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路陈屋vs水南路东词篮球比赛

租赁方式:
&(押一付三)
第5层&(共6层)
装修情况:
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
&&&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
联系方式:
我是房东,我的房子在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生活氛围很浓,附近有饭店,超市,日常所需就在身边。
再来说说房子。这是一套紧凑的三居室,110㎡。空房暂无家具。中等装修,你可以拎包入住,优质楼层,更安宁,更清净!希望我的房子能给你家的感觉,也希望你像我一样爱惜它! 有意者可商谈事宜,你的满意是我的追求。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列表网栏目上看到的,谢谢!
该用户其他信息
小贴士: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 3室1厅110平米 中等装修 押一付三信息由列表网网友发布,其真实性及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列表网仅引用以供用户参考。详情请阅读列表网免责条款。
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 3室1厅110平米 中等装修 押一付三 房屋图片
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 3室1厅110平米 中等装修 押一付三 相关广告
南雄水南大润发河对面 3室1厅110平米 中等装修 押一付三 相关分类
金牌店铺推荐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  上饶市一小上饶市一小,创办于1921年,称为上饶第一示范小学,上饶解放后改称金龙岗小学,简称金小.1969年文革时,改为福建闽运车队五七学校,1974年才改称用阿拉伯数字序列命名的上饶市第一小学,这所学校是市重点小学,上饶第一个少年先锋队就于1950年春天在此诞生。走过了86年悠久的历史,示范的教育在上饶人心目中是一所名牌老校。解放初期至1960年,学校原址在金龙岗马王庙一带,当时学校门前是宽阔的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草丛中灌木丛中,不时有蚱蜢跳跃、蝴蝶飞舞。公园的中央有个400米的环形田径场,青石铺成的阶梯式看台,操场的旁边有一个礼堂,开会集会展览放映均在此进行,是当时最大的会所。公园广场门口蹲着二只石狮子,后来,西濠改造,中山公园也被上饶宾馆虎踞龙磐了。那年月空袭的气氛也弥漫着学校,学校操场的老榆树上挂着一口大铁钟,敲钟的是一位叫张伯伯的老校工,他是个尽职的校工,很正点很守时,上课下课敲钟,空袭来了也敲钟,“当当当……”的钟声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时的学校很小,教室很简陋,清一色的平房,学校甚至没有操场,上体育课只有借用中山公园的田径场了。学校的左侧是一片低洼的田野,侧门有一家小卖部,小摊主绰号叫“沙妈”,沙妈嗓门很大,吼起来似河东吼狮,孩子们听起来有些害怕,不过,这可以说是早期的校边店的雏形了。那时贫寒的学生是戴斗笠打赤脚上学,衣服打着补丁,在今天的小学生看来是不可思异的。可大人也是如此,当时正是用人之际,需要大量的干部,学校开办夜校干部速成班,白天工作,晚上上课,第二天小学生们上学时课桌的抽屉里总是大人遗忘的钢笔笔记本,在今天的大人们看来也是不可思异的,可是,就是这种清贫的精神,使那个时代留下了难忘的记忆。1960年夏天,学校移位给上饶605卫戍部队,搬到普济巷去了,搬迁后的学校场地更大了些,方圆有20亩。但教室仍然是一层的砖瓦房,校门两侧是校长室和教导处,二屋中间通道是月季花丛迎送学生上学放学,走过月季是个圆形的门洞,别有洞天,走进来果真是霍然开朗起来,正四边形的教室的布局是主教学区,走廊是回旋的,即使下雨也无碍,课间学生们在走廊里像小麻雀似地吱吱喳喳打闹着,好动的孩子甚至在走廊滚铁环。主教学区的后面是小操场,这是个低洼的操场,星期一的例行晨会及做课间操在此举行,值星老师扯着大嗓门喊着口令,散操时则是作鸟兽散。主教学区的右侧有个大礼堂,这个礼堂很大,可容纳全校的师生聚会,神圣的开学典礼一般在此举行,礼堂的前面是附教学区,两边排列着教室,后端是学校食堂,食堂旁边有口水井,井水很甜。教室外面的边角地甚至种着向日葵、芘麻,这是老师鼓励学生们种的,看着亲手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很有成就感。有意思的是学校的隔壁是上饶看守所,上课时有时会听到犯人的恐怖的嚎叫声,有些顽皮的学生甚至爬上高高的窗口,观看犯人的坐班房的形形色色的表情,放风的时候,犯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也有的犯人在种菜割草,而重刑犯人由荷枪实弹的士兵严密地看守着。那时学校围墙外面是田野,田野种着罗卜、包心菜,还有青草,这一片田野一直延伸到北门村,学校围墙东侧是王家山头,因原住民以王姓居多,地貌是个丘岗,所以叫王家山头,即使到了60年代,这里仍然是山岗和田野,翻过一小的围墙,举目望去,一条黄泥小道伸向老城北门村,那时并没有什么五三大道,五三大道在市立医院附近就静止了。所以王家山头的住民是以菜农为业的,这里曾有一座土地庙,据说很灵验,一棵大树遮荫着小土地庙,人们经过此地总爱大树底下好乘凉。谁也想不到,这田野若干年后成了上饶的五三大道。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的今天学校已是变了样,昔日的校舍轮廓的布局,经历沧桑的风花雪月只是留在脑海里的碎片……上饶市二小创办于1964年,原称为东门街小学。因此地位于东门街,解放前的东门街在东门城墙之外,也叫东门外,是上饶郊区。那时东门外周边是一片田野,住民不足千人,以种菜为生。生源的稀少是直至1964年才迟迟建校的原因。与老牌一小相比,当时学校的确很小,占地10亩,校舍简陋,一股由北门田间的小溪水从学堂门前流过,穿过东门街,经天宁寺钟亭下河街注入信江,好一派田园风光。然而,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995年来了一个邵逸夫,学校旧面貌换新颜。邵逸夫,宁波人氏,香港影视映像公司大老板。逸夫散尽千金济众生,对内地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乐善好施的同时以“逸夫”两字命名。于是上饶市逸夫小学应运而生。不仅如此,玉山、万年等地也有以逸夫命名的学舍。重组后的学校一跃成为上饶市区脱颖而出的学堂,从各校抽调精兵强将组合优质的师资,学校破旧的老校舍全部推平,向世人展现了图片上看到的漂亮学校,四层楼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中间一块绿色的草坪萌动着勃勃生机,草坪中升旗台飘扬的国旗仿佛述说着学校的今昔,草坪四周是操场,直觉的感观是简约而不简单。学校的后面是上饶四中大操场,小学生、中学生隔墙相闻,有一股潜在的亲切感,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就近上学学区的划定,注定了二小和四中是联姻的,今天的二小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四中学生。学校的大门口是中山路,昔日的东门街如今是车水马龙,学生放学回家,一条横跨中山的斑马线放飞着一群群归家的小宝贝,家长三五成群地在校门口守候期盼着自家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知晓?昔日贫寒的学生戴斗笠打赤脚上学,独来独往回家,在今天的小学生和大人们看来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故事。难忘一首上饶童谣:月光光,月堂堂,送阿刘家姐姐上学堂,学堂满,打彼满,彼满公,嫁相公,相公矮,嫁螃蚌,螃蚌八只脚,一日到夜没得歇……这首土得掉渣的童谣寄托着读书郎对于学堂的情思则是难以忘怀的。上饶市三小上饶市三小的前身是私塾学堂,早在民国时期,有个叫解寿的先生在钟山山麓下的豆芽巷口办了所学堂,此地风景甚好,钟山是上饶人熟悉的小山,山不在高,在于清秀,若登顶远眺鸟瞰城区北岸,风光尽在眼底。“台距高峰最上头,登高人世个浮沤,尘嚣到此都忘尽,直欲乘风跨鹤游。”正是对钟山的赞美。 而豆芽巷则是名符其实了,这水南的条小巷子,一里之程直通刘家坞,居民以姓刘的居多,职业却大多以制作豆芽为生计,因此叫豆芽巷。上饶解放后,私塾改为公办,学堂称为钟山小学,校区面积仅3亩,学校虽小,功能齐全,报时的钟、教室、教研室、教导处、校长室……还有一个小高台,高台上爬满青苔,透露出一丝丝古旧和沧桑,然而,正是因这古旧和沧桑使钟山小学与众不同,一则背靠青山,面临大河;二是远离尘嚣,孤寡治学;三是学子以水南一带平民子弟居多。因而钟山小学每每有让人刮目相看之举,在上饶众多的学堂中不可小视。与学校为邻的有二家名声响亮的大腕,一家是上饶市气象台,她原在抗建路预测气象,因那儿太喧哗,终于在1978年忍无可忍噪音搬到钟山山麓上来与学堂为邻。另一家是上饶党校,她是培训干部的摇篮。当然学校与外界亲密接触最多的还算豆芽巷了,这条巷子的景观是沸腾的早晨,狭窄的巷子是天然的菜场,夹道摆摊的菜农、上学的、上班的、吆喝的……学堂里早晨的朗朗读书声闹中取静,看来莫非也得效仿解寿先生正襟危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上饶市四小上饶市四小是1965年开办的,原来叫仓门街小学。那时的学堂都是以所在地命名,比如金龙岗小学、道塘街小学、天后宫小学……说起仓门街过去可是个货物集散地,因那时上饶信江航运很鼎盛,信江是一条黄金水道。信江航运业既有轮船公司,又有民间水运的乌蓬船,航程远的可达南昌、九江、汉口等地。近的可达玉山、河口、鄱阳湖。仓门街地处南门码头,商家为了生意和屯积货物,纷纷在这附近设立店面和仓库,故此人们习惯叫仓门。比如远在辛亥革命时,有个叫王锦聚的商人就看中了南门码头的水路优势,在这里开了家茶叶行。王锦聚茶叶行是老字号了,至今有些老上饶人还想起这家商号。其实,仓门街学堂在1965年之前原来是家木工厂,厂区面积不大,约5亩,木工厂的锯板声嘶嘶作响。木工厂的对面是家粮站,木工厂的锯板声与居民买米的嘈杂声混响着,谁知未来是学堂?这座粮站在弄堂深处,当年粮食是统购统销的,每家每户都有个红本本,红本本上用电化铝印刷着金色的字“上饶市居民粮油供应证”,这就是所谓的吃商品粮。粮站很简陋,人字架上铺盖着土瓦,开着二个窗口,一个是开票付款,一个是称米付货,年月粮价不算贵,早米0.138元/斤,晚米0.142/斤,而且粮价一定几十年不变。称米付货的职工叫老梁,真巧!卖粮的叫老梁,老梁是个好人,绝不克扣百姓的口粮,童叟无欺。过年过节买米是要排队的,人们一般用罗筐、木桶、米袋子一次性地把全家的口粮买回家,可能出于“家中有粮,遇事不慌”的心理吧。那时还有若干附加票卷,什么:豆票、粉丝票、生粉票等等,反正与粮食有关的农产品都与粮食挂钩。当然粮食是有主粮和杂粮之分的,比如红薯就可以等量交换,10斤大米可以换购100斤红薯。节日的粮站十分热闹,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独特的民生景观。后来木工厂搬走了,粮站也搬走了,这里顿时清静了许多。到了80年代中期仓门街小学也撤销了,改为上饶市第二保育院,大孩子读书的地方成了小儿童启蒙的地方。唯一不变的是双井头的地名没变,因为这是一眼奇特的井,有二个井口。仓门街小学不过是上饶学堂群中的匆匆过客罢了。上饶市五小上饶市五小的前身是抚州学堂,因清朝时道塘街有所抚州会馆,是抚州籍的应试秀才,经商的商贾落脚的驿站,1934年在这里办了一所学堂。如此屈指一算五小也有70余年校史了。上饶解放后学校改称道塘街小学,简称“道小”。文革时称为上饶市第五小学。道塘街实际上也称不上是街,称之为道塘街,而是充其量不过2米的很窄的弄。上饶人把弄称为街,大概是以人气而定的,认为繁华的弄也可以叫街,比如道塘街、天津街。 很久很久以前,道塘街确实是有口大水塘的,因这水塘就在道路的旁边,所以叫道塘。解放初期,学校附近有家散发着糖果香味的食品厂,生产水果糖、饼干等孩子们诱出口水的食品,尤其是在1960年那三年自然灾害的年月,早上喝得一碗稀粥早已化为泡影,象勒紧裤带的三毛从食品厂门前经过,香气扑鼻,几乎禁不住诱惑。1969年,道塘街的食品厂搬到信江河对面青山,与党校为邻,据说,此地原在民国时是所感化堂,是改造思想的地方。从此,孩子们再也不必为诱惑所懊恼。不过,妇女们是喜欢食品厂的,因当时的食品厂是手工包糖果的,过了蜡的糖纸是赣东北印刷厂印刷的,先用四K机将糖纸印刷成五彩缤纷的外包装,然后用拖蜡机过蜡。妇女们心灵手巧,包起糖来很快,产量是计件的,糖包得多,钱也挣得多。女孩子们也喜欢糖纸,那时没有什么好的收藏,便将剥下的糖纸抹平展开,夹在书页上欣赏。五小是仅次于一小(金龙岗小学)和八小(天后宫小学)的老牌学校,地处黄金地段,治学严谨,生源是趋之若鹜,故此学堂的品牌和口碑是内秀之所在了.上饶市六小上饶市六小创建于1947年,最初校址在西濠沿北侧的庆丰寺附近,也称庆丰小学。学校与老汽车站为邻,1960年填平西濠后,这里成了广场,广场有个主席台,学校就在主席台的后面,上饶市图书馆是她最亲近的邻居,学校和图书馆墙连墙,窗对窗,看书读报不时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可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时学校位于胜利路、庆丰路、赣东北大道的交汇处,车水马龙,甚嚣尘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关起来读书,真有些庆丰寺僧人心静止水的德性。1991年广场、赣东北大道城市改造,学校服从城建规划大局,搬迁到近在咫尺的庆丰寺,这座寺是明代建的,有祈丰年庆丰收之意。小山坡上有一座大祠堂,文革时是红卫公社的驻地,那时,每当最高指示发表的时刻,公社干群就高举红旗,敲锣打鼓从寺里倾巢而出,溶入街市上狂欢的人群。庆丰寺的隔壁是庆丰公园,这是一处好园林,相传这里是三国时吴国上饶县署所在地,上饶属吴语系,也归东吴孙权周瑜管辖。故此学校与庆丰寺、庆丰公园为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学校方圆10亩,风景秀美,远离尘嚣,校址比过去在路边读书好多了,学校地势很高,须走二道之字形的大坡,但登上大坡却是一片开阔地,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疑似世外桃园。上饶市七小上饶市七小座落在信江河畔公安局隔壁,这里曾也是个信江码头,岸上是河街,河街,顾名思义就是沿信江河的街。旧时把现在的沿河路叫做河街,起初住在河街的人一般是打鱼的、撑船的、乡下来城里打工的、外地逃荒饭的,用现在的说法是游民的聚居地。以后久居下来,才渐渐成为街。民国时期有个安徽旌德人在此开办了一所小学堂,这是七小的前身。上饶解放后,学校改为信江小学,因她在信江边。也许是与天后宫小学相距太近,生源半径度过密,到了80年代中期,七小(信江小学)移师到信江南岸的汪家园去了.这里成了上饶市教育局(信州区)的办公驻地,勤工俭学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亦在此办公。所以这些教室设施功能一般作成人教育补习之用。上饶市八小上饶市八小是一所老校,学堂座落在信江河畔的天后宫,天后宫原来曾有座庙宇,传说中的天后,是福建渔家女子,她能乘席渡海,在惊涛骇浪中救助海上遇险船只,百姓称她“天后娘娘”。过去信江亦有水患,上饶人为了祈祷平安就建了这座天后宫。学校是民国时期的1930年创建的,因那一年是辛酉年,学校亦叫“辛酉学堂”。故此学校有77年历史了,从上饶学堂校龄排列:一小(金龙岗小学)1921年排第一,八小(天后宫小学)1930年排第二,五小(道塘街小学)1934年排第三。她们代表着上饶学堂的教育文化积淀的底蕴。天后宫小学的教舍很有特色,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楼地板式的教室,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楼梯是木板的,地板也是木板的,师生们踩着吱呀作响的楼板,别有一番“倚临观信江,楼台读圣贤”的韵味。还有一座很大的祠堂,礼堂边几棵参天大树把学堂笼罩在郁郁葱葱之中,祠堂的明瓦透折的一米阳光投影在沧桑的地面,仿佛是丈量着什么叫“一寸光阴一寸金”。祠堂很阴凉,尤其是夏天,凉风嗖嗖,遇雨,学校室内的大型活动就在这里进行。60年代有一任英校长,治学严谨,培养出一大批从天后宫学堂走出来的学生。而今校长退休了,儿女又接过父辈的教鞭,教书育人,这就是上饶教育经久不衰、后继有人的传承之所在。上饶市九小上饶市九小因临近火车站,故称车站街小学,上饶火车站建于抗 战烽火的1935年,因所处的下节街是交通商业旺地,这一段街也叫车站街。学校是火红的大跃进年代创办的,临街而立,左岸是从城北缓缓流来的解放河,门前是百年老桥杨家石。 这石桥,单孔、拱型、青石,据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上饶有一个叫周效铨的,带头倡议大家捐款修建。而今杨家石桥因建了一个宝泽楼市场,解放河隐身了,石桥也隐身了,只见桥面龟裂的青石仿佛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始料不及的是,我自以为对上饶的一街一巷是比较熟悉的,但昨天我为了寻找车站街小学居然找不到北了,在这校址的附近徘徊了几遭,只见商铺林立,处处是铜钱味,物欲横流,哪有学堂的踪影?我先以为学校搬了或撤销了,问讯了当地住民,他们说:学堂在呀,不过也隐身了。这天下着绵绵细雨,透过雨幕,我终于看到一块告示牌:接送学生,请留步。显然这是当今学校通用的标语,显然这里就是车站街小学,可我纳闷:为什么校牌都不挂一块呀?可立即明白了:临街商铺寸土寸金,只留下一扇学生进出的门。要门牌校牌,也要铜牌金牌。当人感动的是这所学校打破城乡学区壁垒,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举措是亲民的,深受在批发街摆摊务工的百姓欢迎,农民子女与城区的孩子同在蓝天下读书写字,车站街小学仿佛是一座心情车站。十小(五桂山小学)上饶市十一小学上饶市第十一小学是1964年成立的,原址在一中西教楼的围墙后面,与染织厂、铁路新村为邻,学校很小,仅1亩之余。在这样的时期,在这样的地段设这样小的学校,也许是满足茶山寺一带孩子就近上学的需要吧?十一小和一中的一墙之隔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一年,正是中苏十评论战正酣时,也是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复苏时,一中的外语课程由俄语改为英语,但一中西教楼通风窗口上雕刻的“烈校”徽标似乎在述说着峥嵘岁月的历史。有趣的是有时候一中学生的一记足球踢进十一小校内,小学生又友好地踢回来,让人们记住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后来,学校搬迁到带湖路的江光路口,在高坡上竖起了漂亮的教学大楼,学校与同时搬迁过来的上饶铁路中学遥遥相对,学校显然正在完善建设中,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好象是不设防,但初具的学校轮廓预示着在发展,那面在阳光下飘扬的五星红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是学校的特征:学校是学生的摇篮。上饶市十二小学上饶市十二小学的前身是东门小学,东门是上饶的老城门,过去二小也叫东门街小学,但此东门非彼东门,区别在于东门大队和东门街。当然现在的地域概念已是同化了。过去东门小学规模很小,校舍简陋,甚至因城建的需要拆除学堂临时租用体育馆上课,因地点偏僻,这里有时也作为老师为学生课外补课的场所。2005年儿童节,唐人立天做善事,捐资了200万元在现代城新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并取名为现代城月鹅小学。尚不知这月鹅是捐资者的冠名?还是当地的地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在鸟枪换炮的学校里读书了。上饶市十三小学上饶市十三小学座落在水南街的上滩头,一个滩头亦有上中下之分,上滩头以花大门为界、中滩头以劳动路为界,下滩头以蚊虫坑为界,这个滩头是相对于丰溪河而言的,因早在清朝丰溪河没有桥,这里就有个渡口,从滩头撑船到达彼岸的畴口,以沟通沿河两岸的水上交通,又因渡船历来是不收费的,所以也叫义渡。滩头又与杨天官疏浚丰溪河的传说有关,至今滩头人流传的与之有关的金头故事还有坊间传谈着……学校是上饶1965年建立的,原叫前进小学,当时以“前进”为名的还有前进桥、前进路,因1950年那年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上饶与福建仅武夷山一山之隔,上饶地理位置在战略是“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可见前进一词赋予了当时时代特征的。学校位于丰溪河畔,田野之中,占地10余亩,小巧玲珑的环形跑道是操场和集会的场所,校园在滩头一偶环境倒是优雅。上滩头的住民大都姓涂,学生大都是水南街滩头一带的孩子就近上学,曾经有个徐校长,为人和蔼可亲,治学严谨,因夫人是当地涂姓女子,孩子们打趣地称他为肚脐,谐音涂徐,校长听后有些生气这个绰号,孩子们是太顽皮了,不过,孩子们对校长是尊敬的,尊敬的回报是学习用功,校长每每看到培育出来的优秀学生足以让学校及老师欣慰了。上饶市十四小学上饶市十四小学与十三小学是姐妹校,一个座落在水南街的上滩头,一个座落在下滩头,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同年代建立,丰溪河畔携手。学校原址在下滩头狭窄的民居之中,地势低洼,雨季来临就内涝,学生得涉水上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的学舍十分简陋。虽然学校与堂堂的二中为邻,但围墙内外二重天,深在民居人不识,人们似乎只有走过路过听到朗朗读书声,才感悟这也是一所学校。1997年学校重建,将二中的大操场置换出来,这个操场很大,操场上铺着野生的草坪,草坪两侧是菜地,沿着菜地的田埂,可直达丰溪河畔,以前每天早晨水南街的妇女们提着篮子到丰溪河洗洗刷刷,黄昏夜晚恋人们在丰溪河边窃窃私语,这里是个风景怡人的地方。重建后的学校改名为上饶市实验小学,如果说有不同,那么最大的不同是完全不同,学校仍与二中为邻,但一堵围墙各领春秋,随着丰溪路的变美,学校是相得益彰。图片上漂亮的校园校貌与其说是实验小学不如说是实验教育。上饶市十五小学上饶市十五小学也叫光明小学,位于城郊龙牙亭沽塘村光明大队,沽塘在王沙塘的西侧,原是有口水塘的,后因塘沽了,就叫沽塘。这个村子200年前就有了,因住民大都姓游,也叫游家,在人民公社时期沽塘大队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后改期为北门公社所属的光明大队,于是学校也叫光明小学。于此,学校是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校长是个别骨干老师是教育局委派的,其他大部分则是民办老师,即赤脚老师,身份是打工分的农民,职业是吃粉笔灰的教书匠。校长是个老资格的师范生,人们敬称他张校长,张君原曾是上饶老牌学校金龙岗小学的教导主任,到这所郊区小学任职不知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还是甘把热血献乡村?不过在张校长的治学下,学校倒是让人刮目相看了。那时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校长的工薪可以与公社书记相媲美,而赤脚老师的工资则是寒酸,一日十分工值,分值与生产队收成挂钩,充其量不过是个壮劳力的报酬罢了,不过毕竟是个斯文的职业,不必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故此当个民办老师又何妨?那时的学校是乡下,远不是现时的繁华的带湖,举目是一片田野,解放河溪水从田野间淙淙流过,城里委派来的老师早出晚归,中餐带饭食来,傍晚走读回家。当地的民办老师则是课时站在黑板前对学生娓娓而谈,课后则是担着粪桶在自留地里干活。80年代学校对面有家纸箱车间,这家车间是赣印厂办的,工人们常常到学校走访,领略一番读书的淘气,孩子们也在课间休息时分来车间看看,探索纸箱是怎么做成的?当然学校和车间都同饮一口井,那时附近没有河,浅薄的解放河太远,又没有自来水,故此大家都到这口井汲水,相处了几年,纸箱车间不知是因水土不服还是经营不善,搬回城里去了。但光明小学仍然执著地生存着,正因这份执著,光明小学是有远见的,此地现在是黄金,一泓带湖升值了,学校也是变了样。上饶市十九小学上饶市十九小学也叫龙潭小学,建于1978年,位于龙潭路深处的村舍之中,因此地有座龙潭塔,这座古塔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学校站在一座山岗上,山岗下是浙赣铁路和横南联络支线,过去教室里上课也能听到火车轰鸣的声音,而今铁路线北移,这里安静了,只有横卧的铁路静静地躺在那里,学校的对面是里安山,里安山也有一所十小,也叫五桂山小学,这里也有一座五桂塔,是清代嘉庆年间造的,塔龄比龙潭塔年轻了200岁。这就是所谓的双塔。昔日的里安山也是辉煌的,南部后勤制药厂、塑料厂、汽修厂、货场。而今工厂萧条,货场冷清,只有莹石采石场的叮叮当当的敲碎石声才隐约有一些生气。学校所在的龙潭村民先祖是由福建迁入的,姓廖的居多。因处于上饶城乡接合部,田地不断地被城建蚕食,务农改为务工了。学校的一堵围墙,围墙里飘荡着国旗,上饶市十九小学的字样意味着以上饶学堂数字排序的是末位了,上饶俚语说“落末落末,得个十六”,上饶学堂小学部就至此作为尾声吧……上饶一中上饶一中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年间,原叫上饶广信中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改称上饶信江中学。学校原在信江南岸黄金山的信江书院,上饶解放后搬迁到对岸城北的茶山寺。信江书院和茶山寺都是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一个是清代广信府最高学府,一个是唐代茶圣陆羽煮沸茶经。1960年改名叫上饶一中,并沿袭至今。学校门前是浙赣铁路,铁路小桥底下流淌着从城北山涧的解放河水,当火车经过的时候,道口值班员将栏杆落下,火车过去了又将栏杆升起,故此一中的学生看得最多的是火车,几乎每天都要目送列车南来北往。学校的西侧是繁忙的铁路地区,东边则是一派沽塘田园风光。走进校门是一座大礼堂,这座礼堂很大,可容纳全校2000名学生集会,内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等设施,图书馆藏书很多,借书是免费的,也不用办什么借书证,语文老师通常将学生自己所要借的书填写书目,然后从图书馆抱一大摞书一一分发下去。礼堂门前是人工湖,这口人工湖是师生们义务劳动挖掘的,微波荡漾的湖面给红土质地的茶山寺带来了一些灵气。礼堂的对面是食堂,食堂门前有口水井,因茶山寺离城区较远,学生中餐一般在食堂用膳,自备一个饭盒,放几把米放在饭甑里蒸,菜也是自备的,而那时食堂的饭甑硕大,可容纳近千个饭盒,中午放学铃声一响,大家肚里唱着“空城计”,耳朵听着“逛新城”蜂涌而入直奔饭甑,肚里唱着“空城计”是那时粮食定量太饿了,耳朵听着“逛新城”是那时广播室老是播放这首歌,记得歌词是这样唱的: 雪山升起的红太阳,阿爸和女儿逛新城呀,女儿在前面走哇,老汉我赶的汗呀,阿爸呀,快快走,女儿耶, 等等我…… 。惊叹的是,这么大的饭甑,这么多的饭盒子居多没有丢了饭盒饿肚子的,可见同学们的君子之风是多么温馨。有趣的是饭后在食堂饭厅捕麻雀了, 过去饶城树多,有树就有小昆虫生息,金龟子(上饶人叫金虫)、知了(上饶人叫阳遮)、蜻蜓(上饶人叫钢勾),那时麻雀是“四害”,吱吱喳喳的麻雀很多,上饶一中围墙外是沽塘村(现在已成带湖路了),村周围是一大片田野,解放河从田野中淙淙流过,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麻雀生息。食堂桌上散落不少饭粒,麻雀经不住诱惑,纷纷成群结队地飞进来觅食,孩子们见状欲歼灭之。首先埋伏在食堂附近,待麻雀群飞进去后,迅速将大食堂所有的门窗关闭,然后齐声呐喊,麻雀们大吃一惊,纷纷夺路而逃,小鸟求生的本能也是向光亮处逃,而这正是致命的,光亮处是窗户玻璃,麻雀的头再硬也没有玻璃硬,于是麻雀撞昏了头,纷纷倒地。孩子们大获全胜,将数十只麻雀用绳子串连起来,班师回朝。学校教学区分东教楼、西教楼、工字楼、理化实验室、办公楼,风格是中西式结构,校舍的通风窗口均有“烈校”的字样,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讲校史,原来烈校也是有来历的:土地革命时期,上饶是赣东北苏区,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有34000人,为了安抚烈士遗愿,解放后上饶民政部门将一中定点为烈士子弟学校。1965年印尼华侨子弟为了避难回到祖国的怀抱,也安置在一中,这些华侨学生来自印尼爪哇岛,也会说生硬的汉语,皮肤黝黑,几个月后他们就回印尼国了。东教楼西教楼是初中部,工字楼是高中部,因教学桉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楼。学制分“三三制”和“五年一贯制”二种,“三三制”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须参加中考。“五年一贯制”是整个初高中连贯,不须参加中考直升高中。1964年以前,外语通是俄语,中苏关系破裂后,学校首先在“五年一贯制”新生中试讲英语,当时的英语老师是俞丽清先生,教会学校毕业的她和蔼可亲,说一口纯正的英语,放学后和同学们一块步行回家,学生走读,老师也走读,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俞先生的父亲是辛亥革命同盟会员,故此同为民主人士的俞先生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更巧的是姐妹都在同一班级任教,姐姐俞丽津先生教数学,妹妹俞丽清先生教英语,好一朵教坛的姐妹花。理化楼的设施在当时的上饶学界是一流的,物理实验的显微镜人手一台,化学玻璃器皿试剂也很齐全,实验室是做学问的地方,很安静不得喧哗。而理化楼下的梯形教室则是喧哗的了,讲座辩论通常在这里举行,正可谓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了。学校的后面是田径场,400米的环形跑道,一字排开的篮球场,田径场边有一座简陋的是体育室,房舍是简陋,但体育器械并不简陋,篮球、足球、乒乓球、可以满足爱好体育的学生们的课后活动需要,田径场的地势很高,高出沽塘田野一个小山包,有时,一记长传足球会飞向解放河,这时唯有跑到围墙外去当一回球童。学校的后侧门是铁路新村,当然也有不少的铁路子弟也在一中读书,因为铁中没有高中部。机务段机车调度的“吆拐拐两进站了”的浙江腔口音,火车喘着粗气的隆隆声在一中的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学的景象也是壮观的,数千名学生从校门涌出,分三路分流,二路从大门铁道口的解放河两岸,家在东市的向左走,家在西市的向右走,另一路从后门铁路新村,他们一般是家在铁路、四脚亭的。那时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强,独来独往,全然不须家长接送的。走过100年的上饶一中,而今是大变样,原来的东教楼、西教楼、工字楼、实验室、礼堂、人工湖都不在了,取代的是崭新的校园。但不变是严谨的学风在发扬光大,光荣的校史在代代承传。上饶二中上饶二中很年轻,1970年才成立,原来这里是“上师附小”,校区很小仅7亩地。学校地处水南街下滩头,南与蜡纸厂为邻,北与冥虫坑相居。周边则是围绕水南上饶民居。南邻的蜡纸厂是解放初期一个上海人办的,生产“飞鸽牌”蜡纸,这铁笔蜡纸在油印机时代是很热销的,尤其是到了文革时,传单满天飞,飞鸽蜡纸是上饶的名牌产品。蜡纸厂边是个水塘,水塘有鱼也有荷藕,滩头的田园滩涂。北面的冥虫坑其实是一条注入丰溪河的水沟,水沟不免孽生蚊子,上饶人把“蚊子”叫做“冥虫”,故此落下了冥虫坑的地名。而水南街却是一条老街了,过去水南街很短,从步行桥头到现二中大门口,街两边是门板可以自由拆卸的上饶民居,白天卸下门板做生意,晚上装上门板防贼。上饶二中进行了二次扩张,一次是80年代初期,上饶县中迁居旭日后,二中升格为上饶市重点中学,将滩头的一块地征用过来作操场,操场是半开放的,并未圈入学校围墙内,只是在围墙边开了个小门,上体育课时,学生们从围墙小门列队而出,水南街的居民也堂常从此进进出出,每天早晨妇女们提着篮子到丰溪河洗洗刷刷,黄昏夜晚恋人们在丰溪河边窃窃私语。这个操场很大,操场上铺着野生的草坪,草坪两侧是菜地,沿着菜地的田埂,可直达丰溪河畔。另一次是90年代初,校园占地达100亩,教学大楼、图书馆、办公楼、科教楼、天文台、大操场等建立起来了,二中成为与一中并驾齐驱的重点中学。由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声誉的远扬,二中像一匹黑马后来居上了。学校的规模具备了国家考试的场地资格,比如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成人教育招生考试,都在一中或二中进行,那天(5月19日星期六)到二中,正巧是2007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的日子,图片的红横幅写着:上饶考区上饶二中考点。相当年,我会计师考试也是在二中通过的,不免有些触景生情。上饶十中上饶十中位于水南街,与二中一巷之隔。原是上饶汽车制造厂五七中学,简称“汽中”。1969年红旗机械厂、交通机械厂、内燃机厂三厂合并组建了上饶汽车制造厂。生产井冈山牌卡车。1983年起才改产上饶牌客车。那年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时兴学校以企业冠名,比如:上饶五中叫上饶电厂五七中学;六中叫上饶针织内衣厂五七中学;一小叫福建闽运车队五七学校等等。故此十中亦以厂冠名了。汽中的学生主要以该厂职工子女为主,也招收住在附近的水南街孩子入学。受周边划地为牢的限制,拓展空间有限,学校规模比较小。1994年7月 上饶客车厂中学改名十中,1999年7月 (客车厂中学)十中与二中合并,成为上饶二中的校中校——二中初中部。但除了周一晨会和全校开大会,一巷之隔的学生列队到二中大操场去外,其他的时候还是各自为政的,不同的是师资力量可互相调剂。上饶县中上饶县中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年间,原叫上饶广信中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改称上饶信江中学。学校原址在信江南岸黄金山的信江书院,这个信江书院是清代广信府最高学府,300多年来先后五任的上饶父母官们---知府周元镦、陈世增、康基渊、王庚言、钟世祯,继往开来,崇尚教育,苦心经营,给上饶的后人留下了“信江书院”这一文物,即使现在仍尚存钟灵台、夕秀亭、日新书屋、春风亭等遗址。上饶县中就这样背靠钟山,坐怀黄金山,与繁华的城区隔河相望,与信江河水交相辉映, 在信江书院旧址度过了80个春秋,1983年随上饶县政府西迁至新县城旭日镇。然而信州区人记住了县中,信江南岸有县中,城北茶山有一中,因当时上饶县中与上饶一中是齐名的,一是茶山寺和黄金山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二是两校都治学严谨,人才辈出。学校大门面朝信江,门面不大,但城府很深,走进县中须虔诚地亦步亦趋,几十级青石台阶,一步一个脚印,似乎是只可近观,不可仰视,也似乎诠释了做学问的浅显的道理。登上数十级台阶,蓦然回首,但见信水滔滔向西流,凸显出上饶人执著的率性。近看校舍,大树参天,掩遮着红墙青瓦的学堂,宁静而毓秀。县中正是这居高临下的地形,再往钟山一侧俯视,是一块平川,拾级而下是学校操场,这里是学校唯一可以阳光集会的地方,操场的一侧是一长溜的教室,另一侧是体育活动器材室,曾几何时,县中的篮球与一中的篮球对决在上饶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在金龙岗有一个灯光球场,球场上空安装了几排贼亮耀眼的灯光,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有阶梯式看台,可容纳观众3000人。每逢晚上有上饶一中VS上饶县中的教工队篮球比赛,篮球迷们闻讯都会来观看,因为一中化重金请来了上海籍的专业球员来当体育老师,并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县中也不甘示弱,网罗上饶的篮球精英,组成豪华阵营迎战。比赛场面很精彩,委实是上饶体育的一道篮球大餐。从学校操场的小路依山行便是钟灵台、夕秀亭、日新书屋、春风亭等遗址了,学生们怀古抚今可以回味钟灵的毓秀,回顾秀亭的夕照,温习书屋的日新,坐爱晚亭的春风。而学校白墙后面则是肃穆的纪念地---上饶纪念塔和黄道烈士墓。上饶纪念塔建于1952年,为了让上饶人民缅怀在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赣东北英雄儿女而建,这座纪念塔高25米,塔基平面49平方米。25意喻战斗的历程,49意喻上饶解放。具有严肃的政治意义。纪念塔基座四周刻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题词,表达了国家领导人对赣东北英雄儿女的“活跃跃的创造”的肯定。黄道烈士墓建于1955年,1935年5月黄道在铅山被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密派的特务暗害,原葬于河口,后安葬在福建崇安的长涧源,解放后才将黄道烈士的忠骨叶落归根。作为上饶人民骄傲的黄道烈士,每当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来此追思凭吊。1999年上饶行署在纪念塔下建了一座英雄墙,彰显了此处是肃穆的纪念地。学校后大门是崭岭头,崭岭头身后便是钟山了,这钟山娇小玲珑,略显妩媚。因“形如覆钟”而命名,海拔126米,在钟山顶远眺鸟瞰城区北岸,上饶城区的风光尽在眼底。过去摄影家欲拍饶城全景取景点就在钟山,老师也常常带领学生上钟山写生获取灵感。原来钟山顶上还有一个跨鹤台,可惜年代久远瘫塌了。只留下宋代学者陈文蔚的赞美诗句:“台距高峰最上头,登高人世个浮沤,尘嚣到此都忘尽,直欲乘风跨鹤游。”斩岭头曾是上饶县政府的驻地,当时的2路公交车就由旭日镇始发,至老县城终止,然后再由崭岭头下坡经水南街返回旭日。1976年9月老县府举迁旭日,2路公交也改道广场循环了。而今县电影院尚孤零零地空壳守望着,依稀记录着昔日的那段岁月。悠悠历史,弹指一挥间,这座铁打的县中老校园校园似乎一直与教育有缘,上饶县中学历尽沧桑在信江书院旧址度过了80个春秋,1983年上饶县中学随上饶县政府西迁至新县城旭日镇。1983年上饶县中的搬出,上饶师范接着跟进,1990年上饶师范搬迁到罗桥公路去了。教育学院又驻进来。频繁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愧为是风水宝地!现在这里是二块牌子,一块牌子是“上饶市文化局”,另一块牌子是“世龙中学”,想必不是通常说的“二块牌子,二套人马”。因文化局是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世龙中学是民办学校。上饶县中从上饶老城走出,落户旭日也有24年了,而今前门挂着“信江书院”的牌匾,后门挂着“文化局”的招牌,总之都与文化教育有关,不过上饶县中在此度过的80年却更让人们怀念。上饶铁中上饶铁中的前身是南昌铁路局上饶铁路职工子弟学校,早在1935年的抗战时期上饶就有火车站了,并于1936年成立了上饶机务段,承担蒸汽机车的维护修理,为客车货车运输提供动力。1942年办起了上饶铁路小学.上饶解放后相继成立了上饶铁路工务段、建筑段、电务段、水电领工区、材料厂、铁路医院、铁路工人俱乐部、铁路供应站、铁路食堂等部门,承担铁路的辅助生产及后勤生活。铁路职工大多是来自浙江金华、衢县、诸暨、杭州一线。为了使铁路职工子弟就近上学,1949年成立了上饶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当时的学校只有小学部,所以也叫上饶铁路小学,学校东靠上饶一中西侧门,原来铁路学校没有中学部,学生小学毕业后也有到一中读书的。1957年,铁路为了满足职工子弟上学的需要,成立了上饶铁路中学。学校性质仍属铁路子弟学校,由南昌铁路局管辖。2004年1月,铁路改制,南昌铁路局将上饶铁中整体移交给上饶市教育局接管,故此上饶铁中也有50年的历史了。上饶铁中的历史一度是骄傲的,因在计划经济年代,她是铁老大的属下,学校编制是铁路的,老师的身份是铁路的,学校的设施是铁路的,待遇也是享受铁路的。当然学校也为铁路事业作出了贡献,她们应当享有曾经的辉煌。上饶铁中的学生一度是荣耀的,其个性一般豪爽兼带优越感,这与生活的环境有关,籍贯是浙江,生活在上饶,操一口吴侬软语的铁路腔,铁路话很好懂,也很好听,带江浙口音,在语系上与上饶方言是同宗的,当然他们也会说上饶话,与上饶人对话说上饶话,与铁路人对话说铁路话,这很有用场,比如在计划经济年代,你到铁路供应站买东西,尤其是紧缺的物资肥皂,那时上饶城区要凭票供应,铁路凭借于条线的优势敞开供应,操一口铁路腔,售货员以为你是铁路职工子弟,问也不问说卖给你。到铁路澡堂洗澡,一口铁路腔就是通行证。上饶人与铁路是有着浓厚的感情的,浙赣铁路是上饶的天赐交通,每当夜深人静,住在城内的人们侧耳听着有节奏的“咣当咣当”机车声进入梦乡,一中的学生听惯了机务段高音喇叭的调度机车声:吆拐拐俩进十道,俩俩三三进站了……上饶铁路是个密集的大居民聚集区,光居委会就有5个,以铁路新村不同的地段划分铁一、铁二、铁三、铁四、铁五,铁路新村归铁路管,铁路的路名也很特殊,围绕螺丝山,分别叫一路、二路、六路……那时的铁路职工宿舍一般是一层的平房,每幢房屋标注着“铁××号”的字样,螺丝山则是个高地,山上面筑建着错落有致的房屋,很有地方特色。上饶铁中与一中是近邻,二校关系很和谐,其实很多的铁路职工子弟也是从一中毕业的。2002年,上饶铁中与一中联手办学,优势互补,并将学校搬迁到庆丰路。成为上饶拥有为数不多的高中部学校。而今上饶铁路北移到灵溪,铁路新村冷寂了许多,又讯铁路新村大改造正在实施中,昔日的一切将成为上饶人的历史回忆……怀素狂草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南小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