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本二第一课作者和背景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复习资料
资源简介:
约11060字。
  必修二
  荷塘月色
  1、文学常识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①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等。
  2、基础知识
  乘凉(&& )& 幽pì(& )& 独处(& )& 妙处(& ) 缕缕(& )&
  mí望(& ) 点zhuì(& )& 羞涩(& )& 渺(& )茫&& 颤(& )动&&
  霎(& )时& wǎn然(& )&& 凝(& )碧& 脉脉(& )& 脉bó(& )&
  倩影qiàn&&& 空(& )隙& 丰姿(& )& 参差(&&& )& bān bó(&&& )& 峭愣愣(& )& 妖童媛(& )女&& 鹢(& )首&& 纤(& )腰&
  liǎnjū(&&& ) xī游(& )& 踱(& )步  梵(& )婀玲&& 渺茫miǎo 煤屑xiè&&& 点缀&& 啜泣&& 辍学&& 拾掇&& 没精打采& 斑驳&& 倩影&&& 喝彩&&& 敛裾&&& 蓊蓊郁郁&& 爽直&&& 脉搏&& 脉脉&&& 风致&& 艳歌
  3、人物形象:
  朱自清是一位外表儒雅、性情迟缓,内心沉着倔强、充满激情,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学者形象。
  4、对联:
  荷塘月色沐浴诗人暂得超脱& 黑暗时代压抑内心何处可逃
  荷塘飘香月色朦胧水自清&& 江南采莲媛女妖娆心难静
  故都的秋
  1、文学常识
  选自:《郁达夫文集》
  作者: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郁达夫:(),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2、方法精要:
  方法一: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分享作家的个性思想。
  方法二:阅读时,遇到精彩的句子,可以做一些批注,写一写自己的心得。同时反复朗读优美的段落,最好背诵下来,这样反复咀嚼,就可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基础知识
  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驯鸽xùn&& 落蕊ruǐ&& 嘶叫sī& 歧韵qí&&& 橄榄gǎnlǎn&&& 颓废tuí&&& 萧索秋士&& 譬如pì&& 廿四桥niàn&
  普陀山tuó&& 白干gān&&& 折去zhé&&& 混混沌沌hùndùn&&& 落寞&&& 房檩lǐn&&& 着衣zhuó&& 平仄&& 萧索&& 落寞&&& 严厉&&& 学历&& 鲈鱼
  再接再厉&& 变本加厉&& 喇叭&& 咳嗽&& 攀援&& 玷污&&& 掂量& 惦记&&&
  漂浮&& 深邃&&& 吞噬&&& 混水摸鱼&& 皇城人海&& 啼唱& 散文钞&
  不能自己: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4、人物形象:
  郁达夫是一位旧体诗词功底深厚,散文堪称一流,日语水平极高,但在个人爱情婚姻上又刻薄自私的爱国才子形象。
  5、对联:
  果树槐树秋雨润& 钟声蝉声月夜鸣
  隽永浓烈北国秋& 清静悲凉故都情
  囚绿记
  1、文学常识
  选自:《囚绿记》
  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2、基础知识
  涸辙hézhé&&& 急不暇择xiá&& 揠苗助长yà&& 婆娑pósuō&& 猗郁yī&& 蕈菌xùn&& 囚系qiúxì&& 留恋&& 留连&& 常春藤&&& 船舶&&& 停泊&&
  嬉戏&& 笑嘻嘻&&& 闲暇&&& 瑕不掩瑜& 名闻遐迩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下载说明: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宜昌七中校园网2009)
《荷塘月色》教案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披情入境法。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匆匆》、《背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朱自清值得骄傲、令人羡慕的有四点:
1、19岁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2、27岁就担任清华大学教授。
3、有骨气,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4、其散文漂亮精致、明净淡雅,有“白话美术文”之美称。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诵读品味法。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观荷缘由“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7-10)联想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盛况,回到现实。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
又如(&&&&&&&&&&&&&&&&&&&&&&&&&&&&&&&&
又如(&&&&&&
&&&&&&&&&&&&&&&&&&&&&&&&&&)
颤动的叶和花
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如(&&&&&&&&&&&&&
&&&&&&&&&&&&&&&&&&&&&)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
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塘中的月色
如(&&&&&&&
&&&&&&&&&&&&&&&&&&&&&&&&&&&)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拟人,将物拟成人,不仅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能起到化静为动的效果。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博喻:用多个(三个或以上)喻体比喻
同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以“青春”为本体,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小段话。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薄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
通感:又叫移觉,感觉的转化和迁移,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能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引起更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风来花底鸟语香(听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听觉&&&&&&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听觉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听觉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塘中的迷人月色呢?
1、月光如水——以流水作比,写出了月色的
&&&&&&&&&&&&&&&&&&&&&&&&&&
2、花叶若梦——通过荷叶、花写月色朦胧、
&&&&&&&&&&&&&&&&&&&&&&&&&&
轻柔、美丽、迷朦
3、杨柳如画——以树影写月色,如画般浓淡相宜。
4、光影似曲——以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写出 月色与周围景物 的和谐美。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传神的动词,描绘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着分析一下。
叠词的运用
运用叠词,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涵义。
蓊蓊郁郁、阴森森、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
试举例说明叠词运用的好处。
杭州九溪十八涧路亭上的一首叠诗: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厦门普陀寺有一块刻石,赫然入游人耳目:
爱国忠忠贞贞&&&&
敬乡敦敦睦睦
侍亲孝孝顺顺&&&&
持家勤勤俭俭
为人堂堂正正&&&&
接物诚诚恳恳
执事兢兢业业&&&&
求知切切实实
生活朴朴素素&&&&
休闲轻轻松松&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精确的观察,对声音、色彩敏锐的感觉,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运用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极力摹写月夜荷塘,创造了细密、幽远、朦胧的意境。作者迷失在荷塘月色迷蒙缥缈的梦境中,获得了暂时的解脱。无论是月光之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之上的月光都笼着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这是是由作者的情感决定的。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哪里走》中写到:
&“在旧时代正在崩溃,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到了一个题目。”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
拍 着闰儿,迷迷糊糊地 哼 着眠歌。我悄悄地 披 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缘由:颇不宁静(文眼)、忽然想起。
体会文中的氛围:孤独、寂寞,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淡淡的哀愁。
荷塘四周的景色如何?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路:幽僻&&&&
树:蓊蓊郁郁的&&&&&&
_------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寂寞、淡淡的哀愁
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月:淡淡的
作者到了荷塘心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独处的自由,淡淡的喜悦
忆&  江 南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正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作者引《采莲曲》、《西洲曲》的目的是什么?
用采莲的欢乐反衬眼前的忧愁,惦记江南流露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感情线索
1.“心里颇不宁静”
2.淡淡的月光,淡淡的哀愁
3.在自然的美景中,有淡淡喜悦
4.发出“我什麽都没有”的感叹,忆起江南,欲解脱而不能。
《荷塘月色》中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作为“五四”精神所启蒙的一代,他不能真正地超然于时代,即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作者因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的矛盾构成了他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侧面。在《荷塘月色》中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
但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只能具有“平和”
的特点,这是士大夫中庸主义传统的影响和作者的个人性格因素所决定的,因而文中的景色总是淡淡的。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1922年3月28日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咀嚼品味法。
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很多很多,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我们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就是一首颂秋的杰作,是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充满生机,人物有着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那么著名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的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我们跟郁达夫一起去到北平品品秋味
2、故都的秋 (解题)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含有深切眷念之意,要围绕秋景抒发内心感受。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第二段。(录音范读)
&2、 抽男女生各一名自选一段朗读
3、全班朗读1——2段,并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总领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问:文章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清、静、悲凉
三、梳理探究
1.文章哪些段落集中描写了故都的秋景 ?
明确: 3——11节
2、这些段落描写了哪几幅图景?这些图景描写了哪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
明确:五幅图景:清晨静观、槐树落蕊、秋蝉残鸣、秋风秋雨、 胜日秋果
清晨静观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草& 碧绿的天光 驯鸽的飞声
槐树落蕊而知秋:“细腻”& “清闲” “落寞” “ 落蕊
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
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
胜日秋果: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
有哪些秋色 ?
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 微黄
提问: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看到这些色彩我们会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回答
明确:冷清
有哪些秋声 ?
明确: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提问:如果说,秋色描写的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具体地说是反衬,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
3、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4、作者写秋色偏重于冷色调。写秋声以动衬静。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悲凉。为什么这样写呢?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作答
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都读过了,因此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当然,这样说也就是和他的个性有关了。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的气质。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
另外,也与写作背景有关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以上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这种选景手法在别的作家作品中也有,我们记得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全班一起背)
5、文中除了大量描写北方的秋景外,也写了江南的秋天,说说南国的秋天有什么特点?用三个字概括。
明确:慢、润、淡
6、文章为什么要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明确:为了和北国的秋作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北国:清、静、悲凉
南国:慢、润、淡
总结: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五、延伸联想
过渡:同学们,我们抓住景物的声、色特点重点欣赏了几幅画面。我们描绘一个景物至少包括两个部分:①对象
②对象的特点&
如: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同学们,把你们刚才的语言串缀起来已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了。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通过对“绿”的称呼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使学生对“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重点:从作者对绿的称呼上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于“囚绿”这一举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世界如此美丽,生活如此美好,都离不开绿的点缀。绿色是自然之本,是希望之光,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板书《囚绿记》)
我们知道,题目是解读文章的窗口,从题目上看,中心词是哪个词,在必修一模块中我们学习了“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从造字法上看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几种。“囚”属会意字,口中有人,把人置于密封的空间里,不容他自由地出入,也就是囚禁的意思。我们再来看绿,我们说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这些都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而绿,恰恰是这些瑰宝中的精品,是大自然中的精灵,绿是生命的颜色,是自由的颜色,而当自由被囚禁后,鲜活的生命顿时失去灵性与光彩,变得晦涩与冰冷。所以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
研读课文:
提问:文章标题为“囚绿记”,但是“囚绿”只是内容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内容呢?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读课文(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
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试仿照“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的结构,将其它的内容概括出来。&
明确: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教师板书)
提问:作者从哪些段落为我们解答“囚绿”之举的?找一找,划一下。
明确:8段开始,11段
提问:具体怎样的行动叫“囚绿”?
(明确:8段第2句)
提问:绿”这个行动有点古怪,同学们想想作者囚绿的目的何在?
(明确:8第3句)
明确:第8段照应了文章题目,为了加深印象,同学们齐读一下第8段。
提问:囚绿的目的达到后,作者的心情如何?作者囚绿带来什么问题?
明确:为绿的固执而不快。“绿友“好像病了的孩子。
提问:怎样的心情抑或感受让“我”做出这样一个古怪的行动?
明确:自私,魔念。
提问:自私和魔念 怎么让作者产生囚绿之举?
明确:和绿色接近,亲密。用绿色来装饰抑郁的心情。可见作者的“囚绿”之举缘于爱绿之情,同时也说明爱的强烈也有可能会造成一种伤害。
提问:从8—11段都在写囚绿,全文共14段,下面细读全文,前后段落分别交待了什么事情?圈点批画出关键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学生:①自读,概括&&
②同桌探讨。教师巡回检查,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
提问删掉前面的“寻绿”,“赏绿”,只写“囚绿”,行不行?
问:作者对绿爱到一种自私、偏执的地步,下面大家仔细品读寻绿、赏绿部分,从字里行间寻找相关词句并体会作者爱绿之情。
(生:①自读圈划& ②相互交流)
问:在“寻绿”部分,你们找到哪些表现作者爱绿之情的细节或心理描写?
明确: “瞥见”常春藤,“瞥”字可见作者的毫不犹豫,了截爽直,表现对绿的热爱。房子的狭小破旧,正好衬托了作者对绿的热爱。
问:赏绿部分作者的爱绿之情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焦”字体现了作者对绿色的渴望。
提问:有没有体现作者喜欢绿色的片段?
明确:“绿叶和我对语”表明作者当时很孤独,有了绿色陪伴,作者不再孤独。“急不暇择”、“视同至宝”也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热恋。“拔苗助长”说明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提问:文章直接写囚绿有些不自然,那么前面写寻绿、赏绿对下文有什么作用?明确:铺垫。
提问:囚绿之举都是因为爱绿之情,作者爱绿却为何要做出囚绿之举,该如何看待?
(生讨论)
提问:这样强烈的爱绿说明了什么?
明确:对生命的向往,希望和快乐的追求。
提问:作者对绿还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明确:绿是爱、幸福和年华的象征。
提问:作者通过绿表达了热爱生命,追求希望、快乐的信念,但绿色却不配合“我”的爱,从中可以看出绿色的什么精神?
明确:性格倔强,向往自由
提问: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
明确:第10段,绿色总固执地朝着原来的方向生长,说明它对光明的向往。第13段:“永不屈服于黑暗”可见作者赋予绿色一种坚强的抗争精神。
提问:大家联系一下课文所涉及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北平生活,还有什么启示?
明确:第13段“卢沟桥事件”的发生说明北平人民正处于苦难之中。
提问:苦难之中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精神?
明确:贞不屈的顽强拼搏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和苦难。
提问:作者当时在北平的生活如何?
明确:孤独、陌生。
补充材料:抗战时,陆蠡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工作。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作者知道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前去交谈,被宪兵扣留,日本宪兵对他严刑逼供,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坚定地回答:“爱国!”又问:“你承认南京政权不?”他回答到:“永远不会承认!”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到:“绝对不能征服!”。陆蠡后来在狱中被迫害而死,年仅34岁。
提问:可见陆蠡同课文中的绿色一样具有一种精神,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抗争精神,一个爱国的作家,在文中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追求和赞美,更赋予绿以顽强抗争的性格,寄托作家对民族追求美好光明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托物言志。
提问:在这篇文章中,陆蠡赋予“绿”生命、希望的象征和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抗争精神,他对“绿”的热爱也正表明了自己对自由、希望、光明的要求,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也不正是一片“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叶吗!
作业: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做一个仿句练习:
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明确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自然无声的语言。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葱茏的爱与幸福。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生命。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沙漠里的绿洲。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猗郁的年华。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爱和幸福。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青苍的颜色。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欣赏你,因为你是无声的歌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语文必修四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