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孔子与学生》的两个课后记怎么写题怎么写

现在的日本历史教科书怎么写中国的?_百度知道
现在的日本历史教科书怎么写中国的?
提问者采纳
《世界历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课,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采用率为39.6%,排名第一。该书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明清的中国发展有专节叙述,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评论。从采用率最高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来看,它没有宣扬侵略有理论调,对日本军国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反省,对南京大屠杀也有记述,但是没有使用“侵略”二字,南京大屠杀也没有写明死亡人数。《日本史》也是日本高中必修课,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采用率为32.6%,在所有日本史教科书中排名第一。日本史涉及中国的内容更具体,并记述了慰安妇和日本强徵劳工的史实,虽然从字裏行间可以看出对那场战争的否定态度,但其反省并不深刻,同样有意删除了侵略战争的字样。倒是采用率排名第二的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侵略”中国的字样。至于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右翼分子宣传侵略有功、侵略有理、否认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等史实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日本高中采用率不到1%。不知是采用率太少的缘故,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在国立教育研究所没找到这本教科书。《世界地理》教科书专节介绍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帝国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理》采用率占41.9%,在所有世界地理教科书中占压倒优势,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其中第三节《国家规模的地域调查》一开始就通过几张图片介绍了中国,分别是中国春节北京地坛舞狮子、万裏长城、北京朝阳公园打太极拳的人们、桂林山水……从人文景观、自然风物到文化习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接下来介绍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四大菜系:北京菜、广州菜、上海菜、四川菜;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也与吃有关,见面时总问:吃过了吗?它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汉族的文化,不同方言汉字的读音不同,汉民族的婚姻观和信仰,独生子女政策;第三部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介绍了壮族、苗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另外还有中国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旅游开发和少数民族;第四部分则介绍了中国经济增长和都市生活。教科书中这样写到,中国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通过引进外国投资,工业发展迅速,从80年代,对外国企业优惠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陆续涌现,出口增长,现在中国的家电等生产量占世界首位,其中有些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产品。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广州人的生活。另外,《世界地理》也写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也出现了买不起房、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该书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社会差距拉大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用具体数字说明西部农村与都市的差距。《世界地理》对中国现状的介绍比较全面,学生学习之後,会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兴趣。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日本历史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他们解放亚洲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写一篇《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怎么写?_百度作业帮
写一篇《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怎么写?
写一篇《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怎么写?
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周末,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令我非常感动.这篇文章名字叫《珍贵的教科书》,描写的是1947年,延安小学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里,同学们仍然坚持学习的故事.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同学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同学们多么渴望每人能有一本教科书啊!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告诉同学们有书了,同学们欢呼雀跃,指导员告诉同学们:“这些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同学们想早一点儿拿到书,就争先恐后地想和指导员一起去拿书,最后,同学们决定让作者和指导员一起去拿书.回来的途中,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的上空盘旋着,嘶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呼啸着向作者和指导员这边飞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指导员趴在书的上面,书被指导员的鲜血染红了.多么感人的一篇文章啊!指导员为了教科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以前,我从来都不觉得教科书很宝贵,每当开学时,老师都会发下崭新的书本,在我的眼中,教科书是再普通不过了.而在作者眼里,那教科书是多么珍贵啊!那是指导员的生命换来的教科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决不辜负革命前辈的期望啊!昨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 当时延安小学的孩子们读书环境很不好,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桌椅,就用小板凳当桌子;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这些困难他们都想办法解决了,但最困难的是没有教科书.后来,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终于有了教科书.在领书的途中,遇到敌机的轰炸,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牺牲了,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学了这篇课文后,想起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学习条件这么好,是多么幸福啊!有美丽的校园,校园里有操场,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教室前后墙上都有一块大大的黑板,五颜六色的粉笔,各种各样的教科书,还有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许多课外书及学习用品.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学好、用好这些书,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小学的师生们在无比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的事情.我们从小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社会中,从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很难体会课文中那个年代的同龄人的感受,也想像不出他们渴望教科书的心情.因为,教科书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普通,太容易得到了.每学期开学时,老师都会把崭新漂亮的教科书发到每一个人手里,从来不会有人用“珍贵”这个词来形容教科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决不辜负革命前辈的期望啊!【扩展阅读篇】所谓“感”人教部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课后第三题怎么做?_百度作业帮
人教部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课后第三题怎么做?
人教部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课后第三题怎么做?
一、上学路上:怕骂、贪玩 教室:吃惊、诧异 知道是最后一课:难过、懊悔 上完课:悲伤、愤怒是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他,使他从幼稚走向成熟二、1.因为他重视最后一课,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他在想马上要离开这个陪伴了四十多年的学校,不能再教法语了,他感到非常悲痛.3.悲愤、信念坚定三、这个根据课文内容以及韩麦尔先生的身份,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文章就够了,可以写写他的心理活动等,我们刚写完,不过只要300字,我也是初一哦绝对原版,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
把韩麦尔改为我就可以了今天,我穿上了那件平常只有在特殊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为的是深切地纪念今天的最后一课。一切都要从那害人的普鲁士王国说起,从那腐败的上层统治阶级说起。我怀着悲痛的心情,也一并迈着沉重的步子,步步走向教室。平常的日子,在上课前,课室总有一阵喧闹。可今天,一切都偏安静。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怜的孩子!他们全都挂着一脸的忧愁,他们今天也似乎明白了许许多多……在异常中,我由...成长你我他 第168期:问题在哪里?――中英美点评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上)
问题在哪里?――中英美点评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右键“目标另存为”)  有听友反映下载音频没有标题不方便识别,因为汉字在服务器的使用中可能出现不稳定的错误,所以不能使用中文命名。  因此,从72期开始的音频末尾添加三位数,此数字为节目期数,听友朋友可以对照“”自行修改文件名,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手机收听:
&  苹果系统下载“Podcast”
  安卓系统下载“荔枝FM”
 在这两款APP中搜索《成长你我他》
  谢谢您对我们的节目的关注,并欢迎您提问、提意见和参与互动。
祝您愉快。
联系方式:& 欢迎留言互动邮箱地址:语音电话:86-10-
本期嘉宾:马可:英国资深媒体人梁国立: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熊丙奇: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林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理事
往期节目:?????
节目介绍:  《成长你我他》每周日播出,每期50分钟,内容包括最新教育的动态、教育专家访谈、教育个案分析、亲子对话、教育故事、好书分享、问题解答等。我们将与您一道,解析国人教育现状,探索“全人教育”路径;教育的故事是历史,历史的教育创未来。
《问题在哪里?――中英美点评BBC《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5位中国中学老师,被邀请到英国一所普通中学进行为期4周的教学实验――将中式教育复制到英国学校,并进行中英教育大比拼。BBC据此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是中国教育更成功?还是英国教育更理想?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吗?本期《成长你我他》,我们特邀中、英、美三方学者、媒体人点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共同探讨: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日 首播)
&节目观点 ---------------------------------------------------------------------据BBC提供的信息显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的拍摄背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结果显示,代表中国大陆参加的上海市中学生在2009年、2012年两度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上位列第一,而英国只位于第二十多名。
1.中、英、美怎样看待这部纪录片?PISA成绩说明了什么?
马克: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了解很少,即使是受过很好教育的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是有限的。这部片子是让英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不仅了解中国教育,而且了解中国文化。年纪大的人认为中国式的管理太好了,学生要对老师表示出尊敬,这是和中国的社会、家庭有关的;对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吃惊:学生在学校要呆12个小时!总体来说,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中国式的教育。
关于PISA测试,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学生善于考试,所以PISA成绩不能说明什么。就像第一集里,学生在上科学课,他们应该做实验,认真观察,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这就是实验的目的。就像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报道许多中国留学生考试没通过,因为他们不能把平时所学的东西通过批判性的思维,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就是中国留学生跟不上国外课程的原因。所以不能用分数来评判。BBC做这个片子应该是为了了解全球的教育方式,英国人想从这两种方式里提取精华。在英国学校里的确一直存在纪律的问题,但是中国学生对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又是中国教育的问题。
梁国立:PISA测试是在全球背景下,第一个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比较的一个赛事,举办了多年,有很多数据,这对各国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美英等国,一直被认为是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数据表明他们并不在前列,而中国、韩国、新加坡这样被认为需要学习的国家却跑到了前面,他们就觉得不舒服,有一种“危机感”,他们认为需要一个解释。去年,英国的教育大臣到上海去考察中国基础教育,从教师的合作、老师备课、学科组、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方面,确实发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产生“我们怎么办?”这样的疑问。
熊丙奇:2009年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后,欧美国家对中国学生取得这样的成绩刮目相看。这几年,欧美国家学生在PISA中数学和科学的表现不能令他们的国民满意,政府官员压力很大,纷纷表示要加强基础教育,要向中国学习。但是这种提议在欧美国内也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是同意,一种反对。反对的认为中国这种圈养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不值得学习。那么,像BBC这样的媒体就开始做这个工作,他们把中国的教师请到英国,全部按照中国的模式上课,来考察英国学生能不能适应中国式教学?其实他们的危机意识主要是政治上的,因为如果执政党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反对党会抓住不放,所以政府官员必须对老百姓负责。
2.这几位老师能代表中国式教育吗?什么是中国式教育?
熊丙奇:这部纪录片展示的就是我们身边的课堂。我们都很清楚,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可是有人却很高调地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其实,我们很多学生每天都不堪重负,连国家都意识到现在的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了很重的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但有些人就是不承认。如果把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我们认为是“抹黑”,那我们应该反思:对于这样的教育为什么还不去改革?
梁国立:五位老师只有两位是从大陆过去的,另外三位是长期在英国从事教育的,即使是两位大陆去的老师,他们自己的学校已经小班化、很早放学。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让这几位老师脱离了他们熟悉的环境,这就已经制造了不真实的基础;第二,现实发生的事情和电视最后的呈现出来的状况,可以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很难说电视片中呈现的就是中国式教育。说到“中国式教育”,我首先要说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我们初次接触某国人时,我们不会说“这是谁”,而会说“某国人”怎样,容易以偏概全。“中国式教育”其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事,我个人认为,从2001年新课改之后,中国的教育是最动态、变化最多的,它的生态也是最活跃的,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它不是一种模式。
林志敏:我个人认为,这些老师并不代表中国的教育,因为中国的老师有各式各样的风格,各式各样的教法,他们只是代表一部分老师的做法,这种做法在英国、美国可能也有。关键是,他们很想赢,而且自认为代表中国,所以压力重重,问题越来越多。其实他们可以把自己放下来,只是代表个人风格,这个风格可以是多样的,可以互相交流。重要的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他的老师就是学生,要向学生学习,听听他们的声音,教学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了。孔夫子就是这样教学的,跟学生生活在一起,问询、谈话、平等,这才代表真正的中国教育。
3.中英学校的差异主要是纪律问题吗?
马克:伊顿公学的前教务长说,如果这些中国老师渠道伊顿,就应该没有纪律的问题。但是,伊顿公学是私立学校,个别的学生有纪律问题,而且他们一个班只有15人,所以纪律问题不突出。让我惊讶的是,中国的班级有些达到50多人,仍然没有纪律问题,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伊顿公学在19世纪时还有体罚孩子的方式,男孩用拐杖打,女孩用拖鞋打,现在应该没有这样的机制了。英国私立学校班级人数少,便于管理;其次,私立学校的家长付了很高的学费,家长会参与教学,学生也懂得遵守纪律,很少有孩子会影响别人学习,所以,私立学校纪律方面没有什么问题。关于学习的动力,中国一些极度贫困的地区相信教育改变命运,所以很重视教育,不会有纪律问题。在英国,接受教育是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很多公立学校的学生并不珍惜,这还是和福利、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在英国也有很多媒体人批评这种福利制度,认为人们在滥用福利。但是我们认为,穷人家的孩子因此可以在学校得到免费校服、免费食品,在帮助这些家庭提高生活水平,它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
梁国立:我们在片中很少看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如果没有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有效的交流对话,想让学生快乐学习是不可能的。其实,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与学生有很多的对话,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现在,当我们的教育发展到只有一间教室、班额巨大、老师只有一本教科书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无法对话。所以,要想师生间能够交流,首先要有对话的条件。在我们推广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中,有明确的指标来评判老师是否和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沟通,否则不能称为一堂好课的。
林志敏:为什么这些老师对英国学生进行儒家文化教育,试图解决纪律问题,却不奏效?其实在中国课堂里,学生也很反感老师讲“大道理”,认为这些“大道理”是来对付学生的。所以,当老师和学生没有建立正向的情感关系时,无论怎样学生都会抵触。关键是师生要建立情感,建立彼此相爱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把老师的行为解释为善意的,是为他好的。那么,教育中是否需要建立权威?当然需要。学生需要权威,因为权威会让他有安全感、归属感。但是,我们现在检测是否建立了权威,是看学生是否服从,这其实不是权威,而是权威的变异。如果老师认为学生提问题就是挑战权威的话,这种认定是有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权威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学生信任老师能够把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他,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才能进行教学。片子中并没有展示老师是不是在上课前跟英国学生有情感交流,从正常的教学角度讲,在教学前必须跟学生建立情感关系,取得信任,再展开教学,这才是正常的教学过程。由于纪录片的实验只有四周,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上课,所以没有时间去和学生建立情感。其实,任何国家的老师都一样,如果师生没有做好铺垫,没有建立情感,任何课堂上的捣乱都可能出现。
4.中国和欧美等国的教育到底差在哪里?
梁国立:其实在教育理念上:“教育是为了什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中西方的认知都差不多。差异比较大的是教师教育,也就是师范教育,本科、研究生阶段,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高校可以媲美英美大学的专业学习。有几个比较核心的学科,在中国的师范专业都是欠缺的:第一,关于“人的终身发展”,这是中国的师范里没有的学科知识;第二个,关于“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涉及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怎样交流沟通,都有很多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知识,但是在中文里,这种学科知识体系是没有的;第三,是“教法学”,就是把“教”和“学”分开,“教法学”是研究怎样去“教”,这个要基于前面两大学科“人的终身发展”、“交流沟通”,所以,中文里“教法学”也是欠缺的;第四是“行为科学”。
关于“行为科学”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在美国从教十五、六年,教大学也教过小学,而且我的工作就是培养老师,其实在美国教育界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老师如果不得已,他首先要做警察,然后才能教学”。美国学校的规矩也是很大的,美国教育部的一个项目――学生行为的养成,这种行为的规范是很明确的:在教室、走廊、楼梯、卫生间、餐厅、操场等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凡是到学校来的,都要遵守同样的行为规则。而且不仅仅是校规,还有程序,什么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比如我上课的时候学生如果在玩手机,我有两种方式来制止他,一种是我把他喜欢的东西拿走,把手机暂时没收,一种是把他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比如罚站。虽然罚站在美国很少,但是在体育课等还是有的,这主要是避免你影响其他人。这是“行为科学”里两种不同的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使用,而且老师要看到一个行为链,要知道几个行为之后我希望看到的是什么。
谈到“纪律”,很有意思的是,当我和美国的教育专家讲在中国学校也要进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时,他很惊讶,他认为中国学生纪律很好,不需要这样做。其实,中国因为大班额,小空间,老师上课只能是“你闭嘴,听我说”,学生也不能动。所以,学生在课堂时间很静,但是在课间又很闹,而且很少有监管。而美国因为课堂空间大,很少有学生能安静地坐40分钟;而课间要换教室,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这个过程很有规矩,老师会整好队,学生“手要放在自己身上”,就不能推推搡搡,勾肩搭背,而且声音音量要么是0,要么是1,0是指没有声音,1是耳语的声音,不能影响其他人。所以,这种一松一紧和中国正好倒过来了,学生在学习时应该给他更多的宽松,而课间活动涉及到安全,影响其他人,所以要紧。所以,我们在社会上可以看到,很多成年人不排队、加塞,这实际上还是行为科学的问题。
由于在以上四个方面,我们的师范专业并没有教给中国老师怎样科学地去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教育是包含科学性的,意思就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可以重复的。这些学科是教育的科学性的保障。如果各国的教育者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会看到更多的共性。因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教育科学,所以,这才是问题。所以,BBC这个节目拍得比较浅,其实它应该更深地看到,这不是表面的、现象性的所谓“文化冲突”。因为当你说得清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用“文化”这个词。所以,这个纪录片可以说是缺乏科学支持的“真人秀”。
5.到底该用什么指标来评估教育是否成功?
梁国立:纪录片中,英国校长感到有危机感,是认为中国学生将来会成为英国学生职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其实这样的看法存在很久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种看法传给下一代?这是一个问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为什么做国际教育?如果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全、工作安全,就像片中,英国有些人认为中国学生在PISA中的表现得比英国学生更有竞争力,所以他们焦虑,这实际上在孩子小时候就播下了竞争的、不良的种子。就像PISA,其本意并不是希望各国产生不安全感。但是,对成绩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认为英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会相互竞争的观点应该修正,如果继续抱有这样的观点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是抱着敌意、是冷战的思维,而且会负面地影响孩子,就更难以去解决我们这一代人碰到的问题,无论是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按照这样的做法,没有赢者!
所以,这部片子仅仅在现象上引起了大家注意,但是它既没有从教育的科学性上去解读,也没有说为什么做这件事,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谈到“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竞争”。我在这里要谈谈“邻家小孩”,这是我们一直推广的一个概念,所谓“邻家小孩”有两个层面,第一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国家的孩子进行交往;另外我们要意识到,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这一代可能解决不了,但是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国家、地区,如果他们从小在一起学习、长大、发展,他们就有可能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我们提出这个概念时,我们已经提出了期待和指向,我们希望打开自己的门让别的孩子进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走进其他的家庭,被其他的家庭欢迎、接受。
马克:这几年英国其实一直也在寻求合作,包括这部片子帮助很多人了解中国,也许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从事中英之间的贸易,而且现在很多人对学中文很感兴趣,我相信可能在不远的未来,也许不同国家的孩子通过视频,可以同时在上一门课。对于这部BBC纪录片呈现的冲突和矛盾,大家要知道,电视产品主要是为了娱乐大众,试想,如果完整的一堂课,没有冲突,对观众来说太无聊了。所以,这部片子不会影响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我不喜欢去猜测谁赢谁输,但我希望中国老师赢,因为这些英国孩子很幸运,他们可以坐在教室里,有人愿意去教他们。教师是非常令人尊敬的职业。我认为我们应该选取中英两国教育的精华,中国式的纪律,英国式的批判性思维,两个结合在一起,是更好的。
梁国立:作为教育专业人士,我希望电视片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仅仅贴一个标签。这个纪录片还有一个评估的第三方机构,我大胆的预计,对于学习成果的评价,他们也只是进行书面的、知识性的评价,这跟PISA的评价是一样的。如果换个方式可能会更好一点,这里我要介绍一下我们这几年一直做的项目就是“真实的学习”,就是有具体的项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帮助孩子去发现知识、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就可以有非常真实的体现,学习的内容、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以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问题,这和学生成人之后遇到的工作环境更加一致。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这场中英教育的比较,它最终的评价依然是基于知识的测试,同时,它进行教育比较的目标是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那么,无论中国的教育还是英国的教育,没有区别!都是一样的!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真实的学习”、“表现性评价”、“邻家的小孩”这些概念,都是在中国提出的,并且已经在中国的许多学校生根、发芽,而在英国,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
合作单位:上海小矮人之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不和,亲子矛盾……  “人人有个幸福的梦”――恋爱甜蜜,幸福美满,家庭和睦,孩子成才……  小矮人之家,以“注重良好家庭教育,引导家庭健康成长”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专业服务,2011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批为全国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  小矮人之家认为:天下家庭为一家,应该彼此关爱,达成和谐。爱,是家庭的纽带。幸福,是家庭的追求所在。小矮人之家愿意为爱而工作,为普天下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 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的一种理想追求。  《成长你我他》节目所要推出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既重视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全人教育”在教育界目前是个比较通用的词汇。从时间上看,它涉及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的各个时期,每一个“生命周期”都要受教育;从内容上,“全人教育”涵盖了一个人的道德、情感、知识、体魄、审美、独立思考、创造力以及公共精神等方面,包括人格健全的所有领域。
主持人 钟磬
寄语:虽然,我无法选择出生的模样,但却深知自己的宝贵,只因生命中,有着神奇的智慧。愿我们的生命与智慧一同成长。
嘉宾主持 金戈
寄语:回首往昔,似乎很多机遇都匆匆而过;但今天,我要感恩。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的心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去承载真爱。时空不能阻隔你我,但借着电波,让我们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采访记者 史蓬海
寄语:生命,天赐的礼物;智慧,敬天的启迪;生命与智慧一同成长――珍惜上天的礼物,聆听宝贵的信息,愿你我他都能得到心灵的启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后感想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