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朝鲜无论在体育还是科技上,哪怕是祖蓝取得别人看不上眼的成绩

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评价标准_百度知道
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评价标准
我的看法是首先是否达到了全民体育的标准(具体好像是说80%以上吧,忘记了)。还有优秀率(就是获奖之类的)。还有民族精神等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
其他9条回答
是不是第十二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初赛
我也想问!!!!!!!!!!!!!
怎么没人答靠普的呢?我也等着答案呐,同样是应用数学竞赛~~
这次中国终于取得了一次巨大的飞跃,金牌总数稳占第一,而且还打破了历史上获金牌数最多的记录,达到了创纪录的50枚。虽然奖牌总数比美国还是略差一些,但是这已经很能说明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水平之高了。这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事情!
但是,静下心来,我们扪心自问,我国的体育运动水平真的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吗?我国真的已经步入了体育发达国家行列了吗?我认为为时尚早。我国是将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的,也就是说我国的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我们花费高昂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专门培养体育专项运动员,所以我国能在奥运会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认为是不足为怪的,而且这样的成绩可能还会继续提高。反而,如果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才令人奇怪,就像男足一样。
体育是一项事...
在刚刚结束的29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豪取51金遥居奖牌首位。对金牌数突破的欣喜,应当止于第29届奥运会圣火熄灭的时刻。在第29届奥运会结束之后,金牌数的竞争会成为历史。这种历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给我们标注曾经抵达的高度。超越这种高度,才意味着我们在进步。一个理性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因为抵达某个新的高度而陷入群体性的自满。奥运会的金牌,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部分标准,但却不是全部指标。金牌数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全民体育水平的高企;而金牌数少,也并非意味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衰落。即便对于奥运会来说,金牌第一的宝座也不会被某一个国家永远把持。真正的问题在于,全社会是否从金牌突破中分享到了全民体育的健康和快乐;社会发展能否从成功奥运中找到健康的制度动力;而民族心理...
全民运动人数,基础运动器材的普度。
我也在发愁呃..6楼的回答对不????
为什么找个答案如此之难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广播里,报纸上,电视中,常会重复一句"啊,我们伟大的祖国!"可在我看来,包括许多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令人耳朵听得起茧的说教,仅此而已。可是,当我去朝鲜逛了四日,听不断重复这句"我们伟大的祖国。。。。。。"的说教,我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前些年,国内曾经流行一段有关地域比较的顺口溜:"不去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去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去海南,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去过朝鲜之后,我觉得完全可以再加上一句:"不去朝鲜,不知道咱们中国的伟大!"我去过俄罗斯的海参崴旅游。比较而论,我们可以把海参崴比作一个"古董",虽残破,却漂亮;北朝鲜不然,这是现代人造就的一个劣质产品,他们竭力想将这个产品造好,但出于指导思想和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一系列缘故,最终做出一个只有自己以为好而全世界都看不上眼的"假冒伪劣产品"。可怜的从中国的铁路过渡到朝鲜的铁路,虽是"车同轨",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从丹东站上车,仅几分钟,一过鸭绿江铁桥,就停靠在车站,大家下车,换乘朝鲜火车。我们是"贵宾",所以,朝鲜人为我们准备的客车恐怕是朝鲜最高级的了。这是包厢式的软座车厢,用玻璃门把包厢与走道间隔开,包厢内有六张沙发,宽大舒适。这种车厢我只在西方电影中见过。乘坐这么高级的列车,本以为可享受较国内更舒适的旅行,谁知不是如此。朝鲜铁路的运速之慢,慢得难以想像,慢得忍无可忍!从与丹东接壤的新义州,到终点站,全程区区270公里,从上午九点多开出,且走且停,走得慢,停得久,直到下午五点,竟然走了七个钟头,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带团的导游,以及同车的朝鲜人,对蜗牛爬似的车速显然习以为常,聊天打牌兼喝啤酒睡大觉,悠哉由哉。我们却不能,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窗外单调的景色,恨不能下车步行。沿途自然要路经车站,几乎所有车站,除工作人员,候车室空空如也。因为单线行车,偶尔也会在车站与等候会车的其他列车相遇,所见也是货车多而客车少。我据此推断,朝鲜人大概难得出一趟远门,或者是很少乘火车出行。我们遇见的所有列车,无论货车还是客车,均破旧不堪,其老掉牙程度,你不见着根本想像不出来,就像这些车皮曾经出过轨,在山坡上打了几个滚,又被捡回来敲打了一番重新使用似的。若在中国,这些火车一定会被弃置垃圾场去的,而且在十年前就已这么处理了。最可怕的是铁路路况。如今国内的年轻人已很少能见到真正的"枕木"了,因为中国铁路所使用的基本是水泥枕木,而朝鲜铁路还有不少木质枕木。在中国,见过枕木的人知道,那木头粗大方正,淋过沥青,有排列整齐的钉眼,厚重而结实。朝鲜的不同,或粗或细,有方有圆,还歪歪扭扭,似乎仍处在战争环境,路轨刚被敌机炸毁,临时找些木材凑数的。另外,路基铺垫的碎麻石,仅薄薄一层,还不及中国铁路使用石料的三分之一。这样的铁路,别说提速,能跑40公里,也很难得。列车在傍晚时分终于驶入平壤站,当时急于出站,并未留意站上的情况,回国时再从平壤火车站上车,才有机会细细观察。作为首都车站,理应相当讲究。从外表看,平壤火车站也还像那么回事,高大而堂皇,有些气派。不巧,那两天连降豪雨,接送的旅行车停在广场,导游带领我们,背着行李,举着雨伞,冲进候车室,淋了一身湿。进了候车室,本以为不再经风雨见世面了,谁知过不一会儿,导游又让大家重返风雨中,回到车站广场上旅行车。这一上一下的折腾,许多人淋得落汤鸡似的,正当大家怨声载道,旅行车却从站外绕进站台,于是乎,众人由衷地感谢朝鲜方面,知道中国人娇贵,淋不得,破例让我们乘车进站。不过,就在旅行车驶过站台一隅时,我发现,从候车室前往中央站台的地下旅客通道,已被大雨淹得几乎没顶!真的很难想像,北京站的地下通道如果被淹成这付惨相,那会是个什么局面?可在朝鲜,却没有引起什么特别反应。这一点,我从朝鲜导游,以及车站工作人员和候车的朝鲜乘客的脸上,可以看出来。导游们作为喜欢跟团旅行的人,我接触过很多导游,不仅是中国的,还包括泰国、日本和俄罗斯的导游。相对而言,中国导游既贪且懒,购物积极,其他时间聊以应付;泰国导游因"零团费"压力,工作卖力,想尽办法推销自费项目,索要小费光明正大;俄罗斯导游斯文高傲,国家虽穷,个人却极要面子,即使拿小费,也表现得不亢不卑;日本导游最为职业,眼里一百个看不起你,但为你服务,则周到之极。而这次我所接触的朝鲜导游,则是另类。我所在的旅行团由十三人组成。旅行社只负责把我们送到丹东火车站,并无全陪随团过境。在新义州,接车的是一个自称姓李的男导游。另外还有一个高个儿的年轻男导游,他不以导游身份出现,说是"去丹东公干,搭便车回平壤"的。不过,当我们三天后从平壤返回,在车上再次与他相遇,才明白,他的任务其实是陪伴李导游在往返途中看管我们。在平壤活动的两天里,还有俩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随团,李导游说他们是"平壤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是来"毕业实习"的。团里没人相信这话,因为这俩小子基本不懂中文,根本看不出他们是学汉语的,而且也不参与导游工作,仅仅是看住我们,不让任何人有离队活动的机会。在火车上出现的那个年轻导游中文讲得最好,但他不主动与我们讲话,这或许是他的任务与照顾我们无关吧,因此对他了解无多。另俩"实习生"本不是导游,做特务工作也嫌稚嫩,我们也不屑与其打交道。不妨打个比喻:李导游是牧羊人,其他三个朝鲜陪同则是牧羊犬。既然与犬同类,不说也罢,单说李导游吧。李导游三十多岁,为中国团导游已多年,但中国话说的比香港人说普通话好不了多少。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满脸的疲态,他解释是"旅游旺季,带团太多,累了"。据我观察,除了身体之累,更耗人的是心累。李导游责任太大,压力太大,神经无时不处于紧张状态。比如说,他带我们去看《阿里郎》,进场离场,在万头攒动的人丛中走动,他指挥那俩"实习生",要把我们这十三个来自东南西北的大活人看牢了,确不容易。上旅行车之后,那俩小子可以闭目养神,李导游不能,还得给我们讲这讲那。在板门店以及战胜纪念馆这些地方,讲解员讲的,全由李导游翻译。到了酒店,安排房间,组织吃饭,也是他的工作,要做到游客满意,不出差错,难乎其难。游客与导游发生摩擦,几乎是跟团旅游过程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这次朝鲜之行却没有,我以为是由两方面因素成就的:一方面,因朝鲜特殊的国情,给游客造成或多或少的压力,并不似在其他地区游玩时那般颐指气使;另一方面,李导游所表现出的忍受力也让人刮目,他耐心而没脾气,每每露出憨厚的笑容,如果不是习惯承受重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见识过拿不齐小费而凶像毕露的泰国导游,擅自取消景点却不肯认账的中国导游,面对游客的不满却只绽露迷人微笑总不解决问题的俄罗斯导游,服务极其周到行事却极为死板的日本导游。。。。。。但李导游所表现出来的纯朴,却在这个与人与钱打交道的行业里,显示得那么珍稀。丹东旅行社说好每个游客每天给导游十元人民币小费,这些钱是旅行社托我带过境转交给导游的。团友们不想让钱落入其他并无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朝鲜人手上,所以,我是偷偷将钱塞给李导游的。事后得知,李导游把钱平分了,用他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导游,当然要平分啦"。我真的闹不清,他对钱的这种态度,是出于朝鲜目前仍在实行的供给体制下货币的作用被淡化了,还是朝鲜人对钱的态度本来就与中国人不一样所至?李导游对国家,对社会,对生活毫无抱怨,唯一听他发过的一次牢骚,是对平壤家常便饭式的停电。他家住在高层,一旦停电,得徒步爬二十几层的楼。我本想拿清水核电站幽他一默,话到嘴边,最终还是没说。像李导游这样的朝鲜导游,其职业精神和对游客的耐心,以及对金钱的态度,都很能赢得我们的好感,尽管他同时担任着监视游客的政治任务。阿里郎与丹东旅行社恰谈北合同时,价钱较我预期的高出不少,旅行社的解释:时逢北朝鲜"阿里郎节",你要看《阿里郎》演出,费用里增加了四百块钱的演出门票。我不是有钱人,从未看过如此昂贵的演唱会。于是我天真地问:"不看行不行?"旅行社的回答是:"非看不可,这是朝鲜方面的规定"。谁曾想,这种令人反感的用硬性捆绑方式推销的《阿里郎》,却成为我们赴朝旅行的最大亮点。其实,在与旅行社恰谈时,他们就盛赞过《阿里郎》:有十万人参加演出,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很难看到的;演出水平是世界顶级的,比你看过的任何一次团体操水平都要高。。。。。。我曾执质疑:朝鲜这么一个落后的穷国,能搞起这么大型的演出活动吗?奥运会全运会上的开幕式闭幕式的大型团体操我们看得多了,就朝鲜这样一个封团的国家,又能搞到什么程度?就算能搞起来,让十万人每天都演出,可能吗?抵达平壤第一晚,导游说:"眼下是朝鲜雨季,今天恰巧放晴,我们去看《阿里郎》吧,省得明天下雨看不成"。走进平壤体育场,你不能不为眼前的场面所震撼:观看演出的游客和朝鲜人,全部坐在主席台这边的看台,对面则是由两三万演员组成的背景画面,左右两侧是空的。我遥望对面,组成背景画面的演员们其实不是坐在看台上,而是坐在临时搭建的一个倾斜度接近垂直的与对面整个看台齐高同宽的高大架子上,这样所显示出来的画面无疑效果更好。体育场椭圆型的上空用彩灯结成红星放射图案美妙无比,地面铺就的淡绿色人造草皮在效果灯的映射下形成一片柔和的色彩。最令人兴奋的是,数万人同声喊着号子,作为外国人,虽然不知道他们喊什么,但呐喊声是那么的整齐划一声震寰宇,不由得你不热血沸腾!演出分成多幕,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激昂的旋律,悦耳的歌声,斑澜的服装,不断变换的舞蹈队形,瞬隙万像的背景画面,当这一切由十万人共同演绎的时候,那种恢宏的气势,非凡的感染力,产生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效果,对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恐怕一生人也难得见着一次!当然,作为艺术,《阿里郎》并非无懈可击。首先,以"阿里郎"冠名就值得商榷。阿里郎是高丽民族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仅在序幕有所表现,以及作为全剧主旋律被运用,而大部分内容均是宣扬北朝鲜在金氏父子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其突出政治和鼓吹个人崇拜,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不以为然。其次,全剧最令人震撼的场面,我以为是女演员表演的舞和男演员演练的,其勇武足令天下人不敢樱其锋。可你如果了解历史,便知,时代的高丽民族,只是倦缩在大中华脚下的一个依附小邦,从未强盛过;而火器时代,更是在日、中、俄,以及等大国强国的夹缝中艰难度日,其刀剑和拳脚,何曾风光过?再者,《阿里郎》仅仅是将传统意义上的大型团体操演绎到极至罢了,因为朝鲜的闭关锁国,并不能在艺术上引入国际时尚潮流,也缺乏灵感和创意。就形式而言,这个演出完全可以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完成!但以上所述均不妨碍《阿里郎》的成功。这种成功,表面上看,是取决于高丽民族能歌善舞,但实质上,却是二十一世纪专制政权的成功。一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用十万之众每天演出这样世界顶级规模的团体操,且是演给不到参演人数半数的观众看,这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也做不到,更不必说绝对按经济规律行事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大型团体操,数万人参与,要做到万众一心,没有杂念,则是最难的事情。《阿里郎》最成功之处,即是参与者众却能够很轻易地排除杂念,这在世界其他民族中是很难想像的。不要说这样的规模,即使是数百人组成的三军仪仗队,你也可以看出,世界上民主越发达的国家,仪仗队表演的水平也就越低。二战前的德国人和日本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人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曾经在这个方面能够做得很好。而西方国家,不要说人了,就算非常传统的英国人法国人,操练起来也实在一般般。道理极简单,人是有各自想法的,要控制自己与团队想法一致,必须要有"统一思想"的习性。可现在的朝鲜人,根本就没有属于个人的思想,他们最适合玩团体操这样的把戏。究竟是因逢盛世而歌舞升平,还是用歌舞升平来掩饰民不聊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只有一个电视频道可看的朝鲜人搞不清楚,而我们这些得以从外部看朝鲜的人心里岂能不明镜似的。当然,我承认,北朝鲜旅游,只看一场《阿里郎》,也是物有所值的了!板门店板门店是值得一看的。旅行车驶入开城,就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这里城不像城,乡不像乡,房屋不多几间,人影也没见几个。下车后,大家受到四周紧张气氛的感染,也都严肃起来。在此之前,我们所见过的朝鲜人,大多黑瘦矮小,可进入开城关卡来到板门店非区内,满眼荷枪实弹的朝鲜军人无不高大硕壮,而且他们面无表情,不怒而威,令人有震慑之感。在停战谈判的那间小屋,一切如旧,仿佛没有受到岁月的浸蚀。一位朝鲜军官为我们讲述停战谈判的故事,他是那么自豪,俨然一付力拼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的胜利者姿态,他对在停战谈判中地位的漠视,着实令我们这群中国人不爽!出停战谈判小屋,绕过一条小路,就是举世闻名的南北朝鲜分界线了。有五座简易的平房并排横跨在分界线上,或许是因为只有朝鲜这边的游客,我们满眼都是朝鲜军人,而韩国那边一个人影都不见。因为得不到允许,所以不敢照相,这真令人遗憾。平房南北两端,各有一座较为高大的三层建筑。经导游介绍,北朝鲜一方的建筑叫"统一阁",而南朝鲜一方的则叫"自由之家"。"统一阁"是传统造型,里面全以大理石铺设,质地十分考究,但却较为老土;"自由之家"则是流线型玻璃幕墙的新潮款式,因为只能看到外形,想像不出它内部的景象。我们登上"统一阁"之际,忽然骤雨倾盆,众人只能透过雨雾朦胧的窗口,向那边窥望。导游很起劲地讲解金日成统一朝鲜的遗愿,以及朝鲜人为祖国统一所付出的努力。我不觉有些好笑。来朝鲜之前,我刚去过一趟厦门,乘船到金门绕了一圈。很有趣的是,隔海相对,厦门的山上,面南有一大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金门的大担岛上,朝北也有一大幅标语:"统一中国"。中国人讲统一,无论是大陆,抑或是台湾,都不是空话,而是有理论指导的;朝鲜人讲统一,南朝鲜要的是自由,北朝鲜要的只是统一。看来,若不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来统一,朝鲜将永远是两个。作为景点,板门店没有风景,只有政治。北朝鲜的政治,你看到的只有两个字:"专制"。我想,不久的将来,我或许会再去一趟韩国,从南朝鲜到板门店,看一看他们的"自由之家",并从"自由之家"展望高丽民族统一的前景。我曾问朝鲜导游:"你知道中国游客来朝鲜最想看什么吗"?朝鲜导游用很复杂的笑容面对我,却不肯回答。我对他说:"如果没有,现在没有多少中国人会来朝鲜旅游的"。朝鲜人当然不会不知在时期对他们的贡献,所以,在旅程中,特意安排了两个景点:平壤的朝中友谊塔和战胜纪念馆中的志愿军展厅。我在赴朝之前,已听说过,朝鲜人对志愿军在中的作用相当轻视。在朝中友谊塔和战胜纪念馆等两个景点看过之后,感觉到,他们对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给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生存所起到的至关紧要的作用,基本不予认同。为此,当朝鲜导游大谈他们如何在金日成领导下打败美国人时,我忍无可忍地与朝鲜导游发生了争论。我说:"没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已经成为历史了"。他笑道:"不是的,美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都是我们自己打败的,中国人只是对我们提供了支援"。生怕别人不信,朝鲜人还在平壤建了一座"凯旋门",自诩:"比法国巴黎拿破伦的凯旋门还高五米"。除"世界上最大的凯旋门"之外,平壤还有不少高大的政治性纪念碑,其"主体思想纪念塔"更是高逾百米,朝中友谊塔在这"塔林"中显得那样矮小寒碜。朝鲜的战胜纪念馆展厅逾万平方,展出志愿军内容的展室不过区区三进。我不知道朝鲜人忘记了历史,还是有意掩盖了历史的真实?二战中的日本人肯定不是败在他们手下。如果日本军队真是为金日成的游击队所败,那么何来波茨坦协议划分的南北朝鲜?美国军队更不可能为所败,在之后,人民军主力在南端已溃不成军,美军甚至逼近鸭绿江,金日成若无撒豆成兵的本事,凭什么打败美国人?当然由朝鲜人自己写。我们可以抗议日本人修改教科书,指责他们把历史上对中国的侵略改成"进入",但我们无法抗议朝鲜人在写时将的作用淡化。既然是"志愿"的,我们对朝鲜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不过,还有一个发现,令我在这个问题上心情变得更加复杂。在战胜纪念馆,很多展厅是不让我们看的,我们只能看那些朝鲜人让我们看的。我趁导游和纪念馆人员不注意时擅自溜进与中国展室相邻的展室,那里因为没有参观者,所以没开灯,待眼睛适应了室暗,我发觉,我所走进的是苏联展室。不懂朝文,这里又无其他文字说明,我只是从图片上的斯大林像判断,这是朝鲜人对苏联人在战争时期的支援的纪念性陈列。苏联展室仅为两间,较中国展室少一间,这让我多少有些安慰。不过,朝鲜人对苏联人的怀念,则引发了我长时间地思考,这一思考直到踏上归途仍未停止。中国的最后胜利,我们教科书上所写的,当然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共产党领导之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所取得的。在中国大陆,又有多少人清楚,如果不是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如果不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了日本关东军,凶悍的日寇何时才肯向中国人投降?我知道,大连的斯大林广场已被更名,苏军解放纪念铜像早被迁走,北京博物馆更不可能设什么"苏联展厅"。我们在指责朝鲜人忘恩负义时,又有谁会反省自己对历史真实的莫视呢?我不能责怪朝鲜导游,因为他已经"额外"地讲了不少志愿军在朝鲜的故事了。例如,到清川江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志愿军入朝的首战,就是在这里打的。我甚至还向他建议:你们要是想争取更多中国人来朝鲜旅游,应该开辟一条新线:志愿军总部--清川江--板门店--上甘岭--毛岸英墓。。。。。。本文内容于 7/22/:51 PM 被沧海一笑HA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不到朝鲜不知中国伟大[组图]”-----中国瞎子说,大象是一堵墙,大象是一根大木桩,因为我瞎子自己亲手“摸”到了。他们不愧“摸石头”的黑白好猫子孙。
中华民族是“智慧、勤劳、正派”的民族,但是这个民族从来不缺“愚蠢、低劣、邪恶”的渣滓,这个民族的先进分子应当好好想一想,“毛泽东、朝鲜”所代表的社会制度,与“总发财”、设计师的制度,究竟谁是谁非、谁先进谁落后?美帝国到底在全世界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他究竟靠什么致富?
如果,“毛时代”在中国延续,那么,美帝国和西方就无法封锁和制裁,朝鲜国民的生活水准将不在中国之下。因为朝鲜人口基数少于中国,朝鲜的发展快于中国。“毛时代”存在,西方实际上无法“封锁和制裁”。“封锁和制裁”下的朝鲜,能够生存就是社会主义才有的“奇迹”。
点击加载更多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还要走多远?(图)
   08:56:00 来源: (长沙) 
  [核心提示]中国代表团又一次金牌大丰收,创造了亚运会的历史。单从金牌“生产总值”来看,中国已经将昔日的老对手韩国和日本远远甩在了身后,中国几乎将半数的亚运金牌都收入囊中。但是,如果将亚运会金牌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做个比较就不难发现问题:中国的GDP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我们不骄傲,因为人均GDP中国的排名是非常靠后的;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第一,如果同样按照“人均金牌”来考量,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韩日,甚至还不如朝鲜(朝鲜两千万人口获得六块金牌)。本届亚运会昨日闭幕,中国代表团199枚金牌的成绩再创历史,金牌榜高居第一,但大多数排行榜未见人均金牌排行。经统计,现推出每亿人均金牌排名。中东小国巴林以853枚位居第一、卡塔尔以624枚位居第二、中国澳门以200位居第三、韩国以169枚位居第五,中国以16枚名列22。见表:排在约旦、、塔吉克斯坦、巴林等小国之后。统计数字再次揭示中国作为体育大国的另外一面。现在有一种声音,中国金牌拿得太多了,没意思了。看了这个排行榜,试问,获得的金牌到底多不多呢?中国成为金牌大国,主要在于中国有十三亿国民所构成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并不能充分说明中国具有较高的整体体育发展水平和群众体育水平。199枚金牌和奖牌被十三亿一除,一下子就变得很不足观了。从亚运成绩分析,若以每亿人口获得金牌率来看金牌榜。在30个获得金牌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22位,每亿人获得金牌才16枚,排在约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巴林、蒙古、新加坡等国家之后。如同“GTP”一样,形成了所谓的“大国小民”综合症,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奥运金牌世界第一、亚运会史无前例,使许多中国人有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大国意识,觉得自己在亚洲、世界上应该有相当的发言权,甚至可以“摆摆大”,金牌多得没意思了,不需要再争了。但是,真正落实到个人层面,大部分中国人则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自己还属于世界上贫困的一族,人均GTP、人均金牌甚至还不如被人看不上眼的一些亚洲小国的国民。更何况,中国体育目前还是举国体制,金牌创收优先,群众体育滞后,小民百姓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充满保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公共设施,更没有让普通公民对与自己身体健康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体育事务有足够的发言权、参与权、公共决策权。大家不仅是经济贫民,更是体育小民。大国意识的膨胀和这种小民的无助感相互撞击、冲突,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茫然。(公孙言):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代表团又一次金牌大丰收,创造了亚运会的历史。单从金牌“生产总值”来看,中国已经将昔日的老对手韩国和日本远远甩在了身后,中国几乎将半数的亚运金牌都收入囊中。但是,如果将亚运会金牌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做个比较就不难发现问题:中国的GDP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我们不骄傲,因为人均GDP中国的排名是非常靠后的;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第一,如果同样按照“人均金牌”来考量,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韩日,甚至还不如朝鲜(朝鲜两千万人口获得六块金牌)。我的父辈无比热爱乒乓球,小小银球是中国的国球。我本人在八十年代初期经历过女排三连冠带来的振奋,女排在国人心目中占有突出的位置。那时候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非常落后,拿到一个冠军无比自豪,那时体育金牌就如同振奋民族精神的兴奋剂,所以乒乓球和女排才会有这么重的分量。现在不同了,金牌一筐一筐的拿,早已失去了兴奋剂的作用。公众开始用平常心看待金牌,更多的是在享受竞技体育比赛带来的观赏乐趣。国家体育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不同,“金牌GDP”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中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同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体育总局就应该更名为竞技体育总局了。群众体育在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发展,在内地一些地区则长期停滞不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体育健身的市场化异化成了“贵族化”,金钱门槛将有限的体育资源变成了少数人享有的特权领域。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笔者工作过的乡镇,乡政府大院里有篮球架,因为不想孩子们来玩还把篮筐给摘掉了。教育改革改了几十年还是走不出高考指挥棒的束缚,“分分还是学生命根儿”,体育教育始终是“花椒面”,各院校靠体育特长生来充面子。当前中小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教室里“胖墩”和“豆芽菜”比比皆是,一照相唰唰的都是小眼镜在反光。老年群体的体育健身状况也有明显问题,媒体广告舆论经常误导观众,现在老年保健品市场有几千亿元的规模,若果有一半花在体育健身上情况会好得多。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是,许多上班族的身体状况还不如退休的老人。我所在单位组织乒乓球赛和旅游,在职的员工体力竟不如离退休老干部。从竞技体育领域来看,这三十年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不仅蝉联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也取得过奥运会金牌总数的第一。但我们的群众体育工作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竞技体育成绩无论多么辉煌也取代不了群众体育。一些西方国家在奥运会金牌数量上远远逊色于中国,但公共体育发展水平很高,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其国民体质状况远远高于我们。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不小的历史差距。我们现在是体育金牌大国了,但 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龙沙结缕):一枚金牌引发的辩论2一枚金牌引发的辩论来源:华商晨报一骑绝尘落千金,千金散尽出一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千层浪中万种心。10月14日,体育舞蹈为中国代表团拿下了亚运历史上的第1000枚金牌。与此同时,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评论却如同一枚巨石一般,砸起了千层浪花。评论称,由于中国队优势过于明显,让对手望尘莫及,因此“建议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如此犀利的言论,引发强烈质疑,一时论战四起。一骑绝尘带来的思考金牌战略与群众体育,矛盾吗?一骑绝尘与对手的热情减退,两者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亚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评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无意间竟形成了赛场之外范围甚广的一场大讨论。这边说,淡化金牌,提升体质;那边讲,竞技体育,何错之有?一时间,或贬抑,或褒扬,这场激辩,终于发展到各执一词,万家争鸣。是嘴上风暴?还是中国体育深层次的思想碰撞?我们只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口水仗。正方一辩:杨明(新华社记者)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金牌拿太多并非好事,会带来负作用。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最后,提个建议: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参赛。反方一辩:殷宝林(中国代表团官员)作为竞技体育,就是要拿金牌,这个目的很单一!不仅中国这样,外国也是这样。美国不重视金牌吗?你看金牌输给我们后,他们硬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称他们奖牌数第一!韩国、日本不重视金牌吗?你看他们亚运会上打得多厉害!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根据国内舆论调整了策略,开始淡化金牌。但是这些年,他们开始反思当年的决策,他们开始后悔了,他们又重新开始重视金牌了。此外,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肯定有好处,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之后,也可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正方二辩:颜强(体坛周报社副社长)杨明的观点不是亚运会金牌拿多了是坏事,他所忧虑的,是这种过于偏重竞技体育而导致的一种精英体育模式,在金牌风潮之下,转型为“体育强国”的难度会更大。法国人会以顾拜旦振兴奥林匹克运动永远自豪,英国人则对奥运会上绝大多数项目起源于英国而骄傲,即便他们从来都没有在奖牌榜上垄断过这个体育盛会。哪怕是日韩,两个在奥运亚运竞技成绩上远远落后中国的近邻,至少在奥运会上,让自己的柔道、跆拳道成为了正式比赛项目,在全球强势推广。竞技成绩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如何利用竞技优势,通过强化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将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推向亚洲,最终推向世界,那才会是中国体育在文化高度上,对亚运甚至奥运做出的贡献。反方二辩:魏纪中(中国体育界泰斗)我觉得新华社的这篇文章是有片面性的。他(杨明)说亚运会我们中国派业余运动员参加,这一点是错的!你要求别人派好的来,你自己却不派好的参加,这其实是个大国主义的思想。淡化金牌的意义,主要是对政府体育机构而言,但对运动员不存在淡化金牌的意义。运动员还是要争第一,要不然他当运动员干嘛?对于群众来讲,也不存在淡化金牌的概念。他看中国运动员比赛,当然希望中国运动员赢,他难道希望中国运动员输?对于体育行政当局来讲,竞技金牌和群众体育这两者不是对立的。新华社这篇文章就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此长彼消。严格来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来源:竞技体育是政府直接投入,而大众体育投入,政府没给钱,给的是政策,比如彩票。正方三辩:徐济成(著名篮球评论员)不同意杨明的朋友,大可不必怒发冲冠,义愤填膺。据媒体报道说,中国国奥队的小伙子们,哭着要给全国球迷下跪“谢罪”!何罪之有啊,可怜的孩子们!韩国首都首尔的汉江两岸,有超过100块开放的足球场,而偌大的中国首都北京,三环路内不一定有100个小学有标准的400米跑道。过去我会觉得这是讽刺,但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无奈。从汉城的5枚金牌,到北京的51枚金牌,20年的精雕细刻,我们的金牌总数上去了,但三大球中的两大球彻底下来了。中国体育要想由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首先要解决平衡、全面发展的问题。总体强才是真强,半边强那是偏瘫。反方三辩:毛晓刚(《北京日报》评论员)以反对“惟金牌论”为借口来否定中国体育这么多年奋斗的成果,忽略中国体育成长对亚洲体育甚至世界体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显然有失公允。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体育,以争夺金牌彰显国力、振奋民心,成为国家共识。正是在这种机制下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成为如今的体育大国,才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才可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迈进。脱离了时代累积的背景和条件,去空谈如今我们金牌多了、竞技体育成绩好了是畸形发展,说什么“一家独大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虽不至于颠倒黑白但也是无稽之谈,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自由辩论殷宝林: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杨明:亚运会上争金牌的确没错,但要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大概许多人不清楚,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也就是说,我们参加亚运会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国家培养的专业选手,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选手都是业余的(日、韩有些职业选手除外),他们或者是学生,或者有其他工作,体育只是爱好。用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比拼,在许多项目上,我们当然占尽便宜。我们的官员,不能一听到质疑声就跳,“颠倒是非”这个大帽子,建议谨慎用之。毛晓刚:大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于我们集中力量搞竞技体育而造成的,这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些人把现在部分国人营养过剩、运动过少的问题,归咎于体育事业发展不力,并用来讽刺我们金牌夺冠,显得有些强词夺理、风马牛不相及了。杨明:大棒子终于来了,意料之中。我不想驳斥,因为,我说前门楼子,他偏说糟老头子,猴吃麻花,拧巴。国民健康比金牌更重要,金牌可以争,但不能唯金牌论,希望能引来更多有识之士的美玉之见。毛晓刚:国民健康和竞技体育必须二选一,要国民健康就不应该赛场夺金,要竞技金牌就不可能有国民健康,这是杨明先生抛出来的假命题。在竞技体育的赛场,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夺金牌,为国争光,这难道是一个需要质疑的事情吗?杨明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对立起来,将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参与竞技赛场贬得一文不值,似乎充满了自我炒作的味道!总结陈词关于金牌是否至上以及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与“全民健身”之争成为场外激烈争锋的一个话题。当广州亚运会落幕时,我们有必要重申这个话题,金牌应该至上吗?这个问题如果退回到北京亚运会或是更早时间来问,答案是肯定的,那时候,中国人需要金牌,因为那是在综合国力并不强盛时人们的一个精神寄托,正因为此,举国体制显出了其独特性及优越性,整个国家是运动员的后盾和动力,民众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可以让运动员撇下一切专心训练。在这种背景下,数十年间中国体育人才辈出。许海峰、李宁、邓亚萍、高敏……他们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的旗帜人物,他们的每一枚金牌都会让我们热泪盈眶。北京亚运会后,当中国代表团以巨大金牌优势在亚洲老大的位置上坐得稳当当时,不得不说,关注亚运的人少了。毕竟竞技体育需要竞争和刺激,当我们可以以巨大优势夺冠时,审美疲劳感来了,尤其当我们的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我们欣赏的眼界越来越广,境界越来越高,这时,金牌的吸引力必然下降。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对金牌完全无动于衷,至少当劳义以逆转的姿态夺得亚运会男子百米冠军时,我们同样热血沸腾。从这点足以说明,民众需要金牌,更需要诸如田径、三大球这种主流项目的金牌。广州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一枝独秀确实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体育。时代变了,中国可以通过世博会来展示经济繁荣,可以通过“嫦娥奔月”来展示科技进步,金牌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小,体育正在逐渐回归本质,那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我们的观念在变,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也在变。本报记者 崔宁宁:亚运点评:“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3亚运点评:“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命题来源: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广州11月27日电 题:“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命题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亚洲体坛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在珠江之畔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以创造金牌总数新高的佳绩立于亚洲之巅。199枚广州亚运金牌,1190枚亚运金牌总数,积淀成中国作为亚洲体坛霸主的坚固基石;一次次高扬的五星红旗,昭示着昔日“东亚病夫”的强势崛起;雄壮的国歌声中,凝聚着几代中国体育人的奋斗和努力;一张张黄皮肤的笑脸,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但当喜庆的烟花散尽,重新审视这场“金牌风暴”,一些来自亚运赛场或中国体育的“另类报告”却不得不引人思考。在整体水平并不太高的本届亚运会上,太多金牌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作为竞技体育基石的游泳、田径等大项上,中国队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强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射击、举重、柔道、击剑等中国传统优势项目,成绩出现滑坡;最受观众喜爱的大球项目,中国男女足和男排仍在低谷,夺冠的中国男女篮和女排也尚未有明显复苏迹象……199枚金牌的新高,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坐标,但它不该成为“障目”之“叶”,成为忽视中国体坛沉疴、新疾的理由。毛泽东早在1952年就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双赢的局面。在竞技体育的凯歌声中,国民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缺少健全完善的措施及规划、没有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加之健身器械和场所的匮乏,导致全民健身运动始终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势。此时如果仍然一味追求竞技体育金牌而“顾此失彼”,实为削弱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根基。为了适应奥运设项的需求,甚至只是“照猫画虎”,以“求多”“求全”的心态设置缺乏群众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项目。这种“削足适履”做法,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其生命力也令人质疑。在本届亚运会上,中国军团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段世杰赛前所言,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但在以往一些国内赛事中,虚报、瞒报选手年龄、兴奋剂丑闻、裁判风波、赛场暴力等现象时有出现,这些污垢不仅有违公平竞争,更让金牌蒙尘、国人蒙羞。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在中国代表团成立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段世杰也表示:参加广州亚运会是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重要实践。从亚运赛场的八连冠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第一,中国已无愧于“体育大国”和“金牌大国”的称号,但遥望“体育强国”,中国任重而道远——如何摈弃“一叶障目”的狭隘、“顾此失彼”的短见、“削足适履”的浮夸和“藏污纳垢”的恶习,是“金牌大国”留给“体育强国”的最大命题。4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 )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怕岁月不再逍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