免的。 民主的信念是近代世界的产物,如我们前面所说,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趋势,随着现代化发展,民主是一定要出现的。作为多元社会的典型表达,民主是解决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也是使多种相互冲突的社会利益维持其整合的最合理的方法,民主的理念由此而形成。民主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思潮,它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伴生物。一般来说,在现代国家中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最重要的两股政治思潮,这两种思潮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的强弱对比会决定这个国家的内外政治走向。 20世纪,社会主义成为一大思想潮流,而且在很多国家成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最初是一种理想,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而出现的一种更高的社会理想形式。但在现实中,它是落后国家追求高速发展、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现代化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却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以上这些主流的意识形态相互间有吻合,也有分叉,甚至会互相冲突(比如民族主义和理性主义可以冲突,科学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并不吻合等)。但所有这些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服务于现代化,带着现代社会的深刻烙印。这些思想意识或者因其产生而引导了现代化的出现,或者因其存在而推动着现代化的进展。所以,我们在近代以后的思想史上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那就是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尽管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化。由于现代化,世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成为现代世界。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现代化”。我们考察过去几百年中发生的重大变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当然还有社会变化),无一不是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的。在政治方面,我们看到战争、革命、突变、改良等,这些都是由现代化的进程引起的,最终发展出一个现代的政治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整合一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在经济方面,我们看到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看到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些也都是现代化过程的一个侧面,表现出现代社会巨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对自然的征服力和破坏力。思想、文化、社会的变化要么为现代化创造条件,要么是现代化的直接后果;条件和结果有可能互为因果,现代化就在这递进的关系中滚滚而动,终究席卷了全球。所以,所有那些历史的线索都可以归结为一根主线,即现代化的线。几百年的近现代史只能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近现代世界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这个题目大了
当时太乱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奥运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