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怎样运用激励方发调动人的马克思 主观能动性性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珠海市行政学院
|& | | | | | |
珠海市委党校
&教学与探索
党建研究 & 新闻内容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 )
&&&&&&&&&&&&&&&&&&&&&&&&&&&&&&&&&&&&&&&&&&&& &甄 欣&&& 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为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提出了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并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问题。这一要求的目标指向,主要在于解决现实中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老党员、困难党员需要关爱、帮扶,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充分体现、发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务须增强活力的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如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需要把握的原则&&&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庞大而重要的系统工程,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探索关爱党员的方式方法为重点,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形成上级党组织关心下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动局面,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体而言,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体现在党内生活中就是以党员为本。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在党内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其主要对象是党员,必须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鉴于以往党内存在的强调党员履行义务多于保障党员权利、强调党员无私奉献多于维护党员正当利益而不利于调动党员积极性的状况,当前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尤其应重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关心党员的正当利益。只有从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切身利益的关怀方面下功夫,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才是真实的、强大的。2、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课题,理应贯彻改革创新精神。应该看到,关心爱护党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以往关爱党员的工作实践中,一些党组织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党员队伍的发展变化,传统的经验和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制度。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把重点关爱与普遍关爱相结合,更加注重关爱党员的方式、方法、手段的多管齐下和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把经常性的关爱帮扶与集中性的关爱帮扶相结合,以利于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3、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党在任何时候都应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党员的利益只有放在全社会的大局下去实现,才能保证党的工作着眼点始终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上。同样,对党员的关爱帮扶,也只能在当地政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去考虑,与广大群众一视同仁,而不能理解为党员要比一般群众享有特权,更不能出台特殊的党员利益关爱政策。要把促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关心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既要真心实意关心爱护群众,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弘扬传统美德,展现党内生活的人性化,吸引群众向党靠拢,形成群众有难党员帮,党员有难组织帮的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关怀、帮扶党员工作与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相一致,与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相协调。4、坚持党员先进性原则。党员的先进性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主要标志和行为特征。党员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分子,必须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这既是对党员的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落脚点。因此,必须注意把握正确的导向,以激励、关怀、帮扶为手段,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的。鉴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离不开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力本领的支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坚持激发内部动力与外部关怀帮扶相结合、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发挥应有的效力,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二)强化分类指导,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统筹推进&&&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些科学的方法论强调从实际出发,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上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尤其是合理布局、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多种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五种需要从低到高层层递进。处在不同层次的人,由于情况不同,需求会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予以满足,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对象是党员,他们分布于不同行业和领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给党建工作带来不少新问题,党员的利益需求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的利益需求,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才能增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对于生活、就业困难的党员,重在给予更多的帮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扶弱、扶贫、扶智、扶志的帮扶方式,通过物质帮扶,使困难党员得到生活保障,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智力帮扶,使依法经营、艰苦创业但创业中遇到困难或创业门路少、起步艰难的党员渡过难关,事业顺利发展;通过思想帮扶,使甘于现状、意志消沉的党员树立信心、开拓进取,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对于基层党员干部,重在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针对他们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待遇较低、政治出路不畅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重在给予他们经济政治上的关心,提高他们的经济政治待遇。三是对于流动党员,重在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服务,满腔热情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四是对于老党员,重在给予更多的思想上生活上的关怀,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身体状况,使他们始终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五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重在给予更多的政治上的激励和人文关怀,大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应整体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要努力做到党员信息&全覆盖&,帮扶资金&全覆盖&,帮扶渠道&全覆盖&,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以便及时地有效地对需要帮助的党员实施帮助。(三)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效力发挥&&&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成效大小和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得力。必须在继承过去党内关爱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方式方法的创新,尤其要在提升激励效力、改进关怀手段,拓宽帮扶渠道方面有新探索、新进展。&&& 提升激励效力,主要在于从过去常用的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向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政治激励并举转变,增强调动党员积极性的驱动力。一是发展党内民主。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二是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切实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提拔重用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尤其要关注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为广大基层党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褒奖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相形见绌的干部,教育跟风行事的干部,惩处贪污腐败的干部。三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把优秀党员评选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核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让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享受同级先进工作者待遇,增强优秀党员的荣誉感和典型示范效应。&& &改进关怀手段,主要在于结合形势发展和党员实际,改变过去手段单一滞后、停留于节假日慰问的状况,从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对党员经常性的关心。一是开展党内谈心交心活动。通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目前一些党组织建立的&六必谈&制度(即: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对于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进党内团结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党员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党员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党员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三是加强党员需求调查。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上的期待和需求,使党内关怀工作更有的放矢,取得应有成效。四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阵地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强化对党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员胜任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摸范作用的能力。五是定期进行党内探访。党组织要定期走访慰问老党员、长期患病的党员以及生活困难党员,向他们介绍党的方针政策和市情、省情、党情,通报本单位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拓展帮扶渠道,主要在于想方设法强化对困难党员的援助和服务,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亲近感和忠诚度。一是实施党员结对帮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组织有能力、有技术、有实力的党员对困难党员结对帮扶。二是实施党员就业帮扶。在就业信息,技能培训,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提供服务。三是实施特困党员救助。把因疾病、子女入学、家庭成员失业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作为重点救助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一定数量的救助金。四是建立困难党员信息档案,掌握困难党员本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生产生活情况以及致困致贫原因,并根据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五是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接转组织关系、开展党务政策咨询、接受党员群众求助、代理承办有关业务、组织党员义工活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反馈基层意见和建议方面的服务。(四)落实制度保障,确保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长效运行&&& 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并使之长效运行,必须落实制度保障。结合当前实际,应着重从资金、人才、阵地等方面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专项基金制度。党组织要通过&财政拨、党费挤、社会筹、党内捐助&等办法,建立党内关爱扶助基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规范管理使用。通过建立专项基金,为党内关爱帮扶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强能聚力的党员人才服务体系。一要选配&能人书记&。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基层支部书记为党服务、为党员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不断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二要培育&能人党员&。切实把党员人才培养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党员的特点结合起来,多渠道培育党员人才,以带动党员队伍素质的提升,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三要创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创共建&活动,党员奉献日活动,党员承诺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等,既为先富起来的党员群体提供奉献社会、服务组织的机会,也为下岗职工党员、困难党员、离退休党员搭建服务组织及服务群众的平台。通过建立党员人才服务体系,加大对党员队伍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为党内关爱帮扶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三是建立党员活动服务阵地的落实机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注意整合资源解决党员活动服务阵地问题。在场所方面,可利用现有的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场地,综合工作功能;在设备方面,尽可能配备电视机、影碟机、电脑等电化教育设备,发挥信息化教育作用,为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在人员配备方面,要选用热爱党务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各类服务党员的机构岗位上来。通过党员活动服务阵地的建设,为党内关爱帮扶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四是建立健全党员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党员服务网络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办事程序,保障党员服务网络健康运行。同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估,采取&党员测评、群众参评,组织考评&的评估方式进行工作考核,不断提高运作和服务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组织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是抓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关键。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增强抓党建工作的&主业&意识,把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一环,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负起领导责任。一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纵横协调、信息畅达、运转有序、便利管用、辐射各级党组织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组织网络体系。三是建立激励、关怀、帮扶党员工作联席会议。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解决相关具体问题,利用各职能部门的行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党员排忧解难。四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联系点。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给予指导,及时总结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五是强化督促检查。上级党组织要采取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样检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下级党组织进行督促检查,尤其要检查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六是重视考核与考核结果的运用。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核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推进基层党建的新课题,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善于用创新的思路寻求出路,善于总结经验升华制度,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并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抓出新成效。(作者系珠海市委党校政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注:本文已发表在《广东党建研究》2008年第3期
&&&&&&&&&&&&&&&&&&&&&&&&&&&&&&&&&&&&&&&&&&&&&&&&&&&&&&&&&&&&&&&&&&&&&(本文编辑 陆茜)
共有0条记录&&
对不起,该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对策思考 没有评论功能
Copyright 2006 zhuhai shiwei dangxia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珠海市行政学院 珠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2006&& 粤ICP备号 技术支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长效机制的构建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中国论文网 /9/view-956108.htm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我们解读“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一切从人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上,这就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落到实处。   “心理疏导”的核心是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既需要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具体的解释、说明、同情、支持等情感表达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和改善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达到化解不良心理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情绪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导,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既是对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关怀,也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深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造就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高校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推进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键在于长效机制的构建。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奠定好思想基础,在高校内营造一个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良好育人氛围;第二要建设好工作队伍,通过建设主体工作队伍带动全员,聚合起高校内关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第三要建立健全校园内的交互机制,畅通师生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交流渠道;第四要健全完善教育、管理、咨询等服务于大学生的工作体系,为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供有力保障;第五要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营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氛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契合人的本性,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把尊重人性放在第一位,实现教育人与关爱人的统一。高校的教育者要改变以往单纯批评、说教及发布命令的方式,应当通过平等沟通来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认识上的共同提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育人新理念,在高校内建立一种以人性化、民主化沟通为基础,一切制度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人本教育模式,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健康的校园氛围。   2.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努力培育和谐精神。高校最难得的是人才汇聚,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构建和谐校园是培育人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要在校园内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大学生用理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包容、协作的精神,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3.营造全员关注学生、全过程关心学生的氛围。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具有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关爱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进行全程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真正把培养学生作为高校的生存之本。   (二)发挥主体工作队伍的作用,形成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   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体工作队伍包括: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时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形成能够发挥“一个重要作用”和“四个积极作用”的主体工作队伍。   首先要建设好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发挥其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人员,在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强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积极搭建民主、平等、互信互敬的新型师生关系平台。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范合理的培养、管理、发展、激励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可持续发展。   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进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更引导着学校的整体风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课堂接触,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实践环节,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和心理困扰的主导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组织中的积极分子所组成的学生骨干队伍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来自学生内部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队伍的积极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   (三)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交互机制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1.建立健全校园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可以借助传统的师生交流平台,如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沟通渠道;或是借助现代的网络系统,如开设辅导员博客、校园论坛、心灵驿站,建立网络育人的新平台,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化解情感困惑。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地关注和倾听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凡是学生要求反映问题、汇报思想的,学校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都要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有效的心理疏导。
  2.要建立健全校园舆情的信息机制。校园舆情对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如不及时做好校园舆情信息工作,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办法处理和应对校园内发生的矛盾,就会威胁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要格外重视和关注校园舆情,建立分析研判机制,采取舆情应对措施。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定期听取学生对校园工作的意见,深入基层,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制订相关的制度来征求师生意见,做好对校内政策的解释疏通工作,积极应对校园舆情变化。   (四)健全完善服务学生的工作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保障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针对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展开的。要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就要建立一系列健全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体系,这是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保障。   1.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实施文化育人。要突出对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即文化“化”人。文化育人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它是通过挖掘深层的文化精神和营造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彰显大学精神,用优秀的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   2.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日常行为的有效机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考察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依据。因此,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机制。   3.建立教育、疏导、监测、治疗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关注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高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要求和比例配备落实设备和人员,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构建集教育、疏导、监测和治疗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这是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保障。   4.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外部条件。要营造“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校园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要寓教于乐,用先进的文化育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追求高雅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团结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沟通来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5.健全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在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有效机制解决好大学生在成长和生活中面临的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这是关系到每名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二是做好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工作,解决他们遇到的经济困难和心理矛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三是进一步做好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服务工作,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抓起,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四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交友、恋爱等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倡导健康、道德的恋爱行为,培养积极的人格和心态。   (五)运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方法,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有特殊教育意义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彰显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情怀,也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方向。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在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运用隐性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种现代教育理念方法。隐性教育法是在与大学生交往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潜在地实施教育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都能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渗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国外的现代教育理论都为渗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渗透教育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和情感发展。只有运用多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功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N].中国教育报,.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4]包涵.高校辅导员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5]关雅梅.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的主观能动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