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房东蒋先生 电影现状

热门推荐:
房东蒋先生(2004)
来自北京的女记者贸然闯进了老宅,她发现这里弥漫着她不能渗透的谜。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横店杯”纪录片评选大奖(金奖)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年度纪录片评选二等奖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
来自北京的女记者贸然闯进了老宅,她发现这里弥漫着她不能渗透的谜。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横店杯”纪录片评选大奖(金奖)200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年度纪录片评选二等奖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国际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铜奖梁子非洲摄影作品展
生活在印度西部的吉普赛一家人&&梁子摄影
来源:&&日16:12
梁子:北京人。
16岁当兵。
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中国对越作战,我军唯一一名战地女摄影师,荣立二等功。
自2000年至今,15年来先后10次独自去非洲。
莱索托、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喀麦隆、布隆迪、卢旺达、刚果(金)、刚果(布)、南苏丹、乌干达、博茨瓦纳、肯尼亚、加纳等非洲国家
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
2003年2月和2009年 7月,先后独自前往阿富汗,拍摄了《跳舞吧,波尔卡》、《揭开心灵的面纱》《祝福你,阿富汗!》纪录片,主要反映塔利班政权之后,阿富汗妇女所发生的变化。
2009年11月,进入阿富汗坎大哈北约基地采访,也是第一位进入驻阿富汗北约军营的中国女摄影师。
1999年10月,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举办个人摄影展览。
1999年出版《一本打开的日记》
2001年出版《独闯非洲高山王国――一个中国女摄影师在黑人村落的生存纪实》
拍摄了4集电视纪录片《非洲并不太远》(africa right here)。
2003年出版《西非丛林的家――我与塞拉利昂曼迪人 》
2005年出版《红海大漠》
2009年出版《我的非洲部落》
2012年出版《非洲十年》
2014年出版《你是尘埃,也是光――面纱下的阿富汗》
纪录片《房东蒋先生》分别获得中国电视学会年度最佳电视纪录片大奖(金奖),2004年韩国EBS国际纪录片节大奖(金奖),2006年第二届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国际电视节铜奖。
此片先后被第49届爱尔兰科克电影节(Cork Film Festival)、第47届德国“莱比西”国际纪录片节(Leipzig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美国INPUT电视节(International Public TV Conference)、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节选作为特选纪录片展播。
《远非生动》―非洲妇女儿童-获2012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赛,社会类 金奖
2014年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摄影金路奖获得者
2013年、2014年参加北京首届和第二届国际摄影周摄影作品展
奥林巴斯认证的中国第一批OGPS专业摄影师,
奥林巴斯影像文化传播大使。
2002年《好主妇》杂志,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10位女性之一
2008年当选英国《TIME OUT》杂志创刊40周年,中国40位人物之一。
2009年被评为搜狐年度旅游达人
2011年旅游卫视首届行者户外影像节,荣获2011年最有影响力年度人物大奖。
2011年当选为最具幸福力15位女性人物之一。
2012年荣获《户外探险》中国第六届金犀牛户外影像大奖
2012年当选为十大正能量女性人物
2013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当代徐霞客”人物
年,澳大利亚北领地中国旅游亲善大使。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
中国纪录片女导演协会理事
中国探险协会理事。
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理事&
(此作品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提供,不经允许,请勿转载!)
(责编:李方(实习)、单芳)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图片新闻排行榜
12345678910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支  持:
白条分期: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出画的情境:中国新派纪录片人访谈录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 36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0开
  条形码: 5
  尺寸: 21 x 14.5 x 1.3 cm
  重量: 358 g
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
  刘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副教授,博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秘书长。 1987年获武汉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南财经大学新闻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任报纸杂志记者电视专题栏目和纪录片的撰稿、记者、编导、主持人,有多年的媒体实践经历。 主要研究方向:纪录片史论及创作、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新闻理论及业务。学术专著:《电视节目主持人》、《盛名之下——名人笔下的讹误》(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电视语体初探》、《论新闻的语义模糊》、《并非只是一朵新胸花——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纪录片:在影像纪实的断点处转弯》、《与心绪共生共进的纪录——兼论张以庆的纪录片作品形态》等。 自2004年起,在《》连续刊发“中国新派纪录片人访谈”系列。多家网站为此访谈开设了相关专栏。
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
  越来越多的实践需要表明,仅仅只有“纪实”的创作手法是无法“独自担当”起纪录片的“表意”任务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融合着人类文明记忆的历史史实,那些在另一时空下发生的、影像难以捕捉得到自然与社会的事实,那些盘桓在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心绪里的意识存在……与“眼前”的一切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因此,纪录片——这种“对现实进行表达”的影片,似乎不该“遗忘”了这么一大片生活现实的景观! 而这些景观,只有通过应用“虚构”的表意手段才能够被呈现在影像中。
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
   序一 l
   序二 影视艺术理论迈向美学层级
  ——读《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5
  绪章 一个半岛似的虚构概念 1
  第一节 纪录片的“虚构转向” 2
  第二节 纪录片的虚构之影像表意 17
  第三节 研究的路径与现状 22
  上篇 本位的视阈
  第一章 影像表意的研究背景 30
  第一节 在语言学转向中影像成为意义 30
  第二节 影像功能的不同认知 33
  第三节 影像成为一种意义:研究的价值与特征 43
  第二章 纪录片的虚构:影像表意的内涵 48
  第一节 在影像的呈现中表达意义 48
  第二节 在观者的体认中获得意义 51
  第三节 影像表意的不同媒介特质 54
  第三章 纪录片的虚构:表意生成的形态与特性 62
  第一节 纪录片的三种基本类型 62
  第二节 虚构的表意:在纪实的断点处生成 69
  第三节 纪录片虚构表意的功能特性 73
  中篇 历时的视阈
  第四章 纪录片的虚构:影像的初萌语境 84
  第一节 影像媒介与自然物 84
  第二节 影像复现与表意功能的实验与应用 87
  第三节 非虚构与虚构的滥觞 92
  第五章 纪录片的虚构:观念的生成语境 98
  第一节 弗拉哈迪时代:虚构与纪实浑然共生 99
  第二节 真实电影时代:虚构与纪实自觉分离 106
  第三节 新纪录片时代:虚构与纪实复合 108
  第六章 纪录片的虚构:中国的衍生语境 111
  第一节 纪录与虚构的依存 112
  第二节 纪录与虚构的误解 120
  第三节 虚构表意策略的应用 124
  下篇 共时的视阈
  第七章 纪录片的虚构:与其他虚构表意形态的异同 130
  第一节 纪录片化的“故事片”与故事片化的“纪录片” 130
  第二节 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虚构表意 141
  第三节 在栏目化节目中的虚构表意 147
  第八章 造型风格的表现(上):情景的再现 153
  第一节 纪存生命的形态 154
  第二节 延展时空的再现 159
  第三节 构建叙事的框架 164
  第九章 造型风格的表现(下):思辨的重构和心绪的呈现 169
  第一节 思辨的重构 170
  第二节 心绪的呈现 176
  个案研究 中国新派纪录片人系列访谈
  《幼儿园》:一种审视的方式
  ——纪录片编导张以庆访谈 190
  《老宅2003》:让自己的语言生长
  ——纪录片编导李汝建访谈 213
  :在个性的舒展中呈现
  ——纪录片自由创作者梁子访谈 237
  《雾谷》:只为推开一扇窗
  ——纪录片编导周岳军访谈 261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剧情框架中的生命纪录
  ——纪录片编导访谈 280
  《梦游》:弥散着荒诞的世像
  ——纪录片编导访谈 300
  《》:直抵心灵的情绪穿越
  ——纪录片编导杨蕊访谈 323
  参考文献 344
  后记 357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17:3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蒋先生的爱与怕
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知道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你如何评价蒋先生,有一条应该是肯定的——典型上海人。证据不计其数。
  
  他住那么大一栋宅子,终身不娶,原因,居然是怕老婆觉得空房间多,让亲戚搬来住,把宅子变“村子”。他不乐意。蒋母曾经接蒋先生的叔叔来住,后来她带女儿迁居香港,文革中,蒋先生和叔叔统统被扫地出门。1984年老宅归还时,他拒绝了叔叔再度入住的请求。理由是叔叔有孩子,孩子生孩子,这一大帮人必然会占据老宅,他则被挤到边缘。
  
  乍一看,蒋先生好精明啊,精明到绝情。上海人不就如此吗?不仅绝别人的情,还绝自己的情。有一次蒋先生感叹,守着个大房子的代价是失去了家庭温暖。梁子问他后不后悔?他答:“你以为家庭温暖是永久的啊?老婆跟你离婚呢?她生重病呢?你生病她跑了呢?”
  
  这的确精明,亦算绝情,却是可以理解的精明与绝情。如果你懂得那一代上海人的“怕”。由于导演梁子是北京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深,这一点并没能很好地呈现。
  
  例如,在被红卫兵赶出老宅子的那18年,蒋先生栖身何处,片中并未交代。我们不妨揣测。那或许是石库门,房间在原先的基础上被细碎地分割,几户人家合住,楼道狭窄且拥挤,没抽水马桶,公共厕所置于弄堂口,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下,个人隐私是谈不上的。邻里共用一个“灶披间”,你烧什么别人都知道;门墙单薄,说话大些声对过就能听闻。总之,你的饮食起居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无秘密可言。
  
  但蒋先生恰恰是需要空间的。片子一开头就说他是“怪老头”,梁子也花了大篇幅表现他的“怪”。他用心地切方腿肉,拿吐司面包卷起,细嚼慢咽;他爱喝咖啡,可鄙视速溶的,而要亲手煮咖啡;雨天,他穿着雨衣还戴个头套,避免头发湿乱……透过镜头,我们发现他切方腿的动作熟练,咖啡能煮得不带泡沫,连吸烟的姿态也颇有腔调。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蒋先生从无一丝刻意,显然是长期熏陶的结果,渗透其成长环境。
  
  有趣的是,这些动作被导演视作“怪”,有意用镜头呈现,还流露出对抗、质疑的味道。说真的我也觉得“怪”,因为如今极少人会如此生活,蒋先生属于传说中的“老克勒”,难得亲见。仔细想想,这份“怪感”源自历史断裂处。1949年后,红色风暴席卷这座“罪恶之城”,股市被取缔,“投机”商遭清洗,随后是公私合营、统购统销、三反五反……资本家阶层被彻底铲除,小资产阶级情调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踩到脚底,永世不得翻身。
  
  起初,蒋先生尚能“躲进老宅成一统”,偷偷摸摸地维持小资生活。可一旦迁离,被迫和许多人家“杂居”,他的另类就无处躲藏了。要么,忍受群众的围观、批判;要么,收起优雅,泯然众人。无论作何选择,那段岁月于蒋先生而言,必定暗淡无光、苦不堪言。难怪他鲜少提及。
  
  重新拥有老宅子后,我揣测,他忧喜交加。他真怕了,害怕那种透明而粗糙的生活。他决定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他既不想展览给谁看,任何人也别想插一脚,亲戚、老婆都不行,哪怕为此成孤家寡人。有些极端吗?确实。但当你侥幸从国家机器中逃脱,能不百倍地珍视这失而复得的自由吗?往后二十年,蒋先生守护的其实正是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
  
  这种守护未必具有清晰的意识。如果你问蒋先生:自由是什么?他八成答非所问。他守护,因为直觉和经验告诉他,必须这样。这种守护也很卑微。我们看到,提起往事,蒋先生语调平静,不见怨念。而面对拆迁,做了“钉子户”他也不出恶声,搞烦了就去朋友家躲清闲。他只是说“不”,轻声但坚定。
  
  如果你读懂了蒋先生的淡定和坚定,便读懂了上海人骨子里的某种特质。他们不跟暴政死磕,亦唯唯诺诺,却总是屡教不改地偷偷藏起一些往日的生活方式。
  
  可惜,历史毕竟被人为拗断了,很多东西已彻底流失,往者不可谏。例如精致。近些年“老上海”成了怀旧热衷的对象,老上海的大户人家也成了“精致”的象征,为新贵们所模仿。讲述上海新贵生活的书我看过些,此类人我也亲见过。他们住别墅,经常一副园丁打扮收拾花草,也品红酒、打高尔夫、开游艇,却似乎缺了点什么。蒋先生让我明白他们缺了些什么——审美。
  
  审美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如何经营这个世界。它与奢华无关,而孕育于细节。蒋先生话不多,却心思细腻,片中梁子说:“早晨当我出门工作的时候,他总会提前替我准备好午饭,晚上还会为我烧红茶,泡热水袋。”他爱看窗外的树,令人惊讶的是,他曾点过开花时有多少花骨朵。我想,只有完全沉浸于美的事物,你才有那份耐心和闲心。
  
  以这样的眼光打量,生活里处处是美——用棒子把一管耗尽的牙膏从都压到尾,榨干其所有;用同样的棒子“洗”衣服;去锦沧文华吃顿饭,花几百块;记录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和次数……它们美,因顺其自然,润物细无声。梁子笑这是“小资产阶级”,蒋先生只“辩论”过一次。真正的生活是无需辩论的,不是吗?
  
  片子尾声,梁子买了个大蛋糕,看了眼包装盒上的绳子,他就嘟嚷:“扎的人没有水平嘛!”果然,他半天没解开。新贵们买得起贵十几倍的蛋糕,却复制不来这眼力。所以说,老克勒不是轻易能炼成的。
  
  但老克勒终究将绝版。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前的残照,勉强熬过了历史的裂缝,也难免黯淡、消逝。蒋先生的老宅子还是拆掉了。即便能保留又怎样呢?去年为做报道,我跑了几处老建筑。进去时历史感汹涌澎湃,出来,满城喧嚣砸来,我有种恍如隔世之感。或许,还是拆了好?镜头的最后蒋先生恋恋不舍地离开,临走前反身锁上门。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分享到微信
  只是怕另一个自己永无定居之所
  “精明到绝情,不仅绝别人的情,还绝自己的情。”
  蒋先生有腔调的,不是gay吗?
  如果你读懂了蒋先生的淡定和坚定,便读懂了上海人骨子里的某种特质。他们不跟暴政死磕,亦唯唯诺诺,却总是屡教不改地偷偷藏起一些往日的生活方式。 ——这句话经典。描述到位。而且非上海人是看不懂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最酸楚的地方是:他说革命革到头了。。。第二天房子就要被拆了。然后他说自己什么也没想,但晚上就是没睡着。。。他问梁子中国人有时候分布清楚前和后。。。还有就是他老爹35年后从香港寄过来的一份房屋委托书。。。他说都来晚了,他也不需要了。。。
  中国式的拆迁……
  大概是十年前的纪录片,现在回味起来还是蛮有味道!蒋先生活在一个曾经被粗暴打断,而今再难回复的生活方式里自得其乐,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能很多人是不能理解他的,但是他才无所谓呢。
  哪里有看?
   里面有这个电影,很有味道的一个片。
  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旁白讲述蒋先生送母亲和妹妹去车站才知道她们要去美国,豁然发现自己被孤独地留下来了,然后他生气地没有道别就走了,之后母亲来信叫他去美国探亲他也没去,一生都不曾踏出过他狭小的生活范围。文革抄家,他走出房子后,18年间没有再回去过,甚至即使要走过巨鹿路也宁愿绕道而行。这与他在结尾处说拆了之后就再也不回这该死的地方呼应起来,他的倔强与执拗体现的是上海人在精明外表下的更深层次的性情。
  不管怎么说 我喜欢上海人所谓的“精明”和“小资产阶级”。
  北方的粗糙和庞大以及不注意细节总是扑面而来让人窒息。
  
  事情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其实这片子多少有些把真实的"蒋先生们"描画得有些矫情。。。。生活中,他们更普通的对待自己的内心需求,很固执。很难表面化的表现。
  写的真好
  已经把内在原因解释到了 写得好精辟- “害怕那种透明而粗糙的生活”
  只有完全沉浸于美的事物,你才有那份耐心和闲心
  这部片子很打动我,我后来才醒悟原来这个片子体现的是个人自由价值以及一个男人对这种价值的爱
  &但当你侥幸从国家机器中逃脱,能不百倍地珍视这失而复得的自由吗?&
  不光是上海,北京四合院的主人们不也是一样吗
   审美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如何经营这个世界。它与奢华无关,而孕育于细节。
  他守着的不是财产
    和精明无关
  写的真好,住过14年的石库门,棚户区老房子,深有感触。
干超 / 梁子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东蒋先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