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调查报告生态游调查报告图片怎么做

平台公告:
当前位置:-&
为了湛江那片碧海蓝天―――记我校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
作者:策划:黎 t 撰文:许玮茵 钟丹霞 龙梦娜 && 来源:
& && 发布时间: 00:00
省第六届大运会吉祥物―――红嘴鸥康康观察红嘴鸥实践基地成立乘搭飞艇考察红嘴鸥聚集地“留住红嘴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湛江市政府大力整治海岸环境。湛江美了,久违的红嘴鸥飞回来了。然而,不法之徒的枪声让红嘴鸥再度受伤。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为了保护红嘴鸥、留住红嘴鸥,1999年腊月,我校生科院(原生物系)的老师率领学生,组建了“红帽子护鸟队”,开展护鸟和环境保护活动。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红帽子护鸟队”发展成为“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保护红嘴鸥,关注生态环境,让红嘴鸥眷恋港城湛江,建设生态文明湛江,这是服务队的光荣使命。经过志愿者们十多年的努力,红嘴鸥这种候鸟越来越为湛江人所熟知,越来越多人开始自觉保护红嘴鸥。可爱的红嘴鸥和悠闲的市民同乐,沐浴春风,共听潮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群生态小精灵点缀湛江的碧海蓝天,让湛江这个蓝色的滨海城市蓬勃着一股朝气与力量。  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把专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活动,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品牌。我校生科院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湛江市青年志愿服务标兵,“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获得广东省首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在年两获省志愿财政基金资助。“红嘴鸥”飞进小学校园“第二课堂”红嘴鸥知识宣讲活动是我校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的特色活动项目之一。  日,“红嘴鸥志愿者服务队”举起飘扬的旗帜,再次浩荡出征。这次他们的志愿服务是向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开展关于保护红嘴鸥的 “第二课堂”宣讲活动,让红嘴鸥飞进小学校园。  “第二课堂”以一个班配一名主讲、两名助教的模式,向小朋友们宣传红嘴鸥知识。借以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知识问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小朋友知道什么是红嘴鸥、红嘴鸥的特征、红嘴鸥的栖息地、红嘴鸥的生活环境等等。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还在操场上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张贴宣传海报并开设了红嘴鸥及其栖息地等相关图片的展示和小游戏等等,吸引着一大群小学生前来参与和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宣讲活动,在小学校园里放飞红嘴鸥的梦想,让小学生乘着红嘴鸥的翅膀,树立起保护红嘴鸥的意识,更好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觉积极加入到保护红嘴鸥、保护生活环境的活动中。正如他们学会的诗歌《和平天使―――红嘴鸥》描写的一样,从小学生们天真纯洁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湛蓝的天空,清澈的碧海,自由盘旋展翅高飞的红嘴鸥。  此外,红嘴鸥志愿服务队还在市十五小、二十四小等学校举行了多次 “留住红嘴鸥”宣讲活动,举办了大型签名活动、变废为宝游戏、“我心中的红嘴鸥”画画比赛等。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在活动举办过后,志愿者们的行动都受到了校方、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第二课堂”宣讲活动,立足于生科院的专业特点,充分地体现了志愿者服务活动与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受广大志愿者的欢迎并吸引其积极参与。他们说,“第二课堂”宣讲活动,收获最多,学到最多,感触最深。生科院院长陈道海教授指出,红嘴鸥志愿者活动是以专业作为切入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各项能力;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兴趣与知识相运用,既可以加深学生岁所学专业的认识,也可以更进一步培养其对专业的热爱。刘锴栋老师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升华”,专业课的实习让学生大大提高志愿者服务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把保护红嘴鸥提升到环境保护的层面,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寓教于乐,意义深远。保护红嘴鸥志愿活动基地化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在观海长廊建立实践基地,实现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基地化。服务队定期到观海长廊开展保护红嘴鸥专题活动,并在观海长廊沿岸立下“保护红树林、爱护红嘴鸥”等醒目的标语牌,呼吁市民爱护大自然,保持红嘴鸥栖息地―――红树林的环境卫生,保护红嘴鸥。  红嘴鸥志愿者服务队的指导老师覃静君老师回忆道,其实从1999年开始,生科院志愿者就已经开展了宣传环保知识、保护红嘴鸥行动等一系列的志愿服务行动。2007年,生科院与霞山观海长廊建立“留住红嘴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服务队每学期都会定期组织党支部、团支部和志愿者前往观海长廊的红树林海滩、渔港公园、海滨公园,协同霞山环卫处,开展保护红嘴鸥宣传活动,义务清理海滩垃圾和喂饲红嘴鸥。  建立“留住红嘴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义务维持观海长廊的环境卫生的同时,服务队还举办保护红嘴鸥知识展览,向市民展示关于红嘴鸥的文章和图片,让市民进一步了解红嘴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关爱我们的家园,保护红嘴鸥。  平凡的小事,贵在坚持与执着。志愿者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辞劳苦,不嫌脏不怕累,用点滴的汗水换来红嘴鸥安逸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美化和保护红嘴鸥栖息地,提高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红嘴鸥。共筑湛江碧海蓝天梦为了湛江的那片碧海蓝天,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在生科院领导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手抓专业学习,一手弘扬志愿者精神,以保护红嘴鸥为起点,把专业学习与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和保护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动员全民护鸟爱鸟,让红嘴鸥眷恋港城湛江,让红嘴鸥年年抵湛过冬,与人类共浴和谐阳光。  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的行动在不断地深化,服务范围在不断拓展。2008年3月至12月,服务队举行了 “乘着红嘴鸥之翅膀,放飞青春的梦想”主题系列活动。期间,组织500多名团员青年,在学校校园、寸金公园、金沙湾观海长廊、霞山观海长廊、渔港公园等地,开展以“保护红嘴鸥,关注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生态环保出一份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一点贡献。在校外,开展红树林环境调研、红嘴鸥习性研究等调研,举办书签设计大赛、保护红嘴鸥大型宣传图片展、观海长廊万人签名活动、“我爱大自然”儿童绘画活动、以及保护红嘴鸥知识讲座等宣教活动,还向市民就保护红嘴鸥开展问卷调查等。这一系列活动,让湛江市民们对红嘴鸥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更多人了解了红嘴鸥,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内,生科院举办了生科院第三届学生专业创作作品展暨“留住红嘴鸥”志愿服务风采图片展,保护红嘴鸥签名活动,收集自制红嘴鸥明信片,赠送“祝福红嘴鸥”卡片,开展红嘴鸥调研论文大赛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  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多年努力已经获得社会广泛的反响,取得沉甸甸的收获。红嘴鸥的形象已经深入湛江人民的心中,一系列以红嘴鸥为品牌的文化活动应运而生,产生了明显经济和文化效益。2003年8月在我校举行的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康康”,就是红嘴鸥的拟人化卡通;湛江市旅游局成立了湛江“红嘴鸥”旅游公司,“红嘴鸥号”游船已经成为四方游客畅游湛江一湾两岸的旅游文化品牌项目,我校红嘴鸥志愿者服务队多次受邀乘坐“红嘴鸥号”游船,为游客讲解保护红嘴鸥知识。我校生科院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湛江市青年志愿服务标兵,“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获得广东省首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在年两获广东省财政志愿基金资助。我们在路上,且歌且行作为生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彭慧玲同学拥有着志愿者特有的吃苦耐劳和志愿奉献精神。她说:“红嘴鸥志愿者服务队伴随我两年,作为会长,自己付出的努力也算有一些积极的回报,在做组织策划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每次参加红嘴鸥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同学有着共同的语言、都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每次想到能多留下一只红嘴鸥在湛江安心过冬、能让多一个小朋友、多一个家庭投入到保护红嘴鸥的事情上来,就会信心加倍。”  如果要生科院团委秘书长、红嘴鸥服务队志愿者陈健回答红嘴鸥志愿者活动带给他什么,这位充满朝气的小伙子激动的说:“参加红嘴鸥志愿者服务队的第二课堂活动让我的心境更加澄澈、思维更加敏锐、更加充满朝气和拼搏的冲劲。”陈健还说,参加红嘴鸥第二课堂宣讲活动,可以考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在红嘴鸥志愿服务活动中,自己学会思考,想明白了很多以前想不通的问题。  红嘴鸥志愿者服务队的严琦和朱天赐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在宣传保护红嘴鸥的志愿工作上会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更新颖的方式为红嘴鸥争取多一片净土和安宁。略带羞涩的天赐表示自己对志愿活动和红嘴鸥的兴趣非常大,“到观海长廊基地参加环境保洁活动,既保护环境又能保护红嘴鸥,很有成就感。”他们刚接手工作的时候,也和其他很多新干一样,很多工作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在红嘴鸥系列志愿活动中。我们开始什么都不太会,然后通过师姐的帮助和自己的摸索,也渐渐学会了很多东西。从不会到做成功,是很有成就感的,学到了我们平时在课堂内学习不到的东西。例如参加活动多了,增强演说能力,平时和人打交道的实践机会多了,自己的演说能力和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增强。”严琦充满感激地说。  对于生科院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必定会有丰硕的回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湛江的红嘴鸥,湛江的生态环境,还是自己人生的成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就是“我们在路上,且歌且行,在湛江港放飞温暖,守护湛江的碧海蓝天,守护和谐”。小知识红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区及东北部的湿地。以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为主食。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在昆明、青岛等城市比较常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有少量的红嘴鸥试探性地飞到湛江避寒,由于广大的湛江市民对红嘴鸥十分关爱,再加上湛江温暖适宜的气候,使得红嘴鸥随后大量地涌入湛江。主要聚集在湛江港至麻斜一带海面,夜间也在霞山观海长廊觅食。志愿服务活动剪影本版图片由生科院提供
&&|&& &&|&&&&|&&&&|&&&&|&&&&|&&
咨询电话: 010-0- 手机:(周老师) (刘老师)(罗老师)&&&&
咨询QQ:&&&高校平台官方QQ老师群号: 学生群:9747849 技术支持:&&
友情链接:  试论三峡地区中小学的生态德育教育
日来源:湖北省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摘要]三峡工程的兴建对生态的影响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加强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三峡地区生态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现实的必然选择。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生态实践活动等方式,持久地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情感、坚定的生态信念和规范的生态行为,实现生态德育的生态伦理功能,从而促进三峡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关键词]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受到世人高度关注。
作为三峡地区原有生态秩序的打破,新的生态关系的建立,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该地区中小学的生态德育教育则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否则难以理清是非,甚至会把三峡工程妖魔化。三峡地区中小学的生态德育教育就是指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着眼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引导学生为了三峡地区乃至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寄予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对三峡地区的生态建设、科学发展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必然性
(一)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生态德育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价值观认为,无论是人类生命还是非人类生命,所有生命都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主体,人类和生命物种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他们的生存利益和命运都依靠于生物圈的正常、安全、健康和持久的运行,生命共同体是地球居民的大家庭。[1]
然而在远古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以征服自然满足自我为核心,人类与自然成为两个对立的体系,人类只承认自己具有内在价值,而把非人类的一切自然物当成人类主体可以随意征服和支配的客体。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生物物种的大量灭绝,人们在享受掠夺自然快感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自然惩罚之痛。
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们改造自然每前进一步,自然对人类报复越深刻。由此人们开始重视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人类有意识和非人类生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共同建造的,而要维持所有生命长期健康存在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在维持地球上适度的人类种群规模和起码的生物多样性二者之间进行生存环境的公正分配,才不会导致人类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产生威胁生物圈的生态安全。为此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态道德教育,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新生态伦理观,促使学生具备起码的生态伦理教养,从而理智地对待人类自己的生态环境,对待人类后代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道德地对待所有非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
2.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促使学校必须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新型的“理性生态人”。所谓“理性生态人”是生态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基于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环境保护意识。[2]通过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的发展观,使其能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其生态道德修养,成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推动者。
3.生态德育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程的丰富与发展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3]
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体来说,中小学生是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整体上来说,中小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道德素质状况。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一代一代地培养,就能够使生态德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在道德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青少年是受教育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和捍卫者,在道德建设中历来都发挥着生力军作用。他们向往和追求先进,敢于和善于实践进步理念和思想。他们之间不但可以相互激励、共同实践,而且还会影响成人,带动社会。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德育教育,还会大大推动群众性公民生态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推动《纲要》所确定目标和要求的实现。
根据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有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规范做人、心理健康的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观,通过生态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承担起对自然、对生态、对非人类生命体的道德责任,以平等的对待自然物并与之和谐共生、友好相处、相互依存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自然万物在主宰世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完善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发展必然。在自然界里,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同动物和植物一样都是平等的一员,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没有特权可言。大学生用硫酸伤害动物园中的大熊猫以及虐猫事件的发生,实在让人深思,彰显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在世界气候异常变化的今天,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物种灭绝、能源资源枯竭,以至人类瘟疫的泛滥,无不加剧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要与时俱进,从生存环境出发,重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以新时代的全球视角审视现有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保护生态,从娃娃抓起,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把道德说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科学生态观的形成,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德育的提出是对德育内容历史性的突破,它的实施必然引起中小学德育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要求的重新拓展,丰富和发展中小学德育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是我国生态形势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污染已经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污染公害已在我国普遍出现,我国已没有继续支持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容量。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不断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这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4]
中国正在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代价。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许多大城市肺癌标化死亡人数增加了8~10倍。据研究,空气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达到1280亿元,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 另一个数据是,到2020年,中国仅为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就将付出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这意味着如果届时中国仍保持9%的经济增长率,全部用以补偿这一项还不够。[5]
与环境污染相比,生态恶化是在城市人的视野之外静悄悄地发生的,往往不被人们注意,然而其危害和后果远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因而生态灾难基本是不可逆转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和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等,将危害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恶化,即受到全球范围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影响,也由于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对环境的影响。[6]
2005年1月,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按照满分100点的打分规则,芬兰位居第一,中国(38.6点)位于伊朗之后,名列第133位(倒数第14位)。在2002年第一次发布该指数时,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7]
在公众的环境保护依赖性调查数据中显示,有近一半(49.7%)的公众认为自己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不太重要”和“不重要”,这个结果令人吃惊。这反映出我国公众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人把环境保护仅仅看作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凸显很强的政府依赖色彩。[8]高危的生态,一触即发的环境事故,呼唤全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保护生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因此显得更为突出和必须。
(三)加强生态德育教育是三峡地区生态平衡的客观需求
三峡工程对生态的直接影响进入人们视野,比如: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水位上升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可能诱发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三峡自然景观,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孳生蚊虫,影响健康等等,必然会引起人类的环境心理变化,甚至把三峡地区所有的灾难、问题都归罪于三峡大坝的建设。因此必须对三峡地区人们进行必要的生态教育,重构德育体系,以正视听。
第一,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项目复建,占用近7万亩耕园地。[9]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势必造成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使生存环境恶化,农村移民不但无法致富,还给库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保护好库区所有的生态环境,营造新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成为及时之需。
第二,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就已十分严重,但由于长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净能力强,后果还不严重。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是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不及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入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10]对三峡库区的工业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必须限期治理,对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必须限期治理,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任务。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会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入长江,有的将会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1]如何预见性地对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加以治理(有的可采取工程治理,有的可采取搬迁避让),是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方面。
第四,三峡水库蓄水,使西陵峡上半段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的近景景观受到一定影响;还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因此,做好三峡库区景观保护和开发规划,并认真加以实施;遵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地面和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除了国家的政策层面外,最重要的是三峡地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爱护生态、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这些都亟需三峡地区中小学校生态德育教育的支撑。
二、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新的生态文明是在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历史发展模式下建立的,和谐与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和境界。为推进这一历史的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生态德育总的要求是正确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正确认识自然,就是要中小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观念;热爱自然,就是要中小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的感情,把自然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朋友;保护生态,就是维护生态的平衡,同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改善环境,就是要优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生产空间。
(一)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
前苏联著名学者B?基鲁索夫明确提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方面反映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问题的诸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12]我国生态哲学家余谋昌认为,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13]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14]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当今人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对传统“人类中心观”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培养正确的生态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生态德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地球自然系统而言,人类也是动物之中的一员,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也正是因为人与其他物种的这种联系,人类更要肩负起维持这个有机体和谐发展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校要宣扬正确的生态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从而尊重和爱护自然界。自然的权利就是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权,生物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有权按生态规律持续生存。无论是自然的权利还是自然的价值都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对于大自然,人类既有改造的权利和自由,同样有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应尊重自然环境存在的价值,应该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感对待一切生物。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须理智地按自然规律办事,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15]
公众生态意识的高低,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东西,作为正确的生态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才可以习得,培养人们正确的生态意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责任。首先必须唤醒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千百年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人类中心观”,认为只要对人类有利,对其他存在物所采取的任何掠夺行为,都是理所当然合乎道德的。其实近年来,暴雨、高温、冰冻、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就是大自然在向人类敲响警钟。中小学德育教育应该纠正人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唤醒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16]
教育要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们明确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保护好大自然是人类的责任,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只有使人们首先养成正确的生态意识,才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水位的上升,气候变暖,需要人们更加理性地正确认识三峡的非人类生命体和自然物,把利用与保护辩证的有机地统一。
(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就是人们对生态自然环境爱憎、好恶的态度和感受。人只有对生态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不仅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而且能激励人奋发向上,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迸发出珍爱环境的良好行为。因此,养成人们良好的生态情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17]
“美是生活的要素,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对象,人们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会唤起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和美感。”[18]生态德育教育在养成良好的生态情感方面,要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良知。三峡上起重庆市奉节白帝城,下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千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山水画廊。三峡景区奇峰竞起,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是我国十大自然风景区之一。三峡的山山水水,无处不是诗,无处不是画,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处瑰宝。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江段及三峡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中的一批生态新景观相继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例如巴东的神龙溪,兴山的高岚自然风景区,秭归的屈原故里,奉节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坑、地缝,奉节、巫溪、巫山旅游金三角,涪陵的芙蓉江自然风景区及溶洞博物馆等,无不使人流连忘返。大坝泄流时形成的气势磅礴的人工瀑布,震撼着世界。大自然给予三峡人的良好恩赐,像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美好着三峡人的精神生活。
生态的三峡,大自然的瑰宝,亟需人们强有力地保护。只有加强培养三峡地区中小学生的生态情感,热爱大自然,才能形成实实在在的保护生态行动。
(三)培养中小学生坚定的生态信念
所谓生态信念,就是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感,并使之升华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强烈的生态信念是调节个人生态行为并使其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定的生态信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19]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20]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就等于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生产力”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生态整体意识、公正意识、生存意识,使他们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奠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上,认清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目前,生态问题的产生并日趋严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因而生态保护人人有责。在我国,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即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均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将生态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念教育之中。坚定人们坚定的生态信念,为规范公民良好的生态行为奠定基础。只有每个人都有生态责任感,一切从我做起,保护环境才会蔚然成风。
(四)培养中小学生规范的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人们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作出的反应。它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基础,以一定的生态情感为动力,以一定的生态信念为信仰,采取的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良好生态行为的形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的生态主体性,规范的公民生态行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目的。[21]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始终在思考和处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了一些处理人与自然的规范。随着蒙昧、野蛮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变成了自然的征服者。高度发达的物质进步和人类至上理念,使得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气候变暖、水和耕地等资源减少、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大气和水体污染等等,整个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处在了最为严重的状态。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后果。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生态道德知识、情感和信念而不付诸行动,不去履行生态原则和规范,那么,这些生态意识、情感和信念就只是个人的内在动机,毫无意义。在实现认知,经过情、信、意,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使之养成生态行为习惯是中小学生态德育的核心。
施里达斯?拉夫尔曾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中指出,“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产生着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并威胁着人类支持生命的能力。”[22]环境的破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应该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来挽救地球。因此,在生态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切合中小学生的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生态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培养学生遵循适度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的原则,培养他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做起。
三、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抓好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三条通道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对生态问题的相关知识和认同感,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的热情。
中小学要开设《生态保护》等选修课,每周规定一定数量的学时,教师要开发好校本教材,补充新材料和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材料组织教学,较系统地讲授“人类生存的环境”、“三峡地区大气环境状况及大气污染防治”、“三峡地区水体环境状况及水污染防治”、“三峡地区土地资源状况及土壤污染防治”、“长江中上游森林资源状况及绿化造林”、“三峡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保护”等内容。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在生物、化学、地理、物理、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学科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注重生态德育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2.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
加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要大力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党团活动等形式,结合“环境日”、“地球日”、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和防治现状”、“污染与健康”、“三峡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改善对策”、“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三峡地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简介”、“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德育意识。
二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德育的要求,既给中小学生营造一个美丽而舒适的环境,又使他们在生态建设中陶冶情操。
3.开展各种生态实践活动。
这是把生态认知外化为持久的生态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生态习惯的必由之路。
首先,倡导学生绿色消费行为。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西方的消费主义倾向在我国日益流行。中小学德育教育应充分利用宣传的优势,倡导学生适度消费、节俭生活,反对一切挥霍性、浮华性、铺张性的消费行为。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创建绿色班级、绿色年级和绿色学校,并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实行相应的奖励措施。
其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状况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动物的危害和防治、珍稀和有益动物的保护等,撰写科技小论文。利用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机构、生态农业村(场、户)参观、学习、实践,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方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及意义。结合春游、秋游、夏令营活动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开展诸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保护母亲河、爱鸟周等活动,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其三,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近代文明使自然环境遭到了惊人的破坏,所以需要建立起新的社会法则。这种法则适于人类自己,也适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珍惜环境、把绿色还给地球,成为人类社会的主题。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氛围中,教育学生珍惜环境,树立合乎生态规律的社会新法则,规范学生生态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尽可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相联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因素在生态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展好校外的生态教育活动。如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教授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结合三峡地区乃至我国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讲解,使学生了解所处社区与地区重大环境问题,并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服务;通过动员群众反对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从而维护公民的环境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认知,通过长期的生态情感体验,形成相应的生态信念、生态良知,进而自发地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
(二)坚持生态德育教育的四条原则
1.普及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历史积累的结果。普及教育就是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生态健康和全面发展,根据生态的共同需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生态德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生态伦理道德,正确解决人类出现的共性生态问题,提高生态素质,促进人格完善。重点教育就是针对三峡地区当前出现的生态疑难问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对生态施加的影响,进行针对地区特点和实际的生态德育教育。坚持普及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才能使三峡地区的后代既具有一般的生态理念,又具有符合地区特色的生态行为,切实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环境生态德育理论,对学生进行环境生态德育理论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生态道德知识,提高环境道德意识,把握环境道德行为的标准,提高环境道德的能力。与此同时,只有把大量的、具体的、生动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应用到理论学习中,才能使抽象理论变得具体。因此,只有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揭示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因果祸福关系,才能把生态德育教育搞得有声有色。[23]
3.科学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原则,是指学校生态德育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所举的实例、选择的途径、运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是科学的,不是伪科学。生动性则是指生态德育的语言、所举的事例、所运用的形式都是生动有趣感人。只有把科学理论与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结合在一起,生态德育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阶段性和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环境乃至全球性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尤其是近百年来工业社会长期活动的结果。近几十年来社会工业化的加快,生态破坏有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决非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只有对一代代人进行长期的生态德育教育,只有坚持生态德育教育的持久性,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同时,生态系统平衡规律也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几倍时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复原,有的甚至永远不能恢复。这也就告诉我们,要保护、治理好生态环境,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决定了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三)把握好生态德育教育过程的“五环节”
所谓生态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生态活动中遵守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地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生态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生态德育品质的重要手段。生态德育教育的过程由“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构成。[24]
“知”,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环境生态道德知识和相应的生态学知识,是整个生态德育教育的第一环节。只有在学生了解、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态学知识和生态德育基本理论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才能提高生态德育的认识,才有可能在生态德育实践中正确把握、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评价和判断他人的生态德育行为,追求善与美,批评恶与丑。
“情”,就是指学生在获取环境生态德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由此产生的对大自然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对人们生态道德行为的崇敬之情。它是生态德育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信”,就是指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履行生态德育义务所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信心。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德育品质,就必须建立在生态道德情感的基础上,把生态道德情感引向深化,形成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行为的坚定性和持续性。
“意”,是指学生履行生态德育意志,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的勇气、决心和毅力。生态德育意志来自于学生生态德育信念。只有当学生抱定“为了人类整体利益,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宁愿为环境保护而献身”这一坚定信念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把正确的生态德育行为贯彻到底。
“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生态德育意识指导下,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行为的教育,是生态德育教育的归宿。也是对生态德育知识教育、生态德育情感的培养、生态德育信念的确立和生态德育意志锻炼的最好检验。而学生通过生态德育行为实践活动,又能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
从生态道德认识到行为,到最后形成行为习惯,生态德育教育也就达到了比较完满的地步。
行之有效而又切合实际的三峡地区中小学生态德育教育,建构以公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信念和生态行为的生态价值内容体系,必将担负起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公民的重要使命,切实实现生态德育的生态伦理功能,促进三峡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58.
[2][18]杨鲜兰.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3.
[3]孙金龙.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DB/OL].http://www./695/gqt_tuanshi/newcentury/zyjhhwz/13.htm.
[4][5][6][7]人民网:《首部“环境绿皮书”发布我环境生态高危》[DB/OL].
http://forum./post/print?bid=15&id=115.
[8][16][17][19][21]钟瑞添,张百顺.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容体系的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5―7
[9][10][11] 金长江,彭宗卫,雷声.三峡工程重环保[N].人民日报,(7).
[12][苏]B?基鲁索夫.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世界哲学,1986(4):31.
[1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5]刘春元.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01
[20]慕海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J].中国共产党,―18.
[22]原新.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16.
[23][24]刘道修.学校环境生态道德教育[DB/OL].
On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Tanguofe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al Institute, Zigui,hube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rouses universal attention. It is a basic need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keep nature develop soundl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We suggest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by way of lectures, campus culture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so that the trainees can form proper ecological ideas and behaviors. Thus harmony will come in being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in the Three Gorges.
[Key Words] Three Gorges A prima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本文关键字:教育
上传了一篇文章“第一、要培养孩子仔细、认真的习惯。引导他们做事,做作业都要思想集中,要通过孩子过去马虎的实例和教训来分析马虎所造成的危害。学会认真审题,是克服粗心的好方法。家长可以在孩子做题前先让他说出题目的要求,提高审题的准确率。孩子要学会自己检查,不要事事家长包办,作业做完了,先让孩子自己检查一遍,家长再帮他检查。第二、要整理错题...”上传了一篇文章“媒体剖析中国式陋习:国人边谴责边随大流日09:07新华网评论(126人参与)新华网记者韩元俊陶叶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这些陋习看似无足...”上传了一篇文章“给家长们的一封信尊敬的“同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抽空来给孩子开家长会。为什么说我们是同事呢,因为我们在共同承担着教育和引领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伟大事业。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这是我和孩子们的共同约定,我们要一起快乐起航,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航行,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真正的“快乐”,莫过于自我价值...”上传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写得比较长,我仔细读了两遍,建议家有男孩的家长都细细研读一下这篇好文,你一定会得到启发有所收获的。近段时间,无论是在qq群里与家长交流中,还是在与家长面对面的互动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男孩的家长咨询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字写的差、背课文难,喜欢看漫画书,爱看电视,爱上网玩游戏...”上传了一篇文章“作为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有出息的人,因此在教育上总是不遗余力。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1.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上传了一篇文章“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顺从放纵。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6.孩子学习没有动力,一是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不一致,一边紧一边松,...”上传了一篇文章“倾听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爱的尊敬;倾听是一股甜美的泉水,是一泓清澈的山溪。我倾听生命的足音,我倾听花儿慢慢地绽放,我倾听鸟儿欢快地歌唱,我倾听枯叶纷纷落下,我倾听雪花起舞的声响。其实,他们都是带着生命在漫步,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倾听,日复一日的思索,我随着生命的步伐不断长大。从我们伴随着哭声呱呱坠地,至长大之后的点点滴...”上传了一篇文章“长沙南雅中学一新生的发言稿:大家好,我是王雅宁。今天能站在这里,纯属偶然。什么说偶然呢,因为,南雅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164班是一个优秀的集体。个人认为,班级前二十几名的同学,时机适宜,谁考班上第一名都有可能。妈妈对我说:考了第一名,不要有压力,这一次已证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实力。以后,出现名次上下浮动都很正常,以平常心...”上传了一篇文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说一段故事――在某家保险公司vip客户沙龙里,一位初三女孩的妈妈叙说着自己的烦恼:女儿懂事、活泼开朗、多才多艺,人缘好,担任学生会干部,可就是学习成绩一般。妈妈认为女儿之所以成绩平平主要是因为她的...”上传了一篇文章“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
亚洲教育网版权所有&20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调查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