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师missgao曾经说过过 有一种期刊 只要一往上发表过论文就会被国际知名大学录取 但是忘了名字是什么了 希

亚洲户外展
&>& &>& &>&
紫笛依扬和她的《遥远的山》 即将登上亚洲户外展的舞台来源:亚洲户外展 &&发布时间: &&点击:324次
户外十年、攀冰七年,紫笛依扬是户外界的一名奇女子。
紫笛原名邓琳,是一位知名的户外传媒人、极限户外玩家、户外从业者。自2004年接触户外开始,紫笛疯狂迷恋上攀冰、登山、滑雪、攀岩等户外运动,并多次在相关比赛中获奖,曾荣获全国攀冰赛女子冠军,在中国户外圈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紫笛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在户外的同时,她还酷爱摄影和户外专栏写作,她的旅行文章及摄影作品多发表于户外和旅游类等杂志和网站,摄影作品《攀冰在珠峰》曾荣获“2007年度第三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户外摄影奖。
热爱户外,大学毕业选择户外行业,喜欢登山,五年青奉献给攀登运动。《遥远的山》是蜀山小龙历时一年独立拍摄制作完成,是一部讲述紫笛户外成长的故事,片中回顾了紫笛攀登五年以及蜀山探险十年缩影,故事讲述了两代登山者对四川乡土攀登和登山滑雪的热爱以及不懈探索追求。跟随故事主人公紫笛,五年前她选择离开北京去成都生活,从户外从业者变身攀登运动员,从最初的爱好攀岩攀冰到专业登山滑雪,这一路紫笛经历过生死,但对遥远的山的向往以及对户外梦想的坚持,见证了紫笛这一路的内心成长。
《遥远的山》于5月27日在北京绿野紫笛沙龙专场首映,5月31日跟随2014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户外影像计划单元一起展映,同时开启本片全国展映计划。7月24日12:00-13:00和7月25日14:30-15:30这两个时间段,《遥远的山》将在2014亚洲户外展上进行专场巡展,届时南京国际博览中心AB登陆厅的大屏幕上将为您展现这位奇女子的传奇户外人生。
《遥远的山》预告片地址:/programs/view/Pgt8dttJudM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揭秘中国学术论文交易黑幕:核心期刊明码标价来源:央视国际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势必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评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有的大学老师也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大量排队等待发表的论文,使学术 ...
揭秘中国学术论文交易黑幕:核心期刊明码标价
来源: 央视国际
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势必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评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有的大学老师也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
大量排队等待发表的论文,使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稀有资源,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据有关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例,普通学报所收的“版面费”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褚先生是一家音乐舞蹈艺术类杂志的副主编,他们的杂志不属于核心期刊,但是因为属于权威部门主管,这些年已被许多院校公认为“核心期刊”。凡是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无论是研究生毕业还是教师评职称,都反映“很管用”。
一开始是60多页,后来扩到80多页还是不够用,现在扩到了120页。去年一个页码收1000元版面费,今年提高到1500元,还是有很多论文积压几个月都刊发不出来。对提价的原因,褚的解释是由市场决定的。“一本杂志如果每期只能刊发50篇论文,却有1000篇等着刊发,当然要提高价格。”
“现在核心期刊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核心期刊的副刊——专门刊登硕士论文,每篇文章登多少字需要多少钱,都是规规矩矩明码实价。”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估算:现在国内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80万,按规定每个人要在“核心期刊”上发一篇论文才能毕业,计算下来全部论文数量相当惊人。
核心期刊(SCI,即《科学引文索引》)之所以被称为“核心”,是因为它刊发的文章在质量上一般都是上乘的,转载和引用率都比较高。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便作出硬性规定:教师评定职称、研究生毕业,都必须拿出在核心期刊或其他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为依据。
数量有限的核心期刊,在庞大的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许多核心期刊不再以论文质量为核心,而是根据付费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刊用。对这种给钱就刊用,不给钱即使优秀的论文也不用的“核心期刊”,有学者指斥为“文化妓女”。
论文以数量论英雄
目前,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各种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已经成为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基础。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毕业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等……
中部某高校规定,有资格申请教授职称需具备以下条件:独立撰写并出版一部15万字以上高水平学术专著或参编21世纪课程教材和研究生教学用书,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8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在CSSCI核心库来源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类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二类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想晋升教授,如果没有几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你的工作再出色,能力再高,也是白搭。”北京理工大学一位教师认为,论文以数量论英雄的考核体系,是论文粗制滥造、催生网上论文“枪手”的主要原因。
不合理的核心期刊评价方式滋生了种种学术不良现象。为了增加论文数量,有些学者在国外的刊物上一稿多投,然后又翻译成中文拿到国内刊物上发表。据报道,一位工业大学的教授,竟然一稿十几投,甚至连论文的题目都不改。
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势必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评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有的大学老师也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
北京某重点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批评有些学生拼凑论文应付毕业,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有学生说:现在有的老师不是也在抄袭剽窃吗?面对学生的反问,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严肃地告诉他们:“一个老师的造假行为,比100个学生造假影响还恶劣。”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造假,老师可以批评可以教育,老师造假,还有什么脸面在学生面前讲课?
过去,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发表论文是一大压力。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什么样的论文,都可以通过网络从论文写手那里获得。“别看平常教室里看不到人,毕业的时候照样能写出漂亮的毕业论文。”某大学学生会主席说,现在没有毕不了业的。“只要肯出钱,要什么论文有什么论文,要在哪发就在哪发。”据称,有专门的论文掮客从撰写到发表提供一条龙服务。
有学者把论文量化称之为中国的一大特色。据报道,国外不是这样,副教授就可以成为终身教授,业务上没有固定约束,即使几年不发文章,教授们仍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目标,潜心研究,做出真正原创性的成果。
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德高望重的上海交大晏才宏直到去世时,他的职称还是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说,陈景润在10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论文也是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陈景润难以当上教授。但陈景润却是赫赫有名的教授、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目前的状况是,由于网络造假服务的极大方便,在大量“垃圾论文”的背后,诞生了大批名不副实的专家、教授。甚至有的名片上有好几个职称。
从清华研究生不满学校教育而退学到吉林大学45名博士生导师落聘下岗等事件,社会舆论越来越尖锐地将矛头直指当前高校的人才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专家认为,对于一篇论文、一项成果乃至一个学生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学者和教授,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利交还给专家,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可是,在一个浮躁的氛围当中,谁还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精力?其实,量化式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能教条主义,滥用无度.
卖血交纳“版面费”
“现在老师们的压力很大,每天为完成考核东拼西凑写文章、编书,还要走关系、托门路发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一位教师感到很无奈。
大量排队等待发表的论文,使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稀有资源,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据有关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例,普通学报所收的“版面费”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否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清华大学教授万锦堃见到这样的例子:一位研究生为了完成必须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才能毕业的任务,靠卖血交纳了“版面费”。
有限的核心期刊面对巨大的论文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核心期刊已经演变为“给钱就刊”的“论文期刊”。
“我们的杂志每一个页码都是钞票。”效益这么好,褚先生却一点也不高兴。他说,自今年年初杂志已经承包给一家广告公司,由他们负责联系稿源,并负责审稿。凡是他们转给编辑部的论文,都是收了费用的。他们虽然也有几个外聘编辑,基本都是些外行,只是把文章语句修改一下,对文章的质量他们根本就判断不出有没有问题,至于乐理、指法等专业的术语,他们基本上一窍不通。褚先生把这种反差形容为“一年级小学生看大学生的课本”。
因为收了费用,不管文章质量怎样,编辑部也得编发。褚先生感到很苦恼。100多页的杂志大部分由公司说了算,褚先生只有20个页码可以自己约稿,其他几个编辑,除了基本工资外加5个页码的收入提成。
“都是付了费用的,有没有质量好的论文不收费呢?”褚先生承认确实有的论文有水平,但还是得花钱。否则排队等候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特别是急着评职称,那就必须花钱。“当然也有不交费的,那要看跟头儿的关系。”
“我们的杂志好的论文也有刊发不了的,因为论文太多,人家都花钱了,你就得排队,其实不花钱永远也排不上。有的人要求的比较急,愿意多出钱,哪就得安排先发。”
一位要好的美术类杂志的编辑告诉褚先生,他们的论文质量都是比较高的,好多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小有名气的书画家,名义上不收费,通常他们会用字画作交易。
有一份艺术类杂志,每季度出一本,刊发论文的门槛很高,文章写的好,不花钱也能发表。“好多老师托我在那本杂志上发稿,一个页码愿意出5000元,甚至更多,但是人家要求很严,给钱再多质量不行也不发。”
愿意出这么大的代价是否划得来,这让人很纳闷。
“你想想,老师发了论文,评上了职称,这点钱很快就能赚回来。”据他了解,假如原先一节课180元,拿到职称后,一节课就可以变成280元。一个老师一般都带十几个学生,一节课也就一小时,十个学生就是2800元。“现在的家长都抢着让孩子学艺术。”他认为,在教学领域,教艺术的最火,艺术老师都很有钱。
现在大多数报刊都是市场化运作,自己养活自己,对于发行量少的报刊,收钱发文章,也是一种无奈。
“但是不能走极端,不问质量给钱就发,报刊一旦脱离了办报宗旨,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早晚还是会被市场淘汰。”北大一位学者对当前学术界的浮躁现象进行了批评。
假冒“核心期刊”鱼目混珠
论文市场的巨大潜力,引起许多非核心期刊的垂涎,纷纷以“核心期刊”自居,用收费低发稿快招徕生意。许多不明真相的老师和学生,在廉价的诱惑下,上当受骗,刊发的论文却不被承认。
据报道,一本名叫《高教研究》的非法出版物,在网上宣称“由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主管、高教研究杂志社主办”,是“集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面向全国发行的大型综合性教育月刊”。这本所谓的“核心期刊”,只要交300元,就能刊发论文,导致全国至少200多位高校教师学生受骗。论文作者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师。
据悉,该杂志只是在网上征稿办理交费手续,拒绝与作者见面。即使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杂志,依然有人笃信不疑,而且受骗的是些高智商的人群。“受骗都是评职称逼的。因为要评副高职称,要求必须有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多核心期刊很牛,论文投了几家都没有采用,心里有点急了。”一位受骗老师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受骗事件发生后,有人将假核心期刊黑名单列出来,推到了网上,提醒老师和学生不要上当。
从事论文编发工作多年,褚先生对这个行当的猫腻了解得非常清楚。近年来,有些香港、澳门刊号假冒“核心期刊”的编辑打电话向他拉稿源。声称:每推荐一个客户,按刊发费用的30%付给报酬。
更有甚者,现在有的网站承诺80%的论文都可包发表。他们自称“本站的几位负责人都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及杂志社已退编辑”。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收费4000元。“保证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杂志上发表。”
一篇论文能否在核心期刊发表,取决于论文的质量。但是这对论文枪手来说并不是什么障碍。几乎所有的论文网站都宣称拥有庞大的枪手队伍,少则数十名,多则上百名。
何祚庥院士说,有些单位放出口风,谁能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文章,就愿意给100万元。无独有偶,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所知名高校曾规定,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获得10万元奖金,在SCI和EI上发表一篇文章可获得2万元奖金。而华中地区一所高校则一度规定,凡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可获得奖金50万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褚先生认为,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拼凑论文就会蒙过世界顶级刊物《自然》《科学》杂志编辑的眼睛,而闹出丑闻。
“知识垃圾”源自考评体制
受功利的影响,一些非核心期刊出现伪劣的论文,似乎可以原谅,而在国家认同的核心期刊上刊发大量水货论文,显然是不道德的。
一个研究生在褚先生所在的杂志刊发了论文之后,结果被发现是抄袭之作。原作者找到杂志社,要求杂志社公开道歉并将追究抄袭者的责任。后来,抄袭者分别向原作者和杂志社作了诚恳的道歉,事情方才了结。
厚厚的一本杂志出来之后,有时找不出几篇好文章。褚先生感到很郁闷,“这简直就是浪费纸张,为崇高神圣的学术殿堂生产‘知识垃圾’”。
北京某知名大学一位文科院系的副教授很无奈地表示,现在老师们既有重奖的刺激,又有考核目标的约束,压力非常大。每天为完成年度考评与达到职称评定标准的数量拼命地写文章、编书,这中间很多东西都是以东拼西凑的方式弄出来的,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在批量生产“知识垃圾”。
因为鼓励多出文章,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论文数量上去了,可是质量下滑让人担心。资料显示,以SCI论文为例,我国SCI论文增长明显,数量已由1991年的8997篇上升到2003年的49788篇,平均4.74年增长一倍。论文数量占世界份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03年的4.5%,每5.98年增长一倍。但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的论文被引用数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最近几年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目前,虽然我国SCI论文总数居世界第9位,引文数居世界18位,但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数却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现在很多著作很难成为畅销书,印刷几千册都卖不出去。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只好自费印刷几百本送朋友。上述学者表示,卖不出去的原因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少,缺乏含金量。
据说,东部某科技学院的一位学者,一年内发表SCI论文达65篇。这样的论文高产作者,恐怕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但是,却没有听说有报道这位学者在国内外有什么重大科技成果。
翻看近日的一篇报道,让人格外振奋。中国科技大学36岁的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小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的中国科学家。他和同伴的最新科技成果受到了自然杂志网站的高度称赞。报道说,这是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在短短几年里,他们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了36篇论文。这是极为罕见的。
对比两个“极为罕见”,反观现在为了毕业、为了评职称花钱在核心期刊发论文或者伪造拼凑“知识垃圾”的现象,我们的核心期刊和我们的论文作者不知该作何感想?
科研论文质量暴露出来的问题,给国家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10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培育学术生态,净化学术环境”座谈会上,马重芳院士讲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故事:一个本已被其他国家反复研究、确认是完全错误的研究项目,在中国某大学和部分院士的推动下强行开展,近1亿元投资白白浪费,却没有任何形式的责任追究。
大量没有价值的论文充斥在核心期刊的版面上,这是对科技源头的毒化。“学术生态系统不健康,科技未来就会走向灭亡。”何祚庥说。
武汉大学某教授对核心期刊花钱发论文现象嗤之以鼻,并劝告他的学生不要随波逐流,维护学术的纯洁性。但是,这种观点又很快被现实所否定:没有论文如何参加答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学生不毕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业绩;不付费再好的论文也难以顺利刊发。
针对核心期刊制造大量“知识垃圾”的现象,上述学者表示,现行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已经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要求不相适应,它抑制了学术创新,妨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完善。(来源: 法制早报 王寿臣)
本文关键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本文论坛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doc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如何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 徐淑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在国际一流的管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吸引中国管理学者的主题之一。但是,对我来说,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是更有意义的话题。但因为过程和结果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得好,论文就可以在一流期刊中发表;反之,则没有机会,因此,我将更吸引人的结果二字作为本书引言的标题,来探讨使管理学研究论文得以发表的条件。 众所周知,国际一流期刊的稿件平均接受率是10%左右。近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的接受率只有6%。这些通过了严格审核过程的论文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严谨。一个研究做得够不够严谨可以从几方面来看:方法是否严谨?逻辑与理论够不够严谨?研究的可信度高不高?效度如何?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大家介绍严谨的管理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就像工具一样,能够保证研究过程和结论的严谨性。 一流管理学期刊 一流的英文管理学期刊有A与A-/B+等两级。管理学界的同行都知道A级的期刊是最重要的期刊,也是大家都希望能在其中发表的期刊(期刊名称如附录所示)。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以下这几个期刊,然后再谈其他的优秀期刊。 首先是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与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这两本期刊。我当过AMJ的主编,对这个期刊很有感情。ASQ也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期刊,影响力非常大。所谓影响力就是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大家都知道citation(引用)这个词,在管理学领域中,ASQ这本期刊被引用的频率是最高的。至于投稿量,AMJ每年收到的投稿有一千篇左右,平均一年发表50-60篇。ASQ每年收到的投稿有250篇左右,平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8页35页9页231页231页2页34页54页11页6页23页8页35页37页1页36页1页10页60页38页两教师在国际期刊伪造70篇论文被开除
人民网-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刊发社论,承认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决定撤销。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相关处理决定。  这起“论文风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两年在一个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70篇,这背后是什么原因?《晶体学报》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期刊?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国”背后有怎样的泡沫……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造假教师被开除公职党籍  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对两位造假教师钟华与刘涛的处理决定。  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今日认定,钟华、刘涛的行为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和“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影响特别恶劣,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为此,井冈山大学决定,撤销钟华的造假学术成果,追回所有造假论文的全部奖励3.2万元;撤销刘涛的造假学术成果(因其论文内容不属于其专业研究范围,按学校规定,未予奖励)。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解聘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职务;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撤销钟华于日获得的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开除钟华、刘涛的公职;开除钟华党籍。  两年70篇论文不可想象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很吃惊,两年70篇论文是不可想象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牧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科学家,一年能够发3到5篇论文,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王牧坦言,自己对《晶体学报》这份期刊不是很了解。但他知道有一类杂志,发表的论文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论文有所不同,比如用X光等设备获得一些新数据、新结构,只要此前未发表过的,就可以被杂志收录。“这和创新性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王牧说。  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黄勇研究员介绍,国际上有一类杂志,在理论原理很清楚的情况下,研究模式有成熟的模版。“比如你做出了一种新的晶体,有一套完整数据,就可以发表一篇文章。”  “这杂志就像一本大字典,每篇论文代表一个新字。总字数有数万,常用字可能只有几千。但所有字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别人可以查询,可以对比,可以重复。如果你造假,性质就完全变了,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影响非常恶劣。”黄勇说。  造假者曾获3.2万元校方奖励  造假者刘涛和钟华是如何在同一刊物上两年发表70篇论文的呢?  两名当事人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对于他们的论文发表经过,校方也未具体透露。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细节,按照该校的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大量发表论文的钟华和刘涛曾获得学校3.2万元的奖励。  根据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科学》、《自然》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10万元;在该校规定的A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B类奖励2000元,C类奖励1000元。  另外,凡当年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检索的光盘版提供的SCI、SCIE、EI、ISTP国际权威检索刊物及SSCI、A&HCI中收录的学术论文,附加奖励按下列标准执行:SCI(科学引文索引)5000元/篇,EI(工程索引)4000元/篇,SCIE(扩展的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4000元/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A&HCI(人文艺术科学引文索引) 4000元/篇。凡论文在其他国外检索文献上收录的,附加奖励1000元(含网络版)。而且上述所奖励的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该校教职工或学生,且该校为第一署名单位。  井冈山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钟华和刘涛因发表论文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  “70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确实是造假,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件。”黄勇研究员说,“这会给中国科学界的国际信誉造成较大的影响。”  “纵观世界科学史,造假事件发生过很多,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确实很少见。”作为多年从事科学出版的国际专家,世界最大科技出版集团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总裁张玉国认为:“这个事件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对发表这些论文的《晶体学报》杂志也有负面影响。”  “《晶体学报》的社论称,他们还在持续调查中。或许还有更多涉嫌造假的论文没有被发现。”张玉国说:“这么大量的造假论文,浪费和欺骗了众多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十分恶劣。”  《晶体学报》E卷半数文章来自中国  据调查,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涉嫌伪造数据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上。记者约请了国内权威学术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去查询该杂志的有关情况,结果发现了更令人吃惊的信息。  查询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发文排在第一位,年9月该杂志共发文近1.5万篇,中国籍作者发文超过7500篇,占该杂志总文章的半数。  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一位作者是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的论文为279篇。与这位作者相比,井冈山大学这两位讲师的发文数量还算比较少的。  为何《晶体学报》被中国学者如此钟情?专家分析说,一方面,该杂志类型属于“晶体结构的数据库,门槛比较低,只要你解出的结构从未有人报道过,该杂志就会接受你的论文”;另一方面,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SCI或者SCI扩展级,这对某些想在国际三大检索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晶体学报》依据解出的晶体难易程度等分卷发表,分为A、B、C、D、E等不同的专辑,其中E卷的影响因子最小,其次是C卷,而这两卷恰恰是中国文章最多的。”这位专家说。  在《晶体学报》发稿,不难  口述人:小 鲁 采访人:本报记者 任姗姗  我是国内一所“211”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也有过在《晶体学报》E卷发表论文的经历。  《晶体学报》的读者和供稿,主要面对研究晶体学、有机无机化学、生物学等专业的人。这份期刊有A、B、C、D、E五个卷别,E卷主要刊登发表有机物、无机物的分子结构的论文、数据。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数据库”,如果有新发现的分子结构,就收入到这个“数据库”里,全世界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查找到前人的数据成果,应用到下一步的研究中。  相比《晶体学报》的其他几卷,E卷最易发表论文。要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话,E卷的影响因子只有0.3,比起高端的学术期刊,如《科学》影响因子将近30,《晶体学报》E卷简直就是“小儿科”级别。  是一位师兄向我推荐的《晶体学报》E卷。师兄说,在这里发论文的门槛比较低。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就能搜到《晶体学报》的投稿网站。E卷的投稿方式有点特别,有一个投稿专用的软件,你只要把实验的关键数据和相关信息输入,就能自动生成一篇符合这个期刊需要的论文了。  E卷录用的文章,主要是描述性的,把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用文字表述出来,然后附上化合物的结构图谱等,就可以了。就好比你买了一个杯子,你对这个杯子的外形、质地等进行一番描述,然后提交给这份期刊,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论证和学术水平。需要的实验周期很短。当然,最受我们欢迎的,还是发表周期短。我投稿两周后,就发表了。所以,一个人在这份期刊上发数篇论文,也是可能的。  不知是因为《晶体学报》E卷的门槛太低,还是太受中国师生欢迎,从2008年起,E卷的学术级别从“SCI”降到了“SCI扩展”,而且开始收费。我运气不好,今年年初投稿时,为此交了150美元。  听说过一些人造假数据骗取发表的事,我们对《晶体学报》的感情很是复杂。一方面,发表在这个期刊上的论文,对高校教师评职称、学生毕业拿学位、获得奖学金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大家趋之若鹜,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反倒把期刊口碑弄坏了。  其实我也不想“为发表论文而发表”,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逼得你这样。我所在的学校,对博士毕业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两篇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必须是实验型的。发表论文也是申请奖学金的最低门槛,并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署名位置来排位,老师的职称评比也有这个因素。就是这些“硬指标”,让不少人挖空心思想一些“抄近道”方法。《晶体学报》E卷这类“论文集散地”,当然格外受欢迎了——事实上,虽然《晶体学报》E卷现在收费了,但比较起来,仍比国内的SCI期刊“价廉物美”。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吉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吉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和网,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吉和网"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吉和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长春羿尧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吉ICP备号-2 吉B-2-4-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曾经说过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