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新闻网耿彦波波和今计划是什么关系

当前位置: &>&
令方针简历 令方针丈夫 令方针耿彦波 令计划的妹妹令方针 令方针简历他们分别与令政策的关系
令方针简历 令方针丈夫 令方针耿彦波 令计划的妹妹令方针 令方针简历他们分别与令政策的关系
令方针,是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的妹妹。
令氏兄弟是山西平陆人,其家族原姓令狐,似为少数民族后裔,后为方便去&狐&字简化成姓&令&。令计划父母都是当地基层干部,父亲原为山西省一副处级干部,育有四子一女,名字分别是令路线、令政策、令方针、令计划、令完成,其中令方针为女儿,令计划为三子,令政策是次子,令完成是小弟。[1]
2姓名由来编辑在中共十七大山西代表团向媒体开放讨论十七大报告期间,令政策透露,父亲当年特别喜欢看报纸,他们出生时,父亲就地取材,在报纸上找一些当时见报率较高的词汇如路线、政策、方针等为他们取名,这就是他们兄妹五人姓名的由来
------分隔线----------------------------耿彦波就御西保障性住房及商业项目建设现场办公时强调
耿彦波就御西保障性住房及商业项目建设现场办公时强调
5/29/:38 AM & & & 添加人:dtnews-swj & & & & 点击数:次
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建功能完善保障房
  本报讯 (记者 王瑶)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我市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程广受关注。昨日,市长耿彦波深入御西区30个保障性住房和商业铺面建设工地,查看督促工程进度,现场解决工程中存在的征收、设计、建设细节等问题。他强调,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关系着我市房屋征收能否顺利推进,群众能否早日入住新居,城市建设各项工程能否如期进行,各项目单位一定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把握施工的黄金时间,完善设计,精细施工,保质保量完成好建设任务,让群众住上放心房。
  副市长郜向华参加现场办公。
  据了解,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力度较大,目前在建工程约230万平方米,住房约2.7万余套。2012年计划陆续开工的保障性住房约250万平方米,住房约2.1万套。
  现场办公中,耿彦波、郜向华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到红旗北街、同泉路北侧安置项目、清远西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开源西街南侧续建安置项目、云波里南侧安置项目、永泰路东侧安置项目、西环路(庆祥里项目)、龙园西路商铺、岳翠园、北辰三期、酱菜厂安置项目、黄花街安置项目等处,查看工程进度,并就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同泉里北侧安置区是我市较大的一个安置区。小区首期建设3400多套房,已交付使用1100套,今年6月底将交付1600多套,其余正在加紧施工中,预计在10月底交付使用。小区外围商铺、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幼儿园等正在建设中。耿彦波详细询问了该小区外围涉及的征收问题,要求有关县区加快推进征收,对没有任何手续、不符合建设规划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坚决予以拆除。小区配套小学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耿彦波一行走进工地,查看建设进度,要求各有关单位严把设计关、材料关、质量关,科学安排工期,力争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建设。红旗北街、西环路庆祥里、清远西街国有工矿棚户区、云中路东侧(原图书市场)、魏都大道东侧(长途汽车站后)等项目正在深化设计,推进前期摸底、房屋征收等工作。耿彦波、郜向华等实地查看征收落实情况后,详细了解设计、工队选择等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尽快清理场地,展开建设。位于东风里的原酱菜厂所在地经过改造成为安置小区,即将交付使用。耿彦波等一边查看小区周边环境,一边与规划人员研究配套道路建设。他说,保障性住房建设一定要与城市建设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为基点,提升城市品质。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配套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等各项因素,下功夫建设功能完善、群众满意的优质小区。
  根据城市商业布局的要求,我市分别在城市的东、南、西、北等处规划建设了商业建筑。其中,云中商贸物流园区、新华街西侧商业、东风里菜市场商铺、龙园西路商铺等建设进展顺利,有的项目今年将交付使用。耿彦波、郜向华一行先后深入这些项目建设现场,查看进度,提出完善意见。他们要求有关部门结合现代商贸物流特点,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早日让商户入驻,带动周边商业快速发展,在便民服务的同时,为全市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耿彦波:今年重点抓六项工作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发布时间: 17:32:23【】【字体:
4月26日上午9时,太原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代表太原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太原市政府将通过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项目,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回顾2014年,耿彦波通过一系列数字佐证,表明太原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了新成效、改革开放有了新进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环境质量有了新提升、民生改善有了新变化。2014年,太原市政府下放119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造25条主次干道、27条小街巷;全市优良天数达197天,较上年增加35天;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8270套,改造农村危房6500户。
“2015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抓好‘五个一批’谋划好未来发展。”提及今年工作计划,耿彦波表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范,保障改善民生。
耿彦波在报告中说,今年太原市将重点抓六项工作:一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三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五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六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最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今天的会议还审查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太原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太原市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记者 要维维)
今年的钱怎么花?教育支出占比最大
公共安全支出11.15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09亿、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60亿……4月26日,太原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太原市财政局局长陈向阳向大会作了《关于太原市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今年,太原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中,在民生领域中,教育支出占比最大。
今年,太原市在教育支出上计划安排25.31亿元,比上年增加6.06亿元,增长31.5%。主要包括教育部门及所属各类学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支出。重点安排了太原幼师新校区等9项续建项目、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等11项新建项目及小学生放学后免费托管服务等2项事项专项经费8.95亿元。
报告显示,今年太原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60亿,比上年增长5.5%;节能环保支出安排2.41亿元,比上年增长77.02%;交通运输支出安排9.49亿元,比上年增长9.8%;住房保障支出安排5030万元,比上年增长254.4%。(记者 要维维 实习生 何伟)
一口气提交5个建议的人大代表张建国,最关心城市规划问题
一张蓝图绘到底 预防治理“城市病”
“‘城市病’已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城市决策人应本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严控‘城市病’的发生。”4月26日,太原市人大代表张建国一次就提交了5个建议,其中,治理“城市病”是他最期待解决的。
上跨下穿建高架,近年来,太原市的城市建设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规划”二字。张建国表示,在太原,市民已或多或少感到了“城市病”的困扰,如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太原这几年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需要高度重视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开发边界,着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太原客运北站投资达8000多万元,建成闲置7年,在试运期每车日载客不到1人,有不少市民反映,车站位置太偏了。这几年太原市向南发展,当初选择在北边建车站,就是选址和规划的失误。这个例子再次让人反思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张建国说,城市发展中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如何才能预防和治理这样的“城市病”呢?根据多方调研取证,张建国表示要防治眼下的“城市病”蔓延,就应以系统长远的眼光做好太原市建设规划,确保城市功能协调。“政府部门应确立统筹区域发展观念,引导各种资源在市、县、区之间均衡分布。”他说,省会城市就意味着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优先选择向大城市快速集聚,在各种要素快速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如果相应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就难免会产生“城市病”。
张建国建议,太原市政府应在充分利用行政管理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优先将各种优质资源集中太原的同时,确立统筹区域发展的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等各种资源在市、县、区之间均衡分布,惟有如此,才能有效缓解目前各种要素过于向城市单向快速集聚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太原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13名委员建言献策,耿彦波听后深受启发,他表示
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用最大的创新来面对今天
4月26日下午,太原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参加讨论。两个小时的会议中,13名委员提出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教育等数条建议。耿彦波听后表示深受启发,并用了50多分钟的时间向与会人员分享自己听建议后的心得,梳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他表示,今后工作中,要把创新驱动上升到战略层面,同时,在这个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放性思维去工作,去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下午3时,由民革、九三学社、工商联、农工党、工会等界别的50多名政协委员进行联组讨论。会议一开始,大家直奔主题,建言献策。耿彦波边听边记录,最后针对每位委员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喊产业转型,但到现在也没有实质性改变,问题出在哪里?从创新的源头来讲,如果没有创新主体,那肯定不行。创新的主体,一个是人,一个是企业。”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财经大学MBA教育学院院长卫虎林率先发言,他给出的建议是:“太原的创新驱动靠的是人才、科研院所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议充分发挥高校在太原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加快‘一区多园’建设步伐,以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技术中心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优化全省的科研资源配置,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机制。”卫虎林说,还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科技产业的研发机制,“降低商务成本,提供创新服务,也能够对发展起到变革性作用。”
为了争取与耿彦波交流探讨的机会,政协委员们都积极发言。其中,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爱思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慷建议:“太原要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启转型发展新引擎。”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省实验中学教师杨瑞国建议:“太原中考定向生招生工作,应覆盖范围大一些、定向生比例要降一些,把好事真正做好。”太原市政协委员、太原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于迎伟建议:“在关注民生重大项目中,应把基础教育列入其中。”“听了13位委员的建议,我非常受启发,很多建议都非常好。委员们反映的有些问题确实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不少问题长期存在,引人深思。”耿彦波听完委员们的发言,对前来旁听会议的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说,“把今天委员们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带回去研究吸纳,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耿彦波针对每位委员的建议进行分析。之后,用了50多分钟时间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归纳起来,就是围绕“创新驱动”和“互联网思维”有感而发。“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思路,一定要用互联网思维、开放性思维,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引进创新技术人才,进行企业创新。同时要利用好大专院校、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进行创新突破。”最后,耿彦波总结,“人才是创新的灵魂,企业有了核心技术就有了创新力。在改革的时代,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用最大的创新来面对今天。”(记者 李飞飞)
· · · · · · · ·耿彦波是令计划的亲戚
耿彦波,别闹了,再闹就要出大事了!
耿彦波何许人也?乃大同市前市长,已于2月7日被任命为省会太原市的市长。大同市民为何如此执著地挽留耿彦波?果真是媒体宣传的“耿彦波是个好市长”?
耿彦波是令计划的亲戚,知道为什么要调任了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1级政治系徐善宝()——探究“造城市长”耿彦波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及具体应用
探究“造城市长”耿彦波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及具体应用
今天浏览新闻时,看到这条《山西大同千人聚集广场
请愿调回原市长耿彦波》新闻,很震惊,耿彦波都已经离开大同一年多了,但是大同人民对这个“造城市长”依旧怀念,整理了一些耿彦波主政大同时的一些城市建设资料,一起探究耿彦波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和具体应用。
&耿彦波曾说来到大同以后,我们怎么来对待大同这个城市?我们怎么来打造大同这个城市?怎么来规划这个城市?一个好的城市有三个标准:一是宜居城市,也就是非常适合生活的城市;二是利居城市,也就是适合创业、方便人生创造的城市;三是乐居城市,是快乐地居住的城市,它是在宜居城市和利居城市基础上的再创造。乐居城市有两个指标,一是历史文化名城,如巴黎、威尼斯等历史文化名城都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二是山水园林城市。达到以上两个标准的城市,才叫乐居城市。大同市政建设就是按照乐居城市的最高标准进行谋篇布局的。
那么大同如何来打造乐居城市、特色城市呢?我们是这样来构想的,就是我们在城市的大容器里面装着两个景观,以御河为中线,一边是历史文化名城,一边是生态园林城市,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个文化,一个生态,这两个文化就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进而形成一种魅力,最终形成深刻的印象。历史文化让人迷醉,自然山水城市让人留恋。人类一是从水里出来的,一是从树上出来的,所以人有两大天性,即喜欢水和树林,自然园林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欢愉,人会感到非常高兴。特色城市让人留恋往返,让人终生记忆。在中国城市化运动中最可怕的就是“千城一面”,没有特色,都是高楼大厦、水泥森林。而特色的城市都是让人记忆的,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我们要构建具有鲜明特色,温暖的、温馨的城市。温暖的城市让人留恋,按照这样一个目标来建设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去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复原工程,今年开工了十大工程,包括东城墙,今年力争把东城墙恢复起来,明年北城墙、南城墙,后年西城墙。城市里的主要景观,如文庙、关帝庙、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寺、重阳宫等,下一步我们还要恢复总政署、府衙、代王府等。过去我们的传统文化城市是个水平城市,就是连续的、连片的四合院,现在我们要形成一个流动的、乐感的城市。建筑不是被成为立体的雕塑,凝固的音乐吗?我们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历史的、文化的一个景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四合院,靠连续的空间来取胜。到了欧洲,欧洲那么伟大的教堂,延续几百年,他们是靠单体建筑来成为亮点的。我们主要是靠一个群体的整体性,靠整体的完整性来体现美,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美,我们就是要以此来建设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御河新区我们要打造一个最现代化的城市,也就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作品,当然我们这是有传承的、有文脉的、有继续性的、有特色的。在新区我们有文瀛湖,其面积相当于西湖,有10公里长、1公里宽的御河,这是我们的主要景观、生态廊道,我们在新区提了一个口号:“生态城市,我们的家园”。同时我们建筑全部是请大师设计,我们的图书馆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科恩设计,我们的博物馆是中国当今年轻一代最优秀的设计大师崔凯设计,我们的大剧院、会议中心都是请国际大师设计,进而营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大家所看到和所听到的基本情况,我向各位老师做一汇报。
搞建设,是建百年工程、千秋大业,还是今天做建起来明天就后悔的工程?城市建设一定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的城市应该是加法,而不是减法。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创造,是明天的财富,这样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今天的决策看起来就不怎么正确,明天更是错误的,后天就是糟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存在这么大量的拆迁。拆迁是为什么?拆迁是为了纠正错误,就是我们犯的错误太多了,所以我们必须纠正,那么纠正错误是要花代价的。其实在城市建设中,哪一个城市的市长都不愿意拆迁,拆迁是大家看不到的,而且拆迁的损失是无形的损失,只有建起来,老百姓才能看到成果,但是我们好多城市不拆能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欧洲的巴黎、慕尼黑等进行调研考察,我就问他们如何进行城市的拆迁?他们说,我们的城市建设执行的是300年前的规划,从来没有拆迁。
看了欧洲以后,我就总结了这么几句话:第一,规划就是财富。因为有了好的规划,又能实现好的规划就是一笔财富。可以说我们大同违反规划的建筑比比皆是,本身我们的道路是40年的道路,本身我们不应该有拆迁,规划是控制未来的,我们却恰恰缺少这些规划。修40年的路,需要拆迁费20万,这就意味着1平米2000元,全部拆迁费需要4个亿,这就是说我们修一条路几个亿,而拆迁的成本远远大于修路的成本,所以规划就是财富,所以规划是最大的隐形财富,规划一个城市不败的基础。
第二,历史就是永恒。我们看了欧洲的城市为什么那么好?古老的城市也是永恒的城市。我们如果能够保存了大同从北魏398年以来的都城风貌,那么大同现在就会是国际上的大都市。如果当时北京城按照梁思成老先生的规划,新旧分开,保护老城,保护北京的老城墙,因为那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而且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定都在北京,城墙没有遭到破坏。中国的历史所以没有积淀,和历史上一次次农民起义的巨大破坏有关系,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多半都是封城,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先一把火烧掉,然后再建新的。幸运的是,满人进入北京城后,全盘保留了北京城,明代的城市保存完好,被誉为“三代都城”。如果北京城能够留下来,那么北京城养活中国13亿人中1亿人是没有问题的。历史是永恒的,一个永恒的城市一定是有历史的城市。
第三,文化就是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底气的,我们到了很多新兴城市感到这个城市没有文化。十年文化看城镇,百年文化看上海,千年文化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河南,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中国的城市都是有历史的,但是大多数城市都没有遗产传承下来,没有证据能够说明自己历史的古老。所以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底气的,文化就是灵魂。
第四,人本就是根本。欧洲的城市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了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里,跟我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欧洲城市建设的街道驾驭、公园建设、公共设施等都非常人性化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了欧洲的城市会感到非常的舒服、非常地舒心的原因。
第五,管理是水平。我们大规模的城市运动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大家感到我们的城市从外面来看没有一点差别,我们的上海、北是如此,和欧洲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如果培养一个城市的精神,培养一个城市的文明,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欧洲有句话说得好,培养一个暴发户一两年就可以了,培养贵族精神、贵族文化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欧洲的文明、文化、儒雅非常了不得,季羡林老先生在《欧洲十年》中写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战后期,柏林被盟军包围,被断水、断电,柏林的冬天非常寒冷,不亚于中国的寒冷的北方。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只能上山砍木头取暖过冬。当时的政府定了一条,就是让护林人上山在能砍的树上做了标记,只有濒临死亡的老树是可以砍得,小树和健壮的树是不能砍得。这个国家是即将灭亡的国家,这个政府是即将不复存在的政府,市民普遍存在恐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做了标记的树被砍伐以外,没有一个人去砍伐没有标记的树!德国人的文明、守规则真是让人震撼!这就是为什么德国摔倒几次又很快站起来几次的原因,这个伟大民族的背后就是伟大的文化,所以欧洲的文明能够传承下来是有其中的原因的。
不留遗憾规划的最大一个要素是就是把规划层面做好,我们很多领导经常认为,规划不就是一个圈吗,规划没有意义,还是赶快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吧。其实规划是个系统,规划是个高度,规划是个未来,我们规划好了怎么会犯错呢?难么在规划中怎么来把握规划呢?我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把规划做好,把规划把牢。
规划的第一条原则是逻辑大于存在。规划是有其规律的,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如果规划小于存在,等于迁就存在,结果导致城市建设走向下坡路,使城市越建设越差。城市建设一定是逻辑要大于存在,做规划一定要按照规划的逻辑,不管存在多大的现实问题,一定要根据逻辑来做规划,不能迁就现状,迁就现状不是规划。可能今天做不到,可是我们的后人呢?我们的不是在规划未来吗?到了未来,我们有些问题就可以解决。
规划的第二条原则是生态大于经济。对于一个城市,该留的一定要留下来,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追求。城市建设存在两个致命伤:一是短期行为,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政绩,牺牲长远。比如说大同去年拍卖了一块土地,留了15亩地,代价是3000万,那么从短期来看,我舍不舍得把这笔财富留给后人?二是浮躁心态,就是急于出政绩。所以生态大于经济,一个城市舍不舍得把黄金地段拿出来作绿地?
规划的第三条原则是整体大于个体,整体大于局部。规划是什么?规划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规划是创造美的过程,规划是控制美的过程。一定要把规划当成一个崇高的事业、一个神圣的事业,只有具有献身精神才能做好规划。局部都是具体的,整体是抽象的,而实际中往往都是局部大于整体。
规划的第四个原则就是历史大于现实。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凡是历史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历史不可以再造,历史不可以复制,祖宗创造的东西,我们今天再有本事是不能复制的。我们今天应该记住两个搞建设的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林徽因。梁思成太伟大了,在1930年代骑着毛驴走遍了山西,发现了唐代的佛光寺。我向上海来的同志讲,我有的,你永远没有,历史不可以倒退,历史不可以再造,但是你有的我将来会有,再过100~200年我再造一个上海是有可能的。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未来是可以创造的,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所以欧洲人对他们的文化奉若神明,对文化保护的意识非常强。德国奔驰车曾经在中国的长城上做过一个广告,在德国放映之后,德国全民反对:你奔驰车是个什么东西,怎么能够上几千年古老的长城上,这是对文物的破坏!结果就取消了这个广告。名画“蒙娜丽莎”在法国曾经丢失过,结果举国哀悼。我们故宫中有多少文物都说不清,避暑山庄丢了文物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的文物保护亟待加强。中国有个历史现象,中国文物保护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外行人老想管内行人的事。
我们现在的文化保护存在很大的问题,应县木塔倾斜度很大,眼看面临着倾覆的危险。恰逢2004年山西古建筑专家开会,在讨论应县木塔的保护时,他们提出了三种保护意见:一是给木塔支一个棍;二是从三层隔断,三层以上吊起来,三层以下部分修好以后,在整合起来;三是国家维修。我一听,前两种意见纯粹就是胡说八道,中国的古建筑只能是国家维修,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应县木塔没有用过一颗钉子,全部是使用榫卯结构,支一根木棍既影响了景观,有破坏了它的完美性,同时固定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第二个办法,从三层隔断以后,如何才能恢复原貌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我说,在大同完整地、原样地复制一个,哪天应县木塔倒掉了,大同这个就成唯一的了。我对国家文物局局长就说,古建筑专家对应县木塔提了三条修缮意见,条条都是荒谬绝伦。我现在修华严寺、善化寺等国宝,现在就留下了一个大雄宝殿,前面的大光明殿和两个配殿、山门、仪门等其他建筑都没有了,幸好梁思成先生绘制了其他建筑完整的图纸,我们就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图纸进行恢复。国家文物局要求必须先向国家文物局进行申报,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认为文物不动就是最大的保护,我说你怎么不能动呢?我们几千年来都在修缮坏旧的寺庙。即使他们不批,我也要干。
结果国家文物局来查我,我就赶紧回来见国家文物局的同志,他们让我停下来,等待处理,要么拆除,要么整改。我马上就顶回去了,我说违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际上的违法,另一种是程序上的违法。在实际上我不违法,我仅是程序上的违法。我有梁思成先生的图纸,我是拯救如旧的原则,原工艺、原技术,原材料,所以实际上我不违法;第二,我承认程序违法,我给国家文物局报上去了,但是你们不批不让我干,我等不起这个时间。时间非常有限,今天拆成一糊片了,又不能建设,若是明天我走了呢?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我就和他们说,你有本事就把我这个市长免了,没有本事就别拆,这是人民的血汗钱,你不可能给拆掉。后来我和他们说:你们回去和局长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历史的人物,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历史会证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王家大院当年是国宝吗?王家大院221户,我修起来不就是国宝吗?你怎么不让我修复呢?后来走过来,国家文物局他也挡不住,也没有办法,我官照当,我也照建。后来在上海开会的时候,我又主动去了一下,山西的古建是中国最好的,没有人比我们山西人更会做古建,实际上山西的古建就是我培养出来的。1995年修王家大院时,修那个古建时,我们的古建队伍只有七、八个人的队伍,我们只有修缮定额,没有修建队伍,基本上就是个维修,比如一个庙破了,维修就是十来个人,砖瓦很烂的。王家大院有了载体,才是大规模的上了,一直到王家大院四、五万平米,常家庄园十二万平米,榆次老城几十万平米,到了晋祠……一直在不停的在修复,所以他这个队伍是越做越大,好多人员以前是骑着自行车,现在都买下汽车了,把自己队伍做大了,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传统工艺失传了?因为社会不需要,代代相传,我们把古人的技艺、目标,都传承下来,所以宝顺书记一来,我就说,张书记,山西的古建是最好的,没人能比得过我们,木结构在中国,中国最好的在山西,山西是全世界最好的,这个是肯定的。我们这是拯救性的工作,我们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以历史大于现实,这是我们做事的原则。
山西在城市建设上有两大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城市建设是个花钱的事,认为是政绩工程,这个花钱的事谁不会干呢,有钱谁不会干,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城市建设上不是花钱的事,更不是政绩工程。一个城市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化、工艺化、现代化是一体的,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结晶的载体。如果说城市化说到底是城市的建设,工业经济属于城市经济,大家想想,为什么乡镇企业垮掉了呢?80年代为什么搞乡镇企业那么多,那些都属于短缺经济,生产队就可以做得了。到了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是有区别的,计划经济是短缺的,市场经济不是短缺了,而是富余了。市场经济是将原来短缺的变成富余了,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事。80年代匈牙利的经济是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生产力适应不了,所以只能是计划经济,邓小平最了不起的就是把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所以,我们在搞建设时,一定要把城市的平台做好,城市才有凝聚力,这个地方才有希望,所以把城市建设当作政绩工程是错误的。另一种观点是有钱的事情谁不会做,我们想一想,有些人把有钱的事情办成坏事,没有把事情办好,花钱能办好,了不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个错误的理念。
&&&&&第二个错误的理念就是认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给后人背债。2007年前,太原的城建工程最多的不超过5个亿,一般都是2~3个亿,而其它省份的城市都是一百个亿水平。我看了看长沙等中部六省,除了太原,其它城市几乎都是一百多个亿,人家是一百个亿,我们是3~5个亿,投入就是差距那么大,为什么一说省会城市,其它城市都比太原好呢?因为人家有收入呀。所以,这就是一个差距,我们要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那么城市永远也办不好。要树立办多少事就要找多少钱观念,2006年底回太原后,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社会对太原的期望是非常大的。到了2006年年底,我向张书记汇报说,张书记不好意思啊,我6月底到了太原,对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没有规划是不敢动起来的,动起来怕犯错误,2006年天天干活到晚上两、三点,天天做规划,招标等整个规划的枢纽,我们中北大学的滨河东路,一直延升到中北大学门口,都是当时做的规划,从最北的中北大学到清徐都要做规划。2007年太原市的工程是70个亿,张书记说有些多了吧?我说:“不行,张书记,其它城市都是一百多个亿,70个亿并不多。”后来向市委班子汇报的时候,市委班子那么多领导只有申书记一个人相信,其它人都是在听故事呢,心说新来的市长,一下子来到一个大城市,要搞70个亿,能搞7个亿就不错了,没有想到当时我们大面积开工后揭开了建设的序幕。就说我们平时一定要变个思路,城市是可以撰写的,城市是个无底洞,把路修好,把环境修好,城市是可以升值的。举个例子,我们第一个调整了长风商务区的规划,当时长风商务区是要打造成最干净的一块儿,2.3平方公里,很好的一块儿地方,又是城市的结合部,是向南延伸的桥头堡,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大气的规划,现在的卖地好多地方最高可以卖到80万,也卖了一部分,还要再卖,我一去就说,赶紧打住,要做个规划。做了规划后,最低卖地价是260万,同样是一片土地,80万和260万是差距多大啊,差了180万。这些都是政府的收益呀,我在讲为什么我们的城市没有钱呢?我们城市拥有广袤的土地,我们有规划权、有行政权,一个开发商把300、500亩地卖给开发商几个亿的收入,为什么我们不把城市富起来呢?城市的钱都流失了,所以说,我们要办多少事找多少钱。
最后我简单的总结耿彦波的城建成功之处,是他一方面将这些历史遗存很好地保护起来,一方面又把它们开发为一种具有长远意义和巨大效应的旅游资源。他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达到了互动与双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bc 中国市长 耿彦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