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qq视频录下来将这段视频下载下来!跪求?isappinstalled=1

  戒欺  为了表述自己“普度众生、治病救人”的思想,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内外,共挂起了 50多块招牌、楹联、匾额等。当然了,这些东西都是挂向外面,给那些顾客看的,唯有一块“戒欺”,是朝向里面,是给胡雪岩自己看的。  为了再次表述自己的思想,胡雪岩特意亲作跋文,以作解释: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可见,这番话是创始人胡雪岩对胡庆余堂经营者的谆谆告诫,也是胡庆余堂制药的铁定规则,更是胡庆余堂称雄制药界的原因所在。  如今沧海桑田,不知不觉已过百年,胡庆堂的“戒欺”信条,却依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其内部两大最为坚实的支柱,“采办务真”和“修制务精”。这些不仅指药物不能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在购买原材料的渠道上,更要药材地道、真材实料,严格控制原料的品质,不得有一点的差错;除此之外,在制作药材的过程中,更要精工细作、讲究工序,严格遵守工艺流程,绝不许偷工减料。  那么,胡雪岩要做什么事情,才能让消费者们相信,他的药凭什么是“真不二价”,绝对是“戒欺”的呢?  胡雪岩的经营手段四:广告效应。  现在要做广告,都请大明星,这叫明星效应。胡雪岩也请明星,但他请的明星不是人,而是一只鹿,一只活生生的鹿。  直到现在,胡庆余堂都有一种药,叫作“全鹿丸”。这种药有补肾填精、益气培元的奇效,需要的朋友可以考虑考虑。  每到制作这种药的时候,胡雪岩就会让伙计穿上工作服,抬上一头活鹿,扛着一块写有“本堂谨则某年某月某日,虔诚修和大补全鹿丸”的广告牌,敲锣打鼓地游街示众一圈,然后回来当众宰杀。  这么一来,全杭州的人都知道,人家胡雪岩的药绝对是真材实料,都是货真价实、现杀现用,从来不用已经死了的牲畜。不像现在的某些商家,那广告看着挺好,拿到手里后却发现,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胡雪岩的经营手段五:召回制度。除了原料真实透明外,现在企业为了招揽顾客,很多商家都会承诺,假一赔十,几年质保,几年保换什么的。但是在清朝,这可是一个时髦的词汇,甚至可以说,就是胡雪岩发明了这种制度。要知道,在当时各种法律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胡雪岩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这种主张,绝对是不易。为了体现这种召回制度,胡雪岩在胡庆余堂的门口放了一个大香炉,这个  香炉既不烧香,也不做饭,这是干什么用的呢?烧药。胡雪岩这么做,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凡是在我这里买的药,您要是觉得不好,觉得质量有问题,没关系,拿回来,我们胡庆余堂也不留,直接扔到香炉里烧了它,我们再给您重新配,并且加倍赔偿。您说,有这么一个制度,胡庆余堂在消费者心中,它的口碑能不高吗,它能不生意兴隆吗?  胡雪岩的经营手段六:彰显尊荣。产品有了,质量没问题了,广告也收到成效了,作为一个企业,就差一样东西了,什么呢?尊贵的气派。您东西再好,店面就是一个小作坊,客商照旧扭头就跑,反之,如果你店面够大,够雄伟,哪怕东西次点,也会有人买,这就是所谓的气场。  要说这胡庆余堂,那真是富丽堂皇、气势雄伟。白墙黑瓦,雕梁画栋,整个院落,就像一只仙鹤一样,坐落在吴山的脚下。据说,这个雄伟的胡庆余堂,胡雪岩花了整整三十万两白银,这还不算,胡雪岩还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这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搞来这些建筑胡庆余堂的木材。要知道,这些木材不是胡雪岩采购来的,而是偷偷摸摸从慈禧太后那里拿来的。这在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事情,皇家的木料,给你盖了私家房屋,这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您,这件事情绝对是真的,而且这中间还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光绪皇帝算计自己的亲爸爸。事情是这样的,话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咸丰皇帝驾崩避暑山庄,慈禧发动政变,成功垂帘听政掌握政权。但是,在熬死一个皇帝后,第二个小皇帝光绪也渐渐长大了,他也想执掌朝政,但是慈禧太后不肯放权,这样矛盾不就产生了吗?  到了最后,光绪皇帝想了一个馊主意,他跟慈禧说:“您天天管理国家辛苦了,我呀,想了一个招,让您享享清福,我打算给您重修圆明园。”  慈禧一听,这是好事呀,难得你一片孝心,准了。  圣旨一下,光绪立刻开始张罗,收集木材,选择图纸,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还天天和慈禧商量方案,整得慈禧也没工夫管理朝政了,只能天天盯着园林的进展情况,堂堂大清的皇太后成了一个包工头。  过了一段时间,慈禧发现不对,我这天天忙着造园林,那朝政怎么办呀。派人一打听,合着自己这边造园子,那边光绪都开始管理朝政了。我这是中了光绪皇帝的调虎离山之计呀。盛怒之下的慈禧立刻下旨,圆明园不修了,建筑材料我也不要了,光绪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我呀,继续把持朝政。  圣旨一下,这些木头就扔那儿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管理的官员就想卖了挣点儿钱,经过一系列暗箱操作后,这些木头就到了胡雪岩的手里,胡雪岩也没有浪费,全拿去修了自己的园子了。  咱们要是去了胡庆余堂,一定要摸摸这些木头,虽然它们不是最高等级的金丝楠木,但是这些木头也大有来头,这种木头,叫作“铁超木”。  字面解释,据说这种木头的硬度非常高,比铁还有坚固,要是把这种木头放水里,普通的木头肯定浮起来,这种木头就直接沉入水底了。这要是拿来当门,两扇门一关,比现在的防盗门还管用。只是难为了装修队,为什么呀?据说太坚固了,普通的钉子都钉不进去。可惜这种木头,在中国已经绝种了,据说只有现在的缅甸那种人烟稀少的地方,还可能有这种木材的踪影。  从胡庆余堂建成至今,如今一百三十多年的风吹雨淋,时代变迁,这些铁超木依旧完好如初,它们共同保护着这座中国最完好的国药字号,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业古建筑群。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虽然胡雪岩修建这座雄伟的胡庆余堂,更多的是为了他自己,为了他自己的后世子孙,但是事实证明,胡雪岩开设的这家药店,因为讲诚信,表里如一,所以治好了很多杭州百姓的病。  从那以后,只要人们谈论起这件事情,谈论起胡雪岩的那家药店,都会尊称他为胡先生、胡大侠、胡大善人,即便胡雪岩死了很久后,人们依旧会提起胡雪岩,提起他的那家药店,依旧赞不绝口、有口皆碑。  要知道,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创造了多少财富,干了多少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在他死后,人们依旧会怀念他,赞美他,从心头里说一声:“这是一个好人。”  只有这句话,才是对胡雪岩一生最大的评价。  当然了,就在胡雪岩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志得意满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朵硕大无比的乌云,已经悄悄地笼罩在了他的头上,并且让他五雷轰顶,最后身败名裂,一死了之。  那么,这又是一朵什么样的乌云,胡雪岩又是怎么招惹上它的呢?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京城说书匠 801楼
09:10  戒欺  为了表述自己“普度众生、治病救人”的思想,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内外,共挂起了 50多块招牌、楹联、匾额等。当然了,这些东西都是挂向外面,给那些顾客看的,唯有一块“戒欺”,是朝向里面,是给胡雪岩自己看的。  为了再次表述自己的思想,胡雪岩特意亲作跋文,以作解释: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可见,这番话是创始人……  -----------------------------  顶,楼主辛苦,百忙之中的忙作!  
  @京城说书匠 219楼
12:46  -----------------------------废话不要太多,重要的说几句就好,不要太夸张,最好适当标明某句话的出处。不要受当年明月影响,写出自己的风格。  
  @xcgzyj 617楼
08:10  曾、左不是师生关系吧!  -----------------------------
前文书不是说了,左是曾的师兄,按麓崧书院时排的  
  @xcgzyj
08:10  曾、左不是师生关系吧!  -----------------------------  @震哲张
16:53:46  前文书不是说了,左是曾的师兄,按麓崧书院时排的  -----------------------------  曾年长一岁左,如果按入道先后来说,左可以是曾的师兄,或反之,但怎么也论不出师生呀?
  第二十六章 “谨言”的重要性  慈安之死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后,如今的胡雪岩,他由钱庄起家,设典当、倒生丝、贩军火、建药店,可以这么说,当时最赚钱的生意,胡雪岩几乎全部垄断了。  据说,胡雪岩的生意达到巅峰时,他坐拥两千万两白银(也有文献说是三千万两白银),还有数不清的店面,上万亩的良田,外加“杭州十三钗”左右陪伴。  而在事业方面,在左宗棠的帮助下,胡雪岩掌握大清四省赋税,授予二品顶戴,赏赐黄马褂,并赐紫禁城骑马的特权。毫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的胡雪岩,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无限的财富,他的人生已经到了顶点。  再看左宗棠,在胡雪岩的帮助下,他顺利收复新疆,建立了盖世之功,被朝廷授予二等侯,地位在李鸿章之上,仅次于已经病逝的曾国藩。朝廷更加封他为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军机处行走。毫不夸张地说,虽然清朝没有“宰相”这个官职,但是左宗棠的地位和权力,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  之上了,他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殊不知,当左宗棠与胡雪岩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历史也就该跟他们说拜拜了。  而他们事业开始下滑的原因,则是源于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大清的两宫皇太后之一,东宫太后慈安。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东宫太后慈安突然病逝,死因不明,享年四十四岁。  慈安太后的死,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关于她的真正死因,后世那些热衷于挖人隐私的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却出奇的统一。  他们认为,慈安太后的死,是一宗谋杀案,而凶手就是慈禧。  原来,在咸丰皇帝的所有老婆中,慈安是他的皇后,按照现在的说法,人家是正室;而慈禧是一个贵妃,所以她是一个侧室。按理来说,侧室与正室,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只能以奴婢相称,但是在咸丰所有的老婆中,只有慈禧肚子争气,她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  后来,咸丰驾崩,同治登基,母以子贵,慈禧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太后,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但是,慈禧毕竟是侧室出身,所以从名分上,她还是矮了慈安半头。  从那以后,虽然慈禧想有一番作为,无奈上面有一个顶头上司,还得和别的女人共享一个儿子,权力斗争中也会授人把柄(两宫太后必须一起盖章,否则不算数),这些都会让慈禧耿耿于怀,甚至无法释怀,但是光凭这几点,慈禧还不至于动起杀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慈禧太后必须杀死慈安,才能解自己心头之恨呢?  原来,咸丰在临死前知道,慈禧这个女人精明能干、喜欢揽权,如果自己死后,慈禧骄纵不法,祸乱朝纲,那麻烦就大了。而同样有这种忧虑的人,就是当时的“八大辅政大臣”之首的肃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除去未来的竞争对手,肃顺就深夜面见咸丰皇帝,劝其行“钩弋夫人”的故事,解除这个心腹大患。
  李鸿章应该是一等侯爵,位在左之上
  赞一个! /m/post-no05-.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所谓钩弋夫人,她是汉武帝的一名宠妃,在汉武帝六十三岁的时候,钩弋夫人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弗陵,也就是未来的汉昭帝。后来,汉武帝晚年多病,他看着这些不成器的儿子,在几经考虑后,决定传位给幼子刘弗陵,而为了防止子弱母强,汉武帝就狠心地把钩弋夫人杀死了,彻底解决了这个后患。  据说,汉武帝在诛杀了钩弋夫人后,他曾经自嘲道:“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  现在想想,汉武帝是何等的英明神武。  可惜的是,咸丰皇帝毕竟不是汉武帝,不管是喜欢慈禧也好,还是没有汉武帝那副铁石心肠也罢,到了最后,咸丰皇帝愣是没有狠下心来,他不仅放了慈禧一马,还成就了她未来独断朝纲四十多年的辉煌伟业。  但是,虽然咸丰皇帝没有诛杀慈禧,但是他还是留下了补救措施,据说,咸丰皇帝单独面见了慈安太后,并秘密授予了慈安一道谕旨,上面的大意是:如果慈禧这个娘们敢胡作非为,你就替我搞死她。  要知道,慈安的这封书信,那就是斩杀慈禧的尚方宝剑,慈禧还怎么睡得着呢?  但是,对于这封书信,慈安却秘密地保留着,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当然也包括自己最好的姐妹慈禧。  就这样,如今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双方一直相安无事,但是在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时,已经四十六岁的慈禧突然重病不起,御医们对此病也无能为力,他们甚至开出了病危通知书,礼部甚至开始筹备葬礼了。  在这种大家都放弃的情况下,唯有慈安太后不抛弃、不放弃,她不仅天天来看望慈禧的病情,而且还花费重金,遍寻天下名医,只要你们能够救好慈禧的命,慈安甚至不惜“与之分土”。  就这样,在慈安太后的细心照顾下,慈禧太后终于转危为安,她生生地从鬼门关走了回来。看见自己的好姐妹重回人间,宅心仁厚的慈安太后发自内心地高兴,为了庆祝慈禧劫后余生,慈安太后就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好好地普天同庆一下。  在这次宴会上,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太高兴了,她们还喝了很多的酒,并回忆起了很多的往事。回想这风风雨雨的二十年,昔日寄人篱下、相濡以沫的岁月历历在目,而今差点阴阳两隔、永不再见,这其中的种种滋味,只有这两位当事人才能细细体会吧。  最后,在酒精的作用下,这姐妹俩说到了伤心之处,大家相互流涕,互为擦泪,就在这个时候,慈安太后突然说道:“如今咱们都老了,追随先帝的日子估计也不会太远了,咱们也相处了二十多年了,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争执,以后也会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吧,所以先帝留给我的东西,我看也用不着了,只怕被后世那些嘴碎的史官看见,拿来挑拨离间、乱改历史吧,所以我还是烧了为好。”  说完,慈安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并递到了慈禧手中,慈禧打开一看后,她立刻脸色大变,且全身颤抖不已。原来这封书信,正是咸丰皇帝写的那封催命符。  等待慈禧看完后,慈安可没有说什么,她只是伸手取回,然后将这封信放在烛台上,烧毁了。  看着这封燃烧的信件,慈安太后的心放下来了,从此以后,我们姐妹终于可以和平共处了;而慈安根本不知道,看着这封燃烧的信件,慈禧太后的心却彻底提上来了:真的就这样烧毁了,还是说,这只是其中的一封,为了敲山震虎,给我一个教训……  从此以后,只要慈禧一看见慈安,她就会全身颤抖、芒刺在背一般,总觉得慈安就是自己的催命鬼,所以到了最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九,她派李莲英给慈安送去了一盘松仁百花蛋糕,而慈安仅仅吃了三块,就突然一病不起,随后就离奇仙逝了。  可见,这世间最毒的东西,还真是“妇人心”,呜呼哀哉……
  @京城说书匠
10:27:29  所谓钩弋夫人,她是汉武帝的一名宠妃,在汉武帝六十三岁的时候,钩弋夫人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弗陵,也就是未来的汉昭帝。后来,汉武帝晚年多病,他看着这些不成器的儿子,在几经考虑后,决定传位给幼子刘弗陵,而为了防止子弱母强,汉武帝就狠心地把钩弋夫人杀死了,彻底解决了这个后患。  据说,汉武帝在诛杀了钩弋夫人后,他曾经自嘲道:“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  ......  -----------------------------  所以说,慈禧才会被人抛棺晒尸,这是她应得下场!
  mark  
  成也靠山,败也靠山  傍着左宗棠这棵大树,胡雪岩的生意一飞冲天,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胡雪岩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也是从左宗棠败落开始的。如果左宗棠不倒台,胡雪岩也不会那么快出问题,最后一败涂地。  那么,左宗棠为什么会垮台呢?难道慈安太后突然逝世是左宗棠密谋指使的?  实际上,慈安太后的突然仙逝,跟左宗棠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件事情充其量就是一个引子,而左宗棠垮台的真正导火索,则源于他自己的那张破嘴。  咱们前面说过,左宗棠就是一头倔驴,不仅性格火暴,而且还喜欢夸夸其谈。更可气的是,左宗棠还特别喜欢骂人,天天不是你这不行,那也不好,当年把好好的军机处搞得骂声不断,唾沫星子满天飞。  左宗棠这么一搞,军机处的其他员工根本没法办公,很多人对此都十分苦恼,再加上一个从中挑拨离间的李鸿章,即使慈安太后不死,左宗棠也一定会被他们挤走。  就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传来了东太后突然仙逝的消息。听到这件事情后,这个口无遮拦、毫无顾忌的左宗棠,他直接说了一句别人打死也不敢说的话:“不应该呀,东太后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驾崩了,这绝不是正常死亡,咱们应该好好地调查调查。”  大错就此铸成……  左宗棠的这番胡说八道的言论,立刻被李鸿章传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一听,当时就雷霆大怒、七窍生烟。  要知道,左宗棠身为军机大臣,而且还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这种话,这太不合时宜了。按照慈禧的想法,东太后慈安明明是病死的,你非说她死得蹊跷,这就是在怀疑我呀,今天要是不办了你,满朝文武会怎么想?难道真是我害死了慈安太后吗?  这个问题,完全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怎么解释也没有用,而且中国人有一个流传千年的好习惯,你越解释,就越是在掩饰,所以根本没法谈。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李鸿章的挑拨离间和全体军机处同僚的排挤下,慈禧太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就把左宗棠调离北京了。而咱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也不管你有多大的背景,也不管你是什么能人异士,只要你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就会慢慢地被边缘化,最后一起走向同一个结局:完蛋,且从无例外。  还记得我先前说的话吗?对于曾国藩的一句话,李鸿章完全听懂了,而这句话,却是左宗棠到死都没有整明白的。  最后,因为这句话,李鸿章位极人臣,左宗棠惨死他乡。  这句改变左宗棠和李鸿章一生命运的话,它就是:  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可见,谨行慎言,是多么的重要呀。但是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在重复犯这种错误呢!
  顶一个  
  蚕丝战争  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带着愤怒与不甘,离开了朝廷,并且开始了一条失势的道路。左宗棠的失势,虽然有李鸿章在里面挑拨离间、推波助澜的因素,但是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那张破嘴,也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自作自受。那么,左宗棠离开京城,远离了帝国权力的中心,这绝对是一个危险的信  号,胡雪岩能够察觉到这个先兆,躲避这个危险吗?三个字形容:不可能。要知道,胡雪岩是一个一流的商人,他却是一个三流的政治家,他哪里知  道官场的凶险,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相反,对于胡雪岩来说,左宗棠能够离开千里之外的京城,来继任两江总督的职务,这样就离自己更近了,以后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之间就更好互相照应了。  对于胡雪岩的这种想法,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从这一刻起,我仿佛看见一场大戏正要上演,只是对于胡雪岩来说,这注定将是一个悲剧,没有一丝喜剧色彩。  此时此刻,胡雪岩根本就不知道,为了防止左宗棠东山再起,从他离开京城的那一刻起,李鸿章就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开始实施针对胡雪岩、左宗棠的阴谋,并且确定了一个“击左先倒胡”的惊天大计。  但是,就在李鸿章开始阴谋活动的时候,他万万没有想到,胡雪岩这边,居然展开了一场惊天之战,并且给他留下了一个致命的破绽。这场惊天之战,就是震惊中外的“蚕丝大战”。  高阳曾说:“胡雪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资本家。”  这句话,不管你同意也好,反对也罢,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要知道,胡雪岩被称为“商圣”,他可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商人,但凡他涉足、投资的产业,没有一个不赚钱的,商业运作模式也非常好。但是,唯独这个蚕丝生意,胡雪岩投资的本钱最多,却最不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更不以营利为最终手段。按照现在的话讲,这叫“没有在商言商”;或者是说,胡雪岩花重金投资蚕丝生意,就是为了一口气。  一口扬我中华、振我国威的气!  事情是这样的:  古往今来,不管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近代的海洋航行,外国人就对咱们的丝绸制品情有独钟。而伴随着 1840年的鸦片战争,那些以“文明、绅士”著称的国家,却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将那些该死的鸦片运了进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进入中国,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日俱增,在这些贸易中,这些丧心病狂的洋商除了赚取黑心的鸦片钱外,他们还要把蚕丝运回自己的祖国,毕竟蚕丝的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虽然洋人这一买一卖两头赚取生意的做法,我们无可厚非,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些洋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为了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黑心的洋商们就联合起来,彻底垄断中国的蚕丝贸易。  那么,他们是如何垄断中国经济的呢?  原来,这些洋人仗着中国的战争赔款,他们资金雄厚,财大气粗,能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故意抬高蚕丝市场,把收购蚕丝的价格大大抬高,蚕农们一看有利可图,他们自然而然愿意把蚕丝卖给洋人。然而,洋人这么一搞,中国本土的那些蚕丝商人们,他们因为实力不够,根本就收不到蚕丝,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蚕丝商们就纷纷倒闭破产了。  等中国蚕丝商们所剩无几后,洋人立刻就把蚕丝的收购价格降了下来,而因为中国蚕丝商们都关门大吉了,那些蚕农们根本无地方可卖,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卖给洋人。  就这样,在外国商人的垄断下,蚕农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在外国人垄断最厉害的时候,江浙一带一家蚕农的一年收入,还无法维持一家人半年的生活。  在这种状况下,胡雪岩挺身而出了,他联系所有的蚕农,号召大家不要把蚕丝卖给外国人,而且胡雪岩还建立了属于中国人的公会,并且故意抬高价格,正式与这些洋商开战。  在这种对抗战中,外国人用一两银子收购,胡雪岩就出二两;外国人用三两银子收购,胡雪岩就出四两;外国人用五两银子收购,胡雪岩就出六两;总之一句话,哥们就是倾家荡产,也要和你干到底,不能让你们欺负我们中国人!  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胡雪岩出的价格高,这些蚕家即使不卖,这些洋人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收购蚕丝,所以大家还算是相安无事。但是,随着胡雪岩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双方的矛盾就愈演愈烈,最后彻底爆发了。
  【想发财不得不读的一本书:胡雪岩经商的智慧!!】 千书中文网  收录版  /book_549.html
  顶楼主
  光绪七年(1881年),在左宗棠下岗的同时,胡雪岩冒天下之大不韪,他动用了自己一半以上的资产,花费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收购蚕丝。这一下子,洋人们彻底慌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胡雪岩敢倾家荡产地投入资金,你这是要疯呀!  在胡雪岩的强大攻势下,这些洋商们根本买不到足够的生丝,他们国内工厂也面临着停产的危险。最后,这些急红了眼的洋商们,他们只能来找胡雪岩谈判。  按理来说,洋人已经服软了,胡雪岩也该顺坡下驴消停了,毕竟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的蚕丝压在了那里,光是请工人翻晒一番,也要花费不少的费用,而且要是长期不用,这些蚕丝就会发霉发黄,不能再用了。  然而,胡雪岩与洋人的这次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且胡雪岩还放了一句狠话:“中国有一个字,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山,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外国人听不懂,只能去问翻译,最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字念“出”。  胡雪岩竟然用了两个“山”,给我们下了一道逐客令!  从那以后,这些愤怒无比的洋商,他们发誓联合起来,打死也不买胡雪岩的东西,但是只要“打不死”,还得继续买胡雪岩蚕丝的。因为他们为了赚钱,已经接下了无数的订单,这要是买不到蚕丝,他们国内的丝厂就无法生产,到时候就要违约破产。  就这样,一方急着要买,一方急着要卖,但是双方都这样干耗着,谁也咽不下去这口气。就在这双方都剩下一口气的情况下,清朝的官员出现了,他们告诉这些洋人:“你们放心,我一定会让胡雪岩把蚕丝卖给你们,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们要把汇丰银行的经理调回国,仅此而已。”  说这句话的人,他正是李鸿章,而出这个主意的人,他叫盛宣怀。
  这一对现世的活宝终于出场表演了!
  第二十七章
帝国的掘墓人  晚清三大富商之首:盛宣怀  盛宣怀 ,字杏荪,又字幼勖,江苏武进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生人,晚清三大富商之一(另外两位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与云南“钱王”王炽)。  相比同一时期锋芒毕露、后世顶礼膜拜的胡雪岩,盛宣怀显得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以至于我们一提起他的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问道:“他是谁呀?是干什么的?”实际上,这位盛宣怀,他不仅是大清真正的首席富商,更是胡雪岩金融帝国的掘墓人。  因为盛宣怀打败了胡雪岩,所以对于他的评价,后世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的,称其为:“外君子而内小人。”其实呢,盛宣怀这个人,才是大清帝国真正的、当之无愧的“红顶商人”,在中国的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如果我们把胡雪岩与盛宣怀对比一下,就会惊讶地发现,胡雪岩再牛,他涉足的领域,也就是钱庄、当铺、蚕丝、军火、药材这五个领域;但是盛宣怀涉足的领域,却包括轮船、矿山、电信、烟酒、餐饮、铁路、金融、旅游、奢侈品,甚至公益事业他也不放过。其涉及面之广,行业之复杂,绝对让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汗颜。  除此之外,盛宣怀还是十一项“中国第一”的创造者,并且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  那么,把生意做到极致的盛宣怀,他到底有什么生意诀窍呢?  盛宣怀的生意诀窍,就两个字:  第一个字:靠。  跟胡雪岩相比,盛宣怀也清楚地知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大生意一定要有大靠山。你有多大的生意,就要有多大的后台,反之,经济上的庞大资金,又能为自己的政治之路提供财力支持,即使不小心出现了违法行为,也能够靠金钱摆平,这就是所谓的“带病提拔”,或者叫“带病上岗”。  盛宣怀的这种“觉悟”,是胡雪岩这辈子不敢想,也不会想到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盛宣怀与胡雪岩,他们同为“红顶商人”,同样都是官商,但是胡雪岩的所作所为,使他更像一个“商”;而盛宣怀更倾向于这个“官”字,所以到了最后,“商”终于败给了“官”,而凭借着这个“官”字,盛宣怀终于成为了中国近代的“商父”。  除了这个“靠”字,盛宣怀的生意诀窍的第二个字:快。  所谓“快”,就是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  对比于步步为营、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轻易涉足的胡雪岩,盛宣怀做事雷厉风行,勇猛果断,还勇于尝试,并且肯下血本。  因为这个原因,在大清末期,不管是一个崭新的行业,还是一个资源重组的旧行业,不管是能赚钱的,还是赔钱的,盛宣怀都要掺和一下,好好地搅和一顿再说。  由于盛宣怀涉足的行业太多了,人生经历太丰富多彩了,所以他也创造了一个“中国之最”,即“档案最多”之最。  通过后世的不断整理,我们知道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盛宣怀享年七十一岁,共在世 26106天,时间可谓不短,但是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档”,目前就有 178633件,全部文字加起来,共计一亿字有余。也就是说,盛宣怀的每一天,我们都要保存七件档案,写四千多字。
  盛是胡的掘墓人,也是满清的掘墓人!  祖上有大恶者,后人才会出名伶!
  好文彩  
  文章的内容很多有借鉴“红顶”,但分析很精彩  
  @xcgzyj
15:23:38.0  楼主更新的一段是在借古讽今吗?   哈哈哈!开个玩笑!  —————————————  为什么不能借古讽今?楼主说得很对,只是说到小人的痛点了  
  再说一遍,这仅仅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档”,如果算上全国所有的图书馆,加上目前流散在海外的“盛档”。他的事迹最终数字,何止是惊人,简直就是“不敢想象”。  难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他对盛宣怀的评价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对于夏东元教授的这番见解,我完全表示赞同。当然了,这么有名的商人,自然会映入胡雪岩的眼帘,而且正所谓“同行是冤家”,这两个人直接对话,势必会爆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据史料记载,盛宣怀与胡雪岩的生死之战,早在 19世纪 70年代就开始了,而那一次他们争夺的领域,就是当时的“电报局”,现在的中国电信。
  电信之争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也就是 19世纪 30年代时,由于欧洲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他们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而这种设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报。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国著名发明家库克和惠斯通,他们共同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份有线电报,并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让电报真正从有线变成无线的,却不是任何一位发明家,而是一位美国的画家:莫尔斯。  据说,当莫尔斯四十一岁那年,他在法国学成毕业,准备乘船返回美国的时候,一个“不务正业”的医生杰克逊,他向莫尔斯演示了一段神奇的“电磁学”技术。  在这次演示的过程中,杰克逊骄傲地展示自己最新科技“电磁铁”,他并且声称,这东西一通电,就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最后,杰克逊说道:“即使没有导体,电流也可以神奇地吸住东西……”  正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莫尔斯的一生。  看着这个神奇的小玩意儿,莫尔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既然电流不需要通过导体就能够吸住东西,到达指定的目标,那能不能用电流传递信息呢?为此,  莫尔斯摊开了自己心爱的画本,他在上面写下了“电报”两个字,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伟业。  回到美国后,莫尔斯立刻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而对于这一举动,莫尔斯的家人全都不理解,学了好几十年的美术,居然说不干就不干了,你到底受了什么刺激呀!  对比之前那位本职工作是看病救人,却没事玩电磁学的医生杰克逊,再看看这位美术毕业,却立志发明电报的莫尔斯,我只能说:外国人的世界,我们真的不懂。  就这样,在无数个方案破灭,无数张草图毁坏,无数次实验失败后,莫尔斯陷入到了深深的痛不欲生、永无希望的境界里,在这种环境里,好几次莫尔斯都想重操旧业,重新画画,然而,每当他拿起自己的画本,看见那第一页上醒目的“电报”二字后,莫尔斯立刻重新鼓起了勇气,并且从失望中彻底抬起了头。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人就是这样,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要激情豪迈、英姿傲骨,不惧任何龙潭虎穴,岂能轻易言败!  1844年 5月 24日,这一天,不仅是世界电信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更是永载史册的一天。在美国的国会大厅里,莫尔斯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数十公里外的美国巴尔的摩,那里收到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而这封电报的内容,则是引用了《圣经》中最著名的一句话:  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如今,这个“奇迹”,它已经来到了中国。
  先给楼主一个顶!
  胡雪岩官商勾结,搞垄断,看不出什么真正的经商之道,不能流传于后。胡是冒险家加官场经营高手,如果他是经营之神,现在的徐才厚等人算什么,神中之神了  
  想想当时的时代背景吧,那时候的中国,还处于封建时代,信息也极度封闭,传递讯息还停留在马匹的时代,纵使路程再远,也是靠人力来进行传递,纵使是边疆的信息,也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处在那深宫大院、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的慈禧,她所知道的外界信息,不过是几个月前的事情。  平时的信息尚且如此,一到战事时期,又如何能临阵指挥,控制远在千里之外的军队呢?可见,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如果能够引进这种电报技术,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中的两大重臣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同时向朝廷申请,希望引进这种技术,设立中国的电报局。但是,就这么一个利国利民、简单无比的申请,慈禧太后却坚决不同意。  不知道是慈禧观念守旧,还是电报给了她什么压力,反正她就是不同意,而这位太后一提反对意见,大家也全都消停了。  知道慈禧太后反对后,左宗棠立刻就撤股了,而胡雪岩也立刻消停了;但是另外一股势力,李鸿章却没有选择逃避,而他的手下盛宣怀,他更是选择了知难而上。  鉴于胡雪岩选择知难而退后,盛宣怀想到了另外一个好办法。  为了组建中国第一家电报局,盛宣怀就瞒着朝廷,他在李鸿章的直隶管辖范围内,在京津一带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话线。据说,这条电话线之长,可以从塘沽口一直连线到天津城内。  后来的事情,果不出盛宣怀所料,这条电话线运行成功后,它就如一颗原子弹一样,立刻在天津城内炸开了花,这么火爆的事情,这么劲爆的消息,让街头巷尾人人议论,最后连外国百姓都知道了,本国的慈禧太后焉能不知。  最后,慈禧太后一听,怎么着?还有如此快速传递消息的办法?她立刻下令在全国推广,并且让李鸿章去办理此事。  可想而知,创建电报局的事情,到了李鸿章的手里,也就是到了盛宣怀的手中,所以不久之后,盛宣怀就在北方开设了无数的电话局与电报所,并且狠狠地大赚特赚了一笔。  这么丰厚利润的挣钱办法,自然也引起了胡雪岩的关注,而且按照胡雪岩的想法,既然北方归了盛宣怀来全力承办,已经无法插手了,那么南方是左宗棠的地盘,理应由自己来承办,于是胡雪岩就去找左宗棠,表示愿意干这件事情,有钱大家一起赚。  后来的事情,也不出胡雪岩的所料,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左宗棠愣是虎口夺食了一把,他把南方电信局的差事全都揽了下来,并且全权交给胡雪岩去办。  对于胡雪岩这种相当于“明抢”的行为,盛宣怀气得语无伦次,他愤怒无比地喊道:“既然大路朝天,你非要跟我走半边,那我就成全你!”  痛骂归痛骂,但是对于盛宣怀而言,胡雪岩这头商业巨鳄,他的经济帝国太强大了,强大到以自己现有的实力,盛宣怀根本无法强攻,所以他只能智取,而这个智取的办法,就是那些洋人。  作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盛宣怀太清楚电信业的内幕了,虽然这个新兴的电信行业,它的市场极其广泛,未来业务也庞大无比,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在当时的中国,没有生产电信材料的厂家,全部材料都需要进口,所以就算是胡雪岩这样的商业巨鳄,他也得求助于洋人。  而这些洋人,他们显然不是一群忠贞不贰、矢志不渝的家伙,他们是一群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吸血鬼。  这样一来,这个规模庞大的电信产业,就让盛宣怀钻到了空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盛宣怀特意去找那些卖电信材料的洋人,许诺只要不和胡雪岩做生意,那么下次购买电信材料的时候,我愿意出现在的三倍的价格。  整整三倍的价格呀,还有这等好事?盛宣怀的这个承诺,立刻让这些洋人动了心,他们立刻同意。  殊不知,盛宣怀根本没有钱购买这些东西,他现在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挑拨离间,隔岸观火”罢了。  所谓的“挑拨离间”,就是故意挑唆胡雪岩与洋商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生意,从而让胡雪岩买不到各种基础器材;而所谓的“隔岸观火”,则把盛宣怀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人类的极限。  因为买不到器材,所以胡雪岩非常着急;因为胡雪岩非常着急,所以他也就失去了以往的小心与谨慎;因为没有了小心与谨慎,所以他就中了盛宣怀的埋伏,一头扎进了他设计好的圈套里。  就在胡雪岩火烧眉毛、四处查访合作伙伴的时候,一位德国的供应商,突然映入了他的眼帘。在一番洽谈后,这位德国人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胡雪岩的请求,他可以卖给胡雪岩一批电报材料。  面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胡雪岩想都没想,他立刻欢天喜地买了下来,而最后的结果,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批电信材料,它们根本就是一批假冒伪劣产品,不仅让胡雪岩赔了很多的银子,还电死了几位施工的工人。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平白无故死了人,就得有人负责,出现这种情况后,李鸿章立刻借题发挥,他狠狠地在慈禧面前参了左宗棠一本,还捎带加上了胡雪岩。最后,朝廷收回了左宗棠承办电信的权力,并且让胡雪岩闭门思过,赔偿家属各项资金,并且不许再动这方面的脑筋。于是,关于长江以南建造电信的差事,自然就回到了盛宣怀那里。至此,盛宣怀与胡雪岩的第一场战斗,以盛宣怀的完胜、胡雪岩的完败而告终。殊不知,在盛宣怀风光无限的背后,一双凶狠的眼睛,已经彻底盯上了他,而且这个人充满仇恨,他还发出了自己最恶毒的诅咒:姓盛的,算你有种,我要是不灭了你,我就不姓胡!那么,胡雪岩会如何全力反击呢?我们拭目以待。
  胡雪岩的强势反击  同治七年(1868年),就在胡雪岩造船干得风生水起、财源广进的时候,盛宣怀也打算分上一杯羹,而他所想到的办法,就是挤走现在的轮船招商局督办:徐润。  徐润,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人,今广东省珠海市北岭村人。  与胡雪岩、盛宣怀一样,徐润也是一个乱世兴起的大商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增加中国北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的通商口岸。得知这个消息后,徐润立刻预见到,自己发现了一条未来的“黄金水道”,随后他立刻购置江轮、船坞,在烟台、天津、镇江、芜湖、九江、汉口等地设立分行,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航运队伍,势必将发展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进行到底。  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徐润把这条水运生意做得风风火火,盛极一时,每年光进出口贸易运输费,徐润就净赚二十万两白银,而且按照当时商会的规定,经徐润手参与的进出口生意,他还可以分到 1%的佣金。由此可见,在很短的时间内,徐润就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成为了一名富裕的大商人。  有了这么多的钱后,徐润自然不甘心现有的规模,跟胡雪岩一样,他也立刻开拓自己的产业,准备用钱生钱。而在经历了蚕丝业、茶叶业、保险业、出版业的惨败后,徐润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产业:房地产业。  跟螺蛳夫人一样,徐润在上海未来的交通要区,以低价买进土地,然后等其处于开发状态后,以高价售出,然后再从其他地方购置更多的土地。就这样,徐润靠不断地买房卖房、买地卖地,他彻底地富有了起来。  截至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这位超级牛人徐润,他在上海拥有“地二千九百六十余亩,造屋两千零六十间”,而且在上海、天津、塘沽、镇江、滦州、北戴河等地,都有自己大量的房地产。可见,徐润的生意越做越大,并且完全超出了自己当初的想象。  除了规模以外,还有一件事情超出了徐润的想象,他彻底没钱了。  堂堂的房地产大亨,他居然没有钱了?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不管您如何去想,事实也正是如此。  要知道,房地产业是一个需要高额资金的行业,前期的投资根本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为了能筹集到足够的金钱来做生意,徐润只能频频光顾各家钱庄去借钱。为了借钱,徐润从国内的钱庄、票号开始入手,最后借到了外国的银行那里。他要通过这种不断的贷款方式,用新借来的钱偿还旧的贷款,然后再进行“滚动式”的经济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徐润的这种“滚来滚去”的办法,跟胡雪岩的“八个摊子七个盖”的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他们经营方式的弊端,那也是同样危险的。  还是那句话,对于他们这种经营方式而言,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资金链就都会断裂,甚至整个商业帝国毁于一旦。所以,即使是胡雪岩这种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他也不敢轻易涉足房地产业,也是选择见好就收的。  为了不让自己的资金过于紧张,徐润只能来找盛宣怀,希望对方帮助自己融资。而对于徐润的这个请求,盛宣怀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他不仅想要赚钱,更想要徐润所有的钱。  后来,在双方友好合作期间,盛宣怀一直没有闲着,他一直秘密地查找徐润所有的交易记录,希望能够找到对方致命的漏洞。  正所谓“天道酬勤”,在盛宣怀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抓住了徐润的“命脉”。原来,当初徐润在炒房的时候,他曾经挪用过一笔六万元的公款,虽然这笔钱不多,但是也足以构成“贪污腐败罪”了,而且一旦东窗事发,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出现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盛宣怀自然不肯放过,他立刻就展开了强大的攻势。而在盛宣怀的威迫利诱、步步紧逼下,徐润只能将自己镇江、芜湖、九江、汉口等地的房产进行抵押,借以偿还当年挪用的那笔“巨款”。此外,徐润还因为这件贪污受贿的事情,他被开除出了轮船招商局,同时让其变卖所有家产,以归还所有涉及招商局信用担保的贷款。
  hjmu  
  楼主怎么不更啦'一直等着看呢  
  最后,在盛宣怀强大的攻击下,徐润受到了重创,他直接损失了将近四百万两白银,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反击之力;而因为举报有功,盛宣怀自然受到了朝廷的褒奖,他顺利地取代了徐润的位置,当上了新一任的轮船招商局督办。  殊不知,就在盛宣怀自鸣得意、风光无限的时候,胡雪岩已经预见了他悲  惨的结局,不出三个月,此人必垮。事实也正是如此。再重新审理一下这起案件吧,虽然在这次较量中,盛宣怀看似赢得了胜利,  但是实际上呢,他输得更惨。要知道,大家都在朝廷吃蛋糕,你上去乱搞一气,看似砸了徐润的饭碗,但是他的背后,不定有多少人直接要饭了。这些指着徐润吃饭的人,要是性格好点,也就找你要饭去,要是性格不好  的,直接抄家伙奔你家了。总之,要是不闹你一个七零八乱,那绝对是誓不罢休。官场错综复杂,下手需谨慎呀。果不出胡雪岩所料,还没有轮到他出手,盛宣怀在上任仅仅一个月后,就  被自己的下属告了黑状。这些下属向朝廷汇报,盛宣怀贪污受贿,而且还中饱  私囊。这两条罪名,告得太狠了。朝廷自然不能不管,他们立刻派人来查此事,但是这种事情,谁也不可能  做到洁身自好,都是有一堆把柄可查的,所以这起案件很快就大白于天下,朝廷最后下旨:盛宣怀贪污罪名成立,革去所有官职,并且发配原籍为民。  虽然这次打击差点让盛宣怀气死过去,但是很快的,凭借着李鸿章的关系,同治十三年(1874年),盛宣怀又东山再起了。这一次,他准备在湖北勘察铁矿,准备开办荆门太务局。  不久之后,当胡雪岩知道这个消息后,他决定动手了。经过了电信、船坞这两件事情后,胡雪岩彻底看明白了,未来的盛宣怀,他将成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了把他消灭在萌芽里,胡雪岩决定现在就动  手,开始“讨伐”盛宣怀。  当时,如果盛宣怀要创建荆门太务局,他就一定要得到两股势力的支持。这第一股力量,就来自于官方,也就是李鸿章所代表的政治势力;而另外的一股,就是湖北当地的富豪乡绅,他们全是盛宣怀的股东,而他们之所以跟盛宣怀混,就是看中了他的许诺,盛宣怀可以帮助大家赚很多的银子。  这第一股势力,是胡雪岩不能动手,也不敢动手的;而这第二股势力,则成为了扳倒盛宣怀的突破口。  且看胡雪岩是如何制订计划,置盛宣怀于死地的吧。
  写得好  
  图穷匕见的结局  胡雪岩清楚,要想扳倒盛宣怀,就要在第二股势力中制造反对的声音,让盛宣怀不攻自破。为了完成这个目的,胡雪岩找到了那些与盛宣怀合作的人,并且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们:“跟我混,我给你们更大的利益!”  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中,盛宣怀是不可能与胡雪岩相提并论的。他们其中的一个,是刚刚成长起来的新秀;而另外一位,则是头戴红顶官帽,拥有一个商业帝国的巨富。  面对这种情况,但凡是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为了继续说服这些人,胡雪岩告诉这些乡绅股东们,如果你们与盛宣怀合作,他就是我胡雪岩的敌人,将不可能再与我合作,所以我希望大家考虑清楚。除此之外,那些自动放弃与盛宣怀合作,而选择与我合作的人,将成为我  胡雪岩最好的朋友,并且从我这里得到最大的利益!再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还需要选择吗?对于大家而言,盛宣怀就是一个势单力薄、形单影只的后生,得罪也就得  罪了;但是这位“大财神爷”胡雪岩,那是万万不能怠慢的。要知道,眼前的这位“爷”,他的生意覆盖面之广,钱庄数量之多,足以占据大清半壁的江山,要是万一得罪了“阜康钱庄”的最大老板,以后要是贷不到款,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最后,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纷纷选择了变节,他们全都抛弃了盛宣怀,悉数投了胡雪岩的门下。  这一下子,该盛宣怀倒霉了。要知道,在胡雪岩的灌输蛊惑、威逼利诱下,盛宣怀手下的股东们,他们全都倒戈相向,不仅在工作上不支持、不合作、不参与,还在生活上处处挤兑盛宣怀,在这种情况之下,盛宣怀只能天天郁郁寡欢,身体和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迫害。  殊不知,这只不过是胡雪岩的第一步棋。  半个月之后,在胡雪岩的秘密指挥下,湖北各地大小的言官、御史,他们全都弹劾盛宣怀,弹劾他吃拿卡要、贪污受贿,出工不出力,拿着国家的这么多钱,一点成绩都没有,希望朝廷严惩此人,以儆效尤。  这些弹劾盛宣怀的奏折,就像雪花一样,直接堆满了慈禧太后的御案桌。咱们前面说过,慈禧太后绝对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当慈禧看见这么多的奏折后,她立刻凤颜大怒,直接要剐了盛宣怀。  当然了,盛宣怀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被扳倒的人,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后台,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眼看自己的人要完,于情于理,李鸿章也必须说好话了。事实证明,李鸿章的那些美言,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可惜,他架不住有“添乱”的人,而这位捣乱的人,他不是别人,正是这次事件的台风眼:盛宣怀。  原来,在胡雪岩的挑拨下,那些负责挖矿的工人们,他们天天不干活,只知道聊天侃大山。有一天,就在这些工人说说笑笑的时候,盛宣怀正好带人路过此地,而当他看见这幅场景后立刻勃然大怒,他就带着自己手下那些人,来找这些工人评理。  看见盛宣怀带人来评理后,这帮工人正好没事干,三句话不和,就和盛宣怀的人吵了起来,在争执期间,不知道谁那么手欠,直接向工人扔了一块砖头,工人当场就挂了彩。  这一下子,这些工人就不干了,他们立刻群起而攻之,双方也就直接火拼了起来,后来,在当地官兵的维和下,这两伙人才各自散去。  事后,这些愤怒无比的工人们,他们在胡雪岩的授意下,直接包围了荆门太务局,还发誓要活活打死盛宣怀。在看见事态不断升级后,当地官府就坐不住了,他们全都把这件事情写下了,并且整理成奏折,挨个上奏朝廷。  当然了,这些上奏折的官员们,他们早就被胡雪岩收买了,所以,这些人的奏折内容惊人地一致。大家都说,荆门太务局总督盛宣怀草菅人命、胡作非为,这才导致天怒人怨,当地民心动荡不堪。  慈禧一看见这些奏折后,立刻吓了一跳,太平天国的事情才结束,捻军也刚刚被剿灭,这要是再官逼民反,导致天下大乱,这可如何是好?  为了准确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慈禧太后立刻下旨,命左宗棠和李鸿章立刻入京,她要当面问个明白。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很显然,左宗棠跑到了前面,他首先抢了先机。原来,左宗棠早就知道胡雪岩的计划,而且他知道李鸿章一定会为盛宣怀求情,所以在当地刚刚民变的时候,左宗棠就已经起身了,所以他当然第一个到达京城。
  记号!
  前庄最后的辉煌
  反观李鸿章,这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李鸿章根本就没当回事,他甚至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件事情越发不可收拾,到了无法收场的局面后,李鸿章这才彻底慌了神,抓紧时间动身赶往京城。  虽然李鸿章跑得不慢,但是很可惜,当他慌慌张张地跑到慈禧太后面前的时候,左宗棠已经全部汇报完毕,慈禧太后也知道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剩下的事情,就是怎么严惩盛宣怀了。  看见这种结果后,李鸿章知道自己中了胡雪岩与左宗棠的圈套了,但是事已至此,慈禧太后正在气头上,要是现在敢说话,那么自己的下场只有一种,那就是“引火烧身”。所以到了最后,李鸿章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他也只能“丢车保帅”了。  话虽如此,但是李鸿章也要做最后一搏,为保盛宣怀尽自己的努力。李鸿章哭着跪在慈禧太后面前,他苦苦申辩,说盛宣怀还年轻,谁没有气盛的时候,而且这件事情也没有出人命,也不算什么大事,只要罢免了他的官职,狠狠教训他一顿就行了,您可千万别判个死刑。  看见自己的近臣老泪纵横,并苦苦争辩,慈禧太后也动了恻隐之心,而且现在为了防止左宗棠一家独大,李鸿章的抗衡势力还是要全力保留的。所以到了最后,慈禧太后只是下旨:革去盛宣怀所有官职,发配原籍为民,并且永世不得为官。  就这样,虽然胡雪岩还有点不甘心,但他只能目送着盛宣怀逃回老家,而他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干。而且,在以后的岁月里,伴随着盛宣怀的销声匿迹,胡雪岩居然选择了不理不睬,他甚至完全忘记了这个后起之秀,自己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  原来,按照胡雪岩自己的定义,他认为自己给了盛宣怀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从此以后,这个人就该老老实实的,绝不敢再叫嚣了。但是,可惜的是,胡雪岩的这种天真想法,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而不是在这个现实社会中。  胡雪岩根本不知道,社会是残酷的,竞争也是激烈的,为了那至高无上的利益,敌人是不可能变成朋友的,而自己已经“穷图匕见”,已经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如果今天不杀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种:被人杀。
  还有多少啊
  第二十八章
崩溃、彻底崩溃  盛宣怀的强势反击  回到家后,盛宣怀越想越生气,对于他来说,跌倒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想到最后,盛宣怀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处处碰壁、最终下岗,这全是胡雪岩搞得鬼!从那以后,盛宣怀彻底与胡雪岩结下了梁子,并且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话虽如此,但是此时此刻的盛宣怀,他又能怎么办呢?  比实力,人家背后有如日中天的左宗棠;比财力,人家拥有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比人脉,我还没有经商的时候,人家就当上漕运官员了;如今的我们,一个是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另一个却是小打小闹的中产阶级,这根本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还有什么可比性!  如果有的话,那么你我之间,只有一条可比:年龄。要知道,我盛宣怀还年轻,我比你胡雪岩整整小了二十岁,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熬,我也能熬死你!咱们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你可千万别出现致命的漏洞,一旦让我抓到了这个机会,我一定玩死你!  从那以后,就在胡雪岩生意风生水起、渐渐淡忘盛宣怀的时候,盛宣怀却彻底收起了羽翼,开始了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日子。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盛宣怀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实力,完善自己的心态,等待着胡雪岩那个致命的错误。  盛宣怀这一等,就等了七年。  七年之后,即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终于出现自己致命的危机,这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那场震惊中外的“蚕丝大战”。而看见胡雪岩以一己之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代表中国人抗衡洋人的时候,盛宣怀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终于来了。  单凭这一点,盛宣怀同志,不管后世如何赞美你,称赞你,但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一个小人,一个真真切切、卑鄙无耻的小人!  为了一击必中、彻底打垮胡雪岩,盛宣怀立刻找到李鸿章,他们精心布置了三个局,给胡雪岩设置了“三座大山”,准备直接把他活活压死。  第一个局,就是调走汇丰银行的经理。  要知道,对于洋人而言,撤换一个经理,这只是无关痛痒的事情,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汇丰经理回国,新的经理上岗一对账,胡雪岩贷款买军火拿回扣的事情,必将会全盘暴露。虽然这只有区区几万两银子,但是也会让胡雪岩授人以柄,成为自己的致命伤。  果不出李鸿章所料,当慈禧太后知道这件事情后,她勃然大怒,要活剐了胡雪岩。虽然胡雪岩赚取的这些回扣,是他费尽千辛万苦,于情于理都应该拿的,但是别人会怎么想?你有那么多漂亮的豪宅,你有那么多的产业,这些都是你辛辛苦苦赚到的?你敢说跟回扣一点关系都没有?你骗傻子呢!  试想一下,胡雪岩要是没有留下这个把柄,那场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派系斗争,怎么也殃及不到自己头上。你说我贪污腐败、吃拿卡要了,好,你来查账,随便查,这最多是生意上欠一个人情,又能怎么样?但是,一旦让别人找到一个把柄的证据,那就足够了!  可见,人的一生,千万不要留下任何的把柄,否则的话,关键时刻绝对会成为你自己的致命伤。  在千方百计抖出回扣的事情后,盛宣怀立刻开始了第二个局,一座更大的山立刻向胡雪岩压来。  第二个局:拒绝还贷。  咱们前面说过,在左宗棠收复新疆途中,清政府向汇丰银行贷了不少款,如今一笔四百万两的贷款就要到期了,虽然这笔钱是以胡雪岩的名义借的,但是还钱的却是清政府(合情合理)。为了还这些贷款,清政府把还钱的任务交给各个省,各省征缴相应的银两后,再统一汇到上海,最后由上海衙门代表胡雪岩还给汇丰银行。  按理来说,这笔钱是必须要还的,也是没有任何借口拒绝还的。就在所有银子汇集到上海,准备还给汇丰银行的时候,突然之间,李鸿章下令上海官员,彻底冻结这笔款项,暂时不偿还给汇丰银行。  那么,这个不还钱的理由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慈禧太后亲自下旨,胡雪岩账目不清,贪污受贿,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所有与汇丰银行之间的业务,全部由他一人承担。  这就要了亲命了!  要知道,盛宣怀之所以让李鸿章这么做,就是让胡雪岩的资金周转不灵,让他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如果换成平时,对于胡雪岩来说,从各地的阜康钱庄调集四百万两银子,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此时此刻,胡雪岩的一千二百万两资产都压在了蚕丝上面,这四百万两银子就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压力本身还算小的,一旦胡雪岩还不上这四百万两银子,他还不上贷的名声一传出去,对他将是一个更加致命的打击!要知道,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所有东西,都是建立在良好信誉基础上的,一旦自己的信用出现了问题,对于胡雪岩的打击,那是无法想象的。  更可怕的是,面对这笔巨款带来的压力,胡雪岩只能自己一个人去承担,他甚至连借钱都找不到人。  原来,那些平时的商业伙伴和很想巴结胡雪岩的人,因为他还不上钱这件事情,全都避之而不及;而胡雪岩真正的朋友和知己们,也因为他私吞公款这件事情,全都对他爱莫能助,要知道,如今胡雪岩是一个犯了错误的贪污犯,慈禧太后也怒气未消,谁敢在这个时候借给他钱!  在盛宣怀与李鸿章的精心策划下,两座大山同时压向了胡雪岩,压得他苦不堪言,根本就动弹不得。殊不知,这一切对于胡雪岩来说,它仅仅是一个开始。  面对这种种“骄人”的战绩,盛宣怀不失时机地发动了第三次攻击,一个完全置胡雪岩于死地的大山,就这样压在了胡雪岩的身上。  这座大山,就是胡雪岩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钱庄挤兑。
  一切都结束了  就在胡雪岩为了自己的清白和四百万两银子奔走呼告、四处奔波的时候,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有无数的人来自己钱庄取钱,我们称其为“挤兑”。  要知道,钱庄最怕的就是挤兑,因为钱庄都把钱放贷了,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现金,也无法满足所有储户取钱的请求。更可怕的是,如果大家都去取钱,势必让其他储户人心惶惶,最后,即使是最信任钱庄的顾客,他们也会冲过来取钱。  就这样,无数的储户蜂拥而至,他们全都争先恐后的来取钱,生怕自己的钱要不回来。随后,这个效应就跟滚雪球似的,全国各地的阜康钱庄都相继出现了挤兑的事件。  本来胡雪岩资金就周转不灵,是因为受蚕丝业务的影响,跟阜康钱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老百姓不明就里,再加上一些人的故意挑唆,大家执意要取钱,导致胡雪岩的资金越来越少,各地的钱庄也相继破产。  这一下子,胡雪岩彻底垮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面对愈演愈烈的挤兑风波,看着钱庄门口人山人海的取款百姓,胡雪岩有些胆怯,但是,他依旧是那个“商圣”胡雪岩,当年自己靠白手起家,从无生出有,从平地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我怎么能够轻易认输!何况,我还有殊死一搏的本钱!  蚕丝!只要把这些蚕丝卖了,我就能够堵上这个无底洞!  可惜的是,这只是胡雪岩的一个“梦”,仅此而已……  由于胡雪岩之前的“出言不逊”,这些洋鬼子恨透了胡雪岩,他们不仅对其落井下石,还结成了一个“禁买胡雪岩蚕丝”的联盟,所以即使胡雪岩赔本甩卖,这些洋鬼子也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对于他们而言,胡雪岩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反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还不算,由于资本主义的垄断和大清腐败的国策,上海的所有贸易,只许外国人进,不许中国人出,这就导致了胡雪岩根本无法出海做生意,他囤积的这些蚕丝也只能卖给这些洋人,除此之外,胡雪岩根本没有第二种办法!  最后,由于自己的经济压力和愈演愈烈的挤兑风波,胡雪岩只能忍痛挥泪“大贱卖”,他直接亏损了一千多万两白银,但好歹收回来了二百万两银子,再变卖一些房产,加上自己的一些私房钱后,总算能够凑齐补上汇丰银行的四百万两银子了,而这场关于自己的信任危机,也该能够过去了吧。  事实证明,这就是胡雪岩的一厢情愿……  你想,本来胡雪岩就处在破产传闻的风口浪尖上,如今你还贱卖蚕丝、贱卖土地,你给大家的信号是什么呢?  胡雪岩真的完了,阜康钱庄真的要破产了!从那以后,这场愈演愈烈的挤兑风波,终于达到了最高潮,无数取钱的人,他们来势凶猛、势不可当,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提款和断流,胡雪岩在上海、南京、宁波、福建、广州、合肥、镇江以及长沙、武汉等地的阜康钱庄相继倒闭。最后,伴随着杭州本家钱庄的轰然倒台,胡雪岩终于宣布破产。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胡雪岩一手打造的无敌商业帝国,就这样烟消云散,也彻底不复存在了……  这一年,是清光绪八年,即公元 1882年;这一年,胡雪岩已经五十九岁了,一个即将进入“耳顺”之年的垂暮老人,他即使再有雄心壮志,想从头再来,胡雪岩也要明白“岁月不饶人”这个道理,所以经过了这次打击后,胡雪岩彻底输了,并且输得一败涂地,永无翻身之日。
  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忘掉国人的无耻,知道结果也很悲哀,想起不远的旧社会了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日子  冷静收残局  在让胡雪岩倾家荡产、身无分文后,李鸿章还是觉得不过瘾,他接连上疏慈禧太后,要求严惩胡雪岩。就在慈禧太后准备处置胡雪岩的时候,终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来替胡雪岩求情了。  这个站出来求情的人,他就是恭亲王奕.。恭亲王对慈禧太后说:“要杀胡雪岩可以,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胡雪岩的黄马褂是谁给的?”  一听这话,慈禧太后也是一个聪明人,这件黄马褂是自己赏赐的,如果现在严惩了胡雪岩,但就证明自己当年瞎了眼,这不是自己扇自己吗?所以到了最后,慈禧太后念其有功于国家,赦免了其死罪,只是把胡雪岩贬为庶民,永世不得为官,家产也全部充公(如果还有的话)。  那么,逃过一劫的胡雪岩,他又将如何面对这“生不如死”的未来呢?  如果我碰见胡雪岩的这种情况,倾家荡产、债主上门,我一定承受不了,往往会选择自杀来逃避这个现实,但是胡雪岩不是我,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一个绝对不会轻易言败的商圣,就如他常说的一句话:我胡某办事,有好处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我一个人承担!天若要我败,全是我一个人的责任,我绝不连累他人!   这句他平时一直嚷嚷的口头禅,等到了性命攸关、必须兑现的时候,胡雪岩还能言出必行吗?  他确实兑现了。  为了收拾这个残局,胡雪岩首先要干的,就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己的母亲金老太太,对于自己的这位母亲,胡雪岩觉得亏欠了很多,他觉得自己非常不孝。要知道,中国人有三苦:幼年失父母,中年无配偶,晚年卒子女,而在这三苦中,自己的母亲已经占了两件,所以即使自己再难受,再痛苦不堪,他也不能选择自杀,不能让母亲遭受到第三件痛苦的经历。  面对这个一直道歉、失声痛哭的儿子,金老太太反而平静了很多,活了八十多岁了,她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多艰难的日子也熬过,多富贵的日子也享受过,如今财去人安乐,金老太太反而释怀了很多。  最后,金老太太告诉胡雪岩:“事已至此,我别无所求,只求咱们能够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我这里你不用担心,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吧。”  有了母亲的支持,胡雪岩也就放心了很多,他随后办了一桌酒宴,把自己所有的老婆都找来,开始安排她们以后的事。  在这次酒宴上,胡雪岩向这些太太们说了实话:“如今我一无所有,这件豪宅也要换主人了,我已经没法照顾你们了,吃完这顿饭后,你们拿着各自的钱财,重新谋生去吧。”  这番话,全是胡雪岩的肺腑之言,而这些姨太太们也不傻,她们早就料到了今日的结局,所以在一顿抱头痛哭、互相安慰后,大家结束了这最后的宴席,各自拿着属于自己的钱财,重新谋生去了。  到最后,这座无比气派的胡氏豪宅,只剩下胡雪岩的母亲,他的正室夫人螺蛳,还有那个九姨太阿巧了。阿巧本来也可以走了,但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胡雪岩也对她不薄,所以她誓死要留下来,与胡雪岩一起患难与共。  国难思良将,板荡识忠臣;山穷水尽时,才能见真心。  得此娇妻,夫复何求,一生足矣!
  在解决了家里的问题后,胡雪岩就开始应付外面的事情了,因为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群,无数个追债心切、满眼通红的债主,等着这位东家去处理。  面对这种局面,胡雪岩果断决定,自己所有的生意全部停业,并且开始进行拍卖,好偿还自己欠下来的债。  胡雪岩清楚,那些来自己店面存钱的人,他们存的全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即用血和汗水换来的钱,也许对于他来说,几十两、几百两的银子都不算事,但是对于这些普通百姓而言,这些都是他们所有的身家性命,所以不还给他们的话,胡雪岩也不会彻底安心。  当然了,能够把所有人的钱都还上,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取钱的人太多了,相应的钱根本就不够,所以到了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胡雪岩只能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他把所有的储户分成了三种人,并且区别对待,分别还钱。  这第一种人,就是最穷苦的人。  对于这种人,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虽然他们只有区区几两、几十两的银子,但是这些都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全部的家产,对于这种人,胡雪岩实在是于心不忍,更不忍心赖账不还,所以胡雪岩安排好伙计,将这些客户的资料整理齐全,然后挨家挨户去还钱。  这第二种人,就是最富裕的人。  虽然这些人都是达官显宦,或者是地方豪强,他们也不在乎这点钱,但是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这些人他根本就得罪不起,如果不把这些人的钱还上,这些人就会对自己恨之入骨,也会想方设法地找自己麻烦,即使自己死了,这些人也会把满腔的怒火发在自己后世子孙的身上,所以这些人的钱,即使砸锅卖铁、放血捐肾,也必须要还。  还完了这两种人的钱后,胡雪岩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是他的内心依旧忐忑不安,不能释怀,因为还有一类人需要他还钱,但是他真的还不了呀!  这第三种人,就是既不穷苦,也不富裕的人。  这种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小康之家”的一类人,他们既不像穷苦人那样可怜,也不像富人那样不能得罪,所有胡雪岩把心一横,只能赖掉他们的债了,反正他们也不差这些钱,要不然,我能怎么办呢?  当然了,在还钱问题上,根本没有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只要是欠钱,就必须要还,但是在那种情况下,胡雪岩根本没有办法,他也只能迫不得已了。还有一点,您千万不要忘了,胡雪岩到死,他都是一个“商人”。  所谓的“商人”,就是“伤人”的人,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  但是,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自己欠了这第三类人的钱,他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尽任何办法,来取回自己的钱。果不出胡雪岩所料,这些拿不到钱的人,他们蜂拥地来到了自己唯一剩下的产业——胡庆余堂,来这里找麻烦捣乱。  按理来说,钱庄是钱庄,药店是药店,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产业,但是这些存钱的人,他们不管这个,按照他们的逻辑,胡庆余堂和钱庄都是胡雪岩的产业,既然在钱庄拿不到钱,就要到胡庆余堂来闹。一时间,胡庆余堂里挤满了讨债的百姓,大堂里一片混乱,也根本没有办法正常营业了。  面对这种情况,胡雪岩算是看明白了,想给后世子孙留下点产业,已经是不可能了,现在只剩下一条路了,就是凭借官府的力量保护胡庆余堂,说胡庆余堂跟胡雪岩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样才能继续营业下去,要不然哪天激动的百姓点把火,连神仙也没得救了。  当然了,到底要把胡庆余堂卖给谁呢?绝对不能卖给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一定要卖给一个忧国忧民的好人,这样才能把胡庆余堂的精神和经营理念,永远地传承下去。所以到了最后,胡雪岩在一通海选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刑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文煜。  胡雪岩与文煜的关系,那真是由来已久,光文煜存在胡雪岩钱庄的银子,就有六十万两之多,当然了,以文煜的身份和地位,胡雪岩是绝对不能够得罪了,所以即使自己再穷,胡雪岩也连本带息把银子还给了他。  但是,当胡雪岩还钱的时候,文煜却死活不敢要,因为他怕消息万一传出去,让慈禧太后知道了,会治他的罪,而这六十万两银子,正好是胡雪岩的突破口。  胡雪岩派人秘密地找到了文煜,让其以胡雪岩欠钱为由,上疏启奏慈禧太后,就说胡雪岩破产了,我的钱拿不回来了,所以我要以债权人的身份,成为胡庆余堂新的主人。  因为他们之前的交情颇深,当文煜听到胡雪岩这个想法后,他觉得这是自己唯一能帮胡雪岩的事情,所以就欣然接受了。后来,文煜还与胡雪岩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说自己永远不改变胡庆余堂的经营理念,并留出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作为胡雪岩后世子孙的产业。而对于这个决定,胡雪岩当即抱头痛哭,千恩万谢,为了永世不得反悔,双方还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  可见,如果没有文煜的出手相助,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出一个月,这座雄伟的胡庆余堂肯定就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文煜,就没有今天的胡庆余堂。  当然了,文煜更了不起的一点是,即使他把胡庆余堂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也立下了遗嘱,永远不许改“胡庆余堂”的招牌,使之永久地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一说到胡庆余堂,只会认为他是胡雪岩的,而忘了他的真正主人是文煜。  什么叫朋友?什么又叫作知己?这就是胡雪岩与文煜带给我们的启示。  得此至死不渝、永不抛弃的好友,胡雪岩一生足矣。
  楼主,一个多月了,太监了  
  不好意思,收藏着看的,忘记刷新了,骚瑞骚瑞  
  巨星陨落  在处理完了所有的事情后,胡雪岩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自己了。  如今,是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 1885年,在苦苦支撑了三年后,胡雪岩终于处理完了所有的事情,同时,这个垂暮的老人也清楚地意识到,终于该轮到自己了。  六十二年的人生历练,四十年的商海生涯,三十年的宦海沉浮,已经让胡雪岩对人世的一切都了然于胸。面对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胡雪岩清楚地知道,自己已油尽灯枯、大限将至。  来日不多,是时候该安排后事了……  在自己事业处于巅峰的时候,胡雪岩给自己买了一块风水极好的墓地,并且修建了一个巨型的坟墓。要知道,中国人讲究给自己挑墓地的事情,在古代人的思维中:“事死如事生”,人活着的时候什么样,死了以后也要什么样,找一个风水好的墓地,不仅可以死后继续享福,更能保佑后世子孙,让他们不受苦。  当然了,现在胡雪岩已经家道中落,他还欠了很多人钱,他无缘再埋葬这里了。要不然的话,那些记恨胡雪岩的人,他们一定会来刨坟掘墓,让自己落一个暴尸荒野、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最终,胡雪岩吩咐自己的家人,自己死后,必须悄悄地埋葬,丧事一切从简,不许铺张浪费。结果,胡雪岩这么一搞,他自己算是安生了,却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要知道,从胡雪岩死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不知道他埋在了哪里。在把胡雪岩安葬后,阿巧和螺蛳夫人就上吊自杀了,所以胡雪岩到底埋在了哪里,她们没有告诉任何人,也直接保留到那个世界去了。一百多年过去了,大清不见了,民国也结束了,我们也不知道胡雪岩埋在了哪里。  结果,直到 1990年,一位在胡庆余堂服务了五十年的老药工,在多方打探、苦苦寻找两年后,他才在今天的杭州的上泗乡,也就是今天杭州中村,找到了胡雪岩真正的坟墓。  至此,这位显赫一时,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再到一无所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终于落叶归根,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归宿。而他身前的万贯家财,也成了浮华一生的过眼云烟,而唯有那精心创下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如今依旧流传于杭州河坊街上,并向世人继续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
  后记:胡雪岩最后的启示  虽然胡雪岩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从昔日一个无名的山村放牛娃,到最后成为了大清最富有的红顶巨富,胡雪岩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然而,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的时候,胡雪岩虚报利息,给自己留下一个致命的把柄,以致后来东窗事发,并在多重压力下,倾家荡产,一败涂地,最后郁郁而终。  那么,面对胡雪岩这种让人无比羡慕的成功,以及这种让人扼腕痛惜的失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胡雪岩这一生,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失败?他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呢?  我们常说,一个人失败后,他总是怨天尤人,总是从外面找失败的原因。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他也绝对找不到的,因为一个人失败的所有原因,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跟别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就是圣人所说的:反求诸己。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没有人能够真正帮助他,只能他自己帮助自己;也没有人能够害他,只有他自己害他自己;所有的事情无论对错,全是胡雪岩自己一个人做的,因此所有的后果,都必须由胡雪岩自己承担,这就是所谓  的“自作自受”。  那么,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  第一条:自作聪明。  胡雪岩从小就很聪明,长大之后更加聪明,而身为“聪明”的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夸奖他、赞美他,胡雪岩当然也不例外。  被这些夸奖的次数多了,胡雪岩也就飘飘然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地就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发达之后,他就彻底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了。  对于胡雪岩这种没有读过书,文化水平低的弱点,左宗棠早就看出来了,他还经常劝胡雪岩多读一些书。谁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胡雪岩比左宗棠还要倔。  对于胡雪岩而言,他这辈子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照样可以成功,而那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都不及自己的一半,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玩命读书?  结果,因为胡雪岩不愿意读书,所以很多事情他想不通,很多的道理他不明白,他最后的失败,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自己读书少、视野狭窄有关。  可惜可叹,胡雪岩不是一个天才,他却自作聪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天才。  第二条:自鸣得意。  在王有龄的帮助之下,胡雪岩生意越做越大,而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之下,官位越升越高,这一对结拜兄弟,一个在官场,一个在商场,都发展得非常顺利。  但是,王有龄曾经不止一次提醒胡雪岩:事情太顺,我们要特别小心。而胡雪岩听了后,不以为然,反而笑王有龄沉不住气,还要王有龄在这方面向自己学习。  事实证明,胡雪岩这辈子,就栽在这句话上面了。纵观他的一生,他就像打了鸡血的病人一样,他只知道一味地向前冲,而从来没有静下心好好地想一想,自己到底还有什么不足,自己还有什么失误没有发现(吃回扣)。最终,胡雪岩的失误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他也注定迎来一个失败的结局。  第三条:自以为是。  要知道,胡鹿泉在去世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胡雪岩,一定要好好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绝对不要做官。  对于父亲的这句临终遗言,胡雪岩确实做到了,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并且振兴了胡家;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听懂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没有明白胡家祖训的真正含义,他还是去做了官,并且做了一个大官。  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挣钱的商人,胡雪岩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根本就不及格。胡雪岩根本就没有想到,政界要比商界凶狠得多,政治是一个超高危险的东西,你要是没有绝对的智商,千万不要参与。  对于胡雪岩而言,他是一个没有受到完整的训练(科举),也没有一个良好的背景(家族),更没有一个绝顶聪明头脑的人(不爱读书),如果这样也想参与政治,那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都看见了,像左宗棠这么有实力的人都斗不过李鸿章,何况胡雪岩乎?胡雪岩凭什么跟人家斗,他甚至都没有机会与李鸿章同台竞技,仅仅扛了三步棋,胡雪岩就彻底趴下了。  第四条:自行其是。  所谓自行其是,就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更不会相信自己错了。要知道,在胡雪岩与洋商进行蚕丝大战的时候,古应春、左宗棠和螺蛳夫人,甚至是金老夫人,他们不止一次告诉胡雪岩:要提前收手,不要硬碰硬。  虽然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之言,但是胡雪岩根本不管这一套,他认为自己有钱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还怕什么?而且我这是在为中国人出一口气。要知道,以一己之力,去和所有的洋人,所有的欧洲国家,整个资本主义相抗衡,这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而是嫌自己活得太长!即使没有李鸿章、盛宣怀的搅和,胡雪岩也必败无疑。  最后,在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行其是的“帮助”下,胡雪岩终于越陷越深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自作自受。  这才是胡雪岩失败的真正原因。  那么,胡雪岩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一生,除了让我们以史为镜、知所  借鉴、知所警惕外,他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对于胡雪岩而言,他从一贫如洗到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然后帝国一夜崩溃,他又变成了一贫如洗,自己的一生全都白费了,他会不会懊恼无比呢?不会,因为胡雪岩经常说如此类的话:人的一生是享受的过程,而不是  只看重结果。这也是胡雪岩留给我们的最后启示。诚然,在这个只看重结果、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胡雪岩绝对是一个  失败者。但是,只看重结果的人,他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要知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不论是好、是坏,是高、是低,是起、是伏,这都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更不会因为失败而自暴自弃,这才是我们的人生。  虽然胡雪岩已经变成了历史的尘埃,他一手创建的帝国也已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但是他那一生总结出来的“胡氏精神”,足令我们在人生中受益匪浅,并引导我们走出低谷、重塑辉煌。  最后,让我们向这位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致敬:胡光墉,字雪岩,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卒于清光绪十一年,享年六十二岁……
  全书终,赞我的,骂我的,顶我的,吐我的,看到这里,咱们这本书就算告一段落了。如果不过瘾,可去另外一个帖子继续支持我。  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    
  写的很好,最后顶一下!
  @zschust
10:27:18  写的很好,最后顶一下!  -----------------------------  3q
  喜欢胡雪岩,楼主有才!  
  看完了,感谢楼主。他的故事给我了不少的启示。向胡雪岩致敬,向楼主致敬  
  顶一个  
  楼主怎么不更新了  
  @京城说书匠
17:11:00  @lcfjiang64楼7:03:23  个人内在决定一切您这本书版了吗  -----------------------------  出版了!    —————————————————  你这是自己的写的,还是有借鉴人啊,我怎么看到了很多曾老的影子!  
  @京城说书匠
11:49:00  重新出山  原来,自从胡雪岩走了以后,钱庄的一些老客户就会不时地提醒他,而有一些个别的业务,比如那位饭馆的老板娘,她挑明了告诉钱庄老板:“想与我谈业务,必须是胡雪岩,至于其他人,免谈!”  除了业务量骤减外,还因为胡雪岩平时的人缘特别好,钱庄上上下下都特别想念他,所有人都极力替他说好话。所以到了最后,钱庄老板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请回胡雪岩,让他继续为钱庄效力。  当然了,除了这些原因外,老板本身的  —————————————————  关于这段情理之中绝对说不过去,如果老板真的确定他是继承人,这么会为了区区五百两银子,而让雪岩回老家2年了,于逻辑和情理都不符合!  
  @一品六味三百年
21:19:23  无心插柳柳成荫。 男的叫无心女的叫柳成荫 作者是个结巴  -----------------------------  你..这神回复啊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把qq视频录下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