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魏运华)和青少年自我意识过剩量表(聂衍刚)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大学生自尊、坚持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研究,自尊,关系,和成就动机,与成就动机,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学生自尊、坚持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主站 - 重大成果 - 成果简介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简介
 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表时间:&& 阅读次数:933&& 作者:杨莉萍
&&&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杨莉萍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BA070013)。课题组主要成员有杨莉萍,刘甜芳,张秀敏,王颖,高石,温燕,朱燕菲,唐业琦,甘凌之。
&&& 一、内容与方法
&&& 内容一: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研究。其核心是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其中,积极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而社会建构论则是比积极心理学更深一层的方法论。这部分研究成果表面看不是直接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研究,但却是本研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做任何事,不仅要&知其然&,还需要&知其所以然&,做研究尤其如此。当前心理学界盛行的&积极潮&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误解。不少人认为,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教人积极乐观地看问题,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防御。乐观、积极心理确实有助于健康,但很多时候,一味地乐观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导致抱残守缺,阻碍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却是基于现代文化的理解。
&&& 积极心理学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社会建构论作为积极心理学背后的方法论,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基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积极心理学倾向于认为,&问题&本身就是被建构的&&&问题&是什么?乃至于什么是问题?本质上都具有建构性。比如,高职生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把他们的哪些特点视为&问题&?以及,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特点当成问题?都需要在后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价值的背景下做出新的诠释。只有理解了社会建构论,才能理解积极心理学;也只有真正理解了积极心理学,才能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本课题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具有突破性,是对积极心理学乃至于当代心理学整体方法论变革的深度研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由消极诊断到积极建构的转向,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
&&& 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我们完成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体重构。基于对方法论层面的深度研究,以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为导向,我们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条件保障、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做了全面、系统地重构。其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培养积极的人格,建设积极的环境;与此相对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心理过程教育、积极人格教育及高职生与环境的双向建构;对于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我们重点讨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条件和组织形式;最后,我们尝试构建了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体系。
&&&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积极心理教育并不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立面。简单地将传统或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统称为&消极模式&,未免过于武断,也很不公平。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先进学校已明显受到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早已不是只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咨询中心,或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化成一门课程的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说,由消极模式向积极模式的转变在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正在发生。因此,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并不是要彻底颠覆既有模式,或否定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而是完成对传统模式的批判性改造。通过发展新的模式,使得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迹可踪。
&&& 内容二: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 鉴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造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足,课题组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思想和理论指导,选择了十个心理测量维度,包括学习沉浸体验、情绪管理与调节、心理韧性、自我同一性、自尊、自我妨碍、生活满意度、未来希望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组成系列研究专题。首先,通过大规模的测量,获取高职生在各个测量维度上的测量数据;再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分析,提炼出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收集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分析高职生各种心理特点的成因;最后,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逐一商讨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课题组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不同研究阶段出现的问题,包括每一组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对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行深入讨论。最终由十个专题研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成果系列,系统揭示了高职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心理特点,对各种特点的成因做了深入分析,并尝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 方法:本研究综合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前期主要是理论研究。首先,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系统研究以及对社会建构论作为方法论的深度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之后,针对每一个研究专题同样需要收集和阅读大量的中英文文献资料。《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上编和下编中每一章的第一节反映了对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成果。这部分研究注重概念的准确性、原理的通透性、对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选择性介绍,以及对相关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的梳理。
&&& 2.测量法
&&&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针对对象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进行测量,并以这些指标的变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的评估标准。本研究所选择的大部分测量工具为积极心理学家所研制,如学习沉浸(或福乐)体验、心理韧性、生活满意、未来希望、社会支持等,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特点。课题组共选择了17个经过严格信效度验的积极心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分别从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广西五省抽取了12所高校作为样本学校,其中7所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抽样点,5所本科院校作为对比样本。各专题的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研究需要还另外补抽了部分样本。课题组施测的对象整体超过40,000人次,完成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数据库的建设。
&&& 3.比较法
&&& 课题组在十个测量维度上将7所高职院校和5所本科院校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合文献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明确了高职生与本科生所具有的一致性或差异性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分别对高职生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多个常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加以对比分析,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 4.深度访谈法
&&& 社会建构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倡导质化研究。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单纯的量化研究受到很大限制。将人的复杂心理转变为简单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研究资料失真,犯还原论和简单化的错误。质化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所做的整体性的研究。不仅更加系统,而且更有深度。本研究为了对测量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测量的基础上,对60位高职生做了深度访谈,个别访谈研究前后持续了4年之久,得出了很多有说服力的结论,也为心理学如何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 二、结论与对策
&&&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研究&结论与对策
&&& 1.有界自我:人的消极心理的社会文化根源
&&& &有界自我(bounded self)&是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即视每个人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有界单元,强调人与人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边界之内是认识和行为的主体&自我&,边界之外是认识和行为的对象或客体&他者&。&他者&既包括人,也包括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性事件。&有界自我&的观念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历史文化的建构。这种强调独立自主、个体奋斗的&有界自我&观念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大工业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现代文明进入以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后现代信息社会,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终于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弥漫性的消极心态。&有界自我&的观念遂成为现代社会大量心理问题(如,存在性孤独、评价焦虑、过度敏感的自尊、对他人的戒备与贬损、将人际关系当成谋略等)的文化根源。
&&& 2.关系自我:人的积极心理的社会文化条件
&&& &有界自我&仅仅是人类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方式。将自我作为一个有界的、独立的、自足的、理性的实体,这里的&边界&其实只是一种构想,没有人知道这条线具体应该划在哪里。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个体理性的产物。一切心理都是内在于人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却发现,可以储存大量信息并具有各种计算功能的计算机不仅分享了人的记忆和思维,而且可以代替人完成很多原本必须由人脑才能完成的工作。计算机成了人的神经系统向外的延伸。进而,链接于同一个信息网络系统中的个体,借助于计算机的媒介作用,可以彼此共享记忆和智能。&分布式认知&和&分布式智力&等概念由此出现。认知或智力活动不再是个体内部进行的封闭式的私人事件,而是发生在众多人之间,成为彼此协作共同完成的公共活动。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独自生活,每个人都是某些社会群体或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此,自我和他者及其所在的系统之间彼此相互建构、相互成就。人的自我及其心理取决于这其中的&关系&,人是&关系的存在&。&关系自我&成为&有界自我&之外另一种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 &有界自我&作为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点,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由于强调个体理性和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界自我&在鼓励个人奋斗以及利于社会对个体的管理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被囚于封闭的自我世界,孤独、焦虑、戒备、自私等现代性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和严重。只有改变这种把人视为相互分离、隔绝的独立单元的思维方式,消除自我边界,在与他者和环境的关系和交流中重新定位自我,才能逆转或消除根源于现在文化中的各种消极心理。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条件下,随着整个社会的心态由消极向积极转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 (二)高职院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现场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不足。高职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虽然处于相同年龄段,由于家庭环境不良、学业成绩失败等特殊的个人生活经历,使得该群体在自我特点、学习兴趣、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诸方面都具有某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尽管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已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并不系统,而且缺乏高质量的成果,对于高职生群体心理特点的把握停留于表面,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导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缺乏针对性。第二,消极的&病理诊断模式&仍占主流地位。使用CNKI对中文关键词的分组功能,对这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在出现频次&10的关键词中,除&心理健康&、&高职生&、&高职院校&之外,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包括&对策&、&心理问题&、&障碍&、&分析&、&原因&和&成因&。这表明现有研究的着眼点仍然是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种思路符合消极心理健康教育&病理诊断模式&的特点。第三,缺少外在环境的支持与配合。当前高职生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尤其是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很不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外在社会环境的配合与支持。第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念有待转变。传统观念视人为一种有界的存在,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人与人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边界之内是&我&,拥有个人的内心世界。边界之外则是&别人&或&他者&。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有界自我观是诸多现代性心理问题的根源。只有彻底改变这种有界自我的观念,打破现代文化为人制造的像牢笼一般的&边界&,以&关系自我&取代&有界自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 解决上述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对高职生心理特点的系统研究,根据该群体的心理特点制定有相应的心育对策;其次,关注高职生的积极品质,通过正面鼓励和积极情绪体验帮助他们获得至关重要的控制感,恢复自尊和自信;第三,将学校、家庭和社区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促进高职生与环境之间的正能量交换;第四,用&关系自我&取代&有界自我&,通过自我观的转变,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丰沛的文化土壤。
&&& (三)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 《高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下编汇集了十项专题研究。课题组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十个心理测量维度,包括学习沉浸体验(福乐体验)、情绪管理与调节、心理韧性、自我同一性、自尊、自我妨碍、生活满意度、未来希望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通过大规模的测量和统计,获取了高职生在各个测量维度上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逐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受篇幅限制,以下节选部分章节的结论和对策:
&&& (第六章)沉浸体验是指人们对某一可控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欢欣的积极情绪体验。以《大学生学习沉浸度量表》为工具测查学生的学习沉浸体验程度,发现高职生学习沉浸体验具有以下特点:学习沉浸度高于本科生;技能与挑战的匹配度较高;学习目标相对明确具体;对外在评价的敏感度降低;思维的流畅性和专注力较弱。奇克森米哈伊认为,沉浸体验产生的基本条件包括挑战与技能保持平衡、活动具有特定的结构性特征和个体具有自向性人格特质。由高职生的学习沉浸体验特点可知,沉浸体验产生的准备条件对其心理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沉浸体验产生的前提条件具备,其心理效果出现的可能性就很大。为此,我们从沉浸体验产生的条件入手,为提高高职生学习沉浸度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包括保持挑战任务与学生能力的平衡;设置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向性人格。
&&& (第七章)高职生处于青年前期,这一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得他们在情绪方面表现出某些与年龄有关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由于从冲动性到文饰化;情绪持续的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趋势;情绪内容复杂化,社会性情绪增加;情绪波动大,两极性特征明显等。对高职生情绪智力的研究发现,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偏低。高职生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总体优于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女生长于表达积极情绪,男生长于调节消极情绪;低年级高职生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优于高年级。针对高职生情绪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基于年龄特征开展情绪教育;培养高职生的情绪智力;增进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
&&& (第八章)心理韧性是当个体面对压力困境时,运用内外资源进行积极的心理修补,努力调节自我,以适应环境和发展个体适应能力的行为过程。采用《成人心理韧性量表》为测量工具,比较了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心理韧性,发现高职生心理韧性得分低于本科生;不同年级的高职生的心理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二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女生在家庭一致性和社会支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拥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资源。但在心理韧性的个人能力方面(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等),男生要好于女生;人格因素与心理韧性各因素都呈现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高职生心理韧性有保护作用;应对方式对高职生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与发展对策包括: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以提升抗压能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以增强外部保护;通过应对方式训练提高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等。
&&& (第九章)自我同一性形成于青年时期,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是个体毕生追求的核心发展任务。它既是个体人格健康、完善的标志和前提,又是对&我是谁&内隐和外显的回答,兼具意识和无意识双重特性,包含着&我已经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和&我不想成为什么&等有关自我及其位置的存在感、一致感、连续感、心理的成熟感、生活的意义感和方向感。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并产生个性感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经验跨时间的一致感和对自我理想的投入,最后形成某一定向的承诺。本研究综合使用了《加藤厚自我同一性测试问卷》和黄希庭和郑涌编制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问卷》,对高职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点进行测量评估,发现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缺乏主动探索性;高职女生的同一性发展领先于男生;高职生的自我同一性在高年级出现阶段性下降等特点。并提出了优化高职生自我同一性的对策正确理解过去的意义;在克服危机中成长;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设定合理的目标;乐观面对未来的挑战;等
&&& (第十三章)自我妨碍是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行为虽然能使个体当前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强化焦虑。有研究表明,即使个体能够避免他人对自己形成低能力的评价,他人仍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使用自我妨碍策略,增大失败的可能性,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减少对学习的兴趣,不得不再次发生自我妨碍行为,陷入恶性循环。通过对高职生特质性自我妨碍、自陈式自我妨碍和行为式自我妨碍进行综合测查以及从各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高职生自我妨碍得分高于本科生;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行为式自我妨碍;行为式自我妨碍随年级增长而减少;学习成绩与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我们提出的自我妨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相应包括:了解自我妨碍的心理学原理;通过提升自尊减少自我妨碍;纠正防御型归因模式等。
&&& (第十四章)我们从江苏省南京、盐城和苏州市的各一所高职院校分别以教学班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测查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状况。采用的量表工具有屈智勇2002年编制的《师生关系问卷》、1980年由瑞典于默奥大学(Umea)帕里斯(Perris,C)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魏运华1998年编制和修订的《大学生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分别对高职生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进行测量。用于对比的本科生数据来自之前的研究者在湖北省四所大学使用相同工具所做的师生关系测量。比较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师生关系总体优于本科生;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父母的过分干涉与保护得分较高;高职男生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中的冲突性高于女生;高职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有随年级递增的趋势;高职生三种主要人际关系之间存在迁移性。对高职生的人际关系教育需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和系统性;要关注高职男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应注意不同年级师生关系问题的表现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 (第十五章)社会支持是由获得者和提供者以及两者之间的支持性活动所构成的支持网络系统,获得者能从中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成员提供支持。为了解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心理测量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首先以《社会支持互惠平衡问卷》为工具,在江苏、山东、广东地区的4所高职院校和3所本科院校范围内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6份,对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的研究结论。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在4所样本院校共抽取14名高职生进行深度访谈研究。采用现象学分析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所有访谈资料和研究结果都经过受访者的检验性阅读,描述型效度、解释型效度、评价效度和推广效度都得到确认。研究结果发现,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包括:高职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本科生;家庭是高职生第一位的支持源;同伴之间侧重于情感与陪伴支持;教师支持相对匮乏;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特点;提供支持与获得支持对于高职生的双重意义;等。基于高职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强化教师对高职生的社会支持;肯定高职生社会支持提供者的身份;重构支持提供者和获得者的关系等。
主办单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编:100088 电话:(010) 传真:(010)
技术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发展心理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5页免费130页免费2页免费7页免费63页免费 71页免费27页免费22页免费134页免费2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27页免费40页免费24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44页1下载券
发展心理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大学生自尊、坚持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pdf5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4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盔堂生自蔓坚挂丝生盛越麴狃的苤丕婴窒,是
本人在导师范越阳、胡兴旺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
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
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学位论文作者:趴晋矾 加了年笋月叩日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
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
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
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相关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舌日星啦,
签字日期:】年月习日
签字日期:年,月日
大学生自尊、坚持性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别平丽 指导教师范越阳、胡兴旺
摘要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成
就动机水平较低,自尊对成就动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本研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意度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