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a和乙a可知产生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的原因与

【答案】分析:从空气中制取氮气,就是除去空气中的其他气体,此时可以根据各气体性质的不同加以除去,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水可被浓硫酸吸收,氧气可以与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反应生成固体,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主要有过滤、蒸发、蒸馏、结晶等.解答:解:(1)空气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会被吸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过浓硫酸时,会除去水蒸气,灼热的铜可以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可以除去氧气,故本题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干燥气体(除去水分),吸收(除去)氧气;(2)从B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有氧气和氮气,要除去氧气,可以采用使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应用此法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红磷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而碳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对剩余气体的测定有干扰,所以本题答案为:木炭,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影响实验结果;(3)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是因为没有得到纯净的氮气,混有了其他的气体,这些气体可能为氧气、二氧化碳或稀有气体,所以本题答案为: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氧气没有除尽;二氧化碳没有除尽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4)利用物质间某些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是分离物质的基本思路,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过滤,适用与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蒸发,适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蒸馏,适用于分离混溶性液体,结晶,适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所以本题答案为:沸点,根据物质溶解度的不同,可选用改变温度的方法将物质分离或者根据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可选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分离.(其他合理答案同样得分)点评:当研究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需要除去其他杂质的干扰,这就涉及到的是混合物的分离,分离时采用的方法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种气体性质的差异进行.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0?南京一模)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石灰石、氧气、二氧化碳、食盐四种物质中选出与下列用途相对应的物质,填写在空白处:(1)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 ;(2)烹饪使用做调味品的是 ;(3)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 ;(4)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是 .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九年级化学测试试卷(5)(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2010?南京一模)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3)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根据上图组装一套制取干燥CO2的装置______(用字母表示),验满的方法是______.(4)某化学探究小组用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研究影响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实验温度为25℃、35℃;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每次实验取用含碳酸钙60%的大理石10g;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为9.125%、18.25%,每次实验盐酸的用量为20mL(假设9.125%、18.25%的盐酸的密度均为1g/cm3;大理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①提出假设: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大理石规格、反应温度有关.②实验设计与实施: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方案并实验.实验编号T/℃大理石规格盐酸的质量分数完全反应的时间/s实验目的a25粗颗粒18.25%160(I)实验a和b探究同体积下盐酸质量分数对该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II)实验a和c探究温度对该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Ⅲ)实验a和d探究大理石规格对该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b210c35粗颗粒18.25%60d100③实验结论: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九年级化学测试试卷(5)(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0?南京一模)小梅同学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性质后,发现许多不同类别的物质反应时能生成盐,于是她构建了下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图.请借助网络图回答:(1)写出用酸和碱生成氯化铁的化学方程式:.(2)请你把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要求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①;②.(3)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B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色粉末,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①物质B的化学式为;②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③写一个能实现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4)反应①、③的反应基本类型是否相同?.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0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010?南京一模)(1)现有60℃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的质量分数;④60℃时NaCl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①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②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一定变化的量有.(2)根据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10℃时KNO3的溶解度60℃时NaCl溶解度(填“>”、“<”或“=”).②t℃时,将mg&KNO3、ng&NaCl&分别溶解在20mL水中恰好饱和,则mn(填“>”、“<”或“=”).分析:(1)以空气为原料制取N2,从其设计的方案可知,采取除去空气中其他气体剩余N2 的方法.空气中除N2外还含有O2、CO2、水蒸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除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除水蒸气选用浓硫酸,除二氧化碳时,气体要从溶液中通过,会带出水蒸气,所以要先除二氧化碳再干燥.(2)采用图2装置实验时,要选择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但燃烧产物不能有气体,否则生成的气体混在N2中,影响实验结果.(3)产生误差可能的原因有多方面,如药品的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耗尽;稀有气体不反应,不能除去;装置漏气等.(4)由所学知识可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过滤、结晶、蒸馏等,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利用物质间某些性质的差异而应用.如过滤适用于可溶性固体与不容性固体的分离;结晶适用于两种可溶性固体的分离,根据两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结晶方法;蒸馏适用于两种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根据沸点的不同加以分离.解答:解:(1)图1装置&A的作用是除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除去水蒸气.(2)红磷燃烧产生的浓浓白烟是P2O5固体,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选用木炭的方法不科学.(3)得到的氮气密度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有:药品的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耗尽;稀有气体不反应,不能除去;装置漏气等.(4)利用物质间某些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是分离物质的基本思路.例如:在工业上,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列举利用物质性质差异分离物质的方法:如粗盐提纯利用过滤.故答案为:(1)2NaOH+CO2═Na2CO3+H2O;&&(2)木炭;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影响实验结果;(3)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氧气没有除尽;(4)粗盐提纯利用过滤.点评:题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物质的除杂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重点联系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进行分析.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化学
27、某学习小组将“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方案:方案一(1)写出图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C的作用是.方案二(2)将空气通过图1中A、B装置后,收集于图2的广口瓶中,用图2装置代替装置C进行实验.实验中用红磷而不用木炭的原因是;(3)此法得到的氮气不纯,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科目:初中化学
27、某学习小组将“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方案:方案一:(1)写出图甲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装置B的作用是
,装置C的作用是.
.方案二:(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一瓶装置图甲的装置B中放出的气体,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甲同学选用红磷,乙同学选用木炭.你认为:选用
(填“红磷”或“木炭”)的方法不科学,原因是
;(3)分析误差: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请你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写两种)
、;(4)利用物质间某些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是分离物质的基本思路.例如:在工业上,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利用它们的
不同.请列举一种你所知道的利用物质性质差异分离物质的方法
科目:初中化学
27、某学习小组将“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方案:方案一:(1)写出图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C的作用是..方案二:(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一瓶装置图1的装置B中放出的气体,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甲同学选用红磷,乙同学选用木炭.你认为:选用(填“红磷”或“木炭”)的方法不科学.(3)分析误差:方案二得到的氮气密度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请你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写两种)、;(4)利用物质间某些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分离,是分离物质的基本思路.例如:在工业上,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利用它们的不同.请列举一种你所知道的利用物质性质差异分离物质的方法.
科目:初中化学
(2011?杨浦区一模)某学习小组将“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方案:方案一:(1)利用图1进行研究,图1中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除去水分),装置C中发生了2Cu+O22CuO化学反应,此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类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固体,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除去)氧气.方案二:(2)将空气通过图1中A、B装置后,收集于图2的广口瓶中,用图2装置代替装置C进行实验.实验中用红磷而不用木炭的原因是因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混入新杂质;(3)此法得到的氮气不纯,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制得的氮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等杂质;(4)在工业上,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是利用它们沸点的不同.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1)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A.小灯泡(3.8V,1.5W)B.直流电源(电动势4.5V,内阻约0.4Ω)C.电流表(量程0~500mA,内阻约0.5Ω)D.电压表(量程0~5V,内阻约5000Ω)E.滑动变阻器R1(0~5Ω,额定电流2A)F.滑动变阻器R2(0~50Ω,额定电流1A)G.开关一个,导线若干①如果既要满足测量要求,又要使测量误差较小,应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的丙,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E(填器材前的字母)②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时,以电流值作横坐标,电压值作纵坐标.所得的实际图线可能是下图图线中D(2)(10分)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一节蓄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蓄电池的电动势约为2V,内电阻很小.除蓄电池、开关、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A.电压(量程3V)&&B.电流表(量程0.6A)C.电流表(量程3A)D.定值电阻R0(阻值4Ω,额定功率4W)E.滑动变阻器R(阻值范围0-20Ω,额定电流1A)(1)电流表应选B;(填器材前的字母代号)(2)将图乙中的实物按图甲的电路连线;(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U-I图象(如图丙所示),则蓄电池的电动势E=2.10V,内阻r=0.20Ω;(4)定值电阻R0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保护作用(只要求写出一点).
科目:高中物理
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一节蓄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蓄电池的电动势约为2V,内电阻很小.除蓄电池、开关、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A.电压表&(量程3V);B.电流表&(量程0.6A);C.电流表&(量程3A)D.定值电阻R0(阻值4Ω,额定功率4W)E.滑动变阻器R(阻值范围0-20Ω,额定电流1A)①电流表应选B;(填器材前的字母代号).②根据实验数据作出U-I图象(如图乙所示),则蓄电池的电动势E=2.10V,内阻r=0.2Ω;③本实验的系统误差原因是A.A电压表分流;&&&&&& &B电流表的分压;&&&&&&&&& C&电阻R0的分压(选填A、B或C)④影响物质材料电阻率的因素很多,一般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则与之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某课题研究组需要研究某种导电材料的导电规律,他们用该种导电材料制作成电阻较小的线状元件Z做实验,测量元件Z中的电流随两端电压从零逐渐增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他们应选用下图所示的哪个电路进行实验?答:A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1)下图为同一个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四条长度相同的纸带,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是BC(填选项前的字母)A.甲纸带加速度最大&&&&&&&&&&&&B.乙纸带加速度最大C.丁纸带平均速度最小&&&&&&&&&&D.丙纸带平均速度最大(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提供的器材为:(A)干电池两节,每节电池的电动势约为1.5V,内阻未知(B)直流电压表V1、V2,内阻很大(C)直流电流表A,内阻可忽略不计(D)定值电阻R0,阻值未知,但不小于5Ω(E)滑动变阻器(F)导线和开关①甲同学利用该电路完成实验时,由于某根导线发生断路故障,因此只记录了一个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下表所示:
0.28试利用表格中的数据作出U-I图,由图象可知,该同学测得两节干电池总的电动势值为2.9V,内阻为3.5Ω&(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由计算得到的数据可以判断能够正确示数的电压表应为表V1(选填“V1”或“V2”)②乙同学在找出断路的导线并调换好的导线后,连接好原电路继续实验,实验时用U1、U2、I分别表示电表V1、V2、A的读数,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不同位置,记录了U1、U2、I的一系列值.他在同一坐标纸上分别作出U1-I、U2-I图线,则所做的直线斜率较大的图线是U2-I(填U1-I或U2-I).定值电阻R0的计算表达式是R0=1-U2I(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二中高二(上)月考物理试卷(11月份)(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1)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A.小灯泡(3.8V,1.5W)B.直流电源(电动势4.5V,内阻约0.4Ω)C.电流表(量程0~500mA,内阻约0.5Ω)D.电压表(量程0~5V,内阻约5000Ω)E.滑动变阻器R1(0~5Ω,额定电流2A)F.滑动变阻器R2(0~50Ω,额定电流1A)G.开关一个,导线若干①如果既要满足测量要求,又要使测量误差较小,应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的______,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填器材前的字母)②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时,以电流值作横坐标,电压值作纵坐标.所得的实际图线可能是下图图线中______(2)(10分)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一节蓄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蓄电池的电动势约为2V,内电阻很小.除蓄电池、开关、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A.电压(量程3V)&&B.电流表(量程0.6A)C.电流表(量程3A)D.定值电阻R(阻值4Ω,额定功率4W)E.滑动变阻器R(阻值范围0-20Ω,额定电流1A)(1)电流表应选______;(填器材前的字母代号)(2)将图乙中的实物按图甲的电路连线;(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U-I图象(如图丙所示),则蓄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V,内阻r=______Ω;(4)定值电阻R在电路中的作用是______(只要求写出一点).BC图象I在纵轴上有较大的截距,说明在绳对小车的拉力F=0(还没有挂沙桶)时,小车就有了沿长木板向下的加速度,说明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图象Ⅱ在横轴上有较大的截距,说明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因此在绳对小车有了较大的拉力F以后,小车的加速度仍然为零。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所示是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关系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这样进行;两个相同的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前端各系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中可放重物.两个小车后各系一条细线,用黑板擦把两条细线同时按在木板上,使小车静止.抬起黑板擦,两个小车同时开始运动,按下黑板擦,两个小车同时停下来.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小车的位移.下列是关于该实验中有关问题的分析:A.用小盘和重物所受的重力代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力--即绳子拉力,其条件是盘子和重物的总质量远大于小车的质量B.实验时,应该把木板的后端稍微垫高,原因是为了补偿小车受到的阻力C.m保持不变,描绘α-F图象时,如果把两小车拉力之比2F1作为横轴,对应的两小车位移之比2x1作为纵轴,如果a与F成正比,则图象的特点是一条倾斜的直线D.F保持不变,描绘图象时,如果把两小车质量之比1m2作为横轴,对应的两小车位移之比2x1作为纵轴,如果成正比,则图象的特点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其中错误的是A.(填上字母序号)
科目:高中物理
(2012?湖南一模)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小桶,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小车的质量为m1,小桶(及砝码)的质量为m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C.本实验m2应远大于m1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1图象(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图象,可能是图中的图线丙.(选填“甲”、“乙”、“丙”)
科目:高中物理
(2013?湛江一模)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小桶,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小车的质量为m1,小桶(及砝码)的质量为m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C.本实验m2应远大于m1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1图象(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图象,可能是图1中的图线丙.(选填“甲”、“乙”、“丙”)(3)如图2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中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已标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0.49m/s2.(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装有重物的小盘,B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相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后,应重新平衡摩擦力C、实验中应满足小盘和重物的质量远大于小车的质量D、在用图象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通常作a-图象.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1)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图(1)中小车A质量为m1,连接在小车后的纸带穿过电火花打点计时器B,它们均置于水平放置一端带有定滑轮足够长的木板上,p的质量为m2,C为测力传感器,实验时改变p的质量,读出测力器不同读数F,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①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为流(选填“交、直”)V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必须保持水平B.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C.实验中m2应远小于m1D.测力计的读数始终为m2g③图(2)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标出了所选的四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的大小是m/s2.(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④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如图(2),他测量得到的a-F图象是图中的图线(2)用伏安法测量一定值电阻的实验,所用的器材及规格如下:待测电阻RX(约200Ω)&&&&&&&&&&&&&&&&&&&直流毫安表(量程0-20mA,内阻50Ω)直流电压表(量程0-3V,内阻5k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3V,内阻可不计)滑动变阻器(0-15Ω,允许最大电流1A)&&&&电键一只,导线若干.①根据所给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设计电路,如图(3),并在图甲和图乙中补画出正确的连接线②一同学按电路图完成正确连接,在开关闭合后,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无示数.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已知5根导线及电路中1至10的各连接点接触良好,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无故障.在开关闭合时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档;在连接点1、10同时断开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档③在开关闭合情况下,若测得6、7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则表明滑动变阻器可能是故障.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拉力F的图象分别为图中的直线Ⅰ和直线Ⅱ,直线Ⅰ、Ⅱ在纵轴或横轴上的截距较大,明显超出了误差范围,下面给出了关于形成这种情况原因的四种解释,其中可能正确的是BCA.实验前甲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B.甲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C.实验前乙同学没有平衡摩擦力D.乙同学在平衡摩擦力时,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
分析:甲图象表明在小车的拉力为0时,合外力大于0,说明平衡摩擦力过度.乙图象说明在拉力大于0时,物体的加速度为0,说明绳子的拉力被摩擦力平衡了,即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解答:解:甲图象表明在小车的拉力为0时,小车的加速度大于0,说明合外力大于0,说明平衡摩擦力过渡,即把长木板的末端抬得过高了.故A错误B正确.乙图象说明在拉力大于0时,物体的加速度为0,说明合外力为0,即绳子的拉力被摩擦力平衡了,即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也就是没有将长木板的末端抬高或抬高不够.故C正确而D错误.故选BC.点评:只要掌握了实验原理就能顺利解决此类题目,就能举一反三,所以要注意基本原理的学习.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下图1所示的装置.(1)本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A.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改变拉力的大小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C.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为了直观判断二者间的关系,应作出a-图象D.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2)某同学测得小车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小车质量保持不变)
0.52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图2上作出a-F图象.②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科目:高中物理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砝码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图线如图,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答: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科目:高中物理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当小车质量一定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加速度a与作用力F的图线如图所示.(1)图线未过坐标原点,原因是: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2)图线出现弯曲,原因是:砂桶质量没有远小于小车质量.
科目:高中物理
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活动中:(1)某同学在接通电源进行实验之前,将实验器材组装如图1所示.请指出该装置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①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②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③应该平衡摩擦力;(2)改正实验装置后,该同学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图2是某次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0.496m/s2(保留3位有效数字)(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沙和沙桶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的图线如图3,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明显超出偶然误差范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BC.(请填相应的字母)A.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垫得过高B.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垫得过低C.平衡摩擦力时挂上了沙桶和沙D.实验时没有满足沙和沙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1)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甲所示的器材:A为小车,B为电火花计时器,C为装有砝码的小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砝码和小桶的总重量.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a)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什么做法?(b)在“探究加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砝码和小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数据如下表:
&小车加速度a/m?s-2
&小车质量m/kg
1.00&根据上述实验数据,用计算机绘制出a-m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对图象(图乙)的观察,可猜想在拉车F一定的情况下a与m的关系可能是:a∝m-1、a∝m-2、a∝m-3等等,为了验证猜想,请在图丙中作出最能直观反映a与m之间关系的图象.(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砝码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力F图线如图丁,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充分.(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的刻度位置如图所示,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0.810m.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4Ω.先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的电阻,然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a)从图中读出金属丝的直径为0.520mm.(b)在用伏安法测定金属丝的电阻时,除被测电阻丝外,还有如下供选择的实验器材:A.直流电源:电动势约4.5V,内阻很小;B.电流表A1:量程0~0.6A,内阻0.125Ω;C.电流表A2:量程0~3.0A,内阻0.025Ω;D.电压表V:量程0~3V,内阻3kΩ;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Ω;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50Ω;G.开关、导线等.在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B,应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E.(c)根据所选的器材,在右边的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d)若根据伏安法测出电阻丝的电阻为Rx=4.1Ω,则这种金属材料的电阻率为&1.6Ω?m.(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