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国家的人要怎么交流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

  前两天的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的决赛,林丹不负众望蝉联奥运会冠军,成为羽毛球史上的第一人。  就比赛而言水平很高,也很有悬念,林丹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取胜,极大的调动的球迷的情绪。但是作为伪球迷的我,心情却极为复杂。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希望林丹赢,但于此同时又有另一方面的担忧:如果中国人把该项目的金牌全部包揽,外国人一块也拿不到他们会怎么想呢?看来这项运动没前途了,我们以后不搞了,就你们中国人跟中国人玩吧!如果这样还有什么意思呢?这项运动还会有发展吗?  听说国际奥委会正在考虑是否要将羽毛球比赛从奥运会里剔除,虽不清楚里面的具体原因,但如果真有这一天,中国的羽毛球迷真的要欲哭无泪了。  这几年我们国家提出了著名的“养狼计划”,就是要让我们的优势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女子举重等的人才走出去,帮助别的“弱小国家”发展,以促进这些运动在世界的发展。这回奥运上两位中国的哈萨克举重冠军就是这样“养”出来的。体委的领导真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这种“养狼计划”绝对属于中国特色,典型的中国思维,外国人是不会想到也不能理解的。  美国的篮球也很强,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是美国人从来不会担心外国没人玩篮球了,他们更不会想到应该派遣一些次一流的球员加入中国的国家队,以帮助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可是吊诡的是,全球的球迷看NBA这个美国的国内联赛看的如痴如醉,乔丹、科比成为全球青少年的偶像,各国的群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每个职业篮球运动员都梦想着成为NBA的一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一些所谓优势项目:现在喜欢打乒乓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记得小时候学校里一下课水泥球台就被学生占满了,只有十分钟的课间也一定要挥两下拍子才痛快。现在再看那些露天的已经改良了的标准球台却经常寥寥无人甚是冷清。羽毛球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二十年前常看见一对情侣在晨曦中优雅的挥拍,现在却只能偶见俩老太太在夕阳下活动一下筋骨。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优势项目的尴尬境地呢?有人说,乒乓球羽毛球都是非主流体育项目,不受人关注。这话我很难苟同。一项几乎每个人都能玩每个人都会打的运动能说它非主流?凭什么欧美人玩的运动就是主流运动,中国人玩的运动就是非主流运动?就拿网球来说,算主流运动吗?中国人有几个玩的?网球是典型的贵族运动,之所以说是贵族运动就因为它“贵”。你想啊,一块大半个篮球场大的地方,只能供两个人玩,能不贵吗?中国的土地资源如此稀缺,估计很难普及这种运动。一个李娜偶尔得了回网球冠军,你看把某些人乐的,仿佛看见了民族英雄。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美国人一不小心得了回羽毛球冠军是不是也会乐成这样。这种现象还是体现了国人骨子里崇洋媚外瞧不起自己的心态。  又有人说,乒乓球羽毛球观赏性不强,商业价值不高,很难推广。我在这里很想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如果拿乒乓球羽毛球跟篮球足球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观赏性是差一些,篮球足球毕竟是集体项目,它的复杂程度和球场上的变化都是单人运动所没法比的。但是和网球比呢?我不认为乒乓球羽毛球的观赏性就差,特别是乒乓球,球速很快,弧线变化多端,场面很激烈,而网球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倒显得沉闷了许多。  我以为,造成乒乓球羽毛球尴尬境地的根源有两个。首先是群众运动搞得太差。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国人是很少体育锻炼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就不必细说了。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长时间没有参与某项运动就会对它产生一种陌生感,当他再看比赛的时候就不易理解运动员的很多行为和感情,观看比赛的乐趣也就丧失了很多。我相信,一旦老百姓有条件参与体育运动了,乒乓球羽毛球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因为它们比较廉价,有群众基础,而且符合东方人的体质特点。  这时有人要说了,我从来不踢足球不打篮球,可是为什么我就爱看呢?这里面除了它们本身具有的观赏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商业化的运作。众所周知,我国的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国家把绝大多数运动员供养起来秘密练功,对于体委的领导来说,拿金牌夺冠军是唯一重要的,至于体育运动的推广,明星球员的包装,比赛商业化的运作都是次要的。这就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乒乓球羽毛球明星不是很耀眼,比赛不是很好看,缺乏悬念和戏剧性,就连比赛场地从视觉上都显得简陋土气。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同样一种运动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我想拿美国篮球和欧洲篮球作比较。美国是典型的商业篮球,NBA一切赛制的安排,比赛的规则,球星的包装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使这项运动好看。欧洲篮球则是典型的技术篮球,它的规则设定更注重于篮球运动自身的技术和战术的发展。结果篮球发展到今天出现什么结果呢?欧洲的篮球不仅没有美国的好看,连技术也比不上美国了。欧洲好的球员都跑到NBA打球,然后再返回欧洲带动本国篮球的发展,欧洲篮球的地位则变得越来越尴尬。  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的发展就类似于欧洲篮球的发展。要推广这些运动光发展技术不行,得注意商业化运作,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这项运动反过来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  那怎样实现乒乓球羽毛球的商业化运作呢?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想就乒乓球比赛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在不改变现有规则的情况下对球台和场地进行一下改造。现在比赛用的乒乓球球台虽然材质很好,有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但是外观一点也不时尚,也似乎没什么文化品味。我们是否应该在不影响运动员发挥的情况下对球台的造型、颜色等方面做些改进?场地也是如此,我总觉得乒乓球的场地太过空旷,如果把观众席和球台的距离拉近一些是不是显得更有人气?还有灯光音乐之类的东西,这需要专业人士好好研究一下。  第二,改进运动员的服装。其实像乒乓球这种运动,运动员的着装可以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不使运动员觉得拘束,可以怎么好看怎么弄。记得曾几何时,我们的运动员不管男女都穿的肥肥大大,跟踢足球的似的,长得又不像欧美人那样健硕,要多别扭有多别扭。现在好一些了,这回奥运会上,张继科那一身黑就很酷,但还不够,运动员的服装还有更大改进空间。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直播拍摄技术很落后。乒乓球是一项精巧的技术性很强速度很快的运动,想把它的美表现出来其实拍摄难度很高。我们现在的拍摄大多数从远处整体拍摄,顶多在加个慢动作,这远远不够。记得小的时候打乒乓球,两个人对打,其他人都是站在球台两侧甚至胳膊扶着球台看球,有谁喜欢站在三五米之外远远地看球呢?在足球比赛中,西方的摄像技术已经可以把头球时运动员汗珠飞溅的瞬间展现出来了。如果在乒乓球比赛中,我们能把运动员发球的细微动作,球的旋转,球和拍子碰撞摩擦的瞬间,以及球路的弧线展现出来,一定会大大提高球赛的观赏性。  第三,明星球员的培养。体育比赛的魅力,关键在于观众感情的倾向性,而体育明星的存在为这种感情找到落脚点。刘翔的横空出世让国人开始关注田径比赛,姚明的成功让国人开始喜欢NBA。当年邓亚萍也是国人的超级明星,但那个质朴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球员要培养成真正明星需要脱离体制的束缚,组建个人团队,刘翔姚明皆是如此。  第四,是赛制规则的改进,以配合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有人说,规则是国际乒联定的,我们怎么改?美国篮球的规则和国际篮联的规则也不一样,为什么美国敢改?因为美国有自己强大的职业联赛和国内市场。如果我们国内的乒乓球联赛也像NBA一样拥有强大的收视基础,我们的乒乓球明星每年也有几千万上亿的广告收入,那我们就可以对国际乒联说不,我们就按我们的规则玩,而且那时候国外的乒乓球运动员也会以加入中国的职业联赛为荣,到时候乒乓球还愁走不出国门吗?而且我们参加世界比赛就像NBA球星参加奥运会一样,临时按他们的规则玩玩照样拿冠军。  当然,以上的看法也是我个人空想出来的,理论还要联系实践。要把我们的乒乓球羽毛球发展起来,还需要国人共同努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文章写的很好,但没人顶啊。不过美国篮球那个例子不恰当。就是因为美nba大量接受国际球员,使全球篮球实力上升,导致美国篮球的梦之队的地位不保。要不是这几届把几个顶级球星派出,美国冠军都没了,更别说当年的横扫世界了。  
  我觉得楼主真的用心了。
  楼主说的真棒,还是国家投资少啊(也可能是贪官太可怕),现在哪里可以看到乒乓球台啊?篮球场但是到处可见,
  如果中国人把该项目的金牌全部包揽,外国人一块也拿不到他们会怎么想呢?看来这项运动没前途了,我们以后不搞了,就你们中国人跟中国人玩吧!如果这样还有什么意思呢?这项运动还会有发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为什么要打乒乓球呢?因为我们要陪洋大人玩,因为我们要让洋大人高兴。  洋大人为什么要玩乒乓球呢?因为洋大人想得冠军,洋大人是因为想得冠军才玩乒乓球的。
  @神枫归来
02:56:35  楼主说的真棒,还是国家投资少啊(也可能是贪官太可怕),现在哪里可以看到乒乓球台啊?篮球场但是到处可见,  -----------------------------  我单位里有乒乓球台  我旁边小学室外还有4个乒乓球台
  恩,楼主自己不去打羽毛球乒乓球,就认为全国人民都不打。很好很强大,私货卖得不留痕迹,当值1280。
  兵乓和羽毛球也有商业联赛。  其实就算是网球,也比不上足球和篮球的。  不过欧美人玩网球多,所以热一点而已。  简单来说,网球欧美人玩,亚洲不转播。兵乓和羽毛亚洲人玩,欧美不转播。到时结果都一样。  只有团体合作的项目才能有最大商业利益。  所以注定是足球和篮球。  一是团队合作  二是直接的身体对抗
  羽毛球和乒乓球与足球、篮球相比观赏性差远了,影响力绝对不在一个层次上面,我们国家为啥羽毛球和乒乓球好,正是因为群众基础好,玩的人特多,我也喜欢玩,但我更爱看足球和篮球,再说像足球就是再强大也不可能包揽所有金牌的,这也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在羽毛球和乒乓球上中国已经属于独孤求败的角色了,这样下去,咱们只能自娱自乐了,被踢出奥运会时迟早的事
  就得看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如果不高,以后迟早和棒球垒球一样,退出奥运会  
  没有举国体制,乒羽也很难垄断,外国人打羽毛球天赋不比中国人差,后天条件差太多。
  乒乓球是上帝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运动,我们应该努力开发其商业价值,就像楼主说的,让比赛更好看,规则也可以和国际略有不同。另外告诉楼主,我所见的乒乓球台,从来没有空着的,年龄从小学生到老大都有。女的到是几乎没有。  
  其实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能取得那么优异的成绩,一方面是中国的进步,另一方面是西方照顾的结果,自从88年开始,进去了多少中国队的强项?  如果按照84年项目,中国金牌要少多少?就说这届,简单一算:举重3块、跳水4块,小球9块,跆拳道1块,帆船1块,蹦床1块,仔细一算,比84年其实就只多了几块金牌而已。
  现在西方不喜欢中国了,所以就不想让中国在奥运上太张狂。于是就想把中国一些强项拿出去,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国内乒乓球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不但打球的人多,水平也高,羽毛球由于受场地和费用的制约,群众基础相对薄弱一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济源&羽毛球
我是羽毛球爱好者,在济源基本上属于第一代球迷了,经历了济源羽毛球发展的各个阶段,现如今看到我市羽毛球发展得这样红火,球友们越来越多,球馆也越来越多,济源人锻炼身体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连着羽毛球生意越发地好,突然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想把济源羽毛球发展的历史写出来,写成一个系列帖子,让球友们有个了解。
其实那个啥,如果说是历史,那有点给自己黄脸上贴金,说成是我自己经历的见闻,倒还差不多,但谁叫咱是济源人,最喜欢宣传,创造困难也得说,哼哼哈哈。
济源羽毛球发展史略
P,绝对不是编年史,因为我老人家年龄有点大,详细的纪年那是记不清的,所以得等到老伙计们偶尔看到这个贴子,给我补充资料,或是帮助回忆,也欢迎各位球友把你了解的羽毛球人事提供给我老人家,我老人家先团团作揖了。
话说济源的羽毛球,绕不开技术学院,原来叫工业中专。当时工业中专的大门不在现在这个位置,在偏东一点的地方,进大门后有个大厅(现而今已改成了好象是机械方面的实习厂了),大厅西面有一大块空旷地面,能划出一块羽毛球场地,地面是水磨石。
条件那是相当滴好啊!
所以济源当时有几个球友,那指定是资深波友了,在工业中专一个叫WWS的老师带头下,在里面划了一个场地,自己焊了羽毛球架,火火色色地治了起来。
当时穿的球鞋是没有现在的YY、VICTOR、LN专业鞋子的,倒也不是没有,是没条件。大家多数穿些回力,还有那种田径鞋,牌子叫什么来着我记不清了,那时候很流行,甚至有穿军用胶底鞋的。不过话说回来,在水磨石地板打球,这种软橡胶底的鞋子是比较适合的,比现在的专业羽毛球鞋要好。因此随便插一句,球友们在木地板上打球,穿较软橡胶底的球鞋比较好。
用的球拍也没甚讲究,大致上相当于现在的超市级拍子或球友们用得百多元拍子,那些弓箭10啦、亮剑系列啦、N90啦、PRINCE啦、RSL了,甚少流传到这偏僻的小城。
那时候我刚开始打球,用得球拍是单位搞活动发的,球弦的磅数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相当于18磅那样吧,和现在24、26的磅数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了。至于我当时的水平,相当于球友中流传很广的一个帖子里说得一样,属于业余二、三级左右水平。
以下是转贴,很有意思,初学羽毛球的球友可以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目前属于那一级。
业余一级:经常在马路边广场上登露天地方打球,对风向没有要求!不要求场地和球网,对球拍没有要求。并时常在这种地方被人家打得满地找球。
业余二级:经常在马路边广场上登露天地方打球,对风向要求不高!不要求场地和球网,对球拍没有要求,时常打得别人满地找球!认为自己的羽毛球打的不错或很好,经常向人炫耀!不收看羽毛球赛!
业余三级:喜欢到地上画线的露天地打球,要求有球网,但不知道球网多高!刮风的时候不打球!认为自己的羽毛球打得很好,总是向人炫耀!偶尔收看球赛,觉得很热闹,很好看!
业余四级:喜欢到室内的羽毛球场打球,知道打羽毛球很贵,知道球拍的正确握法。有自己的球拍。知道球拍可以买一支而不是买一付,知道球拍的线断了可以再拉!经常收看电视转播的球赛!知道自己羽毛球打得不好!
业余五级:不到室外打球。经常在上课或上班时想关于羽毛球的事。喜欢杀球。开始关注器材问题,对球拍和拉线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对衣服鞋子等装备产生需求!只知道别人打得好,不知道自己那里打得不好!关注电视转播的每场比赛并录制成带!有机会打球决不放过。能随口说出n多球员的名字和使用器材。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专业队员。开始进入迷恋阶段!
参加过一般的羽毛球初级培训班,或者对一般技术要领熟悉并使用(掌握:底线对角高远拉球,网前磋放,杀球,基本步伐)
参加过一般的羽毛球中级培训班,或者已经思考所学动作应和自己的身体条件加以磨合(掌握:头顶技术,接杀球技术,网前勾对角技术,步伐稳定)
球龄3-5年,心理素质自我感觉不错,并且已经参加过局部范围之内的小型比赛(掌握:反手技术,滑板技术,受控中的步伐)
球龄至少5年,有正式业余比赛的经验,并且已经对自己已经有所定位
球龄超过7年,有正式业余比赛并且夺得过名次的成绩
业余六级:开始关注自己的技术细节,要求自己动作更细腻,失误更少!开始使用假动作。能够准确判断对手的实力和缺点,能够精准分析自己赢球或输球的原因。开始接触专业选手并与之过招!知道自己所在地区(市级)的高手!有自己不喜欢的球员。知道那个月有什么样的公开赛可以看!
业余七级:经常和专业选手过招,并偶尔赢上一局(这个要求不低哦)。获得过所在市级业余羽毛球赛的前五名!对于器材主要要求球,拍,线。但对于场地要求很高,能够感觉到体育馆内的风向!只观看重大比赛,并能指出国际级选手的优缺点!
业余八级:获得过省级业余羽毛球赛前五名。经常和专业选手过招,一般的专业队员不是其对手(个人认为这条太夸张了,业余的球友实在很难达到)!对于羽毛球界非常熟悉,知道全国有哪些是高手,能够叫出每个省的教练的名字。对于奥运冠军的签名不屑一顾!
&& (转贴结束)
我之所以打球,主要是因为上大学时,宿舍前面有个露天场地,学校一帮子爱打羽毛球的老师经常在那里打。(这些老师的水平是很高的,不在以上级别的框框之内,因为当时条件限制,室内球馆是很少的。)当时我不太懂羽毛球,老师们打球时,和同学在旁边看热闹,只见到球打得飞快,动作如此潇洒,落点如此刁钻,战术如此讲究,不禁深深地感叹,原来球还可以这样打。并且感叹道:羽毛球真是羽毛做的呀!一直以为羽毛球是塑料的。他们怎么一局都要换几个球,真是浪费!
拣了老师们打剩下的球,有时候也用尼龙球,用学校发的木头球框,尼龙球线的拍子,在老师们不打球的时候,就和同学们上场地上挥拍打上一会,有时候老师们去了,没有球友或是有兴致的时候,就和我们打上一会,结果是不用说的,我们得分基本靠运气。有时老师们指点一下,就感叹道:羽毛球的道理真多,这么难学。
因为对于那个年代一个学生来说,打羽毛球属于高消费活动,几毛钱都能吃饱饭,一个羽毛做的球就吃两顿了。加上篮球水平还行,就参加了系里的篮球队,很少打羽毛球,但从那时起,对羽毛球有一些了解,知道简单的规则。
参加工作以后,偶尔到中专大厅,看到一群人在里边挥汗如雨,才知道济源也有人打羽毛球,于是逐渐加入到这个小圈子里。
前面谈到老球友们用得球鞋、球拍,现在说说用的羽毛球。记忆不太清,应该是红双喜、红燕之类的,偶尔也有人用尼龙球,但高手们是不屑的,用尼龙球的人基本上被视为低手或抠门。
谈到红燕球,年青的球友估计没有多深的体会,这种球的江湖地位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YY或高档的VICTOR,一个球友拿出这样一个球,大家是相当珍惜的。
由于那时大家普便收入不高,用球很自觉采用AA制,拿球少于平均数的人面子上多少下不来,时间长就被视为小气。大家打球还是很珍惜的,一个球要打好几局,即使羽毛断了,也要发挥余热到最后,直到实在不能打为止。所以看电视时,看到国手们一局球打几个甚至十好几个球,心情简直无法言表。
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甚至产生一个怪异的水平判断方法:高手和低手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用球数量,高手经常换球,低手换球少,这种情况现在似乎还存在。当然这是一个不太代表客观的方法。
&&&&前面谈到了早期打球的球友们使用的装备,说句实话,革命条件相当艰苦,可以称为小米加步枪,可是这些老火气们,硬是凭着对这项活动的热爱,坚持活动,发展新人,把革命的火种洒向玉川大地,老人家曾经深情地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济源早期的羽毛球运动,此所谓也!
&&&&下面为了表示对这些革命先驱们的敬意,我老人家不得不强打精神,绞尽脑汁,任凭头顶添白发,要为先驱树丰碑。但这些先驱们尚都健在,并且还有人仍活跃在济源的球场上,出于对他们的保护,以下用代号称呼,老球友们看到后自然会心一笑。
&&&&wws:学院教师,之所以把该人放在第一位,主要是因为W老师为这项运动做了极大的贡献。WWS绝对不是济源第一个打羽毛球的,也不是打球最好的,但可以说是早期为这项运动的开展付出了最多热情和努力的。
&&&&据W老师说,他本人爱上羽毛球,是上大学时受老师影响,很疯狂地迷上了这项运动。写到这里,我不禁不能不说,人称高校是地方文化体育中心,还是有一点点道理的。。。。。。
&&&上回说到这个W老师在大学时受老师影响,爱上了羽毛球这项运动,毕业以后,找不到打球的地方,就象鱼儿离开了水,战马离开了彊场,“一定要找到组织,没有组织就建立组织”,W老师坚定地想。
于是,W老师就从同学,朋友和同事之中,张罗起一个打球的圈子,时间长了,也偶尔参加了一些比赛(当时专项比赛不多,多数都是单位了,济源市了举行运动会时,设置了一些羽毛球活动),慢慢地有了一些影响,一些爱好者们逐渐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人数不多,场地不好,水平不行,装备不好,但这是一个开始。当然,没有W老师,肯定会有一个M老师来做这件事,历史选择了W老师,W老师就是这段历史的符号,人民创造历史,但历史选择人民代表,W老师无疑从羽毛球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
W老师技术特点,后场球好,配合网前突然的一吊,在大家水平普便较低的年代,这一招骗人无数,被大家目为高手。
缺点:身材微胖,略低,步伐碎一些,速度不快。尤其现在年龄大一些后,更为明显。
现在主打混双,接发球好,擅于控制落点,打对方弱者。常在一些比赛中担任裁判工作。
MJ:现在中国银行工作,很少打球了。但当时是圈子中的积极分子,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MJ总是第一个打赤膊的人,天气略微凉了也如此,可见他打球多么投入。
特点:球风顽强,奔跑积极。
后来MJ或者是工作太忙,或者是其它原因,逐渐离开了这个圈子,但偶尔见了面,大家还要把臂小谈一番。
AH:丰田肥业工作,听说目前已经是企业级的领导了。现在也不打球了,改打太极拳,这里我就有一些小感慨,性格决定很多东西,比如爱好、球风等等。
AH的球风不属于MJ一类的大开大合,辟吊,搓推多一些,以巧取胜。
WCY:这个人也是元老级的人物,打球历史比前面提到过的济职学院的WWS还要长,据说有些童子功底,小时候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训练。
&&&&目前,济源如果打团体赛的话,有两个单位的实力最强,一个是济职学院,一个是钢厂,最近几年间,大大小小的羽毛球比赛,只要打团体,最后的决赛都是这两个单位。好象是技术学院的实力更强一些吧,在我印象中,最近的三四个团体冠军都是学院队,比如济源市全运会羽毛球团体赛,技术学院拿了男团、女团、男单三个冠军;前几天刚结束的工行杯,最后也是两雄相争,学院队险胜。
&&&&所以在羽毛球比赛这个领域,这两个单位颇有些针尖对上了麦芒的小感觉,还真有些一时瑜亮的意气,不过私底下,这两个队的球友们关系相当融洽,经常在一块吃个小饭,喝个小酒什么滴,我作为资深球迷,也常常屈尊和这两队的成员打打球,吃吃饭。
前面说了这么多,好象和WCY这个人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有一点小渊源。
&&&&首先,钢厂的羽毛球风气形成,和WCY的带动关系很大;而技术学院打球的人中,WWS也是很早的一个,在早期的济源市羽毛球赛中,这两个人就经常碰面,争个一二三神马滴。
&&&&这样子,这两个单位目前的情况,岂不是前有车,后有辙,古人云风起于青萍之末,佛也说万般皆有因缘,各位看客经我老人家这么抽丝剖茧地一分析,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当然这是本人的主观臆测,不是百分百准确的。
上回说到WCY,现在还活跃在球场上,不过现在身材有些发富,双打打得多,或者当当领队。
特点:动作较规范,双打意识好。
缺点:身材有点胖了,动作慢了。
ZZ:技术学院教师,现在貌似调走了。瘦,白,打球很痴,是早期狂热爱好者,讲究线路和落点。
ZTY和LHM:技术学院教师,两口子,都搞体育的,听说移民到新西兰了。
因为两口子都是搞体育的,身体素质好,接受力强,上手快,刚打不久就比一般人好。ZTY的球风属于大力金钢掌型的,LHM身材高,手感好,封网不错。两口子人品都挺好的,可惜都出国了,否则说不定济源的高手群里有这二人的名字。
CQF:和前面提到的ZAX(AH)是两口子,在钢厂工作。身材不高,拿过早期济源羽毛球女子冠军,球路灵活,我刚进入圈子时,经常向她学习,那时我还是只菜菜菜鸟,在她手下经常过不了10分,前一个后一个拉一个吊一个被打得满地找球,经常用不服气兼崇拜的眼光看她,QF同志实在是我学习羽毛球的动力源之一,怎么男子不如女呢那时我常常不愤地想。
QF最近好象打球很少了,也不知是什么缘故。
zlg:这个人物不能不提,并非他技术多好,成绩多高,而是因其独特的风格。武侠小说中梁羽生的人物严格分成正邪两派,金庸小说亦有正邪之分,如果把羽毛球届比作江湖,那这个ZLG绝对是个邪派人物。
其人球风怪异,一般情况下,该杀的球绝对不杀,该拉的球绝对不拉,步伐到位时非用反手,直线回球偏用斜线,明明接不到的球都能接住,明明能得分的球硬不得分。
一个字:浪;两个字:很浪;三个字:非常浪。
初学者如果和他打球,几乎会被他调动的四处奔跑,狼狈不堪,但他又偏偏不打死你,在对面盯着你偷笑,令初学者惶恐之余又生出一份懊恼。
我初加入这个圈子时。和zlg打球极不适应,一个个非正常的球路搞得我疲于奔命,但逐渐熟悉他之后,很快就将其击败。因为他的球太不打人,球友们评论道,别人一个回球考虑一两个线路,ZLG要考虑四五个线路,所以他的球慢,球路熟悉后就没有威胁了。
很多初学的球友都是从ZLG这里建立了最初的自信。(呵呵)
再到后来,球友们水平都渐次提高,而ZLG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好象没什么进步。到底是别人进步快,还是Z不进步,我想是前者多些。
尤其配合打双打时,和ZLG配合简直是一种痛苦,好不容易建立的优势会被他轻易破坏,轻易得分的机会被他浪费,但有时对方该得分的球也会被他奇迹般救起,在冰火两重天和悲喜交加中,一局球就这样结束了,或者你还没有找到感觉,而ZLG则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酷的神情。这时,神经稍有脆弱的球友或会直接晕倒。
ZLG最近也很少打球了,偶尔会幽灵般地出现在球场,幽灵般地回球,又幽灵般地消失,给人留下无限地惆怅。
前面我老人家绞尽脑汁,把济源羽毛球早期的发展概略和主要人物列举了一下,处在我们这个时空,过去已成永恒,留下来的是一些残缺的记忆,或许有些记忆会伴随我们一生,不会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有丝毫褪色,这段回忆便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吧。
零星的记忆,不全的人物,未加任何评价,就这样以偏概全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我个人的发展史。
历史就是这样,它既是时光之河横亘在我们身后的渐渐消逝的河岸,又是现在每个人心中的回忆;它既客观,又主观;它既全体,又个人。
以上算是济源羽毛球发展史早期一个小结。
&&&&&&&&&&&&&&&&&&&&&&&&&&&&&&&&&&&&
革命队伍由小到大,革命形势改善很多,济源羽球终于跨过了雪山,爬过了草地,随着一个人的加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个人叫CKJ,大家叫他小C多些。
小C同志来自宝岛台湾,是台湾羽球爱好者,二十多岁了(当时),为了自己的家族事业,没有受任何组织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大陆一个号称北方深圳的城市--济源。
刚来时便开始寻找组织,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重重磨难,小C同志终于找到了组织。从此以后,他就象诸葛亮找到刘备,把济源羽毛球事业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事业,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家族事业。
一个台湾人,有些利己的动机,把济源人民的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羽毛球的精神,每一个济源羽球协会成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思不知认为:羽毛球水平较高的地区要扶持羽毛球水平不高的地区,羽毛球水平较高的人要帮助羽毛球水平不高的人,世界羽毛球革命才能胜利。小C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思不知路线的。
小C来到济源后,迅速地找到组织,又迅速地融入组织,在我后来与小C的闲云中,得知小陈也是有些童子功底,可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刚到组织时并不是特别地厉害,但一招一式显示出较为专业的手法,令当时的球友们有拨开云雾的感觉。因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当时交流又很闭塞,球路都很野,看到小C的出手,感觉很受启发。
但小C毕竟是从铁岭大城市(其实小C在台湾的家乡并不是台北、高雄等都市,具体什么来着我也不是很清楚)来的,见多识广,人又聪明好学,加之年青,很短时间以后便迅速成为当时的第一高手。
小C最大的优点是其组织能力,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商人敏锐的头脑,性格又较为和善,善于交流,又来自宝岛台湾,大家这些北方小地届人便乐于和他交流。
据说济源市羽毛球协会的成立小C出了不少力,但详细情况我不太了解,在此不便妄言,但小C在组织大家参加羽协活动方面确实花了很大功夫,这些事实不容抹杀,所以我老人家在码这一段文字之时必须秉着如椽之笔。
历史中期羽毛球活动场地
早期大家在技术学院的大厅里活动,球友越来越多,一个场地显然不够,到什么地方去打球呢,没有广阔的天地,又如何能经历大风大浪的锻炼呢?
这时好象FT健身成立了,上面有场地,有些球友就去FT打球。但那时大家收入都不高,健身热潮还没有象现在这样方兴未艾,同志们迫切需要找一个更加合适的大舞台。
在这期间,济源市羽毛球协会成立了,第一任会长好象是W老师。(???这一段史实我老人家不是很清楚,我来自企业,不擅长和官场人物打交道,对羽协高层事情了解不多)
在济源市羽协各位领导的努力下,最后和技术学院达成协议,大家的活动场地定在了技术学院体育馆,体育馆二楼是个篮球场,塑胶的地面,被划成四片羽毛球场地。至今这块场地好象还是济职学院老师们的活动场地。
球友们采取AA制,好象每年交二百元,还是三百元,时间长了记不清了;好象开始是协会统一买球,后来又变成了自带球。总之是众口难调,但协会的领导肯定是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的。
有了场地,协会活动举办得更加活跃,比赛多了,交流多了,水平提高了,友谊增强了,盛况一时空前。由于全市的球友都来打球,四块场地都不够了,经常发生为场地争执的情况,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打双打。
即便是双打,水平高的球友一直赢球,水平低的球友就没机会上场,偶尔上了一场,被打得灰头土脸很快下来了,发展到后来,就变成四上四下,非常热闹。
球友们因此就很珍惜在场上打球的时间,每个球都尽量打,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
这段时间是济源羽毛球的发展期,吸收了很多新人,最终成为现在济源羽毛球届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部分人还活跃在球场上,并且靠他们的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这项运动,形成了目前蓬蓬勃勃的羽毛球活动局面。
& 二.二 历史中期羽毛球活动装备篇
水平进阶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对器材和装备产生一定的需求。有人或许会提出不同看法:装备再好又如何?人林丹随便拎个拍子就修理你了!
理也不能这么讲,你让林丹随便拎个拍子修理一下李宗伟试试。恐怕换个不顺手的拍子都不行。
话说济源羽毛球发展到中期这个时候,球友们已经对拍子、球、鞋子(特别声明:这三样东西对水平和身体的影响很大,如果你打羽毛球,别的装备可以不讲究,但这三样东西别马虎,影响水平事小,对身体产生损伤就不值当了)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甚至包括服装、球包、护具等装备。
具体来说,木拍、超市级的铝质拍已经退出了江湖。高手们是绝对不愿意和持这种球拍的菜鸟们过招的,单打遛遛菜鸟还行,如果打双打,基本就避之不及。这是经过血泪教训的,一旦发生碰撞,这感情、经济、面子、责任等等纠结在一起,甚是说不清、道不明。
同时,借球拍的情况越来越少,除非特殊情况,球友们都自觉地不向别人借拍。如果有人经常向别人借球拍用,那这个人不是菜鸟就是老抠。
球友们普便用上了碳素复合材料拍,并且向品牌化方面发展,已经开始谈论拍子的轻与重、防守型和进攻型、中杆的弹性、磅数的高低、平衡点位置等较专业的问题。
球拍的个数已经由人均一个拍向人均多拍方面发展,此时,衡量高手的标准之一是看他拍子的个数。一般情况下,高手是必须有多个拍子的。同时,高手必须是了解一些球拍知识的,以便于向菜鸟们炫耀:)
如果有球友拿了一支好拍子,大家就会围观上去,啧啧品评一番。这时,要求试打的球友在拍主的万般无奈而无法拒绝之下,一般打了了几拍,拍主就会借口讨要回去。
曾经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悲剧,新拍子双打时惨烈撞坏,拍主欲哭无泪,目睹者无不心有戚戚。
不过总体上讲,那时候球友们的拍子还是中低端的东西多些,一则由于经济问题,二则整体上装备和水平是基本是同步的。
那时能够一上手就拈量出拍子好坏的球友很少,大多停留在理论层次上。
以下转贴一个菜鸟到高手的转型衡量贴,球友们也可以对比一下,你目前的困惑何在?
通往高手之路&&&
浅谈业余球友学打羽毛球过程中的几个瓶颈
我觉得业余球友在学打羽毛球的过程中会遇到几个瓶颈期,如果悟性较好、练习得法,便可以突破瓶颈,取得进步,否则便容易停滞不前。
第一个瓶颈:高远球技术。
业余球友学球开始总是学习基本握拍技术、准备姿势、场上站位、发球技术及挥拍技术等等,此时学起来相对容易,进步很快。然而随着各项基本技术的进步,突然会发现,自己的高远球怎么都打不远!这就是遇到了第一个瓶颈期:高远球技术。其实不用着急,只要动作规范、击球点准确,勤加练习,随着蹬转侧身、引拍、转体、挥拍、亮肘及小臂内旋等动作的日趋连贯流畅,慢慢就会发现高远球越打越远了。
第二个瓶颈:回位意识和基础步法。
当高远球技术取得突破以后,平高、杀球、劈杀劈吊、滑板、头顶等各项后场击球技术便迎刃而解了,中场击球技术和网前技术也相对进步很快。然而虽然各项击球技术进步了,但是场上打球却依然十分吃力,经常接不到球,甚至被人一下打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你没有回位意识及基础步法。打完一拍后,不能眼睁睁的看着球在空中飞,而是应及时回位准备迎击下一个来球。上一拍与下一拍的衔接至关重要。明白这个道理后,怎样回位移动、怎样移动去击球呢?这就需要进行基础步法的训练了。
第三个瓶颈:手指发力技术的运用。
当基本步法有了一定基础,能满场飞奔打球了,此时进步会很快,涨球了,好爽啊!可是打着打着,你会发现,怎么场上失误那么多呀?!因为你又遇到瓶颈啦,这是你打球的动作太大了。有高人说:“菜鸟用大臂打球,好手用小臂打球,高手用手指打球”。场上击球动作大,则击球失误多。这时最应该练习的就是:抢高点、迎球打,利用好内旋与外旋,掌握好屈指与捻动。不要死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教条,当掌握好手上“快”与“慢”的关系,即:抢点快、出手慢、出球快。
第四个瓶颈:节奏与控制。
节奏是运动中所蕴涵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综合规律,它由许多单一的运动节奏综合构成。羽毛球比赛的节奏不光包括运动节奏,甚至还包括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等等。当你突破了第三个瓶颈期以后,你就该把精力放在领悟羽毛球的节奏与控制方面啦!首先,你得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动作的节奏感,比如:蹬转启动、挥拍击球、步法节奏等等,应领悟这些动作的节奏感,形成自己的综合运动节奏;其次,要培养观察对方运动节奏感的能力,以便控制对手。举些简单例子:针对挥拍节奏慢的对手,把出球弧度控制低一点;针对挥拍节奏快的对手,则出球弧度控制高一点。步法节奏快的,多打重复落点;步法节奏慢的,多打四方球。等等。
第五个瓶颈:技战术运用。
当前面几个瓶颈都突破了以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会停滞不前,这是因为又遇到新的瓶颈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羽毛球水平,应当进行技战术运用的练习。一方面是要将学习的各项羽毛球单项技术组合起来运用,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克敌制胜。这时应多进行一些多球练习和套路组合练习,并且尝试一些针对性的战术打法练习。
第六个瓶颈:身体素质训练。
具备了一定的手法、步法及战术素养之后,阻碍业余球友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就是身体素质了。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羽毛球运动对体力、耐力、精力、反应、速度、爆发力、身体协调性等要求非常高,没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做保证,再好的手法、步法和技战术素养都只不过是花拳绣腿。因此在球馆练习之余,需进行专项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羽毛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七个瓶颈:经验积累,建立自信。
当你具备了良好的手法、步法、技战术素养及优秀的身体素质之后,最后一个瓶颈就是经验积累、建立自信了。这时应当经常参加一些业余比赛,不断积累比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对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场地、灯光、风向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经常感受比赛氛围,适应不同的打法,挑战不同的对手,并在比赛中战胜高手,为自己树立信心。
走到这一步,恭喜你!你,已经是顶瓜瓜的业余羽毛球高手啦!
(转贴结束。)
在济源羽毛球发展中期,球友们大概的水平在阶段二,很少有人有阶段三的困扰,可见当时大家的水平还不很高。
直到目前,很多球友在达到阶段二之后,也是一直徘徊在阶段三中,水平很难飞跃。
球篇:随着水平的提高,球友们对羽毛球的质量要求更高。球拍要追求,但一支拍子只要不碰坏,用个一两年没问题。羽毛球就不行了,一只羽球节约一点,顶多打个两三局吧,这是羽球运动中消耗最大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球友们打球,不就是追求那种指那打那的快感吗?打那指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所以必须要象找对象一样,找到合适的羽毛球。
早期的红双喜、红燕已经对不上球友们的胃口,她们太不稳定,有时象出膛的**,嗖得一声直奔另一时空而去;有时象飘然的羽毛,尽管她们的确是羽毛,你用了恁大的力量,她依旧飘到网前。
大家以一种裤腰带松了也终不后悔的精神开始了寻觅,寻觅一种适合的羽毛球。
标准其实非常低:物美价廉!
标准其实非常高:物美价廉!!!
不可否认,业余羽球爱好者中不乏米人,但大多数都非米人。一简球,十二个,早期不得二三十元,现在不得三四十元,未来不得五六十元?顶多打个五六次球,就消耗完了。
这种寻觅开始了,并且不得不持续下去,我并且非常悲观地论断,会寻觅到这个宇宙的结束,下一个宇宙的开始,前提并且是遍地都是羽鳞类动物。
这期间大家试打了很多种球,当然YY、VICTOR之类的就不用试打了,实际上这些大品牌中的低端球质量并不怎么滴,并且价格不菲。
具体打些什么球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价位大概在二十多元。球友们谁拿了一种新牌子的球去,大家都要问问价钱,品评一番。
我个人觉得,一个羽毛球的性能好坏,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衡量:
一是稳定性。稳定性还包括个体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
所谓个体稳定性,是羽毛球在飞行的过程中要稳定,不能有晃动的感觉,在质量方面的要求基本上要能在后场轻松的回到对方的后场。这样的球就算比较合格的了,但是还不能算好。
真正的好羽毛球还要讲究整体稳定性,就是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羽毛球都能达到个体稳定性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难,没有一个中小品牌能做到这一点,它们大多在一个时期内表现稳定,大概与原材料等方方面面因素都有关吧。
二是耐打性。起码一个球不打两三局,毕竟一个好一点的球两三块钱一个哩。但愿望总是和现实相反,平常玩的时候一个球勉强打个一两局,比赛时打个十来分就不错了,人国家队别说十来分了,几个回合就换一个,我就经常想,换下来的球给咱多好,嘿嘿!
一般情况下,越耐打的球打到后来,球飞得越慢,甭管你使多大劲,它总飞不到后场,主要是耐打球胶水灌得多,越打羽毛越蓬松,导致它越飞越慢。
三是便宜,三块一个算适中吧(目前),原来大概两块一个。
想找一个三者兼具的羽毛球,好比想天上掉下个彩票,第二天它就是大奖。一二兼备,一三兼备还行,一二三兼备真得撞大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羽毛球国家队队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