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多久出结果报告要用中文告诉结果吗

昨天,一个名叫 Lily 的无人机引爆眼球。刚一面世,就被认为可能是目前为止最酷的无人机。为何这么说?PingWest 品玩整理了 10 张图给你答案。外观Lily 身材小巧,仅重 1.3 kg,一只手就能稳稳握住。长宽高为 26.1×26.1×8.18 cm,你能将其装在背包里,随身携带。操作Lily 可以称得上是“傻瓜式”操作——无需遥控器,无需手机 app。你只需要把它扔出去,它就可以自行稳定并飞行。甚至,五六十岁的老太太都能完全驾驭。降落Lily 降落同样非常简便。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内置摄像头,Lily 可自动停降在用户手上。拍摄Lily 无人机内置的摄像头可录制 60 帧/秒 P 视频,和 120 帧/秒 720P 慢动作视频,并且支持拍摄 1200万像素的静态照片。Lily 采用了不可更换电池设计,一次充满电预计可飞行 20 分钟。最高飞行速度可达 40 公里/小时,最远距离 30 米,最大垂直高度为 15 米。控制像抛飞盘一样将 Lily 抛向空中,之后该如何控制它呢?Lily 自带一个可佩戴防水外壳的 GPS 定位器,用户将其戴在手腕上或揣在口袋里,Lily 就可以对用户进行跟踪拍摄。GPS 定位器还内置了一个小型麦克风,可以在拍摄时自动收录声音,从而减少飞行时的旋翼的噪音干扰。防水Lily 外壳采用了聚碳酸酯材料(也就是塑料),防水等级达到了 IP67,与一般智能手机相当。短暂接触水是不会影响 Lily 的正常使用。售价目前,Lily 在官网进行预定,价格为 499 美元。正式发售时,预计价格是 999 美元。动心了没?Gif 动图不过瘾,那就看看官方视频吧。Text_惊涛相关阅读(点击标题即可查看)“High任务”是由PingWest品玩实验室开发的一档科技真人秀视频节目,也是一场持续的互动体验。请戳“阅读原文”,起来High,就现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空气,为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空气污染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应对的方式与结果将会决定我们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呼吸结成统一战线,建立敌后根据地。当Uber 一把火蔓延到中国,它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滴滴快的也一把抄了它的老家不要纠结传统阅读方式与新媒体平台阅读之间的优劣了。一切的关键在于:你真的在阅读。而你读的一切,最终会决定你的自新广告法发布后我们就一直被那些并列第二名的媒体追赶着...那要怎样才能追上我们?①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看完春晚,当然是要看段子了。可能是第二全的苹果发布会中文吐槽汇总。李毅吧:现为百度第一大吧,拥有1844万会员,“内涵文化”、“屌丝文化”的诞生地,最初成立时,主要内容是中国我有一个计划,就是等哪天老板坐在我旁边的时候,偷偷打开这个网站的视频,点击全屏,假装是自己在写代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万一没有万一呢跟剩下的9999在一块没能飞黄腾达也没能浪迹天涯还好,若能拥有如下wepingwest有品好玩的科技,一切与你有关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epingwest有品好玩的科技,一切与你有关来自子话题:
说真的我那时用的就是一块五一支的真彩中性笔......&br&但那又如何!只要能出水不洇墨,我就能写得有模有样!&br&我会说当年全区统考,我的老师被派去阅卷,在流水阅卷姓名密封的情况下一眼认出我的试卷么......&br&因为我当时写的字是这样的:&br&&img src=&/9b3443abf3b6cbbead2b824_b.jpg& data-rawwidth=&1516& data-rawheight=&2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6& data-original=&/9b3443abf3b6cbbead2b824_r.jpg&&&br&&br& 好了我承认我今天心情不好就是来秀下限的......折叠我吧我没意见......
说真的我那时用的就是一块五一支的真彩中性笔......但那又如何!只要能出水不洇墨,我就能写得有模有样!我会说当年全区统考,我的老师被派去阅卷,在流水阅卷姓名密封的情况下一眼认出我的试卷么......因为我当时写的字是这样的: 好了我承认我今天心情不…
来自子话题:
给华西都市报写的稿子。贴一个。写得仓促,欢迎指正。&br&&p&
文章和人品&/p&&p&中国文人的名声一向不大好——或者说,差得很循环。&/p&&p&也没有别的哪一个国家,会把文人的作品和人品绑定得如此紧密,南北朝梁简文帝还提倡“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呢,到了八大家手里,就成了“文以载道”,看他们的集子,都是穿着朝服笼好袖管,一溜“老臣有话说”的正经面孔。要是还有些情难遣意难平,就把它写进词里去——反正它是艳科小技,上不了台面。明清采取八股取士,无法深入体察考生的能力和人品,只能从卷面上的高蹈和无畏,来揣度他大概是个正派青年。考生为了迎合阅卷人,很自然的,就把自己标榜成了道德标兵,一时间满纸的孔孟仁义,一抽屉精忠报国,却也绊不住钱牧斋吴梅村们投降的脚步。&/p&&p&这还是从公德的角度讲,牵扯到私德,就更拿不出手了。一边怜惜着眼前人楚楚可怜的姿态,写着“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哀婉句子,一边又在暗自蓄谋着下一段艳遇的,又何止两三个?想起胡兰成的名句:“我做了坏事情,亦不必向人谢罪,亦不必自己悔恨,虽然惭愧,也不过是像采莲船的倾侧摇荡罢了。”——文学和美学上的惭愧,走嘴,不大走心,偶尔匆匆从心上掠过,立刻得意地把玩这仿佛高尚的闪念,谱写成花团锦簇的文字,悦己也娱人。&/p&&p&所以我们时常会感叹,中国文人太擅长撒谎了,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转身就在蜀地邂逅了名妓;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后来却急于砍热血青年的头,不管是爱国还是爱情,常是以高调的剖白开场,以趋利避害的选择终结。他们的文章像是一通美貌的谎话,充满了迫不得已的英雄气概,穿插了夸夸其谈的儿女情长。&/p&&p&但与其说文人无行,不如说,因为他们自发或者被迫地,站到了道德制高点上,于是人性里的那些正常的缺点——摇摆于两个政权的懦弱,臣服于活色生香的贪婪,奔波只为稻粱谋的现实,都被放大且不可原谅。委屈的不仅是文人,还有艺人,长年被放置在镁光灯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民众评头论足,他们被迫让渡出隐私权,来满足大众的窥私欲,一旦言行逾矩,就要被成千上万的网民拷问,说到底,都是先把名人捧上神坛,再对其进行道德鞭挞的过程。&/p&&p&说来讽刺,“文以载道”的提倡者韩愈,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是因谏迎佛骨而“夕贬潮阳路八千”的政绩,但少为人知的是,他也有拍宦官马屁写肉麻文章的劣迹。但我想,这大概才是正常人吧,有势利也有坚守,有逢迎也有担当。而一个健康的社会,本身就应该允许道德的瑕疵,人性的不完美,过分苛刻的德行监测标准,只能批量产生伪君子,只有建立完整平衡的监察制度,才会让欲望回笼,恶念缩手,才能让文章的归文章,人品的归人品。&/p&
给华西都市报写的稿子。贴一个。写得仓促,欢迎指正。 文章和人品中国文人的名声一向不大好——或者说,差得很循环。也没有别的哪一个国家,会把文人的作品和人品绑定得如此紧密,南北朝梁简文帝还提倡“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呢,到了八大家手里,…
好多汉字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题主提到的这个字以及明代皇家内务府为了给宗室取名而生造出的一大票汉字,除了用来当人名和炫博学外真的一点用处都没。&br&&br&除了这种“生于不义”的汉字,还有很多汉字本来是有意义的,但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淘汰,变成了“死字”或“半死”状态,比如古代一大票关于美玉、宝马、马车部件、奇奇怪怪的礼器、芳草的名词,除了在文献中还能看到,就真的屁用都没了。&br&&br&但它们现在没用不代表将来没用,比如“囧”“槑”这种字死而复生,任谁也猜不到的。“钯”“铱”这种字,迎来第二春也完全因为科学的进步和传播。所以将来这个“龘”会有什么用处是大家都说不好的,指不定以后用来指代外星智慧生物也未可知。
好多汉字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题主提到的这个字以及明代皇家内务府为了给宗室取名而生造出的一大票汉字,除了用来当人名和炫博学外真的一点用处都没。除了这种“生于不义”的汉字,还有很多汉字本来是有意义的,但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淘汰,变成了“死字”或…
我举两个好玩的通俗例子。&br&&br&郑张尚芳先生说,汉语语音分期用a归谁做标志,上古鱼,中古歌,今音麻二。&br&&br&怎么理解?通俗的说,上古读a的字,今天大多数读u或ü;中古读a的字,现在大多数读e或uo。&br&&br&第一个例子: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各民族叫爸爸妈妈,称呼都差不多,回答得很详尽。&br&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种称呼在全世界普遍,那么按理说,古今也应该普遍,那么古人也应该管老爹叫爸爸咯。但爸这个字是后起的,汉代《说文》中没有。那秦汉人管爸爸叫什么?&br&还是叫ba,只是用的字是「父」。这个字在上古念ba,现代念fu,声母的变化是古无轻唇,韵母就是之前说的,上古的a,现代是u。&br&&br&第二个例子:全世界人笑起来都一样,哈哈哈哈哈。那唐朝人笑起来是不是哈哈哈哈的呢?&br&好像不是,因为《广韵》、《集韵》里,这个字都跟笑没关系。&br&那唐朝人怎么笑?韦庄词里有「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集韵》则说「呵呵,笑也」。所以唐宋人不大笑,只冷笑?还是唐宋都是高贵冷艳的女神?&br&答案是,唐朝人笑起来也是haha的,只不过写成「呵」。这个字就是之前说过的,中古念ha,现代念he。&br&(这个ha,上古是「呼」。上古说「呼气」,现在说「哈气」,一回事。)
我举两个好玩的通俗例子。郑张尚芳先生说,汉语语音分期用a归谁做标志,上古鱼,中古歌,今音麻二。怎么理解?通俗的说,上古读a的字,今天大多数读u或ü;中古读a的字,现在大多数读e或uo。第一个例子: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各民族叫爸爸妈妈,称…
来自子话题:
看到有人开玩笑说又要来一堆枇杷党了……是啊,《项脊轩志》不知道怎么就火起来了……&br&————————————————正经答题分割线——————————————————&br&语文书上有现在读起来很唏嘘的文章吗?&br&你们都现在都不重新读读语文书你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br&&br&因为是高中语文老师,所以这几年我其他大事没做,高中语文书着实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读了几遍,然后发现有好多文章当年做学生时真的是暴殄天物了,其中感触最深的有这样几篇:&br&&br&&strong&1.《兰亭集序》&/strong&&br&它是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流传于世的,以前高中学的时候只是感觉它的后两段实在难背。可再次读时,读出了很多过去读不出来的怅惘。&br&比如这句“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曾经我坐在教室里昏昏欲睡地听老师讲这个句子,现在我站在讲台上看我的学生昏昏欲睡,所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曾鲜亮,所有飞扬跳脱的少年都将黯淡,王羲之说“悲夫”,难道不是么?&br&&br&&strong&2.《赤壁赋》&/strong&&br&这是高中课本里最好的一篇文章,没有之一。&br&我建议所有人都重新读一遍《赤壁赋》,你们都会唏嘘万分的……&br&“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r&“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br&“‘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r&“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br&你们自己感受下~&br&&br&&strong&3.《祝福》&/strong&&br&祥林嫂的悲剧,少年时读除了那句“我真傻,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再读的时候,看着祥林嫂从一个嘴角噙着笑的踏实肯干的少妇变成一个木讷呆滞的老乞婆,也不是多有触动。但在梳理了时间线以后,我发现祥林嫂刚到鲁镇做工时大概才是二十七八岁也就是跟自己差不多年纪时,突然有了强烈的代入感,然后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br&&br&&strong&4.《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strong&&br&物理学家帕斯卡尔的一篇短文,真的很短很短,其中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写的——“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br&我们勾心斗角蝇营狗苟,在有限的生命里企图占有无限的金钱、权力,而事实上,无论拥有多少东西,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你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宇宙的。这样想会很消极,不过幸好,宇宙无知无觉,我们却有思想,这是我们唯一高贵的地方。&br&&br&&strong&5.《逍遥游》&/strong&&br&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么?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不逍遥么?&br&可是鲲鹏要待六月之息,蜩与学鸠反而不用,到底谁逍遥谁不逍遥呢?&br&读《逍遥游》,读到最后发现真的逍遥或许大隐隐于市。&br&&br&&strong&6.《苏武传》&/strong&&br&这个上面有人讲过,是的,传记的最后一句尤其感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归,须发尽白。”&br&看到这里时我会想,人这一生到底该如何度过呢?像苏武这样,值得么?&br&传记中有一段是李陵劝降,李陵在劝降未果后,长叹了一句——“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看到此处,我觉得苏武的一生是值得的,他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在心灵上是自由的,还不够么?&br&&br&&strong&7.《短歌行》&/strong&&br&“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br&我把这八句话设成了手机文件夹的名字,哈哈,是不是有点装啊……&br&不过,每每读起,再想想曹孟德的一生,就会想到苏轼那句“而今安在哉”,然后叹息,真是“英雄无觅”啊!&br&&br&&strong&8.《雷雨》&/strong&&br&高中读《雷雨》,只关注里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了。&br&后来给学生讲课时,我发现课文选段很有意思,里边儿出现了好几次“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这样问句,周朴园这样问过鲁侍萍的和鲁大海,周冲也问过鲁侍萍和鲁大海,他们本来都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夫妻、是父子、是母子、是兄弟。可是在这场故事里,父子反目,兄弟阋墙,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彼此间的联系。&br&看戏的人一清二楚,而剧中人物却茫然无措,不知命运会走向何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是剧中人呢?&br&&br&先写这么多吧……大家如果有空,把自己曾经的课本翻出来看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呢~&br&&br&&br&———————————————(闲话分割线)—————————————————&br&记得大学时有个老师上课吹牛,讲他参与语文教材编写的事情。他说语文教材其实最高大上的一种选文集,如果当代作家谁的文章能被选进教材里,那一定是非常得意的事情,你想想,能跟苏轼李白这些人平等的在一本书中出现,对于作家而言还有比这更拉风的事情么?&br&想来也是有一番道理的……&br&&br&所以,那些进入教材里的文章,它们都经历了你难以想象的重重考验,尤其那些历经教材变迁而始终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家名作,一定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佳之作。&br&这些作品其实有很多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年龄段。&br&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句子,从未远离家乡的八九岁的小学生怎能读出其中的孤寂和忧伤?&br&又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的句子,尚且懵懂无知的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企盼和失落?&br&再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句子,充满生机希望的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怎能品出其中的落魄和苦涩?&br&(啊哈……看这排比句造的,教作文教出的后遗症哈)&br&&br&所以我经常跟学生们说,你们现在读不懂也没关系,你把它记住,把它背下来,说不定你到了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说不定你在人生遭遇波折或惊喜以后,你会发现,有些话早已有人替你说出来了。&br&&br&前段时间,有朋友给自己放了半个月的假,回到了自己大学读书的城市。一开始,他登山观水,漂流骑行,呼朋引伴,追忆年华,着实热闹欢喜了一番。大概一个礼拜过去了,他给我打电话,说自己怎么感觉有那么一点失落,觉得自己年华虚度一事无成。&br&当时我脑子里立刻出现王勃这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br&我就背给他听了,他听完以后唏嘘不已。&br&—————————————————————————————————————————&br&谢谢大家的赞 。
看到有人开玩笑说又要来一堆枇杷党了……是啊,《项脊轩志》不知道怎么就火起来了……————————————————正经答题分割线——————————————————语文书上有现在读起来很唏嘘的文章吗?你们都现在都不重新读读语文书你怎么来回答…
&img src=&/37f7d23f007a41e01411c4dfd093c476_b.jpg& data-rawwidth=&831&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1& data-original=&/37f7d23f007a41e01411c4dfd093c476_r.jpg&&&br&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维特根斯坦的名言。&br&&br&语言学领域对于这个问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叫做“思由言限”(thinking for speech),是由UC Berkeley 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_Slob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an Slobin&i class=&icon-external&&&/i&&/a& (大牛的文章中的实验都非常有意思)提出的,实际上对于&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Linguistic_relativ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apir–Whorf hypothesis&i class=&icon-external&&&/i&&/a&假说的一种温和的当下阐述,宣称“the language we learn shapes the way we perceive reality and think about it”(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思维的特点潜藏于语言的特点之中)。这个观点提出来还是十分大胆,因为在语言学领域,一般认为语言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思维之外的。&br&&br&黑格尔这么说我觉得是有一定的语言学根据的。&br&&b&思维能力&/b&或许对于每个语言者都是相同的,但是&b&思维轨迹&/b&显然不是,而这正是受到语言学的限制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范畴化的问题。&br&&p&Hansen, C. ].《中國古代的語言和邏輯》,原作为英文,后有翻译版本。&/p&&p&这篇文章就谈到了为什么汉语的思辨性差的一些语言学上的证据。&/p&&br&&br&&b&中国古代没有一个用汉语表达的哲学系统以任何传统上重要的方式承认抽象(共相)实体的存在,或让其发挥重要作用,而西方语义学、认识论,本体论或心理哲学都给抽象以重要的作用。&/b&&br&&br&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就在于:汉语是否能够表达抽象概念,或者是西方意义上的抽象概念?&br&&br&举个例子,马 --》 horse。中国的“马”可以对应英语中的两个概念,其中“horse”是指的实物,而“horseness”则指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集合。汉语没有这个区别,在抽象与实际中间没有清楚的分别。&br&&br&再举个例子,红 -》 redness。同样也是这样的原因。&br&&br&&b&总的来说,汉语语义学自然倾向不是把它们的支撑当作一个抽象或精神属性或特征,而是把抽象当作物质材料一般的存在,是一个普通的名词。&/b&&br&&br&&p&所以从西方的逻辑学角度来看,确实汉语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p&&br&&p&但是,并不意味着汉语无法进行逻辑思考,我们不能够妄自菲薄,汉语有其自身独立的一套思维轨迹,用Hansen的话说就是:“西方这一套汉语并不是不会,而是并不必要”。&/p&&br&这个问题,之前被人推荐过另外一篇文章,但自己没有深读过,贴在这里:&br&&p&Joseph Needham, Christoph Harbsmeier. 1998. &i&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i&. (Volume 7 , The Social Background, Part 1 , Language and Logic in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pendix to 2. & The mass noun hypothesis and the part-whole analysis of the White Horese dialogue.&/p&&br&&p&最后,用尼采的话结束:&/p&&p&&b&如果我們拒絕在語言的牢籠裡思考,那我們就只好不思考;因為我們最遠也衹能走到懷疑我們所見到的極限是否真是極限這一步......&/b&&/p&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学领域对于这个问题,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叫做“思由言限”(thinking for speech),是由UC Berkeley 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 (大牛的文章中的实验都非常有意思)提出的,实际上对于
-&br&&br&你知道为什么骗子打电话给我妈冒充她儿子从来没成功过吗?&br&&br&-
-你知道为什么骗子打电话给我妈冒充她儿子从来没成功过吗?-
来自子话题:
摘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原文:&br&&br&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b&煮餐粥&/b&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br&&br&原句中最重要的”“煮餐粥”被题主忽略了。实际上,把母鸡杀了炖汤最多坚持一顿,而换成米来煮稀粥,却可以坚持几顿,乃至几天。&br&&br&为了说明这种在过去司空见惯的现象,我决定举一个典故。&br&&br&成语“&b&划粥断齑&/b&”出自北宋士人魏泰的轶事小说《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br&&br&具体的做法是: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煮米粥。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然后用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同时,把十几根野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一下,便成了佐餐的菜。这就是“断齑”。&br&&br&很巧合的是,这个典故里的主人公,也姓“范”。对,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范仲淹。范公幼时在寺院独居,正是依靠这种办法节衣缩食发奋苦读,方为一代名臣。&br&&br&不知道范进的母亲为什么这么做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没有体会过真正的饥饿。
摘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原文: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原句中最重要的”“煮餐粥”被题主忽略了…
来自子话题:
&p&最近难得遇见自己有欲望写长篇回答的一道题,梳理了两天之后决定试着一答。&/p&&br&&br&&p&开宗明义给出答案: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本质的一个彻底转变、分化过程的开始,教育市场化的重要一步。&/p&&br&&p&先提一个问题:&/p&&p&社会上,数学、语文、英语等等这些科目,哪个学科的补习学校最多?&/p&&p&毫无疑问,英语。&/p&&p&这说明,英语教育需求市场旺盛,官方英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需要丰富的民间力量来完善和补充。&/p&&p&那为什么,反常于我国政府一旦的操行,英语反而被降低了在高考中的权重呢?&/p&&br&&br&&p&下面是我的分析。&/p&&br&&p&一,有关中国的教育&/p&&p&从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其职能有如下几种:&/p&&p&1,继续完成思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意识形态的基本控制;&/p&&p&2,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p&&p&3,提供更广泛和灵活的社会上升通道;&/p&&p&4,维稳。&/p&&br&&p&前三点都好理解,额外对第四点多说两句。这里的“维稳”与第一点中通过培育意识形态来操控人们的思想不同,主要指的是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来控制失业率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动荡。&/p&&br&&p&为什么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因为出现了我国自文革后的第一批生育潮,而这些婴儿在十九年后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当年47.4%近百分之五十的惊人比例扩招,在未来数年内社会上将激增数以百万计的失业青年;同时,教育产业化从汤敏的一封建议书开始,成为了我国GDP一支不可忽视的贡献力量。用高校把19-23岁的热血青年在校园的温柔乡中再“圈养”四年,国家就将生育潮造成的失业潮推后了四年——四年时间按照8%的经济发展,是有能力解决这些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的。&/p&&br&&p&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教育——其职能之复杂,任务之艰巨,远超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这句话并全为讽刺。中国作为一个1979年才走上正常轨道的国家,在“社会化”途径与渠道方面,较发达国家远不完善。&/p&&br&&p&举个例子。一个出生在伦敦的孩子,年幼时展现出了过人的足球天赋,他的父母只要愿意,不管家里穷成什么样,只要将他送到阿森纳试训,十年之后就可能成了威尔谢尔;一个出生在芝加哥的孩子,年幼时展现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他的父母只要愿意,将他细心培养,十年之后就可能拿着全奖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一个出生在米兰的的孩子,年幼时对于皮具制作十分感兴趣,他的父母将他送到了乌迪内的一家百年皮具铺,十年之后他可能就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手工艺人。&/p&&br&&p&但在中国,一个有着8000万人连饭都吃不起的国度,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能力、有条件、有欲望、甚至有视野,让孩子去踢足球、学数学、做皮具吗?&/p&&br&&p&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四个字:&/p&&br&&p&义务教育。&/p&&br&&p&在这里先多说两句。&/p&&p&高层们早就想通了一个非常浅显的事实: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天天喊着热爱、忠心这些是没有用的,哪怕是未谙世事的孩子们。所以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早就是个非常尴尬的科目了:占据学生中大多数的理科生少学不考,政治课也是个老师学生心照不宣的扯淡课;语文和历史,这两个曾经的意识形态重灾区也在慢慢淡化,大量纯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国军抗日的正面战场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同时,随着人口出生比例的不断下降,幼儿园和中小学一批一批地关闭合并,用工荒开始愈发频繁地发生,教育的维稳职能也渐渐弱化了。&/p&&br&&p&所以,中国教育现在本质上最重要的作用剩下了两点:提升人口素质,提供选拔机制。&/p&&br&&br&&p&二,有关中国的高考&/p&&br&&p&中国的教育是怎么构建社会上升通道的?各级考试,最重要的,高考。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尤甚。&/p&&br&&p&因为,高考跟中国教育一样,承担着太大的责任了。&/p&&br&&p&每一年,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参加这场曾经极为残酷现在也不甚仁慈的考试;金字塔尖迈入清华北大各种985名牌,优等生考个一表念念,还可以的学生弄了个二表待四年,而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混迹于三本以及专科,剩下的,回家或是出去打工吧。这段文字敲的时候自己都感觉有些冷血——可事实比这更残酷百倍。两天,四场,直接决定四年,间接决定一生。那些穷山沟里在耕地中挣扎着想要走进城市的孩子们,那些三四线城镇里工薪阶层向往着大城市的孩子们,那些一二线城市里憧憬着北京上海的孩子们,以及那些所有想要过上更为优渥、更新闻联播的生活的孩子们,他们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一个:&/p&&br&&p&接受义务教育,然后高考。&/p&&br&&br&&p&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高考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面对被赋予了极大意义的高考,如何让自己的学习效益最大化,这是所有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命题。英语在高考中的角色弱化,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幅减少。&/p&&br&&p&再多说两句。&/p&&br&&p&高考仍然是那个最为绝对重要的社会上升通道,但“一些地区先富裕”起来了——比起一个能把满分710的高考卷子打到690分但除此之外一无是处的人,一个能打到620但会弹点钢琴读过些闲书平时常踢踢足球的人显然更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评价机制的剧烈冲突。一方面,高考必须保证中下层百姓仍然抱有这条上升通道——读书改变命运,读书考试人生才有指望;另一方面,是否要让那些经济发展已经到一定地步地区的人民放弃已经综合全面发展而去跟占据绝对多数的穷孩子们火拼那点必须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换来在高考之外几乎毫无意义的分数?&/p&&br&&p&通过增加招生名额的方式,降低高考竞争烈度,从而让经过十二年义务教育和高考洗礼的考生更像个人而不是考试机器,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造成北京上海高考现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怜江苏浙江和广东,要是给这些高考大省放开,对于其他省份的冲击就不是几个直辖市所能比的了;可怜河北河南四川,穷地方太多了……&/p&&br&&br&&p&三,为什么英语在高考中的权重开始被降低了?&/p&&br&&p&回到开篇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在英语教育需求依然如此旺盛的时候,英语反而被矮化了呢? 其实,这个过程,早在英语四级与大学本科毕业证数年前的脱钩就开始了&/p&&br&&p&因为英语已经不再被官方认为是应该在大众化普及教育中与数学语文两大基础学科有着同样分量的基础学科了;换句话说,官方认为,中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有着基本英语素养的人了;或者说,官方已经不想要中国有那么多人有着相当水平的英语能力了。&/p&&br&&p&以上三者其实并不矛盾。&/p&&br&&p&中国的大学将一批又一批地产出有着本科学位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有幸”从此与英语绝缘。而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不必再花费大量时间狂背死记单词,纠结虚拟语气,英语只是一个当年学过高考考过,如同史地政理化生一般的副科。&/p&&br&&p&而有能力、有远见的家长将会从小对小孩进行双语教育。他们中有人高中或是本科即出国深造,有的在大三砍下的GT后拿着几个大牛的推荐信去了某个常青藤然后又读了PHD用近十年的汗水与舒适换了一张绿卡,有的在大四临时起意拿着8+8+7+7的IELTS、770的GMAT和3.7的GPA到LSE鬼混了一年多,回国后大半夜的不睡觉敲着键盘论述英语为什么TMD要退出高考了。&/p&&br&&p&而更多的人,则在一轮轮的全英文笔试群殴单挑中干掉那些仅仅是英语不太灵光的大牛们,拿到Unilever和McKinsey的Offer;或是在一次次和国际同事的会谈中挤掉一个又一个土鳖拿到Regional Director的职位。&/p&&br&&br&&br&&p&四,总结&/p&&br&&p&与数学和语文不同,英语本不属于狭义的基础教育的范畴;但同为150分的这么多年里,英语折磨了一大批人,同时也造福了另一批人。&/p&&br&&p&现在的政府通过种种措施,正在将教育还原,还原成那种“上所施,下所效也”和“养子使作善”,最基本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英语,则逐渐演化为一个市场化需求,让教育市场来承载英语教育需求。这意味着教育作为社会上升渠道的弱化——仅仅通过义务教育和高考,人们将越来越难以完全完成其应该达到的社会地位。&/p&&br&&p&一方面,我为市场经济能够在国民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感到欣慰——这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阶级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阶级壁垒进一步加固,社会上升通道进一步堵塞。原谅我写下了一长句几句共产主义风格的文字,但我现在实在是没法高兴得起来。&/p&&br&&p&PS:为什么多出来的分值给了语文30?&/p&&p&因为我们的数学已经足够难了。剩下的有时间再写,今天太困了……&/p&
最近难得遇见自己有欲望写长篇回答的一道题,梳理了两天之后决定试着一答。开宗明义给出答案: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本质的一个彻底转变、分化过程的开始,教育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先提一个问题:社会上,数学、语文、英语等等这些科目,哪个学科的补习学校最多?…
这是我的专业啊。作为教过多年歪国人的,不请自来答一个。&br&&br&歪国人说话,英语的话,疑问就把调升上去,肯定就把调降下来。升降都是句子级的。中国人变态啊,每个字都有调,而且每个还不一样,连起来起伏不平。对习惯平路的歪国人来说,这一路颠簸起伏真的受不了。好在他们的人和车一样,减震比较好,无论你声调怎么高低起伏,他都用减震器给你整的平平的,&u&窝闷厅妻来翻儿不拼拉&/u&。这和海上呆习惯了,上陆地反而站不稳一个道理。调儿这事,如果找不到感觉,掌握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教歪国人多了,对我来说,整一口歪国汉语腔,打电话你还真听不出来。&br&&br&还是有办法练习。我后来练出一个葵花宝典功,就是把整篇文章都用一声读下来,然后我发现我变成了机器人。当然也可以全部用二声,三声或者四声读出来。不过,读着读着,不是把自己整疯掉,就是把听的人整疯掉。不信你试试。它的好处就是,对语音语调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仅说,还有听。后来教英语,肿锅润搞不清英语语调,我就逼者她们用一声念汉语文章,让她们先体会语调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去念英语,就地道多了。&br&&br&最后,我说的不要去尝试。尝试有风险,后果要自负。&br&&br&---------------updated--------------------&br&好奇害死猫啊。总有那么一堆好奇猫要以身试法,看评论,已经疯了一堆了。&br&不过我想说明的是,这种练习可以帮助你找到语调的感觉。这感觉能让你学会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至少我对外语语调的反应已经比较敏感,而且学的比较地道。&br&语调其实和情绪情感关系比较紧密,表达的是强调,关注,疑惑,肯定,夸张,惊讶等各种情绪。但是如果需要快速表达,可能都无法把语调添加到声音里面。所以我们听快速的体育解说,感觉很怪异。其实,解说员急于要表达信息,来不及加上调调,所以听起来和平时说话不一样。&br&&br&既然已经有一堆疯掉的好奇猫,我再给你们一个练习吧。这次不是用一声朗读汉语,而是去掉所有的重读和升降调来读英语,然后告诉我是啥赶脚。
这是我的专业啊。作为教过多年歪国人的,不请自来答一个。歪国人说话,英语的话,疑问就把调升上去,肯定就把调降下来。升降都是句子级的。中国人变态啊,每个字都有调,而且每个还不一样,连起来起伏不平。对习惯平路的歪国人来说,这一路颠簸起伏真的受不…
这是一则在网上传了七八年的老流言了,尤其是在2010年后又重新广为传播。它的起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的一个链接:&a class=& external& href=&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n/ev.php-URL_ID=22495&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ortal.unesco.org/educa&/span&&span class=&invisible&&tion/en/ev.php-URL_ID=22495&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个网址今天已经失效,不过曾经真实存在过。该网页只是在介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在说什么语言和方言,比如在介绍中国时提到除了Mandarin(官话或普通话)之外,中国还说Cantonese(粤语)、Xiang(湘语)、Min(闽语)、Hakka(客家语)等。在介绍香港时,它说香港人说粤语、闽南语、英语和越南语,香港有很多人说越南语吗?我真的不知道。&br&&br&这只是泛泛的介绍,甚至谈不上语言学上的精确与权威,但经过海内外网站的转载,就变成了联合国钦定粤语是一种语言,这么一则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br&&img data-rawheight=&320& data-rawwidth=&486& src=&/be1dcdb6a1b5c16e4355b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be1dcdb6a1b5c16e4355bb_r.jpg&&
这是一则在网上传了七八年的老流言了,尤其是在2010年后又重新广为传播。它的起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的一个链接:这个网址今天已经失效,不过曾经真实存在过。该网页只是在介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在说什么语言和方言,比如在介绍…
讲讲今天的奇遇吧,&b&&u&绝对是惊吓!!&/u&&/b&&br&从欧洲一个小城市坐火车去隔壁的城市购物,火车上我和一个同学坐在走廊右边的座位上,她赶着去西班牙旅行,行李没怎么收拾,自己也没怎么收拾,so,你们也懂得,她在火车上挺&b&忙&/b&的,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给我介绍她的化妆品。。先不说行李,咱两从上车开始嘴就没停过(女生都这样啦),不停的讲话聊八卦,认识的人几乎都扒完了,又开始吐槽,能吐槽的估计都添油加醋的吐了一遍,大概离目的地的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候,跟我们隔着一条走廊的座位上的&b&一个男生,外国男生!绝壁外国人!&/b&他朝我们转过来,面带微笑操着一口纯正流利的北京普通话的问我:“请问你知道几点到XXX嘛?” 顿时,&br&&img src=&/acecd0b4aafc3_b.jpg& data-rawwidth=&159& data-rawheight=&1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9&&&br&我的朋友傻了,我也愣了,但姐姐在被吓愣的情况下还很淡定的告诉他“十点半到。”&br&朋友还傻着,我也还是愣着,但我两及其默契的并且带着非常不可思议的语气问他:“你会说中文?!!!”&br&那家伙淡定,高冷,神秘的一笑,对我们说:“我香港出生,从小北京长大的。” &br&&img src=&/aca540afeaeef50dc797_b.jpg& data-rawwidth=&236& data-rawheight=&21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6&&&br&我尼玛。。。。。朋友惨白着脸转头非常小声极其快速的问我:“我两刚才没说啥不该说的吧?”&br&&img src=&/8bb0eae21e4cb0dd79ea3bc150b73ea8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我:“呵呵。。。”我忘了,我真忘了,有屎有尿有月经,但愿那家伙也忘了。。。。。&br&后来就和那伙计聊开了,瞬间,膝盖碎完,英美双国籍混血儿,家里人起中文名全是梅兰竹菊,老爹老妈80年代就到中国了,并且提到他爸妈全是说的“我父亲”“我母亲”。。。知识分子啊!知识分子啊!有木有!!并且他老爹还有新媒体画展。。&br&最后下火车分别的时候,他依然淡定,高冷,神秘的对我说:“很高兴认识你,一路顺风”&br&我尼玛,,,,,来了句“哦,你也是。。。”&br&&img src=&/df81b605dfc84ffec7e8888_b.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3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br&最后,最爱的doge结尾。。&br&&br&-------------------------------------------------------------------------------------------------------------&br&&br&07.03&br&一觉起来,竟然过百赞了,谢谢大家的捧场,但是真的是!!!!!太太高兴了!&br&&img src=&/48db2bc61ebcc350e3f8f7_b.jpg& data-rawwidth=&782& data-rawheight=&7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2& data-original=&/48db2bc61ebcc350e3f8f7_r.jpg&&为表感谢,继续分享两个那个外国男生在火车上给我们讲的他的趣事(趁我还记得住。。。。。)&br&一&br&他在北京上的国际学校,有中文课。&br&一次他写日记,“......今天下雨,我没有伞......”&br&结果老师很好奇的问他,下雨让你很不高兴吗?&br&他没弄明白老师啥意思,结果老师给他指出日记上写的&br&写的是“......&b&今天下雨,我没有命&/b&......”&br&。。。。。。。&br&说完后他就在那里大笑,哈哈哈哈哈吼。&br&我。。。。。&br&&img src=&/397e4d481a7fbbefaaaf0c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1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br&&br&二&br&他竟然告诉我们,他说中文说习惯了,有时候对着他的外国朋友也会说中文。。。&br&别人问他“what do you want to eat?”&br&他说,“随便。”&br&搁我是他那朋友,绝对想打他!&br&&br&以上交流,全是中文。&br&到此,是所有我知道的了,毕竟火车全程才两个小时,能聊的也并不是很多。他说他接下来去荷兰工作,遇见就是缘,咱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因为他家在我们现在读书的地方买了套房子,以后可以多联系联系。他很喜欢中餐,他说吃惯了中餐,其他的都吃不下。。&br&至于长相,真的一般。
讲讲今天的奇遇吧,绝对是惊吓!!从欧洲一个小城市坐火车去隔壁的城市购物,火车上我和一个同学坐在走廊右边的座位上,她赶着去西班牙旅行,行李没怎么收拾,自己也没怎么收拾,so,你们也懂得,她在火车上挺忙的,一边收拾行李,一边给我介绍她的化妆品。…
这个问题必须回答,不睡觉也要回答。&br&&br&因为:&b&汉语本身就是带有很强音乐性的语言&/b&。大家都知道汉语的四声是西方人所没有的,可是这四声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很多人,包括很多古来的音韵学家也并不清楚,有人牵强附会说对应宫商角徵羽(宋王应麟载徐景安《乐书》以“宫为上平声,商为下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不足为据,有人说是一种长短交互的艺术手段(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引用范文澜的观点),但是也涉及了部分问题。我在这里给一个参考答案:四声就是汉语中音乐的记号。&br&&br&先来看四声的旋律特征。关于汉语的四声具有明显的旋律特征这个说法,许多音韵学家和音乐家均有叙述,例如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就说过: “&b&五音以四声为主, 四声不得其宜, 则五音废矣。&/b&”即每个字的声调要和音高相对应,否则就乱套了。关于如何对应法,音乐家和音韵学家也有过具体的介绍,例如:&br&&br&赵元任先生在《北平语调的研究》中就写到:&blockquote&“为实用便利起见,暂用简谱把北平声调写下来如下:&br&衣:1(高音) 阴平&br&移:&u&51&/u&(高音)阳平&br&椅:2&u&6&/u& 赏(即‘上’)&br&意:&u&72&/u& 去&br&这不过是一种粗略的平均声调。至于细说起来,也许有时念成:&br&衣:1(高音)&u&7&/u& (还有一道下划线)&br& 移:&u&5#1&/u&(高音)&br& 椅:&u&3&/u&(还有一道下划线)2&u&6&/u& 赏&br& 意:&u&1(高音)3(13下还有一道下划线)2&/u& &br&&br&&b&大多数外省人到了北平不几个月就学会了打起‘1(高音),&u&51&/u&(高音),2&u&6&/u&,&u&72&/u&’的从前所谓的京腔来说:衣、移、椅、意;中、华、好、大&/b&……比方一个天津人说衣、中、今、妈都是一个低音3,他在北平住了一阵,听见人不用低音3,而用高音1(高音),他听多了之后非但把自己亲耳听见过的‘衣、中、今、妈’那些字改用了高音1(高音),他连一切的天,津,低,音等‘3’音的字他也该念成高音1(高音)的声调。”&/blockquote&&br&又例如:&blockquote&“……因为字分九声,所以声与声之间的高低距离较小,这就使得&b&广州方言中很多字的字声音高,都极靠近六声音阶5(低音)6(低音)7(低音)1235中的各音&/b&。……用广州方言念出的每句话,其字声自然形成一种接近于音阶各音组成的强调……&b&例如‘旭日临空金光照’,从唱词的字声形成的强调是26(低音)5(低音)2221。这一群音就可以成为这一句唱词的旋律基础音&/b&……要把它改为17(低音)6(低音)5(低音)6(低音)7(低音)1,那么广州人听来就完全听不出原来的词意了。”&/blockquote&——《粤剧唱腔音乐概论》,广东省戏剧研究室主编,《粤剧唱腔音乐概论》编写组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br&&blockquote& “当构成一句唱调时……又要遵循越语语调起伏线和语音节奏来安排。&br& ……&br&&b&语音学上的调值,就是曲调上分辨字与字之间所用音调的基本依据,因字音本身就包含了高&/b&&b&与低、简与繁、长与短的因素&/b&。”&/blockquote&——《越剧音乐概论》,周大风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blockquote&“&b&旋律的确立与流动是以语言声调为基础,语言声调的高低曲直,是形成旋律线的重要因素&/b&。&br& ……&br& 黄陂方言的字音具有六个调类,用乐音来表示它们的音调,即高低升降关系约为:(简谱无法直接输入,大家看得懂就行)&br& 衣(阴平):2(高音)3(高音) 大二&br& 移(阳平):61(高音) 小三&br& 以(上声):5(高音)7 小六&br& 意(阴去):3(高音)5(高音)小三&br& 义(阳去):2(高音)- 约大二&br& 一(入声):63(高音)纯五&br& ……&br& 汉口方言的字音具有四个声调,用乐音来表示它们的高低升降约为:&br& 妈(阴平):5(高音)5(高音)同度(即纯一度)&br& 麻(阳平):61(高音)小三&br& 马(上声):5(高音)7 小六&br& 骂(去声):63(高音) 纯五”&/blockquote&——《楚剧音乐》,周淑莲著,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br&什么是音乐?音乐有四个要素: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b&前两个是确定性的&/b&:&b&确定了旋律和节奏的组合就确定了一段音乐&/b&,后两个是装饰性的,一首歌曲可以配上不同的和声,用不同音色的乐器或者人声来演奏或者演唱,但是大家都能听出来是同一首歌。而四声就是旋律线和节奏的体现。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语言字底调实验研究法》中写到:“&b&一个字调成为某字调可以用那(个)字的音高和事时间的函数关系作完全不多不少的准确定义;假如用曲线画起来,这曲线就是这字调的准确的代表。&/b&”实在是很准确的说法。&br&&br&俗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给了我们一些直观的印象,但是并不准确的。梁海和申正都举出了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的说法,王力、董同龢等都持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普通话中基本正确。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四声在旋律线上的特征,四声的旋律特征是:&br&&b&阴平:一般表示相对较高的音。&br&阳平:一般表示相对较低的音。&br&上声:一般表示有低音转向高音的过渡。&br&去声:一般表示由高音转向低音的过渡。&/b&&br&(注意这里“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是指的是相对于后面的一两个音而言的,5相对于1就是高音,但相对于1(高音)就是低音。所以如果曲调是51,那就很可能是阴平接着阳平,比如“苏武”,但如果是51(高音)就可能是上声接阴平,比如“武昌”。如果你按照51来念“武昌”或者51(高音)来念“苏武”就会怪腔怪调。)&br&这个是我个人的观点,从普通话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大鼓、单弦中总结出来的,其中阴平、上声、去声的规律和赵元任先生相符合,阳平的规律是借鉴自京剧的说法。大家不信可以去听听特别讲究“字正”的单弦、大鼓等等就会发现,基本上是符合这个规律的。&br&&br&来看英特尔旋律(&a href=&/ringtone/detail/RT480d34d152ec1.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ringtone/de&/span&&span class=&invisible&&tail/RT480d34d152ec1.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记谱是 | 5 0 &u&05&/u& &u&15&/u& | 2 0 0 0 | (按照一小节四拍子记谱,中间两个八分音符的5低八度。)&br&第一个5是全旋律中的最高音,对应阴平。&br&第二个5到1是由低向高的过渡,对应上声。&br&第三个1,相对于前后的5是高音,对应阴平。&br&第四个5到2又是低到高的过渡,对应上声。&br&最有一个2,相对于5是高音,对应阴平。&br&&br&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分组不是把1到5的过渡分离出来当作去声,这里就牵扯到四声的另外一个性质:节奏的问题。我们平时说话,每个字的长度不是一样的,都一样的话就成了念经。其主要愿意就是四声在起作用。顾炎武先生在《音论》中说“平声轻迟,上、去、入重疾。”王力先生在《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中就说过:“古代平声大约是长音,仄声大约是短音。”,最有参考价值的是张成孙在《说文谐声谱》中所说的:“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有人主张四声的节奏关系应该是平声四拍,上声三拍,去声两拍,入声一拍。个人觉得这个不大符合音乐规律,有些牵强,更倾向于等比数列的排列:&br&&b&平声(阴平阳平)为比较长的音,(大约四拍)&br& 上声较短(大约两拍)。&br& 去声很短(大约一拍)。&/b&&br&&b&入声急促(大约半拍)&/b&&br& 阴平、阳平如果在句子中间不是分句的地方,也可以缩短,但是一般不会短过上声。&br&&br&可以看出,上面的1到5的过渡的长度并没有短过之前的5,所以不宜认为是去声。大家可以试试如果把前面的5拖长,而后面的15缩短一倍再唱,就会发现听起来好像有去声了。&br&&br&五个声调确定之后,如果套在deng这个发音上的话就是“灯,等灯等灯。”同样的,如果套在“ou”上,也可以是“欧,偶欧偶欧。”但后者明显不像,为什么呢?这就是音色的问题了,大家再听听原的旋律,就会发现音色上的三个特点:&br&1。声音强度很大。&br&2。跳跃比较明显,前后两个音之间并不是自然无痕迹的过渡,而是都有一个非常微小的“空隙”&br&3。回声很明显。&br&&br&音节的跳跃性说明音节中有辅音出现,只有&b&辅音&/b&才能造成发生的时候气流由通畅转变为&b&受阻碍&/b&又变为通畅的过程。不信的话,可以试试把“灯,等灯等灯”以最快的速度连续说几遍,你会发现“d”的音几乎听不见了,变成了“eng1,eng3eng1eng3eng1”的读音了,说明只有元音的话产生不了跳跃感。&br&&br&那么辅音为什么就是d呢?原因是&b&d的名字叫做“舌尖音”&/b&,发音主要靠舌尖的运动。显然,舌头的所有部分中舌尖最灵活,运动速度是最快,能够把这个辅音发到最短,给人以很跳跃感觉。所以跳跃很明显音就对应“d”了。&br&&br&有人说“舌尖音”还有t啊?没错,t也是舌尖音,但是它是“不送气的”,由于不送气,发音的能量就低,所以发音的响度不够,和上面的1就不大符合了。&br&&br&当然,舌尖音还有l,和d差不多,所以你读读“leng1,leng3leng1leng3leng1”会发现和原旋律也很近似,可是很不幸运,leng1不对应任何汉语字,所以,没法像“等灯等灯”那样用汉字标出来。&br&&br&很明显的回声说明这个字的韵母是个&b&后鼻音&/b&(只有后鼻音才有明显的回声。),这样“dang”,“deng”,“ding”,“dong”四个音就是比较接近的了。&br&&br&关于为什么是deng而不是其它三个,和其四呼有关。(这一点具体怎么回事还没想通,以后补充。)&br&&br&理解了汉语和音乐的关系,就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比如曾经的“让我一次爱个狗”,后来的“第一次我去解手”为什么会让人哄堂大笑,“千年等一回”为什么容易听成“千年的女鬼”等等。这中间的道理其实民间艺术家门早就强调过,字要正,意思就是说唱词的音乐性要和曲调一致,否则就会引起听众的误解。很遗憾的是现在搞音乐的一般都不懂汉语的音乐性,无论是给词谱曲还是给曲子写词都不知道遵从语言的音乐性,造成了很多唱词的理解困难——同时演唱起来也变得困难了。&br&&br&最后,大家玩玩这个吧:“ha1 a3 ha1,ha1 a3 ha1, ha1 a3 ha1 ha1, ha1 a3 ha1。”(适合80后。)&br&补充一个围脖上blingbling_米nana朋友举的例子:“东方之珠”(四个平声字,对应5 5.5 5. 四个一样高的音。)唱出来跟念出来是一个调,不信的可以试试。&br&&br&============================================&br&受梁海老师指教,把“汉语本身就是音乐语言”这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改为比较严密的“汉语本身就是带有很强音乐性的语言”。&br&&br&=======================================================================&br&补充,近日在围脖上看到有人说汪峰的《北京北京》中的“北京,北京”换成其他城市就失去了那种味道。正是因为去掉和四声的配合所致,这两句的曲调只适合上声-平声这样的组合,所以“北京”合适,“西安”不合适,但是可以改成“广州”,“济南”等等。
这个问题必须回答,不睡觉也要回答。因为:汉语本身就是带有很强音乐性的语言。大家都知道汉语的四声是西方人所没有的,可是这四声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很多人,包括很多古来的音韵学家也并不清楚,有人牵强附会说对应宫商角徵羽(宋王应麟载徐景安《乐书》以…
知乎搬运工……贡献一发……&br&孔子见老子。孔子问:您最近可好?老子说:不过尔尔。孔子问:您的学问研究得如何了?老子说:陈陈相因,不甚了了。孔子说:听说您还给人讲课?老子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一听,老子是高人啊,每句都是叠字成语。于是孔子说:愿与君饮酒畅谈!老子说:咦,我的杯杯呢?
知乎搬运工……贡献一发……孔子见老子。孔子问:您最近可好?老子说:不过尔尔。孔子问:您的学问研究得如何了?老子说:陈陈相因,不甚了了。孔子说:听说您还给人讲课?老子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一听,老子是高人啊,每句都是叠字成语。于是孔子…
这是一条既冗长又生硬的答案,抱歉。&br&&br&&b&首先我们要说清楚三点:&/b&&br&&ul&&li&我们在讨论以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为代表的&b&现代标准汉语&/b&(不管你是否反对这个措词)。&/li&&li&外语从汉语借词、音译时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拼音、拉丁化方式等,用外文来近似记录汉语发音,所以遇到多种不同的音译是很正常的。&/li&&li&「清浊」这个术语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但有一种意义是最主流的,即声带振动为浊,不振动为清。&/li&&/ul&&br&- - -&br&&br&如今大多数中国人说的「清浊」和国际上常说的「清浊(voiceless/voiced)」是完全不一样的。&br&&br&国际上一般说的「voiceless」[1] 和「voiced」[1] 一般确实也译为「清」和「浊」,这其实和&b&中古汉语&/b&的术语含义是一致的,都指的是&b&辅音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b&。这种清浊对立的典型包括:英语字母 s/z 的发音、英语字母 f/v 的发音、法语字母 t/d 的发音、法语字母 p/b 的发音……但不包括现代标准汉语的那些。&br&&b&现代标准汉语中不存在清浊对立&/b&,仅有的 4 个浊音声母是 m、n、l、r,而其它声母 p/b、t/d、k/g 等都不是清浊对立,它们全都是清辅音,区别只在于声母 p、t、k 等&b&送气&/b& [2],而 b、d、g 等&b&不送气&/b& [2]。&br&中国人常常&b&借用「清浊」&/b&来描述一个辅音送气与否。「英语老师告诉我们 star、school 里的清辅音放在 s 之后要浊化」指的其实是这两个单词中的辅音 /t/ 和 /k/ 在 /s/ 之后不送气,并非要真正「浊化」为声带振动的辅音 /d/ 和 /g/。&br&&br&在汉语拼音之前,&b&威妥玛拼音(Wade–Giles)&/b&是很常用的汉字拉丁化方案,kung fu(功夫)、tai chi(太极)、tao(道)、tai pei(台北)等等都是常见经威妥玛拼音而来的译法。这些词,今天如果按汉语拼音规则来译,就该是 gong fu、tai ji、dao、tai bei 等等。&br&&br&威妥玛拼音为何与汉语拼音的拉丁化如此不同?&br&以汉语里&b&「波/泼」&/b&这样的对立为例:&br&&b&威妥玛拼音&/b&一派使用「p/p'」来精确描述汉语发音的性质(这一对都是清音,而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这符合以 IPA(国际音标)为代表的精确的语音学视角,也符合欧洲大陆多数语言中拉丁字母的使用方法(爆破音不论清浊,一般都不送气),用撇号「'」来标记送气(这个「'」常常被省略,加上音调也省略,所以「t'ai2 pei3(台北)」就变成了「Taipei」);&br&&b&汉语拼音&/b&属于另一派,这派拉丁化方案比较符合英语、德语等语言中「浊音不送气、清音送气」的习惯,也符合 IPA 宽式记法中用最简单的字母记录发音对立的习惯,于是用「b/p」来描述这一对发音,这样一来,说英语和德语的人会自然而然把「bo」和「po」发得像汉语发音,而汉语母语者又听不出来外国人说「bo」时实际发的是浊音。又因为汉语拼音如此,所以&b&许多人误以为汉语拼音 b、d、g 等声母是浊音&/b&。&br&&br&根据维基百科 [3],「豆腐」的英语「tofu」来自日语,并非汉语音译,而算是经日语间接从汉语借词,这里面发音的变化就比较复杂了。&br&&br&英语、德语等语言中,爆破音&b&不仅存在清浊&/b&(声带振动与否)&b&的对立&/b& [4],&b&还存在送气与否等因素的对立&/b&,于是对&b&只区分送气与否的汉语母语者&/b&来说就很容易区分清浊音。事实上很多英语说得很好的中国人都不把英语里的 /b/、/d/、/g/ 等音发为浊音。而很多中国学生都无法单从声带振动与否来分别清浊爆破音。&br&但欧洲大陆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的爆破音&b&没有送气与否的对立&/b&,&b&只分清浊&/b&(声带振动与否)。所以这些国家的人说英语时容易带上口音,他们发出的清爆破音常常没有英语特色的送气性质,于是在中国人听起来就好像和他们的浊爆破音没有区别了。&br&&br&日语比较特殊,日语里的清爆破音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发音习惯中有时送气、有时不送气,于是不送气的时候就让许多汉语母语者分不出它和浊爆破音的区别。&br&&br&- - -&br&&br&&b&注:&/b&&br&&br&[1] &b&Voiceless(清)与 voiced(浊)&/b&是对立的语音性质,一般只描述辅音。通常,我们说一个音是清音,是说我们发这个音时声带不振动,比如 [s]、[k]、[t?]……许多清音不和元音拼读时是听不到的;说一个音是浊音,说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比如 [z]、[g]、[d?]、[l]、[r]……但因为现代标准汉语中没有清浊对立,许多人分辨不了清浊音(尤其是清浊爆破音、塞擦音)。在中国,「清浊」也被借来指代送气与否。&br&&br&[2] &b&送气&/b&是指发音时气流的强弱。气流强的称为「送气」,气流弱的称为「不送气」。汉语「泼」、「科」、「七」等发音的辅音部分(声母)都是典型的送气清音,相对的「波」、「哥」、「机」等的辅音部分就是不送气音。在中国,「清浊」也被借来指代送气与否。&br&&br&[3]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Tofu#Etymology&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T&/span&&span class=&invisible&&ofu#Etymology&/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4] &b&注意!&/b&其实英语等日耳曼语族语言的清浊对立并不典型,浊塞音的声带振动常常并不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汉语母语者不分清浊的英语发音往往可以接受,而且用「浊化」来描述 /s/ 之后的清塞音不送气现象也可以接受。详情请见维基百科的《&b&Fortis and lenis&/b&》词条:&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tis_and_lenis&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F&/span&&span class=&invisible&&ortis_and_lenis&/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 -&br&&br&&b&附录:&/b&&br&&br&下面列出答案中反复提及,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的几组典型的爆破音。以法语、英语和汉语为典型,描述它们都存在于哪些语言中(方括号内为 IPA):&br&&br&&b&软腭爆破音:&/b&&br&&ul&&li&[g] 法语 g、英语 g&/li&&li&[k] 法语 k、英语 k 出现在 s 之后时(比如 s&b&ch&/b&ool)、&b&汉语 g&/b&&/li&&li&[k?] 英语 k、汉语 k&/li&&/ul&&b&齿龈爆破音:&/b&&br&&ul&&li&[d] 法语 d、英语 d&/li&&li&[t] 法语 t、英语 t 出现在 s 之后时(比如 s&b&t&/b&ay)、&b&汉语 d&/b&&/li&&li&[t?] 英语 t、汉语 t&/li&&/ul&&b&双唇爆破音:&/b&&br&&ul&&li&[b] 法语 b、英语 b&/li&&li&[p] 法语 p、英语 p 出现在 s 之后时(比如 s&b&p&/b&eed)、&b&汉语 b&/b&&/li&&li&[p?] 英语 p、汉语 p&/li&&/ul&&br&不同于爆破音,擦音的清浊对汉语母语者来说就容易分辨多了:&br&&br&&b&齿龈擦音:&/b&&br&&ul&&li&[z] 法语 z 和受浊音或元音影响而浊化的 s、英语 z&/li&&li&[s] 法语未浊化的 s、英语 s、汉语 s&/li&&/ul&&b&唇齿擦音:&/b&&br&&ul&&li&[v] 法语 v、英语 v&/li&&li&[f] 法语 f、英语 f、汉语 f&br&&/li&&/ul&
这是一条既冗长又生硬的答案,抱歉。首先我们要说清楚三点:我们在讨论以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为代表的现代标准汉语(不管你是否反对这个措词)。外语从汉语借词、音译时可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拼音、拉丁化方式等,用外文来近似记录汉语发音,所以遇到多种不同…
好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可能不太好理解,请仔细看:
&br&&br& 这是一个涉及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我们要知道汉语拼音方案为何这样设计。拉丁化方案(拼音方案)是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br&&br& 补充知识:汉字的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而韵母——用一个在这里比较合适的简单分析方式——韵母可以包含一个「介音」(如 gua、jie、jue 中间的 u、i、ü)。
&br&&br&一
&br& 首先,j、q、x 这一组三个声母很特别,它们之所以是这个发音正是因为它们后面有 i、ü 开头的韵母(比如 i、ü、ie、üe、ian、üan 等,汉语音韵学术语里我们把这些韵母分别叫作「齐齿呼」和「撮口呼」)——所以当然 j、q、x 后面不会有 u,所以 ü 和 j、q、x 相拼时可以省去 u 上面的两个点。
&br& 于是我们需要在 j、q、x 后面写清 i 或 ü 来区分这两类韵母(当然 ü 简写为 u 了),如果把 i 省掉,jie 变成了「je」,那么 jue 怎么办呢?省掉 i 既让原来整齐、对称的拼音系统受到破坏,又不便于外国人通过拼音尽量读出汉语发音,也不便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孩子学习汉语拼音(为什么「je」里的「j」加了个「u」就变了一个音而不是多了一点音?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汉语拼音中不少,但没必要再多了)。
&br&&br&二
&br& 而 yao 这样的音节中,y 并不是一个声母(yao 这样的是所谓的「零声母」音节,我们不认为这个音节中有声母),y 只是韵母 iao 的 i 这个介音在音节开头的书写形式(wa 里的 w 是介音 u 在音节开头的形式,yue 中的 yu 是 ü 在音节开头的形式;wu(u)、yi(i)和 yu(ü)类似)。汉语拼音这样设计是为了让书写出来的音节划分尽量明确,看到 y 或 w 就知道开始了新的音节,尽量减少 xi’an 这样必须加隔音符的情况。
&br& 所以「yie」这样的写法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这是为了让它和 yue 保持整齐,wa 是不是也要写成「wua」呢?这样有点冗余。但其实这样也很整齐,我个人倒挺喜欢的——但不太实际。 &br&&br& 扩展阅读(同样是对汉语音系以及汉语拼音方案的思考):
&br&&b&为什么还要保留韵母 ü? &/b&&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1965&/span&&span class=&invisible&&546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好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可能不太好理解,请仔细看: 这是一个涉及汉语拼音方案的问题,我们要知道汉语拼音方案为何这样设计。拉丁化方案(拼音方案)是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补充知识:汉字的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而韵母——用一个在…
来自子话题:
我是个高中语文老师。&br&负责任地告诉你,无论你举例的人物是万能膏药似的李白杜甫司马迁,还是维特根斯坦尼古拉特斯拉,挖掘角度没意思,高分几无可能。&br&解决办法:&br&换思维方式,如果你是文科生,那么历史故事就是你的材料。&br&举个例子。&br&2014年某高考作文题:大概是——动物有野性,喂养野生动物会让动物失去觅食能力。(原材料记不清了,其实分析原材料至少有三个靠谱的角度)&br&好吧,我们就谈最简单的角度&br&给动物喂食,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br&转换思维方式:给人喂食,会使人丧失觅食能力。&br&例子:想不出来。&br&没关系&br&再转换思维方式:给国家喂食,会使国家丧失觅食能力。&br&例子:一堆&br&非洲屡受援助,为何依然贫穷? 因为丧失觅食能力(民族工业发展不起来嘛)&br&你这一个例子举出来,我保证,批卷老师必然屁滚尿流。&br&只要你的文笔尚通顺,会分段,凑够字数,我不敢保证满分,一类文中等是绝对跑不了的。&br&&br&满分作文就这么简单。
我是个高中语文老师。负责任地告诉你,无论你举例的人物是万能膏药似的李白杜甫司马迁,还是维特根斯坦尼古拉特斯拉,挖掘角度没意思,高分几无可能。解决办法:换思维方式,如果你是文科生,那么历史故事就是你的材料。举个例子。2014年某高考作文题:大概…
任何一种改革,都有成本。当推进改革时,往往是选择成本最低的一条路。&br&&br&民国初期,其实选择的官方发音不是基于北京方言的,而是对每一个字进行投票,决定发音。但是后来没有推广下去。民国时代最后选择的,还是北京方言。&br&&br&为什么一个民主投票产生的官方发音敌不过北京方言呢?&br&&br&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采用北京方言的改革成本最低。&br&&br&北京自明朝起就承担行政中心职能,到民国时期已有约50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北京方言基本就是官方语言。这种发音版本由于行政系统的缘故而扩散到全国各地。可以说与行政体系拉的上关系的人员,基本都能听懂。&br&&br&相比之下,无论闽南语还是粤语,出了自己所在的地域之后,基本就没人能听懂了。选择这些方言所带来的改革成本,显然远远大于采用北京方言。&br&&br&再者,北方官话区,方言大多有相通之处,北京方言大部分人都能听懂,这更降低了推广北京方言的难度。&br&&br&因此,无论初衷如何,一个理智的政府最后总会屈服于社会现实而选择北京方言。&br&&br&——————————————————————————————&br&&br&再者,语言总是变化发展的,与古汉语更接近,并不代表该方言在表意效率上就更高。
任何一种改革,都有成本。当推进改革时,往往是选择成本最低的一条路。民国初期,其实选择的官方发音不是基于北京方言的,而是对每一个字进行投票,决定发音。但是后来没有推广下去。民国时代最后选择的,还是北京方言。为什么一个民主投票产生的官方发音敌…
题主&b&的&/b&这个问题提&b&得&/b&实在有些不应该,让我默默&b&地&/b&为题主感到担忧,这些是小学语文&b&的&/b&知识,怎么可以懒&b&得&/b&连这些都学不好呢,我建议题主认认真真&b&地&/b&学习一下,为母语&b&的&/b&纯净做出一丝丝微小&b&的&/b&贡献吧!诚挚&b&地&/b&感谢!
题主的这个问题提得实在有些不应该,让我默默地为题主感到担忧,这些是小学语文的知识,怎么可以懒得连这些都学不好呢,我建议题主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下,为母语的纯净做出一丝丝微小的贡献吧!诚挚地感谢!
来自子话题: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你所谓的「查颜真卿书法的时候,看到了简体字」,其实不是颜鲁公写的。而是现代人冒名顶替的。&br&&br&&b&1.&/b&&br&比如&b&「进」&/b&字(「进」字是近现代造的字,不可能出现在古代,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進」(前鼻音)为什么简化后从「井」(后鼻音)?&/a&)&br&&img src=&/1ab1b2ea7fb966e46fa62b_b.jpg& data-rawwidth=&863& data-rawheight=&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3& data-original=&/1ab1b2ea7fb966e46fa62b_r.jpg&&&br&&b&2.&/b&&br&又比如说&b&「卫」&/b&字,也是近现代日本造的字,後来流入解放区,再被新中国文改委员吸收(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卫」这个简化字是怎么来的?&/a&)&br&&img src=&/3e8d91fdc07b924b2b0fc7b68d12b679_b.jpg& data-rawwidth=&100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4& data-original=&/3e8d91fdc07b924b2b0fc7b68d12b679_r.jpg&&&br&&br&看出问题了吧?&br&对,现在网络上所有的颜真卿的书法,都是现代人伪造的。我一般称之为「&b&颜假卿体&/b&」。&br&&br&&br&其实不一定是因为这款颜假卿体写了新中国特有的简化字,我才看出来的。就算一些没简化的字,通过对比同时代的唐楷字形,我们也能发现问题。&br&&br&&b&3.&/b&&br&比如&b&「骨」&/b&字&br&&img src=&/83c3c06ba10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83c3c06ba10_r.jpg&&在六朝唐宋风格的楷书中,「骨」字上头的中间部分一定是要写成「人」形的。&br&&br&朝右的「骨」(现在港台、日本、韩国的写法)&br&&img src=&/5c0af497f634d5d9eba2a76dc5f0920d_b.jpg& data-rawwidth=&85& data-rawheight=&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5&&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br&&br&朝左的「骨」(现在大陆的写法)&br&&img src=&/fc2efcbbdf03_b.jpg& 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是大陆出台新字形标准之後开始大规模流行的。&br&&br&你想要千年前的颜真卿写出符合现代中国标准的「骨」字,开什么玩笑?&br&&br&&b&4.&/b&&br&再举一个例子,&b&「武」&/b&字&br&&img src=&/bbac80c7ce8_b.jpg& data-rawwidth=&1006&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6& data-original=&/bbac80c7ce8_r.jpg&&有意思的是,这个「武」字的颜真卿体和颜假卿体同时现身了。(左边的颜假卿体丑死了)&br&&br&在我大唐正楷中,「武」字的上头的短横是必须与「斜钩」交叉的。&br&为什么呢?因为大唐去古未远,其字形比起今天的字形更接近正确的字形(简称「正字」)。&br&&br&我们来看「武」的小篆&br&&img src=&/5d00f8108dcb222ca502daaa8a96d2a6_b.jpg& data-rawwidth=&70& data-rawheight=&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0&&&br&是上下结构的「戈」和「止」,此篆隶变之後,写成下面的模样&br&&img src=&/2ee12cd2ff1_b.jpg& data-rawwidth=&332& data-rawheight=&5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2&&也就是「戈」字的长撇和斜钩,直接包住了下头的「止」,和小篆上下结构的「戈」「止」是一般模样。&br&&br&这个「武」字,直到唐宋时期的楷书中,仍然没怎么讹变,上短横必须与斜钩交叉,只是「戈」的长撇变成了长横。颜鲁公威武霸气的「武」字就是代表:&br&&img src=&/1a500c6c2cbdd_b.jpg& data-rawwidth=&84& data-rawheight=&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4&&&br&当然,这个「武」字,後来因为书写原因,上短横与斜钩分离(主要是书写者不知道上面这部分是「戈」导致的),也就成了现在使用的讹变过的「武」。(讹变过的「武」也是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的)&br&&br&我们再回头对比上文颜真卿体和颜假卿体的「武」,就会发现伪造者的水平是多么可笑。&br&&br&(关于更加近本源的唐宋正字,敬请期待我未来在&a href=&/hanzi& class=&internal&&汉字 - 知乎专栏&/a&发布的文章。)&br&&br&※※※※※※※※※※※※※※※※※※※※※※※※※※※※※※&br&&br&本文主要是从唐宋字形角度,来驳斥网络上颜假卿体的荒谬。关于唐宋时期固有的俗字,此处不再多言,可参考本题下的其他回答,或者参考本人的另一篇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据说简体字只有 388 个,其中只有一个字是 1949 年后出现的,是哪个?「尘」字?&/a&&br&&br&最後再吐槽一句,颜假卿你在网络上兜售假货误导人,方舟子他知道吗?
很遗憾地告诉题主,你所谓的「查颜真卿书法的时候,看到了简体字」,其实不是颜鲁公写的。而是现代人冒名顶替的。1.比如「进」字(「进」字是近现代造的字,不可能出现在古代,详见)2.又比如说「卫」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莉中英文亲子绘本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